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hangseng银行中国竞争战略的案例.doc

    • 资源ID:3709310       资源大小:2.07MB        全文页数:4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hangseng银行中国竞争战略的案例.doc

    hangseng银行中国竞争战略的案例第二章案例正文:恒生银行背景介绍2.1恒生银行发展历程恒生银行成立于1933年,是香港的主要上市银行之一。2007年5月,根据WTO协议约定和中国监管法规的要求成立在华全资子银行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全面负责国内市场的开拓。本文所指的恒生银行在华战略就是指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的战略。2.1.1恒生银行的简介根据恒生银行史料记载,香港恒生银行于1933年3月3日,由林炳炎、何善衡、梁植伟、盛春霖及何添创立,总行位于香港岛中环德辅道中83号。恒生银行是一间以香港及中国大陆业务为重点的银行,其母公司是在英国注册的汇丰控股有限公司,汇丰控股旗下的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持有恒生银行62.14%股权。“恒生”二字含有“永恒生长”之意,象征香港恒生银行与客户和香港一同成长;但据曾经出任恒生副董事长何添表示,“恒生”二字分别取自当时盛春霖开设的恒兴银号及林炳炎的生大银号。香港恒生银行充满活力的现代化银行服务,以配合客户愈趋复杂的需求。恒生资本雄厚,是一间以香港及中国内地为业务重点的商业银行。主要业务包括个人理财、商业银行、工商及金融机构业务、财资服务、以及私人银行服务。恒生银行致力引进先进科技,为客户提供创新及切合需求的产品,协助客户掌握理财良机并赚取额外的回报。追求卓越,精益求精一直是香港恒生银行的服务宗旨。香港恒生银行在香港设有210间分行及自助理财中心,澳门有1间分行,在台北和新加坡各设有办事处。香港恒生银行2007年5月成立国内独资银行-恒生中国,目前在国内12个城市有37个网点。恒生银行负责算出香港股市的参考指数:恒生指数。恒生银行是恒生指数三十三只成份股之一,该指数是香港股市的一个重要指标。此外,香港恒生银行的股份在伦敦证券交易所挂牌买卖,并在美国为投资者提供第一级赞助形式之美国预托证券计划。截至2009年12月,以市值计,恒生银行是香港最大的本地注册上市银行。恒生长远的目标是成为大中华区具领导地位之区域银行,目前发展重心是华南及长江三角洲,环渤海一带。根据恒生银行年报,其附属公司共40间如下:表2-1恒生银行附属公司9已在中国大陆遍设业务网络,生意滔滔不绝。中国国民政府急需外汇以资军费,恒生更独家代理政府的兑换业务,从中抽佣,获利甚丰。1941年,香港沦陷,恒生被迫停业。林炳炎、何善衡等人带同资金及18位员工往澳门暂避。由于当时澳门已有由区荣谔创办了同名的恒生银号,他们遂改名“永华银号”继续经营。1945年,香港光复后,他们返港,并把恒生银号搬往新址中环皇后大道中181号自置物业重新开业,新店规模较以前大。1946年,利国伟应邀加入,主理海外黄金买卖。战后初期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大陆实行一连串严格的外汇管制。至朝鲜战争时期,联合国对中国大陆实行经济封锁,这既打击了海外对中国大陆的投资信心,也对原先拥有大陆网络的银行业务不利。此外,战后香港经济起飞,制造业及地产业崛起,借贷需求增加。在这两种因素下,香港的银行开始转型。由于失去了中国大陆的联系,恒生也开始了业务转型。1952年12月5日,恒生注册为香港的私人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港元,实收资本500万港元,并成立新的董事局。当时,林炳炎已去世,由何善衡出任董事长,梁植伟任副董事长,何添任总经理。1953年,恒生迁入位于中环皇后大道中163至165号一幢5层高的自置物业,全面开展商业银行的业务。当时,恒生主要客户是巿民大众及中小型企业。何善衡为职员订下了一系列服务守则,规定员工必须以诚待客,深得社会大众欢迎。至于中小企客户,主要为广东籍的制衣、玩具、电子、塑胶、五金的厂商。他们希望得到信贷,但却没有公司资产负债表及支持他们取得信贷的足够条件。由于恒生早已了解他们的背景,故不介意批出信贷。这些小公司,后来也发展成大公司、大集团,并成为恒生的长期客户。1959年10月,恒生将注册资本增至3,000万港元,实收资本1,500万港元。1960年2月7日,恒生改组成香港的公共有限公司,正式改名为“恒生银行”。同年,在九龙油麻地及旺角成立两间分行,积极开拓港九的分行网络。