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白居易长恨歌详解.docx

    • 资源ID:3667920       资源大小:68.44KB        全文页数:3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9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白居易长恨歌详解.docx

    白居易长恨歌详解白居易长恨歌诗详解 靳极苍 一、作者介绍·题解 白居易字乐天,先世居太原,后迁下邽,出生于河南新郑,父季庚,早年卒于襄州别驾。这就是说,他出身于小官吏的家庭。所以,他自小就有仕进的思想,是很自然的。他少年时,正值藩镇混战,为避难流浪于江南的苏州、杭州、越中,后又到长安符离、襄阳、宣城等地。这就是说,他游历了大半个中国,一定很深地体味了民间的疾苦和当时行政的得失。所以,他提出文学主张:“唯歌生民 病。”政治主张:“用正人远佞幸。”这都是和他的生活阅历有关系的。但“居易鄙人也,上无朝廷附丽之援,次无乡曲吹嘘之誉”。情形如此,要想仕进,只有由科举一途了。他在与元九书中说:“十五六始知进士,苦节读书,二十以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 不遑寝息矣。以至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果然功夫不负人,二十七岁时,他考取了进士。当时,他是很得意的,他在及第归觐留诸同年诗中说:“二十常苦学,一朝谬成名。”然而,他并没有得到官职。于是,他又参加了拔萃科*。及第后,才授为校书郎。元和初,他又参加“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对策激直仅列四等,授盩厔尉。这就是说,他由中央被外放到外县去了。尉这个官职,只是管捕盗贼察奸宄的县级辅佐官。这实是对激进作者的一个沉重打击。所以,他作京兆府新栽莲诗说:“托根非其所,不如遭弃捐。”在这里,他却幸运地结识了陈鸿、王质夫这两个爱好文学的朋友,并在他们的怂恿下写了这首长恨歌。 由上看来,他写长恨歌时的心情是这样的:一、对弊政有些认识;二、对佞幸有些认识;三、心有委屈。认为自己尽忠竭智,却反被外放,所以极不满意时政,极不满自己的处境。这些因素会不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在长恨歌中呢?*是:很可能。 白氏类分其诗为四类: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自作解题说:“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敏,仆虽不敏,常师此言。谓之讽谕,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独善之意也。故览仆诗者,知仆之道焉。其余杂律诗 非平生所尚者他时有为我编集斯文者,略之可也。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恨歌已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由此可了解两个问题:一、作者主观要求的并不就是客观所重视的。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相矛盾了。二、长恨歌作者自己把它列之于感伤类诗中,没把它列在讽谕、闲适两类里,那就是没有把自己“兼济”之志,“独善”之义寄寓其中,而只是“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的伤感诗了。作者自己这些话很重要,很可作为理解评议长恨歌的参考。当然,这也只能看做是作者本人的主观愿望,还必须依作品的实际,才能决定。 作者怎样对待“时之所重”的长恨歌呢?元和十年他与元九诗说: 及再来长安,又闻有军使高霞寓者,欲娉倡妓,妓大夸曰: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妓哉?由是增价。又昨过汉南日,适遇主人集众乐,娱他宾。诸妓见仆来,指而相顾曰:此秦中吟长恨歌主耳。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 又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未戏赠元九李二十诗云: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这类材料,还可有些,但仅此就可看出,白氏也是以社会上爱他的长恨歌为光荣的。而自己也称“一篇长恨有风情”,以为是可以“气粗言语大”的。这对作者的重讽谕、闲适诗,而轻感伤诗来说也是个矛盾。由上可知,作者自己对长恨歌的认识,就有两重矛盾:分类上虽轻它,社会上却重视它,他也以为荣,他自己也称赞此诗“有风情”、“近正声”。