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测测你的基础.docx

    • 资源ID:3630922       资源大小:56.14KB        全文页数:3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9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测测你的基础.docx

    测测你的基础林祖荣老师的200题解析版 第一部分 1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与叶绿体,因此不能进行有氧呼吸与光合作用。 解析:有氧呼吸场所是真核细胞的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原核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光合作用是真核细胞的叶绿体进行、蓝藻等原核细胞的光合片层上进行,光合片层上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能不能进行某种反应,不是因为具有不具有某种细胞器,而是因为具有不具有那种特定的反应酶。 2水绵、蓝藻、黑藻都属于自养型的原核生物。 解析:水绵是一低等藻类植物,含有带状叶绿体,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衣藻也是低等植物可进行光合作用。蓝藻包括蓝球藻、念珠藻及颤球藻,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是地球上最早的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黑藻是高等被子植物,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3胰岛素、抗体、淋巴因子都能在一定条件下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解析:胰岛素、抗体、淋巴因子都是蛋白质。 4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都只含有一个氨基与一个羧基,并且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每一条肽链至少含有一个游离的氨基与一个游离的羧基。 解析:一个氨基酸至少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 5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其细胞中通常同时含有DNA与RNA,并且其遗传物质都是DNA。 解析:细胞生物的遗传特质都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少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故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6淀粉、半乳糖以及糖原的元素组成都是相同的。 解析:糖类组成元素都是C、H、O。 7水不仅是细胞代谢所需的原料,也是细胞代谢的产物,如有氧呼吸、蛋白质与DNA的合成过程中都有水的生成。 解析:有氧呼吸中水既参与,又生成。氨基酸在核糖体上脱水缩合生成水,DNA与RNA生成过程中两个核苷酸连接也生成水。一般来说,生物体内大分子有机物的生成产生水,大分子有机物的分解需水参与才分解,故叫水解反应。 8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是细胞膜的功能特性,这一特性与细胞间的融合、细胞的变形运动以及胞吞胞吐等生理活动密切相关。 解析: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结构特性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细胞膜的流动性与细胞间的融合、细胞的变形运动以及胞吞、胞吐、物质的分泌等生理活动有密切的联系。 9细胞膜、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液泡、细胞核、内质网与高尔基体等都是膜结构的细胞器。 解析:细胞膜、细胞核属于细胞结构但不属于细胞器。 10染色质与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呈现的两种不同形态。 解析:染色质与染色体是细胞中同种物质,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在细胞分裂间期呈染色质的丝状,在细胞分裂期呈棒状的染色体状态。 11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该细胞没有发生质壁分离,则该细胞一定是死细胞。 解析:对于一成熟活植物细胞来说,当外界溶液浓度略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具有质壁分离的趋势但未发生质壁分离。对于动物细胞来说,由于无细胞壁,虽外界溶液浓度远大于细胞液浓度时,也不会发生质壁分离。 12如果用单层磷脂分子构成的脂球体来包裹某种药物,则该药物应该属于脂溶性的。 解析:此种物质一般容易被分解或不易吸收 13在做温度影响酶的活性的实验中,若某两支试管的反应速率相同,在其他条件均相同的条件下,可判断这两支试管的所处的环境温度也一定是相同的。 解析:在温度影响酶活性的曲线上有两个不同的温度即高于适宜与低于适宜温度各有一点对于酶的活性的影响是相同的。 14如果以淀粉为底物,以淀粉酶为催化剂探究温度影响酶活性的实验,则酶促反应的速率既可以通过碘液检测淀粉的分解速率,也可以通过斐林试剂检测淀粉水解产物的生成速率。 解析: 解析:探究温度对于淀粉酶活性影响实验中,可以通过碘液检测淀粉的分解速率,但不能通过斐林试剂检测淀粉水解产物的生成速率,因为斐林试剂需要煮沸的条件。 15竞争性抑制剂与非竞争性抑制剂均会影响酶促反应的速率,竞争性抑制剂会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部位,非竞争性抑制剂则是与酶活性部位以外部位结合而改变活性部位的结构,使酶活性下降。据此可判断,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越来越弱的是加入的竞争性抑制剂。 16ATP在细胞内含量并不高,活细胞都能产生ATP,也都会消耗ATP。 