1962年圣诞节,新总行大厦恒生大厦落成启用,楼高22层,是当时香港最高的建筑物,而恒生总行则于1991年迁至中区消防局旧址。从1954年至1964年,恒生的资本帐户从630万港元增至5,250万港元,存款从2,100万港元增至7.2亿港元;总资产从3,200万港元增至7.61亿港元。在1965年香港股灾发生前,恒生在存款和资产方面是香港最大的华资银行,并在银行零售业务方面逐渐成为香港上海汇丰银行的主要竞争对手。1965年银行危机:恒生控股权易手1965年1月,香港爆发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大型的银行危机。事缘在1月23日,明德银号发出的约值700万港元的美元支票遭拒付。消息传出后,许多存户纷纷拥至提取现金,由于银号一时间无法支付数额庞大的提款,最后1月27日,香港政府正式接管明德银号。其后,挤提蔓延至其他华资银行,如广东信托银行、恒生银行、广安银行、道亨银行、永隆银行等等。经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及渣打银行声明对香港的华资银行作出无限量支持,加上港府采取多项措施,至2月10日,风波暂告平息。但事件并未就此完结。直到3月,仍有部分报纸刊登了一些没有根据、中伤本地银行的流言,恒生是其中之一。期间,大客户悄悄地取消帐户;至4月初,挤提再次爆发,恒生银行更是首当其冲。最先出事的是香港仔分行。当时大批客户涌至提取存款,身为总经理的何添劝告不要急于提款。个别二、三十万港元的大客户如警司韩森,要求何添签名担保才停止提款。在总行,提款的人潮更伸延至皇后像广场的香港会所。汇丰再次表明支持恒生银行,并委派职员驻守恒生总行大堂,以证明有足够的现金供应,一叠叠的钞票遍布大堂的各个角落。但是,情况并未有改善的迹象。4月5日,恒生银行一日之内失去了8,000万港元存款,占银行存款总额的六分之一,至4月上旬共失去了2亿港元。面对这个困境,何善衡召开了董事局会议商讨对策。其时,得出了三个解决方案:接受美国大通银行的援助;停业并由政府接管;向汇丰寻求协助。经过多日商讨,在4月8日,董事局决议把银行控股权售予汇丰,并交由通晓英语的利国伟全权处理。4月9日,在得到香港财政司郭伯伟的批准后,立即与汇丰进行谈判。在谈判中,双方在恒生的总价值及出售股权数量分歧较大。汇丰认为恒生总值6,700万港元及要求收购恒生76%股权;但恒生方面认为其总值1亿港元,并只愿意出售51%股权。由于汇丰顾虑到若恒生倒闭自己也难以独善其身,遂于4月12日答允以5,100万元收购恒生51%股权(其后增持至62.14%)。消息传出后,风潮也告平息。据悉,何善衡因恒生控股权从此断送而哭了两个晚上。不过,在出售当日,他亲自召开大会向员工解释,稳定人心。汇丰却无疑成了大赢家。汇丰不单以低廉的价钱买入最宝贵的资产,也除去了香港银行业最具威胁的对手,奠定了其在香港银行零售业的垄断优势。在收购后,汇丰只派出4位代表加入董事局,并继续保持原来的华人管理层,何善衡等人也得以留任,这是汇丰的远识卓见。当时,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总经理桑达士认为,恒生银行的成功在于其华人的管理层,所以汇丰不必插手。2.1.3恒生银行的发展被汇丰收购后的恒生,在汇丰作为后盾下,恒生业务大大扩展。恒生银行的业务主要可分成个人理财服务及商业理财服务。个人理财服务包括综合理财服务、存款服务、信用卡服务、按揭服务、私人贷款服务、投资服务及保险服务等。在综合理财服务中,恒生设有3个各具特色的理财服务以针对不同的顾客,分别为优越理财、优进理财,以及综合理财户口。商业理财服务包括商业综合户口、商业现金管理、投资、贷款、商务卡、保险及强积金等。1、主力中小企业务管理层坚持专注中小企业的主要方针。当时1960至70年代,香港工业起飞,中小企普遍缺乏资金扩展,恒生却给予财政上的支持,提供信用证及出入口融资服务。如华资大户郑裕彤发迹前,由他主理的周大福珠宝,得力于恒生的资助,往后由珠宝业进军地产业。而长实也与恒生素有渊源,当年李嘉诚经营塑胶花厂时,曾设法与何善衡会面。会面后,何善衡对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认为他做事干练,是有潜质的客户。小公司演变成大企业后,更成为恒生的长期客户。例如长实不少的楼盘,就由恒生提供按揭;由郑裕彤主政的新世界,恒生至今仍是其主要往来的银行。2、住宅楼宇按揭服务自1960年代开始,香港地产业也逐渐变得兴旺。为了力争中小型楼宇按揭市场,在1967年,恒生首创为中产阶级(又称“夹心阶层”)提供长达7年期的住宅楼宇按揭服务,一改当时最多为期3年的做法,令中产阶级得以置业。3、招股上市1972年,恒生银行在香港上市。它将股份面值降低,由1股变为10股,并发行新股,使实收资本从4,500万港元增至1亿港元。同年5月,恒生将其已发行股份的十分之一,每股面值10元共100万股,以每股价格100元公开发售,结果获得29倍的超额认购,冻结资金28亿港元,相等于香港政府1971年财政收入的一半。