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docx
浅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李清照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在宋代多达一千四百三十余词家中,她是位极有艺术个性和独特魅力的“婉约派”出类拔萃的词人,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女作家。她的诗、词、文俱佳,而以词最为突出,享誉文坛。她一生的创作横跨北南两宋,词以北宋灭亡南渡为界线,分前后两期。前期词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涉闺情相思,不乏风韵优美之作;后期词将故土之思与身世之感入于所作,多慨叹孤独、凄凉、清冷之身世,感怀离乡、丧夫、失国之悲痛,风格转为低回宛转,凄苦深沉。其诗虽为数不多,却足见超凡脱俗、卓然一家之特色。本文侧重就“情景交融,别具神韵”、“语言清丽,别具一格”、“构思新奇,别是一家”三方面来阐述 一情景交融 别具神韵 与欣赏诗歌一样,品评词的高雅崇尚的是神韵。神者何?精气不灭者是。韵者何?余味不尽者是。有神,方有容光焕发,故曰“神采”。有韵,方有言外之味,故曰“韵味”。李清照的创作一直遵循以诗言志,以词抒情的原则,她极善于将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恰切地倾注于笔端,泼洒于纸面。她的很多名篇佳句,长久以来一直感天地泣鬼神,一直传诵于一代代的口碑上,尤以写离愁别恨、思乡念国的深情与当时所处景物,环境自然地融合起来表情达意的这类作品更能动人心弦,感人肺腑。达到情景交融,别具神韵的境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寓情于景,委婉含蓄。醉花阴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这首词很能体现其词寓情于景,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情意委婉,含蓄蕴藉的特点。李清照结婚后不久,她丈夫赵明诚即负笈远游。生活的孤寂,使她时常怀念游宦在外的丈夫。其时正值重阳佳节,李清照因思夫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这首词表面上写李清照深秋时节的孤独寂寞之感,实际上,她所表现的是自己在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薄雾浓云愁永昼”,从早到晚的天空都是布满“薄雾浓云”,天气是阴沉沉的;这种天气下,人的心情也是愁思绵绵、孤寂难捱。胸中之情“愁”情,与眼前之景“薄雾浓云”自然融合。外景诱思,室内又如何?“瑞脑消金兽”,她在屋里独自接连点燃瑞脑,独自看着香炉里瑞脑香的袅袅青烟出神,甚为聊赖。寂静中的缕缕轻烟之“景”与凝神相思之“情”十分暗合。 接下来,无论是“佳节重阳”更能撩拨“思亲”情怀,“纱厨”下的夫妻同“玉枕”共眠之睹物思人,触物感怀,因“半夜”秋凉无夫温床而“冷”醒,更有夫妻离别一番凄冷孤寂之滋味在心头。还是“黄昏”时分,“把酒”“东篱”下,原本希望借酒稀释“思愁”,借菊香冲淡“怀情”,偏偏事与愿违。黄昏、黄酒、黄菊平添了离愁别恨之旺情,不得不转回闺房觅静,怎奈晚来西风瑟瑟卷帘起,顿觉东篱下受着风残的菊花,花瓣纤长,修条长枝的瘦得可惜,而房内伫立帘子旁的“人比黄花瘦”。这一切都天衣无缝地将依依愁情寓于秋云、秋风、秋菊等等景物之中,情因景而生,景为情而置,情景交融,相辅相成,浑然成篇。 李清照的词,体现寓情于景,表意含储蓄蕴藉特点的还有不少篇章。如:一剪梅中“红藕香残”之景,与“玉簟秋”之感,吻合了因丈夫远游不在身边之孤寂闲愁之情;声声慢中的“冷冷清清”与“凄凄惨惨戚戚”,“雁过”与“伤心”,“黄花堆积”与“谁堪摘”,“细雨”点滴与“愁字”了不得等都是情景相生,委婉含蓄。 2、点染得体,形神兼备。点染,本是国画上的术语,借用到词的创作上大致意思是:“点”,就是正面点出事物的本质,“染”就是侧面描写,体现本质的生动丰富的形象。或说,点和染的关系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一般在特殊中得到表现,点也在染当中得到表现。现就以李清照后期词作名篇声声慢为例证。这首词真切地表达了李清照晚年凄凉孤寂的处境和悲苦的心情。词中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从“寻寻觅觅”起始,她一起床就百无聊赖,非要东张西望、入心入肺地寻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结果是“冷冷清清”,不但毫无所获,反而被无名的孤寂清冷气氛加重了自己凄惨忧戚的感受,即“凄凄惨惨戚戚”。开头三句正面点出凄惨清冷的心境来总领全篇。接着从秋晨难养身,晨酒难浇愁、南来秋雁勾心伤、无心摘菊憔悴损、守窗难等天黑、雨滴桐叶愁煞人等多方面多角度点染,铺衬人死家破国亡的死别愁情。“乍暖还寒”和“晓来风急”结合,侧面点明“秋凉”、“风急”印证环境“冷清”,共同烘托“凄惨悲戚”的心情。