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态度与行为.doc

    • 资源ID:3612934       资源大小:546.50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态度与行为.doc

    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 姓名:曹小英学号:20126464 学院:生物工程学院 专业:2012级生医01班态度与行为相关性摘要:在社会心理学领域,态度行为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一直是重点。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判断行为或者态度。过去认为态度决定行为,在后来的的实验调查研究中,这一理论被多次挑战。本文通过实验引证以及分析主要介绍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影响态度预测行为的因素,以及行为影响态度的解释。关键字 态度 行为 一致性 因素 关系一、引言 礼记·中庸有语“言必行”,告诫后人言行一致,这里的“言”也就代表着一个人的态度,“形”表示一个人的行为。但是在现实中,我们的态度并没有决定我们的行为,我们在行为发生时也并没有感到任何不妥。比如说,在调查大多数人对环保的态度时,几乎不会有人反对这一措施,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全然没有“言必行”。在调查学生对作弊的态度时,大部分人都会表示考试作弊是不好的行为,不应该让这种事情发生,但是在实际情况下,考试中作弊的比例比由态度决定的比例。在没有接触到态度与行为相关性这一类研究之前,普遍都会认为态度对行为的影响占很重要的地位。我们的态度是否就预测着我们行为的实现呢?我们说过的话,我们对一个观点的态度是否决定着我们相应的行为发生?如果态度对行为的影响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密切,那么必然有其他因素阻碍了我们的行为按照预测轨迹发生。如果态度与行为的相关性比较低,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无相关性,控制这其中的影响因素来提高态度对行为的预测能力就值得我们去探索了。二、个人对态度与行为关系的理解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孰前孰后,是态度决定行为,还是行为影响态度?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庭格有言“如果我们的行为是马,那我们的态度就是马车。”也就是行为在前,态度在后。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想我们普遍认为的那样态度决定行为。为什么会出现行为决定态度这样的说法呢?这是由于我们人类精通并且擅长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原因,但却非常不善于也不喜欢做我们已找到原因的事。比如说我们知道锻炼是对身体有益的,但我们大部分人都不会坚持做这个事,而我们犯错后只要愿意也总是能找到借口为自己开脱。由此便有这样的结论,行为先于态度。大部分情况下我们的态度是跟随着行为产生,因为我们要为自己或群众的行为找到一个或多个合适的解释或理由。尽管如此,我们行为之前还是会存在态度,态度还是可以预言行为,只不过这两者之间不是简单的决定关系。很多时候态度没有决定行为,行为也没有决定态度,行为更多的时候是屈从了情境和个人的主观。行为和态度努力保持一致,以免陷入行为和态度冲突的烦恼中。譬如,一个人犯错,通常在事后他会告诉自己,当时的情境我似乎没有其他的选择。若在事后他认为,那确实是十分愚蠢的!那他就会陷入悔恨和懊恼中。为了避免因态度与行为不一致带来苦恼,态度和行为有一种根本的倾向,就是保持一致!当我们的态度坚定的时候,我们就会调整行为,以与态度保持一致。而当我们的行为受到情境限制无法改变或者必须改变的时候,我们就会调整态度,以与行为保持一致。三、影响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因素根据文献资料,目前影响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首先是态度自身的因素。其中主要的态度强度,态度强度被认为是态度耐性和有效性的体现。通俗理解应该是态度是分为不同级别的,级别越低,对行为的影响越小,级别越高,与行为的一致性就越明显。也就是说高强度态度能够帮助个体抵御说服信息,保持较高的态度行为一致性。研究结果显示,高强度态度情况下,人们会更喜欢那些与他原本态度一致的信息。相反,在低强度态度情况下,人们对于一致和不一致的信息没有表现出偏好。研究者们提出了另外的两个概念,即态度清晰性和态度正确性,可以解释为对态度的性质进行了具体化。态度强度可能正是通过这两种成份起到了调节态度行为一致性的作用。关于态度自身因素的第二个内容是态度的易得性。文献显示研究者们在他们的一系列实验中发现人们对不同社会范畴的态度会形成不同的心理表征。针对每种表征对应一个模板,其中容易被激活的模版就会引起相应的态度,并且能在行为上保持较高的一致性。总结为一句话就是越容易获得或着越稳定的态度对未来的行为预测作用就越好。态度自身因素的最后一个内容是态度的模棱两可性。具体的说就是对于客体,我们不是产生固定的态度,可以同时拥有积极和消极的情感体验或评价。影响态度与行为的第二个因素是个体因素。目前普遍从情感,认知和人格这三方面来分析个体因素。实验结果显示拥有积极情感的人具有更好的态度行为一致性。在认知层面,研究者们从个体差异的多面性与态度结构的匹配入手,结果很有趣,个体的情感需求和评价需求会对态度及行为产生显著影响。所以,那些试图改变行为的说服信息要和情感态度或认知态度相匹配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在人格方面,自我监控是在态度行为之间发生重要作用的影响因素。那些低自我监控并且过去行为变化不大的个体在预测行为上有较好预测效果。与此对应的是,高自我监控并且过去行为变化大的个体则不具备这样的预测性。晰地揭示了自我监控的作用。若信息源被分为专家信息和外表吸引力信息,低自我监控个体会倾向于专家信息,而高自我监控个体则倾向于外表吸引力信息。除了以上三个方面,个体的自我卷入和自身利益等也都是研究者的研究对象,对于它的解释,在心理学界流行一个词“NIMBY”(not in my backyard)。可以解释为一件事、一个方案或者某种环境的改变正在酝酿之初,大家都认可这是为了公众的利益,于是这一改变通常会得到众人的广泛支持,然而,当人们意识到这一改变可能将影响个人利益时,便会断然反对它。关于NIMBY例子有很多,例如广州番禺垃圾焚烧项目。