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烟草行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指南0418.doc

    • 资源ID:3589540       资源大小:735.50KB        全文页数:6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烟草行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指南0418.doc

    烟草行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指南国家烟草专卖局二八年四月前言烟草行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是行业信息化健康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是行业各级数据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进行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信息安全管理水平和保障能力,国家烟草专卖局制订了烟草行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行业各单位要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认真落实指南的各项要求,构建“组织机制、规章制度、技术架构”三位一体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做到信息安全工作与信息化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协调发展。指南按照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327号)的要求,依照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评估框架(GB/T 202742006)等有关国家标准,运用目前信息安全领域广泛应用的思想和方法,明确了烟草行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总体原则和建设内容,对行业信息安全策略的制订,以及信息安全管理、技术和运维三大体系的建设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和要求。由于水平所限,对指南中的不足之处,望各单位在应用过程中提出宝贵意见。指南由国家烟草专卖局烟草经济信息中心和中国信息安全产品测评认证中心共同组织编写。指南编写组组长:高锦;副组长:陈彤;主要成员:张雪峰,王海清,耿刚勇,张利,孙成昊,黄云海,耿欣,刘辉等。目 录1范围12引用和参考文献12.1国家信息安全标准、指南12.2国际信息安全标准22.3行业规范3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33.1安全策略33.2安全管理体系33.3安全技术体系33.4安全运维体系43.5信息系统43.6缩略语44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总体要求54.1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框架54.2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原则74.3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基本过程85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规划96安全策略106.1总体方针116.2分项策略127管理体系137.1组织机构137.2规章制度167.3人员安全167.4安全教育和培训208技术体系228.1访问控制238.2信息系统完整性保护288.3系统与通信保护318.4物理环境保护348.5检测与响应378.6安全审计398.7备份与恢复409运维体系439.1流程和规范449.2安全分级449.3风险评估459.4阶段性工作计划479.5采购与实施过程管理489.6日常维护管理519.7应急计划和事件响应549.8绩效评估与改进571 范围本指南明确了行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总体原则和建设内容,对行业信息安全策略的制订,以及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信息安全技术体系和信息安全运维体系的建设工作提出了指导意见和要求。指南中涉及的信息安全,是指由信息系统产生的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不遭受破坏。本指南仅适用于行业中不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工作应按照国家及国家局保密部门的相关规定进行。