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城镇化分析课件.ppt
就地城镇化-一条新城镇化道路,主讲人:Kuran,课题主要内容,新型城镇化与就地城镇化的界定及其关系就地城镇化的重要作用就地城镇化的基本模式及中国乡村城镇化三大实践模式及经验启示 就地城镇化的难点及解决对策就地城镇化的一些优势就地城镇化成功案例分享,新型城镇化与就地城镇化的界定,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区别于传统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它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主题,以生态文明为理念,在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几轮驱动中,注重化解二元结构矛盾,通过完善城镇功能,着力推进与城镇化相关的经济社会各项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农民在居住和生活方式上由农村向城镇转变。就地城镇化:所谓就地城镇化,也叫家门口的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向大中城市迁移,而是农民在原住地一定空间半径内,依托中心村和小城镇,通过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发展社会事业,提高自身素质,改变生活方式,过上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二者关系,新型城镇化是对传统城镇化模式的扬弃与超越,新型城镇化最本质的特征是: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它和就地城镇化的基本要义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两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农村就地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实现形式,是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地城镇化的重要作用,作为新型城镇化的实现途径,农村就地城镇化在预防和治理“城市病”,解决传统异地城镇化带来的农村问题以及“半城镇化”问题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就地城镇化能够预防和治理“城市病”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城市人口的迅速膨胀,很多城市“城市病”问题凸显,人口膨胀、交通拥挤、城市贫困、房价高企、就业困难、环境污染、资源能源紧张等经济社会问题越来越束缚城市的发展。“城市病”的本质是城市发展速度和扩张规模超过了城市资源、环境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就地就近城镇化使得大批农业转移人口回到农村,这一方面能够减轻城市人口、交通、住房、就业、环境、资源等负担,有效预防和缓解“城市病”;另一方面有利于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有利于发展农业现代化和确保粮食安全。,二、就地城镇化能够解决异地城镇化带来的农村问题 在异地城镇化模式下,农业转移人口到城市就业后,农村只留下了“613899部队”,这种情况给农村带来大量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一是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二是农业技术难以推广、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等经济问题;三是农民工的责任田荒芜和宅基地住房无人住等资源浪费情况。农村就地城镇化强调离土不离乡,既实现就地就近的非农化就业,又能留住“乡愁”。就地城镇化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通过土地流转、社会保障等手段和方式,积极引导农民在一定范围内集聚,既有利于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又能解决经济社会问题。,三、就地城镇化能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的“半城镇化”问题“半城镇化”指的是农业转移人口虽然实现了空间和职业的转换,但他们并不能完全融入城市,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价值观念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某种意义上说,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城市文明、城市意识才是城市化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就地城镇化能够使农民在当地实现非农就业和市民化,农民实现就地非农就业,彼此的价值观和文化认同很容易达成共识,在这个共同基础上,更容易培育农民的城市生活方式和现代思想观念,进而实现“完全城镇化”,四、就地城镇化符合当前的经济形势 当前中国经济出现了“以产业转移和劳动力回流”为主要特征的“双转移”,这种双转移推力和拉力,带动了产业和劳动力向中西部转移。应当借助“双转移”推力,推动“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城镇化。即把有稳定就业、有稳定住房的人优先城镇化,让在大城市寻找不到幸福感的农民工,向家乡附近的中小城市寻求发展,产业转移了就有工作,又能就近和家人在一起。,小结,“就地城镇化”既有利于促进城镇化、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又能通过“就地城镇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优化人口和城市空间布局;既有利于避免农村空心化等一系列难以治理的“农村病”,也能避免过度发展大城市造成的“城市病”。