此为一染。“正伤心”三字点明“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所隐含的愁情。空中南来秋雁,是李清照的旧日相识,含意有二:一是鸿雁和她均生长于北方,鸿雁因天寒而南飞,她因国破而南渡,李清照在临安看到的来自沦陷区的北雁,心生“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悲叹;二是鸿雁因曾为她和离家出仕的丈夫间的信使:“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如今夫亡楼空,“征鸿过尽,万千心事谁寄”,收信者已不在人间,看到昔日为己传情之雁,怎不伤心落泪呢?旧识过雁勾悲情,此为二染。不堪仰望辽天过雁,便转而俯视满地黄菊。词人于菊独衰,好以菊自喻:“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当年黄花虽瘦,尚能摇曳西风中,而眼下无心摘那满地堆积的“黄花”,花当自萎而“憔悴损”,词人无心摘花的郁闷正是她客居生活孤独郁闷心情之侧露。“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一个“守”字和“独自”一词,突现词人形单只影,孤苦无靠,更深一层染渲了“凄惨悲戚”之情,“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不仅脱胎淮海,而且单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把两种内容融而这一,笔更直而情更切,凄戚之情与点滴之声相互点染、应和。“怎一个愁字了得!”,以蹊径独辟之笔收结全词,为再好不过也。自庾信以来,或言愁有千斛万斛,或言愁如江如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总之是极言其多。此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 思绪纷繁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不说明一个“愁”字外更有何心情,即嘎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一个“愁”字是全词精神的总概括,回应开篇“寻觅”之举,至此,主人公形象圆满,形神兼备。 具有如此异曲同工之手法的还体现在其醉花阴、凤凰台上乙吹箫等词作。 3、张弛有度,意境浑然。词的填写各种限制不少,形式对内容的自由表达框框较多。李清照的词不但想象丰富奇特,内容舒展得开,收束也恰到好处。而且其大多词所描摹的意境都出神入化,浑然一体。我国古典词较注重意境的创设。“意”即是情意,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即是境界,典型的画面境界。词的意境,既蕴含词作者的思想感情,也蕴含着客观景物。情景交融,便是词通常意境所要求达到的主要目的。李清照词的意境大都达到形象化、典型化,有真情实感,言尽而意无穷,浑然一体的境界。如凤凰台上忆吹箫:这是一首抒“写其一腔临别心神”的词李清照新婚不久,丈夫外出,虽是小别,也使她心中难于平静。 词的上片写将别愁情。但写得曲折含蓄,尽写在词人懒散心情上。这种心情蕴含在景物的描写之中。你看,词人无心继续焚香,所以狮形铜香炉的香燃尽了、冷了;起床后也无心叠折堆在床上的红锦被;日上帘钩,也不梳妆,无心抹拭妆奁上的尘埃。行文至此,可谓松驰散漫,很是放得开。词人为何这样精神不振,心事重重?那是“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所引起的。“生怕”,即“最怕”。明明丈夫要出门了,要和自己分别了,这是客观事实,但词人不直接点明。这欲言又止的情态更显得形象、曲折。一肚子愁情苦水欲诉又止,能收到一切“尽在不言”中,很是收得拢。而对即将离别情景,词人内心极为忧愁凄怆。这种心情体现在“新来瘦”上。新近瘦了,显然是“离怀别苦”所致。但词人不是直说,而是说不是因喝酒多了而生病,也不是因秋而悲凉那是什么使词人形容憔悴,身体消瘦、“欲说难休”呢?除夫妻离别之处,不是包含着更多复杂的社会内容吗? 词的下片写离别已无可更易的事实。面对临别之际,词人即使唱千万遍阳关三叠,“也则难留”丈夫。所以词人痛苦而绝望地发出哀叹“休休”,一种失望和沮丧之情随别离悠然而生。最后写词人在“空闺独守”的情况下寂寞难耐心境,于是“终日凝眸”,盼着武陵人的归来。只有楼前的流水是自己的知音,益见痴情之深。词的开头以一个“慵”字突出了离愁之苦,词的结尾以一个“新愁”与上片的“新瘦”相呼应,二者融为一体。情与景交融。主观与客观的融化,构成了浓郁浑然的艺术意境。 二语言清丽 别具一格 李清照词的语言运用,可以说是达到 了超凡入圣的境地,体现出语言清丽,别具一格的特色。 1语言通俗,言浅意深。彭孙橘金粟词话说李清照的词是“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就拿一个“愁”来说,她的相当部分词作都用到“愁”字,不同词作的“愁”有不同的意义和情感,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无论何处用“愁”都点化得通俗易懂、恰如其分。