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表现评价在新课程中的应用.docx
活动表现评价在新课程中的应用活动表现评价在新课程中的应用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明确提出了:“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的评价理念。活动表现评价作为一种不同于以往传统评价方法的新型的评价方法,它既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又评价学生的活动成果,融评价与学习为一体,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是落实“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新课程评价理念的有效方法。 一、活动表现评价的作用与特点 活动表现评价是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这种评价要求学生实际完成某种任务或一系列的任务,如编故事、演讲、做实验、操作仪器、辩论、调查、实验设计、制作概念图等,从中表现出他们在理解与技能上的成就。也就是从学生在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来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强调将理解与技能应用于真实世界情景中的真实问题。其根本特点是力求在真实的活动情景中测量出学生的行为表现。 以往的教学评价是给学生排位次,贴标签;活动表现评价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分数和分数的准确性。因此,活动表现评价与新课程的评价理念具有更高的一致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成为测评的重点,过程与结果并重,凸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以质性评定取代量化评定,评定的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在评定中既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又倡导让学生在评定中学会合作,强调评定问题的真实性、情境性。 活动表现评价方式因为提供了最大的表现舞台,使每一个同学的表现欲望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由此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学生欣赏自己的成果,并因此增强自信心。它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主动的态度,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通过课内外的活动表现记录,考察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内课外的表现性评价,将学生的学习态度纳入到评价的视野之中。当学生认识到纸笔测验的分数不再说明一切,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都可以得到客观、真实的反映的时候,学生的学习动机就会由外在的压力逐步转向内在的需要,提高学习的质量。 传统的纸笔测验侧重对学生知识掌握的结果进行评价。但对学生在探究能力、实验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则更需要通过学生的活动表现来做出评价。与传统的纸笔测验相比,活动表现评价至少可有下述三个优点:涉及较高水平的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可促使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在真实世界中的应用;让学生表现出创造、设计或做某些事情的能力。 二、活动表现评价的实施原则与方法 斯塔佛比姆(D.L.Stuffebeam)强调:“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prove),而是为了改进(improve) 。”为了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教育评价的标准必须与教育目标相一致。活动表现评价作为一种注重过程与实践的评价形式,它的价值取向应与新课程的理念相一致,实现从双基取向能力取向实际应用取向科学素养取向的转变。在活动表现评价实施的过程中,应以激励和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明确目的,讲究方法,注重实践,确保评价的有效实施。 1方向性原则。朝着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和功能是选拔、诊断、教学、管理、还是促进、发展;被评价的主体是学生个体还是群体;评价的内容是学生在什么方面的发展;评价的项目是单项还是综合;是追求惟一标准的绝对评价还是重视个体的认识和理解的相对性评价;是认知性评价还是对科学素养的评价,这些都是评价中需要考虑的问题。评价的目标应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当评价的标准偏离正确的方向时,评价活动不仅不能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甚至会干扰、破坏教育目标的实现。 2 教育性原则。美国教育评价标准委员会对评价的定义是:“评价是对某些现象的价值和优缺点的系统调查。”从本质上看,活动表现评价作为一种价值判断过程,其评价的目标不仅仅局限于某个结论,其终极目标还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如果评价活动中没有强烈的教育意识,不能体现教育性原则,评价活动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变成形式主义、走过场。 3客观性原则。评价主体必须尽可能客观地了解评价对象,在注重调查研究,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才能对评价对象做出客观的判断。评价过程中,如果能从整体上把握评价的各个方面,善于抓住主要问题和问题的主要方面,从全局的观点来评价局部问题,评价的结果就会更加客观、公正,更好地发挥评价的激励!交流功能,使被评价学生的信心倍增,奋发向上。 4主体性原则。这是确立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的理念的必然要求,是对被评价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做出判断时必须遵循的原则。 活动表现评价可以采用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既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学习结束后进行。评价的方式和方法,包括采用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隐性评价”和“显性评价”、理性评价和实证评价等。以质性评价为主,评价结果主要以描述性方式呈现。 三、活动表现评价的应用与实施 活动表现评价的应用体现在各种教学形式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只要有学生的活动,就有活动表现的存在,如课堂表现、课后作业、辅导、实验和实践活动、探究性学习、阶段性总结等。对这些活动表现,通过学生自评、互评、交流、小结,老师评价,建立评价档案袋等形式,达到评价的诊断、发展与激励功能。 1课堂活动表现评价。