2 引用和参考文献本文在编制过程中,依据和参考了国内外信息安全方面的相关标准、法规、指南以及烟草行业的相关标准规范,主要包括:2.1 国家信息安全标准、指南GB/T 202742006 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评估框架GB/T 19715.12005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安全管理指南第1部分:信息技术安全概念和模型GB/T 19715.22005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安全管理指南第2部分:管理和规划信息技术安全GB/T 197162005 信息技术信息安全管理实用规则GB/T 183362001 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估准则GB 178591999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试行)(国信办200525号)GB/T 209842007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GB/T 209882007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GB/Z 209862007信息安全事件分类分级指南2.2 国际信息安全标准ISO/IEC 27001:2005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管理要求ISO/IEC 133351: 2004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安全管理指南 第1部分:信息技术安全概念和模型ISO/IEC TR 154431: 2005 信息技术安全保障框架 第一部分 概述和框架ISO/IEC TR 154432: 2005信息技术安全保障框架 第二部分 保障方法ISO/IEC WD 154433 信息技术安全保障框架 第三部分 保障方法分析ISO/IEC PDTR 19791: 2004 信息技术 安全技术 运行系统安全评估2.3 行业规范烟草行业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安全技术与管理规范(国烟法200317号)烟草行业计算机网络建设技术与管理规范(国烟办综2006312号)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3.1 安全策略安全策略是为保障一个单位信息安全而规定的若干安全规划、过程、规范和指导性文件等。3.2 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管理体系简称“管理体系”,是为保障信息安全以“安全策略”为核心而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措施的总和,内容主要包括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实施人员管理和安全教育等。3.3 安全技术体系安全技术体系简称“技术体系”,是为保障 “安全策略”的贯彻落实而采取的一系列技术措施的总和,内容主要包括访问控制、信息完整性保护、系统与通信保护、物理与环境保护、检测与响应、安全审计、备份与恢复等。3.4 安全运维体系安全运维体系简称“运维体系”,是为保障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有效执行“安全策略”而采取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内容主要包括制订流程和规范、制订阶段性工作计划、开展风险评估、实施安全分级、规范产品与服务采购、加强维护管理、安全事件响应、绩效评估与改进等。3.5 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是指由计算机及其相关的和配套的设备、设施(含网络)构成的,按照一定的应用目标和规则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传输、检索等处理的人机系统。3.6 缩略语PDCA规划 实施 检查 调整(Plan Do Check Action)P2DR2策略 防护 检测 响应 恢复(Policy Protection Detection Response Recovery)MAC 介质存取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IP 网际协议(Internet Protocol)EAP扩展鉴权协议(Extensible Authentication Protocol)CNCERT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National Computer Network Emergency Response Technical Team)IDS 入侵侦测系统(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IPS入侵防护系统(Intrusion Prevention System)DoS 拒绝服务(Denial Of Service )AV 病毒防护(AntiVirus)PKI 公钥基础设施(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PMI 特权管理基础设施(Permission Management Infrastructure)CA 数字证书认证机构(Certificate Authority)注:凡在本文中使用但未定义的术语按相关国家标准或规范解释,无相关国家标准或规范的,按学术界惯例解释。本文中除非特殊说明,所指行业均为烟草行业。