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现代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doc.docx

    • 资源ID:3651356       资源大小:43.62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9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现代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doc.docx

    现代自然地理学 复习资料doc现代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水循环: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重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的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 火成岩:火成岩以岩浆岩为主。岩浆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分类:酸性岩、中性岩、基性岩和超基性岩。 沉积岩: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经过风化、剥蚀在原地或经搬运堆积下来,经过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类型:碎屑岩类, 粘土岩类, 生物化学岩类。 变质岩:由地球内力作用引起的岩石性质的变化过程总称为变质作用。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就是变质岩。变质作用的因素:温度、压力和化学因素。 构造运动: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大气环流:在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地表面性质以及地面摩擦的共同作用,使得大气圈内的空气产生了不同规模的三维运动。 季风: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变化而发生有规律改变的现象。 水系:河流沿途接纳支流,形成复杂的干支流网络系统。 流域:每一条河流或每一个水系都从一定的陆地面积上获得补给水这一集水区就是河流或水系的流域。 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河漫滩:分布在河床两侧洪水时被淹没的平整地面。 河流阶地:由于地壳上升、气候变化或者基准面的变化,河流下切,原来的河漫滩高出一般洪水期水面,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两侧。 极向热传输:区域间的能量不平衡,导致由低纬区域向极低高纬区域方向的能量传输过程。 地域分异规律:指地球自然表层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 土壤剖面:指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也就是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是土壤成土过程物质发生淋溶、沉积、迁移和转化形成的。 土壤矿物质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来自成土母质,母质起源于岩石。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物质。 填空题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先成岩石的破坏、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岩石的组成:火成岩、沉积岩、地质岩 地球总质量是6.588*10的27次方g。地球是不规则的旋转椭球体。 地外系统对地表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能量的来源、引力的影响、陨石撞击的环境效应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 四大圈层: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岩石圈运动的表现形式:地层厚度、产状与接触关系。岩相变化。褶皱。断裂。火山。地震。 火山带分布:环太平洋火山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带;大西洋海岭火山带 地震带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大洋中脊地震带;大陆裂谷地震带 大气的成分:由多种气体及固体微粒、液体微粒混合组成的混合物 空气中的CO2含量是0.03,O3含量是0.000 001 气候分异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纬度、海陆、地形、海拔高度等因素的制约,其中纬度因素决定了气温的纬度地带性分异,而海陆、地形及海拔高度则成为气温非地带性分异的因素。 我国七大水系:长江、松花江、珠江、黄河、海河、淮河、辽河 陆地水包括:河流、湖泊和沼泽水、地下水、冰川 生物圈的结构特征:亲岩性、亲水性、亲气性、亲光性、控温性。 成岩作用包括:压固作用、脱水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 流水对对地貌的改变有3个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水圈和岩石圈相互作用的实例:海啸、泥石流、崩岸、滑坡。 世界降水的纬度分布有两个峰:赤道低压带,中纬度西风带。 高原隆起引发或加强了亚洲季风环流,使长江中下游地区由原来的副热带干燥气候变为温暖湿润的气候,植被面貌也由干旱草原变为亚热带森林 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量的来源:地球自转能,地热能,太阳辐射能 极向热传输主要受大气环流、洋流来完成 N以气态的形式通过生物、尤其是微生物的作用循环。 纬度地带性规律是全球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干湿度分带平行于海岸线分布。 地域分异的内容: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 山地垂直带谱复杂度受纬度、坡向、海拔高度的影响 土壤有机质对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肥力的发展影响极大。 土壤分类:中国采用的是土纲、亚纲、土类、亚类(234个)、土属、土种、变种7极分类。 土壤的5要素:气候,生物,岩石,地形,时间 高压是反气旋顺时针向外辐射,低压是气旋逆时针向内辐合 解答题 自然地理学的性质:1.综合性:综合性是指自然地理学多学科交叉、多要素融合的特性。 2.区域性: 区域性是地理学的本质特性, 区域特征、区域联系与区域分异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3.环境性:人类生存环境是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与内容。4.系统性:地球表层环境就是一个系统,可以称之为地球表层系统。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与结构功能性。 自然地理学的定义:自然地理学就是用系统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观点与方法,去审视和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区域分异特征、形成与变化规律以及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从而对地表自然环境进行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的学科。 地球自转的环境效应:1.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2.地球自转产生了地方时3.地球自转产生了地转偏向力。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地球公转导致季节的变化2. 地球公转导致昼夜长度爱的变化 地球运动对地表温度调节、生命孕育有重要意义。 人类对地球表层环境的作用与影响:1.改变地表环境的结构2.改变了地表环境变化的速率3.改变了地表环境的能量平衡4.对环境的污染5.对资源的消耗与破坏6.改变了地表环境的物质循环7.改变地表环境演化的方向。 构造地貌:构造运动形成的地球表面形态。其分为大地构造地貌:由大地构造运动形成并受大地构造控制的地貌。区域构造地貌:大地构造的背景上,由于区域构造差异而形成的具有区域特征的构造地貌。局地构造地貌: 在大地构造格局与区域构造背景下,主要由于局地构造作用、影响而形成的地貌. 气候分异的规律:1.纬度地带性:气候形成的主导因素是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加热不均,以及由此产生的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季节移动,导致气候类型普遍具有沿纬度更替的趋向。 2. 湿度分带性:由于海陆分布的不同,引起了海陆间气温、气压、风向、降水等气候要素随季节的变化,使得同一纬度带内产生了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分异3. 垂直带性:高大山体本身在不同高度上,气温和降水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水热特征,导致山地气候呈垂直方向的变化。 厄尔尼诺现象:在赤道太平洋东部的厄瓜多尔和秘鲁沿岸,每过几年,东向信风减弱,导致沿岸上升流也随之减弱或消失,暖水倒流,水温上升,大气对流逐渐变得活跃,海洋里由于上升流的减弱,表层海水的营养物质含量减少,并且由于温度的升高,鱼类大量死亡,使秘鲁渔场大幅度减产。 水圈的水平结构特征:连续性和不联系性。