“有风情”,就是有“国风之情”,上以风化下,下以风讽上。这又是作者依客观效果,改变自己的主观认识了。总之,是矛盾。下面,让我们来看看长恨歌本身。 二、概述 全篇一百二十句,八百四十字。可算是一首长歌。主要可分为三大部分:自开始“汉皇重色思倾国”到“尽日君王看不足”共三十句。主要是说篇中两主人公唐玄宗和杨贵妃相爱的由来、相爱的实际和相爱所达到的程度。但主动的是唐玄宗,一切都是由他发起发展的。杨贵妃仅以自身的美和自身的媚获得玄宗无以复加的宠爱而已。作者的写作态度,依作品实际看,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是用的欣赏口吻;“御宇多年求不得”,是你为着急的口吻;“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是代为庆幸的口吻;“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是“天实为之,非人力也”的口吻;“回眸一笑”两句是对贵妃之美的很典型的形象写法;“春寒赐浴”四句是贵妃因美而受恩泽的情况;“云鬓花颜”十句是贵妃承恩泽后受宠的几项典型事例;“姊妹兄弟”四句是因宠贵妃而旁及的恩泽并因此显示出宠爱贵妃达到的程度;“骊宫高处”四句,是对玄宗前面宠爱贵妃行动的总结性概括。其中“从此君王不早朝”和“尽日君王看不足”两句,都必须以文学笔法目之,是两句形象语言,形容玄宗对贵妃的宠爱竟达到了重女色大大超过重朝政、重国家的程度,以至于全天在看还看不够,可谓爱到了极点。由此可见,白氏这绝不是纪实,而是在以他俩的情况为基点,创作的一个极情主义者的典型形象。这和开始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同样是以情为主的情笔、诗笔、文笔、绝没有一点史笔的味道。有些人认为这两句“不早朝”、“看不足”是寓有贬意的,这是用史笔来看这两句的。这就是观点上的错误了。文学理论,是对既有作品的理解和说明,是先有各种各样的作品,后有各种各样的理论的。“至情”和“纯情”的作品,在文学理论上有论述,这是有根据的。这种作品就是这种理论的根据。千百年来,对这篇伟大作品之所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就在于文笔和史笔的不分,纪实与创作的混淆,极可感概。谁都知道,在理论上,有纯情至情作品的说法,而对纯情至情的作品,却偏偏要以实论之,真是奇怪。“杨家有女”、“养在深闺”、“一朝选在君王侧”也不是实际。所以说这是文学作品而不是史书,是用的文学创作笔法,而不是记实的史笔。 以下“回眸一笑”、“金屋妆成”等,全都是文学语言、形象语言,是创作,不是亲身见到而记的实事。此而不知或以实求之,就太不合于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要求了。 以下自“渔阳鼙鼓动地来”到“魂魄不曾来入梦”,是第二部分。这部分主要叙述马嵬坡事件的产生、实况和后果。也是以玄宗为主的。你看,事件的产生只用了六句,“渔阳鼙鼓动地来”到“西出都门百余里”。事件的实际也只有六句,“六军不发无奈何”到“回看血泪相和流”。贵妃完全是被动的。“黄尘散漫风萧索”到“夜雨闻铃断肠声”八句,是马嵬事件后果的形象说法之一;“天旋地转回龙驭”到“东望都城信马归”六句,是马嵬事件后果的形象说法之二;“归来池苑皆依旧”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十八句,是马嵬事件后果的形象的说法之三。共三十二句,分三个层次,用三种形象描写马嵬事件的后果。主人公全是玄宗。无论叙述事件的产生,还是叙述事件的实际,大都用的是文学语言、形象语言,而不是直白地记述实事的语言。你看“宛转蛾眉马前死”哪里是事实?事实是旧唐书·杨贵妃传上所说“帝不获已,与妃诀,遂缢死于佛室”。“花钿委地”是更加重写贵妃死后惨状的形象,也不可能是实际。“黄尘散漫”、“蜀山水碧”也都是文学上用景表情的形象语言。“归来”以下十八句更全是描写抒情的文学语言。总看这三十二句,全是描写的形象语言,全是作者创造的形象语言,当然也都是文学之笔而不是史笔。 “临邛道士鸿都客”到“在地愿为连理枝”共四十四句,为第三段,主要说的是“海上仙山”中的事情,全是想像虚构的事故,没有一句是纪实的。这一部分,历来都以为是白氏自创;但前于他二十年的李益,在过马嵬之二上说:“南内真人悲帐殿,东溟方士问蓬莱。”是写道士访蓬莱,可见当时已有此传说?潞琛冻?*性故事。所以,以史实评长恨歌是错误的。“临邛道士”四句,是事故产生的缘起;“排空驭气”四句是事故产生中的屈折,“忽闻海上”以下十八句,是道士对“海上仙山”事故的叙述。全是用的想象的形象语言。你看“揽衣推枕起徘徊”多形象;“云鬓半偏”六句,使人如见。“钿盒金钗寄将去”,很显然是应上“花钿委地”两句的,是作者虚构的;“七月七日长生殿”四句,看似事实,而实在是孔雀东南飞结尾的翻新,是唐*中习用的笔法,自然也是虚构的。至于全篇的最后两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是作者对全部事故的总结语,是作者感其事而寄予同情的话,也正是作者之所在和歌咏此事故的目的。