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教学评一致性研究.docx

    • 资源ID:3706661       资源大小:40.57KB        全文页数:3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教学评一致性研究.docx

    教学评一致性研究“教-学-评一致性”:意义与含义编者按:作为有效教学的一个基本原理,“教-学-评一致性”越来越受到理论与实践研究者的关注。它既反映了课程思维的本质要求,即整体一致地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也为我们在推进有效教学中顺应课程视域的这种专业化诉求,建立以目标为灵魂的“三位一体”的关系,进而矫正种种偏差、建立专业自觉提供了依据和可能。近几年,华东师范大学崔允鄢教授等专家积极推动“教-学-评一致性”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在江苏省吴江汾湖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等实验校进行了基于课堂现场的长期的跟踪式研究。在专家与学校的共同努力下,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本期特推出一组文章,分别从学术原理层面、学校整体层面、教研活动层面、教学设计角度与课堂现场角度对“教-学-评一致性”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探索进行阐述。“教-学-评一致性,:意义与含义教的问题;有些地区教育主管部门人为地将教的问题交给教师,评的问题交给教研员,导致教师只管教,教研员来管评。又如:有些教师在备课时不太关注“学生学会什么”(即目标)。有一次,我问一个教师“你为什么要写目标“,他回答说“是教研员要我写的“,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课会是怎样“穿溜冰鞋”的。再如:我们在听评课时,经常听到评课的人说“这堂课讨论得很好”、“情境创设很好”、”设计了探究活动''之类的话,如果评课者在分析时不把这些问题与该课的目标建立关联(一致性),就会出现太多的“为讨论而讨论、为情境而情境、为探究而探究''的课堂。凡此种种,都是缺乏课程一致性思维的表现。因此,变革这些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需要“像专家一样思考”课程的一致性问题,即思考“教-学-评的一致性”。评价领域的范式转型课程的四个经典问题,目标是灵魂,它既是课程逻辑的起点,也是课程逻辑的终点,决定着后续的三个问题。因此,清晰的目标是关键。没有清晰的目标,就没有明确的依据来处理教材和选择方法,也就没有标准来评价学生到底学会了什么。然而,要确立清晰的目标,除了自下而上的学情研究、教师的专业判断、目标叙写的技术之外,还需要自上而下的教育目的具体化的推论,从应然的“目的”走向实然的“目标”。这是课程作为一个独立领域出现的标志,是课程走向专业化的第一步。课程成为一种专业的最重要的标志在于评价,即我们何以知道预设的目标已经达成,何以清晰地知道“学生学会了什么工现代教育评价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史密斯-泰勒报告”。该报告认为,评价必须建立在清晰地陈述目标的基础上,根据目标来评价教育效果,促进目标的实现。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等人创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清晰地陈述目标”、“测验如何与目标相匹配、一致”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是直接推动课程和教学一致性运动的是近30年来评价领域特别是形成性评价的蓬勃发展。诸多被冠以“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Assessment)、“真实性评价“(AUthentiCAssessment)、"另类评价”(AlternativeAssessment)、档案袋评价之名的新型评价方式逐渐被教师所掌握,并影响着教师的课堂教学。这些新型评价强调真实的情境化的测验,强调运用多元评价的方法,强调对高层次技能而不是知识再生产的评价;它不仅关注对认知的评价,而且包括对元认知、情感和社会维度以及心理动力技能的评价;它关注将评价整合到学习之中,倡导学习即评价;学生既是受评者,也是评价者,他们开始越来越多地承担评价过程中的责任。在这种新型的评价中,传统的智慧被摒弃,新的智慧正在出现,如教学智慧一关注学习;学习智慧一反思性的、主动的知识建构;评价智慧一情境化的、解释性的、基于表现的、参与式的。这种新的智慧标志着评价范式已经从心理测量学范式走向教育评价范式。在教育评价范式中,评价已经不是教或学之后再来评的一个环节,也不是一个人教和另一个人学了之后等待第三者来评的那个孤立的环节,教学、学习、评价逐渐被看做是三位一体的关系,评价与教学、学习紧密地绞缠在一起,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教学、学习应当是“数据驱动"(data-driven)的,而数据就来自于评价;评价持续地镶嵌在教学、学习的过程之中,而不只在教学、学习终结之后实施;教学、学习、评价三者共享目标。