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总眼科学.docx
汇总眼科学名解: 2.上睑下垂:上睑下垂(ptosis) 指上睑的提上睑肌和Müller平滑肌的功能不全或丧失,导致上睑部分或全部下垂。即在向前方注视时,上睑缘遮盖角膜上部超过角膜2mm。上睑下垂眼向前注视时,上睑缘的位置异常降低。轻者并不遮盖瞳孔,但影响外观。重者部分或全部遮盖瞳孔,影响视功能。 2. Tyndall现象(房水闪辉):炎性渗出物进人房水,在裂隙灯窄光带斜照下,可见闪光及渗出颗粒在浮动,这种现象称为房水闪辉. 3.KP:症细胞或色素沉积于角膜后表面,被称为KP。其形成需要角膜内皮损伤和炎症细胞或色素的同时存在。 角膜云翳:浅层的瘢痕性混浊薄如云雾状,通过混浊部分仍能看清后面虹膜纹理者称角膜云翳。 4角膜是主要的眼屈光介质,相当于43D的凸透镜。 5角膜斑翳:角膜炎愈合期浅层的瘢痕性混浊较厚略呈白色,但仍可透见虹膜者。 6角膜白斑:角膜炎愈合期浅层的瘢痕性混浊很厚呈瓷白色,不能透见虹膜者。 7.角膜云翳:角膜炎愈合期浅层的瘢痕性混浊薄如云雾状,通过混浊部分仍能看清后面虹膜纹理者。 8.ARMD: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多为50岁以上,双眼先后或同时发病,视力呈进行性损害。该病是60岁以上老人视力不可逆性损害的首要原因,其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 类。 9.眼内压:指眼球内的眼内液的压力。因此仅能用流体压力计测定。 生理性玻璃体视网膜4处粘连紧密:玻璃体基底部/视神经乳头/黄斑/视网膜血管 10.生理性玻璃体视网膜4处粘连紧密:玻璃体基底部/视神经乳头/黄斑/视网膜血管 11.神经感觉层有三级神经元:视网膜光感受器、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 12,交感性眼炎:是指发生于一眼穿通伤或内眼手术后的双侧肉芽肿性葡萄膜炎,受伤眼被称为诱发眼,另一眼则被称为交感眼。 13.睑内翻:指眼睑,特别是睑缘向眼球方向卷曲的位置异常。当睑内翻达一定程度时,睫毛也倒向眼球。因此睑内翻和倒睫常同时存在。 14.第一斜视角:麻痹性斜视以正常眼注视时,麻痹肌所在眼的偏斜度。 弱视:如果斜视仅限于单眼,斜视眼中心凹的抑制会导致最佳矫正视力下降,形成斜视性弱视。 .15屈光不正:外界所要注视的物体,通过眼的光学系统折射后聚焦在视网膜上,是人们获得清晰视觉的前提。若在眼调节放松的状态下,无穷远处物体所成的像没有准确聚焦在视网膜上,即称为“屈光不正”。 16.远视眼:当调节放松时,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后,称为远视。 17.近视眼:当调节放松时,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称为近视。 18.调节:为了看清近距离目标,需增加晶状体的曲率,从而增强眼的屈光力,使近距离物体在视网膜上成清晰像,这种为看清近物而改变眼的屈光力的功能称为调节。 19.集合:产生调节的同时引起双眼内转,该现象称为集合。 屈光参差:双眼屈光度数不等者称为屈光参差,当双眼屈光差异超过1.00D者,在双眼矫正或非矫正状态下有可能会出现问题。 20.双眼单视:外界物体在两眼视网膜相应部位所形成的像,经过大脑枕叶的视觉中枢融合为一,使人们感觉到不是两个相互分离的物体,而是一个完整的立体形象,这种功能称为双眼视觉或双眼单视。 21.视觉器官包括眼球、眼眶及眼的附属器、视路以及眼部的相关血管和神经结构等。 22.角膜组织学上从前向后分为:1.上皮细胞层2.前弹力层3.基质层4后弹力层5.内皮细胞层 23.眼表的解剖学含义是指起始于上、下眼睑缘灰线之间的眼球表面全部的黏膜上皮,包括角膜上皮和结膜上皮。 24.Koeppe结节,是发生于瞳孔缘的灰白色半透明结节,可见于非肉芽肿性和肉芽肿性炎症 25.Busacca结节,是发生于虹膜实质内的白色或灰白色半透明结节,主要见于肉芽肿性炎症 26.TAO:甲状腺相关眼病,伴有或迟发出现的丘脑-垂体-甲状腺内分泌轴功能异常,同时表现出眼部疾病。 27.RD:视网膜脱离,指视网膜神经上皮与色素上皮的分离。根据发病原因分为孔源性、牵拉性和渗出性 28.虹膜投影: 填空 1.斜视:是指两眼不能同时注视目标,属眼外肌疾病。可分为共同性斜视和麻痹性斜视两大类。 2屈光系统包括:房水、晶状体、玻璃体、角膜。 3沙眼的并发症及后遗症:睑内翻与倒睫、上睑下垂、睑球粘连、角膜混浊、实质性结膜干燥症、慢性泪囊炎。 4慢性泪囊炎是阻塞所致,彻底治疗慢性泪囊炎必须依靠治疗。 5老年性皮质性白内障发展过程经过:初发期、膨胀期、成熟期、过熟期四期。 6.屈光不正包括近视、远视、散光,单纯近视用负球镜矫正,单纯远视用正球镜矫正,散光用柱镜或球柱镜矫正。 7.我国主要的致盲眼病有沙眼、角膜炎、青光眼、葡萄膜炎。 