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论第二章--中学生的地理学习与发展课件.ppt
第二章 中学生的地理学习与发展,第一节 中学地理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 第二节 中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 第三节 中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发展地理能力的过程 第四节 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过程 第五节 地理学习迁移 本章核心问题:中学生学习过程的心理学解释,第一节 中学地理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一、教学,教:(1、教育教诲。2、传授知识与技能。3、使、让)教师的“教”,学:(1、学习、模仿。2、学问、学科。3、学校)学生的“学”,1、与学生的“学”有关的问题:学习的内涵与外延?为什么要学习(“学”的目的、目标)学什么?(学习内容)如何学?(学习过程与方法)学习目标达成度?(怎样判定学习的效果?),问题与讨论:,2、与教师的“教”与有关的问题:第一类:教师为什么要教?(目的。目标)第二类:教什么?(教的内容)由谁来决定教什么?确定教的内容的依据?第三类:如何教?(教的方法)确定教的方法的依据?(依据教学内容?教师?学生?),3、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讨论下列说法: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学不会的学生?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教以学生的学为基础、前提(教师是引导者)?学生的学有主动、被动、懵懂?。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影响?,小结:1、学生的学习需要来源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而不是因为有了教师的“教”才有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的“教”要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生存发展能力为目标。如果能获得教师的有效帮助,学生的学习可以更快、更好的达到目标。2、学生的学习目标是提高生存与发展能力,学习内容是根据生存与发展需要决定的。这与社会时代发展有关。3、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决定了教师的“教”教师的教学目标、内容、过程与方法都要服从于学生的学习需要与学习规律。4、教学评价的目的除了判定学生在某一阶段的学习发展水平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二、中学地理教学过程的特点,(一)人地关系理论对地理教学过程的重大指导作用 1.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观 人与环境都是物质的,是可以认识的 人地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人类与环境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2.以辩证唯物主义人地观指导地理教学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地理环境以及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提高学生适应环境的自觉性和能力。教学内容:以人地关系为线索的新型教学内容体系。,(二)地理教学内容的区域性、综合性1.区域性:地理教学内容以具体空间区域为认识研究单位,重在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重视空间概念的建立、比较法是常用的方法,2.综合性:地理教学内容是反映客观世界的整体地理环境,反映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与统一。自然与人文的综合。分析综合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有特殊重要的作用,(三)地图广泛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 任何有效的地理教学都要充分利用地图 因为地图既是地理教材的一种表现形式,又是地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用具。利用地图进行教学已成为地理教学最常用、最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因而也成为地理教学的主要特征之一。,(四)中学地理教学过程是一个广泛联系实际的过程 联系生活 联系时事 联系其它学科,第二节 中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一、讨论:地理知识的类型 1、按学科分支划分的地理知识系统自然地理知识、人文地理知识系统地理、区域地理和地理技术知识2、按教学要求层次划分的地理知识系统知道和记住、理解、应用的地理知识,要求知道的地理知识,3、按认知层次划分的地理知识系统(1)地理感性知识地理名称 地理分布、地理数据、地理景观、地理现象(地理演变)(2)地理理性知识地理概念(含地理名称、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含地理成因)、地理理论,地理理论,(1)地理感性知识:反映地理事物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地理事实知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对地理事物直接感知而获得的。