就地城镇化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就地城镇化的基本模式,就地城镇化可以有多种形式:一是城乡结合部的就地城镇化,即依托“中心城”发展的契机,做好统筹规划,进行功能配套,使其成为城市的“功能区”或“卫星城”,变农民为居民或市民。二是县域范围的就地城镇化,即以县域经济发展为依托,引导和促进有条件的农民和农民工进入县城就业,并且安家落户。三是中心集镇的就地城镇化,即促进农村中心集镇发展,发挥中心集镇的聚集优势,引导和鼓励农民和农民工到中心集镇所在地置业落户。四是新型农村社区的就地城镇化,即依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积极引导和帮助农民和农民工就地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中国乡村城镇化三大实践模式及经验启示,1、私人资本推动型的浙江温州乡村城镇化模式 温州模式是对温州地区独特经济发展格局的一种理论概括。而温州乡村城镇化模式是一种依赖私人资本的自下而上的城镇化模式。所谓自下而上的城镇化模式,就是指通过发展私人经济,发展乡镇企业,实行非农产业就近空间转移和小规模适度聚集,促进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实现原村民大多数人的职业转型和生活式的城市化。浙江温州乡村城镇化发展主要是依赖于家庭手工业发展起步的,是一种典型的依赖于私人资本推动的自下而上式的城镇化模式。简单分析温州乡镇发展特点:自下而上,由农民推动、以小商品起步,借助民间信贷网络自筹资金,靠家庭经济和商品市场推动小城镇的发展。,2、小城镇主导型苏南乡村城镇化模式 苏南城镇化模式,主要是指苏锡常(江苏南部的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及所辖的 9 个县级市)乡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产业生产活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推动非农产业为主体的乡镇企业在一定区域内聚集,形成一定规模的非农产业聚集效应,实现乡村人口职业转化,通过产业流、人流、资金流的聚集,使得小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和城镇经济素质不断提高,进而通过小城镇的不断发展带动农民就业方式、生活方式的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从而实现乡村地域的城镇化。借助自身优越的地理位置,并致力发展社队工业,推动当地乡村城镇化发展。,3、外资推动型珠江三角洲乡村城镇化模式“珠江模式”是指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乡村经济模式和城镇化模式,它是一种引进外资型的工业化、城镇化模式。20 世纪 80年代中期,国务院批准成立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以东莞、宝安等地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东部地区成了香港加工业的外迁地,“三来一补”成为其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形式,凭借毗邻港澳、华侨众多及国家优惠政策倾斜的优势,很快形成了举世瞩目的“珠江三角洲经济模式”(简称“珠江模式”)。“珠江模式”的乡村城镇化具有以下特点:珠江三角洲具有交通便利、毗邻港澳的优势区位,且华侨、港澳同胞众多,珠江三角洲可以依托华侨、港澳同胞资金和创业经验,港澳的国际信息、技术、人才和设备。另外,珠江三角洲直接受益于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具有过国家优惠政策倾斜的优势。,三大实践模式的经验及启示,“三大模式”的成功经验给我们带来许多的思考,也给其他地区乡村城镇化的推进带来诸多的启示。1、把乡村城镇化建立在扎实的工业化基础上 从三大实践模式中,我们不难发现,不论是温州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或是苏南地区,他们的城镇化建设都是依托乡镇企业的发展为载体的。不论是私人集资、集体经济或是利用外资,这三个地区都致力于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为农村城镇化提出了要求,而且为农村城镇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乡镇企业发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了:(1)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吸收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解决了本地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转移的问题,同时还吸收了大量外来人口,直接带动人口的集聚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2)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农民的收入增加,进而使农民的生活条件、生活方式实现城市化。(3)乡镇企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农村地区的城市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来源,是我国农村城镇化的直接动力和主导力量。,2、发展特色产业,培育产业集群,提高城镇竞争力 从三大模式的实践表明,我们不难发现任何一个城镇要得到发展都应该有相应的产业给予支持,都应该充分依据本区域的资源、地缘、人才、技术、资金等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3、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探索适合本地区实际的乡村城镇化模式 三大模式最成功的一点就是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依靠自身特有的区位优势、传统文化,乘着改革的春风,充分利用所有可利用的资源,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而推动本地区城镇化的发展,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地区农村城镇化的道路和模式。