8.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结膜炎,临床上分进行活动期、退行期、完全瘢痕期三期。 9.睑缘炎临床上分鳞屑性睑缘炎、溃疡性睑缘炎、眦部睑缘炎三型。 10.眼球壁共分为3层,外层为纤维膜,包括角膜、巩膜;中层为葡萄膜,包括虹膜、睫状体、脉络膜;内层为视网膜。 11.眼外肌共有6条,分别是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外直肌、上斜肌、下斜肌。 12.眼球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13.单纯疱疹病毒角膜炎是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角膜感染。 14.视网膜脱离是指视网膜神经上皮和色素上皮的分离。 15.视网膜母细胞瘤在临床上分为眼内生长期、青光眼期、眼外期、全身转移期四个阶段 简答题 1. 眼球的临床解剖及生理? 解剖:视觉器官包括眼球、眼眶及眼的附属器、视路以及眼部的相关血管和神经结构等。 生理:1、泪膜:润滑眼球表面,防止角膜结膜干燥,保持角膜光学特性,供给角膜以及冲洗、抵御眼球表面异物和微生物。 2、角膜:主要的眼屈光介质 3、虹膜睫状体:根据外界光线的强弱通过瞳孔反射路使瞳孔缩小或扩大,以调节进入眼内的光线,保证视网膜成像清晰。 4、房水:维持眼内组织营养,维持其正常功能,并从这些组织带走代谢废物;维持、调节眼压。 5、脉络膜:血供丰富,有眼部温度调节作用,含丰富的黑色素,起到眼球遮光和暗房的作用。 6、晶状体:是眼球屈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唯一具有调节能力的屈光间质,起到平衡眼屈光力的效果。 7、玻璃体:是眼屈光介质的组成部分,具有屈光、固定视网膜的作用。 8、视网膜:它们具有支持和营养光感受器细胞、遮光、散热以及再生和修复等作用。 2.睑缘炎的种类? 鳞屑性睑缘炎溃疡性睑缘炎眦部睑缘炎 3.眼睑炎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临床表现:1、灼热感、眼睑周围红肿发痒。 2、眼睫毛的根部出现鳞片。脂溢型眼睑炎的鳞片是黄色的油腻物。 3、有时会发生眼睫毛长错方向或倒睫的情况。某些感染性的眼睑炎会伴有结膜炎。 治疗方法:基本原则 眼睑炎就是麦粒肿。刚发生眼睑炎时,眼皮肿痛可用冰敷,并点消炎眼药水,必要时口服抗生素。大部份的病例在三至四天内可以消退;若腺体肿胀化脓,则须手术切开排脓。 1、眼睑清洁剂以清洁睫毛区的结痂和皮屑。 2、对严重的病例,特别是那些和细菌感染有关的,可能会开具表面涂用的抗生素油酊处方。 3、肾上腺皮质激素油酊会提供短期的缓解。对顽固病例,可能需要口服抗生素。如果感染已经扩散到角膜,可能需要同时使用抗生素和皮质激素滴液来治疗感染。 外治法 初期未酿脓时,可用湿热敷,以助消散。 用紫金锭或清火眼丸,调外障眼药水或其他消炎眼药水或冷开水,外涂患处皮肤;也可用如意金黄膏涂局部皮肤。注意:切勿将药物涂入眼内。 取新鲜鸭跖草数段,除去叶用茎,洗净后置于酒精灯火焰上或火上烘烤,用手指挤压,将断端流出的药汁迅速涂于患处,注意勿涂入眼内,每日45次。 用新鲜一点红、白花蛇舌草、蒲公英、野菊花等的1-2味,洗净捣烂,外敷患处皮肤,注意勿涂人眼内。 手术疗法 已成脓时,应切开排脓。当脓头位于胞睑皮肤面时,切口应与睑弦平行;脓头位于睑内面时,切口应与睑弦垂直。必须注意:如患处脓成,切忌挤压。若由此引起胞睑漫肿,紫胀剧痛,或伴恶寒发热头痛等证严重,乃病情恶化,则按眼丹处理。 4.慢性泪囊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病因:慢性泪囊炎是泪囊病变中最常见者,多继发于鼻泪管狭窄或阻塞后,泪液滞留于泪囊之内,伴发细菌感染引起,多为单侧发病。常见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和白色念珠菌,但一般不发生混合感染,泪小点返流的分泌物作涂片染色可鉴定病原微生物。本病多见于中老年女性。慢性泪囊炎的发病与沙眼、泪道外伤、鼻炎、鼻中隔偏曲、下鼻甲肥大等因素有关。 临川表现:主要症状为泪溢。检查可见结膜充血,下睑皮肤出现湿疹,用手指挤压泪囊区,有粘液或粘液脓性分泌物自泪小点流出。泪道冲洗时,冲洗液自上、下泪小点返流,同时有粘液脓性分泌物。由于分泌物大量贮留,泪囊扩张,可形成泪囊粘液囊肿。 慢性泪囊炎是眼部的感染病灶。由于常有粘液或脓液返流入结膜囊,使结膜囊长期处于带菌状态。如果发生眼外伤或施行内眼手术,则极易引起化脓性感染,导致细菌性角膜溃疡或化脓性眼内炎。因此,应高度重视慢性泪囊炎对眼球构成的潜在威胁,尤其在内眼手术前,必须首先治疗泪囊感染。 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 可用抗生素眼液点眼,每日46次。