解析:ATP在细胞内含量较少,但ATPL转化速率很快,由于代谢,活细胞都能产生ATP,也都会消耗ATP 17在有氧呼吸过程的第三个阶段,H与O2结合生成水,在无氧呼吸过程中,则没有此过程。据此,是否有H的产生,可以作为判断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依据。 解析:在有氧呼吸过程的第三个阶段,H与O2结合生成水,在无氧呼吸过程中,产生了H但是H不与O2结合生成水,而是还原C3H4O3,生成乳酸或C2H5OH。 18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时,不能用澄清的石灰水来检测CO2的产生,但可以用重铬酸钾来检测乙醇。 解析: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时,用澄清的石灰水的混浊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蓝的变色来检测CO2的产生,可以用橙色的重铬酸钾在酸性条件与乙醇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来检验乙醇。 19植物细胞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在类囊体膜上进行,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呼吸作用的第一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第二、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 解析: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二、三阶段发生线粒体基质及内膜上。 20测得某油料作物的种子萌发时产生的CO2与消耗的O2的体积相等,则该萌发种子在测定条件下的呼吸作用方式是有氧呼吸。 解析:油料种子主要成分是脂肪,脂肪如果彻底氧化分解产生的CO2体积比消耗的O2的体积多,而产生的CO2与消耗的O2的体积相等,说明分解过程有无氧呼吸。 21在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中,可以通过测定绿色植物在光照条件下CO2的吸收量、O2释放量以及有机物的积累量来体现植物实际光合作用的强度。 解析:光合作用实验中实际测得数据为净光合作用速率。实际光合作用速率不能实际测得,只能通过计算得到,实际光合作用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呼吸速率。 22给植物施用有机肥,不仅能为植物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无机盐,还能为植物生命活动提供CO2与能量。解析:植物的能量来自光合作用吸收的光能。 23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增加与DNA数量的增加不可能发生在细胞周期的同一个时期;DNA数目的减半与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可以发生在细胞周期的同一时期。 解析:细胞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增加和减半分别发生在着丝分点断裂时和细胞分成两个子细胞时,而DNA数目增加及减半时分别发生在间期DNA复制时和细胞分成两个子细胞时。 24在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中期都会出现赤道板,但只有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末期才会出现细胞板。 解析:赤道板是一个位置,不是一个真正的结构,所以不能出现赤道板。 25一个处于细胞周期中的细胞,如果碱基T与U被大量利用,则该细胞不可能处于细胞周期的分裂期。 解析:细胞周期中如果碱基T与U被大量利用,说明细胞正处在细胞分裂间期,分裂期不可能大量利用T。 26某一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中,如果有一染色体上的两条染色单体的基因不相同,如分别为A与a,则该细胞在分裂过程中很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 解析:有丝分裂中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正常情况下是相同的,如果不同则发生了基因突变。减数分裂中如果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不同,则发生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 27某正常分裂中的细胞如果含有两条Y染色体,则该细胞一定不可能是初级精母细胞。 解析:正常XY型雄性个体的细胞中如果出现两条Y染色体,说明染色体复制后并着丝点断裂,那此时可能是有丝分裂的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 28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细胞的癌变是基因突变的结果;细胞的凋亡是细胞生存环境恶化的结果。 解析:细胞的凋亡是细胞中基因程序性表达的结果,是自杀。而细胞坏死是细胞生存环境恶化的结果。 29胚胎干细胞具有分化成各种组织器官的能力,这说明了胚胎干细胞的全能性。 解析:浙科版教科书明确说明:由于胚胎干细胞具有全能性,在适当条件下,胚胎干细胞可被诱导分化为多种细胞、组织、器官。 30对于呼吸作用来说,有H2O生成一定是有氧呼吸,有CO2生成一定不是乳酸发酵。有酒精生成的呼吸一定有无氧呼吸,动物细胞无氧呼吸一定不会产生酒精。 解析:有氧呼吸产物是H2O与CO2。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或酒精、CO2。 31主动运输一定需要载体、消耗能量,需要载体的运输一定是主动运输。 解析:主动运输的过程需要载体并消耗能量,而协助扩散需要载体但不消耗能量。葡萄糖进入大多数组织细胞是协助扩散,而进入小肠绒毛细胞及肾小管上皮细胞是主动运输。 32利用U形管做渗透作用实验时,当管的两侧液面不再变化时,U形管两侧溶液的浓度一定相等。 