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通论复习提纲+习题.docx
植物保护通论复习提纲+习题1 第一章 植物保护:植物生产管理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它以生态学的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各种技术措施,将有害生物持续的控制在经济损失水平之下或美学容许的范围之内,从而达到植物的可持续生产。 植物病害:当植物遇到病原微生物侵害或不良环境条件时,其正常的生理机能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一系列生理组织和形态的病变,引起植株局部或整体生长发育出现异常,甚至死亡的现象。 症状:植物病害经过一系列病变过程,最终能够导致植物上显示出肉眼可见的异常状态。 病状:在植物病部可看见的异常状态,如变色,坏死,畸形,腐烂,萎焉等 病症:病原物在植物病部表面形成的繁殖体或营养体。 病状类型:变色,坏死,腐烂,萎焉,畸形。 病征类型:1、真菌病症: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煤污状物,点状物,伞状和马蹄状物,粒状物,线状物。 2、细菌病症:脓状物。 侵染性病害,机械创伤和虫害的区别:机械创伤是短时间内突然发生的,侵染性病害是长时间内缓慢发生的,有病变过程。虫害也是短时间内突然发生的,一般植物体上会有虫齿印,缺残处不光滑,有虫子留下的痕迹,如虫粪,蜕等。 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如不适宜的环境条件等引起的病害,不能再植物个体间互相传染称 侵染性病害:有病原生物侵染引起的植物病害,能在植株间互相传染 非侵染性病害侵染性病害区别: 第二章 第一节 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病原物两大特征:寄生性和致病性 寄生性:寄生物在寄主体内获得营养物质而生存的能力。 致病性:病原物对植物的破坏作用和诱发其发生病害的能力。 病原物对植物的破坏是多方面的:1、从寄主体内吸收水分和其他营养物质,供自己生长和发育。 2、分泌各种酶,直接或间接的破坏寄主的细胞和组织。 3、病原物的代谢产物和感病组织的分解物影响寄主的生长发育。 寄生物对寄主的细胞和组织的直接破坏性分:直接破坏性大:侵入后立即引起寄主死亡;直接破坏性小:并不立即引起植物死亡。 专性寄生物:只能从活的寄主细胞或组织中获取营养物质的生物。 专性寄生:只能从活的寄主细胞或组织中获取营养物质的生活方式。 対专性寄生物来说,寄生性越强,致病性越强 对非专性寄生性来说,寄生性与致病性没有一定的相关性。 无性繁殖:不经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而直接由菌丝分化形成孢子的繁殖方式 有性繁殖:真菌通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而产生孢子的繁殖方式 无性孢子:孢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孢囊孢子又分为孢囊孢子和游动孢子 , 亚门 有性 无性 鞭毛菌亚门 卵细胞 游动孢子 接合菌亚门 接合孢子 孢囊孢子 子囊菌亚门 子囊,子囊孢子 分生孢子 担子菌亚门 担孢子 粉孢子、分生孢子或孢子芽殖 半知菌亚门 分生孢子 不知 菌丝的变态类型:吸器;厚垣孢子;产生假根;产生菌环,菌网;产生附着胞; 真菌的菌丝组织体:菌核;子座;根状菌所 2 转主寄生:真菌需要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科属的寄主植物上才能完成其生活史。 革兰氏染色反应:细菌用结晶紫染色和碘液处理后,再用酒精或丙酮洗后不退色的是阳性反应,洗后退色的为阴性反应。 植物病原物生物类群各种病害大家认真看课本。 11,病害诊断 1, 田间观察 2,分清虫害,病害,机械创伤 3,若为病害,分清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 4,若为侵染性病害,进行症状诊断 如果有病症有脓状物病症是细菌病害。有颗粒状物,粒状物,煤污状物,点状物,锈状物,霉状物,伞状马蹄状物等为真菌病害。