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中国对非洲外交视野中的国家形象塑造.doc

    • 资源ID:3702410       资源大小:38KB        全文页数:2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国对非洲外交视野中的国家形象塑造.doc

    中国对非洲外交视野中的国家形象塑造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7期中国对非洲外交视野中的国家形象塑造罗建波内容提要在中国成长为世界大国的进程中,非洲大陆是中国树立自身负责任大国形象的重要舞台.中国半个世纪的对非外交为自身塑造了”患难与共”,”平等待人”,”互利双赢”,”文化亲和”,”发展典范”的良好国家形象.但近年来中国与部分非洲国家的经贸摩擦和价值观分歧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国在非洲的形象魅力,因此必须及时采取措施以优化和提升中国在非洲的声誉与形象.关键词对非外交国家形象软实力和平崛起作者介绍罗建波,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对非外交,软实力与国家形象研究.国家形象是一种重要的软实力资源,它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声誉资本”.在中国成长为世界大国的进程中,非洲大陆是中国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的重要舞台,而中非友好关系的持续发展及其世界影响也已成为检验中国国家形象优化程度的重要标尺.及时分析中国在非洲国家形象建设的成就与问题,有利于当前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新中国积极支持非洲人民追求政治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斗争,帮助非洲国家寻求经济发展,在国际上维护非洲国家的正当权益.经过半个世纪的积累,中国在非洲塑造了一系列的良好形象.其一,”患难与共”的政治形象.非洲是作为政治盟友进入新中国外交视野的.20世纪5070年代,中国面临维护国家独立和社会制度的紧迫任务,非洲则处于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时期,新中国对非外交重在支持非洲人民的民族独立运动,与非洲国家一道在国际舞台上进行反帝,反殖,反霸和反种族主义斗争.中国在自身经济非常困难的情况下,给予了非洲国家大量的无私援助.据统计,中国在19561977年向非洲国家提供了超过24.76亿美元48的经济援助,占中国对外援助总额的58%.特别是,中国帮助修建的坦赞铁路有力支援了南部非洲国家的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成功展示了中国真诚帮助非洲国家的意愿和能力,扩大了中国在非洲大陆的影响.坦桑尼亚前总统尼雷尔称坦赞铁路是中国对非洲和第三世界做出重要贡献的标志;赞比亚前总统卡翁达感谢中国此举帮助非洲前线国家陆续获得了解放.20世纪80年代以来,虽然世界局势和中非双方的国情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国在国际上仍坚定地支持非洲国家的正义立场,积极利用多边渠道支持它们的和平与发展.特别是,为帮助非洲国家有效控制非洲大陆的动荡与冲突,自1990年以来,中国已参加了联合国在非洲的9项维和行动(占中国全部维和行动的56%),先后派出3000多名维和人员(占中国维和人员总数的50%).截至2006年11月,中国派往苏丹的维和人员已达461名,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常中的最大出兵国.其二,”平等待人”的外交形象.追求国际政治李安山:”论中国对非洲政策的调适与转变”,西亚非洲,2006年第8期,第ll一2o页.DavidM.Lampton,”TheFacesofChinesePower,”ForeignAffairs,January/February2007,PP.115127.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7期领域的平等是中国和非洲国家长期奋斗的目标.中国自与非洲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起便始终坚持”主权平等”和”不干涉内政”原则,尊重它们选择适合自身发展道路的权利.1964年,毛泽东在接见亚非朋友时表示,”我们之间相互平等”,”我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兄弟关系,不是老子对儿子的关系”;1996年,江泽民主席在访问非统组织时提出”平等相待”等对非洲关系”五点建议”;2006年,胡锦涛主席在访非时将中非友好合作关系概括为: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平等的对非外交风格首先表现在中国积极地与所有非洲国家发展伙伴关系(除了那些与台湾保持”外交”关系的国家).