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docx
浅析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 浅析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 菏泽学院经济系物流管理 王帅臣 摘要:物流业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是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支撑行业。而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体;现代物流产业作为21世纪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柱性和综合性产业,它又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区域经济也促进了现代物流的发展。论文是从区域中现代物流业的产业分析及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出发,浅析我国现代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关系,以及在区域经济环境下,确定区域现代物流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物流业;现代物流;区域物流;区域经济;发展策略。 Abstract:The logistics industry has become an independent industry, support industry is essential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regional logistics and regional economy is the unity of interdependence, mutual promotion; Modern logistics industry as the basic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in the 21st century leading and comprehensive industry, it is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plays a vital role, on the other hand, regional economy ha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logistics. Papers from the areas of modern logistics industry analysis and the role in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aly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dern logistic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in our country, and in the regional economic environment, to determine the regional modern logistics development strategy. Keywords:logistics industry;modern logistics;regional logistics;regional economy;development strategy. 前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区域物流成为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如何根据区域经济的特点,构建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的区域现代物流系统;如何根据区域经济的增长方式及区域发展战略,确定区域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现代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分析 现代物流与区域经济概述 1、 现代物流的含义 现代物流是指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以及诸如供应链管理等先进的管理方法,综合组织物流中的各个环节,把采购、制造、运输、仓储、销售等环节统一起来管理,使物流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尽可能降低物流的总成本,为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 2、 区域经济的含义 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现代物流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 物流产业与国民经济中的其他产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物流产业是有效实现社会再生产,提高经济运作的质量和效率,提高经济综合实力还有竞争力的重要产业。 现代物流业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度和带动效应,无论是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是国民经济的综合性和支柱性产业之一,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现代物流业是提高经济效益的“第三利润源”。 现代物流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 现代物流业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现代物流直接决定着生产过程能否顺利进行,决定着产品价值和其使用价值能否顺利实现。 现代物流是使社会生产过程能够顺利、有效进行的前提条件。社会生产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它的连续性。现在连续不断的“再生产”之流,也始终是物流,而且现代社会生产的总体效益和效率已经不再是依赖生产过程本身,而是依赖于生产过程中物流的有效性、准时性和合理性。所以,物流是社会再生产中不断有效进行和有效的创造社会财富的前提条件。 现代物流是保证商品流通顺畅,实现商品价值的基础。商品流通中,先有商流才有物流,商流交换了商品的所有权,物流是商品交换中的具体体现。有了物流过程,商品的价值才能实现。没有物流,就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商品流通。 2、 现代物流业能够产生经济的微观效益 物流能力是构成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对企业来说,用合适的价格及时完成原材料的采购,优化库存结构,增加流动资金,合理规划配送路线,降低运输费用等等能够减少企业成本的物流活动,都能创造企业的新利润,从而能够增加企业的反应能力,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且,现代物流能够使企业对市场的信息变化迅速把握,让企业能够对市场变化做出适合的决策调整,能够降低市场变化造成的企业损失和风险。 3、 现代物流业对区域经济的宏观贡献 现代物流业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物流业是第三产业中的流通服务业,它能够带动相关的金融业、餐饮业、旅游业、信息业等的发展。这样不仅可以增加第三产业的数量,推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会促使第一、第二产业降低成本,提高产业经济效益。 现代物流业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扩大了生产厂商的市场范围,改变了厂商的投资决策。传统的生产布局因为会受到自然条件、区域市场等因素的制约,有时难以作出选择,而现代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市场信息的快速获得,使物流业的各项功能重新组合,企业选址布局有了很大的选择空间,不再仅仅是依靠原材料产地和市场来决定,这样有利于企业决策者做出最经济的企业方案。