如果没有明显病症,则拿到实验室进行镜检,看有无喷菌现象,如果没有,进行恒温恒湿培养,再进行 。5,若什么症状也没有,初步诊断为病毒病害,再用血清学反应做进一步鉴定6,对植物受害部位进行切片染色来诊断线虫病 真菌特征:1,真菌有真正细胞核、没有叶绿素,2,它们一般都能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能产生孢子,3,它们的营养体通常是丝状的且有分枝的结构,具有几丁质(chitin)或纤维素的细胞壁,并且常常是进行吸收营养的生物。真菌不含光合作用的色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细菌:无真正的细胞核,单细胞生物。特点:体积小;结构简单,具细胞结构,芽孢,荚膜,鞭毛等。 植物病原细菌为杆状,不产生芽孢,全部带有鞭毛。喜中性或微碱性环境。 12,致死温度:高温处理时,在10分钟内,能杀死细菌的最低温度。 14,稀释限点:病毒能保持侵染能力的最高的稀释浓度。 15,钝化温度:高温处理10分钟能使病毒丧失活性的最低温度。 16.体外存活期:20时病毒汁液在离体条件下,保持侵染能力的时间。 病毒是否在介体体内循环 持毒时间 非循回型 口针型 非持久性 循回型 非增殖性 半持久性 增殖性 持久性 17.线虫病:植物受线虫危害后所表现的性状与一般病害性状相似,称为 线虫食道腺对寄主的影响:刺激寄主细胞的增大,形成巨细胞;刺激寄主细胞分裂形成肿瘤和根过度分支等畸形;抑制根茎顶端分生组织细胞分裂;溶解细胞壁及中胶层,破坏细胞及使细胞离析。 线虫致病性的表现P46 线虫生活在耕作层内。 18.联合作用:有些线虫和真菌联合对植物的危害远远超过两者中任何一个单独造成的后果,此情况称 非侵染性病害病因:营养失调;光不足或太强;温度湿度不适;土壤次生盐渍化;有害物质;等 半寄生植物:有叶绿素,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但根退化,只需从寄主体内吸收部分营养物质。如桑寄生 全寄生:无叶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依靠寄主植物提供碳水化合物和其他营养物质如菟丝子,列当 冷害:0以上 冻害:0以下 第三章 一寄主与病原物的识别:1,按病理分:接触识别和接触后识别2,按寄主与病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分:亲和性识别和非亲和性识别 识别机制:细胞-细胞识别和分子-细胞识别 二病原物的致病作用 酶的作用:分解寄主的细胞壁 毒素的作用:杀死寄主,进行腐生 生长调节物质及作用:导致寄主不正常的生长。 3 病原物的致病性分化:致病变种:通常指细菌病原物 致病专化型:通常指真菌和线虫等病原物 三寄主抗病性类型 1免疫:植物表现为完全不发病,无症状 2.抗病:植物表现为发病较轻,症状轻 3感病:植物表现为发病较重 4.耐病.: 植物表现为发病较重,但是产量损失较小 5.避病:植物生产期避开了病原物的侵染期。 18.垂直抗性:又称特异抗性,指寄主与病原物之间有特异的相互作用。其抗性强容易丧失,抗性遗传表现为质量遗传。 19.水平抗性:又称非特异性抗性,寄主与病原物之间无特异的相互作用,抗性不强但却持久。抗性遗传表现为数量遗传。 固有抗性P57 抗病性机 诱发抗性:病原物侵入后植物产生的抗性。表现:植物木质化过程加强,产生乳头状突起,产生胶质,侵填体和植物保卫素。 第四章 一1,昆虫纲的基本特征P63 体躯由若干体节组成,明显集合成头,胸,腹部三个体断 头部是感觉和取食中心,生有一对触角和口器,还有复眼和单眼 胸部是运动中心,生有三对足,还有两对翅 腹部是生殖和代谢中心,腹腔内含大部分内脏,腹末通常生有外生殖器官。 2,昆虫纲繁盛的表现特点:种类最多 分布广泛 数量最大 3,繁盛的原因: 历史久远 相对体小 有翅善飞 食性广泛 繁殖力强 具有变态和发育阶段性 第五章 二,昆虫的头部 1,根据昆虫口器的着生方向,昆虫的头部形式可分为:下口式 前口式 后口式 2,触角:分为柄节,梗节和鞭节 功能:嗅觉,触角和听觉,在种内和种间化学通讯,声通讯和触觉通讯中起着重要作用。 3,单眼和复眼:复眼是最重要的视觉器官,由许多小眼组成,具成像作用。 单眼只能感受光线的强弱和方向,无成像功能。 4,口器类型 咀嚼式 吸收式,吸收式又分为虹吸式和舐吸式 刺吸式 嚼吸式 5,口器结构:上唇:头壳下方的一薄片,具有味觉作用 上颚:左右两个坚硬的齿状物用以磨碎切断食物 4 下颚:用以抱持食物送入两个上颚之间,下颚须是感觉器官 下唇:托持食物 和感觉作用 舌:基部有唾液开口,唾液由此流出,与食物混合。 