“教-学-评一致性”的含义如果说布卢姆等人创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初衷是试图建立目标与测验(终结性评价)的一致性,那么,他20世纪70年代创立的“掌握学习”教学模式,则是试图解决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问题。“掌握学习”模式采取班级教学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以班级教学为基础,辅之以经常、及时的反馈,提供学生所需要的个别帮助和额外的学习时间。该模式在美国进行了较为长期的实践。据统计,在1982年,美国就有3000所学校、百万以上的学生接受“掌握学习”模式实验。许多实验班的教学证明,这一模式可以使80%以上的学生获得普通班中只有20%的学生才能达到的成绩水平。该模式的重要经验之一,就是倡导教学评价贯串于教学过程。通过形成性测验,可以使学生确认自己完成教学目标的情况,及时调整学习活动。已达到目标的学生,可以产生成功的满足感,更积极地参与下一单元的学习;未达标的学生可以了解自己有哪些基础知识或能力未能掌握,明确努力方向,进行矫正。这也许就是“教-学评一致性”的首创性经验。然而。当时的局限性在于,教师没有能力把握“清晰的目标是什么”、“这些目标来自哪里工真正对“教-学-评一致性”的关注与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情。随着美国国家教育及课程标准的纷纷出台,一系列“基于标准、追求质量''的改革措施陆续登场。教师清楚地意识到,他们所做的一切全都是为了落实代表教育质量的国家标准。既然国家标准已经告诉他们让学生“学会什么”或“应知应会什么“,那么他们就应该负责任地、清楚地知道或监控学生真的“学会了什么加上形成性评价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想实现何以知道学生“学会了什么”的愿望也就有了可能。“教学-评一致性”的概念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步建立起来的,并不断地得到传播与推广。通过上述梳理,我们大概可以描述一下“教-学-评一致性”的含义。第一,清晰的目标是“教-学-评一致性”的前提和灵魂。没有清晰的目标,就无所谓教-学-评的活动;没有清晰的目标,也就无所谓一致性,因为判断教-学-评是否一致的依据就是,教学、学习与评价是否都是围绕共享的目标展开的。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没有说“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而是称之为“教-学.评一致性,以表明目标是教一学-评的灵魂。第二,“教-学-评一致性”涉及两种理解:一是针对教师而言,二是针对教师与命题专家而言。前者是指教师在特定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学习的评价应该具有目标的一致性;后者是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命题专家的命题应保持目标的一致性。本文重点讨论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评一致性第三,“教-学.评一致性”指向有效教学。有效教学不是理性的思辨,而是基于证据的推论。教学“有效”的唯一证据在于目标的达成,在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在于何以证明学生学会了什么。第四,“教-学-评一致性”的实现取决于教师的课程素养与评价素养。课程素养表现为坚持博雅教育(素质教育)的理念、确定和叙写清晰的目标、选择和组织合适的素材或活动、采用与目标相匹配的方法、实施基于目标的评价。评价素养则表现为坚持育人理念、确定清晰的目标、设计与目标相匹配的评价任务、获取与目标达成相关的学习信息、解释这些信息并做出反馈或进行指导。注释:“教-学.评一致性”给课堂带来了什么?“教一学.评一致性,给课堂带来了什么?张菊荣(江苏省吴江汾湖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江苏吴江215211)摘要“教-学-评一致性”给课堂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学习目标从似有若无走向核心统领,课堂设计从始于教学走向始于目标,课堂评价从随心所欲走向理性导航,教学活动从低效烦琐走向有序开放,对学习信息的关注从熟视无睹走向深度关切。这些深刻的变革涉及理念的变革,使教师得以从“教-学-评一致性”的原理层面建立专业自信与专业自觉,有效课堂一定会从偶一为之走向日常必然。关键词课程领导;“教学一评一致性”;课堂教学;教学评价;学习目标;课堂评价;学习信息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384(2013)01-0007-03“教-学-评一致性”是有效教学的基本原理,它要求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课堂的评是一致性的,而不是各自为政、四分五裂、互不相干的。这种一致性体现在教、学、评必须共同指向学习目标:教师的教,是为学习目标的教;学生的学,是为学习目标的学;课堂的评,是对学习目标的评。