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因为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是不断的优化升级的,就业人口也是由第一产业向着第二、三产业转移。现代物流业是由多种功能集合而成的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因为服务功能繁多,所以从业人员的就业机会就会增加,从而吸纳大量的劳动力。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能促进以区域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一些主导产业或者有创新能力的产业在特定的区域或城市能使得该区域或城市的经济发展比周边更快,并且对周边地区的产业的发展强大的促进作用,就会使该地区或城市成为经济增长中心。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能够使市场范围快速扩大,因城市物流设施齐全,将会吸引越来越多的资金、技术和劳动力向城市集中,促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形成。 发展现代物流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和作用 1、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区域产业的发展能够产生支撑作用 制造业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是相互依托的,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是不能独立于它所依托的产业的,只有当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制造业中物流的需求也将会大大增加,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才能随其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现代制造业的重要意义,在于其既为现代制造业提供了原材料的采购,又为现代制造业提供了良好的销售环境,使制造业的产品能运往世界各地。现代物流业已经成为制造业产业链上不可替代的角色。所以,不仅仅要发展制造业,更要发展现代物流业,只有提高区域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水平,才能更好的支撑区域制造业的发展。 2、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区域及城市群的相关产业有着带动作用 物流产业所涵盖的方面极为广阔,包括物流基础业、物流装备制造业、物流系统业、第三方物流业等,同时物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现代交通体系和信息体系的支撑,物流业的发展必然会带动区域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将会带动区域相关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提高区域内物流活动的效率,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3、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 根据产业结构发展演进规律,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是合理化和高度化。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以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来衡量的,产业结构高度化是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升级演进,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演进。 物流产业是产业分工和专业化高度发展的产物,具有整体优势和规模效益,物流产业的发展将对第三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区域的经济结构还不尽合理,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不高,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过程中的一个重点。物流产业是现代经济中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成为区域第三产业发展的一个增长点,并对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物流产业发展带来的商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集聚,以及交通运输业、商贸业、金融业、信息业和旅游业等多种产业的发展,也有助于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 物流产业是对分散的货物流动进行集中处理,量的集约必然要求利用现代化的物流设施、先进的信息网络进行协调和管理。现代物流属于技术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业,具有资产结构高度化、技术结构高度化、劳动力素质高度化的特征。从这个角度来说,建立完善的物流产业体系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方向发展。 二、区域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分析 区域物流的含义 区域物流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地理环境中,以城市为中心,以区域经济规模和范围为基础,结合物流辐射的有效范围,将区域内外的各类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进行有效的实体流动。 区域物流的主要特征 1、 地域性。区域是一个地域空间概念,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局部。区域物流不同于城市物流,区域物流是以区域为范围,在局部地区进行的物流活动,以满足该地区的经济活动为主要目的,所以具有一定的地域性。 2、 独立性。区域是区内各物流主体间和其他经济利益主体间的在经济上的紧密联系、社会文化上趋向于融为一体的地域空间。不仅区域内部物流主体具有独立性,就是区域之间也有着明显的功能差异,各个区域相对独立。 3、 开放性。一个独立的区域并不是封闭的区域,在总体环境下,它不断的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优化自身组织结构,用来发挥自己独特的功能。如果没有对外的开放,它就会失去对总体环境的跟随,就会变得盲目,一切功能就会没有顺序,就会变得僵化,甚至就会停滞不前。 4、 适应性。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规模密切相关。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区域物流基础,没有区域经济,也就没有区域物流,不同区域经济水平不同,就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区域物流作为服务保障,这样才能使区域经济持续发展。 5、 中心性。区域的地理位置及区域中心城市对区域物流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区域地理位置差异往往是区域经济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地理位置使区域经济的基础,同时区域物流的基础。区域中心城市的*政策对该区域的产业发展有着积极的支持、引导作用,进而又促进该区域经济的发展及区域物流业的发展。 6、 距离经济性。运输的距离经济性对区域物流的划分具有重要影响。不论在哪一个区域,在发达、健康的物流市场环境下,区域内的物流企业必然是区域物流组织的主体。因此,从物流企业运作的角度来看,物流企业必然要遵循距离经济性的原理,这就使得物流企业运作的范围有一个距离的限制,即如何在最佳的距离范围内实施有效的物流运作,使得物流企业既能向顾客提供优质服务,又尽可能的获取更多的利润。 