全诗以此作结,也以此点明写作的主旨。长恨歌传“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夫?4?br> 总全诗看来,第一部分发生在宫中,重点是骊山宫中,第二部分发生在马嵬坡;第三部分发生在海上仙山。第一部分说两人爱情的发生发展,以玄宗为主。第二部分说两人爱情的变化,也是以玄宗为主。第一部分重在外形的描述,第二部分重在深情的刻画。第三部分是两人爱情的神化、纯化,是以贵妃为主的。这部分全是想像虚构的,而却是全诗的重点。依上,我们肯定地说,长恨歌是以李杨事件为基点、为素材,创造成功的一个诗歌体的*类小说。以这个观点看,它和屈原的离骚是完全相同的,它们是中国诗坛上的双壁。屈原的创作离骚,就是以自己为基点,想像着像自己这样的人,在那样条件下,会有什么事故发生、发展,以至最后会有什么结果。离骚也是文学作品,也是由创造产生的,不是使用的史笔,而是使用的文学笔法。正因为对离骚这个客体本质?*?br> 现在,就以这个观点来详解长恨歌的全篇吧! 三、详解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单看这两句,可能有多种讲法,如:这是意存讽刺、揭发、贬抑等等。因为“好色”无论如何不是件好事,而“思倾国”讲作思美人还好,要讲作想把国家“倾”了,那还了得。但结合下边“杨家有女”几句,可见是代为庆幸的意思,连同全篇对玄宗的“好色”的描写,全没疵议之处,而且都是盛赞其爱情的深挚。因而可明确知道,作者是以欣赏的口吻说第一句,以同情的口吻说第二句,以庆幸的口吻说第三、四句的。文学作品,是个整体。词和词、句和句是互为作用,而各在具体地方见意的。这样通上贯下看来,就该认为, 这句是作者取其特点,以欣赏的口吻说出的。解此不顾彼,解前不顾后,绝不是解释文学作品的好方法。当然,“好色”和爱情并不是一回事,而这里是因“好色”引起而成为爱情的。这样在事实上来说是可能的。而这篇的实际,也实在是起于好色,而终于成为爱情的。 “汉皇”有人解为汉武帝,以为是用汉武帝影射唐玄宗,是避讳。说此诗作于玄宗五世孙宪宗时,不得不如此。这话看似有理,实是不对的。因为汉武帝并没有“思倾国”的事实。他几岁上就由他姑母馆陶公主把阿娇许给他,“金屋藏娇”就指此事,可见是个美人。即位后,又由平阳公主献给他卫子夫,所谓“独不见卫子夫霸天”,可见也是个很美而且很受宠的人。不久李延年又通过“北方有佳人”这个歌把倾国倾城的李夫人引荐给他。不久,又有河间地方推荐给他拳夫人,也是个很美而受宠的人,他哪里用得着“思”呢?又哪里是“求不得”呢?可是唐玄宗却真的“思”来、“求”来,旧唐书·杨贵妃传:“开元初武惠妃特承宠遇、故王皇后废黜,二十四年惠妃薨,帝悼惜久之,后庭数千,无可意者。”长恨歌传:“先是元献皇后,武淑妃皆有宠,相次即世,宫中虽良家子千数,无可悦目者,上心忽忽不乐。”可见玄宗是真的思来。又旧唐书·杨贵妃传:“或奏玄琰女姿色冠代,宜蒙诏见。”长恨歌传也说:“诏高力士潜搜外宫,得弘农杨玄琰女于寿邸。”可见玄宗真的“求”来。而且玄宗和贵妃这件事,当时已成为广泛流传的佳话,所以长恨歌传上说“话及此事,相与感叹”。唐代诗人如李白、杜甫、刘禹锡、元稹、杜牧、李商隐等都曾以不同的态度予以歌咏。所以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说:“唐人竟以太真遗事为一通常练习诗文之题目。”对一些具体有关的事可以隐讳,对这两个人相爱的事何曾隐讳来?又何必托之于汉武呢?并且第三句就明说:“杨家有女”又何曾隐讳来!而在叙述世人皆知的玄宗爱贵妃的具体情事之后,诗上明白 地说:“闻道汉家天子使”,为什么称为“汉家”呢?依歌作传的陈鸿,在长恨歌传上第一句就是“开元中”,为什么明明写出“开元”这一时间来呢?可见,避讳之说是说不通的。原来,因汉时国势极强,威震遐迩,所以外人多称中国为汉,久之,汉人也以此自称。唐开元之强盛,类于汉时,所以唐人也多以汉自称。比白氏早些年的高适,在所作燕歌行序上说“开元二十六年”,这点明是唐时,而诗上却说:“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这不明明称唐为汉么?李益过马嵬,“汉将如云直不言,寇来翻罪绮罗恩”,也很明显是称唐为汉了。唐人习称太宗为文皇,开元时国势极盛,因此,比于汉之文帝武帝,于是称玄宗为武皇、武帝、汉皇等。如王建霓裳词:“武皇自选西王母,新换霓裳日色裙。”又王建过绮岫宫:“武帝去来罗袖尽,野花黄蝶饮春风。”张祜华清宫之四:“武皇一夕梦不觉,十二玉楼空月明。”张籍华清宫:“武帝时人今欲尽。”都是明明指的玄宗,所以称唐为汉,称玄宗为汉皇、武帝、武皇等,是对玄宗的尊称或通称,绝不是什么避讳的问题。“重色思倾国”,是这个汉皇的特点,以此为特点,而以欣赏口吻出之。可见,这是作者的作意所在,体会全篇,更可见这解法是合于作者的作意和全诗的实际的。 “御宇多年求不得”,承上开下,是一个同情口吻。但这并不是实际。因为过去有宠人,却没有求;这次求也为时不多,而且得了。