当代心理学名著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一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安德森等编著)就贯串了这样的思想。我校是在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崔允溺教授的直接指导下走向“教-学-评一致性”的探索的。“教-学-评一致性”对课程建设的全过程发生着深刻的影响,本文仅讨论其给课堂带来的变化。一、学习目标:从似有若无走向核心统领在日常教学中,学习目标常常是纸上谈兵式地存在于教师的备课本上,似有若无:你说它无,老师说已经写好了;你说它有,我们在课堂上又观察不到它,你课后去访谈老师,老师们通常也支支吾吾讲不清楚,讲不出来目标确定的依据与过程。我们在探索“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时,做的第一件事是研制学习目标,因为正确的学习目标是“教-学-评一致性”的前提,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为了确保“教-学-评一致性“,我们设计了“该学”、"能学”、“可教”、“利评”的学习目标。一要做至该学",要明白究竟什么是学生在本课中该学的,就要研究课程标准,依据课程标准来研制本课的学习目标,要理解课堂学习目标的实质是国家课程标准的具体化。这涉及课程的规定性,有了这样的思考,我们就不会把语文课上成自然课,不会把“了解鲸的生活特性”、“理解某某某的爱国主义情操”等当做语文课的核心学习目标了。二要做到“能学”,这就要求我们研究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研究他们的学习起点在哪里,哪些学生可能会在哪个学习目标上有困难,是什么困难,他们的学习潜能在哪里,学习目标该确定到怎样的程度。如果在目标设计时没有了解每个班级、每类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那么教、学、评就都会无的放矢。三要做到“可教”,这就要求我们研究教学资源,研究教材中用以达成学习目标的资源有哪些,教师的自身条件怎样支持教学的可能性,如何合理开发课外资源等,这些都是合理设计教学目标的依据。四要做到“利评”,这就要求我们表述的目标是“可评价的”,我们在叙写学习目标时,应多使用“能说出”、“能写出”、“能归纳”、“会总结”等可评可测的行为动词,而不太使用“理解”、“感悟”、“体会”等难以评价的词语。只有“该学”、“能学”、“可教”、“利评”的学习目标,才能成为合理的“课堂核心”,也才能使“教-学-评一致性”成为可能。二、课堂设计:从始于教学走向始于目标我们可以回忆自己进行课堂设计的一般顺序,拿到一个教材,我们从何处开始设计呢?我们无数次地听教师谈备课思路尤其是“家常教研”中的备课,十有八九的教师首先思考的是我该怎样教、我需要设计怎样的一个情境、我需要设计怎样的一个课件、我需要设计怎样的一系列提问、我需要补充怎样的一些资源,等等。这种思考的共同特点是从“教学”开始,在还没有明确学生学习目标的情况下,首先就考虑教师“怎样教”,就好像是在还没有明确"去哪里''的情况下,首先就考虑“怎样去这样的设计思路每天都存在着,然而却是那样的不合逻辑,我们可以称之为“始于教学的课堂设计”。“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其逻辑恰好相反,我们可以称之为“始于目标的课堂设计“,它遵循的线路是“学习目标评价任务教学活动”,首先设计学习目标,确保课堂核心与方向的正确性;然后根据学习目标设计评价任务,评价任务用以检测学习目标,确保教师对课堂教学效果有基于证据的把握;最后才是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活动的设计内嵌评价任务,通过有序的环节帮助学生达成目标。在这种逆向设计中,学习目标、评价任务与教学活动是一个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为了保证这种内在的一致性,我们采取了“对应式”备课的框架(见表1),当然这种“对应”并不一定表现为“一一对应”,但设定了目标,一定有评价任务来检测,一定有教学活动来确保其达成。表1:教学评“对应式”备课框架学习目标评价任务教学活动(环节)目标:目标:目标:评价任务:评价任务:评价任务:板块:板块:板块:三、课堂评价:从随心所欲走向理性导航在接触“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之前,关于课堂评价,我们更多地停留在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说“对“、“好”、“正确”等评价语的层面上,缺少系统设计,因此,评价往往是随意的,甚至是随心所欲的。在“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教学中,课堂评价乃是课堂推进的“导航系统”,它不断地检测学生的学习进程,不断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以决定、调整教学过程。“教-学-评一致性”框架中的课堂评价的主要特点:一是有依据的评价。课堂评价是依据目标的评价,评价与目标是紧密相连的两个概念,我们必须依据目标设计评价任务。例如:依据学习目标“初步理解倒叙手法的作用”,我们设计这样的评价任务:“请说出本课中倒叙的好处,请说出补充材料中的倒叙的好处。”二是“为学习”的评价。在课堂中,我们用评价任务引领学习,不断地把学生的学习现状与学习目标相对照,以了解学生是懂了还是没有懂,是会了还是没有会,然后进行教学决策。