滴眼前要先挤出分泌物,也可在泪道冲洗后注入抗生素药液。药物治疗仅能暂时减轻症状。 2.手术治疗 开通阻塞的鼻泪管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关键。常用术式是泪囊鼻腔吻合术,术中将泪囊通过一个骨孔与鼻腔粘膜相吻合,使泪液从吻合口直接流入中鼻道。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或鼻泪管支架植入术,也可达到消除泪溢,根治慢性泪囊炎的目的。无法行吻合术或造口术时,如在高龄病人,可考虑泪囊摘除术,以去除病灶,但术后泪溢症状依然存在。 5.急性结膜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临床表现:呈急性发病,有异物感、烧灼感,分泌物多,检查见眼睑肿胀,结膜充血,这些表现与急性前葡萄膜炎的畏光、流泪、视物模糊、睫状充血以及前房炎症反应有明显不同。 治疗原则:结膜炎的治疗原则和主要方法:针对病因治疗,以局部给药为主,必要时全身用药。急性期忌包扎患眼。1.滴眼剂点眼。是治疗结膜炎最基本的给药途径。2眼膏涂眼。眼膏在结膜囊停留时间较长,宜睡前使用,可发挥持续的治疗作用。3.冲洗结膜囊。无刺激性的冲洗液冲洗,每天12次,勿流入健眼引起交叉感染。4.全身治疗。严重的结膜病如淋球菌性结膜炎和衣原体性结膜炎,除了局部用药外还需全身使用抗生素或磺胺药。 6.沙眼的分期、临床表现及并发症后遗症? 分期:期上睑结膜乳头与滤泡并存,上穹隆结膜模糊不清,有角膜血管翳。 期上睑结膜自瘢痕开始出现至大部分变为瘢痕。仅留少许活动病变。 期上睑结膜活动性病变完全消失,代之以瘢痕,无传染性。 临床表现:一般起病缓慢,多为双眼发病,但轻重程度可有不等。沙眼衣原体感染后潜伏期514天。沙眼初期表现为滤泡性慢性结膜炎,以后逐渐进展到结膜瘢痕形成。 1急性期症状包括畏光、流泪、异物感,较多粘液或粘液脓性分泌物。可出现眼睑红肿,结膜明显充血,乳头增生, 2慢性期无明显不适,仅眼痒、异物感、干燥和烧灼感。最早在上睑结膜的睑板下沟处,称之为Arlt线,渐成网状,以后全部变成白色平滑的瘢痕。角膜缘滤泡发生瘢痕化改变临床上称为Herbet小凹。沙眼性角膜血管翳及睑结膜瘢痕为沙眼的特有体征3. 重复感染时,晚期发生睑内翻与倒睫、上睑下垂、睑球粘连、角膜混浊、实质性结膜干燥症、慢性泪囊炎等并发症。 并发症后遗症:沙眼晚期发生睑内翻与倒睫、上睑下垂、睑球粘连、角膜混浊、实质性结膜干燥症、慢性泪囊炎等并发症。 7.单纯疱疹病毒角膜炎临床分型、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临床分型: 原发单疱病毒感染复发单疱病毒感染1.上皮型角膜炎2. 神经营养性角膜病3. 基质型角膜炎4. 角膜内皮炎 临床表现: 原发单疱病毒感染: 常见于幼儿,有全身发热,耳前淋巴结肿大,唇部或皮肤疱疹有自限性,眼部受累表现为急性滤泡性结膜炎,假膜性结膜炎,眼睑皮肤疱疹,点状或树枝状角膜炎, 复发单疱病毒感染: 1.上皮型角膜炎:主观症状上有显著疼痛、磨擦感和流泪等刺激症状。临床的相应表现为排列成行的疱疹,扩大融合,中央上皮脱落,形成树枝状溃疡,2. 神经营养性角膜病:主动瞬目减少,泪液相对蒸发过强。角膜上皮容易干燥脱落,早期角膜上皮弥漫性缺损,进而形成无菌性溃疡。3. 基质型角膜炎:免疫性基质型角膜炎: 最常见类型是盘状角膜炎。2)坏死性基质型角膜炎: 表现为角膜基质内单个或多个黄白色坏死浸润灶胶原溶解坏死,以及上皮的广泛性缺损。4. 角膜内皮炎:角膜内皮炎可分为盘状、弥漫性和线状三种类型,其中盘状角膜内皮炎是最常见的类型,通常表现为角膜中央或旁中央的角膜基质水肿,导致角膜失去透明性呈现毛玻璃样外观,在水肿区的内皮面有角膜沉积物,。 治疗原则: 1HSK的总体治疗原则为抑制病毒在角膜里的复制,减轻炎症反应引起的角膜损害。2根据最新的临床分类,不同的HSK亚型其治疗重点又有差异。上皮型角膜炎,必须给予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抑制病毒的活力,控制病情。基质型角膜炎以机体的免疫炎症反应为主,3。抗炎治疗更为重要。内皮型角膜炎的治疗方案在给于抗病毒、4。抗炎治疗同时,还应该积极采取保护角膜内皮细胞功能的治疗措施。5.神经营养性角膜病变多出现于恢复期,治疗同神经麻痹性角膜溃疡。 8.老年性白内障的药物治疗、手术方法有哪些? 药物治疗:白内停,障眼明 手术方法: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行白内障囊内摘除术,术后给予眼镜、角膜接触镜矫正视力,也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结果。 9. 老年性白内障的临床分期及临床表现? 1.皮质性白内障:最为常见。按其发展过程分为4期。 