所以“多年”之说,非实,“不得”之说也非实,这样写只是作者对他表同情,只是用这句承上而开下,是文学上的一个承转笔法。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这并是不事实,新唐书·玄宗纪:“开元二十八年十月甲子,幸温泉,以寿王妃杨氏为道士,号太真。”南部新书也说:“杨妃本寿王妃,开元二十八年度为道士入内。”长恨歌传:“高力士潜搜外宫,得弘农杨玄琰女于寿邸。”太真外传也说:“二十八年十月,玄宗幸温泉宫,使高力士取杨氏女于寿邸。”所以,李商隐骊山有感诗说:“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惟寿王。”他的龙池诗也说:“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唐大诏令集更明确说:“开元二十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遣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李林甫,副以侍郎陈希烈,册河南府士曹参军杨玄璬长女为寿王妃。”可见,杨氏先为寿王妃是事实。白氏对此绝对知道,而又为什么偏偏这样说呢?因为作者已知他们的后果,因而以同情的心情要把他们写成一对极为引人同情的牺牲者,创造成为文学作品中爱情悲剧的典型人物。这是以情爱为主而进行创造的。我这样说,不仅就这诗来说,该这样理解,就是就其写作动机来说也是这样的。你看长恨歌传上说:“话及此事,相与感叹”,这不就是同情他们么?王质夫求作者说:“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这不是以情为主,使用的诗的笔法么?质夫还说要他“润色之”,这不是让他虚构些么?既然是以情为主,不以事为主;以诗笔润色之为方法,不以纪实为要求,不就是要作者进行创造么?两个光照古今的纯真爱情牺牲者的典型人物,就这样成功地出现了。要是一开始就说玄宗抢了自己儿媳做老婆,哪还怎能引人同情呢?而且“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是常理,若说她嫁寿王,在创作至情上也是不方便的。所以长恨歌上的李杨只是以实际的李杨为基点、为素材,创造成功的文学作品上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并不是李杨二人的原样。史笔、文笔于此也就可以分别清楚了。 赵与时宾退录九,说:“白乐天长恨歌书太真本事详矣,殊不为鲁讳。然太真本寿王妇,顾云杨家有女云云,盖宴妮之私,犹可以书,而大恶不容不隐。”这说法看似有理,可是“但传长恨歌”的陈鸿为什么却明明写:“诏高力士潜搜外宫”呢?可见,是史笔、文笔的不同,不是什么讳不讳的问题。赵氏首先说“书太真事详矣”是把长恨歌看同记事,所以有这样不适宜的称赞。 可是,就是因为长恨歌中说了:“深闺”“人未识”,曾引起了一桩公案,竟有人说杨氏是以处子入宫的。宋人张俞骊山记发之于前,清人朱彝尊、杭世骏等应之于后。朱氏更用所谓考证的方法,持之甚力,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给予了铁证的反驳,这问题才算解决。这和俞正燮在癸巳类稿上为李清照改嫁事翻案一样,乱一阵也就完了。对长恨歌所以有以上这样那样的说法,主要是没有把它的性质认识清楚,造成文笔和史笔的互相混淆。 我还可以再进一步说,白氏这写法,实仿于汉代李延年的李夫人歌。李夫人歌曰“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白氏这儿说“养在深宫人未识”,也是“遗世而独立”之意,笔法相同。汉书·孝武李夫人传曰:“本以倡进”。“倡”能“遗世而独立”么?个中道理,和贵妃已为寿王妃,绝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是一样的。李延年为什么那样作歌,为的是要武帝爱她,白氏为什么这样写,是为求得人们同情她。作者为创造一个典型形象,不知耗费过多少心血。典型环境好创造么?典型人物好创造么?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好创造么?作者千辛万苦地创造成功了,而以实求之,以俗视之,心血全白废了,良可慨也。焚琴煮鹤,以实论长恨歌者,可以休矣。 天生丽质难自弃,朝选在君王侧前一句该作“天生丽质天难弃”,蒙上省一天字。这里把“选在君王侧”归之于天,也不是史实,因为新旧唐书和陈鸿传上,都明明说:“或奏玄琰女姿色冠代、宜蒙召见。”“诏高力士潜搜外宫”等等。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这和上句一样,是为美化他们,更说是天实为之,以便于把她创造成为爱的典型人物。假设说出她是潜搜得来的,怎么能引起人们的好感呢?正是为这一目的而使用了这样的创造笔法,即文学笔法,亦即王质夫所要求的“润色”。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是很典型的天生丽质了。