6月13日,恒生在香港交易所挂牌上市,这是战后在香港上市的第一家银行。当天,恒生以175元高开,全日最高升至186元,最后以165元收市,即恒生市值已高达16.5亿。此外,恒生的名字更因其在1969年编制的“恒生指数”而深入人心。4、扩展分行网络另外,恒生银行也在香港及中国大陆扩展分行,建立更广泛的网络。至1972年上市为止,恒生在香港已拥有20间分行,超过2,000名员工,成为仅次于汇丰的商业银行。及至1981年,分行数目更增至45间。同年,更取得在地鐡沿线开设分行的专营权。在1980年代中期开始,恒生在中国大陆陆续建立分行。2009年底,恒生在香港设有约210个服务网点,员工接近9342人。5、收购永安银行1980年中期,银行危机爆发。1984年,永安银行传出丑闻,总经理郭志匡挪用1,000万美元作为己用。1985年,永安由于无法收回该行董事及行政领导人的贷款,银行资本出现负值。1986年5月,恒生银行与永安银行达成协议,由恒生向永安注资1.76亿港元,取得该行50.29%股权,至此,恒生银行成为永安银行的最大股东。在恒生经营下,永安转亏为盈。1993年1月,恒生将永安银行卖给大新金融集团,获利4.78亿港元。6、开拓中国大陆市场恒生银行(中国)为恒生银行全资子公司,于2007年5月28日成立,截止2009年底中国大陆共设有三十七个网点,包括11间分行(位于北京、上海、杭州、广州、东莞、深圳、福州、南京、宁波、昆明、天津)、26间支行。截止到2009年底,恒生银行总资产8260亿元(比2008年度7622亿提高了8.4%),扣除贷款减值提拨及其它信贷风险准备前的营业溢利为141.36亿元(港币,下同),除税前溢利为154.77亿元,总营业收入为328.16亿元,客户存款达664亿元(比2008年度604亿提高了9.8%),总客户贷款达347亿元(比2008年度331亿提高了4.7%),2009年平均股东资金回报率为24.6%,资本充足比率为15.8%(比2008年为12.5%)。恒生银行稳健的经营作风,传统的优良对客服务及在金融界的成就,深受国际认同,不断获得香港银行的最高信贷评级:2008年,在亚洲货币的“2008年最佳银行大奖”中,荣获“香港最佳本地银行”;在亚洲银行家杂志主办“2008年零售金融服务卓越大奖”中,荣获“财富管理卓越奖”。2008年,穆迪投资服务将恒生银行的长期外币及港元存款评级至Aa2及Aa1,标准普尔将恒生银行的长期港元及外币企业信贷评级提升为AA。在FT Global 500 2008排名中,恒生银行名列全球最大上市公司第249位。2.1.4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简介2007年5月18日,恒生银行获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内地法人银行-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生中国),以国民身份开展国内业务。恒生中国在上海设立总部,除原深圳分行外,所有内地分行均转制成为法人银行属下分行,原深圳分行保留为外汇批发分行。以便于恒生为内地企业和居民提供更多投资选择和更全面的理财服务。在国内,恒生银行与兴业银行及山东省烟台市商业银行结成战略伙伴关系。目前,恒生中国在国内12个城市有37个网点。其中共设有11间分行(分别位于上海、广州、深圳、南京、福州、北京、东莞、杭州、宁波、天津和昆明)及26间支行(九间在上海,六间在广州,四间在深圳,三间在北京,一间在南京及一间在东莞,一间在佛山,一间在中山),拥有员工逾1450人,计划至2010年底增加至1600人,业务据点将增加到50个。恒生中国注册资本为人民币45亿元,总投资约人民币73亿元。截至2009年12月底,恒生中国资本充足率为20%,总资产折合人民币567亿元,客户存款(含保证金和结构性存款)为人民币172.98亿元,总贷款(扣除贷款损失准备及未摊销手续费前)为人民币234.19亿元。2008年,穆迪投资服务将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的外币及人民币长期银行存款评级为A1,标准普尔也将其的外币及人民币长期信贷评级为A+。恒生中国的成立,标志着香港恒生银行的内地业务发展进入崭新阶段。2.2恒生银行业务状况注1本节主要介绍恒生银行2008年的业务现状,对于中国的业务状况也做了详细介绍,以便于对其中国战略提供基础分析资料。2.2.1集团业务状况目前,恒生银行业务范围主要包括个人理财、商业银行、工商及金融机构业务、财资服务以及私人银行服务,同时在香港还提供人民币服务,包括存款、兑换、汇款及人民币信用卡服务等。在全球金融风暴的冲击下,2008年银行经营环境急剧恶化。恒生银行以优于同业的多元化产品及服务组合,顺应市场转变,减轻了金融风暴对业务的影响。此外,透过加强客户关系管理,以及全面的信贷风险评估系统,恒生银行在风暴面前能把握良机,拓14展优质贷款业务。