6,不同口气的危害特点p74 三:胸足的基本构造:基节 转节 腿节 胫节 跗节 前跗节 翅的类型 胸足的各种类型P77 五:昆虫的体壁 昆虫体壁的作用:防止水分蒸发,保护内脏免受机械损伤和防止外来物的侵入。 外骨骼与内骨骼的区别:外骨骼是死的,不增长:、;昆虫要脱皮;外骨骼其保护作用; 昆虫体壁的构造P82图 昆虫体壁的色彩:色素色 结构色 混合色 六 昆虫的内部器官P83图 1,消化系统:摄取,运送,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 消化道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 前肠:摄取食物,磨碎和暂时贮食 中肠:分泌酶,消化和吸收营养 后肠:排泄和重吸收 2,排泄系统:主要是马氏管,能吸收含氮代谢废物 3,循环系统:开放式循环系统。主体是背血管。特点P84 4,呼吸系统:以气管系统进行循环。依其结构和功能分为 气门,气管和微气管。气门的分布:中胸和后胸各一对,腹部一到八节各一对。 5,神经系统:昆虫的感受器有感触器,味觉器,听觉器,嗅觉器,视觉器和温湿感受器。 6,昆虫激素:由虫体体内的各种分泌腺分泌的微量的化学物质,对昆虫的生长发育和行为活动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内激素脑激素: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激发和活化咽侧体和前胸腺 蜕皮激素:由前胸腺分泌,促进代谢活动和激发蜕皮的作用 保幼激素:由咽侧体分泌,促进体内各组织保持原来的形态和生长,同时抑制成虫器官的分化和生长。 外激素:可调节或诱发同种昆虫间的特殊行为,如性诱导,群体集结,跟踪,报警等 第六章昆虫生物学 一生殖方式:1,两性生殖,昆虫中最常见的生殖方式,其特点是经过雌雄两性交配,精子与卵子结合,由雌虫将受精卵排出体外,每一粒发育成一个子代个体。 2,孤雌生殖: 偶发性孤雌生殖:正常情况下行两性生殖,偶尔产生未受精的卵,如家蚕 经常性: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同时进行,如蜜蜂 周期性: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随季节的变化而交替进行,如蚜虫 3,多胚生殖:一粒卵能发育成两个以上的胚胎,每个胚胎均能发育成一个个体 4,胎生:卵在母体内孵化后,直接产下幼虫的生殖方式。 二 P87昆虫的生殖方式 两性生殖:特点,必须经过雌雄两性交配,精子与卵子结合后,由雌虫将受精卵排出体外,每粒卵发育成一个个体。 偶发性孤雌生殖:正常情况下进行两性生殖,偶尔产生未受精的卵如家蚕 孤雌生殖 经常性 :两性生殖与孤雌生殖同时进行如蜜蜂 5 周期性 两性生殖与孤雌生殖随季节而交替进行如蚜虫 多胚生殖:一粒卵能发育成2个以上胚胎,每个胚胎均能发育成一个子代的生殖方式。 胎生:卵在母体孵化后,直接产下幼虫的生殖方式。 幼体生殖:昆虫在幼虫期进行生殖 二 昆虫的个体发育 胚前发育,胚胎发育,胚后发育 1,胚胎发育又叫卵期,指卵自母体产出到孵化所经历的时期。 2,幼虫期:昆虫的幼体自卵内孵出到发育到蛹为止 若虫期:昆虫从幼体自卵内孵出到发育成成虫为止 孵化:昆虫完成胚胎发育后,幼虫或若虫破卵壳而出的现象 蜕皮:昆虫幼期随着虫体的生长,经过一定的时间,重新形成新表皮而脱去旧表皮的过程。 蜕:昆虫生长过程中,脱下的旧皮称蜕。虫体的大小由虫龄表示。 龄期:相邻两次脱皮所经历的时间 3,全变态幼虫的类型 原足型幼虫多足型幼虫寡足型幼虫无足型幼虫 4,蛹:是昆虫由幼虫转变成成虫时,必须经过的特有的静息状态。 化蛹:末龄幼虫脱最后一次皮变成蛹的过程。 蛹期:自化蛹至羽化成成虫所经历的时间。 蛹分为:离蛹,被蛹,围蛹。 5,成虫期 羽化:成虫从它的前一虫态脱皮而出的现象。自羽化至死亡所经历的时间称为成虫期。 雌雄二型:同种昆虫雌雄个体之间除了生殖器官外,还在个体大小,体型,体色,构造等存在着二型现象。 多型现象:同种昆虫同一性别的个体间在身体大小,特色,结构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的现象。 