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误分析与对比分析(全)课件.ppt
第二章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赵小军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文学与新闻系09对外汉语2011-2012-2,本章学习要求,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是学生掌握偏误分析和对比分析的具体方法,学会进行偏误分析与对比分析。教学任务:对比分析的具体步骤及其如何对比,偏误分析的具体步骤、研究。重 点:掌握偏误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难 点:失误、偏误、失误与偏误的区别、对比分析方法与对比语言学的区别,09对外汉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2,第一节 对比分析,一、背景二、基本内容 30三、对比分析的方法四、局限 33五、重新评价 36六、总结,09对外汉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3,一、背景,1、产生20世纪50年代兴盛20世纪60年代初衷为二语教学预测学习者的难点 预防学习者的语言偏误 提高二语教学的效率2、1945年Charles Fries作为外语教学的英语教学与学习(29页)提出对比分析的思想这个提法不够确切。不确切对比语言学早在1820年洪堡特那里就萌芽了,但是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对比分析方法却是到Lado(1957)才开始的。因此对于对比语言学和对比分析方法是有所不同的。,09对外汉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4,09对外汉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5,对比语言学早在1941年,Whorf沃尔夫在语言和逻辑Language and Logic一文中就提出了对比语言学同比较语言学的区别:“旨在研究不同语言在语法、逻辑和对经验的一般分析上的重大区别”。但更早的是1820年,Humboldt洪堡特在语言比较研究与语言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关系O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Language and Its Relation to the Different Periods of Language Development提出了什么是对比:“只有当人们看到语言这一观念有这么多种体现,并能对不同民族的语言特点从个别和一般两方面进行比较和对比(compare和contrast)之后,才能更清楚地理解一个民族的语言及其语言特点。”因为对比语言学在1820年久已经萌芽了,当然这只能是一个开端。,对比语言学实际是普通语言学的一个部分,为普通语言学提供经过加工的材料。作为二语习得的一部分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从1945年Fries的作为外语的英语教学与学习开始算起。(29页)1957,Lado的跨文化语言学(29页)二者的表达只能是在二语教学中的最初的“对比分析假设”,而不能同对比语言学提到的概念相等同。Fries的观点集中在对目的语和母语之间的科学描写和仔细对比上,Lado的观点集中在对两种语言及其文化的系统对比上。这是关于“对比分析假设”在二语教学中的最初表述。,09对外汉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6,这个假设中最重要的概念是“母语负迁移”,即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问题,也即二语习得中的对比分析认为母语对二语习得有极大影响: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干扰(interference),表现:二语学习者将某些母语特征迁移到二语表达过程中。如:母语“口音”(accent)。中国学生学英语时有用小句作主语的现象:*A man choose a wife is a mans business.(小句作主语)*In my country man and woman chooses husband or wife is very simple.(有主题,没有主语)*Choose a good husband or wife,this is very important problem for every body.(主题、主语并行)*choosing a husband and a wife is one of the essentials of life.(主题和主语融合小句作主语),09对外汉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7,3、对比分析的基础有两个:,(1)行为主义心理学,(2)结构主义语言学。(1)行为主义心理学1913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B.Watson创立。是当今学习理论 的主要流派之一。以经验主义或还原主义为思想基础,目标是促进对行为的科学研究。影响: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各种学习理论的研究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行为学派盛行在美国,并扩及全世界。