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构造地质课程设计.docx

    • 资源ID:3592220       资源大小:41.39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9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构造地质课程设计.docx

    构造地质课程设计目录 第一章 地质概况 . 2 1.1所读图幅情况 . 2 第二章 地层分布和接触关系分析 . 2 第三章 褶皱构造 . 2 3.1 青风岭背斜 . 2 3.2 黄山向斜 . 3 3.3 黄村背斜 . 3 3.4景陵峪向斜 . 3 3.5 西山背斜 . 4 第四章 断层分析 . 4 4.1 F1,F2,F3逆掩断层 . 4 4.2 尖山-黄村正断层 . 4 4.3 二渡河-上台正断层 . 4 4.4 西山正断层 . 4 第五章 岩体分析 . 5 第六章 构造地质发展衍化分析 . 5 第七章 总结 . 6 第八章 学习感想 . 6 附图:景陵峪A-B地质剖面图 附图:景陵峪A-B地质剖面图 附图:景陵峪地质纲要图 第一章 地质概况 1.1所读图幅情况 名称:景陵峪地质图(构造地质学附图17),其比例尺为:1:100000,其中景陵峪地区地势总体表现为东南部地势较高,北西东方位地势较低。海拔最高处为东南方的平望岗,海拔约1120m左右。海拔最低处应为西南部的河流下游,海拔约为500m左右,该地区平均海拔大概为700-800m。北部的青峰岭海拔约620m.该地区河流较为发育,由东北至西南呈网状遍布于整个地区,支流较多,故可知该地区较便利,且以水上运输为主,沿河多有村落分散。 第二章 地层分布和接触关系分析 该地区以沉积地层为主,由图可知,主要出露地层有:出露地层面积最大的C1+2灰岩和D2砂砾岩及D3砂岩。在黄山一带有构造窗出现,沉积地层为P,通过观察相邻地层地质界线关线可知该地区地层接触关系包括整合接触和不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主要表现为:S1-D2不整合接触,D3-K2不整合接触,D3-Q4不整合接触。另外该地区还有岩浆岩岩体产出,主要有4花岗岩体及花岗岩, 这些岩体产出时间较晚,在地层沉积形成以后,由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后固结其上。 根据该项地区地层的不整合接触以及出露的岩体,该地区地层可分为六个构造层,即C-D构造层,S构造层,E1-E2构造层,Q4构造层,4花岗岩体及花岗岩体。 另外该地区东南部平望岗由K2灰岩地层和E1页岩组成。而该两种沉积地层在其他地方并没有出现。故推测该地原来应处于海洋环境,沉积形成K2灰岩层和E1页岩后,经过一次构造运动而抬升为现在的平望岗。Q4砂砾岩沉积主要是由河流携带的沉积物在下游地区由于水动力减,流速变缓,沉积物沉积而成。 第三章 褶皱构造 景陵峪地区自早古生代后期(PZ)以来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构造地质作用,在内外地质作用力的作用下,包括内动力地质作用地层的下降或抬升,使较为韧性的水平岩层隆起形成褶皱,或较为脆性的岩层发育形成断层等地质构造;而在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地层遭受风化剥蚀或侵蚀,最终让地貌变得丰富且富有层次,在地质构造形态中也逐渐形成了一系列较为复杂的褶皱构造。 3.1 青风岭背斜 该背斜位于青风岭一带,呈NWSE向延伸,核部由下志留统及花岗岩侵入体组成,长约15.2km,宽约6.4km,长宽比约为31,为穹隆构造。青风岭背斜两翼由中志留统、中泥盆统与上泥盆统组成,两2 翼产状分别为:北翼:,南翼:,由此可以看出南翼相对较陡但两翼倾角相差不大,轴面北倾,倾角在35°到50°之间。在组合类型上可以观察出此大背斜为复背斜,由景陵峪地质构造纲要图可以看出,北翼有两个小褶皱发育,南翼由四个小褶皱组合而成,同时,沿其大背斜的核部和F5正断层,核部较老地层下志留统和中志留统被花岗岩侵入,在西北部和东部红地地区地层被风化剥蚀均有基花岗岩体出露,且出露面积较大约为10 km2。背斜的剖面形态详见附图“景陵峪地质图AB剖面图”。 