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三国演义人物课件.ppt

    • 资源ID:3720113       资源大小:1.30MB        全文页数:102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三国演义人物课件.ppt

    诸葛亮,智 绝,三国演义人物,主讲人:文珍,诸葛亮”智“的代表,第35回水镜曰:“关、张、赵云,皆万人敌,惜无善用之之人。若孙 乾、糜竺辈,乃白面书生,寻章摘句之流,非经纶济世之才也。”这经纶济世之才就是诸葛亮。,一、诸葛出山,第34回蔡瑁捏造刘备反诗:“数 年徒守困,空对旧山川。龙岂池中物,乘雷欲上天!”第35回引苏轼古风一篇,单咏跃马檀溪事。诗曰:“老去花残春日暮,宦游偶至檀溪路;停骖遥望独徘徊,眼前 零落飘红絮。暗想咸阳火德衰,龙争虎斗交相持;襄阳会上王孙饮,坐中玄德身将危。逃生独出西门道,背后追兵复将到。一川烟水涨檀溪,急叱征骑往前跳。马蹄蹄碎青玻 璃,天风响处金鞭挥。耳畔但闻千骑走,波中忽见双龙飞。西川独霸真英主,坐下龙驹 两相遇。檀溪溪水自东流,龙驹英主今何处!临流三叹心欲酸,斜阳寂寂照空山;三分 鼎足浑如梦,踪迹空留在世间。”,水镜曰:公闻荆襄诸郡小儿谣言乎?其谣曰:八九 年间始欲衰,至十三年无孑遗。到头天命有所归,泥中蟠龙向天飞”。毛宗岗评:“泥中龙”、“池中龙”、“波中龙”,凡写无数“龙”字,总只为引起“伏龙”一人而已。毛宗岗:读三国志者,必贪看孔明之事,乃阅过三十五回,尚不见孔明出现,令人心痒难熬。至36回“元直走马荐诸葛”中才由徐庶亲口说出“伏龙”即诸葛孔明。,三顾茅庐,见单福作歌而以为孔明;闻报水镜来而以为孔明;见崔州平而以为孔明;见石广元、孟公威而以为孔明;见诸葛均、黄承彦而以为孔明;,毛评:正如永夜望曙者,见灯光而以为曙也,见月光而以为曙也,见星光而又以为曙也。又如旱夜望雨者,听风声而以为雨也,听泉声而以为雨也,听漏声而又以为雨也。西厢曲云:“风动竹声,只道金珮响;月移花影,疑是玉人来。”玄德求贤如渴之情,有类此者!孔明即欲不出,安得而不出乎?,毛宗岗评,此卷极写孔明,而篇中却无孔明。盖善写妙人者,不于有处写,正于无处写。写其人如闲云、野鹤之不可定,而其人始远;写其人如威凤、祥麟之不易睹,而其人始尊;且孔明虽未得一遇,而见孔明之居,则极其幽秀;见孔明之童,则极其古淡;见孔明之友,则极其高超;见孔明之弟,则极其旷逸;见孔明之丈人,则极其清韵;见孔明之题咏,则极其俊妙。不待接席言欢,而孔明之为孔明,于此领略过半矣。,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毛评:淡泊宁静之语,是孔明一身本领。淡泊,则其人之冷可知;宁静,则其人之闲可知。天下非极闲极冷之人,做不得极忙极热之事。后来自博望烧屯,以至六出祁山,无数极忙极热文字,皆从极闲极冷中积蓄得来。,隆中对未出茅庐而知三分天下,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 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 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 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 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 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将军欲 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 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只这一席话,乃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后人有诗赞曰:“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二、赤壁之战,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到第50回(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小说用了8回的篇幅写“赤壁之战”。这既是为了充分的表现这场在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战役,突出这场战役在“三国鼎立”中的关键作用;也是为了充分展示诸葛亮的“智绝”。,赤壁之战中的诸葛亮,舌战群儒,智激孙权和周瑜,草船借箭,定计火攻,七星坛祭风,智算华容。周瑜只是诸葛亮的侧面陪衬,蒋干中计、苦肉计都被诸葛亮识破,此后三气周瑜,周瑜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料事如神,谋略超人;下知地理,上晓天文。