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民俗学考试资料.docx

    • 资源ID:3608686       资源大小:51.02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9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民俗学考试资料.docx

    民俗学考试资料名词解释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尝新:1、在稻穗、禾稼初熟时,摘回初穗荐祖敬神的习俗 2、宣威的农民认为只要在申、丑、午、己这几天才能“尝新”。 蚕月:夏历三四月。江苏地区,三四月是养蚕的月份,故称“蚕月”。 百工五法:1、是我国古代工匠技艺中最杰出的创造。 2、五法是中国古代工匠常用的五种工具:矩、规、绳、水、悬。 祖师崇拜:1、是我国各类工匠传统民俗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每逢祖师生日、重要节日或重要工程开工之日,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 2、反映各行工匠对本行业开创者或技艺超群者的怀念和崇拜。 斗拱:1、是我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的一种支承构件,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 2、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两者合称斗拱。 赶集:1、也称“跟集”、“赶场”。 2、指到有规律地变换时间和地点的集市交易活动。主要指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时代和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贸易组织形式。 中人:1、在两方之间调解、做见证或介绍买卖的人。 2、凭其经验和口才,协助双方成交,起一种“说合”的作用,并从中获取酬金。 溜索:1、大都高悬于河水湍急的山涧半空,行人挂钩攀索而过。 2、斜溜索从高往低,自然滑往对岸,速度快而危险。 3、平溜索则需臂力,力弱者往往需力大者牵引,始能到达对岸。 南米北面:1、指我国南北方的饮食习惯差异。 2、因南北方的农业生产结构差异,南方人爱米饭,北方人喜面食, 3、我国南方的气候高温多雨、耕地多以水田为主,种植水稻。而北方降水较少,耕地多为旱地,种植小麦长此以往,便养成了南米北面的饮食习惯。 干栏式住房:1、是南方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古时流行于南方百越民族的居住区。 2、这种建筑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是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 3、这种建筑适合那些居住于雨水多比较潮湿地方的人。现在主要流行于壮族居住的比较偏远的地区,其他民族的干栏也有,但是受到汉式建筑和佛教建筑的影响较多。 窑洞:1、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 2、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我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 3、窑洞一般有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窑应用较多。 四合院:1、我国是我国古老、传统的文化象征。 2、“四”东西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这就是四合院的基本特征。 3、四合院建筑的布局,是以南北纵轴对称布置和封闭独立的院落为基本特征的。 入族:1、关于入族的习俗主要涉及确认因婚姻和生育而新增人口的宗族成员身分的程序。 2、外姓女子因婚姻加入本宗,须通过的仪式。 - 1 - 观象授时:上古时代,人们依靠对天象、气象和物象的观察来决定农时、指导生产、安排生活。 洗三:1、是中国人生礼仪中生命降生仪式、家庭庆贺添人进口的仪式。 2、婴儿出生后第三日,除给婴儿沐浴外,还要大宴亲朋。谓之“洗三”或“三朝”。 