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形势下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策略和方法.docx
-
资源ID:3626899
资源大小:43.20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99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浅析新形势下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策略和方法.docx
浅析新形势下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策略和方法浅析新形势下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策略和方法 当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全面建设小康SH会的推进,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也接踵而至,并且呈现出多发性、复杂性的特点。随着改革的深化、体制的转换和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加上人们受各种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经济利益的摩擦、思想观念的碰撞,各种社会矛盾随之增多,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近年发生频率最高,处置起来最为棘手的群体性事件,当属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一、正确认识群体性事件 从处置情况看,农村地区引发的环节主要集中在因土地的承包转让、滩涂纠纷、边界纠纷等,具有以下特点: 有增多对抗的趋势。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根源在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生产力之间这个社会基本矛盾,又是多种矛盾交织冲突的产物。人民内部矛盾增多,引发群体性事件必然相应增多。从表现形式看,近年行为方式趋于激烈,极端行为开始出现,如强行阻挠施工,堵路断绝交通,暴力抗拒执法等都已有发生,对抗性特征较为明显。 参与群体多为利益共同体。群体性事件的形成源多为有共同利益追求的群体,以经济利益居多,特别是因征地拆迁形成的矛盾,因涉及面广,参与群众多,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概率较高。事件形成阶段大多有组织者、骨干分子从中蛊惑煽动,具有一定的组织性。实施行为人员多为老、弱人员及妇女,与组织者分离的趋势已见苗头,增加了处置工作难度。事件形成后,同类相关群体很容易加入其中,以达到给*施压,获取共同利益的目的。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员也会借机生事,鼓动扩大事端,达到其险恶用心。 利益诉求多掺杂非法手段。不规则性是群体性事件的一个显著特征,参与群众或聚众堵门堵路、阻挠施工,都具有现实危害性,违反法律的规定。同时,利益诉求的内容,既有合理的,也有无理的要求。即使合理的诉求,因已完成群体聚集,受“法不责众”的心理影响,合理的要求往往会出现利欲膨胀,夹杂衍生出非分的要求。 多有较为明显的演变过程。除突发群体性事件以外,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大多经过潜伏期、形成期、高潮期、矫正期四个阶段。在潜伏期中,矛盾出现、形成,矛盾双方进入僵持状态;形成期中,共同利益群体开始以特有的方式聚集,提出要求,多发生在*及有关部门答复结果后,进行选举、招标、新政策出台之时,工程强行施工之初以及与矛盾相关联的导火索性质的情形出现;高潮期中,聚集群体达到顶峰,行为方式充分表现;矫正期中,通过各部门的介入,事态平息,各有关部门反思群众要求的合理性,投入问题解决,参与群众认识到过激行为的法律后果。 二、正确看待公安机关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地位和作用 由于群体性事件参与人数多、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大多涉及到党政机关,一旦处置不当,将造成严重后果,所以我们必须慎之又慎。而群体性事件是否得到最佳处置,关键看事件是否控制在潜伏期、形成期阶段;关键看爆发期阶段现场秩序是否在控制限度之内;关键看矫正期阶段有关部门的过错是否得到纠正,群众的合理要求是否得到满足,法律的严肃性是否得到伸张,群众是否切实受到教育,类似事件是否杜绝重复发生。 公安机关要实现最佳处置,保证职能作用发挥充分到位,首要一点,就是要认清角色,找准位置,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群体性事件的本质及发生、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处置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具体任务,一是矛盾的解决;二是现场秩序的维护。从中不难看出,解决矛盾要靠党政部门,而现场秩序的维护责任在公安机关。两项任务紧密关联,互相促进,矛盾解决得好,必将有助于现场秩序的维护,现场秩序好,也将促进矛盾的解决。因此,决不能将二者孤立地看待,只有互相搞好配合,才能形成整体合力,实现事件的圆满解决。 