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盲人医疗按摩应试指南9儿科按摩学.docx

    • 资源ID:3669991       资源大小:53.34KB        全文页数:2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9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盲人医疗按摩应试指南9儿科按摩学.docx

    盲人医疗按摩应试指南9儿科按摩学第 一单元 概述 细目一:小儿按摩发展简史 小儿按摩独特体系的形成及其代表 1. 隋唐时期,按摩疗法已经逐渐发展到治疗儿科疾病,千金方中首次记载将膏摩用于小儿保健按摩。 2、 明代是小儿按摩发展兴旺时期,正式形成了小儿按摩的独特体系,现存最早的小儿按摩专著小儿按摩经问世。3. 小儿按摩的重要著作有明代龚云林的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明代周于藩的小儿推拿秘诀,清代熊应雄的小儿推拿广意,张振鉴的厘正按摩要术,夏禹铸的幼科铁镜)。4. 新中国成立后,儿科按摩得到了新的发展。细目二:小儿生理病理及生长发育特点 小儿生理特点 1. 小儿具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2. “稚阴稚阳”是指小儿脏腑、气血、功能均不够完善。3. “纯阳”是指小儿生长发育迅速,而阴阳物质的需求量常不足。 小儿病理特点 1. 小儿具有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的病理特点。2. 小儿外易为六淫所侵,内易为饮食所伤,临床发病以肺、脾二脏居多,易惊恐。 3. 小儿病悄变化迅速,若调治不当,易轻病 变重,及时治疗则易痊愈。 小儿生长发育特点 1、小儿生长发育包括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 2、新生儿期指从出生到28天,是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阶段 3、婴儿期是指从28天到1周岁,此时应注意小儿消化功能、运动功能的锻炼并及时进行免疫接种 4,幼儿期指从1岁到3岁,小儿逐渐开始行走,过度到成人饮食。5. 学龄前期指从37用岁,此阶段小儿发育特点为体格发育减缓、智力发育增快。6. 学龄期指从 714 刷岁,此期小儿各系统器 官发育日趋完善,体格和智力发育旺盛,开始进入青春期。 细目三:小儿四诊特点 望诊的临床意义 1. 小儿肌肤嫩薄,反应灵敏,脏腑病证更容易反映到体表,望诊在儿科诊法中占重要地位。 2. 望诊包括望神色、望形态、审苗窍、望二便、察指纹。 3、望神色指望神和望色。望神是观察精神状态,健康表现为有神,有病则表现为无神。望色指望面部气色,润泽为佳,枯槁无华为不良。4. 望形态指望形态和望动态。其中望形态包括望全身形态和望局部,如头、颅囟、项、躯干、四肢、肌肤、毛发、爪甲等部位的形态。小儿的各种异常动态可为一些疾病的特殊表现。5. 审苗窍包括查目、鼻、口、舌、耳、前后二阴,苗窍与脏腑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脏腑有病往往可以反映于苗窍。 6. 望二便包括望大使和望小便。7. 察指纹是对 3 岁以内小儿的一种诊法·指纹是指虎口到食指桡侧所显示的脉络,由食指近端到指尖方向依次为风关、气关和命关,其临床意义为“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闻诊的临床意义 1. 闻诊指运用听觉听小儿的啼哭、语言、呼吸、咳嗽等声音和运用嗅觉嗅小儿的气味 (口气、大小便)。 2. 小儿病时的哭声,洪大的多属实证,微弱的多属虚证。3. 小儿语言清晰响亮为正常,低弱无力多为病重气虚,高声尖呼多因剧烈疼痛所致。4. 咳声欠爽,痰涎清稀,鼻塞清涕为外感风寒;咳声重气粗,痰稠色黄,多属风热;咳声阵发并有鸡鸣样回声. 多为顿咳。5、小儿口气臭秽,多为肺胃实热;大小便臭秽多为热证,腥而清长多为寒证。 要点三】问诊的临床意义 1. 儿科问诊,主要是向亲属或保育人员了解患儿的年柃、病情和有关病史,对较大儿凿可直接询问进行补充。2. 问诊主要包括问年龄、问病情、问个人史。