3、“洗三”的用意,一是洗涤污秽,消灾免难;二是祈祥求福,图吉利。 抓周:1、又称拭儿、试晬、拈周、试周。 2、小孩周岁时举行的一种检验小孩天赋和卜测未来前涂的仪式,是第一个生日纪念日的庆祝方式,属传统诞生礼之一。此仪式反映出家长长辈望子成龙的心情。 闹洞房:1、中国传统婚俗。又称“逗媳妇”、“吵房”,在迎亲的当天晚上进行。 2、做法是先由小姑送灯。送罢灯,无论长辈、平辈、小辈,聚开新房中,祝贺新人,戏闹异常,多无禁忌,有“三日无大小”、“闹喜闹喜,越闹越喜”之说。 3、整个婚礼贯穿着祝愿新人称心如意,家道发达兴旺的主题,闹洞房,取辟邪驱恶之意,又有融洽新人关系,表达宾客祝福之愿。 撒帐:1、源于汉朝,以帐中婚床或帐中新婚夫妇为对象的,中心活动是将抛撒物撒向婚床,主要意义则在于祝子。 2、撒帐用五谷,但更多用的是各类果子:如枣子、花生、桂圆、荔枝、核桃、栗子、莲子等等。寓意“早生贵子”、“多子多福”。 成年礼:1、是为承认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人生礼仪,是人生礼仪中最为重要、并且具有多重特性的礼仪。 2、一般是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女子十五岁行“笄”礼。 六礼:1、指从仪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2、实际各地民间约定俗成婚礼习俗并不完全为此所约束,有细微差别。 入赘婚:1、民间称“招女婿“。这种婚姻特征是招男方入女方家结为夫妻。 2、采用此婚姻形式多半是女方没有男性继承人或男方家贫、单身在外。 转房婚:兄妻弟婚、弟妻兄婚或父妾子婚的婚姻习俗。这种叔嫂婚使财产、劳力、后代子女都不至于流失。 五毒衣:1、端午节给孩子穿上印有蝎子、蛇、蜈蚣、壁虎、蟾蜍等五种毒虫图样的衣服。 2、寓意以毒攻毒、镇邪驱祟。 天葬:1、是流行于部分藏族地区的一种传统丧葬方式。 2、有专门的天葬场,并有专门以此为职业的天葬师。 3、方法是人死后停尸数日,然后把尸体送往天葬场肢解,让鹫鹰吞食,以示灵魂升天。 二次葬:也称“拾骨葬”,“瓮葬”。待尸体腐烂后,拾骨装入瓦瓮再行埋葬。认为肉体与灵魂可分。 塔葬:这是佛门为高僧施行的葬礼。将尸体脱水处理后,砌藏在塔中,永久保存着。这样的塔称为灵塔。 简答题 1、民俗事项如何分类? 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的产品形式。它主要包括居住、服饰、饮 食、生产、交通、交易等。 - 2 - 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它主要包括家庭、家族、村落、民间组织、岁时、人生仪礼等。 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主要包括巫术、信仰、宗教、禁忌、语言民俗、民间游艺、竞技等。 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它主要包括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2、简述民俗的基本特点? 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即历时的纵向延续性;同时也是指民俗文化的一种传递方式。 扩布性,是指民俗文化在空间平面上的伸展,也是指民俗文化的横向传播过程。 稳定性,是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的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变异性,民俗传承和扩布过程中引起的自身和渐进的变化。 类型性,是指某些民俗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大同小异。 规范性,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民俗规范,它受到人们经验和观念的支配。 服务性,是指民俗文化的创造是服务于社会的,服务于生产和生活实践,协调民众心理,满足民众的审美需要。 3、简述民俗的社会功能。 