,地理分布:反映地理事物在地球表面上的空间分布状况(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坡向、相对位置等)地理景观:反映地理事物景色或外貌的地理知识,是人们对地理事物表面认识的结果。(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地理现象:反映地理事物表面的运动变化和联系的知识。(昼夜更替、四季、人口迁移、工业增长、海陆变迁等)地理数据:以量化形式反映地理事物特征的知识。(定量、顺序、比率数据),(2)地理理性知识:反映地理事物本质特征和联系的知识,对地理感性知识经过思维加工而形成的,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地理概念(含地名、地理特征):反映地理事物一般的、本质特征的知识,在感性知识基础上经抽象概括而成。分为:单独地理(地名)概念(特定地理事物的特有特征)。一般(普通)地理概念(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征)。集合地理概念(区域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含地理成因):反映地理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的知识,是人们在地理现象、地理景观、地理演变等地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而得到的知识。包括:地理联系的规律、地理演变规律和地理分布规律,地理理论:反映广阔地域中地理事物本质特征及其规律的地理知识,是由概念和规律组成的知识体系。,二、学习地理知识的心理过程,(一)学习地理感性知识 1.地理感性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在学生头脑建立地理表象(形象)的过程 表象有两种: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地理记忆表象:是在观察的基础上经大脑记忆的过程而形成的地理事物形象。地理想象表象:是对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综合加工而成的从未感知过的地理事物形象。,不同类型的表象的形成方法不同:地理记忆表象:教学中常用的有实地观察法、地理教具演示法等 地理想象表象: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语言描述和地图观察等方法。,1)地理景观:识别地理景观及其外部特征 首先,要求能比较识别、判断地理景观。其次,要求能描述景观特征,包括定性特征和定量特征。地理景观教学中可使用简化图、示意图等突出景观的特征。,2、不同类型地理感性知识的教学要点:,实例,实例,2)地理分布:控制地理分布的空间位置和空间形态 空间定位,是感性地理知识教学中的重点和最大的难点。要养成阅读地图的习惯,要利用地图上的各种图形作为参照物。多数情况下各种地理分布在图上构成的各种图形互相作为相对空间位置的参照物。,经度位置 绝对地理位置:纬度位置 海拔高度地理位置:海陆位置 相对地理位置:在大区中的位置 与相邻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实例:地理位置的描述,3)地理演变:展示地理演变的过程 首先,应抓住地理演变的大趋势。其次,为了控制变化过程,应当将地理演变的全过程划分为几个特征不同的阶段。第三,像空间分布要抓特征点一样,地理演变要抓特征片断,是时间变化过程中的控制点。第四,地理演变教学可以借助图表。,实例:1 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略)2 地壳物质循环,变质岩,沉积岩,岩浆岩,岩 浆,1冷凝作用,2熔融作用,3侵蚀搬运固结成岩,4变质作用,1,2,2,2,3,4,4,地壳,地幔,4)地理数据:了解地理数据的地理意义,练习:说明中国地形分布的教学思路(记忆表象的建立:实地观察、模型、模拟动画 想象表象的建立:地图观察)讨论:举例说明地理表象的教学路径,(二)学习地理概念,1.地理概念的形成过程(1)从实例中抽象(感性认识理性认实践检验)建立地理表象 抽象、概括地理事物本质属性的过程(形成观念内涵)用语词概括这一概念 运用概念,例:回归线概念的形成过程,建立地理表象观察地球公转演示,了解直射点的移动范围与过程,揭示本质属性太阳直射点在23.5N(S)之间周期性的往复移动,23.5N(S)也是指射点移动的折返线,表示概念的词回归线,思维过程,分析综合比较,原有概念:直射、纬度、赤道,选择适当的词,概括,运用概念:给出不同纬度,判断是否有太阳直射?,(2)地理概念的同化 用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生呈现概念的名称和基本含义,再让学生利用自己原有的有关概念去理解新概念,以达到完全掌握地理概念的过程。其过程为:定义概念 理解概念 掌握概念 运用概念 例如:定义“天气”的概念,同化概念也需要建立地理表象,只是不需要大量实例。省时间,学习效率高。其前提条件是:学生已有的认识结构与此相吻合。,练习一:梅雨、锋等概念的教学设计梅雨:初夏产生在江淮流域雨期较长的连阴雨天气。因值梅子黄熟,故名。锋:亦称锋面,性质不同的两种气团相遇后的狭窄过渡区域。由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等。前者适合同化概念的方法,后者适合从实例中抽象的方法。,练习二:地名的教学设计 地名即地理实体的名称。