初发期:楔形混浊,这些混浊在赤道部汇合,最后形成轮辐状混浊;膨胀期:,其渗透压改变,短期内有较多水分积聚于晶状体内,使其急剧肿胀,体积变大,虹膜投影,这是本期白内障的特点。成熟期:膨胀期之后,晶状体混浊逐渐加重,直至全部混浊,虹膜投影消失。 过熟期:过熟期白内障囊膜变性,通透性增加或出现细小的破裂。,容易发生晶状体脱位。 2.核性白内障:较皮质性白内障少见,发病年龄较早,进展缓慢。核性白内障以后逐渐变为棕黄色或棕黑色,此时视力极度减退,眼底已不能看清。 3.后囊膜下白内障:晶状体后囊膜下浅层皮质出现棕黄色混浊,为许多致密小点组成,其中有小空泡和结晶样颗粒,外观似锅巴状。 10.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分期、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1.临床前期:为双侧性眼病,当一眼急性发作被确诊后,另一眼即使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也可以诊断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暗室试验后眼压明显升高者,也可诊断为本病的临床前期。 2.先兆期 表现为一过性或反复多次的小发作。发作多出现在傍晚时分,突感雾视、虹视,可能有患侧额部疼痛,或伴同侧鼻根部酸胀。 3.急性发作期 表现为剧烈头痛、眼痛、畏光、流泪,视力严重减退,常降到指数或手动,可伴有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 4.间歇期:间歇期的主要诊断标准是:有明确的小发作史;房角开放或大部分开放;不用药或单用少量缩瞳剂,眼压能稳定在正常水平。 5.慢性期 急性大发作或反复小发作后,房角广泛粘连,小梁功能已遭受严重损害,眼压中度升高, 6.绝对期 指高眼压持续过久,眼组织,特别是视神经已遭严重破坏,视力已降至无光感且无法挽救的晚期病例 11.急性虹睫炎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临床表现: 1. 睫状充血:睫状充血是指位于角膜缘周围的表层巩膜血管的充血,是急性虹睫炎的一个常见体征,但角膜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也可引起此种充血,应注意鉴别。2.眼痛、畏光:眼痛、眼红、畏光、流泪是急性虹睫炎共有的表现,但其严重程度可有很大不同。 急性虹膜睫状的鉴别诊断: 、疼痛较轻伴有睫状部压痛,一般无恶心呕吐症状。 、后者视力常急剧下降;前者视力常中度减退。 、前者角膜一般透明。 、而前者前房深部正常或较深,房水可见闪光。 、;前者瞳孔缩小或由于后粘连而呈菊花状。 、前者眼压一般正常或较低,早期偶有一过性轻度眼压升高。 、角膜内壁无后弹力皱襞, 前者多由外源性、内源性和继发性感染所引起,常采用散瞳剂、激素、抗生素治疗。 治疗原则:急性虹膜睫状体炎必须诊断准确,治疗及时得当方可消除失明的危机,以保存较好的视力,其治疗原则如下: 治疗原则:急性虹膜睫状体炎必须诊断准确,治疗及时得当方可消除失明的危机,以保存较好的视力,其治疗原则如下:1 1、散瞳:一旦诊断明确,立即进行散瞳,使瞳孔扩大,这是治疗的首要关键性措施。若一拖延,必然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 2、皮质激素的应用:使用皮质类固醇可以减轻和控制炎症,起到抗炎抗过敏作用,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组织水肿和渗出,减轻纤维组织增生和胶原沉积。抑制过敏反应。 3、非激素性消炎剂:水杨酸钠保泰松及消炎痛有镇痛及消炎作用。4、抗生素若系化脓性前葡萄膜炎可局部或全身应用广谱抗生素。 5、免疫治疗对严重的葡萄膜炎和交感性眼炎,使用激素无效时可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或免疫增强剂。 6、热敷或短波疗法 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加强炎症吸收。7、对症治疗 12.正常人房水的循环通路? 房水循环途径:睫状体产生 进入后房 越过瞳孔到达前房 再从前房角的小梁网进入Schlemm管 然后通过集液管和房水静脉 汇入巩膜表面的睫状前静脉 回流到血循环 13.眼内压的正常范围? 正常眼压定义在1021mmHg 14.眼的屈光系统及屈光状态? 人眼的屈光系统是由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所构成。按照物理学原理,屈光系统是通过凸透镜的折射与反射作用,而完成的一个屈光反应过程。屈光状态包括:近视,远视,散光,弱视和斜视等。 人眼的屈光状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正常情况下,婴幼儿出生不久大部分都是处于远视状态,随着生长发育,逐渐趋于正视,至学龄前基本达到正视,该过程称为“正视化”。