连续性是指,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方都有水的分布,水在地球表层的分布是连续的。不均匀性是指,水在地表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水循环的类型:大循环、小循环 生物圈的组成:物质组成:生物体为有机物质,作为环境的岩石、大气和水则是无机物质。 元素组成:主要是氢、氧和碳,它们分别占49.8%、24.9%和24.9%,三种元素占到生物有机体的99.6%。此外,还有微量的氮、钙、钾、硅、镁、磷、硫、铝等。系统组成:陆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生物组成:原核微生物,原生生物,后生植物,后生动 生物的地域分异与区系性:纬度地带性:地球上生物的分布,大致呈带状沿纬线方向延伸,按纬度方向有规律地变化。干湿度分带性:由于距海远近等引起的水分条件的不同,从而使动植物分布由沿海向内陆依次发生变化。垂直带性:生物分布随山地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发生规律性的交替的现象。地方性:生物在局部地域的分异规律。区系性:不同的动、植物,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 在一定的地理条件下,由于分布区相同而组成一定的生物区系。 水与气候的关系:水对于气候形成与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气候的变化,改变了水分循环的时间、空间尺度与模式,改变了水的时间与空间分布,又反过来影响到气候。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气候变化-水的分布-地球自转速度-构造运动或形变的关系:气候的变化,引起地球表层水的分布发生变化,导致地球自转速度发生变化,从而引致岩石圈的变动和构造形变。岩石圈的变动和构造形变,反过来又导致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变化,引起水的分布的变化,从而使得地球自转速度发生变化。 构造运动与水循环的相互关系:1.构造运动导致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变化,从而引起大气环流、洋流的变化,改变地球的水分循环。比如,由于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之间的热力差异以及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产生和加强东亚季风。本来干旱少雨的副热带亚洲东部地区,变为湿润多雨的气候。2.构造运动或者岩石圈的变动,改变了地形的起伏,形成了一些山地。由于山地对气流的阻挡作用,气流上升而在迎风坡形成降水。湿度降低了的气流翻过山顶而绝热下沉,使背风坡温度升高,产生焚风效应。比如,位于美国西海岸的喀斯喀特山,一山之隔,西面是海岸雨林,东岸是干旱荒漠。 水体富营养化: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要的N、P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治理:生物代谢。对生物的危害:影响水体的水质,造成水的透明度降低,使阳光难以穿透水层,从而影响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 C循环的意义:1.满足植物光合作用的需要,维持了地球表层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2.调节地球表面气候。 圈层中的能量交换:1.大气圈与水圈之间进行着热能、动能、化学能和势能的传输与交换。2.大气圈与岩石圈之间在进行着热能、化学能、动能的交换。3.水圈与岩石圈之间存在着热能、动能、势能与化学能的交换。4.生物圈与其他三个圈层之间,普遍存在着热能与化学能的交换。 论述题 结合我国的情况谈谈可持续发展? 所谓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1)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依据在于,第一,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较少,环境承载能力有限,这些是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因素。要保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控制人口增长,合理使用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保证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持续的后劲和良好的条件。第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任务。同时,又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的严峻的挑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必然选择。(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的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带动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的解决,从而实现经济、资源和生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它鼓励经济增长而不是取消经济增长,但可持续发展更要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其次,实现资源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以资源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为条件,它要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与自然承载力相协调。再次,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以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人口问题一直是我国发展中的最大问题,因此,控制人口,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解决好这一问题,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发展,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即又好又快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竭泽而渔的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抓住了发展的内在规律,体现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建设的统一,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体现了过去发展、现在发展和未来发展的统一,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只有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从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形成三圈环流的因素有:1.太阳辐射对各纬度加热的不均匀2.地球自转偏向力 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以北半球为例分析:1。低纬环流:赤道附近空气剧烈受热膨胀上升,向较高纬度流去,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高空风向发生偏转,在北纬30度附近上空偏转成西风,不能继续往北走了,但此时来自赤道的热空气还在源源不断地涌过来,于是在北纬30度上空形成堆积效应,空气就会往下沉,在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空气又从近地面流回赤道,补充上升气流。2。中纬高纬环流:副热带高气压带的空气除一支流回赤道外,另一支则会向北走,在北纬60度附近与来自极地的冷气流相遇,暖而轻的空气会爬升在冷而重的空气之上,所以北纬60度附近盛行上升气流,上升之后又分别向南向北流回副热带和极地上空,补充下沉气流,这样就完成了中尉环流和高纬环流。 大气运动受到哪些力的影响: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离心力、摩擦力。 地转偏向力的特点:1.只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不改变物体的运动速度2.作用方向与运动方向垂直3.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线速度成正比4.力的大小与纬度正弦成正比,在赤道为零,向两级逐渐增大。 青藏高原的升降对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气候有什么影响,其作用的机制有哪些? 高原隆升导致北半球晚新生代气候变冷。 高原隆升,加强季风环流,使气候的季节差异增大 高原的隆升导致北半球中纬地区干旱气候的形成。 高原隆升加强亚洲季风的强度,改变季风的风向,改变季风影响的范围。作用机制: 高原与山地的形成,导致西风带的分叉,水汽运移不再经过这些地区,而气流变为下沉气流为主,尤其在亚洲中部和美国西部内陆; 高大地形阻挡了来自附近海洋的水汽进入内陆地区; 在高大地形的上游地区,风暴发生频率较低。

    注意事项

    本文(现代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doc.docx)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