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人格与风格.docx
李清照的人格与风格目 录 内容摘要 一、李清照的生平简介、重要经历、文学地位 1、李清照的生平简介 2、李清照的重要经历 3、李清照的文学成就 二、李清照别具一格的人格特点 1、李清照具有封建社会的一般妇女所不同的人格特点 2、李清照刚柔并济的人格美 三、李清照独具一格的诗词风格 1、李清照诗词风格形成的原因 2、浪漫哀怨、豪迈飘逸的诗词风格 四、李清照的人格与风格魅力之所在 参考文献 李清照的人格与风格 XXX 指导教师:XXX 内容摘要:自古文人之路,极少有女人大步走过。历代以来,能著芳菲于时代的女文人不多,而能流芳百世的更是屈指可数。其中也有过一些出色的女子,如蔡文姬、薜涛等人,但却逃不出世俗的樊篱,最终做了文学的素材,在别人的目光中痛苦挣扎,丝毫没有文学主人的味道。然而,历史总会有例外,它偶尔也会眷顾一些超凡的女子,让她们尽了情怀,做一番自己想做的事。李清照就是这样一个被历史亲睞的女子。她不仅做了自己感情的主人,而且做了诗词的主人。她的美丽沧桑,她的文学天机,她的忧时伤世,无一不具有动人的魅力。我们在品评她诗词的同时能够从中欣赏到这位女词人高洁的品质和巨大的人格魅力及其诗词风格。 关键字:李清照 人格 风格 正所谓“文如其人”,不同风格的作家其作品风格也截然不同。正如李白的豪壮开阔的胸襟与浪漫的气质造就了他豪放飘逸、自然清新的诗风;杜甫的颠沛辛酸成全了他的诗风沉郁顿挫。他们的风格特点成就了他们不同的风格。反过来,他们的作品也以自己的方式向世人诉说着他们独特的作品风格与人格特点。在宋代文学中,有一位独特的女作家李清照,她与众不同的人格成就了她自成一格的词作,使她独树一帜,赢得了当时和后世的好评。本文将对李清照的人格特点及在此影响下形成的作品风格作一点粗浅的探讨。 一、李清照的生平简介、重要经历、文学地位 1、李清照的生平简介 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杰出的诗人如秋夜繁星,交相辉映。遗憾的是,女诗人却如晨星寥落,为数不多,而女诗人中能与众多大诗人比肩并驾的,更是屈指可数。唯有南北宋之交的李清照,如异军突起,以她自成一格的词作,独树一帜,在诗歌史上占据灿烂夺目的光辉。 - 1 -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宋山东济南章丘人。她出身仕宦家庭,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和散文家,曾受到当代文豪苏东坡的赏识;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也有学问,会写诗文。李清照在这样一个学术、文艺空气浓厚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受到文学熏陶,养成读书的癖好,工书、善画,兼通韵律,诗、词、散文,造诣都高。 2、李清照的重要经历 青春激情的少女时期和新婚期 少女时期的李清照生活平静舒适,她在有教养的家庭长大,思想上受封建礼仪的束缚较少,从小就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受到良好的文学的熏陶,养成了较高的文学素养,和聪慧高洁、活泼开朗的品格。如点绛唇“见客入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将闺门少女突然见到生客来访时的天真娇憨之态写得逼真自然。嗅梅观客,将少女羞涩中又带新奇的心理描写得大胆明朗。一个天真活泼、热情、纵性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又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如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里展示的是包括作家本人在内的一群少女形象,表现了那种热情活泼,无拘无束,顽皮好胜,憨态可掬的少女的天然情态,在作家恬淡悠闲的回忆里,又蕴涵了多少留恋向往的感情。 又如她后期的作品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是李清照后期词中的杰出作品。全词概括且集中地反映了南渡以后她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境界逼真,情绪迫切,写尽了她凄惶的天涯沦落之悲。充分体现了她后期的那种忧愤深沉的词格。 绵绵思愁的婚后生活 婚后的李清照与丈夫志同道合,诗酒相洽,感情深笃,大胆表露少妇的情感。新婚燕尔,美满幸福,由衷的幸福喜悦见诸词章。