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格尔木市十二五农牧业发展规划doc.doc

    • 资源ID:3599247       资源大小:181.50KB        全文页数:6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格尔木市十二五农牧业发展规划doc.doc

    格尔木市“十二五”农牧业发展规划二一二年十二月目 录第一章 综述.1一、规划背景.1二、规划年限.2三、规划范围.2四、编制依据.2第二章 农牧业“十一五”发展回顾.3一、“十一五”发展成就.3二、“十一五”基本经验.16第三章 农牧业发展环境分析.19一、政策环境条件.19二、资源环境条件.22三、社会经济条件.26四、发展潜力分析.27五、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和问题.30第四章 “十二五”发展指导思想和目标.32一、指导思想.32二、基本原则.33三、产业发展基本定位.35四、发展战略.35五、发展目标.36第五章 战略重点与产业布局.39一、战略重点.39二、产业布局.46三、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建设.49第六章 重点项目及投资.50一、重点建设项目.51二、项目投资估算.51三、资金筹措方案.52第七章 规划实施的对策和措施.52一、保障措施.52二、政策与建议.58第一章 综 述一、规划背景“十一五”期间,在强农惠农政策的推动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市上下围绕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按照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锐意进取,奋力拼搏,战胜了洪水、雨雪等自然灾害,克服了农牧业生产成本攀升等制约因素,攻坚克难,不断进取,使农牧区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农牧业发展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农牧区改革深入推进,农牧民收入再创新高,全面实现“十一五”确定的农牧业发展目标,并超额完成各项规划任务,创造了格尔木市农牧业发展形势最好、农牧区面貌变化最大、农牧民得实惠最多的新记录,为保持农牧业农牧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十一五”期末,农业总产值28145万元,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的211%,比“十五”末增长162.7%,年均递增21.3%。农业增加值17330万元,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的228%,比“十五”末增长186.7%,年均递增23.4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7000.6元,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的122%,比“十五”末增加3604.6元,年均递增15.6%。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提高,主要农畜产品粮食、油料、蔬菜、肉类产量类都有大幅度增加。农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党在农村牧区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措施全面落实,促进了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和农牧区经济发展,使农牧业生产条件、农牧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农牧业依托城市、服务城市、服务资源开发的功能全面提升,开创了农牧业经济发展的新局面,为“十二五”格尔木市农牧业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二、规划年限本规划农牧业发展为“十二五”规划,规划期限为5年,即2011年2015年。三、规划范围本规划范围以农业、畜牧业、渔业经济为主,包括:农牧特色产业,发展目标,产业布局,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建设重点产业项目,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等。四、编制依据(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二)农业部关于加快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意见;(三)中共青海省委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四)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青海省“十二五”发展规划参阅资料;(五)青海省特色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六)海西州特色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七)格尔木市政府关于编制“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八)格尔木市经济和发展改革委员会格尔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九)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十)格尔木市大格勒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十一)国家、省州市农牧业产业政策、资金投向等;(十二)格尔木市农牧业发展条件、现状、潜力等调研资料。第二章 农牧业“十一五”发展回顾一、“十一五”发展成就“十一五”期间,格尔木市农牧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农牧区方针政策及省州配套惠农措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具有高原特色格尔木特点的现代农牧业为方向,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以转变发展方式为方向,加大调整农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牧区改革,大力改善民生,协调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提高农牧区公共服务水平,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落实,确保了农牧业持续发展,确保了农牧民持续增收,促进了农牧区和谐稳定。