形成时代为:由地层的不整合关系不容易直接判断出褶皱的形成时代,但可以根据断层F5将其南翼错断,可以推测出先形成褶皱,而后发育断层,则可以大概确定其形成时代为上泥盆统之后。 3.2 黄山向斜 该向斜主要位于该区西部黄山南北两侧和下台地区,呈东西向延伸,核部为二叠系地层,出露区长约18km,宽约4.5km,平面呈条带状分布,长宽比约为41,为短轴褶皱,两翼为地层为上石炭统、下中石炭统和上泥盆统、两翼产状分别为:北翼:,南翼:,由此可以看出南翼相对较陡但两翼倾角相差不大,基本呈对称分布,根据轴面产状可以看作是直立褶皱,翼间角约20°,为紧闭褶皱。 形成时代为:由地层不整合接触关系,可以推测其形成时代为:二叠系之后,上白垩统之前。 3.3 黄村背斜 该向斜主要位于黄村地区,轴线呈东西方向延伸,核部为中泥盆统地层,在地质图西侧,尖山南西发向地质图边缘,仅出露一小片区域,不足1km2,图上出露地层大部分为上泥盆统,核部长约为17 km,宽约为1.2 km,长宽比>101,为典型线性背斜褶皱,两翼为上泥盆统和下中石炭统地层,两翼产状分别为:北翼:,南翼:,两翼倾角变化较大,但基本呈对称分布,轴面近直立。该背斜沿其延伸方向有一大断层发育。如景陵峪地质图AB剖面图所示。 3.4景陵峪向斜 该向斜主要分布于景陵峪地区,轴线呈NWSE方向,核部为上石炭统长约10 km,宽约2km,长宽比约为51,两翼由下中石炭统和上泥盆统地层组成,两翼产状分别为:北翼:,南翼:,北翼相对较陡,南翼较缓,但两翼倾角相差不大,轴面向南倾斜,倾角在 42°到55°之间。如景陵峪地质图CD剖面图所示。 形成时代为:根据地层不整合接触关系,可以推测出其形成时代为:上石炭统之后,下白垩统之前。 3 3.5 西山背斜 该背斜位于西山一带,轴面呈东西向延伸,核部为中志留统地层,长约6.5 km,宽约为2.5 km,长宽比约为:31,据其的长宽比为穹隆构造,两翼地层为中泥盆统、上泥盆统与下中石炭统,两翼产状分别为:北翼:,南翼:,北翼相对较陡,南翼较缓,但两翼倾角相差不大,轴面近直立。 形成时代为:根据地层不整合接触关系,可以推测出其形成时代为:下中石炭统 第四章 断层分析 本区断层发育良好,种类较多,主要有正断层和逆断层,还发育有逆掩断层,且各断层之间又组合形成不同的组合形态,它们分布于景陵峪地区各处,有NWSE走向发育的,有南北向延伸的,亦有东西向延伸的断层发育,但以自西北向东南延伸的断层最为明显。 4.1 F1,F2,F3逆掩断层 F1 断层走向近东西,长约2km,倾向向北,上盘为下志留统,下盘为中志留统;F2断层东西,长约4km,倾向向北,上盘为下志留统和中志留统,下盘为中志留统;F3断层走向也是东西方向,长约3.6km,倾向向北,上盘为下志留统,下盘为中志留统。三条断层均形成于中志留统之后,中泥盆统之前,共同组合构成叠瓦式逆冲断层。 4.2 尖山-黄村正断层 该断层主要分布于尖山黄村地区,断层走向为NWSE,全长约为14.3km,断层面产状为,上盘由上泥盆统,下中石炭统地层组成,下盘亦由上泥盆统,下中石炭统地层组成。 被该断层错断的最新地层下中石炭统地层,未被其错断的最老地层为上白垩统地层,则可以推断该断层的形成时代为下中石炭统之后,上白垩统之前。此外,由断层面的产状可以看出断层面倾角较大,延伸较远。 4.3 二渡河-上台正断层 该断层分布于二渡河上台地区,断层自西北向东南方向延伸,全长约为14.5km,断层倾角约为75°到85°,上盘主要由下志留统、中泥盆统和上泥盆统组成,下盘主要发育于志留系、石炭系和泥盆系。同时,该断层横切羊山青风岭大背斜的南翼,形成纵断层。 由于该地质图的覆盖面积有限,通过断层形成时代的判断规则,只能判断该断层形成于下中石炭统之后,延伸较远。 4.4 西山正断层 4 本区主要分布于西山地区,有F6,F7两个断层。 F6断层呈南北走向,倾向向东全长约为3.7km,断层面倾角约为82°,上盘由泥盆系中泥盆统、上泥盆统地层和中下石炭统地层组成,下盘由中志留统、中泥盆统和上泥盆统地层组成。 F7断层走向也是南北方向,全长约为2.2km,倾向向西,倾角为75°。上盘由泥盆系中泥盆统、上泥盆统地层和中下石炭统地层组成,下盘亦由泥盆系中泥盆统、上泥盆统地层和中下石炭统地层组成。 两断层的走向与西山背斜的轴向基本垂直,为横断层,根据其核部宽窄的变化情况,可以判断为两断层均为正断层,在断层组合形态上,F6,F7走向基本一致且相向倾斜,共用一个上盘,且上盘相对向下运动则组成了地堑。 表4.0断层信息统计表 编 号 F1 F2 F3 F4 F5 F6 F7 第五章 岩体分析 该地区岩体有4花岗岩体及花岗岩。出露地区较小。4花岗岩主要产出于F5,F3断层处。