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是李清照为怀念结婚不久即因故离家远行的丈夫而作的一首抒情小令,它强烈的抒发了对丈夫的深情至爱,和各处一方的相思之苦,感情深沉热烈,格调自然人性,表达率性大胆。又如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写她爱春爱美,在卖花担买了一枝含苞待放的鲜花,又生怕“郎”说她不美,最后,将那鲜花斜插在发簪,让“郎”比比,到底哪个更美? 充满悲愤忧患的中晚年时期 靖康之难被迫难渡,和丈夫病故家破人亡,成为李词前后期的分界。一连串变故和打击,以及- 2 - 生活的困顿,使后期李词中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由前期的清纯少女和清丽少妇,变成了一个饱经忧患、愁寂哀婉的中老年嫠妇。其后期写愁的伤乱词,如渔家傲·记梦倾诉了词人的这一情感:“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磋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词中的“有惊人句”,表明了女词人的自信自负,然而一个“漫”字,又把自信自负的情怀陡然引向了对摧折人才的现实社会的指控。又如武陵春、声声慢、永遇乐、人孤雁儿等篇,声声呜咽,字字血泪,一派凄楚,动魄惊心,这“载不动”的“许多愁”,止不住的“千行泪”,“凄凄惨惨”的情怀,无处倾诉的“万千心事”,全是发自肺腑的心声,没有半点的雕琢与矫饰。情挚意浓的词人,植根于真实生活感受,也是李清照坎坷生涯、悲剧人生、灾难时代的真实映现。 3、李清照的文学成就 寂愁哀婉、真挚朴素;情景交融、语言创新;口语化语言、多样性创作,构成了李清照词独特的艺术特色。无论是李清照前期的词还是后期的词,在抒情艺术上都表现了很高的成就,深刻的思想内容通过完美的艺术技巧表现出来,形成了一种属于她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词品,继承和发展了婉约词派,奠定了她在词史上一流作家的重要地位,取得了“不徙俯视中国,直欲压倒须眉”的成就。 她的词作,以其鲜明的个性风格和神韵,被当世及后世以“体”名之,称为“易安体”。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李清照作为著名的女作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卓然自成一家。她的词作,不仅在古典时代历来为人们所喜爱,而且至今仍有不少名篇,被人们传诵把玩,以为绝唱。词史上大量的作品都是描写相思苦衷,离愁别恨,李清照作为“婉约之宗"流传下来很多的作品内容是伤春悲愁,离别相思和晚年愁苦,但与前人不同的是她的作品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且每一个特点都是多侧面的、立体的、无论是感情的抒怀,意境的选择,语言的提炼,创作的技巧,都有独到之处。 二、李清照别具一格的人格特点 1、李清照具有封建社会的一般妇女所不同的人格特点 在长达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封建礼教信条紧紧地束缚着占社会成员一半的整个女性以及女性的一生。中国女性不仅被排斥在政治、经济等重大社会活动之外,甚至也被无情地排斥于文学活动的大门之外。然而,这其间,李清照却以她辉煌的文学成就,使无数以文学为男性专利而自诩的须眉丈夫也黯然失色。她的成功,是她敢于突破封建传统道德观念的结果,这与她所具有的反儒家礼教传统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宋代是孔孟儒学向朱程理学转化的时期,理学使儒家礼教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在压制女性方面也更为残酷。然而,正在理学形成、对女性的压迫更为加重的时期,李清照敢于藐视传统,以自己的艺术成就和反抗精神向整个传统道德观念勇敢地挑战,这与当时的一般封建妇女是迥然不同的。 - 3 - 李清照反传统精神,首先表现在否定传统的男尊女卑,积极争取女性在男性面前的平等地位,这突出的表现她与赵明诚夫妇关系方面,儒家所标榜的夫妻关系是举案齐眉,相敬如宾,而李清照所追求的是夫妻之间相处如友,相互平等,而不是绝对服从。从金石录后叙中描写的情形可以看出李清照夫妇之间志同道合,知音共赏的亲密关系:“每获一书,即同共校勘、整理、签题,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从中否角胜负。”这种夫妇间同乐共处,融洽无间的关系,当然是最理想的夫妇关系。突破封建礼教的最典型的事件,莫过于她在赵明诚去世后再嫁再离的处理上了。