自不说其晚年名篇声声慢中怎一个愁字了得之“愁”如何传神,也不道醉花阴中“愁永昼”之“愁”如何耐人寻味,随意就点绛唇、武陵春、凤凰台上忆吹箫篇章里提及的“愁”字无不用得寻常浅俗、蕴意深刻。“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将“一寸”柔肠与“千缕”愁思搭配,令人产生强烈的反差和压抑感,可见李清照此“愁”何等细软绵密,否则方寸之肠何以挤载得下千缕之思愁?可见这驱不散、扯不断的愁情压在深闺孤寂弱质女流之心头,使她愁肠欲断,再也承受不住的凄清景象,发语自然、生动、清新。置于“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向来受人称道,只可意会的“愁”被作者赋予形质,能装船能过称,从具体化、形象化上说,此“愁”比“离愁恰似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等“愁”更通俗、形象、贴切,更受人青睐,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相媲美;而凝眸处何以又添“一段新愁”?此盖痴痴凝眸之必然结果。自从得知丈夫出游信息,李清照就产生了“新愁”。这新愁既是离情思愁的升华,又与上片的“新来瘦”,前后照应,合情合理。 同是一个“愁”字包含了纷繁而生动的实体,使这个再寻常不过的字产生了神奇的功效。纵观李清照的词作就不难发现,其几乎每首词,都能找到语言通俗,言浅意赅的例子。 2比喻贴切,生动自然。李清照词作常常运用比喻手法,而且既抓准喻体和本体两物有极其相类似点,又严格区分两物整体极其相异处。使其所运用的比喻句无不自然而恰当,生动而传神。除了醉花阴中“人比黄花瘦”形象富于创新,比喻贴切、生动自然历来被人们赞许。以花木之“瘦”比喻人之瘦,诗词中不乏类似的句子,如:“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然而它们都远不及“人比黄花瘦”精彩,何也?瑯嬛记提到赵明诚那位友人陆德夫,在谈到这首醉花阴词时:“三句绝佳。”他不是单拈出一句“人比黄花瘦”来,这是很有道理的。这是因为正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才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莫道不消魂”,是直接对“东篱把酒”说的,使“人似黄花”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而且极有情思。“帘卷西风”一句,更直接为“人比黄花瘦”句作环境气氛的渲染,使人想像到一幅西风瘦菊、佳节冷落、佳人对花兴叹、怜花自怜的图画。如果没有时令与环境气氛的烘托,孤零零地打一个比喻“人比黄花瘦”,就与说“人与绿杨俱瘦”、“人比梅花瘦几分”一样,是简单的类比,没有多少深厚的意境了。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句比喻也一向被人称道。这句比喻的好处是用得新颖,自然妥帖,不着痕迹。就以形容“愁”和“恨”来说,词史上有不少名句,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些优美的词句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都饶有新意,各具特色。在这首词里,李清照同样是以夸张的比喻来形容“愁”,但她自铸新辞,且非常自然妥帖,不着痕迹。作者在前人生动比喻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把“愁”搬上了船,于是“愁”便有形体有重量,不但可随水而流,并且可以船来装载。这便是这句比喻的新颖之处。说它自然妥帖,是因为它承上句“轻舟”而来,而“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构成了完整的意境。孤雁儿中的“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句中“玉炉寒”既实指香炉冷却,也指环境凄冷,暗寓心境凄清阴冷,故用料峭的春水喻比词人凄苦情怀,具体可感而贴切,与朱敦儒念奴娇的“照我藤床凉似水”之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 3善用叠字,清新独到。为使词篇增加音律美、修辞美,李清照往往运用叠字咏怀状物。如“寒月萧萧上琐窗”、“淡云来往月疏疏”, “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等等,这类叠字在易安词中占了不小的比重。有的用来状物写景,有的用来表意抒情,景中含情,境中寓景,使词章倍增光彩。最有代表性的,当推声声慢。 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作品中的名篇。在这首词中,集中了作者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实际。全词悲凉低沉,一连串叠字的运用,把女词人的内心世界细致入微地展示出来了。