理论特征:强调心理学史一门科学;解释构成行为的基础是个体表现于外的反应平;重视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在教育上主张奖励与惩罚兼施,不重视内发性的动机(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外在的控制的训练价值。,09对外汉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8,应用:把教师放在主导地位,强调知识的传授,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造一种环境,尽可能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成为听说法和视听法等重要的第二语言教学法的理论基础。语言行为也是在外界语言输入的刺激反应强化过程中形成的“习惯”,并最终达到遇到某一语言情景便会自动做出正确的语言反应。“习惯形成”理论不仅适用于一语习得而且适用于二语习得。优点:对第二语言教学的深远影响。不足:只强调学习者通过刺激反应被动地养成一定的语言习惯,否认学习者语言习得的认知过程,忽视人的能共性和创造力。,09对外汉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9,(2)结构主义语言学是对比的基础。对两种语言进行科学描写结构语言学提供了描写的基础二者结成了伙伴指结构主义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描写的要求客观、静态、科学对比分析的方法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方法范畴对比忽略了不同范畴如何比的问题。,09对外汉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10,二、基本内容 30,09对外汉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11,1、基本假设(1)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及其分布,并将母语的文化带入二语(2)二语与母语结构要相似正迁移,二语与母语结构差异大负迁移(3)差异=困难,即差异同困难的关系成正比,差异越大,困难越大,反之亦然;2、分析方法见“三、对比分析的方法”,3、强势说与弱势说(1)对比的两种目的预测和描写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可能引起或不会引起困难的地方。对学习者的偏误进行解释。(2)由于目的的不同,就有了强势说和弱势说:强势说,认为学习者的难点是可以预测的弱势说,认为学习者的偏误是可以解释的,09对外汉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12,三、对比分析的方法,09对外汉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13,1、对比与比较求异与求同首先区别“对比”与“比较”的区别。对比,在英语里作contrastset two things in opposition,so as to show their differendes,找出两个事物之间不同的地方。比较,在英语里作compareobserve the similarity or relation between,观测二者之间的相似处或关系。引自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简明牛津词典。由此我们可以确知在英语里面二者的差异,前者在于求异,后再在于求同。在对比分析时,将两种语言的异同罗列出来,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异”“同”并重,这只是找出“异”“同”的过程一个必要步骤。,对历史比较语言学来说,它的任务是在“异”中找“同”;而对对比语言学来说,它的任务是在“同”中找“异”。由此可以看出,两个学科的发展路线是不同的,学术目的也是不一样的。可见,二语习得的对比分析,同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比较”,同对比语言学的“对比”是不一样的。二语习得的对比分析的目的在于在两种语言之间的“异”在多大程度上引起学习者语言系统变化,在于在两种语言之间的“同”在多大程度上引起学习者语言系统的变化。,09对外汉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14,2、共时与历时,就二语习得研究、对比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三者而言,一般来说,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对比分析法的时限在“共时”而非“历时”,对比语言学的时限也在“共时”而非“历时”,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时限在于“历时”而非“共时”。但就实际的情况而言,当对比语言学发展到吕叔湘(1990)提出的两个层次(1、指明事物的异同;2、追究它们何以有此异同)后,目前,普遍认为,第一个层次的研究在时限上是“共时”的,但在第二个层次上则需要“历时”的研究。但就总的研究情况而言,实际是很难区分历时和共时,因为,语言研究从来做不到真正的共时研究。为什么?,09对外汉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15,3、对比的出发点、方向,(1)出发点从体系出发和从规则出发,都是通过一种假设进行,而假设在没有证伪前,看起来,好像都是可行的,但有可能让我们走许多弯路,后来又不得不去修改,这实际就是走冤枉路。从范畴出发,适用于结构层面从功能出发,适用于交际层面从意义出发,适用于结构、交际、文化层面从问题出发,适用于较高层面的语言问题,如汉英语各自的语言基本单位的到底各是什么样的单位,与意义的结合情况如何,09对外汉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16,(2)对比方向,A、单向性:从强势语言到弱势语言,即国际影响力和语言研究上的成熟度。