而西方国家大都是有选择地与非洲国家发展关系,如法国主要维系着与法语非洲国家的关系.2006年中非北京峰会吸引了来自35个非洲国家的元首和6个非洲国家的政府总理与会,这是许多西方大国都难以办到的.同时,中国对非援助政策也体现了中国平等待人的外交风格.与西方国家对非援助大多带有苛刻的政治和经济条件不同,中国对非援助着眼于推动非洲国家的发展和巩固中非友好合作关系,且不附带任何条件.在援助方式上,中国不仅不以施舍者身份自居,而且强调中非合作过程中的团结,互助与共同发展.有外国学者注意到,中国对非政策文件没有使用帮助非洲国家”削减贫困”或者”贫穷”这样的表述,而是多次出现了”共同繁荣”的字样,突出强调中非在经济,教育和医疗卫生等领域的合作.正如胡锦涛主席在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强调指出,中非关系之所以历久弥坚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平等相待”,”这是中非互信日益增进的重要保证”.其三,”互利双赢”的经济形象.新中国成立后的头3O年里,虽然中非贸易额不大,1977年双边贸易额才达到7.2亿美元,但中非双方的物资往来都是对方革命斗争和经济建设所亟需的.进人2O世纪8O年代后,中国对非”互利双赢”的经济形象更趋明显.中国政府宣布了对非经济技术合作的“四项原则”,即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并开始积极探寻新的对非援助方式,相继推出管理合作,代管经营,租赁经营,以及政府贴息优惠贷款和援外项目的合资合作经营等方式.截至2006年底,中国累计对非投资已逾66亿美元.中国对非投资项目分布在49个非洲国家,涉及资源开发,交通运输,生产加工,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开发等多个领域.至2006年底,中国在非洲开展了800多个援建与合作项目,其中援建农业项目137个,基础设施项目133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方式不仅提高了援助项目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也促使中方企业积极培养当地的经营管理人员,并逐步得到了非洲国家的赞赏和肯定.此外,近年来中非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双边贸易额连续5年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长率,2006年达到555亿美元.目前,中国已超过英国,成为继美国和法国之后的非洲第三大贸易伙伴.中非经贸关系的强化活跃了非洲国家的商品市场,推动了非洲大陆的经济发展,有力改善了非洲国家在国际体系中日益边缘化的处境.据商务部测算,目前中非经贸往来对于非洲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0%左右.安哥拉总统桑多斯表示:”我们热情赞扬中国对安哥拉的务实态度,这使我们能加快国家的重建.”英国国际发展署也不得不承认,中国与非洲国家在基础设施,贸易,投资,农业等方面的合作对非洲国家的发展是极其必要的,这些合作刺激,鼓励并维持了非洲的发展.其四,”亲和友善”的文化形象.早在20世纪5O年代中非双边外交关系开启之初,中国与非洲国家的文化交流就有力地发挥了外交”先行官”作用.黎家松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大事记(第二卷)”,世界知识出版社,20O1年,第433,438页.英肯尼斯?金:”中国与非洲的伙伴关系”,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4期,第1020页.胡锦涛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6年l1月5Et,第2版.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1984)年,中国对外经贸出版社,1984年,第V一30页.”中非贸易额达555亿美元”,人民日报,2007年1月30日,第2版.商务部新闻办公室:”年终专稿:2006年中非经贸合作成果显着”,http:/www.mofeom.gov.en/aartiele/difang/henan/200701/2O070104329701.htm1.参见”非行上海年会,发掘互利双赢”,http:/www.mobRoryCarroll,”ChinesePremierBootsTradeWithSevenna-tionAfricaTour,”TheGuardian,June22,2006.英肯尼斯?金:”中国与非洲的伙伴关系”,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4期,第1020页.49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7期截至2005年底,中国与非洲国家共签订文化协定65个,文化协定的执行计划150多个;先后派遣50多个政府文化代表团访问非洲国家,派出各类访问非洲表演艺术团组达170余个.