因此,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学生的学习一个终结性的评分,而是为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更好地组织教学,帮助学生进行后续的学习。三是“在学习中”的评价。“教-学-评一致性”的评价不是在课堂结束后进行的,而是嵌入教学中的,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学到哪里,评到哪里,教到哪里,学什么,评什么,教什么,“教-学-评一致性”让我们的课堂评价不再随心所欲,不再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究竟缘何而评,而是用评价为课堂的教与学进行理性导航。四、教学活动:从低效烦琐走向有序开放在“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中,教学活动从纠缠于烦琐细节的低效走向了在目标、评价导引下的有序开放。在目标不明、评价不清的情况下,教学活动会很沉重,教学活动承担着无穷无尽的责任,教师对教学活动真正应负的责任反而不清楚。因此,教学如雾里摇船一般地到处瞎转,教师唯恐少讲了一句话就被人指责,担心漏了一个提问就没有完成任务。“教-学-评一致性”原理告诉我们,课堂不是无限责任公司,教学的责任在于为学生达成目标提供帮助。这样的理念带来了教学活动的有序开放。说是“有序”,因为它是聚向于学习目标的;说是“开放”,因为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它不会背负太多的负担,因而是有空间的。在具体操作中,教学活动具体化为教学环节。例如:线描画中的黑白对比有一个目标为“能根据评价要点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点”,相应的评价任务为“指定小组代表:请你选择一幅学生作业进行评点。”这样的目标与评价设计指向非常明确,为教学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设计了这样有序开放的教学活动环节:一是教师出示学生作品的评价要点;二是小组内根据评价要点评价其中一位同学的作品,形成评点意见;三是小组代表上台展示、评点。这样的教学活动充分反映了“教-学-评一致性”带来的变化:目标指向明确,教学活动为学习目标服务;评价合理嵌入,教学与评价有机整合;学习充分展开,学生的学习活动非常开放,避免了因烦琐设计造成的学习空间逼仄的现象。这样的学习,既保证了学习目标的达成,又可以迎来种种意料之外的学生的精彩表现。五、学习信息:从熟视无睹走向深度关切“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与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因此,对学习信息极其关注。在“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上,当评价任务落实的时候,各种各样的学习信息随即产生,这些信息是我们进行课堂评价的证据,我们必须善于捕捉、收集,进而研判,在研判的基础上决定后续的教学活动,或继续,或调整,使教学始终向着目标的方向,又始终基于学生的学情,最终保证学生获得目标引领下的进步。教师如果对丰富的学习信息视而不见,就会变成一个“蒙着眼睛上课的人“,就会自顾自地看着教学预案推进“教程”,却没有关注“学程”一于是,表面上看教师都教了,但教师却没有关注到学生究竟有没有学、有没有学会。“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教学深度关切学习信息,学习信息成为推进学习活动的依据。在“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教学中,这样的教学环节是极其普遍的:落实评价任务收集学习信息研判学习信息调整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在教学足弓传球中,有这样一个学习任务:学生分两队距四米面对面进行足弓传球练习。学习任务落实后,学生练习,教师观察,教师通过观察获得的信息是:学生动作基本准确,但难以把握方向。获得这个学习信息后,教师做了两件事:一是请两位同学进行示范;二是教师提示:要注意,这个动作是“击打”,踢出去之后,脚要迅速回来。经过这样处理,学生继续练习,对方向的把握就有改进了。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信息的关注度是非常高的,他自觉地收集学习信息,正确地研判学习信息,根据学习目标适时调整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对“教-学-评一致性”的理解。认识与实践“教-学.评一致性,的原理,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学习目标从似有若无走向核心统领,改变的是课堂目标观;课堂设计从始于教学走向逆向思考,改变的是课堂设计观;课堂评价从随心所欲走向理性导航,改变的是课堂评价观;教学活动从低效烦琐走向有序开放,改变的是教学活动观;对学习信息从熟视无睹走向深度关切,改变的是学生观。也就是说,“教-学-评一致性,其实是给我们带来了理念的变革,让我们对课堂的思考建立在原理的层面,而不仅仅是经验的层面。只有进入原理层面的思考,我们才能走向专业化,我们课堂的成功才会成为必然。