深谙政治,精通军事,善于外交。,三、七擒孟获,毛宗岗评:孙权之兵,曹丕所欲借以攻蜀者也;孟获之兵,亦曹丕所欲借以攻蜀者也。孔明之通吴,非注意于东,而注意在北;孔明之征南蛮;亦非注意于南,而注意在北也。“七擒孟获”是北伐的前奏。,四、六出祁山,骂死王朗;空城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造木牛流马;上方谷地雷阵;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等。司马懿屡屡称诸葛亮是“天下奇才”,“吾不如孔明也”。诸葛亮临终前说:吾本欲竭忠尽力,恢复中原,重兴汉室,奈天意如此,吾旦夕将亡矣。,作者的理想是仁政、明主、贤相、英才相结合的理想社会。但这个理想在强大的“天意”面前被击得粉碎,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的幻灭,道德的失落,价值的颠倒所感到的一种困惑和痛苦。诸葛亮最后壮志未酬,饮恨而终,成了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在诸葛亮身上,寄予了作者的理想。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国演义也是一部悲剧。,关云长,义绝,千里走单骑,关云长”义“的化身毛宗岗读三国志法:“青史对青灯,则极其儒雅;赤心如赤面,则极其英灵;秉烛达旦,人传其大节;单刀赴会,世服其神威;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下邳降曹:曹操赞曰:“财贿不足以动其心,爵禄不足以移其志”,“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义士也;来去明白,乃天下之丈夫也”。华容释曹:后人诗赞:“彻胆长存义,终身思报恩。威风齐如日,名誉震乾坤”;“拚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功名”。,曹 操,奸 绝,曹操“奸绝”表现之一,黜袁术僭(jian)号之非而愿为曹侯,则有似乎顺;不杀陈琳而爱其才,则有似乎宽;不追关公而全其志,则有似乎义;窃国家之柄而姑存其号,异于王莽之显然弑君;留改革之事以俟其儿,胜于刘裕之急于篡晋;,曹操“奸绝”表现之二,奸诈残暴、嗜杀成性:坑杀降卒;血洗徐州;“衣带诏”株连家族,勒死孕妇;恩将仇报杀吕伯奢;疑而杀人:水军都督蔡瑁、张允梦中杀人:贴身侍卫佯醉杀人:乐官师旷。借刀杀人:名士祢衡伺机杀人:行军主簿杨修借“物”杀人:管粮官王垕,二、三国演义的叙事结构毛宗岗读三国志法评三国演义的14种“妙处”1、三国一书,有追本穷源之妙,2、三国一书,有巧收幻结之妙。3、三国一书,有以宾衬主之妙。4、三国一书,有同树异枝、同枝异叶、同叶异花、同花异果之妙。5、三国一书,有星移斗转、雨覆风翻 之妙。6、三国一书,有横云断岭、横桥锁溪之妙。,7、三国一书,有将雪见霰、将雨闻雷之妙。8、三国一书,有浪后波纹、雨后霡霂之妙。9、三国一书,有寒冰破热、凉风扫尘之妙。10、三国一书,有笙箫夹鼓、琴瑟间钟之妙。,11、三国一书,有隔年下种、先时伏着之妙。12、三国一书,有添丝补锦、移针匀绣之妙。13、三国一书,有近山浓抹、远树轻描之妙14、三国一书,有奇峰对插、锦屏对峙之妙。,郑铁生 天津外语学院硕导,三国演义诗词鉴赏(专著)38 万字,(1996 年获天津市优秀著作奖)北京出版社 1995 年 3 月第 1 版(修订本)42 万字,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3 年 1 月 三国演义叙事艺术(专著)33 万字。(获天津市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专著奖)新华出版社 2000 年 7 月第 1 版,叙事学(narratogy),又称“叙事文分析”,由法国结构主义者托多罗夫等人所建立,旨在发掘叙事文体的不变的深层结构,即试图通过分析叙事文体共有的各种要素及其关系,建立一套叙事体的普通结构模式。这一学说体系,由法国扩展到了西方各国,成为当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之一。郑铁生教授则以叙事学的“深层结构”为指向,着重研究三国演义与“深层结构”有关的叙事艺术。由此,他发现,三国演义的叙事艺术有表层结构、中层结构、深层结构之分。,比较显而易见的三国演义的叙事艺术,是“以三为法”的叙事结构形式。从开篇“合久必分”演化为“一分为三”,最后又让“三分归一统”为结。不仅如此,小说情节结构中出现许多“以三为法”的组合和转换形式,如“三让徐州”、“三顾茅庐”、“三气周瑜”、“三求计”、“三个锦囊妙计”、“取三城”以及“六出祁山”、“九伐中原”都是“以三为法”,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意蕴在三国演义艺术结构方式上的渗透。此外,如分回有目艺术形式的创立,情节化诗词在小说中发挥的艺术功能,都属于三国演义表层结构中的叙事艺术。