3. 儿科疾病与华龄密切相关,年龄问诊有助于对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4. 问病情应围绕主证进行询问。5. 问个儿史应询问生产史、喂养史、生长发育史及预防接种史。 切诊的临床意义 1. 切诊包括切脉和触诊两部分。2. 小儿切脉采用一指定三部的方法,小儿病脉分为浮、沉、迟、数、有力、无力 6 种基本脉象,浮脉主表证,沉脉主里证,迟脉主寒证,数脉主热证,有力主实证,无力主虚证。3.触诊又称按诊,是用手触摸和按压患儿的颅囟、颈腋皮肤、胸背、胁腹、四肢等部位,协助诊病的方法。 细目四:小儿推拿治疗概要 适应证 小儿推拿的适应证主变:包括t感冒、发热、咳嗽、哮喘、婴幼儿腹泻、腹痛、呕吐、疳积、避尿、癃闭、惊风、夜啼、小儿麻痹症、肌性斜颈等。 禁忌证 小儿推拿的禁忌证包括急性传染病、肿瘤、骨折、结核、皮肤病、烧伤、烫伤、化脓性疾病、血液病等。 注意事项 1. 患儿过饥、过饱、过度紧张时不宜接受按摩治疗。2、 医者要随时注意患儿表情,调整手法强度。3. 接触小儿皮肤时需使用介质。4. 手法操作可按部位顺序为头面部、胸腹、上肢、腰背、下肢,也可先主穴后配穴,刺激量大的手法最后操作。5. 医者手宜温暖清洁,修剪指甲,避免损伤患儿皮肤。6. 医者应态度和蔼,取得患儿配合。 基本要求 1. 小儿推拿手法要轻快柔和、平稳着实,以适达病所而止,不可竭力攻伐。2. 不同的手法有不同的要求。3. 补泻分明,一般以顺时针、向心、轻柔、缓慢的手法为补法,以逆时针、离心、较重、急速的手法为泻法。 处方原则及表示方法 要点解析 1、 小儿推拿处方原则是选定起主要治疗作用的手法和穴位,再加上协助主穴起辅助治疗作用的手法和穴位组合而 成。 2. 小儿推拿处方的表示方法是将手法、穴位、手法的补泻、操作 的次数和时间结合在一起。 小儿推拿的常用介质 1. 介质可以加强手法的作用,有助于提高疗效,还可起到润滑和保护皮肤的作用。2. 小儿推拿常用介质有滑石粉、凉水、葱姜水、麻油、蛋清等。 第二单元 手法 细目一:常用手法 推法 1.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指螺纹面在一定都位或穴位上沿一定方向椎动,称推法。可分为直推法、旋推法、分推法。 2. 要求:用力均匀柔和,有节律,频率200次/分左右。3. 作用:补虚泻实,消积导滞,健脾和胃。 拿法 1. 操作:用拇指与食、中二指或与其余四指对称用力,提拿一定部位或穴位,称拿法。可分为三指拿法和多指拿法。2. 要求:用力由轻到重,刚柔结合。3. 作用:发汗解表,止惊定搐,舒筋通络。 按法 1. 操作:用指面或掌面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逐渐向下按压,称按法。可分为指按法和掌按法。2. 要求:垂直向下,徐徐用力,稳而持续。3. 作用:镇静安神,疏经活络。 要点四】摩法 要点解析】 1. 操作:用食、中、无名指指面或掌面附着于一定部位穴位上,做环形摩擦移动,称摩法。可分为指摩法和掌摩法。 2、要求:用力均匀、手法轻柔,频率 120 次/分左右。3. 作用:宽胸理气,消积导滞,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揉法 1. 操作:用手指螺纹面或大鱼际或掌根,吸定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做回旋揉动,称揉法。可分为指揉、鱼际揉、掌根揉。2. 要求:用力均匀,动作柔和,频率 l20l6O次/分3. 作用:宽胸理气,健脾和胃,消积导滞,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运法 1.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螺纹面,由此穴向彼穴或穴弧形或环形移动,称运法。2. 要求:动作轻缓,频率80l2O 次/分。3. 作用:调和气血,疏通经络。 掐法 1. 操作:用拇指甲垂直用力,重刺穴位,称掐法。2、要求:用力适宜,不 能掐破皮胱。每次掐 35 次3. 作用:醒神开窍。 捏法 要点解析】 1. 操作:用拇指和食、中二指在肌肤上做对称性挤捏动作,称捏法。捏法沿脊柱进行操作,称捏脊法,可分为两指捏和三指捏法。2、要求:用力均匀柔和,动作连贯持续,不可拧转。3. 