词的开篇连用十四字组成七组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样的开端,在宋词中是绝无仅有的。它不仅使词的声调整抑扬顿挫,和谐悦耳,也在表情达意上层层深入步步加浓。“寻寻觅觅”是写在找寻着能寄托的东西,寻觅的结果是“冷冷清清”,这既是写残秋,也是在写自己的心神无主。接下去的三组叠词更使悲苦情怀加剧。使人感到女主人公丢失的东西太多,太珍贵了。七组叠字由舒徐的单调转入急促的音调,形成了高下起伏的节奏,婉转有致,恰到好处地推动着感情的波澜。整首词中,九十七个字里,舌音字和齿音字多至五十七个,显然是词人特意运用这种音调来描写沉郁凄惶的心情;渲染冷落的气氛来反映这种心情。读声声慢犹如弹奏一支凄婉哀绝的抒情曲,让人不能不有共鸣。词评家们纷纷给它戴上桂冠。陆蓥评它“气机流动前无古人”,徐 形容它“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等,均同用了一个“萧萧”叠字,其在不同句子中的寓意各不相同,所表露的情感也各有不同,然而无论咏怀状物都体现出清新独到的特点。“小风”二句,将外境与心境融为一体,门外细雨淅沥,风声夹杂雨声,下个不停,门内词人枯寂独坐,泪下千行。以风雨声“萧萧”衬泪,更催人泪下。“萧萧”叠字使颠沛流离的词人因沦落“海角天涯”而头发和两鬓花白稀疏之老妪形貌活灵活现。而同样是一种含义的“病起”二句中的“萧萧”所形容的则是另一种情景染病久卧初起,对镜端详,才瞅出自己因大病才使头发花白了许多,也掉了不少的枯黄憔悴的容颜。类似这样运用叠词、叠句婉转恰切地表情达意的李清照的词作还有不少。如“起来慵整纤纤手”、“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庭院深深深几许?”、“永夜恹恹欢意少”“随意杯盘虽草草”、“纵浮槎来,浮槎去”“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等等。 三构思新奇 别是一家 李清照在她的词语中说到“词别是一家”,这不仅反映在词的看法上,也体现在她的创作中。其词作以独特的构思,清新活泼的词句,朴素自然、明白如语的“当行本色”,形成了自己的“易安体”之风格,以其鲜明的形象新颖独特的个性在北南宋朝的词坛上熠熠生辉,流传千古。 1李清照的词风格清丽,魅力强大。在李清照婉约清丽的词句中,特别是她的一首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蕴含着豪迈激昂之气。渔家傲充满浪漫情调,词借梦境寄寓自己的情怀,倾诉自己的大鹏高飞之志,表现了词人对光明、自由、幸福的热烈憧憬和追求。词的意境深远,格调雄健,感情激越,想象丰富,有魔力般引人入胜之魅力,充分显示了词人豪迈气概和卓越才情。这首词在李清照词中别具一格,具有豪放词风。梁启超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这类词在易安词中毕竟是个别的,与豪放派扩体拓境的苏轼和异军突起集豪放之大成的辛弃疾在词风上有本质的不同。李清照就是李清照自己。更难能可贵的是,李清照不仅为我们留下了珍宝一般的词章,还有词论流传于世,形成了自己的一家之说。她在词论中,最先明确了词“别是一家”,词要能立于其它文学样式之外,还强调了词必协音律、宗婉约,主张铺叙、典重、情致、故实。 2李清照的词匠心独运,自成一家。李清照鹧鸪天中“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以咏桂花来抒发怀抱,在文人词中是少见的。桂花只有淡黄的颜色居处僻远,鲜为人知,独秀高山,自成桂林。桂没梅、菊的娇丽鲜艳的风姿牵惹耳目,却有持久的淡雅之风和芳香之气。在女词人眼里“浅碧深红”虽耀目却未必是魁首,“情疏迹远”者可堪称为“花中第一流。”清照以桂花为百花之冠显然是移情于桂,其中蕴含着作者的文艺观,渗透着自己的思想感情。我们从她真挚动人的华章,清新酣畅的佳句中,早已领会了似桂花般疏朗清雅而又芬馨袅袅的意味了。 文如其人。女词人堪与桂花媲美。先有其人品,方有其词品。李清照生于仕宦之家,嫁在仕宦之家,其父李格非工于词章,对文学创作有独立见解,其母是状元之后,亦善文,丈夫赵明诚品行好,才学高。家庭中浓厚的文学氛围,使她得天独厚,也使她的天赋得以培养、发展,为她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婚后,她也并未沉醉于温柔之乡,而是“食去熏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翠羽之饰,室无涂金刺秀之具。”,夫妇二人着力于金石书画的收藏、鉴赏、研究。“意会心谋,目注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这又使她的艺术修养得以提高,审美经验更加丰富。她在文学上的建树,应当看成是不断追求,不断提高的结果。初涉文坛,她就超群不俗,词成之后,多有险韵妙辞。她一生笔耕不辍,即便在孤苦无依的晚年,虽是穷困凄凉,却并没有潦倒,给后人留下了一枝独秀的漱玉词集。 李清照是被公认的婉约派代表词人,思妇言情的作品也为数不少,与前人相比,她自写闺情别有洞天,毫无越俎代庖,隔靴搔痒之弊,她敢于越出“非礼”的雷池,尽情尽性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她的词多是婉中见直,绝无浮辞艳语,不是轻飘飘的卿卿我我,也不是言不由衷的故作伤感。