4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总体要求4.1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框架根据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327号)(以下简称27号文件)的精神,按照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评估框架(GB/T 202742006)、信息安全管理实用规则(GB/T 197162005)等有关标准要求,本指南提出了以策略为核心,管理体系、技术体系和运维体系共同支撑的行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框架(如图11)。图11行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框架在安全策略方面,应依据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制度,按照行业标准规范要求,结合自身的安全环境,制订完善的信息安全策略体系文件。信息安全策略体系文件应覆盖信息安全工作的各个方面,对管理、技术、运维体系中的各种安全控制措施和机制的部署提出目标和原则。在管理体系方面,应按照27号文件的有关要求,将“安全策略”提出的目标和原则形成具体的、可操作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组建信息安全组织机构,加强对人员安全的管理,提高全行业的信息安全意识和人员的安全防护能力,形成一支过硬的信息安全人才队伍。在技术体系方面,应按照P2DR2模型,通过全面提升信息安全防护、检测、响应和恢复能力,保证信息系统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等安全目标的实现。在运维体系方面,应制订和完善各种流程规范,制订阶段性工作计划,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产品与服务采购流程,同时坚持做好日常维护管理、应急计划和事件响应等方面的工作,以保证安全管理措施和安全技术措施的有效执行。4.2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原则行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1) 同步建设原则: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应与信息化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协调发展,要将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融入到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建设、运行和维护的全过程中。2) 综合防范原则: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要根据信息系统的安全级别,采用适当的管理和技术措施,降低安全风险,综合提高保障能力。3) 动态调整原则: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要根据信息资产的变化、技术的进步、管理的发展,结合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动态调整、持续改进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贯彻“以安全保发展,在发展中求安全”的精神,保障和促进行业业务的发展。4) 符合性原则: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要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精神,以及行业有关制度和规定,同时应符合有关国家技术标准,以及行业的技术标准和规范。4.3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基本过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是管理与技术紧密结合,集“组织机构、规章制度、技术架构”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也是与信息化同步发展,不断提高和完善的动态过程。行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发展遵循ISO/IEC 27001:2005 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管理系统要求提出的PDCA(PlanDoCheckAction)循环模式(如下图)。“P”是规划过程,根据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和信息安全风险现状,结合信息系统等级保护的要求,提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实施步骤和资源分配方式;“D”是实施过程,依据规划制订信息安全策略,给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提供明确的目标和原则并通过安全管理体系、安全技术体系和安全运维体系的建立实施,贯彻和落实安全策略。“C”是检查过程,通过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存在的弱点和不足。