解析:U形管做渗透作用实验时,由于膜两侧溶液开始存在着浓度差,所在最终时存在着压力, 33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酶的催化作用既可发生在细胞内,也可以发生在细胞外。 解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或RNA。酶的催化作用既可发生在细胞内,也可以发生在细胞外 34植物细胞含有细胞壁,但不一定含有中央大液泡与叶绿体;动物细胞含有中心体,但不一定含有线粒体。解析:植物细胞含有细胞壁,根细胞无叶绿体,分生区细胞小的分散的液泡。动物细胞含有中心体,蛔虫细胞中无线粒体。 35根据胰岛素基因制作的基因探针,仅有胰岛B细胞中的DNA与RNA能与之形成杂交分子,而其他细胞中只有DNA能与之形成杂交分子。 解析:胰岛素基因制作的探针只能检测相应的胰岛素基因或胰岛素基因合成的RNA,胰岛素基因各个细胞中均存在,而其生成的RNA只有胰岛B细胞中才有。 36多细胞生物个体的衰老与细胞的衰老过程密切相关,个体衰老过程是组成个体的细胞的衰老过程,但未衰老的个体中也有细胞的衰老。 解析:个体衰老是多数细胞衰老导致个体衰老,未成熟个体中也有细胞的衰老。 37将植物细胞的原生质体置于高浓度的蔗糖溶液中,该原生质体将会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解析:植物细胞的原生质体没有细胞壁,将其放在高浓度的蔗糖溶液中不能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38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测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3:1或1:2:1,则该遗传可以是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 解析:若A、B(b)两对等位基因连锁或基因型中只要存在显性控制基因则为显性性状时,AaBb的个体测交可表现为3:1,若双显、单显、双隐分别决定了三种表现型则为121。 39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后代出现3:1的比例,则这两对基因的遗传一定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解析:A、B(b)两对等位基因连锁时,两位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若两对等基因位于两对不同的同源染体上,基因型中只要存在显性控制基因则为显性性状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两种情况AaBb的个体测交可表现为3:1。 40一对等位基因如果位于XY的同源区段,则这对基因控制的性状在后代中的表现与性别无关。 解析:如果XaYA×XaXa婚配,则后代中所有男性都是显性,所有的女性都隐性。 41某一对等位基因如果只位于X染色体上,Y上无相应的等位基因,则该性状的遗传不遵循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解析:人类色盲基因只位于X上,它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42若含X染色体的隐性基因的雄配子具有致死效果,则自然界中找不到该隐性性状的雌性个体,但可以有雄性隐性性状个体的存在。 解析:由于含X染色体的隐性基因的雄配子具有致死效果,所以自然界中无含X的隐性雄配子,则自然界中就不会出现该隐性性状的雌性个体。 43某一处于分裂后期的细胞,同源染色体正在移向两极,同时细胞质也在进行均等的分配,则该细胞一定是初级精母细胞。 解析:同源染色体分离细胞的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配,则一定是初级精母细胞的分裂,初级卵母细胞细胞质不均等分配,次级精母及次级卵母细胞分裂不出现同源染色体分离。 44基因型为AaBb的一个精原细胞,产生了2个AB、2个ab的配子,则这两对等位基因一定不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解析:基因型为AaBb的一个精原细胞,产生了2个AB、2个ab的配子,两对等位基因可能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45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下了一个患病的女孩,则该致病基因一定是隐性且位于常染色体上。 解析:正常夫妇生患病女孩,属于无中生有现象,有病女孩一定是常染色体隐性且aa,而不可能是性染色体隐性。如果是性染色体上隐性,则只能是男孩子有病。 46按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体杂交得F1,F1自交得F2,则F2中表现型与亲本表现型不同的个体所占的理论比为6/16。 解析:相对性状两纯合体杂交,F2中表现型与亲本表现型不同的个体所占的理论比为6/16或10/16。 47一个基因型为AaXbY的果蝇,产生了一个AaaXb的精子,则与此同时产生的另三个精子的基因型为AXb、Y、Y。 解析:减数分裂中若姐妹染色单体未发生分离,产生了一个aa的精子,则与此精子同时产生的精细胞无a。若一个精细胞中为Aaa,则另三个精细胞中只有一个细胞含有A。 48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XbXbY的儿子。如果异常的原因是夫妇中的一方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发生了一次差错之故,则这次差错一定发生在父方减数第一次分裂的过程中。 解析:表现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XbXbY的儿子,一次差错只能母方在产生卵细胞时出现差错,姐妹染色单体XbXb未分离,而进入了同一个卵细胞中。 49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中核DNA与染色体数目之比为2的时期包括G2期、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与中期。 解析:减数分裂过程DNA:染色体=2:1的时期有:G2期、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与中期,减数第二分裂后期、精细胞、G1期比例为1:1. 50基因型同为Aa的雌雄个体,产生的含A的精子与含a的卵细胞的数目之比为1:1。 