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规划方案编制思路与方法课件.ppt
土地整治规划方案编制思路与方法及县级整治规划编制规程要点介绍 福建省土地开发整理中心二零零二年七月,什么是土地整治规划方案,第一部分 规划方案总体框架,1、省级规划主要内容,省级规划提出了土地整治的方针政策和总体目标,明确了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确定了土地整治的重点区域、重大工程和示范建设任务,2、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要求,地方各级土地整治规划要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统筹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重点,统筹安排农田和村庄土地整治、损毁土地复垦和宜耕后备土地开发,安排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调整利用、低丘缓坡荒滩土地开发利用、旧城镇旧厂矿改造和城市土地二次开发等各项活动,逐级分解省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3、整治规划主要任务,1.上一轮规划实施及相关工作情况评价 2.土地整治潜力分析 3.土地整治重大问题研究 4.制定土地整治战略和目标任务 5.土地整治布局安排 6.资金供需分析和效益评价 7.制定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8.土地整治规划信息化建设,4、规划方案内容提要,5、各级规划侧重点,省级规划重点分解下达土地整治特别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确定重点工程和投资方向 市级规划重点提出土地整治的规模、结构和区域布局,分解落实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确定重点项目和资金安排 县级规划重点确定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项目、布局和工程措施,明确实施时序,提出资金计划安排,6、规划编制基本理念,7、规划编制方法,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区域对比分析方法 数理统计方法 典型分析方法 空间分析技术和方法 问卷调查、访谈的方法,9、本轮规划特点,第二部分 方案编制技术思路,1、规划方案要素与组织,编制规划方案是规划过程的重要阶段,是继土地整治战略研究、土地整治潜力测算等基础研究之后,对调研、分析得到的信息进行有条理的组织,充分传递规划意图,辅助规划决策的过程。为表达规划的总体构想,土地整治规划方案应包含基础研究阶段的成果采纳、方案陈述、实施策略、规划方案图件等关键要素。,1、规划方案要素与组织,1、主要建议总结2、基础研究阶段的成果采纳 规划战略和目标 问题和机遇 规划关注的重点问题 规划方针和目标 规划的主要任务 土地整治基础条件 土地整治潜力 经济社会状况 重大(点)问题研究的主要结论,3.方案陈述 土地整治总体布局安排 农用地整治(目的与目标、基本原则和整治要求、农用地整治布局安排)建设用地整治(目的与目标、基本原则和整治要求、建设用地整治布局安排)未利用地开发(目的与目标、基本原则和整治要求、宜农未利用地开发布局安排)土地复垦(目的与目标、基本原则和整治要求、土地复垦布局安排),1、规划方案要素与组织,4.实施策略 规划调控指标 农用地整治(指标、资金需求、时间安排、措施)建设用地整治(指标、资金需求、时间安排、措施)未利用地开发(指标、资金需求、时间安排、措施)土地复垦(指标、资金需求、时间安排、措施)5.规划方案图件,2、基础研究主要内容土地整治战略收集整理分析研究区城市发展定位,分析新时期土地整治与 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揭示土地整治新背景;研究土地 整治与城乡统筹发展、土地整治与农业发展、土地整治与生 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间的关系,分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对 土地整治的新要求,提出规划期内土地整治的定位和主要任务;进而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有序推 进土地整治、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为根本目的,科学制定土地整治的方针和目标,结合研究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提出研究区未来土地整治的战略目标与重点领 域,提出土地整治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与政策措施,提出全域整治的重点、方向和基本布局。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研究 确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目标及建设范围,按照相关要求,结合研究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确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内容和标准,并对研究区内的基本农田现状进行分析评价,划分集中连片区片,确定建设重点区域及其建设内容,研究 提出分模式、分类型的建设实施方案。,2、基础研究主要内容农用地整治研究 根据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实际需要,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相关目标任务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态势,分析农用地整治潜力及空间分布,研究农用地质量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确定规划期末耕地整治规模、质量提升等目标,划定农用地整治重点区域,研究确立农 用地整治的激励制度和政策措施。