在学会原理思考之前,我们的所谓“好课”,或者说“有效课堂”,常常是偶一为之的,我们更多地追求点缀式的大餐而无意于让每餐菜都成为好菜。而要让每餐菜都成为好菜,让每一个课堂都成为有效课堂,就必须建立专业自信与专业自觉。“教-学-评一致性”就让我们建立了这样的自信:我们之所以这样设计教学,之所以这样开展教学,是我们想通了的,是我们确信了的,而不是仅仅依靠外部评价来肯定的。因为这种自信是来自于我们对“教-学-评一致性“原理的深刻领会,是我们有足够的课堂现场的证据证明了的,所以,我们又必然会建立专业自觉。这种专业自觉,既是理论自觉,也是技术自觉,我们知道方向在哪里,我们知道路径在哪里,因此,“教-学-评一致性”的探索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收获与变革,有效课堂一定会从偶一为之的无心插柳走向高度自觉的日常必然。注释:变革教研活动,让“教.学-评一致性”思想落地生根变革教研活动,让“教.学.评一致性”思想落地生根周建国(江苏吴江汾湖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江苏吴江215211)摘要“教-学-评一致性”思想要想在课堂中落地生根,就必须变革教研活动:必须建立正确的过程观,必须给每一个研究环节赋予意义和价值,必须坚持团队化的推进,必须不断地迎接挑战以获得提升。关键词“教-学-评一致性,;校本教研;过程观;意义;团队化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384(2013)01-0010-03“教-学-评一致性,思想要在课堂中落地生根,就必须变革教研活动。我校教研活动落实“教-学-评一致性”思想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思想是在每个活动流程赋予的意义和价值中实现的,是在围绕团队发展主题进行深度对话中产生的,是在一次次教研活动中历经挑战提升的。一、教研活动要建立正确的过程观“教-学一评一致性,的研究不是一种运动,而是一段研究过程。“教-学-评一致性”的研究是一段研究过程,是在教研组里慢慢做出来、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慢慢磨出来的。它没有固定的、现成的模式,也不会一蹴而就,更不会一抓就灵。1 .第一阶段:体悟学习目标研究的价值我校2009年9月开办之初,各教研组就围绕学习目标这一主题进行研究。在教学设计的研究活动中,我们重点研究如何研制学习目标;在课堂教学研究活动中,我们重点观察学习目标是如何达成的;在课后交流研究活动中,我们重点反思学习目标是否正确、合理、清晰,应该如何重构。在研制学习目标的一年多时间里,在经历了一次次的困惑与迷茫之后,我们发现:“学习目标真的太重要了”!我们认识到:学习目标原来“卷起来是几句话,展开来是一个,微型教不O2 .第二阶段:反思评价任务设计研究的意义随着对学习目标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了解到:学习目标是需要评价来检测与跟进的。2010年,我们开始了对评价任务设计的研究。于是,在研究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关注学习目标,还关注达成学习目标的评价任务设计;在课堂教学研究中,除了观察学习目标之外,我们还关注围绕学习目标的评价任务是否有效;在课后交流研究活动中,我们除了反思学习目标,还反思评价任务设计,将重构目标、评价作为研究重点。3 .第三阶段:“教-学-评一致性”的整体思考2011年,我校各教研组在学习目标和评价任务研究的基础上,开始对“教-学-评一致性”思想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并且开始对“教-学-评一致性”的研究进行整体思考。在教学设计中,我们除了要求从课程标准、教材解读、学情分析三个方面来制定学习目标外,还特别强调学习目标评价任务教学设计的一致性思考。2012年,我们在“教-学-评一致性”的研究中又寻找到了与之相关的评价信息,于是再次以“基于学生视角的课堂评价信息”为研究点,在各教研组中开展相关的研究活动。“教-学-评一致性”思想越来越影响着我们的教研活动和课堂教学。对于我校各教研组来说,“教-学-评一致性''的研究活动是一段珍贵的研究历程。二、教研活动要有富有意义的流程“教一学一评一致性,的研究活动不是走流程,而是给流程中的每个环节赋予意义和价值。教研活动不只是一种流程,不是把每一个环节都“做了”就可以有实质性的效果,而是要看我们对每一个环节赋予怎样的意义和价值。我校每次教研活动都有相关的流程:各教研组在研究活动开始前有“学科教学细揣摩“,在研究活动中有“观课议课流程”,在研究活动结束后会及时汇编“教学研究动态”。例如:我们的议课流程主要包括“教后说课”、“观点呈现”、“交互议课”、“经验分享”四个环节,每个环节都要与教研活动的主题相一致,突出主题引领下的课堂思考。比如:张美娟老师执教的四年级数学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一课,在“教后说课”环节,张美娟老师以“表现性评价引领下的新课堂教学结构''为主题,反思了自己整节课的教学处理;在“观点呈现”环节,教研组的教师又分别以“学生从,点状思维走向系统思维'”、“坚守学生立场之有效设计评价任务”、“表现性评价,的课堂更利于学生数学语言的训练”、“评价任务保证学生学习空间”、“评价活动让教学更有序”、“如何在评价教学中释放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等主题进行了交流,每位教师分别阐述了自己在课堂观摩中对“教-学-评一致性”思想的深刻理解。