6,性成熟与生殖力 交配前期:自羽化到第一次交配的间隔期 产卵前期:自羽化至第一次产卵之前的间隔期 三昆虫变态 变态:昆虫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不仅随着虫体的长大而发生着量的变化,而且在外部形态和内部组织器官等方面发生着周期性的质的改变,此现象称 全变态:幼虫与成虫之间不仅在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上很不相同,而且在食性,栖境和生活习性等方面也存在着很大差异。特点: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虫态 不全变态:成虫的特征随着幼虫的生长而逐步显现,因此成虫在形态上和幼虫的分化不是很大,生活习性相似。特点:经过卵,若虫,成虫 四 昆虫的生活史 昆虫自卵发育到成虫开始产生后代为止的个体发育过程称为一个世代或生命周期。 昆虫自卵或幼虫产离母体发育到成虫死亡所经历的时间称为昆虫的寿命。 世代重叠:有的多化性昆虫产卵期或越冬虫态出蛰期不集中,造成前一世代与后一世代同一虫态同时出现的现象 生活史:昆虫在一定阶段内的个体发育过程。年生活史:昆虫在一年中的生活史。 五:昆虫的习性 休眠:由于不良的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当不良生活环境消除时,昆虫便可以立即恢复发育。 滞育:昆虫在一定的季节或发育阶段,不论环境条件适合与否,都会出现生长发育停滞,不食不动的现象,即使给予最适宜的条件也不能马上恢复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 6 休眠和滞育的意义:使昆虫能应付许多陆生环境所特有的变动不定的条件,能够使一个种安全度过极其不利的环境条件或能在短暂的有利阶段完成发育。 3,食性:植食性,肉食性,腐蚀性,杂食性 4,趋性和假死性 趋性:指昆虫对外界因子刺激所产生的趋向或背向行为活动。 假死性:指昆虫遇到某种刺激时,立刻表现为身体蜷曲,静止不动,或从原处跌落下来呈死亡状态,稍停片刻后有恢复正常活动的现象。 5,群集,扩散,迁飞 群集:指同种昆虫的大量个体高密度的聚集在一起生活的习性。 扩散:指昆虫个体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空间变化的现象。 迁飞:指昆虫通过飞翔成群而有规律的从一个发生地长距离地转移到另一个发生地的现象。 第七章昆虫的分类 物种:分类的基本阶元,很多相近的种集合为属, 很多相近的属集合为科,依次向上归纳为更高的阶元,每一个阶元都代表着一个类群。 种:具有相同的形态特征,能自由交配,从而产生具有生殖能力的后代,以其他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目 直翅目 缨翅目 半翅目同翅目 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双翅目 蛾) 蚂蚁) 子,苍蝇,虻) 体型 中到大小型 小至中小到中体小到 咀嚼式 型 型 型 大型 或嚼吸式 口器 咀嚼式锉吸式刺吸式刺吸咀嚼式 成虫: 刺吸式下口式 后口式 前口式 式,喙虹吸或舐吸三节,式。 式,下后口式 幼虫:口式 咀嚼式 触角 丝状或丝状或丝状 丝状或形状不蛾等 蝶 眼 复眼发复眼发有或无 无单眼 一对复 复眼发达,单达 单眼 眼,单达 眼23眼两个 个 前翅 狭长,翅狭半鞘翅膜质或前翅鞘2对膜质,膜质 复翅革长,2,胸翅钩连部腹面锁 有臭腺 足 前足为足末端前胸背 跗节五7 开掘足具泡状板和中节 或步行中垫,胸小盾足,后爪退化 片发足一般达,跗为跳跃节一般足 3节 变态类渐变态 过渐变渐变态 多为渐全变态 全变态 全变态 全变态 型 第八章 一1,温度 低适温区:820 有效温区 最适温区:2030,能量消耗最少,死亡率最低,繁殖力最大,寿命适中 高适温区:3040 停育低温区:昆虫在发育起点一下的温度范围内并不死亡,而是因 温度降低而成昏迷状态,当温度在短时间内上升到适宜温区后,仍可恢复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但若是时间持续过长,则有致死作用,该温区称 致死低温区:如果温度在继续下降,昆虫的体液就会析水结冰, 从而引起组织或细胞产生不可复原的变化而死亡,此温区成 有效积温法则:指昆虫完成一定的发育阶段需要一定的热量积累,并且完成这一阶段所需的温度积累值是一个常数。对昆虫发育起作用的发育起点以上的温度称为有效温度,有效温度的累积值是有效积温。