,就地城镇化的难点及解决对策,一、地城镇化战略下的资金投入 实施就地城镇战略,涉及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基础设施配套、房地产开发建设等问题,就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资金从何而来,现阶段政府资金来源包括土地出让金、税收、上级财政拨款、发行债券、银行借款等,地方政府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的通常做法是征收农民土地,出售土地获取资金,常被称为“土地财政”,在这几年的发展中,这种方式弊端越发凸显,也不可持续;而税收必须有税源,但各地因经济基础条件不一,税收收人较不稳定;上级财政拨款更是杯水车薪,也无法从根源上解决资金短缺。近年来,地方政府负债规模过大,问题也逐渐暴露,已引起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实施就地城镇建设可持续健康发展,应不断深化投融资改革,引导民间资本参与,逐步建立多渠道可持续的资金保障体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要求,城镇化建设要构建“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模式,提高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的程度,实现城镇化可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健全政府和民间投资的合作机制,吸引民间投资;完善多元化的可持续资金保障机制,研究建立城镇建设债券发行管理制度,鼓励民间资本更多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投资,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小城镇的信贷支持;减少私人投资进入的障碍,允许更多的私人资本发挥作用,提高私人投资的积极性。,二、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就地城镇化缺乏持续动力 农业是就地城镇化的主要推动力量,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央财政对农村地区的投入逐年增长,但是力度仍然不够。农村青壮年劳动大量流失;资金投入不足,农业发展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农业发展急需创新驱动,机械化率水平低;农产品附加值提升空间巨大,没有完备的农产品种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农业产业化指的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为主体,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特色产业为重点,优化组合农村现有生产要素,使农业走上机械化、专业化和现代化发展模式的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1.政府部门必须在充分掌握本地区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资源优势等大量数据的基础上科学地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加大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力度,合理调整农作物种植面积,合理分配农种植和养殖的比例,在依托当地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发展生态农业,让农业发展和生态安全良性共生。2.加快农业合作发展步伐,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技术支持和政策引导。各种农业经济组织的发展不应该停留在数量的增加上,现阶段应该更加注重质量的提升,鼓励做大做强,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将具有代表性的实力强劲的企业打造成典型,鼓励、支持和引导知名品牌的创建。,3.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开拓农产品销售市场和渠道是农业生产转化成经济效益,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有力保障。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农产品销售必须掌握市场行情和最新信息,政府在这方面应该积极搭建信息共享网络平台,让农民不出家门就能了解市场农产品价格、供求和规模等重要信息,并有针对性的在农业生产上做出调整。4.创新发展农业与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相结合的产业链,通过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产业的发展带动农产品种植规模、市场销售和品牌效益增加。这方面必须是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以政府政策引导为依托,以农民思想观念转变为前提,以地方资源优势为特色。,三、创新土地制度,确保农民土地权利 要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实行土地资本化和土地交易市场化,变土地不动产为动产,变虚拟资本为实际资本,允许农民带着资产进城。同时,加强对土地经营权流转的监管和指导,实行阳光操作,不断提高失地农民的政策补偿水平,将土地增值的收益真正从政府手中转移到农民手中。就地城镇化必须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尤其是农民的土地收益权。去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第七次会议讨论了农村土地流转、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等问题,明确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前提下的三权分置,明确指出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土地不可以私有化,但土地可以资本化。