2008年,总客户贷款上升6.73%,达港币331亿元;此外,由于客户投资态度的谨慎,令港元及美元储蓄存款上升。客户存款(包括发出之存款证及其他债务证券)增加2.84%,达港币604亿元。1、个人理财业务2008年个人理财业务的除税前溢利下跌29.4%,为港币84.1亿元,主要由于2008年下半年市场波动,理财业务收入因而下跌。扣除贷款减值提拨前的营业溢利下降30.2%,为港币84.67亿元;净利息收入维持稳定,为港币87亿元,原因是信用卡业务及私人贷款增长,抵销了存款及按揭贷款息差收窄之影响;非利息收入下跌43.4%,原因是投资气氛转差,令收取服务费之投资业务显着放缓。2、商业银行业务2008年商业银行业务仍有良好表现。除税前溢利上升6.8%,为港币26.37亿元;扣除贷款减值提拨前的营业溢利下跌15.5%,为港币26.37亿元。原因是经济环境转坏,令贷款减值提拨增加港币6.88亿元。净利息收入增加2%。平均客户贷款增加14.5%,在信贷紧缩的环境中,新做及续期贷款的息率均有上升。出口活动减少及商品价格下跌,贸易融资因而下跌15.3%,贴现融资上升2.8%,利率低企令存款息差收窄。此外,恒生中国透过与策略性夥伴兴业银行及交通银行合作,组成更大之网络,成功推出特快中国汇款服务,客户可在香港即日汇款至内地约100个主要城市。这一新服务助推恒生银行增加汇出汇款的市场占有率。恒生银行在香港、内地及澳门的商业银行团队紧密合作,成为恒生银行争取跨市场业务的竞争优势。2008年9月,恒生银行推出一项新的品牌活动,目标是将恒生银行建立成为在香港及内地均有业务的中型企业客户之首选银行。3、企业银行业务企业银行业务的扣除贷款减值提拨前营业溢利增加36.3%。净利息收入增长37.4%。在不断转变的信贷环境中,恒生银行积极管理贷款组合以改善贷款息率。恒生银行争取机会叙做优质新贷款,平均客户贷款因而上升7.9%。平均客户存款上升5.4%,但受到存款息差收窄之不利影响。恒生银行透过更紧密之跨业务合作,致力令企业理财业务收入来源更多元化,服务费收入因而上升16.5%。除税前溢利增长港币1.7亿元,或35.8%,达港币6.45亿元。4、投资服务2008年股票市场转差,恒生银行运用多元化理财组合迅速回应市场需求,推出较为保守的投资产品:恒生银行推出三种新的100%保本结构性投资产品,以及六只新保本基金。这一举措,推动了投资服务盈利在2008年上半年保持增长,但是却被下半年投资气氛急剧转差所抵销。2008年全年,来自证券经纪及有关服务费收入较2007年减少31.5%,为港币13.59亿元。投资基金收入下跌35.3%,为港币10.84亿元,而营业额减少69.6%。来自结构性产品之收入相应下跌40.9%,为港币8.82亿元。5、保险业务恒生银行拥有全资保险公司恒生人寿,恒生银行的人寿保险业务,在2008年首三季高踞香港市场首位。恒生银行为家庭及个人客户提供适合人生各个阶段的保险方案、利用多元化市场推广及销售渠道,以及加强销售转介机制以吸纳新客户,成功地加强保险业务之市场渗透。2008年,人寿保险保费收益净额因而上升28%,为港币120.23亿元。6、消费贷款恒生银行推出一系列吸纳信用卡新客户及促进信用卡消费的活动,提升信用卡市埸占有率,同时令信用卡客户基础、信用卡贷款及信用卡消费,分别增加13.4%、13.1%及15.9%。此外,私人贷款业务较2007年增加18.9%,为港币33亿元,市场占有率上升至8.2%。由于经营环境竞争激烈,2008年恒生银行推出各项优质服务例如网上按揭服务及按揭顾问服务,令个人的住宅按揭贷款上升4.4%。虽然2008年下半年按揭业务放缓,但恒生银行仍能维持市场占有率。7、网络银行科技及电子渠道继续成为向客户提供便捷服务渠道的重要角色。於2008年12月,透过网上及自动化设备进行之客户交易,占有关交易总数之76.7%,较2007年上升1.5个百分点。於2008年底,登记使用恒生银行个人网上银行服务之客户超过87万人,增幅为14%。商业网上银行客户数目亦上升26.5%,接近6.5万个。162.2.2中国业务状况2008年恒生中国的总营业收入较2007年上升63.7%,存款增长91.8%,在改善新做及续期贷款息差的带动下,净利息收入增长38.7%。由於2008年经济下滑,恒生银行审慎地提供贷款,以可透过交叉销售或存款业务,提供额外潜在收入来源的优质贷款为目标。与2007年比较,客户贷款增加3.7%。扣除美元资本以人民币滙价重估所出现之外滙亏损,非利息收入增加105.9%,部份是由于恒生银行成功地拓展理财产品系列。然而,受到恒生中国投资拓展内地网络及增聘员工、美元资本以人民币重估所出现的外滙亏损,以及在艰难经济环境下贷款减值提拨增加的影响,除税前溢利反而下跌。恒生银行2008年12月完成认购山东省烟台市商业银行20%股份之交易。连同恒生银行与兴业银行之应占溢利,2008年内地业务占恒生银行总除税前溢利11.9%,大大高于2007年的6.5%。目前,恒生中国网点数目37个,遍布12个城市。