作用;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健脾和胃,培补元气 第三单元 常用穴位 细目一:上肢部穴位 脾经 1. 位置:在拇指桡侧自指尖至指根处,或拇指末节罗纹面。2. 操作 (1) 、补脾经:使患儿微屈拇指,循拇指桡侧缘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 (2)清脾经:使患儿拇指伸直,沿拇指桡侧缘,自指根推向指尖。3、主治与临床应用:补脾经可健脾胃、益气血,用于脾胃虚弱症;清脾经可清热利湿、化痰止呕,用于湿热证;脾经宜朴不宜潸,清则泻后加补;因小儿脾胃薄弱,不宜攻伐太过,在一般情况下,脾经穴多用补法,体壮邪实者方可用清法;当小儿体虚、正气不足,斑疹不遇者,可摧补脾经,但手法宜快,用力宜重,使斑疹易透。 肝经 1. 位置:食指末节罗纹面。2. 操作 (1)清肝经:离心直推食指螺纹面。 (2)补肝经;旋推或向心直推食指螺纹面。3. 主治与临床应用:清肝经可平肝泻火,解郁除烦,熄风镇惊,用于烦躁不安、五心烦热、惊风抽搐等;肝经宜清不宜补,若肝经虚则补后加清,或补肾水,为滋肾养肝法。 心经 1. 位置,中指末节罗纹面。2、操作 (1)清心经:离心直推中指螺纹面。 (2)补心经:旋推或向心直推中指螺纹面。3. 主治与临床应用:清心经可清心泻火,用于心火旺盛症;本穴宜清不宜补,恐动心火,若气血不足需用补法时,可补后加清,或用补脾经代之。 肺经 1. 位置:无名指末节罗纹面2. 操作 (1)清肺经:离心直推无名指螺纹面。 (2)补肺经:旋推或向心直推无名指螺纹面。3、主治与临床应用:清肺经能清肺泻热、化痰止咳,用于肺实热证;补肺经可补益肺气,用于肺气虚弱证、肺经虚寒证。 肾经 1. 位置:小指末节罗纹面。2. 操作 (1)补肾经:旋推或向心直推小指螺纹面。 (2)清肾经:离心直推小指螺纹面。3. 主治与临床应用:补肾经能补肾健脑、温养下元,常用于先天不足等;本穴宜补不宜清,如膀胱湿热,需清利下焦湿热时,可用清小肠代替。 大肠 1. 位置:食指挠侧缘,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2、操作 (1)清大肠:用拇指桡侧缘或食、中二指指面,自虎口摧向指尖。 (2)补大肠:用拇指桡侧缘或食、中二指指面,自指尖推向虎口。3、主治与临床应用:补大肠能涩肠固脱、温中止泻,用子虚寒腹痛等症;清大肠能清利肠腑、祛湿热、导积滞,多用于湿热留滞肠道所致的食积、便秘、痢下赤白等症。 小肠 1. 位置:小指尺侧缘,自指尖至指根。2、操作 (1)清小肠:用推法自指根推向指尖。 (2)补小肠:用推法自指尖推向指根。3. 主治与临床应用:清小肠可清热利尿、泌别清浊,用于下焦湿热证;补小肠可滋阴补肾,用于阴虚水亏所致小便短赤。 肾顶 1. 位置:小指顶端。2. 操作:揉肾顶。3、主治与临床应用:揉肾顶可收敛元气、图表止汗,是止汗要穴,对自汗、盗汗、大汗淋漓者,均有良效。 肾纹 1. 位置:手掌面,小指第 2 指间关节横纹处。2. 操作:揉肾纹。3. 主治与临床应用:揉肾纹可祛风明目、散瘀结,用于目赤肿瘤或热毒内陷、郁热不散所致高热等症。 四横纹 1. 位置:手掌面,第 25 指第 1 指间关节横纹。2. 操作 (1)掐四横纹:以拇指甲依次掐揉。 (2)推四横纹:四指并拢,从食指横纹处横向推向小指横纹处。3. 主治与临床应用:掐四横纹可退热除烦、散结;推横纹可调和气血、消胀,常用于疳积、腹胀、气血不和等证。 掌小横纹 1. 位置: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 2. 操作:揉掌小横纹。3. 主治与临床应用:揉掌小横纹可清热散结、化痰止咳,用于喘咳、口舌生疮等,为治疗百日咳、肺炎的要穴,对婴儿流诞剧烈者,亦有良效。 胃经 1. 位置:大鱼际桡侧赤白肉际,从掌根至拇指根部。2. 操作:清胃经,用拇指或中指从掌根推至拇指根部.3. 主治与临床应用:清胃经可清脾胃湿热、和胃降逆泻胃火、除烦止渴。 板门 1. 位置:手掌大鱼际平面。2、操作 (1)揉板门:用拇指揉大鱼际平面。 (2)板门推向横纹:以拇指桡侧自拇指根推向腕横纹. (S)横纹推向板门:以拇指桡侧自腕横纹推向拇指根。 3、 主治与临床应用:揉板门可健脾和胃、消食导滞、通应上下之气;板门推向横纹专功止泻,横纹推向板门专功止呕。 内劳宫 1. 位置:掌心中,握拳时中指、无名指之间中点。2. 操作:揉内劳宫。