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王阳明的「致良知」与「知行合一」.docx

    • 资源ID:3649854       资源大小:38.94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9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王阳明的「致良知」与「知行合一」.docx

    王阳明的致良知与知行合一研究計劃 王陽明的致良知與知行合一 一、前言: 致良知與知行合一是王陽明哲學体系中兩個重要的觀念。陽明在他的著作中論及致良知、知行合一之處甚多,有些地方甚且明說知行合一之知、即為致良知,之良知。可見致良知與知行合一的關係非常密切。有些學者認為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兩者在實質上是相同的。有些學者卻認為明明德與致良知是一事。有的學者則認為心即理、致良知都是知行合一。說法不一。究竟致良知與知行合一的關係為何?我特別將各家的說法比對來看,試圖整理出致良知與知行合一的關係。 二、各個學者的說法 首先來看看學者們對致良知與知行合一的說法。馮友蘭說:王守仁講良知並不是一般地講認識論。良知是知,致良知是行,這個行也不是一般的行。他講知行合一,並不是一般地講認識和行為的關係,也不是一般地講理論與實踐的關係。知行合一是王守仁哲學思想中的一個重要部分,他所講的知行合一也就是致良知 。(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五冊,頁215)馮友蘭認為"良知"與"行"是認識論上的意義,是正確的。他在這裡只是簡單地說"良知"是知","致良知"是行。並沒有詳細論述致良知與知行合一為何是一樣的觀念。 蒙培元與馮友蘭有相同的看法,他也認為知行合一就是致良知,他說: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說,也就是他的致良知說。又說:良知是意識本體,即主觀精神;致良知是意識的發現流行,即主觀精神的實現。二者是體用本末關係。知行關係同樣如此。良知之外無知,致良知之外無行。因此知行也是合一的。(以上見理學的演變頁348)蒙培元以良知與致良知的關係比知,行的關係,進一步說,良知之外無知,致良知之外無行。接著他引原文,闡論知,行確是合一的,而且知行都是良知的功用。這樣看來,良知似乎是知、行可以合一的本體根據,知行合一也就是致良知的工夫。蒙培元似乎是承繼馮友蘭的說法,而加以發揮。其實許多大陸學者,都有類似的看法,在此只舉蒙培元為例。 勞思光並不以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反認為明明德與致良知是一事。他論致良知說:陽明之工夫論,則以致良知一語為中心。他認為致良知為成德工夫之實踐歷程,又以致知與格物互不相離,引陽明告徐愛語証物為行為,格物為正行為,由此論致知在格物一義,遂有知行合一之說。 他論知行合一時,以知為知善知惡的良知,行則是意念由發動至展開而成為行為之整個歷程。他並以良知與意志間應有及本可有之貫通狀態,為陽明知行合一的本旨,並指出陽明於二者(知與行)可貫通之可能處,只注意於隔斷一面的問題。勞思光接著說良知與意志(即知、行)何以不貫通,他認為這涉及致良知中致宇的實義。貫通即是落實處,也即是合一 。 他的結語說:"致知","誠意","格物"等工夫之一貫性與知行 之"本然"意義之 合一 互相映現。 勞思光以知是良知,行為意志,合一為致,也就是"貫通",可見他並不以致良知即為知行合一,他只說:知行合一"與"致知"與"誠意"之一貫性,實為一理之兩種說法。 他認為致良知與明明德為一事。他說:(明明德的)特點則在於與 親民 有文獻上之關聯,故可直通往文化制度問題,不似"致良知"可作為一純道德觀念看。他引証:是其一體之仁也,對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於天命之性而自然靈昭不昧者也,是故謂之明德。由此可見,明德乃人心本有之仁心或公心小人亦有此心,只是為私慾所蔽,遂不能顯現此能力。明明德,即為去私慾之義:是故苟無私慾之蔽,則雖小人之心,而其一體之仁猶大人也,一有私慾之蔽,則雖大人之心,而其分隔隘陋猶小人也。故夫為大人之學者,亦惟去其私慾之蔽以自明其明德,復其天地萬物一体之本然而已耳,非能於本体之外而有所增益之也。至此,明明德與致良知之相似處,再明顯不過了,"明德"與"良知"同為本体意義之大公之心,明與致同為去私之工夫。"致良知"與"明明德"一比較,似可視為原為一事。其實勞思光此種說法,馮友蘭在中國哲學史舊編中亦有論及。 馮友蘭在中國哲學史舊編中以大學問為王陽明講學之主要意思,他引大學問 :至善者,明德親民之極則也。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靈昭不昧者,此其至善之發見,是乃明德之本体,而即所謂良知者也。認為"明明德",親民皆是 致良知,亦即是"致知"。為何舊編至新編會有此種轉變,不得而知。若以舉証而言,則舊編所引大學問似乎較能代表陽明的主要意思。馮友蘭論知行合一也只說:良知是知,致良知是行。吾人必致良知於行為,而後良知之知,方為完成。此陽明知行合一"之說之主要意思也。此處也沒有說,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 司徒興(大陸學者)認為"心即理","致良知"都是知行合一的意思,他引黃宗羲明儒學案:先生以聖人之學;心學也,心即理也。故于致知格物之訓,不得不言致吾心之天理于事事物物。以知識為知,則輕浮而不實,故必以力行為工夫。良知感應神速,無有等待,本心之明即知,不欺本心之明即行也,不得不言知行合一,此其立言之大旨。作例証,並以此發揮,論'心即理","致良知"都是知行合一"。 他說,陽明提出"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等命題,其中,"物","事指的是人的行為,心之本体即是良知,所以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就等於知外無行。知外無行實質上就是知行合一"。他說: "致良知"這個命題和知行合一"的命題,在本質上也是相同的。他認為黃宗羲早已點破此點: "致"字即是"行"字。另外,他也引陽明對知行合一的論述: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即所謂良知也。孰無是良知乎?但不能致之耳。"致之"者,致知也,此知行之所以為一也。

    注意事项

    本文(王阳明的「致良知」与「知行合一」.docx)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