解析:同种生物基因型同为Aa的雌雄个体,精子数目远大于卵细胞数目。如人类。 51某二倍体生物在细胞分裂后期含有10条染色体,则该细胞一定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 解析:二倍体生物在细胞分裂后期含有10条染色体,可能可以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但不能是有丝分裂后期。 52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某种变化,使得一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上的基因为Aa,则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的这种变化可能是基因突变,也可能是同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 解析:不可能是同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只能是基因突变,因为交叉互换不可能出现a基因。 53在正常情况下,同时含有2条X染色体的细胞一定不可能出现在雄性个体中。 解析:雄性个体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第二次分裂后期会出现两个X染色体。 54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妻子的父母都表现正常,但妻子的妹妹是白化病患者;丈夫的母亲是患者。则这对夫妇生育一个白化病男孩的概率是1/12;若他们的第一胎生了一个白化病的男孩,则他们再生一个患白化病的男孩的概率是1/8。 解析: 55DNA不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但一切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解析: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非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56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R型与加热杀死的S型菌混合产生了S型,其生理基础是发生了基因重组。解析: 57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同位素标记是一种基本的技术。在侵染实验前首先要获得同时含有32P与35S标记的噬菌体。 解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利用同位素标记法为明显观察到是DNA还是蛋白质的作用,分别用32P或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58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不仅直接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也直接证明了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解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能直接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由于蛋白质没有进入到细菌中去,所以不能直接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59解旋酶、DNA聚合酶、DNA连接酶、限制性内切酶都能作用于DNA分子,它们的作用部位都是相同的。解析:解旋酶、DNA聚合酶、DNA连接酶、限制性内切酶都能作用于DNA分子,解旋酶作用于氢键,DNA聚合酶、DNA连接酶、限制性内切酶都作用于磷酸二脂键。 60一条DNA与RNA的杂交分子,其DNA单链含A、T、G、C4种碱基,则该杂交分子中共含有核苷酸8种,碱基5种;在非人为控制条件下,该杂交分子一定是在转录的过程中形成的。 解析:DNA与RNA的杂交分子,可以转录,也可以逆转录过程;DNA含有四种碱基,则该杂交分子含有8种核苷酸。 61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骨架;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成的长链是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解析: 62每个DNA分子上的碱基排列顺序是一定的,其中蕴含了遗传信息,从而保持了物种的遗传特性。 解析: 63已知某双链DNA分子的一条链中/=0.25,/=0.25,则同样是这两个比例在该DNA分子的另一条链中的比例为4与0.25,在整个DNA分子中是1与0.25。 解析: 64一条含有不含32P标记的双链DNA分子,在含有32P的脱氧核苷酸原料中经过n次复制后,形成的DNA分子中含有32P的为2n-2。 解析:不含32P标记的一双链DNA分子,在含有32P的脱氧核苷酸原料中经过n次复制后,形成的DNA分子中含有32P的2n个,每个DNA分子都含有32P。 65基因是有遗传效果的DNA片段,基因对性状的决定都是通过基因控制结构蛋白的合成实现的。 解析:基因对性状的决定有两种情况,一是通过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分子结构进而控制性状,另一情况是通过控制合成酶,而控制代谢进而控制性状。 66基因突变不一定导致性状的改变;导致性状改变的基因突变不一定能遗传给子代。 67人体细胞中的某基因的碱基对数为N,则由其转录成的mRNA的碱基数等于N,由其翻译形成的多肽的氨基酸数目等于N/3。 解析:由于真核基因中存在着非编码区和内含子,所以由某基因转录来的mRNA的碱基数小于N;由于终止密码子翻译来的多肽的氨基酸数小于N/3。 68转运RNA与mRNA的基本单位相同,但前者是双链,后者是单链,且转运RNA是由三个碱基组成的。 解析:转运RNA与mRNA的基本单位都是核糖核苷酸,前者是三叶草状,成双链状态,后者是单链,但转运RNA有许多个碱基。 69某细胞中,一条还未完成转录的mRNA已有核糖体与之结合,并翻译合成蛋白质,则该细胞一定不可能是真核细胞。 解析:真核细胞转录与翻译是不同时间与空间,一条还未完成转录的mRNA已有核糖体与之结合,并翻译合成蛋白质,那肯定不在真核细胞中。 