地名教学是地理知识教学的基础部分,地名教学的任务不限于记住地名,还要掌握它所表示的地理实体的空间特征和其他地理特征,并能熟练地使用地名作为空间位置的参照物来确定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对地名所表示的地理实体,应形成心理地图,加深空间形态印象。,实例:山西省:版图轮廓。位置黄土高原东部、太行山以西、黄河以东。温带内陆。与内蒙、河北、河南、陕西为邻。煤炭储量大等。,2、地理概念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1)明确地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2)区别三类地理概念的特点,三类地理概念特点,(三)学习地理规律,1.学习地理规律的过程(1)从实例中抽象(感性认识理性认实践检验)通过对感性知识的分析、比较、综合,抽象出本质联系,做出判断(规律),运用规律。建立表象抽象出本质联系做出判断 运用判断例:学习太阳直射点在地表移动规律的过程,例:学习太阳直射点在地表移动规律的过程,比较综合,概括,这一途径多用于地理分布规律和地理演变规律的学习,运用判断,(2)利用地理推理学习规律 利用学生已有的地理判断,推理出新的地理判断(规律),再通过运用来理解规律。例:气温垂直递减规律的推理过程如下:学生已有的判断:大气主要吸收长波辐射。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下层大气的热源主要是地面长波辐射,距地表越近,吸收长波辐射越多,气温越高,反之,推理:近地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运用:解释: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地理推理是复杂的思维形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2.地理规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树立学生的空间概念。许多地理规律决定于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的特点。(2)注意通过应用规律以掌握规律,练习:设计两种不同的中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的教学路径 1、推导中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2、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抽象概括中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四)学习地理理论,例:板块理论的学习过程(1)建立新概念:板块(大洋板块、大陆板块)(2)形成概念体系:岩石圈、构造带、板块、软流层、碰撞、张裂等(3)形成规律体系:上地幔下部放射性元素蜕变生热软流层岩浆沿生长边界上升板块移动张裂区形成消亡边界碰撞大洋板块俯冲入大陆板块下熔入软流层。(4)明确基本观点: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在不停的运动之中。,三、学生学习掌握地理知识的一般过程,明确目的形成动机自觉性和兴趣,直观展示语言描述形成地理表象,讲解启发引导形成地理概念规律和理论,记忆记忆、保持已形成的知识,运用实现迁移,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教学过程,心理过程,认识过程,第二节中学生掌握地理技能 与发展地理能力的过程,一、地理技能及其分类 定义:地理技能是顺利完成地理活动(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动作或智力活动方式。,地理技能,地理智力技能,地理动作技能,地理观察调查技能地理分析技能地图、图表的识认技能,地图图表的绘制技能地理仪器的使用技能地理统计、计算技能,分类:,地理智力技能是认识地理事物或地理实践活动中,学生头脑里遵循的合理、完善的活动方式 如:分析气候特征 地理动作技能是在地理实验活动中,学生以一定的完善、合理的方式组成的操作动作。如:绘制地图,二、地理能力与智力 1.能力与地理能力 能力: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本领或本事。从心理学角度看,能力是人们完成各种活动时,必要的心理品质。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两种。,一般能力是指人们从事一切活动必须具有的基本能力的总和。智力就属一般能力。特殊能力则是指顺利从事某种专门活动时所必须具有的能力的总和。如地理能力。,2.智力与地理能力 智力:由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心理品质构成的一般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地理能力:地理能力是顺利完成各种地理活动所必须具有的能力,属特殊能力。,学校地理能力包括:地理观察能力 地理想象能力 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记忆能力 地理空间能力 地理应用能力 地理创新能力,地理能力与智力的关系:地理能力与智力是特殊能力与一般能力的关系 智力是基础,地理能力的发展又可促进智力的提高,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能通过发展地理能力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三、地理技能、地理能力、地理知识的区别与联系1、地理技能、地理能力、地理知识的区别 三者分别反映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三个不同范畴的内容。