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抓好“三风”建设推动学校发展.doc

    • 资源ID:3585165       资源大小:30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抓好“三风”建设推动学校发展.doc

    抓好“三风”建设 推动学校发展 武夷学院的前身南平师范专科学校,创办于1958年。1962年1月以南平师范专科学校为主体、福州师范专科学校并入组建南平师范学院,开始了本科办学的探索;1963年9月,南平师范学院迁往漳州与厦门、泉州等几所高校合并组建福建第二师范学院。文革期间停办,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复办南平师范专科学校,1994年更名为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开始了20余年的师范教育历程。到本世纪初,学校顺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开始探索由单一师范教育向综合性应用型教育,由专科办学向本科办学转型的路径。2004年7月,学校主体从南平市迁往武夷山市,经过4年多的艰苦努力,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正式升格为本科院校武夷学院。历经两次升本、两度迁校,今天的武夷学院作为新建本科院校,面临山区办学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人才引进极度困难,专科向本科、单一的师范教育向综合性应用型转型等诸多挑战,为了破解难题,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校党委提出了“以党风带教风、促学风”的三风建设新思路,全面推进三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推动了学校科学发展。一、构建三风建设新机制 作为新建本科院校,武夷学院本科办学存在基础薄弱,领导班子办学治校能力急需提升,教职员工本科办学理念有待深入,教风、学风亟待转变等种种困难。如何尽快达到本科办学要求,办出一所人民满意的本科院校,成为校党委面临的重要课题。回顾学校五十五载艰苦创业的历史,面对今天本科办学的新变化、新形势和新要求,经过多次调研和反复论证,校党委确定了抓党风、带教风、促学风的工作思路,出台了武夷学院关于以党风带教风促学风的意见,提出全校一切工作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坚持抓党风、带教风、促学风,形成三风建设新机制,以党风建设引领科学发展,以转变教风保障科学发展,促进学风落实科学发展,以三风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党风、教风、学风建设,推动学校科学发展。二、围绕教学中心工作,全面开展三风建设 (一)以党风建设引领科学发展 党风建设是“三风”建设的龙头。党对我国教育事业的领导地位,决定了“三风”建设中要以党风建设为龙头。通过党风建设,全面提高领导班子办学治校能力、精心构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学校科学发展,培育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深入开展理论学习与调查研究,科学谋划学校顶层设计与发展规划。多年来,校党委始终把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与深入调查研究紧密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办学治校能力,谋划学校顶层设计,引领学校科学发展。确定了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及全国、福建省、南平市相关会议精神,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贯彻执行校领导挂点部门、院系制度,广泛深入基层调研,积极面对县级市山区办学的现实困难和新建本科院系相对薄弱的办学基础,召开党委务虚会,专题探讨学校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凝练出了“艰苦创业、奋发有为”的办学精神,提出了 “传朱子理学,育四会人才(会做人、会学习、会应用、会创新),办三欢迎(学生欢迎、用人单位欢迎、社会欢迎)大学”的办学特色,确定了“区域特色鲜明、服务地方能力强、高水平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目标,构建了“以工科为重点,以茶学、旅游管理、艺术学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明确了“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总体目标。根据学校顶层设计,校党委全面总结升本以来办学成果及面临的困难基础上,制定了武夷学院2011-2020发展规划以及武夷学院2011-2020学科专业建设规划、武夷学院2011-2020校园建设规划等三个子规划,明确学校未来发展的各项任务,提出了实现转型与跨越发展的“三步走”战略,即2011-2015年全面实现由专科教育为主向本科教育为主的转变,为创建本科应用型特色强校夯实基础;2016-2020年全面实现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模式,建成学校优势学科的专业硕士点,办学水平进入海西同类高校前列,取得创建本科应用型教育特色强校的明显成效;2021-2030年学校基本完成跨越式发展,地方特色、学科专业特色显著,办学水平进入国内同类高校的前列。经过几年的建设,校领导班子办学治校能力大大加强,为学校科学发展把握好正确方向。2013年3月,召开了2007年武夷学院设立以来的首次党代会。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党委工作报告和纪委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武夷学院第一届委员会和第一届纪律检查委员会。