如果对比中有一方是英语,那么大多数都是从英语出发。A、What matter if we have to face some difficulties?Let them blockade us!Let blockade us for eight or ten years!By that time all of Chinas problems will have been solved.B、如果我们必须面对一些困难有什么关系呢?让他们封锁我们吧!让他们封锁我们八年或者十年吧!到那个时候,所有中国的问题都将会得道解决了。A、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鲁迅狂人日记 B、*Todays night,very good moonlight.,09对外汉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17,B、双向性:吕叔湘的方法:ABA(设定A为弱势语言)BAB(设定B为强势语言)这样做,可以使弱势语言的特征得道充分的显示,如:A、The moon is extremely bright tonight.Issacs 1974:2 B、今夜的月光特别明亮。再看上面的例:A、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鲁迅狂人日记B、*Todays night,very good moonlight.,09对外汉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18,A、那一阵风起处,星月光辉之下,大吼了一声,忽地跳出一只吊睛白额虎来。水浒传四十三回 B、一只吊睛白额虎在星月光辉之下,随着一阵风,大吼一声,忽地跳了出来了。以动词为重点,以“一只吊睛白额虎”为主语。C、李逵在星月光辉之下,猛觉一阵风起,听到一声大吼,看到一只吊睛白额虎跳了出来。以李逵为主语,09对外汉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19,A、多少一点困难怕什么?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29)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看例:A、What matter if we have to face some difficulties?Let them blockade us!Let blockade us for eight or ten years!By that time all of Chinas problems will have been solved.(32)B、如果我们必须面对一些困难有什么关系呢?让他们封锁我们吧!让他们封锁我们八年或者十年吧!到那个时候,所有中国的问题都将会得道解决了。(60),09对外汉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20,C、多向性:就是站在多语种的立场上来进行对比,从一个中立项出发可以进行这样的对比。如:不同语言中多项式定语的排序问题小句作主语的问题,在哪些语言中有,哪些语言中没有。汉语存在句的语序是一个语义逻辑关系问题,还是一个纯语义问题。上面讲的虽然是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讨论的问题,当然我个人认为是可以运用到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中的方法问题。,09对外汉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21,4、对比的程序问题:,(1)拉多的对比程序:找到对所要对比语言的最好的结构描写把这些结构简约化成大纲依大纲进行一一对比,发现难点把小难点集中成大难点,便能发现学习中的所有问题,09对外汉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22,(2)切斯特曼的对比程序:,原始资料:不同语言中语言行为的实例;比较基础:感到语言A中的X现象与语言B中的Y现象之间有某种相似;提出问题:这一相似性的本质是什么?初步假设:X与Y性质相同;进行验证:上述假设在什么基础上成立或不成立?需要什么条件?修正假设:如果相同的假设不成立,则X与y应是如何如何的关系,或者运用X与Y应有如何的条件;验证修正后的假设。如此一步步进行下去。,09对外汉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23,(3)教材的对比程序:,描写对母语和目的语中的语言系统进行细致的描写选择结合收集的偏误找出造成学习者的学习或习得困难的语言项目对比对选择好的语言项目进行细致的分析与对比预测在对比的基础上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在哪些方面出现错误进行预测。,09对外汉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24,5、对比分析的难度等级 32-33,09对外汉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25,fat(1)胖,指人(1)瘦thin(2)肥,指动物、肉(2)瘦thin loose(4)肥,衣服(4)瘦tight薄thin:厚thick 粗thick,coarse,vulgar,rough,careless 浓thick 密thick,09对外汉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26,to know我知道 我会问学生:“阿里今天为什么没来?”学生答:“我不会。”