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浅谈品德与生活课程中体验活动的教学策略.docx

    • 资源ID:3628407       资源大小:48.68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9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浅谈品德与生活课程中体验活动的教学策略.docx

    浅谈品德与生活课程中体验活动的教学策略浅谈品德与生活课程中体验活动的教学策略 聂亲扬 内容提要: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品德与生活课程作为一门独立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更加倡导体验式学习方式。本文依据体验活动的特点,研究体验活动的教学策略,提出“关注儿童,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创设体验活动的情境;关注现实生活,打造生活课堂,由“说教道德”走向“体验生活”; 关注体验活动中的生成性问题,捕捉最佳教育时机;关注教学资源,发挥农村资源优势,广辟体验活动途径”四大教学策略。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 体验活动 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通常指以一定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制定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适、优化,使得教学效果趋于最佳系统的决策和设计,包括指导思想、实施程序、操作要领和效用评价等。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中体验活动的教学策略是指根据品德与生活教材特点及学生生活实际,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创设特定的课内教学、课外活动的情境,设计并实施适宜教学行为技术和程序,不断调整、优化教学过程,增进学生积极的感受体验,促进品德内化、知行统一的决策及其操作经验。 一、实施体验活动教学的意义 1.新课程改革的呼唤 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把人类积累的丰富文化内化为受教育者的素质、才能、智慧与品德,促使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发展的过程。教育的内化不能靠强迫,而是要通过个体的体验活动才能实现。在教育活动中,没有体验就没有内化,没有内化就没有发展。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体验”为核心把教育目标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提出了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多元的发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些要求的宗旨是呼唤转变全体学生的学习方式,呼唤在教育教学中实行“体验学习”、“体验教育”。 2.品德与生活课程的需求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他所呈现出的课程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力求富有童心、童趣,为儿童所喜欢、所需要。同时,教材力求从儿童自己的世界出发,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时教和学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的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的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2课程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的主体活动或游戏为载体,积极的引导儿童的发展。 分析课程标准里的目标得知,目标分为三类: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以及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目标是主要的。这些目标,除了价值观以外,是不能用理性的教导来灌输的,而且理性灌输价值观的效果也不会好。那么学生如何达到这些目标呢?体验。情感是需要学生亲自去体验的,只有学生自己体验到的情感对他来说才是真实的,情感体验决定态度,决定价值观。正如朱小曼教授所说:“体验作为情感教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既有认识论的意义,即用体验的方式达到认知理解;又有本体论和价值论的意义,即体验是人的生存方式,也是人追求生命意义的方式。”3因此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去体验,而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的体验创造环境、创造适合儿童的体验活动。教师设置什么样的活动,学生就能够体验到什么样的情感。在这样的活动氛围中,教师给予学生的是更多的独立体验、自主思考和决策的权力,而且也只有学生自己体验过的情感才是深刻的。 二、体验活动教学的界定 首先是关于体验教学的理解。“体验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倡的学习方式,体验教学就是以学生体验为主要教学方式的教学。什么是体验呢?体验,即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从教育学上讲,体验是主体内在的知情意行的亲历、体认和验证。它既是一种活动,也指活动结果。作为一种活动,指主体亲历某件事的全过程;作为活动的结果,是指主体通过“亲历”所获得的认知和情感。 