会后,制定了并经教代会审议通过了武夷学院章程,制定并实施了党委议事规则等相关制度,学校完全走上了依法治校的轨道,建立起了现代管理制度。坚持“四个结合”,全面推进创先争优,为学校科学发展精心构筑组织保障。通过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将创先争优活动与推进学校内涵建设、服务师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结合起来,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全面贯彻执行校党委做出的各项决策,推进学校科学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一是创新党在基层的组织覆盖新机制,保障优良党风的形成。在坚持以学院、部(处)等为单位建立党总支和党支部的同时,结合学校本科教科研活动实际,各二级学院党总支开展了优化和改进了党组织设置形式的探索。在19个学生班级成立学生党支部,基本实现了达到设置条件的学生班级学生党支部的全覆盖,并在学生宿舍社区设置学生党员活动室、学生党员服务岗,形成了我校大学生党支部建立在班上,学生党员全程参与学风建设和全员参与宿舍文化建设等新机制,学生党建工作得到加强。为了更好地开展活动,发挥作用,在教研室、科研团队建立党支部;旅游学院、动漫学院通过在实习基地建立党支部,将流动党员有效纳入了组织管理,改进并创新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机制。二是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推动了党风带教风、促学风。建立健全党员目标管理制度,立足岗位特征,拟定具体目标任务,并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提高党员的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政治责任感,保证每位党员所在的岗位全部成为示范岗,涌现出了一批优秀共产党员,如校科研处副处长(兼校宋明理学研究中心秘书长)张品端研究员,承担武夷学院文化选讲课程教学并潜心研究朱子理学有关课题,不仅自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由他带领的团队近两年来获得国家社科基金2个立项,教育部立项课题1项,省社科规划课题立项5项,省教育厅社科立项3项。近两年,他所带来的团队共出版有关宋明理学等武夷文化专著10部,发表论文20余篇,为推动学校,乃至闽北的人文社科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五个一”即校领导和各部门、院系领导必须联系“一个专业、一门课程、一位学科带头人、一个班级、一个宿舍”活动为载体,组织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扎实开展了“深入基层大走访”和“两访两创”活动,深入到各院系、各部门,深入到学生食堂、宿舍、工地等基层一线,用心破解了师生群众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用情排查调处了积累的矛盾纠纷,努力办成了一些师生群众期盼的实事好事。如土建学院在承办福建省第六届结构模型设计大赛过程中,以孙家国、王玉林等教师党员为核心的专业骨干教师迎难而上,带动全院教师,全身心投入到大赛的筹备工作中,组建了以党员学生为骨干的七个参赛小组。经过半年多的艰苦努力,设计大赛成功举办,七个参赛小组取得了三个一等奖、四个二等奖,总成绩全省第二名的成绩,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增强了全院师生的专业自信,激发了教学研究与学习的兴趣。传媒与动漫学院青年教师党员马可等组建原画设计团队,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作用,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组织学生120多人次参与农民工子弟学校武夷山百花小学22面户外宣传墙的设计创作,得到了社会的好评,激发了学生专业学习兴趣,促进了学风的改善。2010年以来,我校先后有3名党员、3个基层党组织受到省教育工委表彰,有2名党员、1个基层党组织受到南平市教育工委表彰,校党委表彰了65名优秀党员、34名优秀党务工作者和31个基层党组织,为学校科学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在2011、2012年全校评选出的180名“朱熹”、“杨时”和“李侗”三大奖中,有党员129人,占71.7%。在2012年全校评选的第一届感动校园大学生人物中,党员比例占50%。(二)以教风建设保障科学发展 教风建设是三风建设的关键。教师是教书育人活动的实施者。升本以来,校党委立足我校科学发展需要,本着“办学以教师为本”的原则,坚持“德”、“才”两手抓,着力打造一支思想道德素质高、业务精湛的想做事、能做事、做成事师资队伍,全力保障学校科学发展。深入持久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构建全员育人新格局。一是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活动。通过组织开展全校教职工学习大会,发挥党员骨干教师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在广大教师开展“师德建设”,评选“名师”、“师德标兵”等活动,树先进、立典型,激励全体教师树立高尚师德。二是开展师德建设主题活动。校党政出台了关于开展“师德建设年”活动的实施意见,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向模范教师学习”、“师德师风评议”、“师德检查”等师德建设主题活动,并在每年教师节评选表彰“优秀教师”,以此弘扬“教书育人”的正气。三是打造导师和班主任两支队伍,构建全员育人机制。在所有班级配齐配强辅导员的基础上,全面实现导师制。