(一)农牧民收入水平实现新突破坚持把增加农牧民收入、改善农牧民生活水平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重点,紧紧抓住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大好机遇,从农牧业增产、增效,发展劳务经济,转移富余劳动力入手,狠抓各项增产增收措施和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积极发展壮大农牧区二、三产业,不断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着力建立健全农牧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全市农牧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全市农牧民收入大幅提高,为青海省人均收入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十一五”期末,农牧民人均纯收入7000.6元,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的122%,比“十五”末增加3604.6元,年均递增15.6%。农牧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促进了农牧民增收,超出全省平均水平3137元,高出全州平均水平1566元。从收入结构看,农牧民增收的显著特点是收入来源逐渐多样化,农牧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达到4670元,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66.7%,拉动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9个百分点,仍然是纯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农牧民人均工资性纯收入达到1718元,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24.5%,拉动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个百分点,是纯收入增量的重要支撑。(二)特色农牧业发展能力增强“十一五”期间,特色农畜产品产量逐年增加,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促进农牧业效益和农牧民收入增加,提高了农牧业对城市的服务能力。按照发展现代农牧业要求和市场导向,在农业生产方面,对农业种植结构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突出枸杞、特色蔬菜产业发展,枸杞、蔬菜等特色作物种植比重达到74%,特色农牧产业已成为农牧民增收的主导产业。2010年全市完成总播面积62748亩,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62万亩,粮食总产量1698.9万公斤;全市枸杞种植总面积3.01万亩,干果总产185万公斤,其中耕地种植枸杞1.45万亩,产干果1850吨;蔬菜种植0.88万亩、总产37905吨;油菜0.26万亩,总产519吨;饲料454亩,总产454吨;瓜果37亩,总产91.5吨;花卉56亩。在畜牧业生产方面,以优化畜群结构,提高适龄母畜比例和商品率为重点,加快畜群周转。2010年内共产仔畜12.9万头(只),育活各类仔畜11.89万头(只),仔畜成活率达到92.7%,比“十五”末增加4.7个百分点;年末各类牲畜存栏24万头(只),牲畜出栏率、商品率、母畜比例分别达到45.8%、41.4%和56.12%,分别比“十五”末增加6.3、7.1和1.8个百分点;产奶1653吨,牛羊肉2967吨,产山羊绒14.5吨,绵羊毛226吨。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蔬菜、肉类、奶类自给率分别达到68.5%、45.8%和41.4%,提高了为城市服务后勤保障能力。主要农畜产品产量表(吨)年度粮食蔬菜油菜籽枸杞饲草肉类奶类羊毛20051654730477851347211722532006173233167857135951172253.220071739635378672.837961226224200880663474010741702003261148322620091069436468553.1549.82263521123629520101499537905519185045429671653226年均增长%-1.94.5-10121.631.4-3.27.1-2.2注:唐古拉山镇实施退牧还草和生态移民搬迁工程,2005年开始连续3年减畜,加大了牲畜出栏。1、种植业“十一五”期间,由于全市实施大格勒乡和河东农场土地整理项目,耕地面积由“十五”末的5.35万亩增加到“十一五”末的6.27万亩,耕地面积增加了17.2%。种植业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实现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目标,加大农牧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的力度,发展特色农牧业,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发挥优势,重点扶持”的原则,围绕区域布局把规模调大,围绕产业结构把效益调高,围绕品种结构把质量调优,逐步由以粮为主、以油为辅的二元型结构向粮油、瓜果蔬菜、枸杞及其它作物多元结构转变,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促进产业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十一五”期间以效益为中心,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蔬菜、枸杞产业为结构调整方向,粮食作物、油料作物、蔬菜作物及其它(枸杞)作物的种植比例由“十五”末的72.5:9:14:4.5转变为46.1:3.4:11.3:39.2。枸杞产业直线上升,形成了以粮食、枸杞为主的多元的趋于合理的种植结构,满足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加快农牧民增收目标的实现。(1)蔬菜产业:全市蔬菜种植面积已达到8831亩,其中日光节能温室等保护地蔬菜2500亩,大露菜莴笋、萝卜、白菜等6331亩,蔬菜产量达到37000吨,目前全市蔬菜的自给率达到68.5%。逐步形成了农垦集团河东分公司莴笋等为主反季节蔬菜、园艺公司和郭勒木德镇日光节能温室蔬菜种植基地。建设有蔬菜保鲜库,反季节蔬菜莴笋、大蒜等基本实现了“订单”农业;不断引进新的蔬菜品种,提高产品质量,认证了格尔木农垦集团无公害蔬菜产地和莴笋、西红柿、菜瓜、芹菜等7个无公害蔬菜产品。蔬菜产业基本实现了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对农民增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进一步提高,丰富城乡居民的菜篮子,为服务城市的功能进一步增强。(2)枸杞产业:枸杞产业是格尔木市近年大力进行结构调整的新兴产业。根据格尔木市水土气资源状况,为依托我市优势资源,调整种植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按照发展现代农业,培育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总体要求,格尔木市把发展枸杞产业作为培育特色产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举措,以财政引导、银行贷款、招商引资及农户和合作社自筹等多措并举,配套向枸杞种植农户进行生活补贴的政策措施,20082009年连续两年共种植枸杞794万株,投入资金1197万元,市级财政向农户共发放枸杞生活补助1289.9万元。