“回眸一笑”,就是在君王看她时,她给予了回看,更在回看转眸时,报以一笑。这“回眸一笑”表现着千娇百媚,在玄宗眼里,六宫中全部美女,都显得没有一点颜色了。“回眸”这形象,无疑产生于作者的构思,而不是亲眼看见,所以是创作的典型形象,是使用的文笔。“六宫”句,是获得君王宠爱的程度形象,是夸张的笔法。“眸”,为眼中瞳人。孟子·离娄“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六宫”,指后妃们的居住处。“粉黛”,妇女们的化妆用物,这里是妇女的代称。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春”是时间。“赐浴”是事情,就是让她洗澡。“华清池”是地方。池中的水很温暖,而贵妃的身体却像凝结了的脂油一样白净细润。“温泉”对“凝脂”,真怕融化了。所以接下说“侍儿扶起”,不扶就不能起了。“娇无力”,真是柔态美所见。这两句的用字,实在到了绝妙的境地。这就是说,她本质美,更加一形态美,于是受到了皇帝的极度宠爱,而使之“承恩泽”了。“承恩泽”,就是同居,为招高皇帝的身份,所以这样措词。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如云之鬓,如花之颜,再加上金步摇首饰和美的动态,当然更美了。于是得以和玄宗在暖暖的芙蓉帐里共度一刻千金之宵。按诗之所写,这事情发生在骊山温泉宫。据载,唐玄宗是每年冬季才到骊山的,所以,“春宵”的“春”不是确指,而是极言其宵之可贵的一种形容。苏轼咏春夜诗云:“春宵一刻直千金”正可解此。南朝鲍照诗云:“奉君七彩芙蓉之羽帐”。成都县志云:“五代时,蜀主孟昶曾以芙蓉花染缯为帐,名芙蓉帐。”所以,“芙蓉帐”该是极华美、多纹彩的帐子。“云鬓”源于诗·鄘风·君子偕老“鬒发如云”,“如云”是形容发极多。“金步摇”,西京杂记卷上云:“赵飞燕为皇后有黄金步摇。”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也。”杨太真外传:“上又自执丽水镇库紫磨金琢成步摇,至妆阁亲与插鬓。” 春农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春宵”,即上所说芙蓉帐里所度的如春之宵。“苦短”,是度春宵的当事人苦其短。“日高起”,也是说当事人日高才起来。日高时才起来,当然也就不能早朝了,因为早朝是在天明时候,所以,“芙蓉帐暖度春宵”,是对贵妃宠爱的形象,“不早朝”,是对贵妃宠爱的程度。有人以为这其中寓有讽刺,讽刺玄宗贪恋女色,讽刺贵妃迷惑玄宗,这又是史笔的观点了。须知,这是作者站在情爱的立场上写情爱,一切是以情爱为主,是以塑造一对情爱至上者的典型人物为目的的。我们怎样评西厢记的主人翁?我们怎样评梁山伯祝英台?我们怎样评以爱情为主的所有中外名作?文学是在创作典型人物,各种类型的典型人物,观点,在这种地方是无能为力的,史笔的观点也是无能为力的,对此不分别清楚,就根本不能评议文学作品。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君王不早朝”了,把大部分时间用来宠爱杨贵妃了。她也就时时在承欢侍宴,没有闲暇的时间了,怎么没闲暇时间呢?因为白天从皇帝春游,每夜就是她一人侍寝。后宫里经挑选而来的美人很多,多到三千人,可是该给三千人的宠爱却全放在贵妃一人身上了。因为这样,所以她就只有在金屋里妆扮,妆扮好了来侍夜。先在玉楼里侍宴,宴完了,乘醉和皇帝同寝。“侍夜”“和春”异辞同意。“承欢”两句是概述,“后宫”两句是夸张。“金屋”两句是具体的典型事例。这就把玄宗的宠爱贵妃和贵妃的受宠爱,写到只有他们这样的特殊人,才能有的典型高度,成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例,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这一部分,是塑造两人爱情的最高潮,也是作者的艺术造型达到了最高的境界。这就真的创造成功了典型环境中的两个典型人物,即两个相爱的典型人物,文学作品上以爱情为主的作品,就是要创造这样人物的,这和以战争为主,用各种事例塑造英雄人物一样。不体会作者作意,不理解各种笔法的不同运用,就没法理解文学作品,对以历史人物为素材的文学作品,更必须有这种明确的认识。 “金屋”,见前“金屋藏娇。”“玉楼”,十洲记云:“昆仑有玉楼十二。”“金屋”、“玉楼”,都指华贵的房子,这时指宫殿。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这是极言贵妃受宠,因泽及于家庭。“列土”指割土地分给诸侯王等高位。贵妃大姐封韩国夫人,二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叔伯兄弟杨銛官鸿胪卿,杨锜官侍御史,杨钊赐名国忠,天宝十一年跃升为右丞相。“可怜”就是可羡慕。“光彩生门户”,就是说因为她受宠,连她家的门户都显得很光彩了。长恨歌传中“看女却为门上楣”即此意。“楣”,门上横木,是最显眼处。尔雅·释宫:“楣谓之梁。”