,在作者看来,三国演义中层结构中的叙事艺术有这么一些:第一,是对史传文学系统和俗文学系统叙事艺术的整合。我国的史传文学,无论是左传和战国策还是史记,都存有既记叙真实历史又有所虚构的传统;而在俗文学创作中,想象主观性又特别强。罗贯中的叙事艺术在于,他整合了这两大系统的叙事艺术,既不违背主要史实,又满足读者审美需求,恰当地把握虚构的限度,从而在三国演义中创造了叙事的三大模式。一是完全“实”的叙事模式,如曹操之杀杨修;二是半“实”半“虚”的叙事模式,如关羽的刮骨疗毒;三是完全虚构的叙事模式,如曹操败走华容道。,第二,是对三国之所以成为三国,作出了新的阐释。中国在“合久必分”之时,有过战国时期的“七国争雄”,有过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有过唐末的“五代十国”,而在东汉末年,恰恰出现了“三国鼎立”。多少历史学家曾对“三国鼎立”的原因做过探索,但罗贯中作为小说家,却对三国的成因别有理解:是曹操、刘备、孙权不同的性格结构造成了三国鼎立历史的形成。姑不论罗贯中的这一历史观是否完全正确,但作为小说家,作为叙事艺术家,罗贯中如此理解三国的成因并由此结构了三国演义,却不能不说是独创,而且是完全成功的。,第三,是三国演义战争叙事的结构性。综观三国演义的战争叙事结构,都是按照战争事件发生、发展和结局的自然时序架构的,战争叙事半随着三国鼎立的形成、确立、发展和统一向前延伸。几个事件同时发生,叙事者对敌、我、友几个方面都了解,甚至通晓一切人物隐秘的内心活动。罗贯中站在这个制高点上,根据自己叙事设置的需要,切割空间场面,通过特定的空间场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战争叙事艺术是三国演义的主体工程,其叙事结构方式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整部小说的叙事框架的建造,影响到整部小说艺术功能的发挥。三国演义战争叙事结构的内涵,就是空间结构组合的方式和空间结构内蕴的动力。但以上三方面的叙事艺术,仍然属于三国演义中层结构叙事艺术的范畴。,作者认为,三国演义深层结构叙事艺术,乃是尊刘贬曹的情感动力结构,三国演义的全部叙事艺术,即由此而来。通常,一些学者解释罗贯中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常常归结为罗贯中反元的民族立场问题、世界观问题,而作者则把罗贯中的尊刘贬曹视为创作三国演义及其叙事艺术的情感动力。小说家情感的爆发,或是情感的潜流,都是小说情节、叙事结构发展的内在动力,而罗贯中恰恰是以拥刘贬曹为内核,凝结而成这样一部体大精深的文学巨著的情感结构。,罗贯中不仅渗透了民意,而且还付诸了更加强烈的感情色彩和理性思维。不仅刻画了刘蜀集团核心人物矢志忠义、生死不渝,使人荡气回肠,而且凡是忠义笃深的人物,都加以赞美。如尽君臣之义的董承、王子服、吉平;尽主臣之义的审配、陈宫、严颜、张任;尽感恩之义的黄忠、甘平、太史慈等。这就说明,罗贯中尊的不仅仅是刘蜀集团,而是刘蜀集团为代表的以“仁义”为中心的政治伦理观念,其人物形象正是罗贯中理想的政治伦理观念的体现者。三国演义高超的叙事艺术,正是由这一深层的情感动力结构而来,不可等闲视之。,三、三国演义出色的战争描写1、犯中求避,同中见异,千变万化,特点鲜明。三大战役都是以弱胜强的火攻,但官渡之战是烧粮草;赤壁之战是烧战船;彝陵之战是烧营盘。烧粮草在平原,烧战船在水上,烧营盘在山林。2、注重表现战争中的“智谋”。官渡之战,袁绍败于无智;赤壁之战,孙、刘胜于斗智;彝陵之战,东吴显是智胜。3、注重在战争中写人。详写战前谋划;详写主动、得胜方。4、注重场面气氛渲染,多用张弛结合、动静结合手法。,毛本三国演义第一回的开头说:“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所写的就是中国历史上三国这一特定时期,不同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纷争和兴衰过程。东汉末年,由于政治的黑暗和腐败,爆发了黄巾起义,朝廷又有董卓专权,于是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董的过程中,各路诸侯起来争夺天下,各据一方,经过战争的较量,后来形成了魏(曹操)、蜀(刘备)、吴(孙权)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之间又不断地进行斗争,最后相继灭亡,由西晋统一了全国。三国演义所写的就是这样一段由合而分,又由分而合的历史发展过程。由分而合又由合而分的过程,就是不同政治集团之间进行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过程。各个政治集团进行政治斗争的最终目的是要统一天下,而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就是战争。军事斗争是政治斗争的最高表现形式。