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中国加大了对非文化外交工作.特别是2004年,中国举办了”中华文化非洲行”活动,派遣了4个艺术团,3个艺术展赴非洲国家巡演和巡展,充分展示了中国民族和谐,人民安康和蓬勃发展的良好形象,大大提高了中国文化对非洲的吸引力.截至2005年底,非洲国家学习汉语的人数达到8000多人,已有l6个国家的近120所学校开设了汉语课程.中国也有计划地在肯尼亚和埃及等国启动建设了6所孔子学院,以满足非洲人民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的需求.观念创新是体现中国文化独特魅力的又一重要形式.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必须提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价值观念和政治理念,必须就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共同利益发出自己的声音.中国是”万隆精神”的主要倡导者,支持者和实践者,当时中国政府代表团提出的”求同存异,协商一致”原则得到了绝大多数非洲代表的支持和拥护;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动世界多极化等主张都得到了非洲国家的认可和支持.当前中国在价值观念创新上的最好体现当属”和谐世界”的主张.2005年4月在纪念万隆会议50周年的亚非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首次提出的”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主张,迅速得到众多非洲国家的积极响应;2006年通过的中非北京峰会宣言和北京行动计划(20072009)两项纲领性文件,丰富和发展了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和实践,中非领导人一致认为,世界的和谐发展离不开中非关系的和谐发展.其五,”发展典范”形象日益凸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政治的持续稳定,激发了广大非洲国家学习和效仿中国的热情.近年来非洲出现了”向东看”,”向中国看”趋向,普遍希望通过加强同中国的合作关系,学习中国的发展经验,以搭乘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为加强双方在人力资源开发领域的合作,帮助非洲国家探寻适合自身的发50展之路,中国自1998年起在华举办了多期培训非洲国家管理或技术人员的研讨班或培训班,这些项目一般由商务部,教育部,卫生部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具体实施.如1998年8月3日至9月28日,中国在北京举办了首期”中国一非洲经济管理官员研修班”,来自22个非洲国家的经济管理官员参加了此次研修.中非合作论坛会议早在2000年就设立了”非洲人力资源开发基金”,中国在此框架下已为非洲国家培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2万余名,培训内容涉及行政管理,经济管理,医疗卫生,网络通信,农业技术,领事保护,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中国政府还积极倡议召开了多次国际研讨会,以推动中非在经济发展特别是减贫方面的经验交流.2004年9月,中国政府承办了”支持非洲发展,分享减贫经验”国际研讨会,非洲多位驻华使节和外交官与会.为使非洲官员能够较全面地了解中国,增加对当前中国发展的深切感受,这些研讨班还组织代表实地考察了中国的部分经济开发区或具体的减贫项目.2007年5月于上海召开的非洲发展银行理事会年会,主要讨论了非洲基础设施建设,企业能力建设,债务管理以及消除贫困等问题,这是中国推动开展中非双方在发展经验和治国理政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的又一重大举措.当前中非关系无疑处于历史上的最好时期,双方在政治上紧密合作,在经贸关系上持续发展.但中非经贸关系的迅速升温及非洲形势的变化也凸显了一些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中,首要的问题是中非在经贸领域出现了较多的摩擦.集中表现在:一是部分中方资源开发企业未能很好地协调资源开发与当地经济发”文化交流促进中非友好”,人民日报,2006年8月8日,第7版.”非洲兴起汉语热”,人民日报,2006年儿月7日,第7版.”与时俱进,继往开来,构筑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人民日报,2005年4月23日,第l版.BatesGill&YahZhongHua,”SoureesandLimitesofChineseSoftPower,”SunJ,Vo1.48,No.2,Summer2OO6,PP.1736.”深厚的友谊丰硕的成果”,人民日报,2006年儿月3日.第7版.