如醉花阴、凤凰台上忆吹箫、永遇乐、声声慢等,明显地有别于花间,尊前之作。李清照词中这些珍品,以其特有情意真切给婉约派词章注入了新鲜血液,赋予了新的生命。因而造就了自成一体的风格。 李调元说清照词自成一家。不在秦观,黄庭坚之下,其凝练超出吴文英,它的清丽与奇妙可与周邦彦的片玉词比美。但是清照以何压倒须眉呢?又如何具“倜傥丈夫气”呢?我以为,清照之所以能压倒须眉,是因为她的作品代表了婉约派的本色。她深知,循前人的足印亦步亦趋,不会有所造就,吃别人嚼过的渣屑是最乏味的。 我国古典诗词中,思妇、言情之作不乏其多,也有不少传世佳作。以词而论,温庭筠、韦庄是花间派词人的代表;秦观也与清照一样被推为婉约派代表词人;周邦彦则被称为婉约派集大成者。诚然,他们在词史上的贡献是明显的。温、韦在唐末齐名,温庭筠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词的文人。但他们的词题材极狭,多是花间月下,词情香软密丽。如温词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韦词菩萨蛮“炉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等,都体现了浓而艳,香而软的格调。 秦观词也离不开情、怨。“主情致”是他的长处,但他的词婉转中带有柔弱之情,追求一种迷离、幽微境界,秦观远师南唐,近承晏欧,又受柳永的影响,是一位承先启后的作家,对于后来的词人包括李清照在内都产生过一定影响。虽如此,秦词也终未越出花间的樊篱,有浓重的脂粉气。如望海潮“别来怎表相思,有分香帕子,令数松儿,红粉脆痕青笺嫩约,丁宁莫遣人知。”再如他脍灸人口的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柔情似水,佳期如梦”诸句,具有典型的柔弱之感。 以上可举言情之词虽然缠绵感伤,但总让人有矫揉造作之感。他们大都模仿闺情,但因生活感受的角度不同,难以写出女子离愁的独特感受。更何况词中涉及的女性,多为风尘女子,在自然真切方面就更显逊色了。 3李清照的词化典精妙,尽得风流。为了丰富自己语言的表现能力,作为一个有自己风格的词家,她在语言的运用上,还十分注意吸取前辈名家的精华。陶渊明的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曾被李清照多处化用。“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莫负东篱菊蕊黄。”。 醉花阴一首,又被题作九日或重阳,而“佳节又重阳”一句又暗寓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含义。“暗香盈袖”又是用了古诗十九首中“庭中有奇树”的“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的典故。醉花阴一词将典故有机地联在一起,婉转地表达了思念远人的深情。孤雁儿中“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化用了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诗意,但“笛声三弄,梅心惊破”一语似乎更为奇警,不仅说明词人在语言运用上有发展,而且显示出她在感情上曾一再激起对丈夫赵明诚思念之波澜,然而意思委婉含蓄。闻笛怀人,因梅思春,在她的词中是不止一次用过的,如“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永遇乐)同样用玉笛、梅花表达怀旧思情。而“吹箫人去”化用的则是秦穆公女弄玉与其萧史的典故,这里的“吹箫人”是以萧史比拟赵明诚。明诚既逝,人去楼空,纵有梅花好景,又有谁与李清照倚阑同赏呢?这里的化典同样精妙洒脱自然。 以上例子可足见李清照之用典在人不知不觉之中,虽是化用典故或名师名句,却语如己出,自然而精妙,倜傥而风流。“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如成功地将作品主人公的特定情感与特定景物、环境的描写自然融合起来,创设一种情景交融的局面,自然而然的为创作意旨服务,用通俗清丽的语言来表情达意,通过精巧新奇的构思,彰显自己创作个性,这些方面都显示出其词的独特魅力,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李词为后世、为今人留下了一系列既各自独立、又前后发展衔接的知识女性形象,填补空白的丰富了我国古代文学史的人物画廊。 李清照艺术特色知识女性形象 一、清丽高洁,寂愁哀婉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 与“花间派”代言体的闺怨词及大多数前人和同时代词作的抒情者在词外相比,李清照词的抒情者则既抒词中之情,又抒自家之情;既在词外,又在词内。在李清照为数不多的存留下来的词作中,几乎每一首词作,都塑造了一个形象鲜明、个性独具,而又与作家本人生活经历、思想感情一致相融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她们不同于其他词作中的女性,只是一种被描摩,被猜拟,被借喻,或者是显示形体的外在美,或者是强似实非的男性想象,或者干脆与女性无关;而是一种女性的自我叙写、叙写自我,展示了独特确定的女性自身的心灵的内在美。