3、 主抬与临床应用:揉内劳宫,可清热除烦,用于心经有热所致的口舌生疮、发热、烦躁等。 内八卦 1. 位置:在手掌面,以手掌中心为圆心,以圆心至中指根横纹内 2/3 和外 1/3交界点为半径,画一圆圈,八卦穴即在此圆圈上。2. 操作:运内八卦,用拇指面自乾宫至兑宫,做周而复始的推运。3. 主治与临床应用:运八卦可理气化痰、行滞消食,常用于痰喘、乳食内伤、胸闷、呕吐、腹泻等症。 小天心 1,位置:在掌根,大小鱼际交接凹陷中。2. 操作:操小天心,掐小天心,捣小天心。3. 主治与临床应用:掐、揉小天心能清热、明目、利尿,常用于心经有热所致诸症;掐、捣小天心能镇静安神,用于惊风抽搐、夜啼、惊惕不安等症。 运土入水、运水入土 1. 位置:在手掌面,从大指根至小指根,沿手掌边缘的一条弧形曲线。2. 操作 (1)运土入水:自拇指根沿手掌边缘,经小天心运至小指根。 (2)运水入土:自小指根沿手掌边缘,经小天心运至拇指根。3. 主治与临床应用:运土入水能清脾胃湿热、利尿止泻常用于新病、实证,如湿热内蕴诸证;运水入土能健脾助运、润燥通便,用于脾胃虚弱证。 大横纹 1. 位置:仰掌,掌后横纹即为大横纹。近拇指踹为阳池近小指端为阴池。2. 操作 (1)分阴阳:两手拇指,从事后横纹中点向两旁分推。 (2)合阴阳:两手拇指,自两旁向横纹中点合推。3、主治与临床应用:分阴阳,能平衡阴阳、调和气血、消食积,用于阴阳不调、气血不和所致的寒热往来证,食积所致腹胀、泄泻等。其中实热证阴池重分,虚寒证阳池重分;合阴阳,能行痰散结,用于痰结喘嗽、胸闷等症。 二扇门 1. 位置:在手背中指根两旁凹陷中。2、操作:揉二扇门:即用拇、食指或食、中二指同时揉。3、 主治与临床应用:揉二扇门能发汗解表、退热平喘,是发汗效穴,揉时稍用力,速度宜快,多用于外感风寒、身热无汗。 二人上马 (二马、上马) 1. 位置:手背第 4、5 掌骨小头后方凹陷中。2. 操作:揉二人上马:拇指或中指对揉。 主治与临床应用:揉二马为补肾滋阴的要法,用于阴虚阳亢所致潮热烦躁、牙痛、小便赤涩等症。 外劳宫 1、位置、手背正中,与内劳宫相对。 2.操作:揉外劳宫。 3. 主治与临床应用:外劳宫性温,为温阳散寒、升阳举陷的佳穴,兼能发汗解表,可用于一切寒证。不论外感风寒证以及脏腑积寒等症皆宜,且可升阳举陷,用于脱肛、遗尿等症。 一窝风 1. 位且:手背腕横纹中央凹陷中。 2、操作:揉一窝风。 3. 主治与临床应用:揉一窝风可温中行气,止痹痛,常用于受寒、食积等原因所致的腹痛;亦能发散风寒、宣通表里,治疗寒滞经络引起的痹痛或外感风寒等证。 膊阳池 要点解析 1. 位量:前臂背侧,一窝风上 3 寸。 2. 操作:揉膊阳池。 3. 主治与临沫位用:揉膊阳池,可通大便、利小便、止头痛,治疗小儿便秘、腹胀腰痛、头痛、小便不利等症。 三关 1. 位置:前臂桡侧,阳池与曲池成一直线。 2. 操作:推三关:用食、中二指并拢,或用拇指桡侧面,自桡侧腕横纹起推向肘横纹处。 3. 主治与临床应用:性温,能补气行气、温补下元,温阳散寒,用于一切虚寒证;益气活血、发汗解表,用于感冒、疹出不畅。 天河水 1. 位置:在前臂内侧正中,自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 2、操作:清天河水:用食、中二指指腹,从腕横纹推至肘横纹。 3. 主治与临床应用:性微凉,能清热解表、泻热除烦,用于一切热证;清热不伤阴分,多用于五心烦热、口燥咽千、唇舌生疮等症。 六腑 1. 位置:前臂尺侧,自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 2. 操作:退六腑,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肘横纹推至腕横纹。 3. 主治与临床应用:性寒凉,清热、凉血、解碡,用于脏腑郁热积滞、壮热烦渴、痄腮、肿毒等实热证。(注:精灵、威灵、十室、老龙、外八卦、端正、五指节、洪池、总筋等穴略。) 细目二;头面颈项部穴位 攒竹 1. 位置:眉心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2. 操作:开天门,又称推攒竹,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摧。 3、主治与临床应用:开天门,能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用于外感发热、头痛、惊惕不安、烦躁不宁。 