世人谓门第曰门楣,“光彩生门户”,也就是门第抬高了。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这是说以上情形在社会上的影响,以具体显示贵妃受宠爱达到的程度。当时有两首歌谣:“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男不封侯女作妃,看女却为门上楣”。这和史记·外戚世家中歌卫子夫者很相似,歌云:“生男无喜,生女勿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这是特别标出骊山宫来,因为二人相爱的事,传说中都集中在骊山宫中。“高处”的“处”,读第三声,是说骊山高高地处于青云之中。因为它高,所以在那里作乐,风吹飘远,不管什么地方都能听到。“仙乐”,即极好的音乐。这两句是概说,下句是歌乐的具体情形。“缓歌慢舞”,指边歌边舞。“凝丝竹”,即丝竹所奏的乐,因配合歌舞的“缓”和“慢”,都凝结住了。就是说暂时的停止了。“缓歌慢舞”的人,可以是宫中歌伎,也可以是贵妃自己,旧唐书·杨贵妃传:“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这里以歌舞者为贵妃较适宜,因为这里重点是写贵妃。贵妃“缓歌慢舞”,丝竹随之凝结,君王也入神了,以至“尽日看不足”。“尽日看不足”,是较“不早朝”更高的一个宠爱贵妃的形象,真可谓宠爱极矣。 以上为全诗的第一部分,写玄宗宠爱贵妃的由来,宠爱的实际,以及宠爱所达到的程度。“尽日君王看不足”,就是达到了极度的典型形象。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物极必反,事理之当然。故事到高潮,必须改变,也是文学写作的必然规律。皇上因“尽日看不足”,不但不早朝,而且完全委政于丞相李林甫和杨国忠,于是国政完全不可问了。元稹连昌宫词:“开元之末姚宋死,朝廷渐渐由妃子。禄山宫里养作儿,虢国门前闹如市。弄权宰相不知名,依稀记得杨与李。庙谟颠倒四海摇,五十年来作疮痏。”正是那时的实情。在这种情况下,安禄山造反了。他造反的战鼓声,在那已长久太平的时代,显得惊天动地。旧唐书·安禄山传:“天下承平日久,人不知战,闻其兵起,朝廷震惊。”通鉴·唐纪三十三·天宝十四载:“时海内久承平,百姓累世不识兵革,猝闻范阳兵起,远近震骇。”这才把皇帝从“尽日看不足”的享乐中惊醒过来。霓裳羽衣曲,在这里代表享乐,代表对贵妃的“看不足”。天宝元年,河北道的蓟州改为渔阳,管辖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为安禄山。“鼙鼓”,古代军中的战鼓。关于霓裳羽衣曲,自来说法很多。太真外传云:“进见之日,奏霓裳羽衣曲。”原注曰: 霓裳羽衣曲者,是玄宗登三乡驿望女儿山所作也。故刘禹锡有诗云:“伏睹玄宗皇帝,望女儿山时,小臣斐然有感:开元天子万事足,惟惜当时光阴促,三乡驿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 又通史云: 罗公远偕玄宗游月宫,见仙女数百,素练宽衣舞于广廷。上前问:“此何曲也?”曰:“霓裳羽衣也。”上密记其声调旦谕伶官依其声词,作霓裳羽衣曲。 又唐书·礼乐志: 河西节度使杨敬述献霓裳羽衣曲十二遍。 像这样的说法,还很多。宋·王灼碧鸡漫志所论颇精。近年日本人远藤实夫长恨歌之研究对此也征引颇详。总之,它是个歌舞曲的名字,玄宗、贵妃都极爱它。两人的故事,已成为佳话,所以对这个曲子,人们也津津乐道。到宋朝欧阳修作六一诗话时还说:“霓裳羽衣曲,今教坊尚能作其声,其舞则废而不传矣。”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九重城阙”,指京城,言其宫殿重重极为深邃。“烟尘生”,是极乱的形象。“千乘万骑”,指扈从之盛。“西南行”,指逃往四川。按“烟尘生”、“千乘万骑”,都是形象语言:前一形象是乱极,后一形象是扈从之盛,都是文学语言。若以实论之,则形象全非;以实解之,则意义全非。如幸蜀记:“上遣中使曹仙领千人击鼓于春明门外,又令烧闲厩草积,烟焰燎天。”考异驳之曰:“按贼陷潼关,銮舆将出,人心已危,岂有更击鼓烧草以惊之?”“千乘万骑”也不合于实 际,据玄宗纪云:扈从极少,“惟宰相杨国忠、韦见素、内侍高力士及太子亲王,妃主、皇孙以下多从之不及”。通鉴二一八“选闲马九百余匹,外人皆莫之知”。唐·李繁邺侯家传云:“六军扈从者千人而已。”白氏为什么说“烟尘生”?是用它形容六军之盛,为下“六军不发”的声势作伏笔。所以,都是文学上的形象语言,以实求之,就不合于作意了。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翠花”,指用鸟羽毛装饰的皇帝旗帜。“摇摇行复止”,形容进行极慢。逃跑而进行极慢,当然有原因,所以,这一形象是暗示着有问题。“西出百余里”,据元和郡县志云:“马嵬”距都门仅百一十余里,这里是说行走的不远。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惨剧发生了,“六军不发”声势凶恶,宠爱她的皇帝慑于形势也没办法了。