70碱基间的互补配对现象可能发生在染色体、核糖体、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等结构中。 71人体的不同细胞中,mRNA存在特异性差异,但tRNA则没有特异性差异。 72生物的表现型是由基因型决定的。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解析:生物的表现型是由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73一种氨基酸有多种密码子,一种密码子也可以决定不同的氨基酸。 解析:一种氨基酸可以有多种密码子决定,但一种密码子只能决定一种氨基酸 74基因突变会产生新的基因,新的基因是原有基因的等位基因;基因重组不产生新的基因,但会形成新的基因型。 75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76六倍体小麦通过花药离体培养培育成的个体是三倍体。 解析:六倍体小麦通过花药离体培养培育成的个体是单倍体,三倍体是受精卵发育来的个体。 77单倍体细胞中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因此都是高度不育的;多倍体是否可育取决于细胞中染色体组数是否成双,如果染色体组数是偶数可育,如果是奇数则不可育。 解析:单倍体细胞可以含有一个染色体组,也可以含有多个染色体组。单倍体高度不育。多倍体是否可育取决于是否于细胞中是否有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联会是否正常。 78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无论是同源染色体还是非同源染色体间都可能发生部分的交叉互换,这种交换属于基因重组。 解析: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而非同源染色体发生部分的交叉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79在调查人类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及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选择的调查对象都应该包括随机取样的所有个体。 解析:调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需要观察分析该病家系图。 80遗传病往往表现为先天性和家族性,但先天性疾病与家族性疾病并不都是遗传病。 81在遗传学的研究中,利用自交、测交、杂交等方法都能用来判断基因的显隐性。 解析:在遗传学的研究中,利用自交、杂交可以判断显隐性,而测交不能判断显隐性 82让高杆抗病与矮杆不抗病的小麦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可从F2开始,选择矮杆抗病的类型连续自交,从后代中筛选出纯种的矮杆抗病品种。类似地,用白色长毛与黑色短毛的兔进行杂交得到F1,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得F2,从F2开始,在每一代中选择黑色长毛雌雄兔进行交配,选择出纯种的黑色长毛兔新品种。 解析:小麦属于雌雄同体植物可进行连续自交选择纯合体,兔子如果选择纯合体,应让F2中黑色长毛兔与异性黑短杂交,只要后代不出现短毛兔,那F2代中的黑色长毛兔就是纯合体。 83杂交育种与转基因育种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重组;诱变育种依据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单倍体育种与多倍体育种依据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84紫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F1均为紫花,F1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且紫花与白花的分离比是9:7。据此推测,两个白花植株杂交,后代一定都是白花的。 解析:具题意可知,两种颜色花性状由两种位于不同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紫花为A B ,白花A bb、 aaB 、aabb.白花自交后代不一定都是白花。 85果蝇X染色体的部分缺失可能会导致纯合致死效应,这种效应可能是完全致死的,也可能是部分致死的。一只雄果蝇由于辐射而导致产生的精子中的X染色体均是有缺失的。现将该雄果蝇与正常雌果蝇杂交得到F1,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得F2,F2中雌雄果蝇的比例为2:1。由此可推知,这种X染色体的缺失具有完全致死效应。 86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不仅能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也能很好地解释生物界的适应性与多样性,但不能解释遗传与变异的本质,且对进化的解释仅限于个体水平。 87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88一个符合遗传平衡的群体,无论是自交还是相互交配,其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都不再发生改变。 解析:符合遗传平衡的群体自交基因频率不变但基因型频率改变; 89现代进化理论认为,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90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的形成必须要有地理隔离,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解析: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的形成往往先经过长期地理隔离,然后达到生殖隔离后就形成不同的物种。但物种的形成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地理隔离也不一定形成生殖隔离。 91进化过程一定伴随着基因频率的改变。 