农地流转等一系列政策唤醒了农村沉睡的土地市场,不仅使得农民能通过土地流转获得一定收入,而且可以帮助地方政府通过健全农村土地融资市场,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注入活力。在宅基地方面,通过合村并点实现减少农村建设用地占用,满足工业化、城镇化用地需求,让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一举三得”三重目的;在承包地方面,以推进农业规模经营为导向,以尊重群众意愿为原则,实现解放农村生产力、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增加农民收入和保护农民地权的统一。,四、转变生产方式:非农产业发展 产业是城镇化的基础,是城镇化的“火车头”。只有产业发展了,城镇化才有根基和动力。因为产业发展不仅可以为城镇化提供物质基础和经济支撑,而且能够形成人口聚集效应,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有了就业,“失地农民”才有可能实现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的真正转变。同时,只有生产方式转变了,生活方式才能随之转变,这样村民们才能真正实现城镇化。产业先行,让村民们有了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地变“被动城镇化”为“主动城镇化”。因为,如果没有产业的支撑,翻建的房屋没有人租,不能够为村民创收,那么高碑店村的村民自筹资金进行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的模式,也很难得到村民的支持,就地城镇化自然也不可能顺利进行,示例:高碑店村原是一个千年古村,地处北京城东,距离市中心仅8公里,辖区总面积2.7 平方公里,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因为地处城市近郊,村里耕地原本就少,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又因受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占地的影响,多条高压线、污水管、铁路、河流穿村而过,原有2300亩耕地挤占的只剩下80亩工业用地。现在,村子里没有一分耕地,成了一个“叫农村无农业,称农民无耕地,农转居无工作”的“三无”村。从2002年开始,高碑店村着手寻求改变,并由此拉开就地城镇化模式探索的序幕,其特点就是“产业先行”。正是因为有产业先行,才让高碑店人掌握了城镇化的主动权。高碑店村就地城镇化的成功,首先要归功于“产业先行”的推进模式。产业的发展,不仅为高碑店村的就地城镇化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也让高碑店人掌握了城镇化的主动权,变被动城镇化为主动城镇化。高碑店村的成功,还要归功于其在就地城镇化过程中治理机制的创新,即“协商民主”的治理机制。治理的核心在于:多元参与,合作共治。,五、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工程1.实施“扩权强镇”改革。针对一些初步具备发展中小城市条件的经济强镇,要借鉴温州做法试点建设镇级市。赋予中心城镇政府基本的财权和事权等权限,增强中心镇政府的权能,改变“人大衣小”、城市乡镇化管理的局面。2.探索中心镇管理体制。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改变了传统农业社区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出现了以职业为纽带、同时又保留了乡土社会某些生活秩序和原则的人际关系。因此必须吸纳和借鉴城市社区流动人口管理的经验教训,摸索出一套适应城镇化发展特点的新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3.加大政务服务平台创新力度。要围绕服务型政府建设目标,逐步探索整合镇行政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产权交易中心、政府采购中心、工程建设管理中心等,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优化审批程序,实行政务公开,把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同时鼓励社会监督,使政府行为更透明,办事效率更高。4.行政区划的调整。新时期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推进重点在“就地城镇化”的推进重点在县(镇)层面,县(镇)层面推进城市化的重点在行政体制改革方面,县(镇)层面行政体制改革的重点是行政区划调整。因此,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要行政区划调整先行,以行政区划调整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六、重视县城的作用 县城是中国农村行政、生产、流通、交通、服务中心,他们是城市之“尾”,但却是农村城镇之“首”。我国县城经过第一次城镇化已经有较好的产业和基础设施基础,依托县城发展城镇化可以突破城市建设、安排就业所需的资金限制以及城镇化所需的交通和通讯条件限制,且与周边农村地区联系更为紧密,可以解决农业劳动力进城的适应性问题,还可以减轻农民工大规模异地流动所带来的社会代价。把县城建设成有吸引力的中小城市,既有利于避免过分分散的城镇化造成的土地浪费、污染难以治理的“农村病”,也能避免过度发展大城市造成的“城市病”。目前,全国有几千个县市,做大县城,推进县域城镇化大有可为。县城是农村城镇中的“龙头”,我国大部分县城在县域范围内具有绝对的主导性优势。县城在大中小城市等级体系中可发挥“分洪”和“蓄水”的功能,在农村和大中城市之间实现功能互补、互相促进。通过构建多层次的城镇体系,充分发挥城镇间的集聚与扩散效应,实现资源在城镇间的合理有效配置,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七、放思想是推进就地城镇化的不竭动力 30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告诉我们,思想解放到什么程度,我们的事业就能发展到什么程度。