李词中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随作家年龄身份、生活经历、思想感情的衍变而显示出鲜明的不同的性格特征。 李清照早年生活比较平静安适,从小就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受到良好的文学的熏陶,养成了较高的文学素养,和聪慧高洁、活泼开朗的品格。她的早期词作中的青年女性形象,就带有这一鲜明的品格特征。“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几个细节、数件物事、一串动作,就塑造了一个轻盈活泼,妩媚羞涩,天真烂漫的少女形象。“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里展示的是包括作家本人在内的一群少女形象,表现了那种热情活泼,无拘无束,顽皮好胜,憨态可掬的少女的天然情态,在作家恬淡悠闲的回忆里,又蕴涵了多少留恋向往的感情。“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是一个感情细腻、爱花惜花的清丽优雅的青年女子形象,抒发了作家热爱春天,不忍春天离去而又无法挽留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婚后的李清照与丈夫志同道合,诗酒相洽,感情深笃,少了几分少女的欢快和娇羞,而多了几分少妇的率直和大胆。其笔下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则更具备了感情真挚浓烈,才华超拔不群,志趣高洁开阔,格调清新明净,境界清丽自然的特征。这些抒情女主人公形象,既深溺于夫妻姊妹的爱情亲情,更追求自我精神的广阔发展。“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是李清照为怀念结婚不久即因故离家远行的丈夫而作的一首抒情小令,它强烈的抒发了对丈夫的深情至爱,和各处一方的相思之苦,感情深沉热烈,格调自然人性,表达率性大胆。“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水又断,潇潇微雨闻孤馆。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这首词则以女性所特有的纯真、深沉、委婉和细腻,表达了对姊妹及故乡的依依难舍之情。这是情的一面。“酒意诗情谁与共”,“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则或希翼在诗艺学业上与人切磋共进,或感伤时光流逝、无所作为。“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则突出的表现了“倾诉理想和抱负,期待有所建树”的愿望,“体现了李清照感情的峥嵘豪迈,眼界的高阔,心胸的开朗”。凤凰台上忆吹箫、一翦梅、醉花阴等词,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转曲折,清俊疏朗。她的词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 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迥然不同。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靖康之难被迫难渡,和丈夫病故家破人亡,成为李词前后期的分界。一连串变故和打击,以及生活的困顿,使后期李词中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由前期的清纯少女和清丽少妇,变成了一个饱经忧患、愁寂哀婉的中老年嫠妇。“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泪痕滋枕,忧伤无尽,触物更伤怀:国已破,家已亡,夫已伤,这该是何等的哀婉伤痛的感情!“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经历了国破家亡夫伤的惨烈之痛,变得心有余悸,格外敏感了:即使是在“元宵佳节,融和天气”里,也无端的担忧风雨的不期而至,也排遣不了“人在何处”哀痛伤感;宁可谢绝酒朋诗侣的邀请,寂寞自处,去“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来压抑自己对故国家园的思念哀愁。“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则更是明确表达了昼夜、梦醒都无法摆脱的家国沦丧的哀痛之情。在流离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乡,如菩萨蛮写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蝶恋花写的“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都流露出她对失陷了的北方的深切怀恋。