组织开展了我市枸杞种植面积的核实和建档立卡工作,核实枸杞种植面积3.01万亩,其中大格勒乡0.74亩,乌图美仁乡0.02万亩,郭勒木德镇0.99万亩,农垦集团公司0.98万亩,昆格绿化公司和力科公司等企业种植0.27万亩。为搞好枸杞种植工作,专门成立了市枸杞技术研究小组,负责本地枸杞种苗培育、技术攻关等课题研究,组织枸杞种植户到宁夏考察学习,并聘请宁夏枸杞专家和市农科所技术人员一起分赴各乡村,以村为单位,紧跟农时和生产需要,向枸杞种植户开展了种植技术跟踪服务和技术培训工作,连续3年共举办各种形式枸杞种植技术培训91期,培训农民4584人(次),组织现场技术指导369次,指导农民2166人(次),发放枸杞种植资料6650份,使种植户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枸杞种植方面技术要求。同时,引进源鑫堂生物有限公司等企业对枸杞进行加工和销售,解决枸杞销售问题。为了保证枸杞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大了枸杞种植技术的培训力度,推行标准化生产,初步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等枸杞产业化发展模式和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的以有机枸杞生产为目标的新兴产业。2、畜牧业2010年全市牲畜存栏数 24万头(只),其中:大牲畜3.19万头只,绵羊13.55万只,山羊7.26万只,大牲畜、绵羊、山羊比例13.2:56.5:30.3。与“十五”未相比,增加1.95万头只,增长8.8%,大牲畜、绵羊、山羊都略有提高,总的来说,畜种结构调整基本稳定,更加合理。从畜群结构分析,母畜比例达到56.2%,比“十五”末增加了1.9个百分点,出栏率达45.8%,比“十五”末增加了6.3个百分点。通过调整畜群结构,增加母畜比例,发展季节畜牧业,大大增加了牲畜出栏,提高了畜牧业的产量和效益,牛羊肉产量达到2278吨,促进了传统畜牧业向生态畜牧业转型。“十一五”农区牛羊育肥产业发展较快,且发展势头强劲,形成了以格尔市郊为主的牛羊养殖育肥基地,牛羊育肥、贩运户已达到1200户,种草2000亩,养殖育肥牛羊4万余头(只)。奶牛养殖业有了大的发展,存栏奶牛1190头,产奶1653吨。为满足市场需求,增加农牧民收入,将成为“十二五”的一大产业。猪、禽养殖业的比重很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应加强引导,促进猪、禽养殖产业的发展。3、设施农牧业(1)日光节能温室。“十五”期间,全市蔬菜产业迅速崛起,主要得益于日光节能温室及大棚等设施农业建设。“十一五”期末全市已建日光节能温室和塑料大棚达到4798座, 日光节能温室种植蔬菜2500亩。日光节能温室的大量兴建,带动了蔬菜产业的大发展,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有效的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保障和丰富了城镇居民的“菜篮子”,提升了农业为城市的服务功能。(2)畜棚和草地围栏建设。全市畜棚建设刚刚起步,“十一五”期间建设畜用暖棚1330座,围栏草场面积139万亩。随着草原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畜牧业生产条件和草原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为畜牧业增效和牧民增收打下了良好基础条件。(三)农牧业经济总量实现新的飞跃“十一五”期末,农业总产值28144.7万元,完成“十一五”规划13350万元的211%,比“十五”末增长162.7%,年均递增 21.3%。其中:种植业产值18360万元,林业产值813万元,畜牧业产值8584万元,渔业产值99.8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88万元。各产业产值比“十五”末均有大幅度增加。“十一五”期末农业增加值17330万元,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的228%,比“十五”末增长186.7%,年均递增23.2%。其中:种植业增加值11864万元,林业产值507万元,畜牧业增加值4704万元,渔业增加值82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173万元。各业增加值比“十五”末有大幅度增加。农牧业经济总量年度农牧业总产值(万元)农牧业增加值(万元)备 注20051071560982006118736757200714061.88423200815319913320091725010398201028144.717330年均增长%21.323.2(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新的提升积极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发展,进一步加大扶持和引进龙头企业力度,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重点培育现有的龙头企业,给予资金、政策和技术扶持,鼓励支持农垦集团公司、大格勒乡水资源合作社、格尔木顺通公司等企业在发展特色农牧业产业方面做大做强,逐步形成了“企业带基地创品牌,品牌促基地连企业”的产业发展模式,起到产业化带动作用。不断解放思想,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广东源鑫堂贸易公司和青海康普生物科技公司来格建厂,大力打造格尔木枸杞品牌,使格尔木枸杞远销到上海、广州及马来西亚等国内外市场。开展重点龙头企业运行监测与管理工作,对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实行动态管理,建立竞争和淘汰机制,取消格尔木兆丰投资有限公司重点龙头企业资格,做到可进可出。深入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农牧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59家,成员4123人,带动农户3434户;深入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累计投入147万元,择优培育14家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民主管理好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使之成为各产业领域的示范社,率先成为引领农牧民参与农畜产品市场竞争的现代农牧业经营组织,提高了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加农牧民收入和农畜产品市场竞争力,逐步在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五)非农产业加快发展五年来,农畜产品加工业,立足当地资源,依托优势产业产品,主要在粮油加工、枸杞加工、牛羊肉加工、绒毛加工有一定的发展。大力发展乡镇企业,2010年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4356.6万元,年均增长6%。现有小型农畜产品加工乡镇企业12家,综合加工4000吨,主要为肉食品冷冻、磨面、榨油等。大力组织枸杞产品参加“青洽会”、“广博会”等展会,加大了格尔木枸杞宣传和市场推广力度,积极招商引资建办枸杞加工营销企业,枸杞烘干加工70万公斤,占枸杞产量的35%,开发了鲜食包装、精品包装,开创“格尔木枸杞王”、“雪域仙果”等品牌,为枸杞销售创造了良好的销售环境。