围绕公安机关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的职责任务,在当前要着力克服两种倾向,一是大包大揽,单打独斗传统做法。依当前全社会民主法治意识的增强,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公安机关越俎代庖、孤军奋战的结果,不仅于事无补,无助于事件的解决,且极可能会因招致群众抵触,激化矛盾,扩大事态。 二是被动应付、无所作为的消极思想。解决好民警进入现场不知所措、不知所为以及思想上摆不上位、厌战、抵触情绪等问题,通过明确职责定位,落实各部门的责任,做到为所当为。 首先,对已经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或苗头,要及时报告地方党委、*和有关部门,并配合有关部门搞好现场调解、疏导,查清引发事件的原因和群众要解决的问题,提请党委、*和有关部门予以解决; 其次,维护好现场秩序,制止现场违法犯罪活动,宣传有关法律法规。特别要注意查有无别有用心的人员插手,观组织者及骨干成员,访参与人员的要求内容及意图,看现场环境、动态,记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演变过程。真正做到对事件始末、前因后果了如指掌; 第三,当事态发展严重,已经严重扰乱社会正常秩序,出现打、砸、抢、烧、杀等现行犯罪活动时,根据上级的决策,迅速采取措施,依法果断处置。 三、正确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原则和谋略 必须坚持宜散不宜聚、宜解不宜结、宜疏不宜堵、宜早不宜晚的原则。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实现理想化的社会安定有序,容不得群体性事件发生,群体性事件即使再小,也不如不发生。可见,减少、化解矛盾是正确处置、促进和谐的根本。通过前述对群体性事件的四个演变过程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群体性事件经过及时工作是可以预防的,每个阶段的影响是可以控制在最低的 。 首先,要讲究处置谋略。依法处置群体性事件,关键靠证据。而群体性事件取证难的现状,决定了必须依靠智慧,运用好谋略。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灵活运用谋略,不仅可以直接获取有力证据,同时对避免冲突,促进事件的平和解决,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中,要重点把握住以下策略。 一是抓结症,追根子。要掌握引发事件的根源,分析判明事件的性质,查清事件的组织者和骨干成员,制定出最佳处置方案; 二是打入内部,深挖幕后。要充分利用*耳目手段,包括在事件参与者中选建,以发现组织者煽动事件的证据,掌握住动态信息; 三是分化瓦解,孤立少数。要善于利用矛盾、利用关系人,讲清利弊得失,争取多数,为事件规模去势; 四是避免冲突,把住事实。要坚持尽量避免现场采取强制手段,谨防事态升级扩大,坚持以多种手段获取现场证据为方向,采取公开、秘密相结合的手段,记录现场违法犯罪事实,为准确打击处理创造条件。 其次,要牢固现场处置的规则意识。规则是社会运行的基石,是社会有序、人与人和谐共处的基本元素。*和公民的规则意识、法律意识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培养全民的规则意识、法律意识。群体性事件的不规则性,决定了讲求规则意识的重要性。一方面,群体性事件现场是宣传规则与法治的课堂,现场宣传工作,无论是对于缓解群众情绪,促进矛盾的解决,还是对预防事件的重复发生,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要紧紧抓住有利时机,以群众接受的方式宣传党的政策和有关法律,指明后果,促进群体活动由不规则向规则规范的转化。另一方面,群体性事件现场人员密集,公安民警的执法形象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稍有疏漏和偏差就可能授人以柄,甚至会因民警的失误,人为导致事态扩大。为此,规范民警的现场执法行为必须坚持高标准。要教育民警熟练掌握并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处置程序,谨言慎行,听从命令,有理有节地投入现场处置工作之中。 第三,要大胆畅通民意表达渠道。民意如水,宜疏不宜堵。群体性事件各国都有,但发达国家的群体性事件多在合法有序的状态下发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表达民意的游行等活动能得到*的批准。我们也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适当批准群众正当的游行示威申请,让群众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通过正常的渠道、合法的方式反映他们的意愿与要求,可以把群体性事件纳入法制化轨道,把冲突限定在法律和制度许可的范围内,避免出现围攻党政机关、堵塞铁路公路等极端事件的发生,减少对社会的危害。同时,也可保证新修订的信访条例的实施力度,促使有关地方和部门关注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克服官僚主义作风,有利于维护群众的利益。 必须坚持慎用、少用警力,慎用武器、警械和强制措施的原则。什么时候动用警力,动多少警力,动用警力要达到什么目标,始终是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核心问题。