,09对外汉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27,四、局限 33,09对外汉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28,首先、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核心思想“刺激-反应”理论已经受到乔姆斯基的激烈抨击和批判。其次,结构主义语言学并没有为对比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关于把字句的问题其实,我们要询问的是为什么英语中没有,那么把字句所表达的意义,在英语中是用什么方式表达的?而不能停留在简答的对比分析上,应该进一步走向对比语言学,最后走向普通语言学。将两种语言系统的差异等同于语言习得的“难度”是不符合逻辑的。差异不等于难度。声调英语没有,四个声调对说英语的汉语学习者应该难度相等,但实际的难度是这样的:上声3、阳平2、阴平1、去声4Kleinmann(1978)提出“新现象效应”差异越明显越容易掌握。,五、重新评价JC36,09对外汉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29,首先,对比分析方法仍然是观察和分析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一个良好起点。其次对比分析关于母语迁移的假设,学者们达成了以下共识:(1)语言迁移并非或有或无的现象,存在母语迁移(2)关键是母语在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如何影响二语习得(3)语言迁移时人主动参与的心灵过程(4)语言偏误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母语干扰只是其中的一种(5)语言迁移在亲属语言中容易引起迁移,其次是在类型相似的语言中也容易引起迁移,再次是在长期接触的非亲属语言也非同类型语言中也会引起迁移。(6)一语是学习策略的一部分,学习者会利用一语的知识来了解二语以达到交际目的语用方面就是如此。,六、总结,09对外汉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30,1、对比分析假说的基础,目前通行的认为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我们认为这个观点站不住脚,因为语言学史告诉我们对比语言学的基础是洪堡特的文化语言观。目前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上建立的对比分析假说,有强势说和弱势说两种形式。前者认为,通过对比母语和目的语,可以找到二者之间的差异,进而预测学习难点(差异=难点=错误)。强势说很难成立。弱势说认为,学习者的实际偏误才是关键,通过语言对比分析可以进行解释。这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至今仍在使用。2、语言对比和其他类型的语言描写一样,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手段,更是一门学科。目的是发现语言的不同之处。语言对比分析的结果,对于理论语言学、语言教学、第二语言习得都有重要价值。,3、对比分析中,语言迁移、跨语言影响、母语的作用,这三个术语各有侧重。语言迁移重在母语对二语表达的影响,跨语言影响重在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相互关系。母语的作用最宽泛,可以涵盖语言迁移的全部内容,还包括母语对理解的作用、教学中母语的使用等内容。4、语言迁移同二语和母语结构的异同有关,同母语结构本身的可迁移性有关,目的语结构对迁移起限制作用。迁移可以是表层的形式迁移,也可以是深层的特征或者范畴迁移,甚至可以是语用的迁移。迁移可以是负迁移,也可以表现为减少偏误,甚至是没有偏误。5、在二语理解和课堂教学等方面,母语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应该有效利用。,09对外汉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31,六、思考和练习,课后思考题JC.Y.36习题1。课后作业题JC.Y.36习题2。,09对外汉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32,偏误分析,第二节,09对外汉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33,第一节 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一、偏误分析产生背景二、偏误分析的分类三、偏误分析的具体步骤四、偏误分析研究五、偏误分析的意义和局限六、思考和练习,09对外汉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34,一、偏误分析产生背景,偏误分析产生的原因:主因是对比分析仅仅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系统进行对比,忽视了对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研究。因此偏误分析就应运而生了。产生的时间大致在上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就出现了,但那时的偏误分析的科学性较低,缺乏严格的分析方法。最初的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研究首先是从偏误分析起步的。Corder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发表的一系列文章堪称经典之作。他把偏误分析看作研究学习者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有效方法。提出了进行偏误分析的一整套方法。他在学习者语言偏误的意义中对“失误”和“偏误”进行了区分。