教师们思考更多的是如何把“教-学-评一致性”思想落实在课堂。这样的交流不仅可以促使教师在课堂上落实“教-学-评一致性”思想,而且提升了教研活动的研究品位,充分发挥了教研活动过程中的流程效应,凸显了议课流程的价值。为教研活动的各个环节赋予“教-学-评一致性”的“主题值”,其实就是要把教师推到“教-学-评一致性”研究的风口浪尖上,“逼”着教师对这一主题进行思考。三、教研活动要实现团队化推进“教-学一评一致性,的研究不是个体独白式的思考,而是教研团队的集体话题。1 .注重充分表达,保障教研组团队中个体观点的完整呈现我们特别强调教研组团队中个体观点呈现的完整性,团队中每个人的充分表达,是团队合作的基础,否则就会影响团队智慧的发挥。例如:在讨论沈燕玲老师执教的二年级语文孔繁森一课时,语文组的教师分别以“学生为主的思想在这节课的落实”、“朗读训练如何扎实体现“、“思路清晰但不到位”、“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眼中要有具体的学生”、“思考:朗读中拖调问题如何改善”、“新教师如何把握教材''等为主题,充分呈现了个体的观点。虽然这些观点看似与“教-学一评一致性”思想的关系不大,但我们还是给每位教师充分发表自己观点的时间。当最后一位教师的“观点呈现”结束后,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所涉及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学习目标、评价任务、教学设计不一致产生的。为此,教研组的全体教师再次从课程标准、教材解读、学情分析三方面重新进行了梳理,对学习目标进行重构,对评价任务进行重新设计,就教学设计如何展开进行了深入交流,并且给上岗才一年的新教师提出了本节课在“教-学.评一致性”思想下具体落实的建议。2 .注重合理安排,保障教研组团队的深度对话我们强调教研组团队的深度对话,这种深度对话一是基于现场的,二是基于现象的,三是基于主题的,四是充分展开的。每次教研活动,我们一般都是上午进行课堂观察,中午进行个体反思,下午围绕主题进行现场研究。这样的安排保证了团队深度对话的各种时空需求,也保证了“教-学-评一致性”思想在团队中的落实。3 .注重开放教研,保障教研组团队的专业支持我们还强调教研组团队应该是开放的,而非封闭的。一是向内部成员开放,团队中的每个个体都应该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开放地暴露自己在研究中的不足,开放地接受团队中每个个体的观点。二是向外部专业力量开放,如向来自安徽、河南、江苏昆山等地的教育同行开放,向周边的兄弟学校开放,尤其是向与我们合作的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崔允溺教授的专家团队开放。“小课堂”迎来“大教授”,在我校已成为平常事。在开放中,我们的教研组团队得到了专业支持,也促使我们对“教-学-评一致性”的理解和研究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四、教研活动要在突破挑战中不断提升“教-学.评一致性,的研究不是日复一日的平面重复,而是在历经挑战中的纵向超越。随着各个教研组对“教-学-评一致性”的研究不断深入,我们需要面对的新的难题会越来越多,比如:教师会出现研究瓶颈,在认识上无法突破;教师的各种理念会出现冲突,在课堂教学中无法落实。这些对于教研组而言都是挑战。例如:当高年级语文组的叶雪娟老师带着自己设计的学习目标、教学板块信心满满地进入组内研讨时,迎来的却是组内教师不断的质疑与追问。叶老师不得不放弃原有的设计,进行了“二次备课”,从“基于学生立场”、“评价引领教学”的理念出发,结合前期研究,经过探讨与交流,最终完成了麋鹿一课的教学设计,与学生一起经历了难忘的一课。可是,还没等叶老师回过神来,陈小红、凌洁、岳霞、张勤等教师已经在学校论坛上开始对这一课展开“热议”。这些“热议”让张菊荣校长兴奋起来。于是,他就“评价与教学”这一话题同高年级语文组的教师进行了探讨,并形成了3000字的思考与建议。之后,在高年级语文组的教研活动中,新上岗的教师凌洁在执教诚实与信任一课时,在麋鹿一课研讨的基础上,进一步研制了评价标准,并且在具体的活动设计中将评价标准落到了实处。在“评价引领教学”的课堂教学探索中,这种尝试无疑又向前跨了一大步。高年级语文组的两位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挖得了“评价与教学,的第一桶真金,随后,各个教研组相继开始了对这一主题的研讨。最终,“评价与教学”成为学校第四届“成长课堂”研讨会的主题,叶雪娟老师还在大会上做了“评价标准:坚守学生立场”的主题发言。对于各个教研组而言,每学期一届的“成长课堂''研讨会都是一次挑战,它不仅提供了课堂现场和文本资料,更在前期不断总结提炼的基础上有了新的提升。注释:(编辑谢凡)目标导向下“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设计目标导向下“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设计蒋银华(江苏省吴江汾湖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江苏吴江215211)摘要在“教-学-评一致性”课堂设计中,要综合分析课程、教材、学生学习等各种要素,实现目标设计的精准性。在评价设计中,要反复考量学习目标,思考原定目标的合理性,以学习目标为归宿,进行评价设计。