公式:K=N(T-C),K为有效积温,T为平均温度,N为发育天数,C为发育起点温度。 在可能生殖的温度范围内,生殖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一般情况下,昆虫的寿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 2,湿度 湿度主要通过影响虫体水分的蒸发而影响昆虫的体温和代谢代谢速率。 4,光 昆虫的可见光范围与人的不同,昆虫能见的光在250700nm之间,即可见紫外光,不可见红外光。 光的强度影响昆虫的昼夜活动节律和行为,如交配。 5,风 昆虫在微风时常逆风飞行,当超过一定风速时,则顺风飞行。经经常刮大风的地方,无翅型的昆虫的比例高。 二,生物因子 影响昆虫的生长,发育,生存,繁殖和种群数量动态的生物因子主要是食物与天敌。 生物因子对昆虫的影响有4个明显的特点:1,非全体性2,密度制约性3,相互性4,不等性。 三,土壤因子对昆虫的影响 1,土壤温度:土表比下层温度变化幅度大,土层越深,温度的日变化越少。 2,土壤湿度:影响昆虫对水分的吸收 3,土壤的理化性质:影响昆虫的分布,种类组成与活动。 第九章植物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预测 一病原物的侵染过程:一种病原物与寄主植物感病部位接触之后,在适宜的条件下引发病害的全过程。侵染过程分为:侵入前期,侵入期,潜育期,发病期 1,侵入前期:病原物与寄主植物接触,或达到能够受到寄主外渗物质影响的根围和叶围后,开始向侵入部位运动,并形成某种侵入机构的时候。 2,侵入期:病原物在侵入点侵入寄主细胞或组织到与寄主植物建立寄生关系所经历的时期。侵入途径:直接侵入,自然孔口侵入,伤口侵入 8 3,潜育期:病原物从侵入和建立寄生关系并从寄主获得营养物质而进一步发展壮大,到植物表现明显的症状所经历的时期。 4,发病期:病原物经过潜预期的定植和扩展,最后在植物体引发局部或全株病害症状的时期。 ··病害循环:指侵染性病害从寄主植物前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主要涉及: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病原物的传播,病原物的初侵染和再侵染。 生长季节开始后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在田间植物上发生的第一次侵染称初侵染。大多数初侵染是由有性孢子引起的。 受到初侵染的植物发病后,病原物在植物体内或体外产生大量繁殖体,通过传播又可侵染更多的植物,这种重复侵染称为再侵染。 病原物越冬和越夏的场所:1,田间病株2,种子苗木及其他无性繁殖的材料3,土壤4,病株残体5,粪肥6,昆虫等传播媒介 病原物的传播:气流传播,雨水传播,昆虫或其他介体,人为因素传播 ··植物病害的流行:病原物大量传播,在短时间内大量的发生病害并引起一定程度的损失的过程和现象。 单年流行病害:又称多循环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里,只要条件适宜,就能完成菌量积累,传播,扩展的过程,并造成严重流行的病害,发生多次再侵染。 积年流行病害:又称单循环病害,一年只完成一个侵染循环,年增长率相对较低,需要经过若干年的积累才能引致严重损失。 植物病害流行的因素:感病寄主植物,强致病性的病原物,有利的环境条件 ··植物病毒的流行动态:时间动态和空间动态。 时间动态:是指病害从开始发生,随着时间的推移,使寄主群体中发病普遍率和严重度不断增加,直到病害衰退的过程。 空间动态:是指病害发生后,由于病原物不断繁殖与传播,随着传播距离的延伸,发病的范围不断扩大,直到病害停止发展的过程。 并还在田间扩展和分布的形式分为中心传播和弥散式传播。病害的传播依距离又分为近程传播,中程传播和远程传播。 三 植物病害的种群动态 1 种群:在一定的生活环境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个体的总和,是种存在的基本单位。 2,种群的结构:性比和年龄组配 3,种群的消长类型: 单峰型,双峰型,多峰型 5,种群生长型:J型生长型和S型生长型 6,种群的数量变动主要取决于种群基数,繁殖速率,死亡率,迁移率等。 种群基数是指前一个世代或时期昆虫在一定空间内的平均个体数量。 ··昆虫与生物群落 群落是在一定的空间或一定生态环境中各种生物种群相互松散结合的一种单元。 群落结构: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情况及其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群落具有多样性和稳定性。 四 病虫害的预测 预测:根据病虫害的发生流行规律,利用经验或系统模拟的方法估计一定时间之后病虫害的发生流行状况。 预报:有权威机构发布预测结果。 1,病虫害的调查方法 ··描述病虫害的空间格局的数学模型有:二项式分布,泊松分布,奈曼分布,负二项式分布。 ··取样的调查方法:典型取样,随机取样,顺序取样,分层取样。 顺序取样又分为:五点法,对角线法,棋盘式法,分行法,Z字型法等 9 ···病虫害预防的方法有:病虫害预测分为发生期预测和发生量预测 发生期预测的方法有:发生进度预测法,期距预测法,物候预测法,有效积温预测法 发生量预测方法有:有效基数预测法,气候图预测法,经验数预测法,数理统计方法,种群系统模拟 第十章 农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与策略 有害生物的三个条件:危害性,区域性,能随人为因素长距离传播 一 植物检疫:目的是为了切断危险性病虫害人为长距离传播 其重要性:阻止带有危险性有害生物的农产品和植物繁殖材料的入境,阻止局部危害的有害生物的地区间传播和蔓延。其次,通过指导农产品安全生产,以及与国际植物检疫组织的合作谈判,可以为本国的农产品出口铺平道路,维护国家在农产品贸易中的利益。 实施内容:包括 危险性有害生物的风险评估和检疫对象的确定、疫区和非疫区的划分、转运植物及植物产品的检验与检测、疫情的处理和相关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危险性有害生物的风险评估和检疫对象的确定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是以生物或其他经济为依据,确定一种有害生物是否应该限制和加强防治措施力度的评价过程。 检疫有害生物是指一个受威胁的国家目前还没有分布,或虽有分布但分布未广,对该国具有潜在经济重要性的有官方控制的有害生物。 疫区和非疫区的划分 疫区是指由官方划定,发现有检疫性有害生物危害并由官方控制的地区。 非疫区是指有科学证据证明未发现某种有害生物,并由官方维持的地区。 植物检疫检验一般包括:产地检验,关卡检验,隔离场圃检验 产地检验:在输出国或地区进行田间和加工场所检查,检测有害生物种类和发生情况包括大范围诱集有害昆虫。 疫情是泛指一个运载单位内的植物和植物产品上的病、虫、草籽的感染和污染情况。 检疫处理可采取除害,退回,销毁,转换用途等多种措施,其中除害是主要措施。检疫处理的基本原则:检疫处理必须符合检疫法规的规定,并应设法使处理所造成的损失降到最小;处理方法应彻底除虫灭病,完全杜绝有害生物的传播。 (5)植物检疫法的实施通常由法律授权的特定部门负责。 植物检疫的特点:强制性;宏观战略性;歼灭性。 二,农业防治:通过适宜的栽培措施降低有害生物种群数量或减少其侵染的可能性,培育健壮植物,增强植物的抗害,耐害和自身补偿能力,或避免有害生物的一种植物保护措施。 措施有1,改进耕作制度 2,使用无害种苗 3,调整播种方式 4,加强田间管理 5,安全收获 三 抗害品种的利用 1, 植物抗害性可根据抗性的表现程度分为免疫,高抗,中抗,中感和高感 免疫和高抗属垂直抗性,中抗属水平抗性。 植物的抗害机制分为抗选择性,抗生性,避害性和耐害性 ,2,抗害品种的利用优点:使用方便,潜在效益大对环境影响小,与其他植物保护措施有很好的相容性对作物的病虫害有较强的后效应 局限性受抗性基因资源和有害生物生物学的限制,并非所有病虫害均可利用作物抗害品种进行防治有害生物具有较强的变异适应能力,容易使作物抗害品种丧失抗性由于有害生物种类繁多,抗性品种控制了目标害虫后,常使次要害虫生物种群上升,危害加重培育一个抗害10 品种需要较长时间 四 生物防治:利用有益生物及产物控制有害种群数量的一种防治技术 防止途径:保护有益生物;引进有益生物;有益生物的人工繁殖与释放;生物产物的开发利用 生物防治的内容:动物天敌的利用;病原微生物的利用;拮抗生物的利用;生物产物的利用 生物防治的特点:对人畜安全,对环境影响小可以长期控制,不产生抗性问题生物防治自然资源丰富,易于开发 六 化学防治 农药的开发 农药剂型:是将农药原药与辅助剂混合调配,加工成具有一定形态,组分和规格,适合各种用途的商品农药剂型。