坎宫 1. 位置:眉心至眉梢成一横线。 2、操作:推坎宫,又称分头阴阳,用两拇指自眉心向两侧眉梢分摧。 3. 主治与临床应用:推坎宫可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用于外感发热、头痛、目赤痛等。 太阳 1. 位置:眉梢与外眼角中点,向后约 1 寸凹陷处。 2. 操作 (1)推太阳:用两拇指桡侧自前向后直推。 (2)揉太阳或运太阳:用中指端揉或运,向耳方向揉运为泻,向眼方向揉运为补。 3. 主治与临床应用:疏风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痛,用于外感发热、头痛。 耳后高骨 1. 位置:耳后人发际,乳突后缘高骨下凹陷中。 2. 操作:揉耳后高骨。 3. 主治与临床应用:疏风解表,安神除烦,用于外感头痛、神昏烦躁等症。 风池 1. 位置:项后枕骨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三角凹陷中。 2. 操作:拿风池。 3. 主治与临床应用:发汗解表、祛风散寒,常用于感冒头痛、发热无汗。 天柱骨 1. 位置:项后发际正中至大椎成一直线。 2、操作 (1)摧天柱骨:用拇指或食、中二指指面自上而下直推。 (2)刮天柱骨:用酒盅或汤匙蘸水自上向下刮。 3、主治与临床应用:降逆止呕、祛风散寒,常用于治疗呕吐、恶心、外感发热,颈项强痛等症。 桥弓 1. 位置:颈部两侧沿胸锁乳突肌一线。 2. 操作:揉桥弓,拿桥弓,抹桥弓。 3、主治与临床应用:舒筋活血、解痉止痛,治疗小儿肌性斜颈、项强等症。 (注:囟门、百会、人中、迎香、山根等略。) 细目三:胸腹部穴位 胁肋 1. 位置!两侧胁肋部,从腋下至天枢。 2、操作:搓摩胁肋,又称按弦走搓摩,医者以两手掌从患儿两腋下搓摩至天枢处。 3、主治与临床应用:顺气化痰,除胸闷、消积滞,对小儿由于食积、痰涎壅盛、气逆所致的胸闷、腹胀、气喘等症有效。 璇玑 1. 位置:天突下 1 寸。 2. 操作:开璇玑,先沿胸肋间隙自上而下向左右两旁分推,称开胸,分推后再从鸠尾穴处向下直推脐部,然后在脐腹处左右摩挪,最后再从脐中推下小腹。 3、主治与临床应用:理气化痰、降逆止呕,对因气阻痰壅或胃气上逆引起的痰喘、呕吐、腹泻有效。 腹 1. 位置:腹部。 2、操作 (1)摩腹:用掌或四指沿脐周围摩。 (2)分推腹阴阳:自剑突下到脐,用两拇指从中间向两旁分推。 3. 主治与临床应用:消食理气、健脾和胃,善治乳食停滞、胃气上逆引起之恶心、呕吐、腹胀等症。 肚角 1. 位置:脐下 2寸,旁开 2寸大筋。 2. 操作:拿肚角,用拇、食、中 3指做拿法。 3、主治与临床应用:止腹痛要穴,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腹痛均可应用,特别对寒痛、伤食痛效果更好。 (注:天突、膻中、中脘、脐、天枢、丹田、乳旁等略。) 细目四;腰背部穴位 脊柱 1. 位置:大椎至龟尾成一直线。 2、操作 (1)推脊:用食、中二指指面自上而下作直推。 (2)捏脊:用捏法自下而上称捏脊,每捏 3下将背脊提 1下,为捏三提一法。 3. 主治与临床应用:捏脊可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强健身体,可用于小儿保健;推脊可清热,用于各种实热证,亦可用于腰背强痛、角弓反张、下焦阳气虚弱。 七节骨 1. 位置:第 4 腰椎至尾椎骨踹 (长强穴)成一直线。. 404 . 2. 操作 (1)推上七节骨: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二指指面自下而上作直推。 (2)推下七节骨: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二指指面自上而下作直推。 3、主治与临床应用:推上七节骨,能温阳止泻,多用于虚寒腹泻或久痢;推下七节骨,可泻热通便,多用于肠热便秘或痢疾等症。 龟尾 1. 位置:尾椎骨端。 2、操作:揉龟尾。 3. 主治与临床应用:通调督脉之经气,调理大肠,穴性平和,能止泻,也能通便,常用于泄泻、便秘等。 (注:大椎、肩井、肺俞、脾俞、肾俞等略。) 细目五:下肢部穴位 箕门 1. 位置:大腿内侧,膝盖上缘至腹股沟成一直线。 2·操作:推箕门,用食、中二指自膝盖内侧上缘推至腹股沟。 