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是不可分割的,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因此我们也可以说,三国演义是一部以描写战争为主要内容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和成就,可以概括为六个字:丰富、深刻、生动。丰富,是指它写出了战争的多姿多彩,每次战争,各有特点,互不雷同;深刻,是指它通过真实的艺术描写,反映出了战争的客观规律,可以给我们以深刻的思想启示;生动,是指它的描写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特别是通过战争的描写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A、据统计,三国演义全书写了大大小小四十多次战争,但每次战争不论是大的战役还是规模较小的战斗,作者写来都是各具面貌,各有特色,一点也不雷同。最突出的是书中关于三大战役的描写。三大战役是指:官渡之战(第三十回)、赤壁之战(第四十三第五十回)、彝陵之战(第八一八四回)。这三次大的战役,都影响到三国时期的整个历史进程,同时又在全书的艺术构思和艺术结构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作者是很用心地写出来的,所以具有很高的典型意义。,官渡之战是在曹操与袁绍之间进行的,结果是袁绍大败,曹操平定了北方,大大地扩张了自己的势力;赤壁之战是孙权和刘备结成联盟,在赤壁打败了挥师南下、锐不可挡的曹操,使他不能统一天下,结果是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彝陵之战是刘备伐吴,急于要替关羽报仇,结果是大败,从此走向了衰亡。这三次大的战役,有其相似之处:都是以弱对强,都用了火攻,结果都是强弱转化,弱者战胜了强者。但作者写来却毫不雷同,而是各具特色,显得丰富多彩。这是因为作者具体地写出了三次战役交战双方不同的特点,所处的不同的环境条件,所面临的不同矛盾,以及不同的强和弱的转化过程。,官渡之战公元200年二月,袁绍亲自率步兵10万、骑兵万人,进攻曹操所在的许昌。官渡离许昌不到100公里,如果官渡失守,许昌就失去屏障。由于袁绍固执己见,不听从别人意见,先后在白马、延津一带被曹操打败,损兵折将,大将颜良、文丑被杀。袁绍仍想依靠优势兵力逼曹军决战。曹操军队只有两万,筑垒备战,坚守官渡。曹操因缺少粮草想退守许昌,被谋士劝止。十月,袁绍派大将淳于琼押粮车万余辆,储存在乌巢。谋臣许攸数次建议分兵袭击许昌,都被袁绍拒绝。许攸一气之下,投降了曹操,并献计偷袭乌巢。一天夜里,曹操亲自率5000精骑,打着袁军旗号,乘夜抄小路奔袭乌巢,放火烧粮,把一万多车的粮草,烧了个一干二净,袁军惊乱。天明,曹军集中兵力猛攻,大胜还师。袁绍得知乌巢被袭,不听大将张郃派重兵往救的建议,仅派轻骑救援,还令高览军等继续以主力攻击官渡曹营,结果仍徒劳。乌巢大败消息传至官渡前线,袁绍军心动摇,内讧又起。张郃、高览见大势已去,投归曹军。曹操乘势发起进攻,大获全胜。袁绍仅率800余骑北逃,从此一蹶不振。这就是有名的官渡之战,此战曹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可以看出,火烧乌巢之粮草在战争中起了关键作用。,赤壁鏖兵 曹操统一北方后,发展了生产,增强了实力,计划挥军南下,统一全国。公元207年,曹操率军南下攻打荆州,刘备率军退至江陵。曹军在当阳长坂将刘备部队打败,直抵江陵。刘备遂转道汉津,逃往夏口,派诸葛亮出使东吴,联吴抗曹。公元208年,曹操率二十万大军,从江陵出发,顺江东下,直逼夏口。孙权刘备联军经过周密安排,在赤壁处跟北岸曹军隔江对峙,一场大战迫在眉睫。双方斗智斗勇,针对曹军不习水战的弱点,庞统授计连环,曹操把战船用铁链连在一起;苦肉计周瑜打黄盖,黄盖诈降,这些都为火烧赤壁奠定了基础。这一天,东南风起,黄盖带领一批士兵,分乘十条大船,满载枯柴干草,向曹营而去。在离曹军约二里的地方放起了火。火借风势,风助火威,很快就烧到了曹营。曹营的船连在一起,很快烧成一片火海。孙刘联军趁机大举进攻,曹军大败。赤壁之战,也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赤壁之战以后,曹军实力受到重挫,无力再向南进军,三国鼎立之势成矣。,火烧连营 公元221年7月,刘备为给关羽报仇,不听从赵云等人的谏阻,起倾国之兵攻吴。次年,刘备派黄权为镇北将军,指挥江北诸军,以防魏军进攻蜀军的翼侧。刘备则亲自率军一路进攻。刘备大军从巫峡建营至夷陵界,建营五十多处,树栅相连,纵横七百余里。其做法实际犯了兵家大忌。吴国陆逊对蜀军的作战方针是“诱敌深入,后发制人”。从三月开始,陆逊扼守阵地,坚不出战。刘备急于求战,派兵引诱,陆逊也不出击,两军相持半年后,陆逊发现刘备锐气已被遏止,便上书吴王,准备反攻。六月,陆逊在作试探性的进攻后,针对蜀军营寨均以木栅构成,又地处峡谷,草木丛生的状况,决定采用火攻。是夜初更时分,东南风骤起,陆逊命令士兵每人带一把茅草,到达蜀营处,顺风点火,焚烧蜀军的营寨,并趁势发起了猛攻,蜀军大乱。