而农药不同剂型,含量和用途的加工品则称为 制剂。 农药的开发考虑原则:考虑原要的理化性质考虑防治对象的生物学特性考虑具体的适用技术考虑使用地的地理环境考虑不同剂型的加工成本价格。 农药的种类 1,杀虫剂 胃毒剂。药剂随食物进入其消化系统起毒杀作用,如敌百虫等。针对咀嚼式口器昆虫 触杀剂。药剂与表皮或附器接触后渗入虫体,通过穿透作用经体壁进入体内或堵塞气门而杀死害虫,如拟除虫菊酯、矿油乳剂等。针对刺吸式昆虫 熏蒸剂。药剂由液体或固体的挥发成气体,以气体的状态通过虫体的呼吸系统进入虫体,使之中毒死亡如溴甲烷等。 内吸剂。农药喷到植物或土壤上,可被植物枝叶或根部吸收,传到植物的各部分,害虫取食后引起中毒死亡如乐果等。针对在咀嚼式和刺吸式昆虫 拒食剂:影响昆虫的味觉器官,使其厌食,拒食 驱避剂:使用后可依靠其物理,化学作用使害虫忌避或发生转移,潜逃现象 引诱剂:使用后靠物理,化学信号作用可将害虫诱集而利于歼灭的药剂 2,杀菌剂按化学成分分为无机杀菌剂和有机杀菌剂 无机杀菌剂:如石硫合剂,波尔多液 按作用方式分为:保护性杀菌剂,治疗性杀菌剂,铲除性杀菌剂 三 农药的剂型p156:乳油,粉剂,可湿性粉剂,粒剂,可溶性粉剂,悬浮剂,缓释剂,超低量喷雾剂,种衣剂,烟剂 四 农药使用的方法:喷雾法,喷粉法,撒施或泼浇法,拌种和种苗浸渍法,毒饵法,熏蒸法 化学防治的优缺点 IPM:有害生物综合防治 我国实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经济危害允许水平带来的三大效益: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预测具体方法 1、发生期预测 1.1发育进度预测法:应用统计的方法沿着时间维分别计算出该虫各虫态的发育进度值,一般取几个有代表性的进度值:始见期、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及终见期。 1.2期距预测法:是利用当地积累多年的有关害虫发生规律的资料,分析总结出适合当地主要原因害虫发生的任何两种现象之间的时间间隔。这种有规律的带必然性的时间间隔叫做“期距”。 1.3物候预测法:物候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生物包括动植物与气候等环境条件的周期性变化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应用物候学知识预测病虫害发生期,即为“物候预测法” 1.4有效积温预测法:有效积温是用来分析昆虫发育速率与温度关系的法则。 昆虫在其生长发育所需热量是一个常数。 昆虫的发育在高于0的某一特定温度以上发育才开始,故常称此特定温度为发育起点温度。 积温公式为: 11 K=N 例:粘虫的防治适期是在幼虫三龄之前,已知二龄幼虫的发育起点温度是7,有效积温是60日度,当时平均气温是20 ,推算在当时条件下,幼虫经过几天就可发育到三龄。 2、发生量预测 2.1 有效基数预测法:根据上一代的有效密度、存活率等来预测下一代的发生量 对一化性害虫或一年内发生世代数较少的害虫预测效果较好。 2.2气候图预测法 气候图是以月总降雨量或相对湿度为坐标的一方,月平均温度为坐标的另一方。将各月的温度雨量或湿度组合绘为坐标点,然后用直线按月先后顺序将坐标连接成不规则多边形的封闭曲线,即形成气候图。 2.3经验指数预测法 经验指数来源于研究分析害虫猖獗发生的主导因素。因其地区性较强,不同病虫害及其不同发育阶段的主要生态影响因子不尽一致,所用的经验指数也不同。常见的经验指数有温雨系数、温湿系数、气候积分指数、天敌指数、综合猖獗指数等。 按杀虫剂的作用方式分类 1胃毒剂:只有被昆虫取食后经肠道吸收进入体内,到达靶标才可起到毒杀作用的药剂。 2触杀剂:接触到昆虫体(常指昆虫表皮)后便可起到毒杀作用的药剂。 3熏蒸剂:以气体状态通过昆虫呼吸器官进入体内而引起昆虫中毒死亡的药剂。 4内吸剂:使用后可以被植物体(包括根、茎、叶及种、苗等)吸收,并可传导运输到其他部位组织,使害虫吸食或接触后中毒死亡的药剂,如吸食而引起中毒的,也是一种胃毒作用。 5拒食剂:可影响昆虫的味觉器官,使其厌食、拒食,最后因饥饿、失水而逐渐死亡,或因摄取不足营养而不能正常发育的药剂。 6驱避剂:施用后可依靠其物理、化学作用(如颜色、气味等)使害虫忌避或发生转移、潜逃现象,从而达到保护寄主植物或特殊场所目的的药剂。 7引诱剂:使用后依靠其物理、化学作用(如光、颜色、气味、微波信号等)可将害虫诱聚而利于歼灭的药剂。 