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目标 区域物流产业体系的构建:第一,要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确定区域物流产业体系的构建目标;第二,要从物流产业形态发展的角度,来构建区域物流产业体系结构、空间布局和运营机制;第三,针对区域所处的区位、交通条件、市场状况和产业布局现状及区域物流业发展现状,规划区域物流产业体系结构。 在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下,区域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在特定的区域经济范围内,区域发展的总体模式应该以区域地理、交通条件、产业组织及关联、区际分工与联系等区域经济活动为基础,根据资源、区位、市场发展的现状来确定,以实现区域发展战略目标。通常,区域发展战略模式分为:资源导向、区位导向和市场导向三种模式;在区域发展空间模式上有:增长极发展模式、点 轴发展模式及网络发展模式等。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物流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总体来说,区域发展战略决定区域区域物流的发展;但同时,区域物流发展又促进或制约区域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不论区域发展战略是以资源和区位为导向,还是以市场为导向,区域物流基础设施状况及区域物流能力,始终是区域发展战略的关键。因为以资源为导向和以区位为导向的战略的实质是充分利用本区域自然资源的优势和特定的地理位置优势来发展经济,物流基础设施状况和物流组织的物流运作能力,必然成为实现区域发展战略的关键;而以市场为导向的区域发展战略,同样要具备良好的交通条件和物流服务能力来加快物品流通,促进市场的规模化、效率化。 由此可见,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基本目标是:实现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具体到某一区域物流产业体系建设的目标则是:形成结构合理、设施配套、技术先进、运转高效的区域物流产业体系。 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相互作用 1、 区域经济决定区域物流结构 区域经济的主要发展方向直接影响区域物流的发展方式、物流需求总量等。以第一产业为主区域重点完善运输网络;以二、三产业为主的区域采用综合运输方式。此外,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水平就相对较快。另一方面,区域的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对物流基础设施和区域物流结构以及服务水平等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中西部地区,因其原材料工业、农业是其产业结构中的主体,区域物流的主要活动是以铁路、水运为运输方式的大宗货物运输,可挖掘的利润空间相对较小;而东部的高薪技术产业及制造业等,供应的产成品可采用多种运输方式进行运输,同时有的产品对时间的要求较高,对区域物流的服务能力要求较高,由此决定了东西部地区不同的物流结构。所以来说,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形态还有区域的主体产业结构方向决定着区域物流的结构和发展方向。 2、 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区域物流发展 根据区域经济理论,当某一区域具有能够利于经济发展的某些有利条件,这个区域与其他区域的差异就会产生一种优势,该优势产生一种引力,就会聚集一些与之相关的企业,从而形成相关产品的集散中心和交易加工中心,这样就会促进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会推动物流信息化水平、多种运输方式等相关的迅速发展。而且,区域经济一体化避免了当地*只局限于本地状况进行的物流规划所造成的重复建设和经济投资等决策的实施,使得区域物流的规划能够更加的合理化,同时也加强了地区之间的合作,突出了本地区的特色物流,提高区域经济的效益。 3、 区域物流可调整区域产业空间布局 区域物流通过高就业弹性来直接提升城市化的速率,通过对第二产业效率、集群及其结构升级来间接带动城市化发展,对城市化总体进程起着推进作用。根据城市总体布局和功能区划分,充分发挥现代物流业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提升城市能级的作用,推进现代物流业与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融合发展,着力构建区域经济空间格局,逐步将城镇框架性建设转向服务功能性建设,促进城镇和城市群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增长,彰显现代城市文华魅力和城市文明,不断提高城市的承载力和竞争力。 4、 区域物流可创新区域经济集聚发展模式 区域物流集聚区是产业集群的客观要求,要把区域物流集聚区与产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统筹考虑产业布局,体现各个地方的产业优势和功能定位,强化资源整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集约发展水平。依托工业开发区、各类经济开发区,统筹考虑服务业集聚区的规划布局,突出核心区域龙头带动和现有集聚区的协同作用,突出区域经济产业、功能、形态等的有机结合,形成层级结构分明、功能完整突出的区域经济空间架构。要依托第二产业中的产业基础、交通枢纽和网络信息技术,发展主业务突出,并且有着各种特色的物流集聚区,培育形成集聚区的特殊品牌。促进区域经济中各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和联合发展,大力提升区域经济要素资源吸附能力、产业支撑能力和对周边产业辐射带动能力,这样就会形成新的区域经济集聚发展模式。 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1、 区域经济拉动区域物流发展 区域经济学的“增长极”理论认为,在经济发展初期一般在经济基础较好的地方先出现人力、物力和财力等生产要素的空间集聚,形成一个“增长极”,由“增长极”带动本地区进而引领其他地区的发展。物流活动初期,伴随物质资料的运输,形成了简单的实物流动线路与中转节点;伴随需求的进一步扩大,夹杂信息与服务的传递,又逐步形成了辅助信息网络;信息网络在日益提高的快速化、及时化要求基础上,不断注入科技水平,并实现与物流基础设施的密切融合,从而形成大规模的物流网络。 2、 区域物流系统推动区域经济增长 物流产业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首先,降低区域经济运行成本,提高财政收入。区域物流系统以实现域内资源优化配置为目标,通过整合区域内外物流资源,降低了实际经济成本。 区域物流可通过显著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来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从交易过程看,区域物流的发展有助于物流合作伙伴之间在交易过程中减少相关交易费用。从交易主体行为看,区域物流的发展将促进合作伙伴间的“组织学习”,从而提高双方对不确定性环境的认识能力,减少因交易主体的“有限理性”而产生的交易费用。其次,促进形成新的产业形态,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物流带动了一系列相关产业部门的迅速发展,从而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 区域物流还促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市场形成,更好介入国际分工。区域内较多集中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它们紧密结合促进区域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控制,从原料到半成品,再到成品过程中,涉及到的供应商、生产商和零售商、用户组成的网链结构模型。显然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优势互补,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同时作为一个新兴的区域市场主体,具有采购、生产、分销和销售的职能的有机整体,这些都促进了区域市场的成熟与发展。 