3、主治与临床应用:推箕门,性平和,有较好的利尿作用,常用于治疗尿闭、水泻、小便赤涩不利等症。 (注:足三里、三阴交、丰隆、百虫、膝眼、委中、涌泉解溪、大敦等略。) 第四单元 常见病证的治疗 细目一:感冒 定义 感冒常因感受风寒或风热时邪所引起,临床以恶寒、发热、头痛、咳嗽、鼻塞、流涕等为特征。与现代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相类似。 病因病机 1. 感冒主要为外感时邪所致。 2、风邪自鼻、皮毛而入,客于肺卫,卫表调节失司,肺气失宣,太阳经脉不利,出现各症。 3. 小儿脾常不足,胃气薄弱,容易夹滞。 4. 小儿神气怯弱,肝常有余,容易夹惊。 5. 小儿肺脏娇嫩,或为脾虚痰湿体质,容易夹痰。 临床表现 感冒可辨证为风寒、风热、感冒夹滞、感冒夹惊和感冒夹痰。 1. 风寒感冒: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塞、喷嚏、流清涕、喉痒、咳嗽、痰清稀、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 2、风热感冒:发热重、微恶寒或恶风、微汗、头痛、鼻塞、流黄涕、咳嗽痰稠、咽痛、口渴、苔薄黄、脉浮数、指纹浮紫。 3、感冒夹滞:除感冒症状外,还可见脘腹胀满、不思乳食、呕吐酸腐、口气秽浊、大便酸臭或泄泻,苔厚腻。 4. 感冒央惊:除感冒症状外,还可见烦躁不安、睡卧不宁、惊惕啼叫,脉弦。 5. 感冒夹痰:除感冒症状外,还可见咳嗽较剧、喉间痰鸣,甚则呼吸急促、苔腻、脉滑。 按摩治疗 1. 风寒感冒:治则为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推三关、拿风池、拿合谷、揉二扇门发汗解表,辛温散寒;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揉耳后高骨、揉肺俞、黄蜂入洞疏风解表、止头痈。 2、 风热感冒:治则为辛凉解表、清热宣肺。 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揉耳后高骨、揉肺俞能疏风解表;清肺经、清天河水、掐总筋宣肺清热。 3. 夹滞:需健脾和胃,消积导滞,加清补脾经、揉中脘摩腹、分腹阴阳。 4. 夹惊:需平肝清心、宁神,加清肝经、掐揉小天心、 掐五指节。 5. 夹痰:需宣肺化痰,加揉膻中、分推肺俞、揉天突、擦胸、按揉乳根、按揉乳旁。 感冒的预防与调护 1. 提高抗病能力。 2、 及时增减衣物。 3·流行季节避免到公共场所。 4. 多饮水,食清淡食物。 细目二:发热 定义 发热指体温异常升高。按摩治疗以现代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某些急性发热和部分功能性发热为主。 病因病机 1. 病因:主要为体质虚弱、先天不足或后天营养失调外感误治或乳食内伤。 2、病机:阴虚内热或肺胃实热。 临床表现 发热可辨证为阴虚内热和肺胃实热。 1. 阴虚内热:午后发热、手足心热、形瘦、盗汗、食欲减退、脉细数、舌红苔剥、指纹淡紫。 2、肺胃实热:高热、面红、气促、不思饮食、便秘、烦躁、渴而欲饮、舌红苔燥、指纹深紫。 按摩治疗 1. 阴虚内热:治则为滋阴清热,补肺经。 揉上马可滋肾养肺、滋补阴液;清天河水、运内劳宫清虚热;补脾经、按揉足三里可健脾和胃,增进饮食;推涌泉可引热下行。 2. 肺胃实热:治则为清泻里热,理气消食。 清肺经、清胃经可清肺胃两经实热;清大肠、揉天柩通便 泻火;清天河水、退六腑可潸热除烦;揉板门、运内八卦理气 消食。 预防与调护 1. 避免冷风直吹。 2、饮食清淡,多饮水。 3. 严重高热小儿,给予静脉补液等治疗。 细目三:咳嗽 定义 咳嗽以咳嗽有痰或无痰为临床特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支气管炎。 病因病机 1. 病因:可为外感和内伤,其中外感可因风寒、风热或燥邪外侵,内伤可因体虚、肺阴虚损或脾胃虚寒所致。 2、病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 临床表现 咳嗽可辨证为外感咳嗽及内伤咳嗽。 1. 外感咳嗽:咳嗽有痰、鼻塞、流涕、头痛、苔薄、脉根据感受风寒、风热邪气不同,症状有所不同。 2. 