恒生银行继续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及环渤海经济区一带具高增长潜力的城市为焦点,同时也在留意其他地区城市的业务机会。为配合业务发展并提升客户关系管理,恒生中国的员工人数比2007年增加32.2%至1,450人。恒生中国共设有71部自动柜员机。恒生银行客户也可透过超过150部附有恒生银行标志的滙丰中国自动柜员机操作其账户。2009年1月,恒生中国加入中国银联网络,持有恒生中国借记卡的客户,可以使用全国及海外的银联柜员机网络,至於其他银联标准借记卡持卡人,也可以透过恒生中国之自动柜员机网络进行交易。2.3恒生中国面临的战略问题2.3.1客户问题WTO协议后,外资银行开始享受国民身份,获得经营人民币业务的资格,加上其原来的外币经营优势,中资银行将会流失部分优质客户。根据“二八定律”,国际银行80%的利润来自20%的优质客户,资料显示,中国银行业60%的利润来源于10%的客户,因此,对于优质客户,是中外银行都是相当重要的。外资银行有缺乏本土人事关系,不可能象中资银行那样通过人脉关系,喝酒吃饭等方式建立优质客户资源,在网点分布上,外资银行处于明显的劣势。因此,如何利用自身在国际业务,投资理财和混业经营的优势去挖掘国内优质客户,是其必须面对的问题。2.3.2产品问题银行的竞争本质上围绕产品和服务进行的。对银行而言,产品与服务的品种丰富程度,产品与服务渠道的方便程度,产品与服务的价格是否合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是否合适,都直接影响银行竞争力。对于恒生银行而言,如何在产品上作出创新,制定出别人无法复制的差异化,决定了恒生银行在中国的竞争力强弱。因此,如开发产品与服务的品种,扩大产品和服务的网络,增强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能力和建立恒生银行产品和服务的品牌优势,是恒生构建核心竞争力,立足中国市场持续稳定地发展所必须面对的问题。2.3.3渠道问题业务的扩展,需要物理网点作为载体。对于刚取得国民身份的外资银行而言,发展新网点是其抢占中国市场的最基础工作。按照恒生银行2009年中期报告,今年上半年恒生在华总营业收入增加了19.9%,客户增加了77%这些利好却被网点的增加和人力资源的成本的上升所抵消。要扩大市场,当然必须发展网点。然而,新网点的建设如何和现有网点的盈利规模相匹配,在保证现有网点业务增长,盈利增加的同时,应该如何合理的发展新网点?此外,如果仅仅采取“基建”的方式扩张实体网点,费时费力,且存在一定的政策风险。因此,除了实体网点的渠道建设以外,有没有“快速且低成本又可以规避政策风险”的渠道建设方式,这是恒生银行必须面对的问题。2.3.4文化问题文化的差异,影响产品推广和品牌的建立。由于网点较少,恒生银行更多地把重心放在创新产品开发上,着力开发中国金融市场的短缺产品。然而,怎样的产品更符合中国的社会且更容易被国内客户所接受。这是摆在银行管理层的迫切问题;其次,在品牌宣传上,由于历史文化等因素,恒生银行在华南地区特别是广东有较好的知名度,然而在中国内地省份的知名度却不是很高。如何提高以一种符合中国人传统文化习惯的方式提升其在内地的品牌知名度,更快地拓展其影响面以提高其认同度,这对于靠品牌信誉生存的银行而言,乃是重中之重。2.3.5人才问题人员流动和人力成本的下调是当前外资银行普遍面对的问题。在当前的形势下,员工流动过高以及难以招募和保留住高素质员工的问题依然突出,虽然一部分外资银行还处在扩张阶段,据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2009年调查报告显示企业客户关系经理、法律合规专家、资金业务专家以及零售客户关系经理等核心岗位依然是外资银行最紧缺的岗位。此外,由于金融风暴的影响,部分外资银行对人员的配置进行了精简,为避免减员的极端做法,有些银行实施了短期无薪休假。第三章案例分析(1):外部环境分析3.1宏观环境分析3.1.1宏观经济宏观经济持续发展,在华外资银行机遇和挑战并存。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实力成就显著。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81元增加至2008年的22698元,30年来,中国经济保持9.8%年均增长率,即使在发生全球金融风暴的2008年和2009年,中国经济也分别录的9.6%和8.7%增长率,中国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经济最活跃的地区。2008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突破30万亿(2009年是33.53万亿),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第三经济体(表3-1)。