其次关于体验活动的理解:体验活动学习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它要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设立各种全过程亲身实践、亲身体验、合作探究的活动学习程序,让全体学生在“体验感知、体验感悟、体验思维、体验积累、体验情感、体验合作、体验实践、体验创新、体验挑战、体验成功”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情商,促进知识的感知和内化,陶冶情感,开启智慧,积累良好的学习、情感体验,树立较强的学习、实践、创新的自信心。它可以是假设情景的体验,比如讲故事,角色扮演,问题情景,阅读感悟,等等。还可以由主渠道延伸到课外生活之中进行实践体验,如主题调查,自主设计,爱心行动,等等。这类体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关注自然、社会、以及他人,思考社会问题,承担社会责任。 三、体验活动的教学策略 实施体验式学习,进行体验活动教学,关键是教师要用“心”去创设或捕捉有意义的情境,并不断引领、促进学生也用“心”在有意义的情境中不断体验,生成意义。那在体验活动学习的过程中,如何创设和捕捉体验情境?如何引领学生用心地进行观察与反思呢?在此,结合自己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有关实践,谈谈体验活动的教学策略。 关注儿童,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创设体验活动的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而这种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来自教学中情境的渲染,来自学生内心真实的体验。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道德情境,让学生在想象性的情感体验中,经历动机的冲突,情感的激荡,认识的升华。因此情境创设必须以情感为出发点,以鲜明为落脚点,以学生的体验为支撑点,最终使学生自觉地进入实践活动中去。 1.游戏活动。 对于一二年级八九岁的学生来说,游戏活动是带有“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配合的活动方式。游戏对培养儿童的情感,让儿童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促进儿童积极参与教学,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游戏形式要多样,游戏内容要有针对性,游戏情境要小,适合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课堂范围进行。 例如做游戏守规则一课,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规则意识,课始我安排了掰手腕的游戏。“大家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要通过掰手腕的游戏,比一比谁的力气大。”“同桌的两个同学为一组,准备”还没等我宣布开始,同学们就早已意见满堆。“不公平,他是男同学,我是女同学,肯定比不过他”“您看,他都站起来了,胳膊抬得太高了。”见此情景,我马上引导“那怎样才能让比赛公平呢?”“咱们得定个规矩,男生和男生比,女生和女生比”“胳膊肘不许抬起来,都放在桌子上。”“不能用两只手”就这样,我从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入手,通过不平等游戏的设计,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意识,主动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已有经验,在亲身参与的游戏中,真切的体验到了游戏规则的重要。 游戏教学很符合孩子的心理,操作上简单易行,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把游戏引入课堂,在游戏情境中,所有的道德认知,不是教师说教形式的简单传播,而是通过学生参与生动的游戏自己体会、感受获得的。 2.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活动,是为了让儿童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而有目的的创设某种情景,令其经历的仿真性演习活动。对于一二年级小学生来说,这种表演活动,既可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又可促进他们在入情入境的亲身参与中获得体验。 进行角色扮演教学时,关键是让学生真正与角色融为一体,促使学生从内心有所感有所悟。教师首先应该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因为只有对外界事物具有较丰富的深刻的经验,儿童才能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充分想像和创造;其次,要让学生清楚将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要体验什么,以唤起相应的认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例如:在教学我来帮助你一课时,学生知道应该帮助残疾人,但并不能真实体验残疾人的不便,不能感受残疾人想得到帮助的需要以及被帮助后的温暖心情。因此,教学中,我创设了学生扮演盲人取物的情景一位学生蒙上眼睛,摸索着走到讲桌前,在众多的物品中,取回大练习本。这个过程,虽然不是人人扮演盲人,但通过身临其境的看“盲人”在反复触摸中,辨别方向,辨别物品;学生内心也能真切感受到残疾人生活的困难和艰辛,从而产生同情心。这时在让他们述说帮助别人的事,会有感而发,为真正帮助别人而感到高兴。 3.媒体渲染。 以多媒体为主的信息技术的介入,为我们的课堂带来了鲜活的、声形并茂的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心入其情,进入角色,从而唤起、激发其深刻的内心情感体验。 例如生活处处有规则一课,我针对农村学生交通知识相对匮乏这一实际情况,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并茂及能制作动画的特点,制作了交通标志和交通设施的课件:首先出现人行横道、交通信号灯、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等交通标志图,当学生介绍某种交通标志或设施时,点击此处,屏幕出现该种标志或设施的字幕,同时传出“交通信号灯,对啦!”