内伤咳嗽:久咳、身微热或干咳少痰、或咳嗽痰多黏白、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形体消瘦。 按摩治疗 1. 外感咳嗽:治则为疏风解表、宣肺止咳。 推攒竹、推眉弓、揉太阳疏风解表,摧揉膻中、运内八卦宽胸理气、化痰止咳,清肺经、揉乳旁、揉乳根、揉肺俞、分推肩胛骨宣肺化痰止咳,根据风寒风热不同可辨证加减。 2、内伤咳嗽:治则为润肺健脾、止咳化痰。 补脾经、补肺经润肺健脾,推揉膻中、运内八卦宽胸理气、止咳化痰,揉乳旁、揉乳根、揉肺俞宣肺止咳,揉中脘、按揉足三里健脾助运。 预防与调护 1. 预防感冒。 2. 避免刺激咽喉部的食物和其他因素。 3. 注意饮食和休息,多饮水。 细目四:厌食 定义 厌食又称恶食,是指小儿食欲不振,甚至不思乳食、拒食的一种病证。厌食往往不是一个独立的病证,而是常常发生于其他疾病的过程中或疾病后。 病因病机 1. 病因:主要为乳食不节、痰湿滋生和感染诸虫。 2. 病机:脾胃的受纳运化能力受损。 临床表现 厌食可辨证为乳食不节和痰湿滋生。 1. 乳食不节:食欲减退,不思乳食,甚或拒食,多食即吐,腹满胀痛拒按,大便酸臭,苔厚腻,脉弦滑。 2、痰湿滋生:食欲减退,不思乳食,甚或拒食,形体虚胖或瘦弱,面色黄白,呕吐痰涎,大便溏薄,苔白腻,脉濡滑。 按摩治疗 1. 乳食不节:治则为健脾消食。 补脾经、揉中脘、按揉脾俞、按揉胃俞健脾;揉板门、推四横纹消食;摩腹、揉天枢调理肠胃。 2、 痰湿滋生:治则为健脾化湿。 补脾经、摩腹、揉中院、按揉足三里、按揉丰隆、按揉脾俞、按揉胃俞、捏脊可健脾助运、增进饮食;推三关、揉外劳宫、按揉丰隆可温阳化湿。 预防与调护 1. 科学育儿,合理喂养。 2、不在饭前或吃饭中大量饮水。 3. 营造良好的进食环境。 细目五:疳证 定义 疳证是由于喂养不当,或因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慢性病证。临床以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或烦躁不安为主要特征,并常伴有生长发育迟缓。 病因病机 1. 病因;饮食不节,喂养不当、禀赋不足及病后失调等。 2、病机:脾胃损伤,受纳转化失职,气血生化不足。 临床表现 疳证可辨证为疳气、疳积、干疳。 1. 疳气: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少华,毛发稀疏。 2. 疳积:形体消瘦明显,肚腹膨胀,甚则青筋暴露,面色萎黄无华,毛发稀疏如穗。 3、干疳:极度消瘦,皮肤干瘪起皱,面呈老人貌,大肉脱,皮包骨,精神萎靡,毛发干枯,腹凹如舟。 按摩治疗 1、疳气:治则为和胃健脾。 摩腹、揉中脘、运内八卦、揉板门疏调肠胃;按揉足三里、补脾经、按揉脾俞、按揉胃俞可健脾和胃,理气和中;揉脐,推三关补益气血;掐捣小天心安神除烦;捏脊增强人体抗病能力。 2、疳积:治则为消食化积。 摩腹、揉中脘疏调肠胃;按揉足三里、补脾经、按揉脾俞、按揉胃俞,可健脾和胃,理气和中,揉脐、推三关补益气血;掐捣小天心安神除烦;推四横纹、清大肠,为治疳专用穴;捏脊增强人体抗病能力。 3、干疳:治则为滋阴益气。 摩腹、操中脘疏调肠胃;按揉足三里、补脾经、按揉脾俞、按操胃俞健脾和胃,理气和中;揉脐、推三关补益气血;掐捣小天心安神除烦;揉丹田、补肾经、按探肾俞、擦命门,可补肾壮阳,培补元气;捏脊增强人体抗病能力。 预防与调护 1. 疳证应早防早抬。 2、合理喂养。 3. 常带小儿到户外晒太阳,增强体质。 细目六:呕吐 定义 呕吐是因胃失和降,气逆于上,以致乳食由胃中经口而出的一种证候。 病因病机 1. 病因:外感六淫、饮食过多、饥饱不节、恣食生冷油腻食物等。 2、病机:脾胃受损,运化失司,胃失和降,气逆于上。 临床表现 呕吐可辨证为寒吐、热吐、伤食吐。 1. 寒吐:饮食稍多即吐,时作时止,吐物完谷不化。 2、热吐:食入即吐,呕吐物酸臭,身热口渴,烦躁不安,大使臭稀或秘结。 3. 伤食吐:呕吐酸馊频繁,口气臭秽,胸闷厌食,肚腹 胀满,大便酸臭,或溏或秘。 按摩治疗 1. 寒吐:治则为温中散寒,和胃降逆。 推天柱骨和胃降逆,砝寒止呕;配横纹推向板门,善止一切呕吐;补脾经、揉中脘,可健脾和胃,温中散寒,降逆止呕;推三关、揉外劳宫温阳散寒以加强温中作用。 2. 热吐:治则为清热和胃,降逆止呕。 清脾经、清胃经,配推天柱骨,可清中焦积热,和胃降逆以止呕吐;退六腑加强清热作用;运内八卦、横纹推向板门,可宽胸理气,和胃止呕;清大肠,推下七节骨,可泄热通便,使胃气得以通降下行。 