地理知识是地理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地理技能是在地理活动中合乎法则的方式,反映的是学习和应用地理知识的具体操作过程。地理能力是学习并应用地理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反映了学生的心理品质和水平。地理能力与知识的区别比较明显,但地理技能与能力的区别比较困难 地理技能与地理能力的区别见下表:,地理能力与地理技能比较表,2、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能力的联系(1)地理知识与地理技能是发展地理能力的重要因素定向工具和活动方式。(2)地理能力是学习地理知识和掌握地理技能的必要条件(3)地理能力是在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并在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形成发展的。,四、中学生学习掌握地理技能的过程,一般阶段:认识地理技能阶段(形成活动映像)掌握地理技能阶段(重复实践、自我体验阶段)形成地理技能阶段(活动自动化阶段),1.认识地理技能阶段(形成活动映像):教师讲解并提供示范 教学目标:在学生头脑形成地理技能的活动映像 教师提供地理技能的活动示范并讲解地理技能知识,在学生头脑中进行活动定向,形成地理技能的活动映像。这是形成地理技能的起点和基础。映像的清晰度是关键。,2.掌握地理技能阶段(练习阶段):重复实践,自我体验阶段 教学目标:掌握地理技能。地理技能是依靠学生多次有效的练习,才能使学生掌握动作或心理活动方式并趋于自动化,从而形成技能。有效联系是关键。,两种技能练习的过程不同:智力技能:练习的过程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地理思维方式和方法 动作技能:练习的过程是练习中的活动映像与头脑中已经建立起来的动作表象(教师教学中形成的)不断对比,协调的过程。,3.形成地理技能阶段活动自动化阶段 教学目标:地理技能运用的自动化 地理技能形成的明显特征是“活动自动化”不需要由意识对活动进行一一调节和控制,而能自动实现,即“运用自如”。实现“无意识活动”是关键。,两种地理技能达到自动化的标志是不同的:地理智力技能的自动化标志:内部语言控制 地理动作技能的的自动化标志:动觉控制,4、两者在教学上应注意的要点以掌握地理知识为前提,以反复练习为途径。地理智力技能应注意概括其步骤地理动作技能在于动觉控制的练习,练习:设计培养学生的读图技能的教学路径,五、中学生发展地理能力的途径,1、重视非智力因素在地理能力发展中的作用(1)根据学生先天素质不同,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拓展学生能力(2)激发兴趣与动机:浓厚的兴趣和正确的动机利于能力的发展(3)培养良好的意志、性格等,良好的意志、性格等品质利于能力的发展,影响学习的非智力因素活动模型,2、搞好双基教学是发展地理能力的基础 地理知识与地理技能的教学,不仅能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也能发展学生地理能力。但只有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教学活动才能发展学生的地理能力。主要从两方面着手:进行启发式教学 加强地理技能的系统训练,3、促进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是形成地理能力的关键,知识、技能的迁移过程就是地理能力的形成过程。(1)发挥重点地理概念和规律的作用(2)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共同要素的觉察力。(3)使教学的知识结构趋于合理 促进知识与技能的顺利迁移(4)运用地理知识与技能解决地理问题,实现地理知识与地理技能的迁移,发展学生的地理能力。,(5)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坚持由浅入深、由易至难、由已知到未知、由感性到理性的知识安排序列,从而保证学生顺利掌握知识,利于知识的迁移。,例如,在区域地理教学中,一般是从地区的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开始,进而学习自然地理知识(地形、气候,河流等),这样的顺序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因为位置是属于地理事实,既是学习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基础,又是简单的地理感性知识,应当首先学习,而自然地理知识不仅是学习人文地理的基础,同时其复杂程度也不及人文地理,因此,放在人文地理之前。由于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利于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学习新知识,从而促进知识的迁移。,第五节 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品德是一个人按照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观念、情感和行为等。,一、道德要素间的联系,道德观念是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基础。道德行为是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关键,任何道德观念与情感只有在持久表现出道德行为时,思想品德才得到真正的发展和形成。