民俗的社会功能就是指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具体有以下四种功能: 教化功能,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文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 规范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 维系功能,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 调节功能,是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的功能。 另外民俗也有宣泄、补偿、审美、历史、娱乐等功能。 4、农业民俗体现在哪些方面? -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农业生产完全按时序节令来安排,季节性非常强。 -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存在大量经验的占卜天象以预测农事的习俗。 -卜农事丰歉,祈福、镶灾的习俗。 -农业禁忌、祭祀习俗。农业禁忌方面的习俗由于长期的缺乏科学思想,使它们带着非常浓郁的迷信色彩。 -祭田神、先农和社神的习俗。人们相信所有的物种都有神灵主宰,是农俗中信天由人的极端表现。 -农业生产过程习俗。欢庆丰收,感谢天地神灵的赐福。 5、工匠民俗的特点。 师承关系的系谱性。 师徒关系的亲缘化,是这种系谱性的典型表现,与此相关的是工匠来源的地域性。 技术传授的封锁性。技术上传授相当保密,防范非常严格。 - 3 - 生产活动的神秘性。工匠们普遍比较迷信,他们往往求助于冥冥中神灵的佑护。 6、水上传统的交通工具。 黄河上的羊皮筏子、大木排;东北赫哲族等少数民族的桦树皮船;西藏的牛皮船;南方的木船和竹筏等. 7、我国各民族服饰体现了哪些社会观念? 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 求吉心理。求福趋吉,是一种最普遍的心理趋向。 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 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服饰十分敏感的反映着政治观念的变化。此外还包含着各种不同的审美观念。 8、我国的有哪些传统节日,分别在什么时候?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重的传统佳节。农历正月初一 元宵节, 正月十五。 清明节,公历每年的四月五日前后。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 9、春节的习俗。 除旧布新。扫房子、刷墙壁、剪窗花、贴春联、置办年货、添置新衣、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 祭祝祈年。燃爆竹、点旺火,迎神“燎祟”、击鼓驱傩。 合家团圆、敦亲祀祖。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 民众娱乐狂欢。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 10、我国传统节日的内涵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岁时节日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先秦萌芽期。 汉代定型期。 神话传说的嵌入。如七夕,牛郎和织女的神话故事;中秋,“嫦娥奔月”的神话; 上层统治者的参与和提倡。如元宵; 民众历史情感在节日风俗中的积淀。如端午节,有“恶日”说、“龙图腾祭”说、“源于夏至”说; 宗教节日的渗透。如四月八“佛诞日”,本是佛教节日;中元节与佛、道两家都有关系。 各民族节日风俗的融合。 11、求子仪式有哪些? 向神灵祈子。向神灵祈子是最普遍的一种求子方式,民间虚造有主管生育的神灵、偶像,如碧霞元君、送子观音、金花夫人、子孙娘娘、张仙等,并为之立庙建祠。 由旁人送子。常见的形式是由亲人或特殊人物向盼望得子的家庭及妇女本人作出象征性的“送子”举动。首先是送去某种事物,如贵州中秋节有偷瓜送子的风俗。其次是送去带有多- 4 - 子多孙意义的某些吉祥物,如“孩儿灯”、“麒麟送子图”、用口袋装好的百谷、瓜果等。 性生殖崇拜与性行为模拟巫术。即在某种神圣的时间、地点和场合对某种生殖象征物加以祭拜和进行交媾行为的模仿。如投石求子的习俗。 12、我国传统的土葬有哪些仪式程序? 初终。初终是指弥留之际。此时首先要确定将死者是否已停止呼吸;紧接着是招魂,古时称为“复”。 设床。招魂以后,即设床停尸。 沐浴、更衣。这是对死者遗体的清洗装扮,以便其“上路”时顺当无碍。