<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7期展和环境保护问题,导致了部分当地人的怨恨,甚至出现一些针对中方人员的过激行为.近年来,中国在非洲的资源开发企业频频遇袭,仅2007年的头4个月,肯尼亚,尼日利亚和埃塞俄比亚等国相继发生5起袭击中方企业人员的案件.其中,尼日利亚南部地区民众大多生活极端贫困,常常抱怨他们未能从本地的石油开发中受益,因此多通过绑架外方石油工人以达到勒索钱财和向政府施压的双重目的,中方企业人员是其重要袭击目标.二是部分中国投资企业主要从国内雇佣工人,而没有充分为本来就存在严重就业压力的非洲国家创造就业机会,这为国外人士攻击中国提供了口实.例如在安哥拉的中方石油企业多习惯使用中方技术工人,外国媒体称目前在安哥拉工作的中国员工已超过2500人,而很少雇佣当地劳务人员.三是中国相对廉价的轻纺和机电等商品大举进军非洲,客观上影响了非洲国家刚刚起步的纺织工业和其他制造业的发展.近年来,部分非洲国家已开始从政府层面对中国出口产品采取贸易救济措施.据中国商务部统计,自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至2005年底,中国遭受非洲国家的反倾销及保障措施案共48起,占中国受国外贸易保护调查案件总数的6.2%,远高于中非间贸易额占中国外贸总额的比重.其中,南非是对中国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最多的非洲国家,截至2005年底,南非共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36起反倾销调查,涉及轻工,土畜产,医药保健品,纺织,五矿等各类产品,其中对大部分发起调查的产品都征收了高额反倾销税,迫使中国多种产品退出南非市场.同时,中非在民主与人权方面的分歧日渐明显.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数非洲国家推行了民主化改革,政治经济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民主,人权,自由,良治等价值观念开始成为非洲舆论的主流观念.非洲国家对”国际干预”,”主权至上”和”不干涉内政”等原则逐步有了新的理解.如为加强相互间的治理监督,它们创设了”非洲互查机制”,要求加入国必须公开其政府管理,经济政策以及人权等方面的情况,接受其他成员国按照既定标准进行检查和评估.截至2006年底,已有26个非洲国家加入这一机制.非盟宪章中虽然保留了不干涉成员国内政的原则,但同时又确立了”非漠视原则”,即非盟有权在成员国国内出现战争罪,种族罪,反人道罪行时,以及在出现不符合宪法的政府更迭时采取强制措施,以恢复正常的国家秩序和政府治理.非盟还于2004年3月设立了作为非盟立法和监督机构的泛非议会,其宗旨在于动员非洲各国民众广泛参与非盟的各项议程,充分调动和发挥非洲大陆公民社会的权力,扩大非洲一体化的舆论和民众基础,通过”民权”监督和制约政府的”主权”行动以确保非洲一体化的顺利进行.另外,新一代非洲领导人大多接受的是西方教育,对西方的所谓民主,人权的观念有相当程度的认同,在政治主张和个人情感上容易受到西方主流媒体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非洲国家与中国对民主,人权,主权等问题的看法分歧日益明显.此外,”中国威胁论”在非洲有一定的市场.部分西方人士从本国利益出发,并不希望中非关系持续深化,也不乐见中国在非洲影响力的持续增强.他们担心西方国家会丧失对非洲能源和市场的绝对控制,中国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受到非洲国家欢迎并成为效仿的对象,西方国家的民主与人权观念受到挑战.所以,他们肆意夸大甚至恶意炒作中非间的经贸摩擦或价值观念分歧,以干扰中非友好合作,离间中非友好关系,妖魔化中国对非外交.其实质乃是”中国威胁论”在非洲的翻版.他们鼓噪:中国关注非洲是为了获取其国内经济发展所需的战略资源(如苏丹,安哥拉和尼日利亚的石油),中国对非洲资源开发是”新殖民主义”式的掠夺;中国对非贸易行为是典型的”新重商主义”,中国商品在非洲的畅销削弱了非洲国家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能力;中非经贸结构是一种不平等的”南北经济关系”模式,即中国主要对非洲出口机电,轻工和纺织等制成品,从非洲进口石油,木材,矿产品等原料;中DenisM.Tull,”ChinasEngagementinAfrica:Scope,Signif-icanceandConsequences,”lourndofModern伽nStudies,September2006,PP.459-479.周建青:”中非经贸合作稳步发展_2oo5年中非经贸合作情况及2006年展望”,西亚非洲,2006年第l期,第l7一l8页.宋志勇:”试析中非贸易摩擦”,西亚非洲,2006年第8期,第4o一45页.51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7期国在扩大对非洲经贸关系时只注重经济利益,忽视非洲国家的民主和人权状况,中国不附带任何条件的经济援助客观上支持了非洲的所谓”失败国家”,破坏了非洲国家致力于民主改革和追求良治的努力.