坚持以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牧民增收,有针对性地开展农牧民技能培训,引导当地农牧民参与市内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建设,大力输出农村剩余劳务力,融入城市二、三产服务,劳务输出7.7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68亿元。非农产业发展情况表年度乡镇企业劳务经济备 注增加值(万元)利税(万元)劳务输出(人次)劳务收入(万元)20052227106290181259200631901533110291665.4200733491594110001540200837711734147683804.4200941101815157964191.920104356.6154964338.9年均增长%14.311.311.428.1(六)科技技术推广成效显著在科技兴市、科技兴农的科技方针指引下,农业科学研究和科技推广方兴未艾,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作用,促进农牧产业的发展。农牧业科技推广机构健全,专业技术队伍不断壮大。全市有农科所(农技推广站、种子站)、市畜牧兽医工作站(动物疫病控制中心)、市农机管理站(农机监理站)、市草原工作站(草原监理站)、市动植物检疫站(动物卫生监督所)、市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市农牧经营管理站、市农牧信息服务站、市蔬菜开发办等9个事业单位,共有专业技术人员142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10人,中级职称100人,初级职称32人,建立健全了全市农牧业科技服务网络。狠抓农牧生产各项措施的落实,织织农牧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农牧业生产第一线,加强技术指导和督促检查,推广农牧业适用技术,共举办各类农牧民科技培训班58期,培训农民达4073人(次),发放科技资料3400余份。依托实施基层农技推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为载体,围绕推广5个主导产业的主推技术,建立科技示范户500户,技术指导员50名,示范基地7个,农牧业科技推广服务覆盖率达到80%以上,入户率达到95%以上。围绕发展特色农牧业和主导产业,以种养业科技为重点,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农民实用技术、科技下乡、农技入户、农民绿色证书工程,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术培训,共培训农牧民1.86万人(次),不断提高农牧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自格尔木发展能力;提高科学种田和科学养畜水平,使农牧业科技真正转化为生产力。“十一五”期间,技术推广成果丰硕。引进了有较高推广价值的瑞来、宏图2010、紫水晶、叶用枸杞、台湾红梗、金丝绞瓜、“黑美人”土豆、草莓、金丹六号树式西红柿、七月鲜大枣、陇椒2号辣椒、绿宝和平丰8号韭菜等蔬菜新品种30多个。为引导发展玉米秸杆青贮饲料产业,引进试种优良青贮玉米新品种“沈单16号”,推广种植优质玉米青贮饲料320亩。引种试验马铃薯早熟新品种“克新一号”,取得了成功。同时,引进半细毛羊、藏系种公羊、鄂尔多斯阿尔巴白绒山羊等优良种畜,开展乌图美仁毛肉兼用、柴达木绒山羊、唐古拉山白藏羊优良畜种选育等工作,开展了高原毛绒蟹、梅花鹿、西伯利亚高白鲑等新品种规模养殖;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3万亩,引进推广枸杞种植加工、测土配方施肥等农牧业实用技术,扩建了动物疫病控制中心,新建了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成了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提高了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科技对农牧业的贡献率,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农牧业经济的发展,对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62010年农牧民科技培训表年度农牧民科技培训表彰农牧区致富能手备注培训期数培训人次市级州级20062214001020074040001010200857444511200974468210201058407310合计251186005110(七)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认真组织实施农机购置补贴项目,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补贴政策的引导效应。自2007年起连续4年实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项目,累计购置补贴机具1119台,补贴资金297万元,受益农户929户,充分调动了农牧民购买和使用先进农业机械的积极性,提高了全市农业机械装备总量,优化了装备结构,提升了农业机械化水平。“十一五”末,农用机械总动力增长和农用机械数量种类增加,全市农用机械总动力10.7万千瓦,比“十五”未增加1.43万千瓦,增长了14.56%;农机保有量5675台,各类配套农机具5349台(套),机耕达90%,机播达73%,机收达55% ,基本实现了农牧业机械化。(八)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新的改善加大农牧区资金整合力度,全市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再创新高,共实施实施农牧业项目180个,项目总投资3.69亿元,年均递增104.7%;实施了设施农牧业、反季节蔬菜基地建设、枸杞种植基地、3万头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农机具购置补贴、防灾饲草料贮备库、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草原鼠害防治、游牧民定居工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重点农业技术推广和农牧民培训等一批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完成农牧业项目及投资年度实施农牧项目(个)项目投资(万元)备注20051010282006151374200716197120082310881200968131292010589600合 计18036955年均增长(%)89.5(九)扶贫开发有新成效五年来,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15个村和3个村异地扶贫开发项目,累计争取投入中央财政扶贫资金1063万元,户均投资达到5000元,使2173户9049人贫困家庭户均得到一项发展生产性项目,使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798元增加到1371.4元,年均增加收入143.4元,年均增长18%,取得了显著的效益。