三、探讨当前物流业发展中的不足和原因 对物流业的认识不足,存在认识误区 物流活动是社会活动的基础环节之一,任何区域的社会经济活动都不能离开物流活动,但是,物流业的发展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我国很多地区的*部门只看到了物流活动能够成为地区经济的增长点,却没有认识到制约物流业发展的因素存在。在物流业的发展过程中,各地盲目的追求物流业硬件设施的大规模投入,而忽视软环境的建设;盲目追求物流企业形式上的集中,而忽略了企业之间存在的联系;盲目追求本地物流业的发展,而忽视了区域物流业的协调发展。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各地在发展物流业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人们对物流业的认识产生了认识误区。 物流体系建设缺乏力度 我国虽然已经形成了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和管道五种方式组成的运输体系,但是还没有形成综合性的交通运输体系,主要表现在:运输网络的密度太小,各种运输方式没有形成合理的分工关系,市场范围交叉重复,使各种运输方式不能合理的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合作配合、优势互补的运输体系。 物流信息化平台作为物流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却落后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要求。在我国甚至没有一个综合性的区域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物流信息的挖掘力度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工商企业的需求。 物流市场体系不完善 我国的“物流热”在很大程度上是各地*产业政策导向的结果,*决策部门的决策脱离了实际,脱离了市场,这样的产业政策导向下发展起来的物流市场体系是不完善的,甚至有些畸形。我国物流业经营分散,产业社会化、组织化程度低,竞争方式主要集中在价格方面,发展增值业务的能力远远不够。从市场主体的进入到竞争方式都不够理性,使得市场机制不能有效的发展应有的作用。 物流业的管理体系不够规范 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部门来管理物流活动,但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交通、铁道、民航等部门都在管物流,“多头管理”最终导致了“空头管理”,管理体系极不规范。主要表现在: 1、 每个部门都自成体系,不同运输方式的服务规范、装备及技术标准等存在较大差别。 2、 部门、行业和地方保护主义,不利于形成社会化的物流系统和跨区域、跨行业的物流网络。 3、 大量的重复建设和低水平的竞争造成全社会物流资源的浪费。 四、明确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物流业是区域经济的主要构成要素之一,是区域经济系统形成与发展的一种主导力量。其对生产领域、流通领域的效率和经济效率的提高、区域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以及改变生产企业的布局和生产方式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一个地区来讲,物流业的发展最基础的目的是服务于当地的生产与生活这也决定了当地物流业发展的基本规模、水平和结构。物流业对周边地区的辐射是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而存在的,因此,区域经济或者区域间的经济联系有多强,物流业就会发展到什么程度。 区域经济是一种规模经济,是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各种生产要素聚集在一起的规模化生产,以生产的批量化和连续性为特征。然而,聚集不是目的,生产要素的聚集是为了商品的扩散,如果没有发达的物流服务作为保障,生产出来的大量商品就会堆积在狭小的空间里,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就不会实现,区域经济的基本运转就会中断。 所以说,物流业与区域经济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协同关系,这种关系也决定了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关系,他们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 五、区域现代物流业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策略 构建区域物流平台 区域物流平台是保证区域物流活动有效、协调发展的基础。其建设需要进行统筹规划,协调统一。首先是基础设施,包括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码头、管道网络、仓库、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设施的建设。其次是设备,包括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仓库、码头等的各种运输工具,自动装卸搬运机械、自动化作业等设备。最后是确定好物流术语、托盘、集装设备、货架、商品编码、表格与单证等的统一标准。 科学系统的制定区域物流规划 由于现代物流业是涉及交通运输、仓储管理、加工配送、信息网络等多行业的综合性产业,现代物流系统的规划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规划不够合理,将会造成市场混乱,所以,制定规划时应该综合考虑不同地区的地理位置、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状况等所有能够产生影响的因素,要分清主次,循序渐进才行。根据统一规划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关键的领域中,形成配套的综合运输网络、完善的仓储配送设施和先进的信息网络平台。理顺现有的物流设施和管理体制,并借鉴国内外物流发展与经济合作的成功经验,才能推动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 鼓励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 对从事运输、货运代理、仓储等业务的企业,鼓励它们将服务范围和领域进行延伸,最终成为部分或全程物流服务供应者;对市场准入进行规范化,以物流服务市场吸引多元化投资主体的进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培育市场主体,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导,真正建立起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服务体系。 普及物流知识,加强人才培养 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业已经成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物流人才作为我国紧缺的各种人才之一,已成为制约物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要大力加强人才培养,既要培养*的物流管理人才,又要培养物流经营服务人才,尤其需要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现代物流人才。与此同时,要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对在职人员进行多层次、多方面的培训和教育,以满足国内现代物流行业的人才储备要求。 六、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物流与区域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各个区域应该抓住机遇,发挥各自的优势,加速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从而能够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提高经济运行质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区域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