而部分非洲人士由于并不了解中国的对非政策,或者深受西方教育且与西方社会有着各种利益联系,因此也随之叫嚷”中国威胁论”,使中国在非洲的形象受到了影响.非洲国家是中国的重要盟友,非洲大陆是中国全面走向世界的重要舞台,而中非关系的持续发展也必将成为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最好证明.优化中国在非洲的国家形象,建构完善的对非外交体系,对加强新时期中非关系的发展,中国顺利实现和平崛起以及推动世界和谐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此,中国应当从战略高度重视塑造中国在非洲的国家形象.中国在对非经贸活动中应重视非洲的发展与民生问题.虽然当前中非经贸领域所出现的问题或者属于中国企业的个体行为,或者属于正常的国际贸易摩擦,并不能归咎于中国的对非政策,但中方企业在非洲的不当行为容易导致外界对中国对非政策的曲解,以及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贬损,这是中国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我们应将长远利益与现实状况综合考虑,不能因某个行业的局部利益而影响到中国与非洲国家建立起来的友好关系.具体而言:一是鼓励中方企业在资源开发过程中重视非洲本地的民生和发展问题,通过关注和支持当地环保,教育,医疗和卫生事业的发展,体现中国企业应有的道义责任和价值关怀.对部分企业在非洲的不当行为,中国政府应及时通过相关法律和政策加以监督和约束.二是本着共同发展原则,对非洲的纺织品等相关支柱产业采取一定的保护和让渡措施.2006年6月,温家宝总理在访问南非时已经宣布,中国决心采取自我限制纺织品出口配额的措施,帮助有关非洲国家进行纺织品工业的结构调整,以提高其产品竞争力.三是鼓励中国企业加大对非洲国家投资,重视培育非洲国家产业.中国已于2006年宣布将在非52洲国家建立35个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首个经济贸易合作区已于2007年2月4日在赞比亚首都卢萨卡建立,其目的是通过铜矿的开采,冶炼和加工来带动机械,轻工,建材,家电等行业的发展,提升赞比亚的加工能力和出口能力.中国仍可通过到非洲投资设厂,以及与非洲国家的企业合作或培养当地技术人才方式提高它们的产品开发能力,促进其出口产品的多样化,提高非洲国家自我发展的”造血”能力.特别是对非洲的能源出口大国,中国政府应鼓励国内企业加大对石化产业的投资,通过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回击西方部分人士散布的所谓中国在非洲”掠夺资源”的谬论.中国要注重开展与非洲国家在民主与人权领域的对话和协商.中非存在着价值观念上的差异,这需要通过定期和多层面的沟通与对话达成互相理解,从而使其不对双方的总体关系造成负面影响.中国应及时向非洲国家阐明:其一,实现民主,自由和平等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具有不容置疑的普世性.当前中国人民也在致力于追求政治民主和社会进步.但民主和自由的具体实现方式和表现形态因各国国情的不同,会出现民主政体的多样化现象,如同处一个大陆的非洲国家在具体的政治经济制度表现形式上就不完全一样,即便是拥有几百年民主传统的西方民主国家在具体的制度形式上也存在一定差异.所以,中国与非洲国家在政治与价值观的认同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实属正常.其二,当代中国从未将自己的发展模式和价值观念强加于人.过去中国强调求同存异,和平共处,当前中国倡导多元共存及世界和谐,其实质都是主张国际社会的多元化和多样化,主张不同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都应当和谐相处,认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才是通向未来和谐世界的必由之路.其三,中国历来积极支持非洲国家致力于政治稳定,经济发DenisM.TuU,”ChinasEngagementinAfrica:Scope.Signif-icanoeandConsequences,”JournalofModernAfricanStudies.September20o6,pp.459479;JoshuaEisenman&JoshuaKurlantzick,“ChinasAfricaStrategy,”CurrentHistory,May2006,PP.219224;MichaelK1are&DanielVolman.”America.Chilla&theScrambleforAfl-ica8Oil,”Rev/ewofAfricanPoliticalEconomy,No.108,2006,PP.297309;”Af,a一ina:rtterorforWorse.”AResearchBulletin.June20o6.p.16696.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7期展,社会和谐的努力,支持非洲各国政府实现良治和提高治国理政能力,这与非洲人民的意愿是一致的,与西方国家相关对非政策也并不矛盾.中国应重视对非政策的国际宣传.