解放思想是推动农村就地城镇化的不竭动力,没有思想解放,就没有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乡镇企业就是思想解放的产物,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带动了农村就地城镇化的浪潮,后来外资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借鉴,使得我国农村就地城镇化建设变成了多元驱动,加速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当前,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人们对推进农村就地城镇化还有各种顾虑,思想上还没达成共识,这就要求我们继续解放思想,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充分认识就地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是发展的问题,都能通过发展来解决。只有不断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才能坚定推进农村就地城镇化的信心和决心,才能在农村营造良好的氛围,传递城镇化建设的正能量。,就地城镇化的优势,一、就地城镇化更具有经济社会效益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化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不可否认的是,由土地财政推动的城镇化也产生了人口与土地的分离、人口与产业的分离、人口与户籍的分离等一系列的问题,而就地城镇化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农民的实际收益,降低社会运行成本,提升生活的质量与安全感,保护民间文化传统,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地城镇化经济效益明显。,第一、就地城镇化可以加强县域经济发展,提高地方财政收入,解决土地财政问题。第二,就近就地城镇化有助于农村劳动力实现充分就业,提高农民的实际收益。我国各地工业园区的时间证明,园区所在县域范围内的非农就业,可以在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地“消化”的同时,还可协助留乡人员在农忙季节开展农业生产,保持农业生产的基本稳定,提高农民的收入。第三,就地城镇化有利于吸纳农村人口,降低入户城市的成本,减少人口流动成本以及流动人口管理成本。就地城镇化可以极大地降低市民化成本。,在山东,80以上的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60左右的地方财政收入集中在县域。2012年。山东省100个示范镇地方财政收入同比增41,比全省平均增幅水平高l 3个百分点;镇均地方财政收人11亿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5倍。,据有关部门测算,今后20年内,我国将有近5亿农民需要实现市民化,人均市民化成本为lO万元,至少需要40、50万亿元的投入。我国现有196万个建制镇,但是这些镇的建成区平均人口仅7000多人,相当多的镇还不足5000人。如果按照每个建制镇容纳3万人规模测算,理论上具有再增加146亿人的巨大潜力,基本相当于上述人口。,同时,就地城镇化可以留住农民,减少人口的跨区域流动,降低城镇化进程中的外来人口管理成本。就地城镇化社会效益良好。其一、农业劳动力后继乏人已经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乃至威胁农业安全的重要因素,就地城镇化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基本稳定,缓解农村人口空心化现象的蔓延。而且农村劳动力的回流有利于解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留守妇女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其二、就近就地城镇化可以避免过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大城市,有助于解决大城市人口的恶性膨胀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大城市社会治安、环境恶化、基础设施短缺等问题,推动大城市的良性发展。其三、就地城镇化是因地制宜地建立各具特色小城镇的必然需要。就近就地城镇化有助于发挥各地资源、交通和区位优势,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这不仅可以提升农村城镇化的品位和内涵,做好历史名城、名镇、名村和文化自然遗产的保护,而且,相对稳定的群居人口是实现民间文化传承的基本条件。有序推进乡村改造,实施就地城镇化策略,可以实现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双赢。,二、农村就地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三农”难题的重要抓手和切入点,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就地城镇化有望在以下几个方面弥补与矫正传统城镇化的缺失。(一)就地城镇化有望弥补传统城镇化在“化农”上的不足 城镇化的实质和核心应当是“化农”,即化农民为市民。而传统城镇化片面注重“造城”,忽视“化农”;片面注重土地的城镇化,忽视人口的城镇化(农民的市民化)。首先,在传统城镇化的政策和模式下,农民工难以真正融入城市。农民工是造城的主力军,但是他们却被自己建设的城市拒之门外。农民工融入城市面临着多方面的体制政策障碍,城市的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就业等等都没有覆盖到他们。其次,忽视“化农”的传统城镇化造成了大量无地、无业、无社会保障的“三无”农民,给社会稳定埋下了严重隐患。,再次,传统城镇化导致农民利益受损,农村资源流失。一是土地资源升值受益流失,在伴随城镇化进程的土地升值中,农民受益寥寥。二是人才流失,农村有文化的青壮年纷纷到城市打工,由号称“部队”的老弱病残留守。三是资金流失,在现行的产权和金融等制度安排下,发展资源十分匮乏的农村存在着“水往高处流”的不正常状况,农村资金流向城市。