宋史有传:李清照漂流临安,孤苦无依,一个品质恶劣、心怀叵测的张汝舟,用花言巧语骗取了李清照,婚后“遂肆侵凌,日加殴击”,李清照忍无可忍,讼诸官衙,并揭发其人科举考试中舞弊行为,因而很快离异。北宋时代妇女再嫁,并不罕见,但妻子告夫,却要承受刑役。李清照勇敢地与恶运对抗,挣脱了错误婚缘的绳索,曾一度身陷囹圄。这期间綦崇礼曾经 关怀援救。为此,李清照写了这封谢启,投献綦氏,在她的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一文中她的反抗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2、李清照刚柔并济的人格美 儒家礼教对于女子的立身处世限制提非常严厉,终身只能藏身闺门,不能与外界社会接触。李清照却敢于藐视这种荒谬的说教,公开向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男性挑战,不仅与他们诗相唱和,同他们辨记是非,并敢于公开指责他们,嘲笑他们,做到了封建社会中一个弱女子所无法做到的事。针对南宋朝廷畏敌如虎,不思北伐抗金收复失地,置被掳的徽钦二帝于不顾,一味苟且偷安,激于满腔热忱,她对南宋君臣进行了无情的鞭挞与讽刺。“南渡衣冠思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从一女子嘴里能发出如此激愤之语,直使南宋君臣无地自容。 李清照的反传统精神,最突出表现在她利用词这种文学形式,从一个女性角度,坦率地表达出了对爱情的真实感受。在数千年的中国文学史上以女性为主角的表现爱情主题的文学作品,几乎无一例外地是由男性捉刀代笔。而李清照大胆打破封建礼教为女性设置的禁区,无所顾忌地在词中描绘和歌颂作为一个女性,对于自由,对于爱情的种种感情变化。这几乎是中国女性第一次在爱情这个敏感的主题尽情地渲泄女性自己的感受。而李清照爱情词的真正意义,在于使读者第一次领略到作品中女主人公的真实情感。在她的笔下,少女时期对于爱情与自由的渴望与向往;婚后对于经常离别在外的丈夫的深切思念与炽热的爱;丈夫死后颠沛流离,孤身独处时的寂寞与痛苦;都被用诗的语言呈现在世人的面前。这几点都集中反映了李清照与当时的封建妇女所不同的独特人格,尤其是她对封建礼教强加于女性身上的枷锁的反抗,体现了她的清高与孤傲。 三、李清照独具一格的诗词风格 1、李清照诗词风格形成的原因 李清照作为一个士大夫阶层的大家闺秀,一介女流竟然能够“做诗以诋士大,夫” 实属难得。- 4 - 诗词中哀婉多情,细腻含蓄的内心描写,使她的诗词独树一帜,被称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而成就她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家庭原因,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进士,同时是一位博通经史的的文学家,幼年还深得致仕还乡的祖父的宠爱,得到了好的启蒙教育。良好的家庭环境使李清照接受了较好的文学熏陶,诗词造诣日益精深。而对她的文学创作和文学修养的增进产生的影响最大的,则是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婚姻,甚至是说影响了李清照一生的文学创作。李清照十八岁嫁给赵明诚,他们二人志同道合,夫妻情深。婚后,李清照一直协助丈夫收集金石书画,并撰写相关的文论。在与赵明诚结婚的前后岁月里,赵李两家陷入政治倾轧,李清照不得不随丈夫离开,陪同赵明诚仕宦,到过很多地方,所以她的视野也较一般贵妇更为开阔,对事物的见解更为深刻。在随丈夫出仕的过程中,她和赵明诚聚少离多,因此她的词中大部分描写了深沉哀伤的相思之情。例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亲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金树来?燕子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里的“相思”、“闲愁”都是对出仕在外的丈夫婉转深浓的相思情。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开明的家庭环境为李清照的才华提供了极大的保护和肯定。 其次是李清照自身的原因,她多情、敏感的性格和女性细腻的观察力,使她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思想深刻、新颖能发人深省。还有她身上充满着满满的自信,甚至可以说是自负。在提倡封建礼教、控制妇女思想和扼杀妇女才能的封建社会,她没有被驯服,反而掌握了广博的文化知识。甚至还指出许多著名的词作家作品的不足之处。