同时开展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帮扶工作,通过政府主导和全社会参与累计脱贫8216人,减少了农牧区贫困面。二、“十一五”基本经验(一)必须高度重视农牧业,把“三农”放在经济工作首位“十一五”时期,市委、市政府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全市经济工作的首位,全面贯彻执行“多予、少取、放活”等中央出台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紧紧围绕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这一目标,明确发展思路,认真安排部署,精心组织指导,整合资金投入,积极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为农牧民办实事,极大地调动了农牧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使全市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二)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持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十一五”时期,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市委市政府把生态保护与建设摆在了突出位置,按照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把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制定了格尔木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要求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加强生态保护监管,创造性开展工作。实施了退耕还林(草)、退牧还草、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草地围栏、草地鼠虫害防治、荒漠化治理、“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等一大批重点工程项目,使生态功能区划工作逐步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进一步强化,农牧区环境污染防治得到重视,生态保护监管与执法工作得到加强,部分地区生态恶化趋势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自然生态恢复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三)必须不断加大农牧业投入,改善农牧业基础设施条件 “十一五”时期,国家投入农牧业基本建设资金和市财政投入农牧业的支农、扶贫开发农牧业综合开发等专项资金逐年增长,实施了设施农业、农田水利、人畜饮水、村道硬化、农民新居、游牧民定居点以及枸杞种植、农畜产品加工等项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格尔木市农牧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矛盾。加强和改善农牧业基础设施条件,重视项目建设,加大投入力度,是实现农牧业“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的有力保障。(四)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十一五”时期,格尔木市以保障资源开发和城市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特色农牧业生产基地建设,牛羊肉、水果蔬菜、枸杞、粮油等优势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初具规模,主要农畜产品为牛羊肉、猪肉、牛奶、绒毛、蔬菜、枸杞、油菜、青稞等。种植业结构实现了由过去的以粮油为主向粮油、蔬菜、枸杞及其它作物的多元结构转变,农牧业内部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农牧区劳动力从业结构不断趋于合理,从事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呈下降趋势,从事第二、三产业劳动力比重呈上升趋势。推进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必须尊重市场经济规律,顺市而行,才能实现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的目标。(五)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加快科技创新与科技推广 “十一五”时期,格尔木市认真实施良种工程和科技兴农战略,大力推广实用新技术,开展的“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和科技下乡等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科技培训,使农牧民科学种养水平和农牧业科技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有机枸杞生产加工、脱毒马铃薯、优质杂交油菜、日光温室蔬菜、退化草地治理、荒漠化治理等一大批科研成果得到了推广应用。通过一系列科技计划的实施,大大提升了全市农牧业科技水平,也提高了农牧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六)必须加快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不断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十一五”时期,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和海西州农牧业产业化实施方案,重点培育有竞争优势和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以蔬菜、马铃薯、牛羊肉、奶制品、枸杞、绒毛加工为重点,培育扶持了3个省州级重点龙头企业,组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59个,增强了带动能力,不断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发挥出了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快了农牧业产业化经营进程。(七)必须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十一五”时期,高度重视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牧业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建设,建设了动物疫情测报站;实施了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动物防疫冷链体系建设项目、动物疫情监测与防治项目、基层动物防疫基础设施续建项目,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牧业技术服务推广体系不断完善。