建设用地整治研究 分析研究区域建设用地发展态势与用地需求,调研建设 用地利用现状,探讨研究区各类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标准,分类型、分区域测算城乡建设用地潜力,分析其分 布与释放办法;进而依据区域城市化战略、主体功能定 位,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村镇建设 规划等,提出资源承载力、相关政策、资金约束下的城 乡建设用地整治目标,分类型划定整治重点区域,提出 城乡增减挂钩方案,提出相关保障措施。,2、基础研究主要内容土地整治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收集研究区生态环境相关资料,分析研究区生态环境现 状,评价研究区生态服务功能,提出研究区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和潜在隐患。借鉴国际土地整治生态化新动向,提出生态基础设施重点实施战略、重点方向与内容,提取研究区生 态安全关键点,恢复退化生态系统,构建集水网络、林地网络、农田网络、自然保护区以及文化游憩网络与一体的生态基础设施,提出生态环境整治重大工程。构建适宜研究区的生态友好型土地整治模式,提出恢复、维护生态屏障和构建消减生态问题的政策保障措施。土地整治重点布局安排 在土地整治潜力调查与评价的基础上,在综合分析研究区土地资源特点、自然和社会经济情况的基础上,合理划分土地整治分区。综合考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土地整治潜力分布状况,研究提出土地整治重点项目空间分布和主要工程措施,提出 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的时序安排和保障措施。,2、基础研究主要内容土地整治资金测算与效益评价 全面调研已开展的土地整治项目情况,测算整治成本,分析 资金来源。在社会经济发展情况预测的基础上,分类型测算完成规划目标、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任务所需投资。按土地 整治资金来源渠道(分政府统筹土地整治资金、可带动的其 他涉农资金以及社会可投入资金)测算土地整治资金供给量,提出保障资金供给的激励措施和路径。理论研究土地整治效益及产生影响,提出土地整治效益评价内容、指标和方法,对土地整治目标、规划布局、政策措施等进行效益评价与分析,形成规划方案效益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评价。土地整治规划保障措施研究 收集国内外土地整治相关资料,借鉴土地整治国内外先进经 验,梳理当前土地整治规划实施的相关制度方法,结合形势发展提出土地整治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整改方向;提出土地整治新机制与制度框架,进而从提升规划的权威性、监管监测、市场机制、公众参与等方面构建保障规划实施的政策保证措施。,3、规划空间要素 整治方向 土地整治重点区域 土地整治分区 实施层面 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土地整治重点工程 土地整治示范项目、土地整治重点项目、土地整治项目 全域规划 基础设施体系 生态网络 绿色基础设施,土地整治重点区域是以土地整治潜力为基础,统筹安排规划范围内的土地整治活动,引导土地整治方向,实现土地整治目标所划定的区域。主要包括农用地整理重点区域、农村建设用地整治重点区域、土地复垦重点区域、宜农土地开发重点区域。土地整治区域(土地整治分区)是为落实土地整治战略和目标、统筹土地整治活动而划分的土地整治方向相对统一的区域。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是在国家层面的土地整治的方向、目标、指引。是在划定重点区域的基础上,围绕实现规划目标和形成集聚规模效应,以落实区域内土地整治重大任务,或解决重大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区域经济区开发、生态环境建设等国土整治活动中出现的土地利用问题为目的,所采取的有效引导土地整治活动的组织形式。土地整治重点工程是省级规划实施国家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的载体,对实现规划目标起重要支撑作用。重点工程主要在重大工程、重点区域内安排,包含了若干具体的土地整治项目。土地整治示范项目是在土地整治重大项目确立的基础上遵循“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整体推进”原则,安排在农民自愿、政府重视、后备资源有潜力、自筹资金有保障、基础条件基本具备的区域。,3、规划空间要素,土地整治重点项目是市级规划围绕规划确定的土地整治任务和重点工程,集中资金成规模进行的土地整治活动。重点项目优先在省级规划中的重点区域和重大项目内安排。土地整治项目是县级规划落实土地整治任务的土地整治活动的具体组织形式。基础设施体系是市、县级规划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他有关规划,对规划区域水利及交通基础设施布局框架的总体安排。土地整治基础设施体系重点应结合区域水利设施和交通骨干工程,提出田间工程与水利骨干工程、交通骨干工程的协调连接要点,提出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的建设内容和标准。生态网络是在省、市级规划中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所提出的网络化生态空间布局,包括核心区、缓冲区、廊道、踏脚石等。绿色基础设施是指将公园、自然遗留地、湿地、文化遗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绿地等核心区域以绿色通道进行连接并形成网络结构。绿色基础设施也可以理解为生态网络和绿色开放空间的叠加和整合。,3、规划空间要素,4、不同层级规划方案的内容要求,土地整治战略是指导区域土地整治工作的基本方针。应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土地整治潜力,落实上级土地整治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任务,提出土地整治的指导思想、主要方向、重点任务和总体对策。战略不等同于规划,规划是战略研究的实施,战略研究是编制规划的指导。土地整治战略研究是从整体上控制土地整治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是土地整治规划编制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内容要点明确土地整治发展定位 分析面临的战略问题 确定土地整治指导思想、基本方针 明确全域整治的重点、方向和基本格局,5、规划战略,分析方法,5、规划战略,分析方法,5、规划战略,分析方法-1.