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的2009年,国内经济的增长依然迅猛(图1)。经济增长不断刺激国内实体经济对银行资金的需求、企业盈利的提高为商业银行业绩的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商业银行扩展传统业务提供了良好的信用环境,同时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也为商业银行开拓中间业务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当然,全球金融危机也对商业银行发展也提出了挑战;由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一定程度上是源于金融工具的创新次级债,而正是这个所谓的“创新”钻了美国金融监管的空子,导致工商链条的断裂,最终促成全球金融危机。正因为如此,目前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衍生产品、结构性存款以及与股票和各种到期相关的产品采取了更加谨慎的态度,金融产品市场发展的进程将会受到较大影响。而这一切将使外资银行未来经营环境的增加变数。213.1.2监管环境监管环境的内外有别,内外资银行发展机会参差不齐。2002年以前,对银行业监管的职能主要由中国人民银行履行。2003年后,银行监管的职能从中国人民银行剥离,银监会成为我国银行业的监管主体(中国人民银行专注于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此外,国家外汇管理局、证监会和保监会也分别在外汇业务、基金托管业务和银行保险产品代理销售业务等方面执行对银行的监管。囿于国家金融安全,政府对待金融开放上态度谨慎,从导致了目前我国银行业的市场化程度不高、经营模式单一的格局,限制了国内银行的业务发展空间。此外,与国外银行混业经营不同,国内银行业一直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虽然金融混业经营的试点已经从银行集合理财产品、银行保险产品等业务开始,但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分业监管的格局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会发生改变;而绝大多数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低于10%的格局使得我国银行业距离国际上成熟商业银行的差距还相当之大。随着我国金融业全面开放,这也就意味着国内银行未来十年甚至数十年的发展空间将相当巨大。此外,对于外资银行而言,按照2001年签订的WTO协议和2006年11月15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约定,自2006年12月11日开始,外资银行可以以国民身份成立法人机构,发展国内业务。然而,调查显示:外资银行的业务增长的速度和方向依然不完全取决于市场,众多外资银行仍感到被各种监管规定所束缚。其主要原因是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虽然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国内银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中国依旧还处在银行业的成长阶段,在这样一个金融发展现状下,当局监管将立足国情,严格把握外资银行引进的总量和结构,并以此制定监管目标“基于保护本国银行和促进国内银行业发展”为首要监管目标,在具体政策实施上就表现为一种折中原则,即“以对等互惠”来开放金融市场引进外国高质量金融资产,又要以“有限保护”来保护国内银行业的健康成长。虽然这一政策带有明显过渡性,但其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会抑制或影响恒生银行在华的发展。3.1.3社会文化新旧文化交替并存,存贷市场前景广阔。近年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制度不断完善,证券市场融资额不断攀升,但银行业霸主地位却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被撼动,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的社会文化环境有紧密的联系。