解析:生物的进化过程就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的过程。进化一定发生基因频率,但是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生物进化。 92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都会直接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解析:突变与自然选择会直接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但基因重组如AaBb 自交,各个基因的频率并没有发生改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就会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93长期使用农药后,害虫会产生很强的抗药性,这种抗药性的产生是因为农药诱导害虫产生了抗药性突变之故。 解析: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群体着存在着两种变异即抗药性个体和不抗药性个体,农药选择导致抗药性个体适应环境并保存下来,通过遗传将这种适应性变异保留并加强。 94某校学生中,有红绿色盲患者3.5%,色盲携带者占5%,则该校学生中的色盲基因频率为5.67%。 95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但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的改变,从而使生物向着一定的方向进化。 96一对黑毛豚鼠,生了5只小豚鼠,其中3只是白色的,两只是黑色的,据此可判断,豚鼠毛色的遗传不遵循孟德尔分离定律。 解析:孟德尔基因分离定律认为某种性状的个体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分离比接近3:1,后代数目越多越近于3:1。 97孟德尔利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通过测交的方法对遗传现象提出了合理的解释,然后通过自交等方面进行了证明。 解析:孟德尔利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通过相对性状的两亲本杂交,然后子一代自交的方法对遗传现象提出了合理的解释,然后通过测交对实验理论解释进行了证明。 98把培养在轻氮中的大肠杆菌,转移到含有重氮的培养基中培养,细胞分裂一次后,再放回14N的培养基中培养,细胞又分裂一次,此时大肠杆菌细胞中的DNA是1/2轻氮型,1/2中间型。 99真核细胞中DNA的复制与RNA的转录分别发生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 解析:真核细胞中DNA的复制与RNA转录都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 100中心法则揭示了自然界中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过程。在一个正在分裂的大肠杆菌细胞中,既有DNA的复制,又有转录与翻译过程;在一个人体的神经细胞中,只有转录与翻译过程,没有DNA的复制过程。 解析:人体神经系统发育成熟后便不再分裂即不再进行DNA复制,则此时人体的神经细胞内只有转录与翻译过程,没有DNA复制过程。 第二部分 101内环境中含有多种成分,激素、抗体、淋巴因子、血浆蛋白、葡萄糖、尿素等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解析:细胞外液是内环境,含有的成分分为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气体和信号物质。营养物质分主要有水、无机盐、蛋白质及葡萄糖等。代谢废物主要有尿素、尿酸等。气体主要氧气、二氧化碳等。信号物质主要有激素、神经递质等。 102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的结合,各种激素与激素受体的结合,抗体与抗原的作用都发生在内环境中。解析: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发生在突触后膜上,蛋白质类激素与激素受体结合发生细胞膜上,而固醇类激素与受体结合过程发生在细胞内,抗体与抗原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 103人体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的含量会升高;血液流经胰岛后,血糖的含量会减少。 解析: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肝糖原分解后升高血糖;血液流经胰岛后,血糖含量下降,但是胰高血糖素浓度上升。 104红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与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与血浆。 解析:红细胞生活在血浆中,毛细胞血管壁细胞向里接触血浆,向外接触组织液。毛细胞淋巴管壁细胞里接触淋巴,外接触组织液。 105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在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与免疫调节下由各器官、系统协调作用下实现的。 解析: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正常机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106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是由五个基本环节构成的。 解析: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需要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完成,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及效应器组成。 107一个由传入与传出两种神经元组成的反射弧中只含有一个突触结构。