,09对外汉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35,失误与偏误,失误 mistakes指口误、笔误等语言运用上偶然的错误如:不小心把“老虎”说成了“老五”即偶然性是其特点与语言能力无关。偏误 errors指错误呈现系统性的特点,即不断的出现和反复如:“我衣服洗、我饭吃、我水喝”“我把婚结、我把杯子碰”。,09对外汉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36,Corder的贡献在于,指出了学习者偏误的重要作用:1、语言教师通过偏误可以了解学习者对目的语掌握的程度2、研究者可以透过偏误看到第二语言是如何习得的:3、学习者能通过偏误验证他们对第二语言规则的理解正确与否。早期的偏误分析主要探讨偏误产生的原因按照对比分析的观点,学习者产生的偏误主要是由母语干扰造成的。那么学习者的偏误在多大程度上是由母语干扰造成的?,09对外汉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37,二、偏误分析的分类,Dulay 和Burt(1973,1974)通过研究发现,学习者产生的偏误主要有四种类型:1、母语干扰造成的偏误:这种偏误是所谓“母语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类型偏误。这种偏误的特点是语际间的迁移造成的“语际偏误”(interlingual errors).这种偏误反映了学习者母语结构对其所学第二语言的影响。,09对外汉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38,2、第二语言发展类型的偏误,语言发展类型的偏误(developmental error)。这类偏误与学习者的母语干扰无关。比如,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经常出现这样的偏误:I goes to school.一方面,这种偏误的来源不是学习者的母语系统;另一方面,这类偏误在母语为英语的儿童习得的过程中也出现。这种偏误是目的语规则“泛化”,也叫作“语内偏误”,intralingual errors。例1:形容词前程度副词的运用她非常 高兴。你非常 好。啊,你的房间多么 干净啊!,09对外汉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39,很,很,很,例2:汉语句重音的变化,09对外汉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40,+,+,+,+,特点:与学习者的母语无关。儿童母语习得也出现相类似的偏误。原因:学习者将已有的语言规则或知识推而广之。超出适用的范围和限制。Dulay 和Burt(1973)的统计发现:学习者大部分偏误是语内偏误。约占整个偏误的85%。母语迁移的偏误只占3%。,09对外汉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41,3、类型混淆和特殊类型的偏误,类型混淆的偏误,即那些无法明确分类的偏误。特殊类型的偏误,既不是母语干扰类型的偏误,也不是第二语言发展类型的偏误。这两种类型的偏误,反映了偏误分析在分类上和原因分析上面临的困难。,09对外汉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42,4、对偏误分析的评价,偏误分析的研究结果对对比分析理论产生巨大的冲击。偏误分析作为一种工具,为20世纪70年代心灵学派与行为主义关于偏误产生的根源的大辩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偏误分析的问题:一是无法考察学习者的回避策略;二是这种分析方法忽略了学习者正确的语言表达方面;三是在描写过程中无法确定偏误产生的原因。,09对外汉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43,三、偏误分析的具体步骤,1974年,Corder提出了偏误分析的具体步骤和方法。Corder指出偏误分析一共有五个步骤:收集资料、鉴别偏误、描写偏误、解释偏误、评价偏误。(一)收集资料这是偏误分析的第一步其目标是收集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自然条件下产出的语料。这一步涉及三个问题:收集方式、收集范围、影响偏误的因素。1、收集方式。(1)按照收集时间长短,收集方式分为:横向、纵向两种(2)按诱导方式,收集方式分为:自然、实验两种如下页表格:,09对外汉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44,09对外汉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45,2、偏误的收集范围,收集范围主要按规模分成三种:1、大规模,2、特定规模,3、个案。做偏误分析,当然以大规模的收集为最佳,但事实是很难做到。一般的,偏误分析最常用的是特定规模的收集范围,这样比较容易控制和操作。至于个案追踪,是一种纵向的长时间收集某一单个学习者的资料。,09对外汉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46,3、影响偏误的因素,影响偏误的因素主要有:外部因素母语背景、偏误是口语的还是书面语的、偏误是自由交谈中出现的还是书信中出现的、会话主题和内容;内部因素被试语言水平、语言习得环境、学习经历。进行偏误分析时,最忌讳使用不同质的语料,杂乱的语料会严重影响分析结果。,09对外汉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47,(二)鉴别偏误,这是偏误分析的第二步。在这一步,要解决四个问题:1、偏误的标准问题即确定偏误分析时要确定一种参照语,即目的语是以共同语为参照语还是以某种方言为参照语。就汉语而言,如果学习者的目的语是一种方言,那么参照语就是这种方言了;但如果学习者的目的语是汉语的共同语普通话,那么参照语就是普通话了。