该项目选址的“5选1”方案一经公布即引发广泛关注,这五个选址周边的居民述说着各个选址适合与不适合当焚烧厂选址的原因。NIMBY引发的争论中,一种立场和观点站在发展的角度支持项目,认为发展将会为项目所在的社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就业、税收等好处;而另一种则带有鲜明的地方自治权的诉求,认为当地居民才拥有对项目的最终的决策权。 影响态度与行为的第三个因素是主观体验和情境的交互影响。解释这个因素的作用,要引入计划行为理论。该理论在态度之外加入了主观规范和知觉到的行为控制感来用以预测行为。前者强调的是个体知觉到的社会压力,这些压力会影响个体是做还是不做某些行为。后者强调的是知觉到采取行动是容易还是困难。这可以是指过去的经验也可以代表预期的困难或障碍。这一理论从产生到现在已经被用到各个领域去预测行为。四、 行为对态度的影响前面有提到,行为对态度的反作用,成为预测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因素之一。在态度和行为的关系上,实际的情况经常是,人们先有某种行动(无论主动或被动),长期行为下来,形成自然而然的习惯后,真正改变了态度。S.Lieberman对新升迁为“领班”和“工会代表”的工人的实验表明,其角色转变后工作态度发生了变化。显然,新角色要求新行为,而新行为的确引发了新态度的出现。在研究者们实证之后,存在亲历行为改变着先前的认知、感受和意向的现象,尤其是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对行为负有责任并且打算用这种态度指导其行为的时候。因而与个人先前行为关联密切的态度能较好预测行为,这类态度与行为的相关性较高。因此角色的扮演会让我们产生新的态度,Zimbardo的模拟监狱实验中,给予扮演狱警的人身份,他们就会很快的适应这一角色,能快速产生这种身份所具有的和态度。扮演犯人的被试即使在这样的实验环境下也很快适应了自身的身份,认为其本身就是这个样子,并具有这个角色应有的态度。所以我们若是想让一个人做某件事,首先要给予他这件事对应的角色。行为可以影响态度,首先在于行为和态度的不一致性。我们所处的环境无法预测,存在多种并且复杂的影响因素,处于其中的个体就会受到来自外界的各种影响,而无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态度行事。其中最好的例子就是强制性顺从,假如一个向来比较随意或者懒散的人到军队中服役,他本身的生活习惯与军队中要求的新习惯是不一致的,然而军队的强制性压力使得他不得不按照军队中的习惯做事。在这个过程中,他只能强迫自己改变原先的行为,那么对于外界的压力的态度是否会发生变化呢?我们对这个人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当他不得不做一件本身不情愿的事情时,他的内心会承受压力。在这个时候,他可能会寻找足够的理由来支持自己的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一种情况是他找到了外部的理由并足以支撑他的行为,一种情况是他没有这样的外部理由或理由不够充分,无法使其内心的压力得以缓解。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对于前者,个体承担的压力被外界的理由消除,个体对于不一致行为的态度不会发生改变;而对于后者,压力无处释放,他对于不一致行为的态度将会发生改变。也许这也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为了保持态度行为的一致所产生的。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实验中,人们在作出决定、采取行动或者接触到一些有违原先信念、情感或价值的信念后所体验到的冲突状态。为了减少这种认知失调,费斯廷格的假说之一就是改变态度,使主体的态度符合其行为,从而达到协调。当人们有另外的理由来解释当前的行为时,人们无需改变他们的态度和评价来获得心理平衡。当人们没有足够的理由来解释这个行为,或者理由不足以成为平衡认知失调的时,人们就会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评价,达到态度与行为的平衡。五、态度与行为结语态度与行为相关性研究越来越成熟,尽管影响的因素很多,但是很多理论在某种限制条件下预测行为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上世纪的假设,态度是个体内部的心理准备状态,它对个体的反应具有指导性或动力性的影响,以为研究把态度研究透彻就可以控制或者预测行为。其实,我们若是没有接触这方面经实验大量归结的知识信息。我们仍然会浅显的认为态度和行为密切有关。但实际上,态度与行为的相关系数很低,态度与外显行为没有联系或只有极少的联系。我们研究这个关系的目的在于想要说明在什么情况下,或在什么前提下,态度与行为具有相关关系;如果不相关,是什么因素导致,其“中间变项”是什么?这些解释可以有不同的理论来说明,目前的研究并没有一个标准化的答案,但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去选择适当的模型来说明这两者的相关系。比如说在双重态度模型理论中,认为主体对同一客体能同时存在两种不同的评价,一种是能被主体所意识到的、所承认的外显态度、另一种是主体意识不到的、但能被自动激活的内隐态度。当人们需要对外界客体作出行为反应时,将同时受外显的和内隐的态度的制约。当态度与行为一致时,外显态度较明显,当态度与行为不一致时,此时的内隐态度主要决定行为。当我们对态度与行为两者之间的因素了解更多后,我们对行为的预测将更加有根据,预测的效果更好,有助于我们了解个人的态度与行为,社会观点与实际作用。态度与行为相关性研究还亟待进一步完善,并且心理学领域也将其作为重要的任务之一。虽然这其中变量很多,但态度行为模型的建立将是心理学界的又一伟大成就。六、 参考资料1对态度与行为一致性关系的再思考 姜峰等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北京1008712论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孙冰 诺斯达教育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3青少年学生锻炼态度_行为九因素模型的建立及检验毛荣建4态度与行为关系的预测因素考察李林等5冲突改变态度 边玉芳等 福建师大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心理学系,福建福州3500076情景因素和行为态度评估性对对应偏差的影响王晓颖

    注意事项

    本文(态度与行为.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