在教学设计中,要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科学选择教学方法,让教学与“过程性评价”一体化,力图追求目标实现的最大可能性。关键词“教-学一评一致性,;课堂教学;有效教学;学习目标;目标在场;课堂设计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384(2013)01-0012-03“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设计,是指在课堂设计中达成学习目标、教学活动和评价任务三者的一致性。而当前课堂中的教学设计并非都能做到这三方面的一致性,因为没有学习目标的系统思考,导致课堂教学中出现“虚目标”、"泛目标”、“去目标”等现象,教师教到哪里是哪里;因为没有评价设计的先行,学生学到多少是多少,究竟想达到怎样的学习结果、是否达到了预想的学习目标,并不清楚。这样的课堂,效率自然低下,因此,我们必须走到目标导向下的“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设计中来,以学习目标为导向,设计评价任务与教学活动,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目标设计:在综合分析中实现精准拿到一篇课文时,教师首先要知道这篇课文到底要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知道自己到底要带学生到哪里去,也就是确立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设计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方向和质量,我们需要在综合分析中不断进行修改与调整,从而设计出最精准的学习目标。设计学习目标可以根据以下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第一,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研究课程标准是教师备每节课时都要做的工作,我们应在全面研究学科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找出相对应年段的学习目标,这是设计本课学习目标的依据。没有大方向引领的学习目标往往会“误入歧途”,尤其在语文学科中,教师在制订学习目标时往往直扑课文,很容易把课文内容理解成教学内容,而不是把课文内容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这样很容易出问题,如可能会把语文课上成自然课、思品课。第二,正确把握教材特点。不同教材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也有不同的教学要求。教材中有丰富的教学素材,教师要吃透教材,找出属于这篇课文的特点,而不是面面俱到,这样才能准确定位目标。我们要将课程标准的要求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善于将教材特点置于课程标准的视角之中去思考与提炼。第三,研究学生的学习。一是要研究学生的学习起点,也就是学生的“已知”、“已会”;二是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可能性,也就是学生的“应知”、“应会”;三是要研究学生的差异性,在“本班”中,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能力。当然,这样的研究是与课标研究、教材研究联系在一起的,当我们把课程标准的要求放在具体的学生、具体的教材中来研究的时候,学习目标才可能是精准的、合理的。例如:制定苏教版语文第二册第八课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学习目标时,我首先根据课程标准,找到相对应年段的目标。接着把握教材特点:它是一篇童话,这篇童话中蕴含着“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等价值观层面的内涵。于是,我最终根据课程标准中的几个目标落实这一项内容:“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具体分解到这节课,设计的目标是:“通过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能评价课文中的人物特点,并能说出自己喜欢的人物及其原因。”一年级的小朋友要评价这么多人物的特点,是比较困难的,于是我又把目标进行重构:通过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学生能说出自己喜欢的人物及其原因,部分优秀的学生能评价课文中的几个主要人物的特点。就这样,我在目标设计过程中对课程标准、教材、学生进行了综合分析,在分析中进行调解,期望能实现目标精准。一旦目标设计完成之后,有了目标的导向,评价任务的设计和教学设计就显得简单轻松了很多。二、评价设计:对学习目标反复考量明确了学习目标之后,学生究竟能否到达目的地、到达的程度如何,是我们必须时刻关注的,这就是评价设计。在评价设计过程中,通常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反复审视原定目标的合理性。在设计教学评价时,首先需要对学习目标进行再次"审核”,看是否存在“虚目标”现象。