她更留恋已往的生活,如著名的慢词永遇乐,回忆“中州盛日”的京洛旧事;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回忆当年的“胜赏”,都将过去的美好生活和今日的凄凉憔悴作对比,寄托了故国之思。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如武陵春通过写“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声声慢通过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处境,表达了自己难以克制、无法形容的“愁”。又如清平乐中“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的悲伤,孤雁儿中的悼亡情绪,都是在国破家亡、孤苦凄惨的生活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她的这部分词作正是对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不难看出,李清照的笔下抒情女主人公形象,具有与作家的自身身份、经历、素养、情感、格调、志趣相互融合的高智商高情商贵族知识女性特征,是无可替代的。李词中的女性形象,与同是擅长描写女性的词家温庭筠、柳永笔下的女性相比,“同是贵族女子,不象温庭筠的那种苍白、空虚;同是追求爱情,没有柳永笔下的那种庸俗、轻浮”。真情是词之骨,词之言情,贵在其真。李清照之前,婉约词人多以男性写艳情幽怀,李清照则是以女性本位、抒写自我爱情悲欢和亲历的家国巨变而获得空前成功的第一人。其前期的恋情词,如一剪梅、凤凰台上忆吹萧等,满怀至情,连篇痴语,自然率真,最能体现女性纯诚细腻的灵性之美,这是男性作家代人立言的恋情词所无法比拟的。其后期写愁的伤乱词,如武陵春、声声慢、永遇乐、人孤雁儿等篇,声声呜咽,字字血泪,一派凄楚,动魄惊心,这“载不动”的“许多愁”,止不住的“千行泪”,“凄凄惨惨”的情怀,无处倾诉的“万千心事”,全是发自肺腑的心声,没有半点的雕琢与矫饰。这些融和着家国之变、时代沧桑的悲慨之曲,来自情挚意浓的词人,植根于真实生活感受,是李清照坎坷生涯、悲剧人生、灾难时代的真实映现。 李清照正是凭借她独具的才华,真挚的感情,高洁的志趣,清丽的境界,塑造了从清纯少女和清丽少妇到哀婉嫠妇的、既各自鲜明独立又前后联结发展的完整的系列知识女性形象,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集中展现高智商高情商而又高洁哀婉的知识女性的画廊。这是李词艺术上一个最显著的特色,也是李词对中国文学的一个独特的贡献。 二、情景交融,连贯流动的日常生活化场景 与擅长进行宏大叙事和习惯于在词中运用历史典故的苏轼、辛弃疾等大词家相比,易安词的第二个显著特色,就在于常常选取日常的闺阁物事、庭院景色、生活场景,并以情入景,以情统景,来塑造形象,抒发感情;“她善于把感情作为一种发展、流动的过程来表现和抒发”。 漱玉词不重故实,不过多化用前人诗文,而长于以白描手法创造动人的意境。易安的白描与柳永的“细密妥溜”、美成的富艳典重不同,而是“冲口出常言,境界动心魄”。如醉花阴写离思凝重:“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永遇乐写孤寂失落:“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均以直白之语,写深浓之情,有场景,有人物,有衬映。阶前花下心系伊人,刻骨相思的形象,闭关帘底,孤苦零丁,将无穷悲伤一己吞咽的心态,呈现眼前,栩栩纸背,令人一睹难忘。漱玉词的白描,具有浑成、含蓄、宛曲的特点,因而毫无浅易平直之迹。行香子“煞拍”:“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虽系以口语描述天象,不免使人联想起人间风云变幻、爱河如许风波,其深层意蕴是领略不尽的。 在个人际遇发生重大变故之前,作为封建时代的贵族女子,李清照的主要生活自然离不开闺阁和庭院,因此易安词大都选取日常的闺阁物事和庭院景色,也就不足为奇了。可贵之处在于她既能寄情于物、移情于景,真正做到意物相随、情景交融,又能做到以情率物、情胜于景;而远不仅仅是托物表意、借景抒情。“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作家把抒情女主人公的抑郁的心情、无聊的心绪,自然的融入到阴沉的天气、燃烧的瑞脑;又借佳节夜凉,叙写孤寂思亲之情;最后又写西风卷帘,不解人意,使人目睹黄花,更添思亲之情,倍觉“人比黄花瘦”,已分不出哪是物景,哪是心境,正是独出机杼,妙手天成。“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作家在因为家破夫丧之痛,和对故国家园的无限怀想的孤寂哀愁的日子里,目睹南国芭蕉,自然觉得“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难眠,白天的视觉形象顺延转换为夜晚的听觉形象,耳听雨打芭蕉之声,也不免饱含浓愁,以至于“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这样,看、听芭蕉的“北人”,也就与芭蕉融为一体了。