出台了关于建立大学生导师制度的实施意见,要求全校在岗的专任教师、管理干部和教辅人员等必须担任学生导师,深入学生宿舍、教室,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引导帮助,指导学生课外学习。共聘任学生导师550多名,建立飞信、微博等235个网络平台便捷师生交流。为每个班级配强班主任,坚持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标准,把德才兼备,热爱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选聘为班级班主任。引导教师将教书与育人并重,构建全员育人新格局。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激活全员育人动力机制。设立朱喜奖、杨时奖、李侗奖,激励教师在科研、教学和管理上开拓创新,两年来共有180人获奖。组织开展“特别贡献奖”、“教学贡献奖”、“教学拔尖人才” “教坛新秀”等教学综合奖项的评选活动,“青年教师最佳一堂课”赛课活动,以及“实践教学奖”、“教学改革奖”、“课件制作比赛”等教学单项奖评选活动,激励教师提升自我素质和教学能力水平,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2008年来共有158人次获奖。近几年,教师队伍中有5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被评为福建省优秀教师2人、师德标兵2人、教学名师4人;2人在全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得二等奖;被评为南平市优秀人才7人,南平市劳模2人,优秀教师11人、先进教育工作者11人,22人获南平市政府津贴。强内引外实施强师工程,夯实全员育人人才基础。升本以来,校党委坚持“办学以教师为本”的人才强校战略,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中之重。立足我校师资队伍实际,陆续出台并实施了博士培养、教授培养、拔尖人才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和双师型教师培养等师资培养“五大工程”。 在博士培养工程中,已有97人成为培养对象,其中24人已考取了博士。实施教授培养工程以来,确认的30位教授培养对象, 已有21人晋升教授。有35人列为青年教师培养工程,目前已有15人取得副教授职称。近3年,共选送97位教师赴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带队实习,已认定了124位“双师型”教师。除了“强内”之外, 校党委大胆创新人才引进理念,本着“不求所有,但为所用”的原则,柔性引进教授、台湾博士到校工作。3年来,共引进教授10名、博士18名。柔性引进了20位台湾博士到校工作,基本上打造了一支兼具深厚理论功底和丰富产业实践经验的台湾籍教研团队,补强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柔性引进了包括一名“长江学者”、一名“闽江学者”在内的12位教授到校工作。2013年1月,首次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二级学院院长,目前已成功招聘了4位具有资深行业经历和高深学术造诣的知名学者担任我校4个二级学院院长,充实了学校专业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队伍。目前,在校教职工788人,专任教师659人,其中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467人(其中博士45人,在读博士20余人),高级职称教师222人。教师队伍学历职称结构得到提升,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为学校科学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三)以学风建设落实科学发展 学风建设是三风建设的落脚点。坚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本,把学风建设纳入党风带教风、促学风的系统工程中。通过党委统揽全局、教师全员全程参与,从管理育人、实践育人、自我管理三个维度,努力营造一种良好学风,真正提升学校育人工作水平,实现学校科学发展。发挥管理育人作用,推动学风建设。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和管理队伍建设。成立了校、院两级学风建设领导小组,构建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负责、全员共同参与”的学风建设管理体制;建立了辅导员队伍,负责学生日常管理和纪律教育,配备宿舍、班级导师,开展专业教育和辅导,组建班主任主抓学风建设和学科专业竞赛,三支队伍职责明确,齐抓共管,保障了全员下学生宿舍和班级,突出全方位育人。二是加强制度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先后出台并实施了武夷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的意见及武夷学院学风建设实施方案、武夷学院关于实施学生学业预警制度的通知等制度和措施,明确了学风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为学风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三是建立考核激励机制,树立示范群体。落实并修订完善了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专业奖学金评选、光明科技奖学金管理办法等,形成学风建设的综合评价和评优体系。通过“三好学生”、学风建设优秀班集体,各类奖学金,感动校园十佳大学生等评选活动,以及由校组织部组织实施的在四早三晚中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督查活动,促进了学生争优创优良好氛围形成。