道德情感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中起调节作用,是道德观念向道德行为转化的驱动力。,二、地理思想品德的发展过程,1.地理道德观念的形成 在学习地理科学知识的过程中,经过地理知识向道德知识的转化,再被学生接受,成为学生的信念,而形成学生的道德观念。,地理科学知识,道德知识,道德观念形成,学生理解,学生接受,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表率作用,地理道德观念的形成,例:“珍惜自然资源”的观念的形成 地理知识:自然资源的性质、分布、开发利用现状等。道德知识: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珍惜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合理开发应该成为社会公德。,道德观念的形成:学生对上述知识中珍惜自然资源等道德知识的认识还是一个学习知识的过程。能否成为学生的道德观念,还需要一个接受观念的过程即“信服”的过程。这与学生的原有道德基础及教师的讲解是否生动有说服力有关,也与教师的观念有关。,2.道德情感的形成发展 地理教学中道德情感的形成大都是以道德观念为基础,经过学生的自我体验过程形成发展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学生自我体验、概括,教师情感的感染,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发展,例:珍惜资源的情感的形成,3.道德行为的养成 地理教学中,学生道德行为的方式是在地理活动中逐渐养成的。道德行为方式的形成与地理技能的形成相似,也需要练习和指导,但它不同于技能,它是一定道德动机的外在表现,是以道德观念为基础的。教学中,及时揭示各种地理活动的道德意义,是培养学生道德行为方式的重要途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动机,道德行动,地理技能训练,道德行为的养成,第六节 地理学习迁移,一、概念 定义;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迁移是先前的知识、技能等对后续学习的影响。,地理学习迁移:已有的地理知识、技能等对新的地理知识、技能等的学习所产生的影响。,类型:按照迁移的内容:知识迁移、技能迁移、情感态度迁移。,按照迁移的效果:正迁移、负迁移。,负迁移的实例:,实例1:日常生活“经验”干扰所致 学生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从大量的自然现象中获得了不少有关地理方面的感性认识,积累了许多的生活经验,这些经验或认识有基本正确的,也有与地理学的科学理论不相符的,是对事物非本质的认识,是与科学相悖的。例如,在讲解地球公转轨道近日点、远日点出现的时间时,学生往往认为冬季气温低,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远日点附近,夏季气温高,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近日点附近,忽视了太阳高度角是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主要因素。,例2:解题“经验”的干扰 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老师讲、自己练等形式,积累了一定量的“经验题”,学生一旦遇到类似的问题,便不假思索,以偏概全地分析问题,按原来形成的“经验”解答和得出“答案”。例如,受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河流水流会发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这一规律在较为平直的河道能正常适用,但是若是较为弯曲的河道,就不能一概而论之了,这时就不能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要考虑弯曲河道水流对河岸的影响除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外,还要受到弯道离心力的作用,最后往往导致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所以,地理学习中若不注意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排除“经验”的干扰,在相似中求不同,解题时很容易产生知识的负迁移,导致判断失误。,二、提高学生地理学习迁移能力,(一)发挥基本概念与规律的作用 只有理解掌握基本概念和规律才能利用概念规律作出识别与判断等认知活动,其次,基本概念与规律还是学生学习建构知识体系的铆点。,地理学习共同要素示例:,同类型区域之间 类似的国家 同类知识之间 总论与分论之间 学生已有的乡土地理经验与待学习课题之间,(二)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共同要素的觉察力 1、共同要素:共同的结构成分、共同遵循的同一原理、相同的关系结构或本质联系等.,例如:,通过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形成原因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既要分析自然原因、又要分析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又可从气候(主要是降水量、降水季节变化、风)、土壤(土质)、地形(坡度)、植被(覆盖率)等方面的分析,人文因素主要是植被的破坏(毁林开荒、战争、樵棌、营造宫殿等),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等。