解析:两个神经元间的联系也不只是通过一个突触而是有很多的突触联系,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那么多的神经末梢当不只是形成一个突触。 108神经元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或抑制的生理基础是Na+的内流或阴离子的内流。解析:浙教材中提到,神经递质分兴奋性神经递质与抑制性递质,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膜上Na+的通道,让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所以突触后膜兴奋。而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的通道,使内流,加大静息电位,突触后膜不发生动作电位。 109在完成反射活动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而在突触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解析:在完成反射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兴奋是在感受器产生的故在整个传入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的树突末梢传到细胞体再通过轴突末端传到中间神经元,而在突触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 110激素调节有三个特点:一是微量高效;二是通过体液的运输;三是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111所有的活细胞都能产生酶,但只有内分泌腺的细胞会合成激素。 解析:所有的活细胞都进行代谢即都能产生酶,内分泌腺细胞及一些神经分泌细胞分泌激素,如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 112细胞产生的激素、淋巴因子以及神经递质等都属于信号分子,在细胞间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 113在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的情况下,人体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的含量会增加。 114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靶细胞是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是甲状腺,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是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包括垂体与下丘脑。 115激素间的作用包括协同与拮抗作用,促甲状腺激素与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甲状腺激素间的关系属于协同关系;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间具有拮抗作用。 解析:甲状腺激素作用是促进新队代谢和生长发育,而促甲状腺素的作用是促进甲状腺合成分泌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素激素释放激素是促进垂体合成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三者不是协同作用。 116下丘脑是内分泌腺调节的枢纽,也是血糖调节、体温调节以及水盐平衡调节的中枢。 117特异性免疫是人体的第三道防线,是在后天获得的,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 118具有对抗原特异性识别的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以及浆细胞等。解析:浆细胞不直接识别抗原,表面不具有相应的受体。 119淋巴因子只在体液免疫中起作用,在细胞免疫中不起作用。 120抗原具有异物性,即抗原都是进入机体的外来物质,自身的物质不能作为抗原。 解析:抗原具有异物性,外来进入机体的物质及自身变异的细胞如癌细胞都可以成为为抗原。 121植物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是通过促进细胞的分裂与生长实现的;生长素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解析:植物生长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生长,而不能促进细胞分裂。 122顶端优势现象、根的向地生长、茎的背地生长都说明了生长素作用的双重性。 解析:茎的背地生长不能说明生长素作用的双重性。 123不同种类的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同一种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也不同。 124植物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部位的运输会受光与重力的影响而横向运输,但在尖端下面的一段只能是极性运输,即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向形态学的下端运输,这种运输是需要能量的主动运输。 125两种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都不具有促进植物细胞生长的作用,其原因一定是其中的一种溶液浓度过高,另一种溶液浓度过低。 解析:根据生长素促进植物细胞生长的作用曲线可知两种不同的浓度生长素具有相同的促进生长作用。 126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属于植物生长的促进剂;脱落酸与乙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抑制作用,属于生长抑制剂。 