“A”是纠正调整过程,它是一个阶段任务的结束,也是新的阶段工作的开始,该过程针对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运行过程中发现的新风险,以及信息化发展中出现的新需求,采取纠正和调整措施并根据信息化的发展提出新一轮建设规划,从而使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循环提高、持续发展。应根据国家局的总体要求和自身实际情况,从PDCA循环的某一环节入手,作为本单位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切入点,按照本指南提出的建设内容,持续不断地提高和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5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规划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规划(简称安全规划)是描述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实施步骤、时间计划以及资金、人员等资源的分配方式的文件。安全规划的表现形式可以是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文件的一个部分,也可以是单独的信息安全规划文件,或是结合具体技术细节而形成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案。安全规划的内容应覆盖安全策略建设、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安全技术体系建设和安全运维体系建设等方面。安全保障体系规划的制订工作,可以邀请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外部专家或安全服务机构协助完成。要求:1) 安全规划要符合本单位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应与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求和信息安全风险的实际状况相结合,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行业的有关规定并且具有明确的指导性和可实施性。2) 应制订本系统所有单位共同执行的统一的安全规划。制订安全规划应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要对本单位信息安全的基本现状进行科学、全面的调研分析,准确了解本单位各信息系统的功能作用、系统架构以及在安全方面存在的隐患和弱点;二要根据安全建设需求,对所需的资金、人员和政策进行分析;三要依据分析结果以及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总体原则,区分主次,突出重点,制订总体目标、实施步骤和资源分配方式。3) 安全规划要有时效性,制订完成后,应确保相关人员全面了解规划的内容和要求并及时实施。在安全规划执行过程中,应及时开展阶段性或整体的绩效评估工作。6 安全策略安全策略是一个单位对信息安全目标和工作原则的规定,其表现形式是一系列安全策略体系文件。安全策略是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核心,是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技术工作和运维工作的目标和依据。安全策略体系文件应由总体方针和分项策略两个层次组成并具备以下七个特性:指导性:安全策略体系文件应对单位整体信息安全工作提供全局性的指导。原则性:安全策略体系文件不涉及具体技术细节,不需要规定具体的实现方式,只需要指出要完成的目标。 可行性:安全策略体系文件应适应本单位的现实情况和可预见的变化,在当前和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切实可行。动态性:安全策略体系文件应有明确的时效性,不能长期一成不变。随着信息安全形势的动态变化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需要对策略体系文件进行不断的调整和修正。可审核性:安全策略体系文件应可作为审核和评价本单位内部对信息安全策略遵守和执行情况的依据。 非技术性:安全策略体系文件不是具体的技术解决方案,应以非技术性的语言详细说明。 文档化:安全策略体系文件应用清晰和完整的文档进行描述。6.1 总体方针总体方针是指导本单位所有信息安全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信息安全决策机构对信息安全工作的决策和意图的表述。总体方针的作用在于统一对信息安全工作的认识,规定信息安全的基本架构,明确信息安全的根本目标和原则。要求:1) 总体方针应紧紧围绕行业的发展战略,符合本单位实际的信息安全需求,能保障与促进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避免理想化与不可操作性。2) 总体方针中须明确阐述本单位所有信息化建设项目在规划设计、开发建设、运行维护和变更废弃等各阶段,应遵循的总体原则和要求。3) 总体方针应经过本单位信息安全决策机构批准并使之具备指导和规范信息安全工作的效力。4) 总体方针中应规定其自身的时效性,当信息系统运行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应及时对总体安全策略进行必要的调整,调整后的策略必须经过信息安全决策机构批准。