、“行人护栏,对啦”等声音,给学生以鼓励。在这种形象生动的情景中,各种交通标志和设施不再枯燥、呆板和难以认识。在述说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危害时,我播放了典型的交通事故事例,看着鲜血满地,亲人痛哭的情景,学生幼小的心灵被深深的触动。从而使他们初步体验、感受到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而且印象很深,不容易忘记。 从上述几点,我们可以看出,体验活动式学习强调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符合学生心里特征的情境开展教学活动,这个情境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模拟的,使得学生可以置身于实践情境中,以亲身的经历,获得感性的认识,生成丰富的体验,又以情感为动力,在反思中深化和升华为理性知识。 关注现实生活,打造生活课堂,由“说教道德”走向“体验生活” 生活是道德的田园。离开了生活,道德只是干瘪、抽象的条文,不可能在学生的心灵中生根发芽。就像新课标中所指出的:“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从他们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提取和开发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打造生活的课堂,不断丰富和推进体验活动的进程,使课堂生活成为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促进学生在这种生活中体验、感悟。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唤醒参与体验的意识。 生活本是体验的沃土。为了让孩子们获得真实的生活体验,教师应该以儿童现实生活为基点,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体验,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只有让孩子们带着一种积极的心态融入到现实生活之中,他们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真实感受,获得真情实感。而这种对生活产生的真实情感是我们教师无法通过自己美丽的言辞强加给学生的。 例如教学“看望春天”这一主题活动时,为了有效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观察周围植物的变化中,感受春天的到来。我将课堂“搬到了”校园里,花坛边、草坪上、大树下,孩子们或看或闻或摸或采,完全融入了美好春天的校园。通过课上带领学生观察玉兰花的颜色、花瓣的形状、闻花的香味,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他们捡花瓣,捡花托,用各种形象地比喻,表达着自己的认识。学生手指着花托,“这个毛茸茸的,像个小刺猬”“我看像小船”“我看像棉被,包着花瓣,怕花瓣冷”“我说他更像妈妈的肚子,花开了,就象小孩从妈妈肚子里跑出来” 正是这种源自生活的观察,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在积极的情感投入中,体验到大自然的美,体验到生活的美。 2.链接以往的生活,从已有经验中获得体验的快乐。 体验是以经验为基础,是对经验的一种升华与超越。“是以主体认识过程中和心理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内容为对象的,是对经验带有感情色彩的回味、反刍、体味。”5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在学习的过程中,儿童不是一张没有描画过的白纸,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有着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这些先前的经验是他们进行体验学习的快乐源泉。 如教学和动物做朋友一课,我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创设了趣味盎然的导入活动。首先在每组的桌面上,摆好写有各种动物的谜语卡片和头饰。“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好,下面就请你快速的猜出你们组卡片上的谜语。”“你猜到的谜底是什么呢?请你戴上头饰,告诉周围的同学。”“哈哈,看看我们都变成什么了?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动物王国,去认识了解我们的动物朋友。”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使他们在非常轻松快乐的活动中,走进动物的世界,从而为下面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开端。 教学中,我们教师要从了解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唤起学生以往的生活经历,寻求已有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的最佳结合点,提升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理解。在这种参与过程中,使学生获得体验学习的乐趣。 3.关注现实生活,在体验中内化道德品质。 鲁洁教授在在学习中找到通向生活的道路一文中强调:“课程以儿童现实的生活为基础,但它不是学生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它要高于生活,所设置的内容是儿童生活的锤炼。”可见,德育走进生活不是无条件的迎合生活,而是在关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引导儿童生活。要“让儿童现在生活得河流里,注入他们未来生活的水流,要把我们藏匿在遥远地方的教育目的的种子移植到生机勃勃的儿童生活的心田。” 