为死者换上寿衣,嘴里含饭。 报丧。死讯要及时报告给亲朋好友、邻居和有关部门。 大殓。尸体入棺,“做七”。 选择墓地及落葬日。则按定时间、地点后,即做好一切准备,将棺木下葬,所谓“入土为安”。 13、丧葬的形式有哪些? 1、让死者回归大自然:土葬,水葬,天葬,树葬。 2、保存尸体,以求灵魂不死:墓葬,塔葬,悬棺葬。 3、弃其朽肉,让灵魂脱离尸体而再生:火葬,瓮葬。 14、简述信仰民俗的基本特征。 民俗信仰有突出的功利性。民俗信仰的所有活动,都是从民众的现实生活需要出发的,具有相应的功利目的。 民俗信仰具有强烈的神秘性、保守性、封闭性。这一点,特别由民间信仰活动的直接承担者和他们的传承活动体现出来。 民俗信仰有较强的包容性。凡为我所用者,都被加以供奉,形成巫、道、佛互相包容的宗教信仰。 民间信仰有较大的渗透性。可以说民间信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这一点也是其他任何宗教所不能比拟的。 民俗信仰的俗信化趋势。随着社会发展,科学进步,人们的鬼神观念日趋淡薄,信仰方式不断简化。为了迎合社生活发展的需要,民俗信仰也不断改变自己,即迷信成分越来越少,神秘色彩淡化,健康成分不断渗入,且经常增加新的内容。 15、列举民俗信仰的对象。 灵魂。人类最初的信仰从自身开始的,对梦境和死亡的不解,导致人们相信人是由肉体和灵魂组成的。灵魂信仰不限于人,也涉及自然神,图腾等。 自然神。自然神是把自然现象视为神灵并加以崇拜。一般崇拜的是与人类有密切关系的自然现象。 图腾。图腾是原始信仰之一,是氏族时代的产物,通常认为人与某种动物、植物间有一种特殊的血缘关系。每个氏族都起源于一个图腾,并以改图腾为保护神、徽号和象征。 祖先神。祖先神是人类把已故祖先加以神化的结果。由于相信灵魂不死,人们认为:祖先灵魂是氏族、家族、家庭的保护神,也是人死后的管理者。 生育神。生育神是主宰生育诸神的总称。 行业神。行业神是指各行各业信奉的行业祖神和保护神。他起源于生产的发展。 - 5 - 16、人类婚姻形态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 原始群的乱婚,即群内所有兄弟姊妹之间都互为夫妻。不排斥长幼辈之间的婚姻关系,这种婚姻关系不构成家庭。 人类的第一种家庭形态是血缘群婚,在血缘家族内部实行内婚制。 旧石器时代晚期,转入族外群婚。 新石器时代,为对偶婚所代替。 金属器时代后,母系氏族彻底转变为父系家族,其主要特征是:家长之下包括一夫所生的几代子孙及妻室和奴隶。 父系大家族解体后,婚姻关系转变为一夫一妻制。 17、特殊的婚姻形态有哪些? 抢婚。 童养媳、指腹婚。中国封建社会极端的包办婚姻形态。 冥婚。由双方家长做主,将两家已死的男女结为“鬼夫妻”。 入赘婚。民间习惯称为“招女婿”。 而是招男方入女方家结为夫妻。 转房婚。兄妻弟婚、弟妻兄婚或父妾子婚的婚姻习俗。 典妻 。这是典型的仅仅为繁衍后代而形成的婚姻。 不落夫家。新娘生下孩子后,才能真正落脚到夫家。 表亲婚。主要为姑表婚、姨表婚。 18、传统婚俗有哪些? 相亲、定婚阶段:媒、帖、聘的含义。媒这一婚俗事象,在我国由来已久。媒人的权力很大,“媒官”是掌男女婚姻的官职;帖。在民间俗称“下帖”;聘。是婚礼前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迎娶阶段:祈求吉祥、多生贵子的祝愿。迎亲要准备嫁妆,新床要撒遍“早生贵子”、“多子多福”的果子及食物,接亲多用花轿,拜堂后要“闹洞房”,闹得越火越好,祝愿新人称心如意,家道发达兴旺的主题。 婚礼后,姻亲关系的认可。“三朝回门”双方的姻亲关系才算正式确立,才得到公认。 封闭观念的符号 论述题 1、论述四合院体现了我国哪些传统观念? 四面均有墙壁,墙壁没有窗子,仅有大门与外面相通,一家之活动,均在院墙之内,与外面不相沟通。房屋与家庭成员的住房安排有严格的规定。家长制的符号 专门设有堂屋。堂屋作用犹如中国古代的明堂,代表一国的最高统治权力。中国人伦理的符号 四方房屋之下皆有檐下回廊,回廊和天井成为各房成员交融感情的场所。增强内聚倾向的符号 所以说四合院又可以成为融汇亲缘感情,增加内聚倾向的符号。 2、中西方传统饮食民俗中的差异。 一、饮食观念的差异(中餐重味,西餐重营养) - 6 -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的饮食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西方人喜好小而精。