“宛转”委婉顺从的形象。“蛾眉”,指贵妃。“马前”,指当着皇帝的面。就是说,受宠爱的杨贵妃,在爱她的皇帝的马前,顺从地就死了。这不是事实,事实该是唐书·贵妃传上所说:“帝不获己与妃诀,遂缢死于佛室。”唐书·玄宗纪上所说:“上命力士赐贵妃自尽”,刘梦得马嵬行上所说:“贵人饮金屑,倏忽蕣英暮。”无论如何都不是“宛转马前死”的。白氏为什么这样写呢?为的是以这个形象,来强调玄宗的痛苦,为以下忆想不忘作伏笔。完全是从创作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着眼的。若依实论之,就太不了解文学作品了。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花钿”,嵌有花之图案的盒子。“翠翘”,用翠色镀制成的像翠鸟翘长尾巴样的首饰。“金雀”,钗名。“玉搔头”,玉制的簪子。“委地”散落在地上,这几样代表着所有的首饰,也是用以加重渲染贵妃死时的惨状,加重玄宗的痛苦,为以后忆想作准备。当然,这也不是事实,只是为了制造典型环境。又此处突出“花钿”、“翠翘”、“金雀”等,为下文玉妃给方士信物作伏笔。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掩百”,是救不得,万无办法、不忍看的形象。“回看血泪相和流”,是对“宛转峨眉马前死”和“花钿委地无人收”等惨状所感受的悲痛已极的形象。“血泪相和流”是说玄宗悲痛得不但流了泪,而且流了血。有人解作贵妃的血和玄宗的泪,不妥。因为这里重点是写玄宗,并为玄宗以后思念贵妃作准备。所以必解作玄宗的血和泪相和着流。 以上十二句,简括了马嵬事件的产生和马嵬事件的实际。或以此为单独一段,也行。但以下都是马嵬事件的后果,以马嵬事件作为全篇的一部分来看,这里只能说是马嵬事件的一部分;若要单独分,与前面宫中部分和后面下海上仙山部分并列,是不合适的。以下描述马嵬事件的后果。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回登剑阁,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这是以自然之景,形容玄宗心情的凄惨。“埃”,尘埃,和“风”,均是自然情况,以为“散漫”、“萧索”是人的感觉,是玄宗的感觉,是作者用以形容马嵬事件刚过后,玄宗面对自然景色时的坏心情。“云栈”,由山路入川,在险要地方架木为道,所以叫栈道。栈道高入云霄,所以叫做“云栈”。“萦回”,就是曲曲折折,以形容行路之难。这固然是过“云栈”之实际,而主要是篇中主人公玄宗情绪极坏,所以更加重了道路难行的感觉。“峨眉山下少人行”,由陕入川经栈道,并不经过峨眉山。这是以峨眉山,代表蜀地之山。和陆游诗“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用黄河、华山代表失去的中原一样,也就像范仲淹词“燕然未勒归无计”用“燕然”代表扫平西夏一样。文学作品中,这种笔法多矣。“少行人”,完全是渲染气氛,给人以凄孤之感。有人不解乎此,于是错误地以实考之,这些人只能是考据家,而不可能是文学的欣赏者。如诗人玉屑卷九:“峨眉在嘉州,与幸蜀全无干涉。”随完诗话卷十三:“明皇幸蜀,何曾路过峨眉耶?”这都是以实要求作者的错误批评。“旌旗无光日色薄”更极为明显的,是人的感觉,是玄宗的感觉,是渲染气氛的笔法。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这更是就地取材,有景表情的笔法。一般说来,诗词上用山、用水、用草等表情,很多是形容情深、恨重、愁浓的,如古诗:“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李煜:“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都用草形容愁多;又“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王实甫西厢记·送别:“泪填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山华岳低。”都是用山水形容愁多、恨重。依此看这里的几句“蜀江水碧”,水深才能色碧,等于说满江春水;“蜀山青”,满山青草,山才显青,所以这等于满山青草。这两句和以下几句是这样的意思:这样多的水,这样多的草,像玄宗朝朝暮暮思念贵妃的情一样。因而在行宫中见到了月色,不以为是美色,而是引人伤心之色。夜间落雨听到了过栈道人互相打招呼的铃声,就又引起了想像和贵妃两人在夜雨时的情况,而痛苦得肠要为之断。据明皇杂录载,玄宗行至斜谷口,连日阴雨,听栈道中铃声,和雨相应,非常凄清,触动了想念贵妃之心,因采其声入乐谱,作雨霖铃曲以寄恨。“圣主”,是对玄宗的尊称。“朝朝暮暮”,见宋玉高唐赋“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句。这时形容时时不忘的意思。上面“黄埃”四句,说的是日,这里“行宫”两句说的是夜。 总上八句,完全是写马 嵬事件后,玄宗对贵妃怀念之情,是和宛转马前,掩面回看等相呼应而互为作用的,用的完全是文学创造上的形象笔法,是融情于景藉景表情的。