陆逊率兵迅速地攻破了蜀军营寨四十余座,蜀军土崩瓦解,死者无数。刘备带领少数人马,乘夜突围,逃回白帝城。在江北的黄权,由于道路被截断,不能回蜀汉,被迫率部投降了曹魏。这次战役,蜀军元气大伤,力量更加虚弱,刘备也一病不起,第二年死于白帝城永安宫。,“火攻”,是古代战争中常用的战术措施,历代的军事家对火攻都非常重视。孙子兵法中就专门有火攻篇,论述了在战争中使用火攻的办法、条件和原则等问题。孙武写道:火攻有火人、火积、火辎、火库、火队五种,即焚烧敌军的营寨、积聚、辎重、府库和运输设施这五种。着眼点在于摧毁敌人的人力、物力和运输线。这五种火攻方法必须变化运用,我军可以掌握,敌军也可以掌握,应该注意防备。火攻必须具备条件。除了发火的器材必须平时有准备之外,纵火时还要选择天时,要在天气干燥和刮风的日子放火。实施火攻也必须和士兵的进攻互相配合,这样才能发挥火攻的作用,达到夺取胜利的目的。,三国演义中火攻的战例还有很多,如火烧新野、博望坡诸葛用兵、徐盛火攻破曹丕、烧藤甲七擒孟获、上方谷火困司马懿等等。火攻虽然只是一种战术措施,但其取得的效果有时却是战略性、决定性的,这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中尤为明显。同时,火攻又是残酷的,如在烧藤甲七擒孟获的时候,将兀突骨并三万藤甲军,烧得互相拥抱,死于盘蛇谷中。孔明在山上往下看时,只见蛮兵被火烧的伸拳舒腿,大半被铁炮打的头脸粉碎,皆死于谷中,臭不可闻。孔明垂泪而叹曰:“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左右将士,无不感叹。,B、三国演义写战争写得很深刻,主要表现在它并不是停留在两军对垒、两阵对圆、两将交锋等程式化、简单化的描写上,而是从多方面复杂的矛盾斗争来展现战争的发展进程,将军事斗争、政治斗争乃至外交斗争结合起来描写。三国演义写战争不完全是一种军事力量(如兵力、粮草等)的较量,而是更着重于表现指挥员的战略、战术指导思想是否正确,突出了战争中人的主观作用,将斗武和斗智、斗勇结合起来。特别是斗智,也就是谋略的运用,在战争胜负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像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这样规模宏大的战役,作者总是将各次战争特定的环境、条件,双方的战略布署,战术运用,力量对比,矛盾转化等等都作了具体生动的描写,深刻地揭示出战争中矛盾转化的过程和胜败的原因。因此,不必等到作者写出最后的结果,读者就能从小说对战争进程的真实描写中,判断出谁胜谁负,而且了解到为什么胜和为什么负的原因。据传,明清时期农民起义的领袖人物如张献忠、李自成、洪秀全等人,都曾经从三国演义中学习过战争的谋略。从三国演义对战争的描写反映了战争的客观规律来看,这样的传闻应该是可信的。,官渡之战当时的形势是:刘备的力量还非常小,还没有找到立足之地;江东方面,孙策因被箭射中不治身亡,将大权交给了弟弟孙权,孙权吸纳了鲁肃、诸葛瑾等谋士的意见,采取顺从曹操的策略,以图发展;而曹操原本是想乘孙策新死进攻江南的,后来听从了张紘的建议,不仅不讨伐孙权,反而奏封孙权为将军,兼领会稽太守。当时的政治军事态势就是这样,势力较强的两家实际上结成了联盟。这个总的形势对袁绍就是很不利的。,袁绍未能省察曹操和孙权修好的危险形势,设法来稳定和发展自己,却一听说曹、孙修好就勃然大怒,贸然决定兴兵伐曹。这个战略决策本身就犯了极大的错误。当时从表面上看,袁绍确实处于优势。他拥有北方的冀州(今河北)、青州(今山东)、幽州(今河北、辽宁一带)、并州(今山西)等大片土地,又有丰足的粮草,共调动了七十多万军队进攻曹操,望官渡进发,而曹操仅以七万军队迎战,而且粮草也不足。双方军力有十倍之差。当时曹操所面临的形势,如他手下的一位谋士荀彧的所说,是:“以至弱当至强”。在这种情况下,仗应该怎么打呢?,值得注意的是,小说写了双方的谋士都对这场战争的特点和各自应取的战略战术,作了基本上相同的正确分析。曹操的另一位谋士荀攸说:“绍军虽多,不足惧也。我军俱精锐之士,无不一以当十。但利在急战。若迁延岁月,粮草不敷,事可忧矣。”袁绍的谋士沮授分析说:“我军虽众,而勇猛不及彼军;彼军虽精,而粮草不如我军。彼军无粮,利在急战;我军有粮,宜且缓守。若能旷以日月,则彼军不战而败矣。”立场不同,但所分析的敌我双方的特点、面临的形势和双方应该采取的战略和战术,可以说是英雄所见略同。这就是:袁绍虽然兵多粮足,但战斗力不如曹军;而曹操虽然兵精,但数量远不及袁军,更重要的是粮草不足。因此,双方的谋士都认为:这场战争对曹操来说,利在急战,应该速战速决;而对袁绍来说,则利在缓守,应该采用拖延战术,时间一长,曹军没有了粮食,不战自败。在这场战争中,粮食是一个主要矛盾。,重要的还在于双方的主帅对这场战争和各自的谋士所作的正确分析所持的态度却大不相同。袁绍在发兵之前,早已被他关在狱中的田丰从狱中上书说:“今且宜静守以待天时,不可妄兴大兵:恐有不利。”这本来是出于一片忠心的对形势的正确分析,但袁绍却听信谗言,以为田丰出语不祥,不利于他的“仁义之师”,要将他斩首。经众官劝免后才暂时放下,说:“待吾破了曹操,明正其罪!”