对于烹饪食物,营养性和美味性就是他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他们全力开发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状态下的营养差异,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而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对“味”的追求往往大于对“营养”的追求,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从餐桌上各式各样的菜色中就不难看出。这种价值理念的差别形成了中餐过分注重饭菜色、香、味的特点,而西方人则自始至终坚持着从营养角度出发,轻视饭菜的其他功能。 二、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西方人觉得自己国家的饮食特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另外,西方人喜欢一日多餐,这比中国人的一日仅二三餐科学。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饮食从先秦开始就以谷物为主 ,植物类占主导地位 ,谷类蔬菜居多 ,肉食比较少。 中国人喜欢热食 ,认为菜凉了 ,就失去了许多鲜味。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以谷类即淀粉为主 。 西方:西方国家秉承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 ,以渔猎、养殖为主 ,荤食比较多 ,以牛肉、羊肉、猪肉、鱼等为主。西方人喜爱冷食,餐桌上一般有色拉、拼盘之类的凉菜 ,西方人还喜欢生吃食物 ,生吃西红柿、黄瓜、生菜、洋葱等。西方人的饮食结构则以肉类、蛋白质为主。 三、饮食方式的不同 形式差异。在中国宴席只有一种形式: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 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似乎在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的模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以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而更注重它的卫生与营养了。 四、其他方面的差异 进食方式:中国人用筷子夹食物,西方人用刀叉切割食物,左手拿叉,右手拿刀。 烹饪方式:在中国 ,烹饪的方式多种多样 ,有炒、炸、焖、爆、煎、烩、煮、蒸、烤、腌、拔丝、等 。 西餐菜肴烹饪的方法主要是烧、煎、烤、炸、焖 ,各种原料很少集合烹调 ,调味料也是现吃现加。烹饪的全过程比较规范 ,调料的添加量精确 ,烹调的时间精确 。 3、论述中西服饰的差异。 服饰文化是一种整体文化。它是指服装、饰物、穿着方式、装扮,包括发型、化妆在内的多种因素的有机整体。由于历史条件、生活方式、心理素质和 文化观念的差别,中西方的服饰文化有着较大的差别。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观念的特色 1、善于表达形与色的含蓄。朦朦胧胧,藏而不露,隐含寓意,给人以审美的感受。这种含蓄,有时通过款式展现, 有时也可通过造型、布局、色彩、线条等手段给人以整体和谐之美。 2、注重精细的艺术手法和工艺表现 大量采用刺绣、飘带、图案和其它装饰手法,表达丰富的想象,以浪漫主义情调达到现实主义的效果。 - 7 - 3、注重气派稳重的氛围效果。服装的整体配合给人以秩序和谐美感,严肃庄重,美观高雅,能起到烘托月之效,服饰文化与环境相配合,更具鲜明的时代感。 4、注重服饰文化的民族性 中华民族有自己的审美趣味,伦理道德,因而有自己的着装规范。 5、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注重营造和平统一的气氛、儒家、道家各自的审美观 西方服饰文化观念的特色 1、崇尚人体美。因此服饰在西方人的身上成了“副件”:女性通过裸露或挂丝尽显其形体之美,男性则更赤裸地表现肌肤的健康和力量的强大。 2、服装是为了吸引异性对自己的注意。西方服饰通过对人体曲线和对某些敏感部位作裸露处理,最大限度地发挥服饰吸引力,给人以不可言状的美感。 3、突出表现个性。西方人着装重在表现自我,寻求对平衡的突破和片面性的掘进,自我设计、自我表现、自我创造而别具一格;通过着装充分表明自我的理想境界和各种观念,借以标明自我。 4、追求感官刺激。