主要作用 明确土地整治发展的总纲。要集中体现政府对于土地整治发展的执政纲领 和总体意图 明确土地整治发展的思路。作为战略谋划的灵魂,要能够明确、有效、具有针对性 指明土地整治发展的方向。需要清晰地表明土地整治的发展方向,明确战略实施的着力点和主要抓手,5、规划战略,-2.制定思路 全面对接上位规划,与相关规划充分衔接 利用优势机遇,解决战略性问题 找准突破口、主线和抓手 构建土地整治体系 各类土地整治活动规划意图 农用地整治尤其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 城镇和工矿用地整治 土地复垦 未利用地开发 土地整治保障体系,目标是规划努力所要导向的目的地,形式上通常是概括性地表示一些理想。具体目标是通向目标的道路中途的里程碑。土地整治规划目标是在土地整治战略分析的基础上,对未来土地整治情景的主要设想。内容要点 明确规划总体目标 制定规划指标体系 对重要的调控指标进行分解总体目标制定依据 国家或区域规划对土地利用和土地整治的要求 上位土地整治规划的土地整治目标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6、规划目标,土地整治潜力 地方土地整治需求 资金、技术可行性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要求等,从程序上来讲,目标设定包括“初始目标设定具体指标测算目标调整确定”三个步骤,并且会在规划过程中不断反复,如在重大问题研究阶段会根据潜力测算结果的调整,规划方案编制阶段根据资金供需测算、环境影响评价或部门/公众意见进行调整,甚至在规划实施过程中会由于政策环境变化而调整等。,指标体系,指标分解全国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模分解依据 各省(区、市)基本农田状况 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留存 土地出让金计提 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范建设布局 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县 市、县级指标分解还需重点考虑 已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数量 基本农田数量、质量、基础设施状况 向自然条件优越、限制因素少、质量等别高、分布相对集中连片的区域倾斜,如全国规划确定的116个示范区、500个示范县和重点整治区域,7、潜力测算与评价(该部分由规划院介绍),指标分解补充耕地总量和农村建设用地整治规模指标分解依据:上级土地整治规划和本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 土地整治潜力尤其是规划期内可实现的潜力 地方土地整治需求和资金供给能力,8、土地整治分区土地整治分区是为落实土地整治战略和目标、统筹市域土地整治活动而划分的土地整治方向相对统一的区域。内容要点 说明分区原则、分区方法、分区结果 提出区域土地整治方向和重点,明确区域土地整治要求分区原则分区方法 定性分析法:专家询问法、综合分析法、叠图法 定量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 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重点注意 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及其自然环境条件 应与区域内已有的规划、区划尤其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分区尽量保持一致 应与区域发展战略一致,统筹考虑用地需求和土地整治需求,9、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一定时期内,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建设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包括经过整治的原有基本农田和经整治后划入的基本农田。突出重点,统筹安排,运用多种模式落实上级土地整治规划中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提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重点内容。内容要点 阐明高标准基本农田现状 明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范围,提出规划期内建设目标 提出适合当地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和技术要求 明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方案,9、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分析框架,9、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编制难点建设条件应通过调查和资料分析获得建设标准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地方土地整治项目建设标准如四川“金土地”工程建设标准 结合其他部门建设标准如农业局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 结合已实施的典型项目建设布局 划定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区域 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区片 对基本农田基础条件进行评价分级 按照分级结果确定建设重点区域,建设方案 分批实施: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分类实施;优先安排考虑建设条件好、地方积极性高、项目实施进展快的地区 分类实施:集中投入资金 与其他部门共建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自主整理,“以补代投、以补促建”引入社会资金,10、农用地整治内容要点 充分考虑水利、交通、农林等部门规划,统筹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的整治和低丘缓坡荒滩土地开发利用活动,提出农用地整治任务和内容。围绕着力提高耕地质量建设目标,明确整治范围、规模、补充耕地的面积和耕地质量等级提高要求,提出加强耕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耕地质量等级的措施。