完善和优化国家形象离不开适时的形象战略和精致的国际宣传策略,所以中国必须重视在技术层面宣传自己的对非政策,”只做不说”或者”多做少说”在当前信息化时代已越来越不适应国际政治和外交领域的现实需要.中国需要用事实批驳部分西方人士对中国对非政策的诋毁,同时向非洲朋友阐明中国的对非立场.中国在历史上曾长期支持非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和经济发展,并由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当前中非关系是建立在平等协商和互利共赢基础上的伙伴关系,中国从来没有,今后也仍然不会以大国自居;不干涉内政原则几乎得到了所有非洲国家的支持和广泛的国际承认,中国对苏丹和津巴布韦采取的外交立场与非盟的决议是完全一致的.50年来,中国在非洲实施了近900个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项目,向非洲43个国家派遣了医疗队1.6万人次,救助疾病患者2.4万人次.中国站在非洲国家的立场,积极呼吁国际社会特别是发达国家减免或重新安排非洲国家的债务,并率先在2000年第一届中非合作论坛会议后的两年内减免了非洲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105亿元人民币的债务.中国政府极为重视中非经贸领域出现的摩擦,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予以调整,如为扩大非洲对华出口能力,中国已于2005年取消了28个非洲国家190种商品的进口税,并于2006年进一步宣布将把同中国有外交关系的非洲最不发达国家输华商品零关税待遇受惠商品由190个税目扩大到44O多个.2004年以来,中国已连续3年保持对非洲的贸易逆差,如2006年中国对非出口267亿美元,进口288亿美元.中国要注重与国际社会协调在非洲的外交活动.一方面,中国应继续重视与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合作,通过加强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非洲农村经济发展和技能人才的培训,参与联合国在非洲的维和行动,帮助非洲国家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计划,帮助非盟致力于实现非洲复兴的努力;另一方面,中国应与美国和部分欧洲国家协调在非洲的某些外交行动.中国不能忽视或轻视美国对中国非洲政策的指责,因为它在当今世界所拥有的话语权会明显增加中国在非洲建构软实力的成本和难度,给本来良性发展的中非关系带来不应有的变数.中国需要向美国说明,虽然两国在非洲存在一定的竞争,但中国没有把美国或其他西方国家挤出非洲市场的意图.中国积极地与非洲各国政府交往,主要是出于中非关系持续发展和自身经济增长的需要.中国对非出口目前只占中国出口贸易总额的2%,中非贸易额也仅相当于美非贸易额的40%.中国与美国等西方大国不仅可以就非洲的人道主义危机(如苏丹达尔富尔问题)展开实质性对话,还可以就更为广泛的石油和资源开发问题进行协调.这种合作不仅有利于中美两国对非洲的和平与发展也大有裨益.中国应继续加大对非文化外交的力度.由于历史联系和地理空间的相对疏远,中国和非洲的人员往来与文化交流尚不够密切,当前多数非洲民众对西方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了解和认同远远超过了中国文明,特别是部分非洲人士受欧美强势文化和舆论的影响,对处于快速发展和变革中的中国缺乏正确认识,这种状况对中非关系的持续发展极为不利.因此中国应该:一方面通过接收非洲国家留学生和派遣援非教师以加大对非洲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养力度.在2006年第三届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非表示将加强双方在人力资源领域的合作,中国承诺在未来3年内为非洲国家培养1500O名各类人才,并在2009年前将中国对非洲的政府奖学金名额由每年2000人次增加到40O0人次.另一方面加大中非在公共传媒和文化艺术领域的合作.中国应当通过文化交流向非洲人民传达中国人民崇尚”和为贵”,讲求”礼尚往来”,”乐善好施”,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化传统和处事原则.中国的郑和船队早在6OO年前就抵达过非洲东部海岸,但中国人并没有以其武力开启殖民历史,也没有掠夺非”中非贸易额达555亿美元”,人民日报,2007年1月3O日,第2版.DenisM.Tlm,”ChinasEngagementinAfl-ica.-Scope,Signif-icanceandConsequences,”TheJournalofModernAfricanStudies,Sep-tember2006.PP.459479.53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7期洲的物质财富,这是中国追求和平与友谊的最好体现.