发挥实践育人作用,推动学风建设。一是创建共青团“校村居”共建品牌。2008年,在团省委领导支持下,结合我校实际,创建了“校村居”这一新型的团工作平台,搭建起一个长期稳定的学生实践平台,各学院团总支与武夷山市10个乡镇团委对接,班级与部分试点行政村(社区)对接,建立三级共建联络点。几年来,我校结合各学院专业特色,选派团干部下村挂职,组建志愿者队伍以科技服务、科研攻关、文化下乡、新农村建设、关爱农民工子女等活动为载体,开展了与乡镇对接,与行政村共建的实质性对接工作。三年来,组建了39支社会实践服务团队,累计参与人数达3500多人。2011年,我校“校村(居)共建”获得省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二是创建青年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品牌。我校志愿者服务活动主动融入地方重要节庆活动,每年为“5·13”、“6·18”、“茶博会”等活动提供8000余人次志愿服务;学校先后选派志愿者参加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大型活动,并提供“茶艺表演”、“翻译”等志愿活动,累计服务1500小时;在国家志愿项目上,我校共有13名志愿者参加服务西部计划和欠发达地区计划、三支一扶计划。我校正式注册的青年志愿者一直保持在3000以上,每年有近万人次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青年志愿者已经成为武夷学院的一个品牌,我校获得2011年“省文明首届志愿者先进单位”。三是积极创建“三下乡”文化实践活动。学校先后开展了“建设海西新农村,服务百村展才干”、“灾后重建”、“永远跟党走,青春促跨越”和“青春九十年、报国永争先”等为主题实践活动,学校分院系两级组建武夷山生态茶产业发展咨询服务团、闽北古建筑保护调研团、闽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调研团等16个团队,近万名大学生开展主题社会实践活动,近两年共有7支团队获得省级表彰,校团委连年获得福建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称号。四是开辟校园科技文化创新品牌。我校形成了以“挑战杯”为龙头、以“创新创业行动计划”为基础、以大学生学术科技节为载体的学术科技实践育人平台。每年举办科技节,开展电子设计、结构模型、计算机设计、数学建模、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大学生创业方案设计、大学生创新创意设计、动漫创意、陶瓷、竹具工艺品等 12个项目竞赛。发挥自我管理作用,推动学风建设。一是搭建宿舍文化平台,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按照建设“文明、和谐、勤奋、文雅”的目标,通过学校出台实施方案、设立领导教师挂点服务机制等制度建设和“文明寝室”、“示范寝室”、“文明楼栋”评选活动等环境文化建设,形成了“一年一主题宿舍文化节”、“一院一特色”、“一舍一品牌”的良好机制,努力构建了学生自我管理文化,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二是推行“四早三晚”,磨练学生意志。2008年,学校开始实施学生早勤管理规定,督促并要求全体在校生“早起、早操、早读、早锻炼”,有效地克服了早上上课迟到、旷课现象,改进了学风。2013年,为了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学校推行了“四早三晚”(早起、早读、早锻炼、早到教室和晚自习、不晚归、不晚睡)活动,以此锻炼学生意志,养成良好习惯,实现自我良好管理。通过管理育人、实践育人与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推动了优良学风的形成。升本以来,有33人被评为省级三好学生,22人被评为省级优秀学生干部,16个班集体被评为省级先进班集体。三、以三风建设为抓手,推动学校科学发展 通过抓党风,以党风带教风、促学风,三风机制凝心聚力,激励了武夷学院人不断开拓进取,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推动了学校科学发展。(一)专业建设促转型见成效 初步建成体现地方性、应用型特征的专业结构布局。目前,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的本科专业由2007年的6个增加到13个,涵盖了8个学科门类,包括工学类13个、理学类3个、农学类1个、经济学1个、管理学2个、文学类2个、教育学类2个、艺术学3个。与南平市工业产业吻合的应用型理工科专业14个,第三产业吻合的应用型文管类专业7个。学校还建有由省教育厅批准设立的“中华传统文化体验推广中心”、省侨办授牌建立的“海外华文教育基地”,目前正在建设国家级“中华文化体验与推广中心南方基地”。初步形成了适应闽北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结构布局,初步完成了从单一的师范类专科层次向综合性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的多科性专业体系的转型,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特征初步显现。扎实促进特色专业培育与专业综合改革。自2010年,茶学专业被确定为省级及国家级特色专业,2011年旅游管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被确定为省级特色专业,2012年,茶学、美术学、中国语言文学等3个学科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学校努力推进专业综合改革,艺术设计、物流管理、环境工程等6个专业被确定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2年,茶学、电子信息工程、广播电视编导、物流管理等4个专业被确定为“福建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建设点”。