6.2 分项策略分项策略是在总体方针的指导下,对信息安全某一方面工作的目标和原则进行阐述的文件。要求:1) 分项策略要依据总体方针制订,明确信息安全各方面工作的目标和原则。2) 分项策略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物理安全策略、网络安全策略、系统安全策略、应用安全策略、数据安全策略、病毒防护策略、安全教育策略、信息系统备份与恢复策略、业务连续性策略、账号口令策略、安全审计策略、系统开发策略、人员安全策略等。3) 分项策略中必须明确负责执行该策略的责任单位(部门)、该策略的适用范围、该策略所针对的信息安全工作的目标和原则。4) 分项策略中应规定其自身的时效性,当信息系统运行环境发生变化时,应及时对分项策略进行必要的调整。7 管理体系安全管理体系的作用是通过建立健全组织机构、规章制度,以及通过人员安全管理、安全教育与培训和各项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来落实人员职责,确定行为规范,保证技术措施真正发挥效用,与技术体系共同保障安全策略的有效贯彻和落实。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组织机构、规章制度、人员安全、安全教育和培训等四个方面内容。7.1 组织机构建立信息安全组织机构的目的是通过合理的组织结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职责划分,对信息安全工作实行全方位管理,充分发挥各部门和各类人员在信息安全工作中的作用,共同遵守和执行安全规章制度,以保障信息安全策略的贯彻落实。信息安全组织机构应由决策机构、管理机构和执行机构三个层面组成。7.1.1 决策机构信息安全决策机构处于安全组织机构的第一个层次,是本单位信息安全工作的最高管理机构,按照国家和国家局的方针、政策和要求,对本单位信息安全进行统一领导和管理。要求:1) 应成立由本单位主要领导负责、各有关部门参加的信息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作为信息安全决策机构。2) 信息安全决策机构应承担如下主要工作职责:审议和批准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规划、信息安全策略、规章制度和信息安全工程建设方案等,为本单位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提供各类必要的资源,对信息安全的宏观问题进行决策,审定信息安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7.1.2 管理机构信息安全管理机构处于安全组织机构的第二个层次,在决策机构的领导下,负责组织制订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规划,以及信息安全的管理、监督、检查、考核等工作。日常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主要由信息化工作部门负责。要求:1) 应成立由信息化工作部门牵头,保密、行政、人事和业务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组成的信息安全管理机构并明确该机构的成员。应在信息化工作部门设立专门组织或指定专职人员,负责管理信息安全日常事务。2) 信息安全管理机构应承担的职责主要包括: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规划、安全策略、规章制度的制订并组织贯彻落实;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与检查;信息安全建设项目的组织实施;人员安全,安全教育与培训的实施;协调信息安全日常工作中的各项事宜等。3) 应在安全规章制度中明确安全管理机构中各部门和各类人员的工作职责与责任。7.1.3 执行机构信息安全执行机构处于信息安全组织机构的第三个层次,在管理层的领导下,负责保证信息安全技术体系的有效运行及日常维护,通过具体技术手段落实安全策略,消除安全风险,以及发生安全事件后的具体响应和处理。要求:1) 执行机构应由信息化工作部门具体负责信息系统管理和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技术人员及相关部门的专职(或兼职)信息安全员组成。应至少设置系统管理员、网络管理员、信息安全管理员等岗位,并确定各个岗位的岗位职责、访问权限。关键操作应配备多人共同负责,关键岗位应定期轮岗。2) 信息安全管理员的主要职责是管理维护本单位信息安全设备,监测本单位信息安全状态,进行安全审计,在发生安全事件后及时组织有关技术人员进行事件响应。原则上信息安全管理员不应由系统管理员、网络管理员、数据库管理员等兼任。3) 应明确重要信息资产的安全负责人,有关责任人应清楚地了解自己担负的安全责任。4) 信息系统的使用部门要设立专职(或兼职)的信息安全员,参与相应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指导本部门各项安全措施的落实。5) 计算机和信息系统使用人员都有义务参与信息安全工作,贯彻执行各项安全规章制度。7.2 规章制度信息安全规章制度是所有与信息安全有关的人员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信息安全规章制度的作用在于通过规范所有与信息安全有关人员的行为来保证实现安全策略中规定的目标和原则。