127无论是植物激素还是动物激素,对生长体的影响都不是孤立地起作用的,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128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与迁出,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组成预示着种群未来的发展趋势。 129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动物的种群密度时,由于被标记动物经过一次捕捉,被再次重捕的概率减小,由此将会导致被调查的种群的数量较实际值偏小。 解析:标志重捕法调查某动物种群密度时,如果被标记动物经过一次捕捉,被再次重捕的概率减小,由此将会导致被调查的种群的数量较实际值偏大 130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某酵母菌样品中的酵母菌数量。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由25×16=400个小室组成,容纳的液体总体积是0.1mm3。某同学操作时将1ml酵母菌样品加入99ml无菌水中稀释,然后利用血球计数板观察计数。如果该同学观察到血球计数板计数的5个中格80个小室中共有酵母菌48个,则估算1ml样品中有酵母菌2.4×108个。 131在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中,达到1/2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达到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 132一座高山从山脚向山顶依次分布着阔叶林、针叶林、灌木林、草甸等群落,这是群落的垂直分布。 解析:一座高山从山脚向山顶依次分布着不同的自然地带这是由于不同海拔温度不同造成的,这种现象不属于群落的垂直分布,群落的垂直结构是同一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 133一个森林中的所有动物与植物构成了这个森林的生物群落。 解析:一个森林中的所有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及微生物构成了这个森林的生物群落。 134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135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由自养型生物构成,一定位于第一营养级。 136在捕食食物链中,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占据最高营养级的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动物。 137食物链纵横交错形成的复杂营养关系就是食物网。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取决于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解析:一个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的种类及数量越多,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稳定性越高。 138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该生态系统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139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也就越强。 解析:一个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越多即种类及数量越多,食物网越复杂,抵抗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弱。 140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与能量的循环利用,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项合理措施。 解析: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的多级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项合措施。 141对任何一个自然生态系统而言,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而不依赖于系统外的供应,但能量是逐级递减的,且是单向流动不循环的,必须从系统外获得。 解析:物质反复循环利用是指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而不是一个生物群落中各成分之间反复循环利用。 142负反馈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基础。 143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144生物多样性有着三个方面的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际意义以及对生态系统的重要调节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解析:对生态系统的重要调节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 145保护生物多样性,必须做到禁止开发和利用,如禁止森林砍伐,保护森林;保护海洋生物,必须禁止乱捕乱捞。 解析:保护生物多样性,要在合理利用的基础上加强保护,对于濒临灭绝物种,要禁止开发和利用,如禁止森林砍伐. 146在一条食物链中,由低营养级到高营养级推算,前一营养级比后一营养级含量一定多的指标是“能量”,而“数量”可能出现反例。 147对于捕食链来说,第一营养级一定是生产者,分解者一定不占营养级,无机成分也一定不占营养级。 148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不一定是植物,消费者不一定是动物,分解者不一定是微生物。 149生殖隔离一定导致形

    注意事项

    本文(测测你的基础.docx)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