一方面,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维惯性和国内居民整体文化水平的低下,“存银行”一直是大多数人特别是农村人口对于理财的唯一认识;另一方面,我国社会目前的信用体系相当不健全,诚信意识较差,因此阻碍了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发展。然而,这对于银行业来说,却是较为有利的,这将保障银行能持续的获得较低成本的稳定的资金来源。此外,由于我国居民风险防范意识较差,导致保险业在中国发展步履缓慢,2009年,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不过只有11137.3亿元,仅约占工商银行一家银行存款的1/10。当然,我国社会文化环境在最近几年中也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如个人消费理念的变化。本世纪以来,我国居民超前消费的理念逐步形成,特别是中青年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已经摆脱了信用消费在思维上的束缚,因而,可以预期,未来国内银行在个人消费贷款、住房抵押贷款和信用卡业务将会得到快速的发展。3.1.4信息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银行业竞争格局。过去十年,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全球网民人数、电话用户人数迅速增加,为商业银行开展网上银行电话银行、自助银行提供了巨大发展空间。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商业银行业务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商业银行客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完成金融业务。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可以有效的降低运营成本,取得较低的竞争优势。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深刻的改变了银行业的服务、营销和管理模式,改变了银行业的业务结构和成本结构,同时也改变了银行业的竞争格局。我国网民人数从1997年的62万增加2008年的2.5亿,网民规模增长360倍。互联网普及使得购书、购物、支付结算以及网上银行逐步普及。90年代以来,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银行经营服务渠道单一化的格局。银行营业网点数量上的局限性极大程度的被ATM、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现代化金融服务手段所弥补,个人消费者完全可以足不出户便享受银行除存取款以外几乎全部的金融服务。但是,我国网上银行还不算发达,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网上银行的交易总额仅仅达到300万亿,占整个银行业务总额的30%。而在欧美国家的银行,80%的业务通过网上银行实现。我国网上银行的发展还有极大空间,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国内银行业的服务与产品创新。3.2行业环境分析银行是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银行服务是一种或一系列行为,容易被模仿,生命周期短;此外,银行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是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的,顾客有一定程度的参与服务生产,并且顾客两极都是银行服务的重点。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提供的产品有两种:信用产品和服务产品,即包括货币的收付、各种形式的资金借贷和融通、及与货币信用有关的金融服务等。具体而言可以大体分为:存款、借款、贷款、结算、信用担保、投资融资、代理、信托、租赁等等产品。业内的各种竞争就是围绕着这些产品或服务展开的,而这些产品本身不具有明显的差异化特征。因此,纵观这些产品的产出过程无非是经营者把政策资源、人力资源、货币资源、信用信誉资源、技术资源和银行的有形载体的相互整合的过程。基于银行产品的特殊性,银行业中的五力对于银行利润存在不同程度的威胁。在波特五力模型中,供应商(笔者理解为提供存款的个人或企业)的议价对利润威胁能力为低。购买者(笔者理解为贷款的需求者)的能力为低到中。