在做好土地适宜性评价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的要求,确定宜农未利用地开发范围、规模以及补充耕地的面积。11、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内容要点 结合村庄所处区位、经济、规划等因素,以“空心村”整治和乡镇企业整治为重点,提出不同类型的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模式,确定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的范围和规模,明确特色村庄保护与建设方向。落实上级规划对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的安排,确定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范围,明确市域内增减挂钩规模和布局,提出待整治农村建设用地的整治要求和建新地块的用地要求。,12、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按照结构和布局优化、用地节约集约的原则,提出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模式及规模,探索低丘缓坡荒滩土地利用开发为建设用地、城市土地二次开发等拓展城镇发展空间的途径。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的对象主要包括:危旧房区;低效工业用地区;城中村;13、土地整治重点区域 土地整治重点区域是在土地整治潜力调查和评价的基础上,为统筹安排区域内耕地、各类农用地、农村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废弃土地等资源的整治活动,根据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生态环境建设要求,以及土地整治类型及其整治限制因素的相对一致性,确定的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土地整治重点区域的划分主要在省级规划中开展,市、县级规划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重点区域划分原则:开发潜力大,相对集中连片;土地整治类型相对一致;一般不打破行政界线,14、土地整治重点项目土地整治重点项目(市级)重点项目是围绕规划确定的土地整治任务,集中资金成规模进行的土地整治活动。重点项目要在落实省级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基础上,优先安排在省级规划确定的重点区域内。重点项目的安排应遵循以下原则:a)土地整治基础条件好,具备一定规模,分布相对集中;b)因地制宜,综合整治;c)预期效益明显,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d)具备较好的群众基础;e)符合国家规定的其他要求。土地整治项目(县级)安排原则 a)土地整治基础条件好,具备一定规模,分布相对集中;b)预期效益明显,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c)具备较好的群众基础;d)符合国家规定的其他要求。,14、土地整治重点项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安排:a)区域水资源有保障,水质符合农田灌溉标准、土壤适合农作物生长,无潜在土壤污染和地质灾害;b)建设区域相对集中连片;c)具备建设所必须的水利、交通、电力等骨干基础设施;d)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当地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群众积极性高。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安排:a)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循序渐进,量力而行;b)严格控制规模和范围;c)尊重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d)促进城乡协调发展。,15、资金筹措分析内容要点 需求分析分析内容 区域土地整治资金总需求测算 土地整治工程、项目的投资需求测算,分析方法 分类型综合加总法 系数法(省级、市级)单位面积标准投资估算方法(市级、县级)土地整治资金来源 a)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b)耕地开垦费;c)土地复垦费;d)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金收入;e)农业、水利、农发等相关部门资金;f)企业、个人等其他社会投资。,16、规划效益分析分析内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 内容要点 经济效益主要从土地整治的投入与产出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采用静态分析法,也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做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社会效益主要从粮食增产和粮食安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保障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城乡统筹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等方面,选择适当的评价指标,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生态环境效益主要从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生态安全程度、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增强洪涝灾害抗御能力、提高生物多样性、构建空间景观格局等方面,选择适当的评价指标,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17、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有关要求,预测、分析和评价规划方案实施对环境的影响,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17、规划保障措施分析内容 要点规划实施是落实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的具体措施和方法,通过制度上的设计,使得规划能够在各级部门间有效实施,其侧重点则在于贯彻规划方案所要实现的特定目的和既定任务而采取的不同管理途径与保障措施。