视觉信息的获得首先取决于眼球光学系统能否将外部入射光线清晰聚焦在视网膜上,即眼的屈光状态是否得当。眼的屈光力与眼轴长度匹配与否是决定屈光状态的关键。 15屈光不正的分类及用何镜片纠正? 屈光不正:若在眼调节放松的状态下,无穷远处物体所成的像没有准确聚焦在视网膜上,即称为屈光不正。 调节:为了看清近距离目标,需增加晶状体的曲率,从而增强眼的屈光力,使近距离物体在视网膜上清晰成像,这种为看清近物而改变屈光力的功能称为调节。 正视:当眼调节静止时,外界的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后恰好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聚焦,这种屈光状态称为正视,即正视眼的远点为眼前无限远。 近视: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称为近视,其远点在眼前某一点 远视:当调节放松时,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后,称为远视,其远点在眼后,为虚焦点。 弱视:是视觉发育期内由于异常视觉经验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下降,眼部检查无器质性病变。眼眶由骨性眼眶和眼眶内容物构成。 纠正:单纯近视用负球镜矫正,单纯远视用正球镜矫正,散光用柱镜或球柱镜矫正。 16.眼球穿通伤的临床表现及治疗过程中的要点? 按伤口的部位,可分为三类。 1角膜穿通伤 较常见。单纯性:角膜伤口较小且规则,常自行闭合,无虹膜嵌顿。复杂性:伤口大,不规则,常有虹膜脱出及嵌顿,前房变浅,可伴有晶状体破裂及白内障,或眼后段损伤。有明显的眼痛、流泪和视力下降。 2角巩膜穿通伤 伤口累及角膜和巩膜,可引起虹膜睫状体、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损伤、脱出,以及眼内出血,伴有明显眼痛和刺激症,视力明显下降。 3巩膜穿通伤 较小的巩膜伤口容易忽略,伤口表明仅见结膜下出血。大的伤口常伴有脉络膜、玻璃体和视网膜的损伤及出血,预后差。 伤后立即包扎伤眼,送眼科急诊处理。治疗原则是:初期缝合伤口,恢复眼球完整性;防治感染等并发症;必要时行二期手术。 1伤口处理 单纯性角膜伤口,前房存在,可不缝合,包扎伤眼。复杂性角膜伤口,有虹膜嵌顿时,用抗生素溶液冲洗,。对角巩膜伤口,先缝合角膜缘一针,再缝合角膜,然后缝合巩膜。对巩膜伤口,应自前向后边暴露,边缝合。2对复杂病例,多采用二步手术,即初期缝合伤口,恢复前房,控制感染、 3治疗外伤后炎症和防治感染 常规注射抗破伤风血清,全身应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 17.化学烧伤的现场急救要点是什么? 化学伤急救和治疗:1.急救 争分夺秒地在现场彻底冲洗眼部,是处理酸碱烧伤最重要的一步,及时彻底冲洗能将烧伤减到最低程度,应立即就地取材,至少冲洗30分钟以上2.后继治疗a早期治疗:局部和全身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散瞳、降眼压、局部或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b切除坏死组织,防止睑球粘连c应用胶原酶抑制剂,防止角膜穿孔d晚期治疗 针对并发症进行。 19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虹膜睫,和急性结膜炎的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鉴别诊断: 应掌握以下鉴别要点:角膜后沉着物为棕色色素而不是灰白色细胞;前房极浅;瞳孔中等扩大而不是缩小;虹膜有节段性萎缩;可能有青光眼斑;以往可有小发作病史;对侧眼具有前房浅、虹膜膨隆、房角狭窄等解剖特征。 治疗原则: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基本治疗原则是手术。术前应积极采用综合药物治疗以缩小瞳孔,使房角开放,以迅速控制眼压,减少组织损害。在眼压降低,炎性反应控制后手术效果较好。 1. 缩小瞳孔 2.联合用药3.辅助治疗 4.手术治疗 急性虹膜睫状的鉴别诊断: 、疼痛较轻伴有睫状部压痛,一般无恶心呕吐症状。 、后者视力常急剧下降;前者视力常中度减退。 、前者角膜一般透明。 、而前者前房深部正常或较深,房水可见闪光。 、;前者瞳孔缩小或由于后粘连而呈菊花状。 、前者眼压一般正常或较低,早期偶有一过性轻度眼压升高。 、角膜内壁无后弹力皱襞, 前者多由外源性、内源性和继发性感染所引起,常采用散瞳剂、激素、抗生素治疗。 