在公共传媒上应突出中国当前发生的社会变迁和现代化进程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多谈国家的创新,不断涌现的新思想以及应对诸多问题的新举措,通过正面报道中国的发展变化及其国际政策,增进非洲人民对中国的深入了解.此外应鼓励中国民众更多地参与中非关系建设.中国于2005年启动了”志愿者”赴非洲开展志愿服务,首批l2名志愿者已于当年8月赴埃塞俄比亚.非洲已是中国公民观光旅游的热门线路,埃塞俄比亚,肯尼亚,津巴布韦等26个非洲国家成为中国公民自费出境旅游目的地.仅2005年,中国赴非洲观光旅游人数就达到11万人次,在2004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新时期中非关系是全方位的友好合作,其重点就在于中国政府要动员广大民众和整个社会力量参与到对非外交中去,形成一种“大外交”格局,从而把中非友好交流与合作贯穿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o(责任编辑:郭志红)JoshuaEisenman&JoshuaKudantzick,”ChinasAfricaStrate.gY,”CuentHistory,May2006,PP.219224.(接第11页)常轨道.其一,中欧关系已远远超出双边范畴,多边性全球议题如气候变化,环境保护,能源安全,防扩散,可持续发展以及反对恐怖主义等在中欧关系中日渐突出,双方在这些问题上有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形成了Et益相互依赖的关系,欧盟与中国都必须借助对方的力量,才能维持对其经济发展有利的稳定国际环境.这就决定了从长期来讲,中欧必须密切合作.其二,在经济方面,只要贸易磨擦控制在一定范围和程度内,随着双边贸易和投资的增长,中欧关系中的经贸基础将更为稳固.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这样说,欧盟的未来在中国,中国也同样如此.按照新功能主义者哈斯(ErnstHaas)的说法,国家间的合作从经济领域起步后,可逐步扩展到其他领域.中欧之间密切的经济联系和交流也会逐步巩固和提升中欧的合作层级和领域.其三,中欧关系已日益机制化,对话与合作网络也日益扩展.在政治对话方面,中欧从1998年开始形成了年度首脑会晤机制,还有每年一到两次的部长级会晤,中国外长与欧盟驻华使团团长会议,政治司与地区发展司的会晤,每年一至两次的副外长级战略对话等(在上述中欧对话中,欧盟均由”三驾马车”代表,即欧盟委员会,轮值主席国,欧盟理事会相应级别的官员出席,有时也有下任轮值主席国的代表出席).在专家对话层面,中欧之间有经常性的对话和交流机制.此外,中欧还签署或建立了至少20个部门协定或对话机制,包括科技合作协定,旅游协定,信息社会对话(工作小组),贸易政策对54话,关于就业与社会政策的对话等.中欧之间除形成了中国与欧盟层面的各层级和部门定期,不定期磋商机制和合作外,中国与欧盟各成员国的交流与合作机制也日益完善.总之,中国与欧盟所构建的这样一个绵密的交流与合作网络,已成为中欧关系中的另一稳固基础,将是中欧关系未来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当然,我们不能忽视中欧关系当前问题和分歧的严重性.就欧盟而言,应更为客观地评估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在人权和民主建设方面的进展,以及对全球发展的贡献,如果欧盟不考虑中国仍处于”发展中”这一事实,一味指责中国的能源,资源或劳工政策,或要求中国承担不符合实际的”责任”,都将不利于中欧关系的稳定发展.对中国而言,应更为有效地开展对欧公共外交,帮助欧盟国家和民众更好地理解中国,减少误解;也应逐渐调整粗放式的贸易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当前,中欧关系已进入一个成熟之前的过渡期,欧盟必须调整好心态,适应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国也应理解欧盟的关切.从中长期看,中欧关系竞争性虽有所增强,但仍将以合作为主,双边关系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o(责任编辑:张浩)ErnstB.Haas,TheUnitingofEurope:Political,SodalandE-conomicForces,19501957,StanfordUniversityPress,1958;ErnstB.Haas,”InternationalIntegration:TheEumpaanandtheUniversalProcess,”InternationalOrganizatwn,Va1.15,No.4,1961,PP.366392.”WhatAreSectoralDialoguesandWhatDrives11lem?”ht-tp:/oc.europa.eu/comm/exlemalrelations/china/intro/seet.htm.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对非洲外交视野中的国家形象塑造.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