建成并认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有机枸杞产品,建立健全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以蔬菜、畜产品和水产品等“菜篮子”产品为重点,从源头抓生产监管与指导服务工作,落实好基地建设、投入品使用、生产记录、产品检测、质量追溯等管理制度,确保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农畜产品。第三章 农牧业发展环境分析一、政策环境条件党和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第二轮西部大开发以及国家支持藏区发展的政策是农牧业发展强大的力量源泉。国家对新时期农村牧区改革发展做出重大部署,扩大内需政策大幅度增加对“三农”投入提出明确要求,以及坚持生态化发展方向和现代农牧业发展方式和城乡一体化的保障机制等政策措施,给农牧业和农牧区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动力,为特色农牧业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一)中央及省州市始终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现代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任务。“三化同步”是党中央科学把握现代化发展规律,着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对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我们科学谋划“三农”发展新举措,实现工业化与农牧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指明了方向。中央和省委连续下发七个1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将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和市场调控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源投向农业农村,推进菜篮子产品标准化生产,突出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构筑牢固的生态安全屏障,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省委提出要贯彻“四个坚持”,推动“四个发展”。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统筹发展,明确了促进农牧业农牧区科学发展的主要路径;坚持发展支撑、坚持特色引领、坚持集聚带动、坚持协调推进,指出了农牧业农牧区实现“四个发展”的具体方法。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全面形成现代农牧业发展新格局,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发展、生态保护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思路和目标,为“十二五”农牧业农牧区发展规划了新的蓝图。只要我们在农牧区工作实践中坚持推动“四个发展”不动摇,贯彻“四个坚持”有创新,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毫不松懈地抓好落实工作,就一定能够巩固和发展农牧业、农牧区的大好形势。(二)国务院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提出重点工作;强化生态保护和建设;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切实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发展支撑能力;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进一步明确了推动四省藏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完善了相关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提出围绕提升农牧业发展水平,加大设施农牧业建设投入,着力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生态畜牧业和高原特色农牧业,努力在提升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上迈出新步伐。中央关于促进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必将对农牧区改革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三)省州市高度重视城乡一体化发展,按照“以工农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思路,坚持总体布局、循序渐进、重点突破原则,围绕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大对农牧业的扶持,省州市级财政不断加大支农力度,以工补农,以工促农,重点投入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加大对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这为格尔木市特色农牧产业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二、资源环境条件(一)气候资源1、柴达木盆地区因四周高山环绕,盆区不受海洋季风的影响,但西伯利亚寒冷、高压、干燥的气流可以翻越阿尔金山长驱直入盆区,所以盆区的气候具有以下特征:干旱少雨、日照强烈、蒸发量大、多大风、霜冻、沙暴、冰雹,冬季寒冷漫长,夏季凉爽短促,昼夜温差大。据格尔木气象资料统计,平均气温4.3,极端高温35,以察尔汗、格尔木为热中心;极端最低温-33.6,以格尔木为冷中心,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22.3,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4.9。年平均降雨量在23.668.0毫米之间,年均蒸发量为28003200毫米。光热资源丰富,年太阳辐射总量695703千焦/厘米。大于等于0积温2584,持续222天,大于等于10积温2014,持续131天。无霜期70215天,作物生长期169天。盆区风力强劲,年均风速3.5米/秒,最大风速40米/秒,多为偏西或西北风,平均每年大风天数22.6天,沙暴天数为16天。2、唐古拉山山地区该区地势高耸,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由于喜玛拉雅山运动的影响,阻拦印度洋来的西南季风进入高原,使该区气候寒冷缺氧,空气稀薄。年仅冬、夏两季,冬季严寒漫长(达78个月),夏季凉爽短促,生长期不足3个月。平均气温-4.4,极端最高温23.4,极端最低温-45.2;年降雨量283.3毫米,年蒸发量1646.l毫米。日照时间长

    注意事项

    本文(格尔木市十二五农牧业发展规划doc.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