在2011年、2012年学校先后有12个本科专业顺利通过学士学位授予权评估。留学生教育喜获零的突破。成立海外教育学院,现有来自美洲、亚洲、欧洲、非洲等10国22名海外留学生。2013年3月,学校批准成为福建省第五所、省内新建本科院校中第一所具备“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招收资格的院校。(二)人才培养现成果受欢迎 近年来学校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科技部、福建省科技厅等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00余项;省教育厅和南平市地厅级项目150余项;获省市科技进步奖6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1名教师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奖和南平市科技贡献奖、30余名教师获得省级以上各类成果奖励,学校科研经费连年翻番,年度科研经费突破1500万元,实现了高质量、高水平的项目数和经费数快速提升,走在了全省新建本科院校的前列,助推人才培养。现有省级精品课程13门,校级精品课程36门,校级重点课程45门;省级教学团队3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6个;省级以上产学研创新平台8个;学校资助有关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149项,教师发表教研论文154篇,共有36个教改项目先后被评为学校教学成果奖。近三年,有49名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1135名学生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6230名学生获得校内奖学金,59名学生获得金穗奖学金,165人获得成功奖学金,5名留学生获得留学生奖学金,108位学生获得校企合作董事会专项奖学金。有近1000件次学生文艺美术类作品获奖,其中国家级奖项100余件,省部级奖项200余件。有97项课外文化活动获得省级以上荣誉、14项市级荣誉,校级奖励503项。2012年,学校获准成为省内首批参加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实施计划的高校之一,新增20个国家级项目和30个省级项目。在全国校园影像、影视作品全国展播中,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拍摄的微电影武夷六韵获大学生组一等奖。近两年本科生顺利毕业率都在97%以上,近两年初次就业率分别为93.5%、95.6%,超过本省同类高校平均水平,2012年有36人考取硕士研究生。近3年学生对教学工作及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平均分在93.15%-96.69%之间,并呈现逐年提升趋势。通过走访、调查,500多家用人单位进行对我校毕业生总体较高评价,总体满意度为93.8%。(三)服务社会载使命树品牌 学校启动实施了武夷学院对接南平产业发展科技行动计划、武夷学院对接南平产业发展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计划。近两年来,共投入500万元专项支持对接南平战略新兴项目5项,传统产业升级和资源型产业增效项目8项,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发展项目6项,现代服务业12项,文化茶业发展项目6项,共有10项科研成果在“6·18”、“5·13”投洽会上成功对接转化,有4项科研成果分获教育部优秀成果奖和省市科技进步奖,并首次在“6·18”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上独立布展,获得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现场观摩和充分肯定。全校共承接地方科研项目 72项,服务地方科研经费达864万元。积极构建校企合作办学平台,与南平太阳电缆集团等当地企业合作开办了“太阳电缆班”、“南孚化工工程与工艺专业班”、“南平铝业幕墙设计与施工班”,此外,还与广东新广动漫集团、厦门翔鹭集团、浙江宝盛集团合作开办“新广班”、“翔鹭班”、“宝盛班”等,实行订单式培养企业急需人才。发挥智库作用服务政府决策。学校还组建团队,开展省科技区域重大项目“南平市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研究”、“武夷山古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文化产业开发利用”和“新型高效智能茶叶烘干系统”等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配合南平市政府开展国际旅游学会战略合作,筹建旅游养生研究中心,组织编撰旅游养生系列丛书。学校还先后高质量完成了“武夷生物产业链梳理研究报告”、“海峡茶产业报告”、“武夷国际茶文化艺术之都规划”、“闽北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创建规划”、“福建省南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总体规划”和“松溪县十二五规划”等关系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规划并通过专家论证,成为政府决策依据。2012年以来,承接了武夷山市政府实施的“市民素质提升工程”,举办了30期54场武夷山市民素质提升培训,受训人数达12160人次;面向闽北企业、职校举办10余期职业培训班,举办小教、计算机、茶艺、评茶、绿色建筑等各类培训研修班,累计培训1000多人次,拓宽了成人非学历教育办学范围,树立了学校新的办学形象和品牌。返回顶部

    注意事项

    本文(抓好“三风”建设推动学校发展.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