6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生活经历,聚焦现实生活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现实生活进行道德反思,促进丰富学生的体验感悟,由感知生活经历上升到形成生活经验,生成生活智慧,从而在体验中内化提升道德品质。 例如在教学节约每一滴水时,我首先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让他们说一说生活中水有哪些作用?在学生畅谈水可以洗衣做饭种花浇地生产做工后,我将话题一转“可你们知道吗?地球上能被人类利用的水资源非常有限。”接着出示课件“一桶水与一勺水的对比”在学生的心灵被深深震撼之际,再抛出“可生活中却还有人在浪费水,你都调查了解了哪些现象。”此处的“生活”事例,叩击着学生的心灵,他们为这些触目惊心的现象,感到强烈的愤慨。那么接下来的节水教育就顺理成章的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使他们真正言为心声。 在上述课例中多次呈现生活,聚焦现实,但每一次生活事实的呈现,都能给学生带来深层次的体验,使他们感触水的宝贵,节水的重要。可以说,课堂上的生活再现,是引领学生真正体验感悟提高的过程。 关注体验活动中的生成性问题,捕捉最佳教育时机 课堂是个动态的过程,它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在体验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不论是学生置身在生动的表演、游戏情境中,还是在真实的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学生都将从全身心的投入参与中,获得真切的体验。也正是在这种体验中,会有思想火花迸发,会有思考性的智慧问题产生。因此,我们应善于抓住课堂中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把那些蕴涵着闪光点、生长点、转折点、链接点,哪怕微乎其微的生成火花,进行挖掘、开发、引申、利用,从而使体验活动中的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 1.突发事件,巧处理转不利因素为积极情感的生成。 生活是多变的,课堂是随机的,作为教师不应该拒绝体验活动中生成性问题的出现,更不应该避开问题的解决。教师要本着为学生服务,珍视这些真实的问题情结,让学生在课堂中找到解决真实问题的根源。 例如一年级老师 您好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老师的关怀与爱护,激发爱老师、尊敬老师的积极情感,我安排了“我是小老师”的表演活动。让学生结合生活中老师对自己的关心,扮演老师的角色,通过表演,体会老师的爱。然而就在学生的表演中,问题出现了。一位小男孩瞪着眼大声说:“谁在爬墙,赶快下来。”惹得其他同学哈哈大笑起来。在尴尬中,小男孩不知所措,我也紧皱了眉头。显然这是一个反面事例,老师强硬的语气,让男孩至今记忆犹新。如果抛下问题,那则失去了让学生在思考中寻找师爱的体验机会。于是,我顺势利导:“呵,好厉害的老师呀!他是谁?为什么大声喊你?”“我爬学校的小矮墙,体育老师发现了,他喊我,我好害怕。”“爬墙多危险呀!”“摔伤了怎么办?”没等我说话,同学们中已经有了轻声的议论。接下来我进一步的引导学生分析当时的危险情景,体验老师严厉的语言中所包含的爱,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老师工作中的严厉。就这样,把突发的不利因素,转变成了积极情感的生成。可以说,体验活动中的突发事件,犹如催化剂,只要我们善于调配,它将有利于深化学生的体验感悟。 2.观神情,听心声从表情中激发袒露内心情感的生成。 情境是滋生情感的土壤。在教师预设的情境中,学生或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或感动在真实的故事讲述中,或在游戏活动欢悦,或面对展示的图片沉思在情境中,学生体验着感悟着,有时他们会皱紧眉头,有时会啧啧称赞,有时会抽泣,有时会惊叹。所有情感的流露,都应是课堂生动而真实的生成资源。教师应在观察学生神情、倾听学生心声中,进行引申,释放儿童萌发的那份真诚。 例如在教学节约每一滴水时,当多媒体展示出因缺水而干裂的土地图片以及人们用渴求的目光关注着从很深的井下打上的一点清水的图片时,我清楚地看到了孩子们睁大的双眼,听到了“啊”的惊叹。我没有让这份宝贵的情感一闪即逝,而是给予学生袒露心声的机会,让他们说说为什么惊叹“我没想到还有这么多缺水的地方”“那些庄稼真可怜,那些人喝不到水多难受呀”“水真是太少了!”正是因为有了老师关注课堂中生成的那份情感,才有了学生更深层次的体验。 3.关注个体,引起共鸣在对话引导中升华情感。 真正的心灵成长,并不是外在的强加,而是内在的唤醒与生成,它是主体原有情感体验与基于不同生活环境而形成的新体验之间相互撞击的结果。课堂上,在各种体验活动中,学生受自身经历与感悟能力不同的影响,他们所体验到的情感、内心受到的冲击都不尽相同。作为教师,我们应关注学生的个体体验,通过对学生中优质资源的挖掘,通过对话引导,引起共鸣,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感与认知。 例如教学我家的故事时,为了让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为自己的成长付出的心血,培养孝亲敬长的情感,我在学生课前调查访问的基础上,安排了“讲讲我家的故事”。就在很多孩子高兴地讲着爷爷奶奶怎样把好吃的留给自己,怎样天天接送自己时,一位小男孩站起来说到:“我的爷爷生病后不能走路了,每天中午放学时间,他都从窗户往外看,听到我的脚步声他就开始呵呵的笑,看到我他就拍拍玻璃,我爱爷爷。”多么真挚的亲情的流露啊!我顺势引导:“他为什么爱自己的爷爷,他的爷爷并没有在吃、穿、用方面表现出对他的爱呀?”“因为他爷爷不能走了,还天天惦记着他。”“他爷爷趴在窗户那等他放学,肯定一上午都在想着他”“老师,等人的时候最着急了,有一次我放学出来晚了,我奶奶在校门口,看见一个出来的小孩就问,最后奶奶都到教室来找我了。他爷爷不能走路,天天盼它早放学,他爷爷多爱他呀!”此时间,由个体的独自对老人关心爱护的体验情感,已经弥漫到了整个课堂,充斥到每个孩子心间。所以说,课堂上,我们要善于捕捉、点燃学生个体中内在的情感,要让那些善于表达的、有不同生活亲历体验的学生事例,释放为带动全体进行情感体验的火花,在思维撞击中,升华成深层次的群体情感体验。 