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学论文生态美学视野下的企业文化建设.docx
生态美学论文生态美学视野下的企业文化建设生态美学论文:生态美学视野下的企业文化建设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的更新转变。在社会形态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企业,应运而生。它对物质的生产、劳动效率的提高以及整个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它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人类由原来的敬畏自然的极为消极的生存方式转变为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积极主动从自然界发掘资源来组织生产的生存方式,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生态系统的失衡,并由此引发了全球生存现状的一系列危机。生态美学概念的提出,恰好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视角。生态美学提倡的基本理念是遵循自然生态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使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生,达到一种“诗意栖居”的状态。这也就要求我们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只有这样,人类的发展才能在一种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氛围中进行,最终促进人、社会、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企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器,承担着促进社会物质进步的重任,其建设的好坏与否,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因此,鉴于现.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history, the way of human production and living mode has been changed while the social development. Enterprise, a new mode of human production mode has risen at the historic moment since the social mode developed from agricultural society to industrial society. It accelerates the improvement of production, labor efficiency and optimal allocation of social resources. Meantime, it also changes the mode of human living. People changed from negative production mode to positive pr. 生态美学 企业文化 和谐 Ecological Aesthetics Enterprise Cultural Harmony 生态美学视野下的企业文化建设3-4Abstract4摘要第一节 研究第一章 绪论7-11背景及意义7-87-8法8-11一、研究背景7二、研究意义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第一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创新8第二章 生态观与生态美学的阐释11-27节 生态观及其分裂性矛盾11-1611-1515-16一、中西方文化中的生态观二、生态观的分裂性矛盾分析及美学的观照第二节 生态美学及其价值指向16-23一、国内外生态美学研究状况17-2020-23义23-24二、生态美学的基本内容与性质一、理论意第三节 生态美学的现实意义23-27二、实践意义24-27第三章 企业文化及相关一、企概念阐释27-35第一节 企业文化的内涵27-30业2730-32二、企业文化内涵27-30一、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30第二节 企业文化的功能二、企业文化的约四、企业文第三一、束功能30-31化的激励功能31三、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31五、企业文化的效益功能31-32节 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32-35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32-33二、原因分析33-35第四章 生态美学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度分析35-47生态美学与企业的契合点35-4035-37第一节 一、建设优美的企业审美环境三、二、培养和谐意识的企业社会责任感37-38科技发展促使企业注重生态38-40化建设的指导作用40-45设的立足点40-42节点42-43突破点43-45第二节 生态美学对企业文一、整体合一的世界观是企业文化建二、天人和谐的伦理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关三、肯定自然内在价值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三节 当前生态与企业关系分析45-47二、生态状况与企业关系分析一、当前生态状况4545-4747-53第五章 基于生态建设之上的现代企业文化第一节 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企业文化47-49二、建设绿色环保型企业一、二、培养一、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47-4848-49第二节 企业文化建设应做好的工作49-53明确生态美学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49-50企业家的生态意识50-51责任感51-53三、端正企业宗旨,增强企业的社会致谢55-57注释总结53-5557-6165 参考文献61-65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