李清照在她的词论中,批评“柳屯田永者”,“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更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这不仅表现了李清照在文学成就上的自信,还展现出她对传统封建礼教的抗争,显示了她性格中的刚烈、自强。她的这种复杂性格,使她的诗词兼有婉约派和豪放派的双重特色。 第三,是社会原因。北宋后期,多次战争使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亡国的利剑时时悬在宋朝廷和黎民百姓的头上。靖康之难,金军攻破汴京,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多年来搜集的金石字画被付之一炬,给她带来沉痛的打击。江河日下的局势和宋王朝的腐败无能使李清照的希望化为泡影,更加深了她的痛苦。满腔的爱国热情和对百姓的同情都使她陷入极度的苦闷之中,所以在她的诗词中不可避免地出现此类内容,以宣泄她内心的愁苦。赵明诚去世后,她孤身一人,颠沛流离,亡国之恨,思乡之情,都化作一首首沉郁的诗词,唱出她的愁与悲。 2、浪漫哀怨、豪迈飘逸的诗词风格 李清照的诗词博采众长,既有婉约派的浪漫多情,又有豪放派的飘逸大气。夫妻离愁和思乡爱国是李清照诗词的永恒主题。李清照诗词在整体内容上是以“愁”为主,着重描绘她对丈夫的思念和流离江南之痛,还有她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愁。李清照将亡国之痛和个人的身世之悲凝为一体,带- 5 - 有沉郁伤感之情。在抒情方式上,李清照的词委婉高雅,含蓄曲折,情感的波折中透漏出浓浓的愁绪。我们看到李清照的“愁”是由思乡之痛,身世之苦和对朝廷的失望等等交织而成的。如凤凰台上忆吹箫中“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战乱之时,赵明诚重返仕途,在临行前,心中有万般不舍,想要对丈夫倾诉心中的担忧,却又说不出来。又或者担忧国家的未来,心中的忧苦使她难以成言,万般无奈只好绝情说出“休休”,任凭心事埋藏心中徒添一段新愁。刘熙载云:“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如寄深与浅,寄厚与轻,寄劲与婉,寄直与曲,寄实与虚,寄正与余,皆是。”她是婉转曲折的写“愁”她先写景,再慢慢倾诉心中的情感,寓情于景,使景也增添了愁绪,变现一个女词人的含蓄和内敛。国破家亡之后,她对朝廷的失望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和痛苦。武陵春词云:“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这首词作于李清照寓居金华时。她久经飘零,独在异乡,春日的绮丽风光也不能驱走李清照心中的悲凉。以乐景衬悲情,更增其哀,物是人非的景象在她的心灵深处铭刻下抹不掉的伤痕。再如“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都是表现的是对故国深沉的思念,忧国情怀和对人生的感慨。点绛唇和减字木兰花是李清照少有的清新、明快的词作品,这两篇作品中的描写是李清照早期生活的一个剪影,让我们看到一个多情浪漫的李清照。在点绛唇中,李清照用一系列的动词“蹴、整、刬、溜、倚、嗅”道出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大家闺秀。两首词都用女性细腻的观察力,把人物的心理活动写的一波三折,平浅却又意趣横生。在李清照的诗中,又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自我。乌江是一首她流传很广的诗作:“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神。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全诗气魄宏大、豪迈,颇有大丈夫气息,显示了一个刚烈不屈的李清照。 善于使事用典是宋词的特色,李清照也不例外。她在词的创作上,避免了通篇是典,重叠堆砌,她对用典十分重视,在词论中,李清照批评“贺苦少点重,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李清照对用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她不仅理论上强调用典的重要性,而且在创作中自然圆融的引用典,词境与典浑然一体,使词作言外之意更深,言辞更加庄重文雅、清新自然。李清照在诗词中善于用典表达情感或透彻说理。如乌江中的“项”,咏史中的“嵇康”,她援引英雄人物的事迹,变现她对英雄的崇拜,对卖国求荣者的唾弃。