“政府输血(转移支付),市场抽血(抽土地财富,抽金融资源,抽人力资源),农村失血不造血”的局面长期难以改变。此外,忽视“化农”的传统城镇化,在固化城乡二元结构的同时,还造成了城市的二元结构,农民工与市民同工不同酬,在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劳动就业等方面都无法享受市民待遇,形成了新的二元结构。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通过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转换,实现农民的就地转移,有望克服传统城镇化的上述不足。,(二)就地城镇化有望弥补城镇体系和结构上的不足 传统城镇化事实上是片面注重大城市的城市化,中小城市、小城镇发展相对滞后。小城镇发展滞后与人口过多流入大城市的人口流向互为因果、相互强化。一方面,小城镇发展滞后,数量少,体量小、功能不完善,承载力低,导致其无力吸引聚集和承载周围农村的转移人口,使得这些人口不得不转移到大城市,即不得不走异地转移的城镇化道路;另一方面,人口向大城市异地转移也流失了本来可以被小城镇利用的资源、人才和人口,使得小城镇越发没有人气。如此一来,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现在的新型农村社区,实际上就是一个做大、做强、做多小城镇的城镇化模式。(新乡实施的“村镇一体化”和浙江嘉兴的以镇为依托并村入镇的做法本质都是做大、做强小城镇。)这样做,有利于弥补传统城镇化的短板,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三)就地城镇化有望弥补传统城镇化在城乡关系上的不足 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五大统筹之首。党的十八大强调城乡发展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的目的是破解“三农”难题。“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绕不过去的坎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绕不过去的坎儿。而在传统城镇化模式中,由于片面注重“造城”忽视“化农”,城乡差别越来越大。城市造得光鲜亮丽,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城乡差别的根子在传统二元分割的传统城镇化。在传统城镇化的模式中,城乡关系是分割的、对立的。传统城镇化是以虹吸农村资源。牺牲农村发展为代价、以乡养城的城镇化。现在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激活农村要素、涵养农村资源的城镇化,是富裕农民、振兴农村的城镇化。,(四)就地城镇化有望弥补传统城镇化在城市形态上的不足(生态缺陷)“田园城市”不仅是城乡统筹发展的理想城市形态,也是生态友好、人与自然和谐的宜居的城市形态。新型农村社区是城乡复合体。这种城乡复合体,就是“田园城市”(城镇)。这和人与自然对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对立、农业和非农产业对立的传统的城市形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田园城市”-城市田园化的城镇化模式,有望为克服传统城市的生态缺陷、实现两个不牺牲(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安全)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五)就地城镇化有望缓解愈演愈烈的城市病 近年来,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城市病愈演愈烈,严重威胁群众身体健康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传统的片面注重大城市的城市化模式是造成城市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片面注重大城市的城市化战略导致城市规模过大。过度聚集,在经济上造成规模不经济,在人居环境上造成城市病。长期以来,城市管理者在治理城市病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但收效甚微。缓解城市病,必须跳出就城市论城市的传统城市治理理念,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视角,从优化城镇体系的视角寻找出路。以新型农村社区为战略基点的新型城镇化有利于小城镇的发展,有望为大城市实现有机疏解,从而为缓解和治理城市病提供机遇。,总而言之,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推进农村就地城镇化,这种以底层突破和内生驱动为主要特征、蕴含巨大发展能量的城镇化路径创新,对于拓宽人口转移渠道、加速城镇化进程,对于消除二元结构、破解“三农”难题,引领“三化”协调发展,对于培育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对于推动农业规模化组织化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生产能力,对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解决建设用地刚性需求与保护耕地硬性约束的矛盾,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系统性的重大意义。,就地城镇化成功案例分享,2014年1月28日,泸县福集镇龙桥社区挂牌成立,标志着四川省首家就地城镇化社区正式运行,该社区通过土地整体流转成立合作社,实行“保底分红”,农民既是股东,又是产业工人,既有保底收入,又有分红和生产劳动的收入,实现了“农民”到“市民”的转变。,东部长三角地区、南部的珠三角地区由于优越的区域位置,丰富的资金和人才资源,实现了农村工业化、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实现了乡村就地城镇化。被誉为“中国第一村”的江苏省华西村在多年前就实现了农民到市民的转变,类似华西村的村镇在我国东南部数不胜数,如浙江省乌镇依托名山名水、名人古迹推动城镇化,福建玉湖村是有名的“服装加工村”,私营经济发达,公共设施健全,村民已经过上市民的生活。,放映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