口语和书面语有类似的情况。,09对外汉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48,2、偏误和失误的辨别问题,举例:这是一个法国学习者学习英语时说的一个句子。*I want to know the English.A.I want to get to know the English people.B.I want to know English.在法语中,谈到语言时,前面要加定冠词。据此可以推断,学习者想要表达的是B(我想学习英语)而不是A(我想认识英国人)。我们很难确定这是一个偏误还是失误,因为无法解释学习者的语言中的变异现象。再举一个汉语的例子:,09对外汉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49,关于“对了”和“我懂”的用法,09对外汉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50,对了,我懂,孤立地从形式上看,没有问题,可是在上下文中,却明显可以看出,学习者并没有掌握这两个短语的完整的用法,学习者只是简单将英语的Thats right和I understand直接搬过来,作为答话,即学习者只掌握了这两个短语的某些用法。,3、隐性偏误和显性偏误的鉴别问题,某些偏误一眼就能看出来,而有些偏误在形式(语法)上shi duide,可是在语义上或语用上是错误的,这就需要分析说话者的意图才能确定是否是偏误。Corder(特异方言与偏误分析,1971)指出判断一句话是对还是错,一、要看这句话在形式上是否合乎语法,二、还要看它在语境中是不是有意义。,09对外汉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51,4、“得体性”问题:即语用问题,比如年龄问题,在汉语传统中,一般情况下是可以问的,但是随着同西方的交往的频繁化,使得现代中国人也开始回避年龄问题,尤其是女性,当然男性间关于年龄的问题也呈现出回避的现象,这主要是在城市的年轻人之间。在农村这个问题不是很重要,当然不排除现在农村青年也已经接受这种观念。,09对外汉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52,(三)描写偏误,描写偏误,是对可疑观察到的票务现象进行语言表面特征的描写。描写的目的是为偏误进行分类和归纳偏误的类型特征。描写,就是对一对对的“偏误句重建句”进行比较,然后对比较的结果加以描述,为解释提供对象。描写的顺序,按照Corder的方法分为三步:首先,指出表层结构上偏误句和重建句的差异,具体有四种情况:省略、添加、错选、错位;其次,将上述结果和语言系统的不同层面(语音、)联系起来;最后,说明学习者在出现偏误的时候使用的规则是什么。鲁健骥(1995)在分析汉语中介语的语法问题时,把偏误分成了遗漏、误加、误代、错序四种,和Corder的框架很接近。如下页表中例:,09对外汉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53,09对外汉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54,分析下列偏误句,指出偏误点,改正句子,说明相关语法规则和形式分类,并解释偏误生成的原因:(4分/题,共20分)1)他把书本放在椅子:他把书放在椅子上。遗漏,介词搭配出错。一般的外语没有这种框架式的介词搭配各式在上。2)他买了二件裤子:他买了两条裤子。误代,量词使用出错。对汉语量词使用的搭配规则不熟悉。,09对外汉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55,3)昨天我见面他了:“昨天我和他见面了。”或“昨天我和他见了一面。”错序,动词“见面”的使用规则不熟悉,即动宾离合词的使用规则出错。原因在于动宾离合词实际上已经带有一个隐含的宾语“面”。4)老师站讲课,学生坐听课:老师站着讲课,学生坐着听课。遗漏,动词的持续态的标记出错。汉语的动作的持续的标记使用出问题。5)院子里都种了十二棵树:“院子里种了十二棵树。”或“院子里一共种了十二棵树。”误加,“都”的使用规则出错。“都”的使用规则:当出现“都”时,不能出现具体数量词;“都”所限定的范围一般指向它前面的名词。,09对外汉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56,对偏误进行归类的方法有三种:,1、表层特征分类surface feature of errors指按照目的语范畴对学习者的偏误进行描写和分类。例如将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分成三类,然后依据子范畴再次分类,如此类推。目前汉语的偏误分析大都采用这种方法。2、表层策略分类surface feature of strategy根据学习者偏误产生的方式对偏误进行描写和分类,包括省略、附加、类推、错序。这是Dulay,Burt,Krashen,1982年提出的分类法。这同Corder、鲁健骥的分类比较接近。,09对外汉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57,3、语言系统分类(Corder,1974)依据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对偏误进行描写和分类。依据Corder的方法学习者的偏误可以分成:前系统错误、系统偏误、后系统偏误。前系统偏误学习者还没有意识到目的语的特定规则形式;系统偏误学习者能够发现一些特定的规则,但这些规则往往是错的,且学习者不能纠正错用的规则;后系统偏误学习者了解了正确的规则,但在运用时出现了偏误。Corder的方法需要及时了解学习者的情况,才能知道学习者的偏误出现的阶段以及如何运用目的语规则的。这种方法的缺陷是可操作性太弱,不利于采集和描写。,09对外汉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58,(四)解释偏误,目的:在于说明为什么学习者会形成这样的规则,即对偏误的来源进行分析。