要求:1) 信息安全规章制度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方面:信息安全组织机构和岗位职责、人员管理制度、信息安全工作考核制度、信息系统采购开发与设计实施管理制度、机房安全管理制度、核心资产安全管理制度、密码管理制度、数据备份管理制度、业务连续性管理制度、计算机终端管理制度、应用系统日常操作安全管理制度、网络设备日常操作安全管理制度、安全设备日常操作管理制度等。2) 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必须符合安全策略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其内容和要求应当清晰明确并且可执行、可审查。3) 应通过下发文件、会议宣传和培训等多种方式确保所有相关人员知悉规章制度的内容和要求。4) 应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对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的可行性和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其进行调整和完善。7.3 人员安全人员安全是指通过管理控制手段,确保单位内部人员(特别是信息系统的管理维护人员)和第三方人员在安全意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都满足工作岗位的安全要求,减少对信息安全有意或无意的人为威胁。人员安全主要包括工作岗位风险分级、人员审核、工作协议、人员离职、人员调动及第三方人员安全等几个方面。人员安全管理工作需要由信息安全管理机构和本单位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共同完成。7.3.1 工作岗位风险分级工作岗位风险分级是依据本单位各工作岗位的职责范围和性质,划分岗位的信息安全风险级别,根据风险级别分配相应的信息访问权限。要求:1) 应在人员管理制度中,根据不同岗位的性质和工作职责,规定其信息安全风险级别并针对不同的岗位风险级别赋予信息访问权限。2) 人员管理制度中有关工作岗位风险分级的规定,应在日常工作中得到落实,所有工作人员应当明确自己所在岗位的信息访问权限。7.3.2 人员审核人员审核是核查人员管理或使用信息系统,接触重要信息是否合适,是否值得信任的一项工作。人员审核应采用技术技能测试、法律法规及相关管理规定了解情况的测试、人员背景审查等多种方式来进行。要求:1) 应结合本单位自身的业务需求、相关的法律法规、被访问信息的分类及面临风险等因素,在人员管理制度中规定人员审核的方法和流程,规定在不同的情况下何人负责审核,何时进行审核,依据什么标准,通过什么方式进行审核。2) 应根据人员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对内部工作人员进行定期考核,考核中发现问题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教育培训。 3) 应根据人员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在合作者、第三方人员进入本单位工作前进行人员审查,未通过的人员不能获得信息的访问权限。7.3.3 工作协议对信息系统的维护人员和重要信息访问权限的管理人员(特别是数据库管理员、网络管理员、系统管理员等可查询及更改业务信息与系统配置的人员),应签订有关信息安全的工作协议,明确其应尽的安全保密义务,保证在岗工作期间和离岗后一定时期内,均不得违反工作协议,对违反工作协议的行为应制订惩处制约条款。要求:1) 应在人员管理制度中规定工作协议的内容(如保密协议条款、操作流程和规范等)、管理和落实工作协议的部门、以及签署工作协议的流程。2) 重要信息系统的管理、维护和使用人员在上岗前,应严格按照信息安全规章制度中的有关规定签署工作协议。7.3.4 人员调动通过严格的管理手段,保证人员内部调动,不会对信息安全造成危害。要求:1) 工作人员岗位调动时,必须移交原工作岗位的工作资料和软硬件设备。2) 工作人员岗位调动时,信息安全管理机构必须及时对其信息系统访问授权进行调整。3) 工作人员岗位调动时,信息安全管理机构应告知其信息安全责任的变化和新的注意事项。7.3.5 人员离职通过严格的管理手段,保证工作人员离职后,不会对信息安全造成危害。要求:1) 对离职人员应立即终止其所有与原工作职责有关的信息访问权限。2) 对离职人员应立即收回出入机房和其他重要办公场所的证件、钥匙、胸卡,以及单位提供的软硬件设备等。3) 拥有重要信息访问权限的人员,在离职时应在有关部门办理严格的离职手续并明确离职后的保密义务。7.3.6 第三方人员安全第三方人员的管理是人员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第三方人员是指来自外单位的专业服务机构,为本单位提供应用系统开发、网络管理和安全支持等信息技术外包服务的工作人员。第三方人员工作岗位和职责具有其特殊性,可以比较深入地了解本单位的信息系统情况和大量重要信息,因此由第三方人员导致泄密和系统遭受破坏的风险较大。要求:1) 应制订第三方人员安全管理规定,明确第三方人员在管理、使用和维护信息系统,安装部署信息化产品和提供信息化技术服务等活动中应遵守的安全要求并明确定义其安全角色和责任。2) 第三方人员进入本单位开始工作前,应与其所在单位签订保密协议。3) 信息安全管理机构应根据第三方人员安全管理规定,采取必要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对第三方人员是否遵从安全要求进行检查监督。