规模较大,与围岩呈不整合接触,侵入时代为志留系后期和泥盆系前期。花岗岩体主要产出于东南部的平望岗,K2E1地层交界处,出露面积较小,与围岩呈不整合接触。侵入时代为K2之后,E1之前。 第六章 构造地质发展衍化分析 景陵峪地区构造发展史:本地区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发展进程中,在大地地质构造作用的影响下,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根据地层间的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可以将其划分为四个构造层。根据各种地质构造形成的机理模式和基本理论,现将其构造发展史具体描述如下: 第一构造层:是下志留统与中志留统,该时期地壳缓慢下降,接受沉积,逐渐形成下志留统S1和中志留统S2地层,他们之间是整合接触关系。由于构造运动作用,该地层形成一背斜构造,走向近东西,主应力方向为北西方5 名 称 类 型 逆掩断层 逆掩断层 逆掩断层 产状 5°75° 0°75° 4°75° 组合类型 叠瓦式逆冲断层 地 堑 尖山黄村正断层 斜断层、正断层 192°77° 二渡河上台正断层 纵断层、正断层 25°75° 西山正断层 西山正断层 正断层、横断层 90°83° 正断层、横断层 270°75° 向,随着应力的逐渐作用,三条逆掩断层开始发育,之后地壳开始抬升,早期沉积地层开始遭受风化剥蚀。 第二构造层:是中泥盆统、上泥盆统、下中石炭统、上石炭统、二叠系,该时期地层呈现下降趋势,接受沉积,逐渐形成第二构造层中的各个地层,在逐渐沉积到下中石炭统之后,地层受地质构造作用的影响,地层开始发生弯曲变形而表现出相对的抬升趋势,证据为上石炭统地层厚度与下中石炭统地层厚度在同等沉积时间内比较明显变薄。随地质应力的逐渐作用,该地区几乎全部的褶皱和断层在这个时期开始发育形成,同时又有酸性岩浆在地球内部的影响下沿着断层和褶皱的核部等地层相对薄弱地带上升侵入,冷凝成为花岗岩,之后地壳开始上升,遭受风化剥蚀。 第三构造层:是上白垩统与古新统,此时期该地层表现为地壳持续下降,接受沉积,表现在下白垩统、上白垩统、古新统地层的整合接触关系,之后在地壳运动作用下,地层发生多级弯曲。此外,上白垩统时期,局部发生熔浆溢流,表现在喷出基性岩的存在于上白垩统与古新统地层之间。之后地层上升,遭受风化剥蚀。 第四构造层:是全新统至今,此时期地壳下降,接受沉积,形成全新统地层,且它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关系,之后地壳上升,遭受剥蚀至今。 总之,本地区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发展进程中,在大地地质构造作用的影响下,发生多次构造运动,最终形成了现在复杂的地质构造。 第七章 总结 景陵峪地区地层出露较全。从古生代地层开始,除缺失上志留统,下泥盆统,三叠系,侏罗系,下第三系的始新统和渐新统,以及第四系的上中下更新统地层外,其他地层均出露完好。在构造方面,本区分布有五大褶皱,另外还有七个断层,地质构造发育较好;在区域构造发展方面,本区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形成了四个构造层;此外伴随有岩浆的侵入作用和熔岩的溢流现象,从总体上看,本地区构造运动较强,依次形成景陵峪地形。根据地质图综合作业的要求,结合范柱国教授为期一周的指导,最后完成的作业为:景陵峪地质纲要图一幅,景陵峪地质剖面图两幅,景陵峪地质构造的说明分析及构造发展史等相关内容。 第八章 学习感想 通过这次构造地质综合实习作业,让我更深刻的认识了构造地质学所研究的内容,也让自己知道专业以后的工作方向和环境,同时也让我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和许多该加强的地方。当然有了这次和上次的认识实习,我发现自己对专业知识的认识也同步加深了很多。它为我们以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希望以后还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 6

    注意事项

    本文(构造地质课程设计.docx)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