而对于沮授的正确分析和劝告,袁绍不但不听,反而认为他的话如田丰一样“有慢军心”,将沮授囚禁军中,说:“待我破曹之后,与田丰一体治罪。”,在战争进程中,已逐渐显露出粮草问题十分重要。袁绍大将韩猛运粮,军机泄露,在路上被曹军阻劫,并烧了粮草。这时,袁绍手下的另一位谋士审配又及时地向他绍提出建议:“行军以粮草为重,不可不用心提防。乌巢乃屯粮之所,必得重兵守之。”袁绍并未听进这一重要意见,掉以轻心,又不善用人,只派了一个“性刚好酒”的淳于琼去守乌巢,这个人“终日与诸将聚饮”,结果造成了大错。而另一方面,在战争中曹操军粮告竭,派人去许昌传书教荀彧作速措办粮草,路上被袁绍手下的另一个谋士许攸劫获。许攸及时报告给袁绍,并建议他乘机偷袭已经空虚的许昌,以此一举而战胜曹操。这本来是一次极好的机会。但袁绍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地认为:“曹操诡计极多,此书乃诱敌之计也。”不但不予采纳,反而听信谗言,因许攸以前是曹操的朋友,就怀疑他是曹操的奸细,要处死他。结果把许攸逼得去投奔了曹操,泄漏了乌巢屯粮的军事机密,导致乌巢被烧,遭到了惨败。,与袁绍相反,曹操的表现却完全不同。他自己已经对战争双方的特点、整个形势以及应该采用的战略战术等,都有了正确的认识,作到了心中有数。但他并没有因此就掉以轻心,盲目乐观,而是认真地召集众谋士共同商议,虚心地听取大家的意见。当谋士荀攸讲出了与袁绍一方的沮授相同的“利在急战”的意见时,曹操非常高兴地说:“所言正合吾意。”在战争以曹胜袁败结束以后,小说有两句诗评论道:“弱势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诸葛亮在出山时的隆中对策中,也明确指出:“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可见在战争中谋略的重要。作者对官渡之战的描写,没有停留在表面的谁胜谁败上,而是把重点放在表现战争的谋略上,即指挥员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上,这是符合战争的客观规律的。,官渡之战的艺术描写,至少能给予我们三方面的思想启示:第一,要发动一次大的战役,不能仅仅考虑自己的兵力是否强大,更重要的,是要有开阔的视野,有长远的战略眼光,从全局出发来分析形势,来权衡利弊,才能作出正确的决定。第二,正确分析双方的条件和特点,认识各自的短长,在此基础之上,确定正确的战术,以已之长攻敌之短。第三,在战争中要发扬军事民主,听取不同的意见,集思广益。袁绍十分愚蠢,但如果他稍微虚心地听取手下谋士的意见,具有起码的民主作风,也不至于落得最后的惨败。,彝陵之战与官渡之战有很多相似之处。这次战例也是以弱对强,最后的结果也是以弱胜强。这次战争刘备处于强的一方,孙吴则处于弱的一方。因为关羽被东吴所杀,刘备急于为关羽报仇,便急切地举大军伐吴。这一战略决策本身就是错误的。三顾茅庐时,诸葛亮为刘备制订的基本路线是,占据荆州、益州作为根据地,联吴抗曹,伺机统一天下。后来的斗争实践证明了这条路线是完全正确的,凡是执行这条路线时就得到发展(下面要分析的赤壁之战就是最生动的一例),而违背这条路线时就遭到挫折、失败。,所以当刘备决定“提兵问罪于吴”时,诸葛亮就劝谏说:“不可。方今吴欲令我伐魏,魏亦令我伐吴,各怀谲计,伺隙而乘,主上只宜按兵不动,且与关公发丧,待吴魏不和,乘时而伐之,可也。”赵云也劝谏,甚至很尖锐地指出:“汉贼之仇公也(指对曹操),兄弟之仇私也(指对孙吴)。愿以天下为重。”这里表现的是一种从全局、从长远利益出发的战略眼光。但是刘备却听不进去,执意要为关羽复仇而伐吴。这就首先在战略决策上犯了错误。他甚至还对提出相同正确意见的学士秦宓大发雷霆,要“武士推出斩首”,经众人劝说才将他暂时囚禁起来,说等战败东吴后再来处理。这种表现与官渡之战中刚愎自用的袁绍已经不相上下了。这是彝陵之战失败的根本原因。,接着又在具体的作战方案上犯了错误。当时刘备率兵七十五万,孙吴只有十万军队抵抗,也是以至弱对至强。刘备报仇心切,又依仗兵多,采用急战的方法,一开始取得节节胜利。孙吴畏惧,泒人求和,刘备不允,一定要灭吴。结果逼得孙权起用了一个年轻的儒将陆逊任统帅。这个人很年轻,东吴方面也有很多人瞧不起他,但他却非常聪明,很有谋略。他采用的战术是:避其锐气,坚守不出,以逸待劳。结果使得本来锐气很盛的蜀军被拖得“兵疲意阻”,再加上天气炎热,喝水困难,最后刘备只得下令在山林茂密之地安营扎寨,连营七百里。当诸葛亮看到刘备派人送回去的连营图时,立即拍案叫苦说:“汉朝气数尽矣!”结果,蜀军被以逸待劳的吴军顺风举火,烧了七百里连营,遭到了惨败。,三大战役中,赤壁之战是最复杂、最丰富,也是描写得最为精彩的。小说用了整整八回书的篇幅来描写这场战争。首先用了两回书来写孙刘联盟的缔结,这就是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和第44回“孔明用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这实际上写的是在一场重大的军事斗争之前的一场外交斗争。