7.4 安全教育和培训安全教育和培训是通过宣传和教育的手段,确保相关工作人员和信息系统管理维护人员充分认识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具备符合要求的安全意识、知识和技能,提高其进行信息安全防护的主动性、自觉性和能力。7.4.1 安全教育安全教育是针对信息系统的所有合法用户进行的,目的是使其了解信息安全的基本常识、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以及个人对信息安全应负的责任,确保其在工作中自觉地遵守相关安全制度,维护信息系统安全。要求:1) 应根据信息系统的特定安全要求,制订具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内容,确保所有人员在被授权访问信息系统之前已进行了基本的信息安全教育。2) 通过安全教育活动,相关人员应具备基本的信息安全意识,了解信息安全常识、熟悉信息系统使用规范、安全职责和惩戒措施等。7.4.2 安全培训安全培训是指对本单位承担信息系统管理、使用和运行维护人员进行的专业培训。安全培训应根据不同的岗位职责和安全责任,制订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培训教材并保证所有相关人员在从事本职工作之前就接受了必要的信息安全管理和技术培训。要求:1) 应在工作人员被授予访问权限之前,依据其安全角色和职责,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安全培训。2) 应科学的制订培训计划,认真组织培训,及时验证培训效果并形成相关的培训记录。3) 应为重要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工作人员参加专业的信息安全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提供条件,使其系统地、全面地提高信息安全知识和技能水平。 8 技术体系信息安全技术体系的作用是通过使用安全产品和技术,支撑和实现安全策略,达到信息系统的保密、完整、可用等安全目标。按照P2DR2模型,行业信息安全技术体系涉及信息安全防护、检测、响应和恢复四个方面的内容:1) 防护:通过访问控制、信息系统完整性保护、系统与通信保护、物理与环境保护等安全控制措施,使信息系统具备比较完善的抵抗攻击破坏的能力。2) 检测:通过采取入侵检测、漏洞扫描、安全审计等技术手段,对信息系统运行状态和操作行为进行监控和记录,对信息系统的脆弱性以及面临的威胁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和入侵行为并发出告警。3) 响应:通过事件监控和处理工具等技术措施,提高应急处理和事件响应能力,保证在安全事件发生后能够及时进行分析、定位、跟踪、排除和取证。4) 恢复:通过建立信息系统备份和恢复机制,保证在安全事件发生后及时有效地进行信息系统设施和重要数据的恢复。8.1 访问控制访问控制是对信息系统中发起访问的主体和被访问的数据、应用、人员等客体之间的访问活动进行控制,防止未经授权使用信息资源的安全机制。访问控制包括对各类信息系统的用户进行有效的标识鉴别和权限管理,以及根据信息系统的安全需求对网络基础设施、操作系统、应用系统、远程访问、无线接入、用户终端的访问活动进行有效限制。标识鉴别和权限管理是访问控制的核心与基础。敏感信息、特殊功能的访问,必须有完整的日志记录。日志记录的访问与分析用户应与产生此日志的操作用户分离。8.1.1 标识鉴别访问控制的过程中对访问者和被访问者身份的声明称为标识,对身份的确认称为鉴别。标识与鉴别可以确定访问主体和访问客体的身份,是进行访问控制的前提。信息系统中的访问主体和访问客体都可能是一个用户,或者一个设备,所以标识鉴别的对象应该既包括系统用户,又包括系统中的软硬件设备。要求:1) 信息系统中的用户应具有唯一的标识并且通过唯一的方法进行鉴别,应通过适当选择静态口令、一次性口令、数字证书、生物特征或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法来实现。2) 当使用口令机制进行鉴别时,应采用组成复杂、不易猜测的口令并制订口令最大生命周期限制,禁止口令被多次重用。3) 应保证口令文件安全及口令存放介质的物理安全,口令应加密存储,当口令需要网络传输时,必须进行加密。4) 信息系统对用户的鉴别应具有时效性,当用户在规定的时间段内没有做任何操作和访问时,应重新进行鉴别。5) 应使用已知的共享信息(如MAC地址、IP地址)或采取特定协议(如IEEE802.1X,EAP,Radius)对网络设备进行标识和鉴别。8.1.2 权限管理权限管理是指限制和控制访问权限的分配和使用。在进行权限管理时应当遵守最小特权原则。要求:1) 应采用适当的技术措施(如操作系统和应用系统的用户权限管理工具、PMI系统等)为系统中的用户和设备分配相应的访问权限。2) 对用户的授权应以满足其工作需要的最小权限为原则,不应分配与用户职责无关的权限。8.1.3 网络访问控制网络访问控制是防止对网络服务的未授权访问。网络访问控制首先要对各类网络进行清晰的边界划分,进而在网络边界部署技术措施并通过合理的配置使其有效发挥作用。要求:1) 应清晰划分外网与内网的边界并对内网中不同类型的网络(如骨干网、省域网、局域网、以及局域网内部的不同区域)进行严格划分。2) 在网络边界处设置网络访问控制技术措施,保证用户只能按照其得到的授权使用网络服务。8.1.4 操作系统访问控制操作系统访问控制是防止对操作系统的未授权访问并在出现违规登录操作系统时发出警报。要求:1) 应使用具有安全登录功能的操作系统。2) 重要操作系统口令应为8位以上,且由字母、数字和特殊符号共同组成。3) 当访问者连续非法登录操作系统3次以上时,应自动锁定该账户或延长该账户下一次登录的时间。4) 应设置操作系统的最长访问时间,当用户对系统访问超时,须强制用户重新登录。