设计大师通过精心设计,独特的色彩搭配组合和特殊的线条分割,充分体现性的心理、生理特征。因此在西方,性感明显的服饰比比皆是。 4、说说我国节日现状并分析原因。 一、节日现状 我国传统节日逐渐式微,节日本身寓意变味;传统节日逐渐被外来节日所取代 二、原因 1、崇尚科学,宣传科学,以往浓厚的信仰活动被娱乐形式所取代,使节日文化只剩下一个时空外壳。民间信仰是节会文化的灵魂,没有信仰内涵的节会文化是不存在的。 2、传统断裂 从“打倒孔家店”到“破四旧”,中国的大传统和小传统,中国的雅文化和俗文化,中国的典籍文化和生活方式,都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洗礼”。它们在我们的现实和生活中都以片面和残缺的形式存在。现代生活中,很多东西被打上了功利、实用的色彩,中国传统节日停留在吃、穿等物质层面。 3、人与人疏离。过去中秋节吃的月饼包装很简单很朴素,但负载的美好愿望和生活理想很珍贵;现在的月饼虽然被包装得精美、华丽,却渐渐变成了纯礼品,这些礼品又被负载了另外的内容,比如利益、交换等。 4、节日变质。一个纯朴的民间节日仪式,被取其形,抽其魂;之后,便成为一道奢华、浮躁的风景,成为一张推销地方经济的虚伪的视觉名片。中秋节变成了月饼节。端午节成了粽子节。 5、外来文化的冲击。国人对于本身国粹文化的认识程度不深,盲目崇外。 6、崇尚工商业,发展经济,与节日文化相关的农耕文化受冲击。 5、传统中西方社会的基本单位分别是什么?分析其成因,并谈谈这种不同对中西方社会的影响。 答:基本单位中国家本位与西方个人本位。 中国“家本位”强调的是家庭的利益和意志,个人要服从家庭。西方“个人本位”相反,强调个人的利益和意志,主张个体意识的独立。 原因: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宗法制密切相关的。 影响深远政治制度 哲学 集体利益还是个人利益的观念 孝道 亲子还是夫妻 6、列举中国民居的类型,并分析特点和成因。 受自然环境因素和人文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1.四合院 四合院是北京及华北地区传统住房样式,砖木结构。在抬梁式木构架的外围砌砖墙。屋顶以硬山式居多,次要房屋则用平顶或单庇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重。房屋和院落按南北纵轴线对称布置。 - 8 - 2.客家围楼 围楼是当地人的俗称,为土木、砖木、石木结构建筑。从其形式看,是模仿古代城堡建筑演变而来的。主要标志是,四面建有高大厚实的围墙环绕,四角建角楼,又称箭楼、炮楼。聚族而居的习俗,为适应聚居的需要,就有必要建造规模庞大而又互相衔接的建筑。 3.窑洞 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华北的黄土高原上,比较集中的地区是豫西、晋中、陕北和陇东。 4.“一颗印” 汉族传统居民之一,流行于陕西、安徽,云南等地,尤其以云南最为盛行。“一颗印”也是围绕天井布置房屋,北面正房大都为三间,东西两侧为厢房,南面为厅房,也是大门所在的地方。“一颗印”的东、南、西、北房屋全部相连围合,既防风又避日晒。由于它的外观犹如印鉴,所以俗称“一颗印”。 5.吊脚楼 也叫“吊楼”,为苗族、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多依山就势而建。主要流行于我国中南和西南的少数民族中。 这种建筑样式的出现和当地的气候、环境、建筑材料有着直接关系。气候炎热、雨量充沛、虫蛇众多,使居室脱离地面,人居其上,畜养其下,十分安全。 6.蒙古包 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 7、结合课本第七章内容以及自身见闻,谈谈你对灵魂灵界是否存在的看法。 8、当代社会情感婚恋现状,分析其原因并进行评价。 “八低八高”:性成熟年龄降低、初恋年龄降低、性交年龄与人流年龄降低、恋爱的成功率降低、情爱成分降低、恋爱时间降低、婚姻维持时间降低、婚姻稳定性降低;未婚同居率升高、单身和不婚率升高、网恋闪恋一夜情的发生率升高、丁克家庭比率升高、婚外情的发生率升高、忘年恋涉外婚姻数量升高、离婚率升高、再婚复婚率升高。在社会地位上,沿袭了几千年的女性依附于男性的情况已基本被打破,与此同时,由于外来文化、观念的冲击,人们的爱情观、婚姻观以及与性有关的道德观、价值观都有了大幅度的改变。 - 9 -

    注意事项

    本文(民俗学考试资料.docx)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