掌握了这个知识网络,在遇到分析其他地区的水土流失原因时,就可以联系关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原因的知识结构网络,来解决新问题。,2、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共同要素觉察力的方法:注意训练学生运用同类知识所共有的认识思路解决具体问题。选取某一地理类型区中的范例,使学生通过对典型区域的认识扩大到对同类区域的认识。联系乡土实际,设计与学习有关的观察性问题。,例如:等温线图应遵循的阅读方法:,(1)读等温线的延伸方向:与纬线平行、与海岸平行、闭合?(2)读等温线的疏密程度:以确定南北方向上的温差大小。(3)读等温线的弯曲方向:以比较同纬度的温度高低。(4)读重要地理意义的等温线。,(三)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认知结构,1、地理认知结构的概念,1)认知结构:广义某一学习者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狭义学习者在某一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通俗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内容:所谓内容是指地理知识结构的最基本的内容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反映,即地理学科最基本的概念、原理等在学习者头脑中的直接反映。组织:其一是指把地理知识内容组合成学习者头脑中的地理知识系统的逻辑联系,以及学习者头脑中的地理方法、运用地理知识的手段等,它们都带有主观能动性的色彩,因而其中都潜藏着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其二是指地理方法论和地理观点方面的联系。,2)地理认知结构: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感知、记忆、理解空间关系的一般方式,是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认知模式、思维模式。这种认知模式是学生个体认识活动的成果,是作为个体的一种经验引入学生头脑的,成为学生头脑中的内在的、主观的东西。,3)地理认知结构的特点,简约化: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主要是简约化了的语言文字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即详细的资料是靠简化的表达方式保存在学生的记忆里的,其表现形式是学习者智力活动的结果和认知方式的体现。层次化与网络化: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的顺序性淡化了,以另外的方式构造起来,是一个层次结构和网络结构。不完备: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由于遗忘规律的作用,往往是有缺口的,是很不完备的和系统性较差的。,2、构建地理认知结构的核心方式,构建地理认知结构的核心是对知识联系的内化。所谓内化就是知识结构通过感觉、知觉、想象、思维等形式转化为学习者头脑中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其中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内化的核心。因此,理解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构建地理认知结构的核心方式。,1)理解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理解地理知识的联系的基本方式是归类,即揭示同类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通过归类,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可以学会对知识的类别特征而不是孤立特点进行反应,理解和把握其间的本质规律。,例如,在学习欧洲西部气候特征的成因时,可以将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规律与欧洲西部具体的地理位置、地形与海陆分布等地理事物相结合,这样就可以很容易地归纳出欧洲西部的气候成因,这一过程正是地理概念、规律迁移的过程,也是学生分析能力提高的过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气候(降水),土壤(土质),地形(坡度),植被(覆盖率),破坏(战争、开荒),不合理耕作,开矿,气候特征,水热状况:水热的相对值、绝对值;水热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气候类型:齐全程度、主要气候类型,气候分布:具体分布、分布规律,地形特征,地势:绝对高度、相对高度、起伏地势、起伏变化过程,地形种类:常态地形、特殊成因地形、主要地形,地形分布,资源特征,数量,质量,种类的齐全程度,主要资源,资源开发条件,产业特征,发展规模,发展水平,发展速度,产业部门齐全程度,主要部门,产业的具体布局,布局规律,2)总结知识的类似表现特征将知识组块化。,知识组块是通过对类似的相近的问题的比较、分析、整理,使知识点中某些相同性质的材料取得思维上的一致性,使某些相反性质的材料取得思维上的鲜明的对比性。这种一致性和对比性相统一的思维材料组成的集合体叫做知识组块。,等值线图教学的中知识组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