土地整治规划实施保障措施需重点关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补充耕地、整治土地权属调整、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统筹推进土地整治等内容,提出领导责任、组织制度、财政保障和监督管理等的具体要求。分析框架 土地整治规划实施保障制度框架体系包括三个层次:目标层,即土地整治规划实施保障制度;亚类层,即土地整治规划实施的法制、机制、体制和技术保障;保障措施层及细化,主要为组织、法律、行政、经济、社会、科技管理保障等。,17、规划保障措施分析总目标层应包含以下任务:保障相关法律、法规和政令的贯彻执行,维护土地整治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合理布局土地整治活动,形成合理、高效、集约的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证各项土地整治活动纳入规划的轨道;统筹城乡发展,通过土地整治促进新农村建设,科学实施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保障发展;依照规划保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的落实,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并进一步提高耕地质量、产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亚类层 分为法制保障、机制保障、体制保障和技术保障4类。,17、规划保障措施分析分析框架 保障措施层及细化 法制保障是保障土地整治规划实施的法律、法规和一些相关的实施条例等,即通过具有强制性效力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土地整治规划的实施;机制保障是在土地整治规划实施的机制方面的保障制度,如土地整治规划实施的经济机制、激励机制、公众参与机制、业务能力建设机制以及规划实施中的权益维护机制与权属调整机制等;体制保障是为保障土地整治规划实施,在管理体制方面的保障制度,如土地整治规划实施组织管理体制、实施监管体制、土地整治年度计划、规划信息披露制度、规划许可制度、规划实施运行体制以及规划实施效果评价考核制度等;技术保障是为保障土地整治规划实施的科学性,在实施管理中应用的技术措施,如信息化建设,业务能力建设等。,第四部分 县级整治规划规程编制要点,第五部分 几点感受,1、两个“优先”落实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农村建设用地整治,2、用好三个“基础”工作基础 规划编制双方应充分沟通,形成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七分现状,三分规划”,国土系统人员和基层工作者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和问题、想法需要规划编制者进行系统梳理 资料基础 土地利用数据以“二调”及其变更调查为基础,保证数据真实可靠。广泛收集相关经济社会数据、相关规划的研究报告等资料,并根据需要适时开展实地调研 语言基础 土地整治的内涵不断扩展,应了解土地整治的“前世今生”,准确理解土地整治的有关概念,避免因沟通引起的障碍,3、具备三个“视角”宏观视野 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需要从长远看阶段性问题,站空间形态和产业发展角度、国土资源禀赋和土地承载能力角度、城镇化进程和人口迁移角度、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角度综合看待 工程视角 工程特性,需要能够从土地整治项目选址、设计、施工、验收、管理、后期管护的工程技术角度考虑规划编制的需求,理解规划要解决的问题和土地整治项目能解决的问题之间的关系 微观感触 从机械生产条件对农田的需求、居民的生活诉求等微观角度审视规划,历史岳麓版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资料,精品课件欢迎使用,自读教材填要点,一、铁路,更多的铁路 1地位 铁路是 建设的重点,便于国计民生,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2出现 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 至胥各庄铁路建成通车。1888年,宫廷专用铁路落成。,交通运输,开平,3发展(1)原因:甲午战争以后列强激烈争夺在华铁路的。修路成为中国人 的强烈愿望。(2)成果:1909年 建成通车;民国以后,各条商路修筑权收归国有。4制约因素 政潮迭起,军阀混战,社会经济凋敝,铁路建设始终未入正轨。,修筑权,救亡图存,京张铁路,二、水运与航空 1水运(1)1872年,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2)1900年前后,民间兴办的各种轮船航运公司近百家,几乎都是在列强排挤中艰难求生。2航空(1)起步:1918年,附设在福建马尾造船厂的海军飞机工程处开始研制。(2)发展:1918年,北洋政府在交通部下设“”;此后十年间,航空事业获得较快发展。,轮船招商局,水上飞机,筹办航空事宜,处,三、从驿传到邮政 1邮政(1)初办邮政:1896年成立“大清邮政局”,此后又设,邮传正式脱离海关。(2)进一步发展: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裁撤全部驿站;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邮传部,万国邮联大会,2电讯(1)开端:1877年,福建巡抚在 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2)特点:进程曲折,发展缓慢,直到20世纪30年代情况才发生变化。3交通通讯变化的影响(1)新式交通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2)交通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使异地传输更为便捷。