课堂活动表现包括学生学习的参与意识、探究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设计、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合作精神、总结交流能力;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等。可以依据具体教学内容,设计整体活动表现记录评价表,每堂课让学生谈谈收获,及时反馈,先让学生自己确定,应该选取课堂的哪些方面作为评价项目,并让学生自己确定评价标准。比如,积极发言,想出与众不同的问题,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静心听取别人意见等等。就大家公认的有助于自己学习和成长的方面,要求每位学生对自己的课堂表现写一个评语;学习小组通过集体评价给每位组员一个评定;教师根据自己的观察给每位学生一个评定。当然,也可以量化成分数,乘以一定的权重,得出总体评价值。该项评价包括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同伴的观察和评价、来自教师的观察和评价这样三个方面。在相互对比、评价中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如果课堂教学中教师少一些知识传递,多一些激励思考,放弃一些想当然的控制方式,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创造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选择和决策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暴露和表达自己的思想,活动表现评价将能最大限度地反映出学生的真实能力和素养,从而发挥出最佳的评价效果。 2 练习辅导评价。课后学习活动表现评价可以采用学习笔记的形式,记录学习内容、自己的认识等,如知识性内容学习中学生自己认为的重点、难点;自己收集的学习信息和资源;课后感、实验报告、单元知识总结、学习状况分析;疑难问题及其解答、探究活动的设计方案与过程记录;学习方法和策略、自我评价以及他人评价的结果、认识的改变等。以小组为基本单位,采用分组互评作业的形式,经常组织组员互相交流讨论学习状况、交流学习笔记,进行自我评价并评价他人的学习笔记;小组长定期检查,修正内容及评价结果;教师定期抽查,做出评价。作业!小测验可由学生写评语(包括优点和错误原因分析),并修正自己每次做错的题目、错误的原因分析,教师抽样重点反馈,并实施整体和个人定性评价。 3 实验和实践评价。由教师或学生提出一些为解决内心的疑问而开展的实验或实践活动,先让学生设计实验或实践方案,学生完成方案后,老师审查评定。然后让学生按照可行的方案,去开展实验或实践活动,通过观察学生的操作行为进行评价,或对实践活动的过程与结果写出记录报告根据记录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以简单的方式加以记录,在比较!分析基础上,给学生恰当的反馈,予以激励和促进。这样的评价,由于满足了学生学习的需求,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关注的不完全是能得多少分,而是能否通过实验或实践活动解决自己的疑问。 4探究性学习评价。科学探究既是学习的方式,也是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对探究性学习的评价,应侧重考查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实际表现。因此,活动表现评价在探究性学习中能够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学生准备实验探究方案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实验探究活动表现评价中,学生互相评价探究方案的优劣,提出意见和建议,分析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能力体现一目了然。探究性学习开放的内容,开放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条件、有机会展示自己多方面的才能。这种自由发挥的评价方式,体现了对不同处境和需要的学生的尊重和关爱,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由此促进了个体价值的实现,有利于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有利于把评价变成一种学生愿意参与、积极参与、充满乐趣、有潜力就可以发挥、有能力就可以创造有个性就可以张扬的一种教学活动。 四、活动表现评价中应注意的问题与设想 1 评价工作面广量大,对教师的素质要求高。对学生学习活动表现的评价,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更高。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想法或方案,要肯定他们的努力和勇气;对其中不完善、不成熟的部分要积极引导其质疑,帮助其解决;对其中合理、有新意的部分,要及时反馈表扬,并引导其探索。因而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教学效能感和教学监控能力。考核过程中的工作量大,需要教师集体合作进行评价设计,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可以通过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由他评向自评!互评的转变。学生积极地进行自我评价,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一方面培训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活动过程评价,教师要面对很多学生,这可能带来主观随意性,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和全面性。因此要注重活动记录的真实性,活动记录中应该有学生的原始记录,以供确认,结合课堂的真实观察,及时评价。 2 因势利导,不拘泥于形式。在确定学生的活动表现时,以学生各方面的相对值为基准展开评价,对学生具有更好的激励效果,在相互对比、评价中发展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不强调把各种表现都变成量化的成绩、对学生施加过重的压力。注重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在学生感兴趣的前提下开展学习和评价,重视学生的平时表现,比如平时的发言、探究性的小论文、小发明、小创作等。平时的评价中效度是主要的,信度是次要的。 3“写实”与“写意”结合,注重实效。活动表现评价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每一次成功与进步的评价在促进学生获得积极体验中的重要性和引导作用,对学生评价的弹性越来越大,因而这种评价不能简单地形式化为一种肤浅的表现。如:“回答得真好”、“回答得不错”,这样的评价太过笼统,对学生的促进作用不大。如果能抓住学生活动过程中的思维策略、语言表达、合作意识、解题技巧等方面的特点加以评价,采用写真性、写实性的描述和评语,加以恰当的褒扬,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教师的真诚和鼓舞,学生就能够清楚自己的优缺点和努力的方向。人的思想和情感是丰富多彩的,有时一个动作、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点微笑就能起到语言难以表达的效果,这些“缄默语言”常常镶嵌于活动之中,是不可言传的,但同时也是情境性和个体化的,作为评价的一个积极因素,在活动表现评价中的作用不可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