治疗原则:急性虹膜睫状体炎必须诊断准确,治疗及时得当方可消除失明的危机,以保存较好的视力,其治疗原则如下:1、散瞳: 2、皮质激素的应用: 3、非激素性消炎剂: 4、抗生素5、免疫治疗6、热敷或短波疗法 。7、对症治疗 急性结膜炎的鉴别诊断:本病起病急骤,传染性强,多见于春夏暖和季节,中医称"暴风客热"或"天行赤眼",俗称"红眼病"。 诊断要点: 急性起病,初起患眼红赤,止痒交作或疼痛,怕热羞明,流泪怕风。迅即症状加重,目眵多,胶结,每于睡起时睫毛与两睑胶封,常一眼先发或双眼齐发。可伴发热,流涕、咽痛等症状。春夏季节多见,可流行或散发。排除其他结膜充血性病变即可诊断本病。 急性结膜眼的治疗原则:去除病因,抗感染治疗,在等待实验室结果时,医生应开始局部使用广谱抗生素,确定致病菌属后给予敏感抗生素。根据病情的轻重可选择结膜囊冲洗、局部用药、全身用药或联合用药。切勿包扎患眼,但可配戴太阳镜以减少光线的刺激。 1. 局部治疗 当患眼分泌物多时,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 局部充分滴用有效的抗生素眼药水和眼药膏。急性阶段每12小时1次。 2. 全身治疗:1)奈瑟氏菌性结膜炎应全身及时使用足量的抗生素,肌注或静脉给药。 流感嗜血杆菌感染而致的急性细菌性结膜炎,部用药的同时应口服头孢类抗生素 慢性结膜炎的难治性病例需口服强力霉素 20急性虹睫炎与急性青光眼的区别? 临床上,两者都有眼红眼痛视物模糊等症状,但在病因、症状和治疗上有严格区分。 、后者自觉症状严重眼胀痛,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而后者疼痛较轻伴有睫状部压痛,一般无恶心呕吐症状。 、后者视力常急剧下降;前者视力常中度减退。 、后者角膜呈哈气样或雾状水肿混浊;前者角膜一般透明。 、后者的前房浅或极浅;而前者前房深部正常或较深,房水可见闪光。 、后者瞳孔呈椭圆散大,对光反应消失;前者瞳孔缩小或由于后粘连而呈菊花状。 、后者眼压升高眼球坚硬如石;前者眼压一般正常或较低,早期偶有一过性轻度眼压升高。 、后者角膜内壁常可见后弹力皱襞,有时可见晶状体青光眼斑;而前者则无。 、后者是由于前房角关闭,常采用药物和手术治疗。前者多由外源性、内源性和继发性感染所引起,常采用散瞳剂、激素、抗生素治疗。 21. 睑腺炎治疗? 1.早起睑腺炎应给予局部热敷,每次1015分钟,每日34次,以便促进眼睑血液循环、缓解症状,促进炎症消退。2.当脓肿形成后,应切开排脓。外睑腺炎的切口应在皮肤面,切口与睑缘平行,内睑腺炎切口常在睑结膜面,与睑缘垂直。3.当脓肿尚未形成时不宜切开,更不能挤压排脓,否则会使感染扩散,导致眼睑蜂窝织炎,甚至海绵窦脓毒血栓或败血症而危机生命。 22. 睑板腺囊肿治疗? 1.小而无症状的睑板腺囊肿无须治疗,待其自行吸收2.大者可通过热敷,或向囊肿内注射糖皮质激素促其吸收3.如不能消退,应在局部麻醉下手术切除。 泪液排出部包括上下泪小点、上下泪小管、泪总管、泪囊和鼻泪管,其主要功能是引流泪液入鼻腔。 23. 结膜炎的治疗原则和主要方法? 针对病因治疗,以局部给药为主,必要时全身用药。急性期忌包扎患眼。1.滴眼剂点眼。是治疗结膜炎最基本的给药途径。2眼膏涂眼。眼膏在结膜囊停留时间较长,宜睡前使用,可发挥持续的治疗作用。3.冲洗结膜囊。无刺激性的冲洗液冲洗,每天12次,勿流入健眼引起交叉感染。4.全身治疗。严重的结膜病如淋球菌性结膜炎和衣原体性结膜炎,除了局部用药外还需全身使用抗生素或磺胺药。 24. 沙眼晚期并发症? 发生睑内翻与倒睫、上睑下垂、睑球粘连、角膜混浊、实质性结膜干燥症、慢性泪囊炎等并发症。 25皮质性白内障分期? 1.初发期。晶状体皮质内出现空泡、水裂和板层分离。空泡为圆形透明小泡,位于前、后皮质中央部或缝合附近。水裂形态不一,从周边向中央逐渐扩大。板层分离多在皮质深层,呈羽毛状。2.膨胀期。又称未熟期,此时晶状体混浊继续加重、渗透压改变,短期内有较多水分积聚于晶状体内,使其急剧肿胀、体积变大,将虹膜向前推移,前房变浅,可诱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3.成熟期。晶状体内水分和分解产物从囊膜内溢出,晶状体又恢复到原来体积,前房深度恢复正常。4过熟期。如果成熟期持续时间过长,经数年后晶状体内水分继续丢失,晶状体体积缩小,囊膜皱缩和有不规则的白色斑点及胆固醇结晶,前房加深,虹膜震颤。 26青光眼 是一组以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疾病,病理性眼压增高是其主要危险因素。正常眼压定义在1021mmHg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表现:剧烈头痛、眼痛、畏光、流泪、视力严重减退,常降到指数或手动,可伴有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体征有眼睑水肿、混合性充血、角膜上皮水肿,裂隙下上皮呈小水珠状,患者可有“虹视”的主诉。 27原发性青光眼的治疗? 