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尘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这是马嵬事件后又一情况。“天旋地转”,形容政局转变了。肃宗收复了长安,大局好转了。“龙驭”,指皇帝车驾。“回”,指玄宗回向长安。“到此”,指到马嵬坡这地方。“踌躇”,行而不进的形象,“不能去”,指追念贵妃“宛转马前”等形象,而不忍离开。在这儿坡下的泥土中,已见不到她美丽的容颜,只看到她白白死去的地方。这句该是“不见玉颜空死处”,蒙上省一“见”字,吴北江已有此说。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相顾”,是彼此同感的形象。是作者站在同情立场上的写法。“尽沾衣”是同情的程度。“东望都门”,即向东看长安门,当然,实际是看不到的,而说望都门,是形容已近的意思。该当多么急切地催马快进呀!然而因为“尽沾衣”,因为“不能去”,所以不但不催马疾行,以回归久盼的都城;反而信马由缰、随意徐行。这是极着急的形象,是玄宗恋马嵬、恋贵妃的形象。这是对马嵬事件后果的又一形象描写。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归来怎么样呢?宫中还是原样:太液池仍盛开着芙蓉,未央宫前仍茂生着杨柳,物是人非了。于是见到池中的芙蓉花,就想起了贵妃如花的面庞,一见到未央宫前的柳树,就想起了柳叶眉样的贵妃,对着这引起遐想的形象,怎么能不伤心垂泪呢?这是因物及人的艺术联想手法。元·白朴秋夜梧桐雨中“见芙蓉怀媚脸,遇杨柳忆纤腰,两般儿依旧点缀着上阳宫,她管一灵儿潇洒长安道”,正由此而来,可作解此处的参考。“太液池”,也叫蓬莱池,在大明宫内。“未央”,汉宫名,这里借用为宫殿名。“太液”、“未央”代表宫中所有池苑宫院。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对芙蓉杨柳那样深情,那么春风桃李花开之日,秋雨梧桐叶落之时,又怎样呢?这其中都有过和贵妃不可遗忘的风流韵事,怎能不在此景此时中一件一件地回忆起来呢?李后主:“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正可作这几句的注解。文学家的笔法常常相同,这是不分古今中外的。当然,春秋不仅指春秋,而是指所有时间。以上“归来”四句是睹物思人,这两句是感时念旧,都是作者构思的产物,为下文写玄宗要想方设法见到贵妃作了铺垫。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归上皇因不高兴而未出游,侍从也就懈怠了,西宫南内本来就多花草,现在秋天了,闹得落花落叶满地都是,就是行走在大道上也没人清扫了。这是极为萧瑟的形象,是用景象征主人翁的内心。其实,宫中不洒扫,该是不可能的。扫不扫,是实际,这里这样写,是渲染气氛加重感染力。“西宫”,据新唐书·宦者传:“李国辅协迫太上皇从兴庆宫迁西内”兴庆宫在皇城东南,称:“南内”。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上几句是由景怀人,这两句直接由人引起感慨,是写人事已非。“梨园弟子”,据唐书·音乐志载,明皇选坐部弟子三百,教于梨园,号皇帝梨园弟子。宫女数百,亦为乐园弟子,居宜春北院。“白发新”,是说那时的青年弟子,现在都头发白得很了。“新”用字很妙,是显著得很的形象字。“椒房”,这里指贵妃住的房子。“阿监”,唐六、七品女官名。“青娥”,年轻貌美的宫女。“青娥老”、“白发新”,并举为意,就是都老了。是说太上皇对此大生今昔之感了。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因为睹物思人,因人忆旧,时异境殊,忆思尤甚。这几句是加重在这些方面的构想:傍晚时见到殿上萤飞,知道夜要来了,因而想,贵妃不在,夜将如何?所以“思悄然”。“思悄然”,就是忧思无人与诉的形象。这是傍晚时候的事。“孤灯”的“孤”,是人的感觉,是自以为孤。为使灯亮而与之相伴,于是挑了一次又一次,以至把灯芯挑尽了,就是说更没有伴了。只有听钟鼓声了。“迟迟钟鼓”,钟鼓的声音,是定时的,以为它“迟迟”,是人的感觉。“初长夜”,是说长夜方初,更显其长。和过去苦短一样,是人的感觉。“初长夜”,是说长夜方初,更显其长。和过去苦短一样,是人的感觉。“苦短”,是在快乐中,“初长”是在痛苦中,这是作夜都在挑灯和听钟鼓。下面写,到星光迷蒙天快亮时,困乏极了,要睡了。可就在这时,又忽地想到殿上的瓦是一仰一俯的,是鸳鸯样的。这时因欲曙而冷,瓦上霜华也一定很重了,它们也会觉得冷了。于是联想到我这翠色被子,在这“欲曙天”又怎么不冷?无人与共,又怎么能睡呢?因此,又不能入睡了。自“夕”至“夜”、又至“曙”,全未能入睡。这六句所构想的,

    注意事项

    本文(白居易长恨歌详解.docx)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