因为当时的形势是:曹操平定北方以后,挥师南下,军力十分强大,东吴和刘备都无力单独抗曹,只有联合起来才有取胜的可能。这两回书写出了一场尖锐紧张的外交斗争。外交斗争是为军事斗争服务的,是孙刘一方在这场战争中能否取得胜利的前提条件,因而是这次大战役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作者不惜笔墨,铺展开来描写,是很有眼光的。,诸葛亮亲自过江,以大无畏的勇气和超人的智慧,完成了缔结孙刘联盟的任务。这两回书中最值得注意的是诸葛亮作为一个政治家的高远眼光和他智激孙权和智激周瑜中所表现出的高度智慧。小说突出了一个“智”字。当时孙吴内部在曹操大军压境的形势下,出现了主战(以鲁肃为代表)和主和(以张昭为代表)两派,意见相持不下,而主帅孙权却是犹豫不决。诸葛亮过江的目的就是要说服孙权下定抗曹的决心。但他采用的方法却与众不同,完全出乎人们的预料之外。在孙刘联盟缔结的过程中,诸葛亮表现出非同寻常的大智大勇。他刚一过江,东吴方面主战派的主要人物鲁肃就叮嘱他:“先生见将军,切不可实言曹操兵多将广。”同样的意思以后又几次嘱咐。诸葛亮的回答是:“不须子敬叮咛,亮自有对答之语。”,可是在与孙权见面时却完全不顾鲁肃的几次叮嘱,有意夸大曹操的强大和不可战胜。他告诉孙权,曹操有马步水军一百五十万(还说是往少里说);又说曹操的目的就在“欲图江东”;在此基础上,故意劝孙权“量力而处”:能战则早下决心,不然则“何不从众谋士之论,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也就是劝孙权投降曹操。这番话使得孙权“勃然变色,拂衣而起,退入后堂。”鲁肃闻言大惊失色,大惑不解。为什么鲁肃要几次三番叮嘱诸葛亮不可告诉孙权曹操力量强大,而诸葛亮不但不听,反而言过其实,有意夸大曹操的力量呢?,这是因为鲁肃只了解孙权惧怕曹操的一面,而诸葛亮则不仅了解孙权有害怕曹操的一面,而且还有不甘心投降曹操的另一面。因此,诸葛亮对孙权的了解比孙权的谋士鲁肃对自己主公的了解还要深刻全面。基于这种了解,诸葛亮确定对孙权的办法是:“只可激,不可说”。他是有意采用夸大曹操实际军力和突出曹操挥师南下的目的在消灭东吴,并故意劝他投降曹操的方法,来激发起孙权不甘心投降曹操的一面;而在孙权基本上下定了抗曹的决心以后,才具体地向他分析了曹军远来疲惫,北军不习水战和不能得到荆州人民的拥护等重大弱点,以帮助他正确认识形势,进而坚定他抗曹的决心和信心。,以后孙权的决心又发生了动摇,从而引出了赤壁之战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周瑜。因为孙权之兄孙策临终时曾经留下遗言:“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因此,孙权是否能最后下定决心抗曹,周瑜的态度就十分关键。诸葛亮深知周瑜此人虽然很有军事才能,但心胸狭隘,对个人利益看得极重。因此也采用了“智激”的方法,也是极力劝他降曹,但针对他的特点,具体内容又有所不同。他对周瑜说,如果投降了曹操,对周瑜来说,一“可以保妻子”,二“可以全富贵”,并佯装不知小乔是周瑜的妻子,故意说曹操举兵南下的目的就是想要得到江东二乔(大乔是孙策的妻子),劝周瑜主动献出二乔,作为向曹操投降的献礼。周瑜听后勃然大怒,大骂:“老贼欺吾太甚!”便下定了抗曹的决心。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的智慧是建立在对人的深入了解的基础之上的。他对孙权和周瑜用的都是智激的方法,可是却针对两个人各自不同的思想性格和当时面对战争时的心理,因而具体内容又很不一样。,这些描写还只是赤壁之战的准备阶段,但对于战争的全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整个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以精彩的笔墨,生动地写出这场尖锐复杂、惊心动魄的外交斗争,表现了三国演义的作者在描写战争时眼界很开阔,不是只看到具体的战役本身,而是对战争的进程和全局有全面的把握和深刻的认识。在诸葛亮促成孙刘结盟,形成抗曹的统一战线之后,小说就开始了对战争本身的描写。三国演义所写的战争,不只是军力的对抗,更重要的还是一个斗智、斗勇的过程。这一特点在赤壁之战中表现得极为鲜明。,这次战役中双方的斗智,即战争谋略的运用,也就是战争中指挥员主观指导思想的正确与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简直可以说,整个赤壁之战就是一场智慧的较量。曹操素以奸诈闻名,他是非常聪明的(这在官渡之战中就有突出的表现);但在这场战役中,东吴方面年轻的统帅周瑜却比他更聪明;而只居于幕后并没有在前台指挥、却能统观全局、起到一种举足轻重作用的诸葛亮,则又远远高出于曹操和周瑜之上,成了智慧的化身。,这次战役也是以至弱对至强。曹操在统一北方之后,挥师南下,荆州不战而降,然后计点马步水军八十三万,诈称一百万,水陆并进,近逼江陵,有势不可挡的锐气。而当时刘备是败走江夏,势孤力单;东吴也绝不是曹操的对手。两家就是联合起来,军力也大不如曹操。