3、伤食吐:治则为消食导滞,和中降逆。 补脾经、揉中脘、按揉足三里健脾和胃以助运化;揉板门、运内八卦可宽胸理气,消食导滞;分腹阴阳、横纹推向板门阵逆止呕。 预防与调护 1. 呕吐校重时应暂禁食 46 小时或 68 小时,可适当饮生姜水或米汤,必要时静脉输液。 2、禁食过后宜食用清淡易消化食物,宜少食,种类不宜过多。 3. 保持安静,注意体位,防止呕吐物吸入气管。 4. 乳婴儿注意喂养,包括乳汁量、浓度、喂养姿势等。 细目七:婴幼儿腹泻 定义 泄泻是以脾胃功能失调,引起大使稀薄或如水样,便次增多为其主症的病证。本病四季皆可发生,尤以夏、秋两季为多。 病因病机 1. 病因:外感时邪、内伤乳食、脾胃虚弱。 2、病机:脾胃损伤,运化失司,水湿停聚。 临床表现 婴幼儿腹泻可辨证为寒湿泻、湿热泻、伤食泻、脾虚泻。 1. 寒湿泻:大便清稀多沫,色淡不臭,肠鸣腹痛 ,面色淡白,口不渴,小便清长。 2. 湿热泻:腹痛即泻,急迫暴注,色黄褐臭,身有微热,口渴,尿少色黄。 3、伤食泻:腹痛胀满,泻前哭闹,泻后痛减,大便量多 酸臭,口臭纳呆。 4. 脾虚泻:久泻不愈,或经常反复发作,面色苍白,食 欲不振,便稀夹有奶块及食物残渣,或每于食后即泻。 按摩治疗 1. 寒湿:泻治则为温中散寒,化湿止泻。 推三关、揉外劳宫温阳散寒;补脾经、揉脐、按揉足三里,能健脾化湿,温中散寒;补大肠、推上七节骨、揉龟尾温中止泻。腹痛、肠鸣重者加揉一窝风、拿肚角;体虚加捏脊;惊惕不安加清肝经、掐揉五指节。 2、湿热:泻治则为清热利湿,调中止泻。 清脾经、清胃经以清中焦湿热;清大肠、揉天枢清利肠腑,泻热导滞;退六腑、清小肠清热利尿除湿;配揉龟尾,以理肠止泻。 2. 伤食:泻治则消食导滞,和中助运。 补脾经、揉中脘、运内八卦、揉板门、摩腹,可健脾和胃,行滞消食;清大肠、揉天枢,可疏调肠腑积滞;配揉龟尾,以理肠止泻。 3. 脾虚:泻治则健脾益气,温阳止泻。 补脾经、补大肠,可锻脾益气,固肠实便;推三关、摩腹、揉脐、捏脊温阳补中;配推上七节骨、揉龟尾,以 温阳止泻;肾虚者加补肾经、揉外劳宫;腹胀满者加运内八卦;久泻不止者加按揉百会。 预防与调护 1. 注意饮食卫生。 2、泄泻期间,控制饮食,禁食生冷、油腻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3. 避免腹部着凉。 细目八:便秘 定义 便秘是指大便不能按时排出或大便质地坚硬干燥,艰涩难排者。 病因病机 1. 病因:素体阳盛、过食辛热之品、热病后耗伤津液、先天不足、病后体虚、气血亏损等。 2. 病机:肠胃积热、气滞不行;气虚,大肠传送无力,血虚津少. 不能滋润肠道。 临床表现 便秘可辨证为实秘和虚秘。 1. 实秘:大便干结,身热面赤,烦渴口臭,胸胁痞满,饮食减少,腹部胀满作痛. 2. 虚秘:面色苍白无华,身体消瘦,神疲气怯,虽有便意,而努挣乏力难下。 按摩治疗 1. 实秘:治则为理气行滞,清热通便。 清大肠、揉天枢荡涤肠腑之邪热积滞;运内八卦、摩腹、按揉足三里,可健脾和胃,行滞消食;按弦走搓摩疏肝理气行滞;推下七节骨、退六腑清热通便。 2. 虚秘:治则为益气养血,滋阴涧燥。 补脾经、推三关、捏脊、按揉足三里可健脾和中,补养气血,强壮身体;清大肠,按揉膊阳池理肠通便;补肾经、揉二马、揉肾俞、推涌泉滋阴润燥。 预防与调护 1. 调整饮食。 2. 按时排便。 3. 适当锻炼,加快肠蠕动。 细目九:遗尿 定义 遗尿俗称尿床,是指 3 周岁以上的小儿在睡眠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证。 病因病机 1. 病因:下元虚冷、脾肺气虚、习惯性遗尿。 2. 病机:膀胱气化功能失调,闭藏失职,水道失约;脾肺虚损,上虚不能制下;小儿没有按时排尿的习惯,晚间不能自行起床排尿。 临床表现 遗尿可辨证为下元虚冷和脾肺气虚。 1. 下元虚冷型:经常遗尿,甚至一夜数次,面色苍白,神疲乏力,智力迟钝,腰腿酸软,四肢不温,喜暖畏寒。 2. 脾肺气虚型:睡中遗尿,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苍黄,食欲不佳。 (要点四】按摩治疗 1、 下元虚冷:治则为温肾固摄。 补肾经、揉肾俞、揉丹田、揉命

    注意事项

    本文(盲人医疗按摩应试指南9儿科按摩学.docx)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