决定是否动用、怎样动用警力,必须首先弄清事件的性质、规模及行为方式。实践中,群体性事件初起阶段多以反映问题,夹杂一般违法违规行为方式的规律特点,说明大量的群体性事件社会危害性不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擅自大量动用警力,擅自使用武器、警械和强制措施,无疑会引起群众与公安机关的对立,激化群众的情绪,甚至会形成冲突。为此,要牢固慎用、少用警力,慎用武器、警械和强制措施的原则。考虑到群体性事件形成后,存有进一步发展可能的实际,可派出少量便衣及着装民警进入现场,便衣民警作为观察员,掌握住事态的发展,搞好秘密取证,着装民警负责协助有关部门共同做好群众的规劝工作,宣传有关法律,指明具体违法犯罪行为的法律后果。同时,根据事态发展,适时在适当位置集结适量警力,一旦事态恶化,能迅速拉出队伍进行处置。 必须坚持依法处置,实行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处置群体性事件涉及各警种,政策性强、要求标准高,是一项复杂的执法活动,必须严格依法行事。提高处置群体性事件工作水平,队伍是关键。要搞好队伍处置群体性事件的专门培训,引导民警牢固树立证据意识、程序意识、时效意识,学懂弄通并熟练应用相关法律法规,扎实苦练做群众工作的本领,为正确处置群体性事件进行充分准备。要不断完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工作预案,严格处置程序规定,明确各警种责任分工和具体任务要求,加强指挥调度,坚持请示报告制度,确保有条不紊地投入处置工作之中。 违法犯罪活动受到应有的法律追究,是促进和实现民主法治、安定有序、公平正义的重要渠道。群体性事件有其违法性和社会危害后果,理应诉诸法律,追究责任人的法律责任。但因群体性事件大多事出有因,适用法律又不能简单从事,准确把握好处罚尺度,关系着执法工作的社会效益。坚持区别对待,教育大多数,惩罚极少数的原则,体现出了正确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法治精神,必须坚定不移地运用到处置工作实践中。对现场进行暴力犯罪活动的参与者,无理取闹、煽动群众闹事以及为达到目的使用非法手段、造成严重后果的组织者、骨干分子,必须态度坚决地绳之以法,以维护法律的权威,发挥出法律应有的惩戒作用。对大多数参与群众,要通过法制宣传,促使其认识到过错所在。对可处罚可不处罚,最终未予处罚的人员,要进行训诫,责令具结悔过,以达到教育群众的目的。 必须坚持紧紧依靠党政领导的原则。和谐社会建设要求尽可能减少矛盾。从源头上消除产生矛盾的诱因,减少、化解矛盾,以积极的态度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是正确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治本之策。大量的涉及利益争夺矛盾的产生、化解,非公安机关力所能及,按照处置群体性事件责任的划分,必须紧紧依靠党政领导,依靠有关责任部门,来投入到矛盾的实质性解决之中。实践证明,落实维护稳定领导责任制是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基本保证,各级党政领导作为维护本地区稳定的第一责任人,是解决矛盾的主体,也是群体性事件现场处置的牵头人,实行党政领导进入现场,面对面接待群众,有助于缓解群众情绪,促进矛盾的现场解决,可以有效避免部门间推拖扯皮、坐失良机的问题发生。 解决矛盾首先要发现矛盾,掌握动向。情报信息是公安工作的灵魂,信息灵、情报准,是党政部门有针对性地化解矛盾的前提。立足“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化解”的“四早”要求,构建灵敏、完善的预警机制,就可以有效防止和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即使发生了,也可以处置在初始阶段和萌芽状态,把影响和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首先,建立多层次覆盖整个社会面的情报信息网络。将工作触角延伸到各个领域、各行各业,及时、准确掌握社会矛盾和不安定因素的动态。要层层落实信息预警责任制,畅通信息报送流程,实现预警信息快速传递。要广泛发展涉及多层面的信息员和*耳目队伍,保证信息源头不出现空档。对存在不稳定因素的重点地区、单位、乡村要安排得力信息人员,定向搜集,及时获取深层次、内幕型信息,保证信息搜集的力度。 其次,要健全不稳定因素排查制度。坚持定期普遍排查,对事件多发单位和群体进行跟踪调查,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收集相关情报信息,重点研究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如、征地拆迁、村民选举、土地承包、重点工程建设等热点问题以及伴随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而出现的社会弱势群体问题,预测可能引发群体事件的苗头,及时分析重大政策措施出台可能对社会带来的影响,了解社会情绪和社会心理。通过随时掌握住矛盾动态,跟上相关工作,夯实基础工作,实现防范重心下移。 第三,要健全矛盾化解协调制度。对多渠道获取的不稳定因素情报信息,要及时搞好信息上报预警,拿出化解矛盾的建议,当好党政部门的参谋助手,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投入矛盾化解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变滞后为超前,努力将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