(3)促进了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也使人们的生活。,台湾,出行,方式,多姿多彩,合作探究提认知,电视剧闯关东讲述了济南章丘朱家峪人朱开山一家,从清末到九一八事变爆发闯关东的前尘往事。下图是朱开山一家从山东辗转逃亡到东北途中可能用到的四种交通工具。,依据材料概括晚清中国交通方式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提示:特点:新旧交通工具并存(或:传统的帆船、独轮车,近代的小火轮、火车同时使用)。原因: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加剧了中国的贫困,阻碍社会发展;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与示范;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政府及各阶层人士的提倡与推动。,串点成面握全局,一、近代交通业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1原因(1)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业,促进中国社会发展。(2)列强侵华的需要。为扩大在华利益,加强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建设。(3)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2特点(1)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2)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3)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3影响(1)积极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2)消极影响:有利于西方列强的政治侵略和经济掠夺。,1李鸿章1872年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前10年盈和,成为长江上重要商局,招商局和英商太古、怡和三家呈鼎立之势”。这说明该企业的创办()A打破了外商对中国航运业的垄断B阻止了外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C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起步D使李鸿章转变为民族资本家,解析:李鸿章是地主阶级的代表,并未转化为民族资本家;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但不是具体以某个企业的创办为标志;洋务运动中民用企业的创办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但是并未能阻止其侵略。故B、C、D三项表述都有错误。答案:A,二、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1)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2)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2清朝黄遵宪曾作诗曰:“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这是在描写()A电话 B汽车C电报 D火车解析:从“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可推断为火车。答案:D,典题例析,例1上海世博会曾吸引了大批海内外人士利用各种交通工具前往参观。然而在19世纪七十年代,江苏沿江居民到上海,最有可能乘坐的交通工具是()A江南制造总局的汽车 B洋人发明的火车 C轮船招商局的轮船 D福州船政局的军舰,解析由材料信息“19世纪七十年代,由江苏沿江居民到上海”可判断最有可能是轮船招商局的轮船。答案C,题组冲关,1中国近代史上首次打破列强垄断局面的交通行业是()A公路运输 B铁路运输C轮船运输 D航空运输解析:根据所学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这是洋务运动中由军工企业转向兼办民用企业、由官办转向官督商办的第一个企业。具有打破外轮垄断中国航运业的积极意义,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中国的权利。据此本题选C项。答案:C,2.右图是1909年民呼日报上登载的一幅漫画,其要表达的主题是()A帝国主义掠夺中国铁路权益B西方国家学习中国文化C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D西方八国组成联军侵略中国,解析:从图片中可以了解到各国举的灯笼是火车形状,20世纪初的这一幅漫画正反映了帝国主义掠夺中国铁路权益。B项说法错误,C项不能反映漫画的主题,D项时间上不一致。答案:A,典题例析,例2(2010福建高考)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A电报业 B大众报业 C铁路交通业 D轮船航运业 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信息交流的快捷,故选A。答案A,题组冲关,3假如某爱国实业家在20世纪初需要了解全国各地商业信息,可采用的最快捷的方式是()A乘坐飞机赴各地了解 B通过无线电报输送讯息C通过互联网 D乘坐火车赴各地了解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物质生活的变迁。注意题干信息“20世纪初”“最快捷的方式”,因此应选B,火车速度远不及电报快。20世纪30年代民航飞机才在中国出现,互联网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答案:B,4下列不属于通讯工具变迁和电讯事业发展影响的是()A信息传递快捷简便B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C阻碍了人们的感情交流D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解析:新式通讯工具方便快捷,便于人们感情的沟通和交流。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