5) 当某一账户处于空闲状态一段时间后,操作系统能够自动锁定该账户,要求重新登录。8.1.5 应用系统访问控制应用系统访问控制是防止对应用系统功能和信息进行未授权访问。要求:1) 应用系统和数据库系统开发过程中,应设置必要的访问控制机制,保证用户对信息和应用系统功能的访问遵守已确定的访问控制策略。2) 应用系统的访问控制机制应覆盖其所有用户,所有功能和信息,以及所有的操作行为。3) 应根据应用系统的重要性设置访问控制的粒度,一般应用系统应达到访问主体为用户组级,访问客体为功能模块级,重要信息系统应达到访问主体为用户级,访问客体为文件、数据表级。4) 应严格限制默认用户的访问权限。8.1.6 远程访问控制远程访问控制是指对来自外网(如广域网)对本单位内网(如局域网)的访问进行控制,防止远程用户的未授权访问,以及在远程访问过程中的信息泄露。要求:1) 应明确远程访问的授权范围和访问方式并使用必要的控制措施管理远程访问。2) 应使用加密传输来保护远程访问会话的机密性。3) 应对远程访问用户进行身份识别。8.1.7 无线接入访问控制无线接入访问控制是对使用无线通信技术接入内网的用户进行访问控制,防止通过无线技术进行的未授权访问。要求:1) 使用必要的无线接入访问控制技术,保证用户在通过无线接入内网前必须经过严格的身份鉴别。2) 应使用必要的加密技术保护通过无线通信系统传输信息的完整性和保密性。8.1.8 用户终端访问控制用户终端访问控制是防止由于终端计算机使用人员的误操作、越权访问、安装和使用与工作无关的个人软件,影响信息系统的正常工作,造成信息安全风险。要求:1) 应采用适当的技术手段,对用户终端的违规操作(如安装和使用间谍黑客软件,未经授权使用拨号上网等)进行监测和有效控制。2) 应通过适当的技术手段,防止未经授权的用户终端接入本单位网络系统尤其要防止外单位人员的用户终端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接入本单位网络系统。3) 接入行业网络的用户终端应进行必要的安全检测,满足接入条件。4) 因工作岗位变动不再需要使用用户终端时,应对其进行妥善处理并及时删除用户终端内敏感数据。8.2 信息系统完整性保护信息系统的完整性是指信息系统没有遭受篡改或破坏。为保持信息系统的完整性,在信息系统的采购和开发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相应的保护机制,如错误处理、输出信息校验,尽量消除信息系统存在的自身缺陷;在信息系统的运行阶段,应当使用适当的技术手段修补系统中存在的漏洞并采用技术措施防范恶意代码造成的破坏等。8.2.1 错误处理错误处理是指应用系统辨别和处理运行中由于操作不当和运行环境等因素造成的错误,以提高应用系统的容错能力。要求:1) 在应用系统的开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系统可能出现的操作错误,为操作界面提供撤销操作的功能;当某一功能发生错误故障时,尽量保障其他功能依然可用。2) 应用系统应具备错误检测能力,在发生错误和故障时发出报错信息;报错信息应只显示给拥有授权的用户,防止报错信息为攻击者提供敏感信息和有关系统脆弱性的信息。8.2.2 输出信息处理应用系统应以正确的方式对输出的信息进行处理和保存,确保输出信息的完整性。要求:1) 应用系统应具备对系统输出信息进行校验的功能,保证输出信息的准确性。2) 应用系统应能够为信息的阅读者或输出信息的接收系统提供用以确定输出信息完整性的信息。3) 应用系统应能够对输出信息的去向进行记录。8.2.3 恶意代码防范恶意代码防范是通过部署恶意代码防护措施,降低由于恶意代码的传播造成的系统崩溃、数据丢失等安全风险。要求:1) 应在网络边界和网络中的服务器、用户终端等设备中部署恶意代码防范工具。2) 必须在本单位的网络系统中部署病毒集中防御系统,对系统中的防病毒软件进行统一管理,防止恶意代码通过网络大范围传播。3) 在重要应用系统的开发中,应当对应用程序代码进行安全性审查,识别应用系统中可能存在的后门、系统炸弹、隐蔽通道等恶意代码。8.2.4 漏洞修补漏洞修补是指分析信息系统中存在的安全漏洞,对受到这些漏洞影响的系统进行安全加固,防止攻击者利用漏洞对信息系统进行攻击。要求:1) 应及时跟踪国家有关部门(如公安部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通报中心、信产部CNCERT)、操作系统开发商和数据库系统开发商最新发布的漏洞公告,为信息系统获取相关的补丁软件。2) 在对系统漏洞进行修补前,应对补丁文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测试。3) 应采取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措施,及时发现漏洞并及时修补。8.2.5 数据的完整性数据的完整性是指数据在输入、存储、处理和传输的过程中,没有发生错误、篡改和遗漏。要求:1) 应利用访问控制设备和信息系统本身的安全防护机制,防止篡改信息系统中的业务数据和配置信息。2) 对自开发的应用系统应采用奇偶校验,循环冗余检验,哈希函数等技术机制或专门的技术产品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3) 应使用密码技术保证数据在网络中传输的完整性。8.2.6 垃圾邮件防范应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防止利用垃圾邮件对

    注意事项

    本文(烟草行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指南0418.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