从偏误形成的过程中来看,其主要作用的因素有:有心理语言学方面的,有社会语言学方面的,有认知方面的,有语篇方面的。目前主要是从心理语言学方面来解释偏误产生的原因。1、Richard(1971)指出偏误形成的原因有:母语干扰形成的干扰偏误;过度使用目的语规则,也称过度泛化语内偏误;语言知识有限产生的发展偏误。,09对外汉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59,2、Schachter and Celce-Murcia(1977)将Richard的分类合并为两类:迁移偏误和语内偏误,即后来的语际偏误和语内偏误。语际偏误发生在两种语言之间,由学习者的母语对目的语的干扰造成。语内偏误发生在目的语内部,原因在于对目的语规则掌握不完整或者归纳错误造成。教材4142。,09对外汉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60,3、偏误来源的比例Ellis(1994:61)认为偏误的来源包括:(1)大量的片无视语内偏误,而不是语际偏误;(2)初级学习者的语际偏误多余中高级学习者,中高级学习者语内偏误多余语际偏误;(3)语内偏误和语际偏误的多少和任务有关,如:翻译中出现语际偏误多余自由写作中,你的专业是数学,你在这个领域的错误较少以语内偏误为主;(4)语际偏误在语音和词汇中的出现比例多于句法,在句法和语用之间,语际偏误多出现在语用中,也有一些项目更容易发生语际偏误;(5)成人比儿童更容易发生语际偏误,(6)偏误不只有一个来源,有时一个偏误可能是由语内偏误和语际偏误同时造成的。教材42页,09对外汉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61,(五)评估偏误,这是偏误分析的最后一步。前四步的任务都是从学习者的角度来分析偏误,这一步则是从偏误分析的标准来进行的。评估主要涉及三个方面:1、哪类偏误更严重,例如:(教材42)词汇偏误语法偏误整体偏误局部偏误前者如语序混乱和连接词错误,后者如单个词的错误。2、母语者和非母语者对偏误的评估是否相同。在评估时,在语法方面,非母语者比母语者要求更严格;但在词汇和语言表达整体上,母语者比非母语者更苛刻。实际这更像语用的问题,,09对外汉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62,3、评估标准问题Khalil(1985)提出了三个标准:可理解程度一个有偏误的句子能不能被人理解可接受程度句子的接受者认为偏误有多严重冒犯程度从语用上来说,存在偏误的句子会不会让接受者在心理上感觉不舒服。母语者偏向于第一个标准,非母语者偏向于第二个标准。,09对外汉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63,四、偏误分析研究,1、国外偏误分析起于上个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进入高潮。当前偏误分析只是作为二语习得研究的研究手段了。此外,由于偏误分析的局限,往往只能同其他研究手段一起使用才有较好的效果。2、国内偏误分析起于1984年鲁健骥的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09对外汉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64,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偏误分析的状况主要集中在语音、词语、语法、语篇、汉字五个领域(1)语音偏误研究包括两类:一是汉语语音要素偏误分析,二是汉语声调偏误分析(2)词汇偏误分析研究比较少(3)语法偏误是研究的重心,主要包括两类:一是通过对学习者的语法偏误类型的详尽描写发现规律,二是从不同角度分析语法偏误的来源。(4)语篇偏误的研究最少,主要集中在语篇衔接和语篇连贯上(5)汉字偏误研究有两类:一是汉字书写偏误类型及认知策略研究,二是汉字认知研究策略研究。,09对外汉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65,五、偏误分析的意义和局限,(一)意义即贡献有三点教材45页1、是第一个关注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研究方法,任务在于探讨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规律。目的在于为观察和分析二语学习者的习得过程和机制服务。2、为上世纪70年代心灵学派和行为主义理论的论战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证明语际偏误(母语负迁移)不是形成偏误的唯一原因。3、提出了一套系统的地描写和分析二语学习者语言偏误的程序和方法,为偏误分析奠定了基础。,09对外汉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66,(二)局限1、研究方法上的问题教材45页偏误分析资料的收集常常不是在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环境中获得,而是通过测试取得,不能准确地反映学习者的习得情况。2、研究范围上的问题教材45页四点。第一,偏误分析只考察了学习者的偏误,而忽视了学习者语言系统中正确的部分,对学习者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了解不完整。第二,纵向研究少,横向研究和静态分析多,这样很难看出学习者在不同阶段出现的偏误,不能了解学习者习得过程的全貌。第三,学习者对于觉得困难的语言项目会采取回避策略,由于偏误分析关注的是偏误,因此无法采集到被回避的语言项目的实际使用情况。第四,五个步骤还存在问题。,09对外汉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67,六、思考和练习,课后思考题教材45页习题1、3。课后作业题教材45页习题2。,09对外汉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