治疗目的为保存视功能。方法包括:1.降低眼压2.视神经保护性治疗,即通过改善视神经血液供应和控制节细胞凋亡来保护视神经。常用降眼压药。主要通过3种途径:?增加房水流出?抑制房水生成?减少眼内容积。1.拟副交感神经药2.?-肾上腺能受体阻滞剂3.肾上腺能受体激动剂4.前列腺素衍生物5.碳酸酐酶抑制剂6.高渗剂常用抗青光眼手术1.解除瞳孔阻滞的手术2.解除小梁网阻塞的手术3.建立房水外引流通道的手术4.减少房水生成的手术PACG的治疗1.缩小瞳孔2.联合用药3.辅助治疗4.手术治疗POAG的治疗1.药物治疗2激光治疗3.滤过性手术 28前葡萄膜炎的临床表现? 包括虹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和前部睫状体炎3种类型。临床表现: 1症状:眼痛、畏光、流泪、视物模糊,前房出现大量纤维蛋白渗出或反应性黄斑水肿、视盘水肿时,可引起视力下降或明显下降,发生并发性白内障或继发性青光眼时,可导致视力严重下降。 2.体征睫状充血或混合性充血角膜后沉着物,分三型:?下方的三角形分布?角膜瞳孔区分布?角膜后弥漫性分布前房闪辉前房细胞:房水中出现炎症细胞虹膜改变:虹膜前、后粘连,虹膜膨隆。炎症可引起3种结节:?Koeppe结节,是发生于瞳孔缘的灰白色半透明结节,可见于非肉芽肿性和肉芽肿性炎症?Busacca结节,是发生于虹膜实质内的白色或灰白色半透明结节,主要见于肉芽肿性炎症?虹膜肉芽肿,是发生于虹膜实质中的单个粉红色不透明的结节,主要见于结节病所引起的前葡萄膜炎。瞳孔改变:缩小、闭锁、膜闭晶状体改变:表面遗留环形色素玻璃体及眼后段改变。治疗:原则为立即扩瞳以防止虹膜后粘连;迅速抗炎以防止眼组织破坏和并发症的发生。 29睫状肌麻痹剂的目的? ?防止和拉开虹膜后粘连,避免并发症?解除睫状肌、瞳孔括约肌的痉挛,以减轻充血、水肿、疼痛,促进炎症恢复和减轻患者痛苦。 后马托品,阿托品。2.糖皮质激素滴眼剂:醋酸氢化可的松、醋酸地塞米松、醋酸泼尼松龙、地塞米松磷酸盐悬液。3非甾体消炎药:吲哚美辛、双氯芬酸钠4.糖皮质激素眼周注射和全身治疗5病因治疗6并发症治疗?继发性青光眼:降眼压?并发性白内障:摘除术,植入术。 30眼外伤处理? 眼的结构精细、复杂,一旦外伤应及时救治。眼外伤的紧急处置,应根据不同的外伤类型而定。酸碱化学伤急救和治疗:1.急救 争分夺秒地在现场彻底冲洗眼部,是处理酸碱烧伤最重要的一步,及时彻底冲洗能将烧伤减到最低程度,应立即就地取材,至少冲洗30分钟以上2.后继治疗a早期治疗:局部和全身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散瞳、降眼压、局部或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b切除坏死组织,防止睑球粘连c应用胶原酶抑制剂,防止角膜穿孔d晚期治疗 针对并发症进行。 31泪膜分为3层? 表面的脂质层,主要由睑板腺分泌形成;中间的水液层,主要由泪腺和副泪腺分泌形成;底部的黏蛋白层,主要由眼表上皮细胞及结膜杯状细胞分泌形成。目前认为其黏蛋白与水液是混合在一起的,底部的黏蛋白较多,两者没有明确的分层。泪膜厚约7um,总量约7.4ul,以12%16%/min更新,PH值6.57.6, 渗透压296308mOsm/L,含有IgA、溶菌酶、?溶素,乳铁蛋白、电解质等成分。 填空: 1.青光眼分为原发性青光眼、继发性青光眼、先天性青光眼三大类。常用抗青光眼手术:解除瞳孔阻滞的手术、解除小梁网阻塞的手术、建立房水外引流通道的手术、减少房水生成的手术。 2.沙眼是由何种微生物引起的:衣原体。沙眼的后遗症和并发症有睑内翻与倒睫、上睑下垂、睑球粘连、角膜混浊、实质性结膜干燥症、慢性泪囊炎 3.视功能检查包括视觉心理物理检查、视觉电生理检查 4.葡萄膜炎按炎症发病部位分型前葡萄膜炎、中间葡萄膜炎、后葡萄膜炎、全葡萄膜炎。前葡萄膜炎并发症:角膜混浊、继发性青光眼、并发性白内障、眼球萎缩 5.睑缘炎主要分为眦部睑缘炎、溃疡性睑缘炎、鳞屑性睑缘炎 6.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和开角型青光眼最主要的鉴别是眼压升高时前房角的状态关闭或是开放 7.沙眼分期:进行活动期、退行期、完全瘢痕期。沙眼的后遗症和并发症有 睑内翻倒睫、上睑下垂 、实质性角结膜干燥症 、睑球粘连、角膜混浊 、慢性泪囊炎 。 8.眼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玻璃体,它们与角膜组成眼的屈光间质。 9.近视眼用凹透镜,远视眼用凸透镜矫正,近视矫正原则是以达到最佳视力的最低度数。 10.弱视原因:单眼斜视、屈光参差、高度屈光不正、形觉剥夺 11.白内障分期:初发期、膨胀期、成熟期、过熟期。手术方法:白内障囊外摘除术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白内障囊内切除术 12.屈光不正包括:远视、近视、散光 13. 名解: 1.