战争的进程也是强弱转化,结果也是以弱胜强,但基本矛盾与官渡之战和彝陵之战又不相同,不是粮草问题,也不是军队的劳逸问题,而是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的问题。因此双方的斗智就围绕着这个基本矛盾展开。,聪明的曹操一开始就发现了自己的军队不习水战的弱点,采用了果断的措施来加以弥补,这就是大胆起用荆州降将蔡瑁和张允任水军都督,加紧训练水军。曹操一向多疑,一般情况下是绝不会任用降将来担任军中重要职务的,可见他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周瑜在前线视察中发现了曹军的水寨深得水军之妙,大吃一惊,了解情况后便决心设计要除掉蔡瑁和张允,以破坏曹操训练水军的计划。这就有了“反间计”的产生。第45回写“群英会蒋干中计”,虽然小说是用从容闲暇之笔写出的,内容也只是老朋友见面时的宴饮和抵足而眠,但因为有关系到战争胜败全局的曹操水军训练是否能获得成功作为背景,读来便具有惊心动魄之感。结果蒋干中计,曹操竟相信了蔡瑁张允通敌,误杀了这两位新任命而训练水军卓有成效的水军都督,在军事上遭受重大损失。对曹操来说,刚刚开始转入主动的战局一下子又陷入了极大的被动。“反间计”是一次斗智,一次谋略的较量,在这次较量中曹操输了重要的一着。,接着第46回的前半部分,又穿插进一段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描写。这是写诸葛亮和周瑜之间的矛盾。当周瑜发现诸葛亮比自己更聪明、更有才能时,便不顾战争胜败的大局,要设计除掉诸葛亮,令他在十日之内赶造出十万枝箭,完不成任务就要以军法处置。聪明的诸葛亮识破了周瑜的阴谋,于是将计就计,不仅接受了这一任务,而且还把交箭的时间提前为三天,并立下军令状:“三日不办,甘当重罚”。诸葛亮以他的天文知识,预见到第三天将有一场大雾,这才有这一出人意外的惊人之举。这本来是对付周瑜企图杀害自己的阴谋的,而结果却又使曹操损失了水战中非常重要的十几万枝箭,使他处于更加被动的地位。这段描写,表现了作者在战争描写中,善于把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在抓住主要矛盾的同时,也不忘次要矛盾;而写次要矛盾,又紧紧围绕着主要矛盾来进行,并不显得多余和枝蔓,结果是推进了主要矛盾,使战争的发展进程既集中而又显得丰富多彩。,第五节三国演义的不足与糟粕,1、人物描写有过分夸张失实之处。“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鲁迅中国小说史略)2、书中有不少的迷信情节;3、男人的世界;女人是陪衬;4、三国之“国骂”。,三国演义课堂练习,请说出下列三国演义情节涉及的人物:火烧博望 青梅煮酒古城相会 草船借箭横槊赋诗 携民渡江火烧连营 水淹七军,请说出下列三国演义情节涉及的人物,舌战群儒 义释严颜智算华容 怒鞭督邮许田打围 智激周瑜跃马过檀溪 走马荐诸葛,背诵曹操的三首诗,1、蒿里行2、步出夏门行3、短歌行,下面几段话分别是谁说的?表现了说话人怎样的性格特征?,今与吾水火相攻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而失信于天下,吾不忍也。,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摇首顿足曰:“此人见识 胜吾十倍,今不除之,后必为我国之祸!”曰:“赵范既与某结为兄弟,今若娶其 嫂,惹人唾骂,一也;其妇再嫁,使失大节,二也;赵范初降,其心难测,三也。主公 新定江汉,枕席未安,予安敢以一妇人而废主公之大事?”,曰:“吾于千枪万刃之中,矢石交攻之际,匹马纵横,如入无人之境;岂忧江东群 鼠乎!后人有诗叹曰:“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 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这首诗所叹的的是谁?为小说的哪一回埋下了伏笔?,在车上大笑曰:“吾以为汉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论,岂期出此鄙言!吾有一言,诸军静听:昔日桓、灵之世,汉统陵替,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董卓、傕、汜等接踵而起,迁劫汉帝,残暴生灵。因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 涂炭。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 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继统西川。吾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 图衣

    注意事项

    本文(三国演义人物课件.ppt)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