关注教学资源,发挥农村资源优势,广辟体验活动途径 品德与生活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不论是课程内容还是实施课程的时间与空间,都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因此关注儿童身边的教学资源,便于寻找有效的体验活动途径。 1.亲近土地,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劳动的美德。 农村,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生活在农村的儿童,对农村生活和大自然十分熟悉,对四季的变化体会十分细腻。把农村田间变成儿童可参与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深入果园、田园、林中、溪边,亲身投入拾麦子、掰玉米等实践性课堂中,可使他们在丰富的实践体验活动中感悟美德。 例如我校充分利用教学楼后的学农基地,组织学生亲手种植蔬菜、大豆、玉米,学生在栽秧、点豆、施肥、浇水的过程中,真切感受到劳动的艰辛,同时在收获的过程中,感受到付出的快乐。尽管学生年龄小,干活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菜秧拿折了,土埋深了,拔草时被虫子吓着了,但正是这些令他们惊奇的、高兴的事情的发生,给予了他们一次次欣喜的体验。他们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到劳动的快乐,感受到粒粒借辛苦的真谛!这是课堂上讲授所不能给予的道德认识。 2.亲近邻里,在和谐融洽的邻里关系中体验真情。 心灵世界的教育不能靠“灌输”,也不能靠“塑造”,只能在实践参与中、在亲情体验中、在自主感悟中,才能获得精神世界的满足。 农村与城市相比,邻里相见更容易关系更和谐,在人与人交流中,体现出淳朴的乡情。因此,在进行“心中有他人”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教学资源,使学生在生活观察中,采访调查中,体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关系,从自己亲身经历的“父母不在家,到邻居家等待”“邻居有好吃的拿给自己品尝”“生病了,邻居到家看望”等事例中,挖掘学生的内心体验,以他们与邻居相处获得的快乐为中心,推广辐射到社会生活,使他们知道生活中还有更多的他人存在,人与人相处时,需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这样才能更快乐。 3.亲近特产,在为家乡自豪中体验热爱家乡的情感。 在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进行爱家乡教育是重要内容之一。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 一二年级的学生,受年龄特点的制约,他们往往对具体的、感性的、摸的着看的见的事物感兴趣。因此在对学生进行爱家乡教育的时候,就可以把“爱”的教育,渗透到学生身边的事物中,特别是能代表家乡的土特产,让学生在调查搜集中了解土特产,在课堂汇报中热爱土特产。因为土特产不仅是家乡推出打造的品牌,同时,土特产也是家乡的象征。例如,平谷被称为“桃乡”,平谷的大桃享誉北京市,更传播到海南,大桃成为传播平谷文化,传播平谷形象的使者。课堂中,随着音乐“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的播放,随着彩霞般桃花、丰收的大桃采摘情景的展示,学生由衷的感到家乡的美。接下来,学生开始汇报自己采访的关于桃乡的趣事,深深体验到家乡人民的勤劳。这样,由物到人,到生活成长的地域家乡,情感一步步加深,寓意也逐步深刻。 四、总结提升 体验活动教学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通过情境与活动的开展,促进主体在亲历体验感悟中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通过体验活动的实施,可使学生在亲自参加实践,手脑并用,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获得有关的体验和认知、情感的发展,在活动体验中感悟做人的道理,提高服务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的发展。另外活动教学构建在“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和主体性教育原则的理念上,着重研究教育过程中主体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实现教育的最佳效果。运用体验活动的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从而从根本上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使学生在体验感悟中提升道德认知。 实施体验活动教学策略使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共同生活,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特定情境活动、游戏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体验学习中,自身的道德素质得到发展。在实施体验活动的教学策略中,重要的是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活动情境,挖掘、利用教学条件,关注体验活动过程中生成性的教育资源,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活动气氛;同时,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需要、原有道德认知水平、现实生活经验,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道德认识的提升;另外,还应认识到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的过程,不必将道德观点作为“绝对的客观真理”强加给学生,学生更喜欢参与活动体验学习,通过自身感受来深刻内化、吸收。

    注意事项

    本文(浅谈品德与生活课程中体验活动的教学策略.docx)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