干眼症:指任何原因引起的泪液总量异常或动力学异常,导致泪膜稳定性下降,并伴有眼部不适,引 起眼表病变为特征的多种病症的总称。 2.白内障:晶状体混浊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视力者称为白内障,其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例如老化、遗传、局部营养障碍、代谢异常、外伤、辐射中毒等,可引起晶状体囊膜损伤,使其渗透性增加,丧失屏障作用,或导致晶状体代谢紊乱,是晶状体蛋白发生变性,形成混浊。当晶状体混浊使矫正视力下降至0.7以下时称为白内障。 3.交感性眼炎:指发生于一眼穿通伤或眼内手术后的双侧肉芽肿性葡萄膜炎,另一眼也发生同样性质的葡萄膜炎 4.青光眼:是一组以视神经凹陷性萎缩和事业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疾病,病理性眼压增高是其主要危险因素。青光眼斑:晶状体前囊下有时可见小片状白色混浊,称青光眼斑 5.房水循环:睫状体产生进入后房越过瞳孔到达前房再从前房角的小梁网的Schlemn管然后通过集液管和房水静脉汇入巩膜表面的睫状前静脉回流到血循环。 6.屈光不正:当眼调节静止时,外界的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后不能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聚焦,将不能产生清晰像。 7.白瞳症:瞳孔区失去了正常的黑色而呈现白色的病态。患者不能注视目标或不能追随物体运动,严重影响其视力发育。常见于严重的先天性白内障,视网膜母细胞瘤,眼内炎症性疾病等。 8.眼震:是一种不自主的、有节律性的、往返摆动的眼球运动。常由视觉系统、眼外肌、内耳迷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引起。 问答题: 1.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定义、分期、临床表现、处理原则。急性闭角性青光眼是一种以眼压急剧升高并伴有相应症状和眼前段组织病理改变为特征的眼病。临床表现:1.临床前期:在ACG急性发作前,可无自觉症状,但具有前房浅,虹膜膨隆房角狭窄等表现,在暗室试验后眼压明显升高,可诊断为临床前期。2.先兆期:一过性或反复性多次小发作,多在傍晚时分,突感虹视,可伴患侧额部疼痛或伴同侧鼻根部酸胀。3.急性发作期:症状同侧剧烈头痛,眼痛,畏光流泪。视力明显下降伴有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体征:结膜混合型充血,角膜雾状水肿,前房极浅,瞳孔中度散大,房角关闭,眼压明显升高。青光眼急性发作后三联征:角膜后色素沉着物,虹膜节段性萎缩,晶状体青光眼斑。4.间歇期:明确小发作史。房角开放或大部开放。在不用药或单用小量缩瞳剂时,眼压即能稳定在正常水平。5.慢性期:急性小发作或小发作后,房角广泛粘连,小梁网功能已遭严重损害,眼压中度升高,眼底常可见青光眼性视盘凹陷,并有相应视野缺损。6.绝对期:指高眼压持续过久,眼组织,特别是视神经已遭严重破坏,视力已降至无光感且无法挽救的晚期病例,偶尔可因眼压过高或角膜变性而剧烈疼痛。处理原则:迅速降低眼压,手术防止再发。1.降眼压:A 打开流出通道:缩瞳;手术引流。B 减少房水生成:受体阻滞剂;碳酸酐酶抑制剂。C高渗剂脱水:甘油;甘露醇。2.防再发 AYG激光;小梁滤过手术。 2.细菌性真菌性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定义、病因、病理变化过程、临床表现和治疗特点: 定义:角膜防御能力的减弱,外界或内源性致病因素均可能引起角膜组织的炎症发生 病因:病原体感染,内源性疾病,局部蔓延。 病理变化过程分:浸润期、溃疡期、溃疡消退期和愈合期。角膜样最常见症状为眼痛、畏光、流泪、眼睑痉挛。典型体征为:睫状充血,角膜浸润及角膜溃疡。真菌性角膜炎主要由镰孢菌属。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角膜感染称为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此病为最常见的溃疡,而且角膜病中致盲率第一位。 细菌性临床表现:起病急,发展快,症状重,分泌物多脓性,溃疡凹陷,基底坏死物多,周围致密的浸润,少有前房积脓,液平;真菌性临床表现:起病缓,发展慢,症状轻,分泌物少,泡沫状,病灶隆起,干燥,伪足卫星状,早期前房积脓,液不平,周围浅沟,免疫环;单疱病毒性临床表现:反复发作,症状多异,分泌物少,水样,树枝状,盘状,坏死状,地图状。治疗特点:细菌性抗细菌性有效,应适应抗生素;真菌性抗真菌有效,包括多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