潜在进入者的力量为中到高。替代品和行业内的竞争力量是高。(见图3-2)243.2.1新进入者威胁进入壁垒决定了新进入者的威胁程度。进入壁垒包括由生产成本、产品差异及规模等造成的经济性障碍,还包括限制、规范新的进入者的政策性障碍;对于外资银行而言,银行业的进入壁垒更多地体现为政策性壁垒。进入壁垒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管理障碍;新银行进入后需要具备一定的客户和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现有银行拥有稳定的客户群和营销网络,新进入者需要投入时间资金等成本去建立一个完善的营销服务网络。如果客户是现有银行的老客户,新银行往往需要承诺更优厚的贷款条件和其他好处才能争取到,从而导致费用支出过高。此外,现有银行拥有熟练的工作人员,而新银行必须花费大量的培训费用来培养新人才,或者提供更高的报酬来吸引有经验的工作人员。第二、技术障碍;银行的竞争本质上是围绕产品和服务进行的。因此,新进入者必须具备一定的产品差异化能力,以设计出别人无法的复制的产品去快速占领市场。此外,由于大多数产品差异化小,转换成本低。技术障碍还体现在中国的客户对传统国有银行的偏爱上,从而疏远新银行,新银行难以在短期内被大众所接受。第三、注册资本金。法律规定的在华注册的外资银行注册资本金不低于10亿元人民币,其母行资产规模不低于200亿美金,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最低注册资本为10亿元人民币。这些资本要求构成了一定的进入障碍。第四、退出障碍。银行退出障碍较高体现几个方面:退出时,银行的无形资产如品牌、信誉等是无法收回的;与客户形成的稳定关系,也将损失掉;进入时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退出时会成为沉淀成本;而法律规定的退出途径目前只有由其他银行接管或兼并退出的银行。这些退出障碍,同时也造成进入障碍。第五、政策障碍。从某种程度上说,政策壁垒是主要壁垒。虽然自2006年12月11日开始,中国政府取消了外资银行的经营业务和地理限制,赋予外资银行以国民待遇,然而在政策的实施上政府对内外资银行依然存在的差异,监管主导变革的局面依旧。3.2.2买方议价能力目前,存贷差几乎是国内商业银行的唯一赚钱模式。由于最低贷款利率的规定,大规模借贷的利率几乎都设定在最低贷款利率上,使银行业的同质化更为显著。也使得借贷几乎没有转换成本。因此,作为贷款的需求者的买方,其议价能力和空间微乎其微。商业银行的买方是:工商企业,政府事业单位、普通消费者。而商业银行的产品,从量上分为批发业务和零售业务两类。批发业务的买方一般是工商企业和政府事业单位,其在购买商业银行产品的量大且集中的,故其侃价能力相对较强;零售产品的买方尽管实力较弱,但可以根据银行产品的无差异性和转换成本低下自主选择不同的银行从而提高议价能力。对买主而言,由于银行的大部分产品是标准的无差异的,可以购买任何一家的产品,转换成本低廉;另外,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善了买主和银行的信息不对称情况,无形中提高了买主的侃价能力;第四,买方的前向整合能力得以加强有些大型企业往往自己内部设立内部银行或资金结算中心;可见:相对普通消费者,大企业的买方-工商企业,政府事业单位具有较强的讨价还价能力;3.2.3供应商议价能力商业银行的“供应商”不外乎就是供应闲置资金的个人或企业。对于银行而言,资金的供应方同时也是银行产品的购买方银行资金供应方和银行产品购买方实际上是一体化的。表面上看,资金供应商存在优势地位和强大的表决权,但由于存贷款利率由国家制定,银行产品存在无差异性,资金供应方实际上只存在转换银行的可能,对某个具体的产品,却没有多少议价的空间。3.2.4替代品威胁替代产品设置了产业中企业可获取利润的定价上限,从而限制了一个产业的潜在收益。在银行业,不论是个人客户还是企业客户,都能存在各式各样的替代产品。我国资本市场经过多年的的发展,融资能力极大加强,改变原来以银行进行间接融资的资本结构。企业政府的直接融资正在迅速扩大,比如企业可以通过股份改造上市募集资金;个人可以通过购买股票、基金、房产投资。此外,中国银行业的分业经营政策。使得把原本为互补产品的其他金融类产品成为商业银行产品的替代方。比如保险产品就是银行产品的补充。又比如,正在兴起的融资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管理咨询公司所提供的产品也不断蚕食着商业银行业产品的既得市场。3.3行业竞争状况分析以上分析可见,银行产品的同质性决定了各家银行

    注意事项

    本文(hangseng银行中国竞争战略的案例.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