按杀菌剂的作用方式分 1保护性杀菌剂:在病害流行前(即当病原菌接触寄主或侵入寄主之前)施用于植物体可能受害的部位,以保护植物不受侵染的药剂。 2治疗性杀菌剂:在植物已经感病以后,可用一些非内吸杀菌剂,如硫磺直接杀死病菌,或用具内渗作用的杀菌剂,可渗入到植物组织内部,杀死病菌,或用内吸杀菌剂直接进入植物体内,随着植物体液运输传导而起治疗作用的杀菌剂。 3铲除性杀菌剂:对病原菌有直接强烈杀伤作用的药剂。这类药剂常为植物生长期不能忍受,故一般只用于播前土壤处理、植物休眠期或种苗处理。 一、填空题: 1、昆虫的成虫体躯分为_ 、 _ 、 _三体段,个体段由若干_组成,并具有不同的附器。 2、对昆虫生长发育、繁殖活动影响最大的三个环境因素是_ 、 _ 、 _。 3、昆虫的天敌主要有_ 、 _ 、 _三大类。 4、细菌、真菌、病毒主要的繁殖方式分别为_ 、 _ 、 _。 5、病虫害的预测,按预测的内容可分为_ 、 _ 、 _。 6、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病程一般可分为_ 、 _ 、 _ 、_ 四个时期。 7、水稻纹枯病菌主要以_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_和_在病稻草、田边杂草及其它寄主上越冬。 8、植物的抗病机制有_ 、 _ 、 _。 12 9、除草剂的选择性有_ 、 _ 、 _。 10、分布于我国所有果区,是果树食心虫类最常见的一种是_。 二、选择题:。 1、 瓢虫的前翅为 A:复翅 B:鞘翅 C:半鞘翅 D:膜翅 2、与不完全变态相比,全变态昆虫特有的虫态是 A:卵 B:幼虫 C:蛹 D:成虫 3、有效积温定律公式K=N*,T表示 A:有效积温 B:发育天数 C:发育环境平均温度 D:发育起点 4、下列反映病虫危害普遍程度的是 A:被害率 B:虫口密度 C:病情指数 D:损失率 5、属于细菌性病害的是 A:水稻白叶枯病 B:棉花黄萎病 C:苹果树腐烂病 D:小麦锈病 6、用50%辛硫磷乳油拌种,若拌种的有效浓度为0.3%,100千克种子需50%的辛硫磷乳油的千克数为 A:0.3 B:0.5 C:0.6 D:1.5 三、判断题: 1、小麦吸浆虫和葡萄透翅蛾一年均发生一代 2、苹果腐烂病菌侵害树干时引起粗皮病。 3、防治地老虎应重点防治第一代 4、小麦在齐穗后的20天最易感染赤霉病。 5、玉米大小斑病发病重的气候条件是高温、多湿、时晴时雨。 6、昆虫休眼和滞育都是病原物引起的。 7、玉米螟主要在心叶末期以成虫为害。 8、常见的病征多属真菌的菌丝体和繁殖体。 四、名词解释: 1、 世代: 2、 触杀剂: 3、 补充营养: 4、 病原: 5、 潜伏侵染: 6、 羽化: 五、问答题: 1、 怎样刮治苹果腐烂病斑? 2、 怎样防治稻瘟病? 3、 怎样防治棉花枯、黄萎病? 4、 麦蚜如何影响小麦生长发育?简述其综合防治? 标准答案 一、1、头,胸,腹。2、气象因素,土壤因素,生物因素。3、捕食性天敌,寄生性天敌,致病微生物。4、裂殖,孢子繁殖,增殖。5、发生期预测,发生量预测,产量损失预测。6、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发病期。7、菌核菌核菌丝。8、避病抗侵入抗扩展。9、形态选择性生化选择性生态选择性。10、梨小食心虫。 二、B C C A A C 三、POPPPOOP 四、1、世代:昆虫从卵到成虫性成熟的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 2、触杀剂:通过接触表皮渗入害虫体内,使之中毒死亡的药剂。 3、补充营养:大多数昆虫羽化后,性器官还未成熟,需要继续取食才能达到性成熟,这种对性成熟必不可少的成虫期营养称为补充营养。 4、病原:指引起植物发病的主要原因。 13 5、潜伏侵染:在潜育期,有的病原物侵入寄主植物后,由于寄主抗病性或环境条件不适应等,病原物在寄主体内潜伏而不表现症状,这种现象称为潜伏侵染。 6、羽化:不全变态的若虫和全变态的蛹,蜕去最后的一次皮变为成虫的过程。 五、1、答:一般应刮掉病斑外0.5cm以内的所有皮层,扩展快的病斑则应刮掉病斑外2cm以内的所有皮层。刮下的组织必须集中烧毁,并在病部涂杀菌剂12次。常用药剂:40%福美砷可湿性粉剂50倍液加2%平平加;100Be石硫合剂等。 2、 答:选用高产抗病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