还有凤凰台上忆吹箫中的“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也用的恰到好处,用王维诗谱成的阳关曲表现对丈夫此去的担忧,即和送别环境,又意韵悠长。另一首蝶恋花中的“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这首送别姐妹的离别诗,李清照用“四叠阳关”的阳关曲和“千千遍”的夸张手法,使姊妹别离的场面减少了脂粉钗环之气,而增添了豪迈的士大夫气度。 - 6 - 其他词如满庭芳用“何逊在扬州”表达幽居独处的冷清寂寥;渔家傲的“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化用庄子的逍遥游,感叹人生和世事的变换,充满浪漫主义色彩,飘逸豪放,瑞鹧鸪中“谁教并蒂连枝摘,醉后明皇依太真。”隐喻自己美满的婚姻生活。 李清照的词被后世所追捧,不仅是因为唯美的词句,更是因为她在语言反面的造诣。首先李清照诗词在语言上长用浅白的语言述人物,言真情,清新自然而不“词语尘下”。善于匠心独运创造别致的词句达雅意,简而不俗。“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一首如梦令用浅白的口语一问一答,表面上是写雨夜花事,细读却能领会女主人惜春、怜春的的淡淡哀愁,与侍女形成饿鲜明的对照,显示了词人的纯净心灵和高雅情趣。这样的例子在李清照的词中比比皆是,如如梦令中“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减字木兰花中的“怕郎猜到。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行香子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都是用通俗的口语化为文雅的词,自然清新。其次就是李清照的叠字出奇。在声声慢开头创造性的用了一系列的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难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两杯三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的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十四个叠词,把李清照心中无限的惆怅,怅然若失的状态写的生动明了。以上十四字七组重叠,一气呵成,细腻婉曲而又浑成一体,构成心理描写的绝唱!浓厚的悲凉氛围一开头就笼罩全篇。词的下阕结尾处,又用叠词“点点滴滴”,与开首十四字遥相呼应,气势贯通。遣词造句精炼,准确,传神,并且富有节奏感,音律美,给人百转千回,抑郁顿挫的效果。 四、李清照的人格与风格魅力之所在 李清照有动感的文思,她的语言清新朴素,不追求词藻的华丽,不苛求字句的精湛,“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所用典故较少,音律明白流畅,读之朗朗上口,犹如一位亦远亦近的佳人在娓娓地道来,但是词中处处可见生动鲜明的事物与细致入微的心理,词的内容充实,言之有物,不做无病呻吟之态,纯粹的有感而发,行于中,发之为词。词句之间展现出的是她“眼所见而存于心”的鲜活的事物,流露出的是她丰富而细腻的情感,如弥漫在身边的檀香,融于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又如蜿蜒的溪水,清雅而悠然,令人回味其中,又欲追溯其源,她的这种婉约词风深深影响了后代词人也奠定了她婉约词宗的地位。 “中华儿女多奇志”。从李清照的诗、文、词看李清照一生,她确是一位胸有奇志的中华儿女,而她的诗、词、文正是在这独特的人格特点的影响下形成的,正如“作文如作人”一般,李清照柔中带刚,婉约顽强的性格造成了她作品的豪放与婉约共熔一炉的特殊风格。加之,她的家事,她的生平遭遇,铸就了她生平别具一格不同的词风,无论如何,她和她的词都将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 7 - 参考文献: 1、吴世昌.宋词中的豪放派和婉约派M.1983.9. 2、施议对.宋词研究概述J.1984.2. 3、王兆鹏.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1992.1. 4、杨海明.婉约唐宋词的主体风格J.1986. 5、钟叔河.唐宋词百家全集J.广州出版社. 6、上疆林.宋词三百首.海南国际新闻出版社中心出版. 7、王立群.中国古代文学史J.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 8、马承五、戴建业.唐宋诗词史.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