“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长记海棠开后,正是伤春时节。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作家选择帘外风动花落多,花瓣堆积厚这一特殊景象,极力渲染一种令人感伤、不堪触目的气氛,却偏偏还要“长忆”自己以往经历过的海棠花败的伤春情形,新旧叠加,更令人倍加伤感;而帘内也是席罢人散,青灯将灭,更是一片萧索,这就强烈的表达出了一种孤寂零落的心情。“梦断漏悄,愁浓酒恼;宝枕生寒,翠屏向晓。门外谁扫残红,夜来风。玉箫声断人何处?春又去,忍把归期负。此情此景此恨,拟托行云,问东君。”人是“愁浓酒恼”、“宝枕生寒”,景是夜风吹扫凋败的花瓣,这正是人愁怨,景凄凉,而凄清的景色更渲染出愁闷的心情;下片点明丈夫“忍把归期负”,更表达出抒情女主人公孤寂难挨,思绪难谴的寂寞愁苦之情,而这也正是作家本人的心情写照。像这样的例子,在李词中,可以说比比皆是。有论者甚至把“她把强烈、真实的诗人感情,完全倾注在自己所写的词内”,作为“李清照所以作到独辟门径,为词家一大宗的最重要原因。李清照早年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说法,是宋代的重要词论,也成为她词创作的理论依据,李清照词的风格以婉约为主,屹然为一大宗,人称“婉约词宗”。沈谦填词杂说将李清照与李后主并提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她的词所以达到“冠绝”,“当行本色”是第一个特点。 不仅如此,李清照在词作中,还善于随感情心绪的变化发展的需要,捕捉描绘连贯的、而非零散的,流动发展的、而非静止拼杂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片断。在李词中,总有一个与外在的抒情者词人相一致的内在的抒情女主人公,在看在听、在乐在愁,活动其间,并贯串始终;而不象别的词家的词作,其中的人事、物景,往往全部或仅仅听凭于外在的抒情者的安排拼接、调动摆布。为了减少对原作的引征,这里就以前面提到的几首词作为例,作一些简要分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就完整的记录描述了一群少女尽情饮酒玩乐,天晚归来时手忙脚乱、喧闹争胜的动人情景和过程。点绛唇·蹴罢秋千则描述了一位尽兴玩罢秋千之后,薄汗浸衣,感到疲乏劳累,揉搓纤手时,突然见到有客到来,而慌慌张张,鞋落钗脱,赶快溜掉,却又“倚门回首”,借嗅梅香,偷看客人的少女生活片断,让人如当时站立楼上,历历在目。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更写出了抒情女主人公从白天在“阴满中庭”,看见南国芭蕉触动思念北国故园的心怀,到夜晚枕上难眠,夜半三更,听到异地他乡单调的雨点,没完没了的滴打在芭蕉叶上,而更增异乡之感的一天的孤寂和苦闷心情。永遇乐·落日熔金则不仅写了一天中的时间、地点、天气、景物、气氛,还写了人物、事情及转折、心情,的确形成了一个连贯流动的完整的日常生活片断,抵得上一篇篇幅不短的短篇小说。如果我们把许多其他词家的词作中所描绘的场景,比作几张拼接在一起的幻灯片,那么,易安居士笔下的场景,则是一段反映日常生活起居往来的电影,既不乏蒙太奇的手段,又具有连贯流动的段落特点,两相比较,两者带给读者的视听效果、艺术感受,无疑高下立判,是不可相提并论的。 李清照在词论中评论晏叔原的词作时,感叹其“苦无铺叙”,可见她的词中的连贯流动的生活场景,既是信手拈来的日常经历,更是有意为之的匠心独运。这对于现今的诗歌创作,无疑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三、清新自然,纯净优美的大众口语化语言 熔炼家常语。漱玉词的语言,有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柳永是把词引向市井的开拓者,他用语通俗明畅,然好为徘体,偶涉蝶默,周邦彦变俚为雅,措词精工,施采丽密。李清照遣词造语,自出机抒,创造了以自然率真为主要特色的文学语言。所谓“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这种语言对于北宋末期华贵典雅的词风无异是一种冲击。如“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仿佛毫不经意,冲口而出,但仔细体味,却含意多层,十分精细。亲人远别,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分手已定,重重心事,说又何用;离恨别苦,难以启口的内心隐秘,刺人衷肠,宁可自我承受,不愿再增加行者负担。这重重思绪,微妙心态,全用家常语道出而含蕴绵绵不尽。如“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信手拈来,便增添了许多新鲜生动的情味漱玉词的口语化、通俗化,并不走向淡乎寡味、松散无力,因为它是在口语基础上匠心独运、提炼加工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