我们需要考虑原学习目标是否精准,是否具有可测性。若发现目标存在问题,我们就需要重构目标。第二,以学习目标为归宿设计评价。在以学习目标为导向的课堂中,学习者是否产生了如学习目标所期待的变化,是要通过教学评价来回答的。所以,评价既是对学习目标的具体落实,也是教师不断了解学生的目标达成情况的参照物。第三,在评价设计中思考可能的教学设计。你要告诉学生学什么,你想让学生知道什么,你想让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这些都必须有一个测量的尺子,这就是评价设计。在教学设计前,如果我们已经做到了心中有数,那么评价设计就会引领我们进行教学设计,影响我们对教学设计的具体处理,也就是说,评价是引领教学设计的。例如:在设计苏教版语文第二册第16课这儿真好的评价任务时,我首先对目标进行了再审核。我的原学习目标是:“学生通过对小岛的两次取名,知道种树给小岛带来的巨大变化,知道环境的重要性。”我发现这个初定的学习目标可测性不强,于是重新修订了学习目标:“学生通过对小岛的两次取名,能说出小岛因为种树而发生的巨大变化,说出具体好在哪里。”重构后的学习目标具有了可测性。学习目标精准了之后,我就以这个学习目标为依据进行评价设计,设计了表演的评价任务:让学生演一演这儿的小动物,说出自己为什么要住在这儿,教师通过学生表演,了解学生是否能说出这儿好在哪里,检测学生对这一目标的达成度。由于教师要用表演的评价方式检测学生是否达成目标,所以引导学生用怎样的方法进行表演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设计。我采用先引导学生比较小岛前后的不一样,再采用小组合作为小岛取名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师生对话,最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表演,达成目标。学习目标与评价是相互作用的。目标为评价提供了标尺,而评价又为目标的调整提供了依据,可以说,这是从目标到评价再到目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目标和评价各自发挥其对于教学的导向和反馈功能,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三、教学设计:追求目标实现的最大可能性根据学习目标的几个主要要素,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落实学习目标。第一,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学习目标中的主要要素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教学设计是对学习目标的落实,所以,在教学设计时也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教学设计一要充分借助学生己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历等自身资源,二要尊重每个学生应有的权利,三要准确把握和策划学习活动的切入点和生长点,引导学生自主合作,进行探究性学习。第二,科学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为了通往学习目标的,是把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教材内容有效地连接起来,使这些基本要素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各自的功能和作用,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要科学选择教学方法,就必须与特定的学习目标相适应,充分考虑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特征及教学环境和教师自身的素质等因素。第三,与“过程性评价”一体化。评价是嵌入教学的,评价的作用不仅在于总结目标的达成情况,也在于指导下一阶段的教学活动。依据评价结果,我们可以对教学活动进行及时的分析和调整。教学设计与“过程性评价”一体化,追求目标实现的最大可能性,从而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设计。例如:苏教版第一册语文第七课秋姑娘的信中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课文句式的学习,能说出句式特征,能根据句式结构背诵全文。“我们在教学设计时首先考虑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一年级刚入学的学生概括的能力还较差,让学生自己概括句式结构起点太高了,所以可以采用教师出示句式,学生进行比较,找出每句话的相同点,教师帮助学生一起归纳特点的方法。教学方法也应该具有科学性,由于一年级的学生特别好动,所以他们自己默背,会提不起兴趣,可采用同桌互背的方法,互相检测,再指名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检测。教学设计要与“过程性评价”一体化,如果根据评价发现学生并不能

    注意事项

    本文(教学评一致性研究.docx)为本站会员(李司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