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技巧与训练.docx
朗读技巧与训练朗读技巧与训练 一、什么是朗读 朗读的含义 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是把书面的文字转变为有声语言的再创造活动。 朗读也可以叫做诵读。它不是机械地单纯念字、照本宣科、见字出音,而是在语言规范的基础上达到更丰富、更完美地表情达意、言志传神的读,也就是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使作品中的文字符号立起来,活起来,从而加深听着对文章的理解,引发听者感情上的共鸣。 朗读是一门学问,是一种语言艺术。好的朗读不仅能生动、准确、清晰地反映出书面语言所蕴含的信息和精神实质,而且能弥补文字表达的不足,表达出比文字作品本身更强、更感人的艺术魅力,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反之,那种拿来就读,不管文章内容、体裁,以某种固定的腔调、不变的声音形式应付万变的文字材料的朗读,不仅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还会给人以有音无意,有声无情,有句无篇,一片散乱,支离破碎的感觉。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有很多地区,小学里读语文课本还是一字一拍的,这根本不成语言了。中学里也往往不注意读,随口念一遍,就算是读了,发音不讲究,语调不揣摩,更不用说表达逻辑关系,传出神情意态了。这是不能容忍的。” 朗读与朗诵的区别 朗读与朗诵是既有关系又有区别的姊妹艺术。二者的不同之处:一是选材种类不同。朗读的选材十分广泛,诗歌、散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各种文章都可以读;朗诵在选材上只限于文学作品,而且只有辞美、意美、脍炙人口的文学精品,才适合朗诵。而是应用范围不同。朗读是一种教学宣传形式,主要用于课堂学习和电台、电视台播音;朗诵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性较强的语言口头表述活动,是对文学艺术的延伸。这种艺术表演形式,多在舞台、在文娱活动中使用。三是表现形式不同。朗读的口语形式平实、自然,可以依照作品边看边读,目的在于准确表达原作的思想内容,感情真实,但不能有夸张、表演的痕迹,声音只求神似,而不能采用角色化地语言。正如张颂先生在朗读学中所说,朗读要“读而不板,说而不演”。朗诵的口语形式生动优美,一般是脱稿成诵,目的在于通过艺术表演,使听众受到细想感情熏陶,获得语言美的享受。朗诵要求语音动听悦耳,表情动作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感情充沛而夸张。为增强表演效果,朗诵往往还需要化妆、配乐,使用舞台灯光、背景等手段。 二、朗读的要求 语音规范,口齿清晰 掌握普通话地标准发音,是朗读者必备的基本条件。语音规范指的是朗读时能够熟练地使用普通话,字音正确。汉字结构复杂,对多音多义字,要按义定音,如不能把“提防”语调自然顺畅、气足声亮 语调自然流畅,是朗读表情达意的重要条件。朗读是一种艺术,这种艺术性主要是通过语调加以体现的。朗读语言同生活语言的主要区别在语调。朗读的语调有明显的起伏变化,能使语义表达更加顺畅、明晰、突出。朗读中一旦失去这种富于变化的语调,就无异于一般的生活语言了,实际上,朗读也就不存在了。流畅是指语流通畅,连贯自然,不坑吭巴巴,不割裂语义;气足声亮是指声音明亮,气力充沛,富有弹性,以气托声,以声传情,爽朗圆润,悦耳动听。 语言规整,生动感人 朗读是一种郑重的转述,是一种比较庄重、质朴的在创作。因此,朗读的语言应当是规整的。语言规整,包含字音准确,词或词组的轻重格式正确,语法关系和逻辑关系明确,能够综合运用朗读的各种技巧,停连得当,重音突出,语调自然和谐,节奏变化平衡,语速快慢适度,声音高低自如、强弱得体。同时,还要做到“七不”,即不读错字、不添字、不丢字、不颠倒、不重复、不中断、不拖腔。但朗读语言的规整性不等于平板。朗读语言不等同于日常生活中聊天说话式的自然口语,它比自然口语更明亮、更准确、更生动,更具美感。但有的朗读者没有感情运动,而语调又缺少起伏变化,单调雷同,像“拉家常”一样,就难免显得乏味、呆板、平淡。朗读语言要做到“不火不炆,恰到好处”。有的朗读者高踞于听众之上,脱离作品实际,单纯强调语言技巧,一味地追求所谓的声音效果,随心所欲地忽高忽低,自命不凡地自我表现,这不仅不可能达到朗读的最佳效果,反而会弄巧成拙,容易给人以装腔作势,矫揉造作,虚情假意的感觉。 语义明晰,感情真挚 要语义明晰,首先要在朗读之前对语义进行认真地分析,深入地理解,准确地把握全篇主题和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重点段落和重点语句,综合运用好前面学过的发声技巧,从而清晰地传达原作的精神实质。 真挚的感情是朗读的生命。唐代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情真词切,才能够震撼心灵。正如古人所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着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知。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真贵也。”朗读者是作者的“代言人”,所以,这就要求朗读者深入开掘作品中蕴含的丰富而细腻的感情变化,设身处地,如临其境,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激发调动起来,从而使作品的字字句句如同己出。这样,朗读才会达到声情合一,返璞归真的境地,从而唤起听者的共鸣,进而达到感染人、影响人、教育人的目的。 态势得体,上下交流 在朗读和朗诵过程中,态势是不可缺少的辅助表意手段。但朗读时的态势幅度较小,一般表现为眼神和面部表情的恰当运用。而朗读的态势则显得特别重要,得体、优雅、灵活、自然的态势是朗诵成功的必要条件。 三、朗读的技巧 准备技巧 1.研读作品,理解主题 研读作品是朗读的先决条件和基础。那种照字念音的“念书腔”和声音小而快的“念经式”朗读,或只把朗读归于“以不变应万变”的一两个朗读招式的展示,是注定要失败的。朗读的正确途径应该是从理解到表达,在理解的基础上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是作品的纲,一篇作品的主题像一首歌曲的主旋律,它决定着朗读语言的感情基调。理解了写作意图,朗读时才能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化作朗读者自己的思想感情,把作者那欣然命笔和奋笔疾书的创作冲动化作朗读者自己热切倾诉的愿望,这样才能在朗读中站得高,抓得准,表达得深。 研读作品,还必须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思想状况,掌握作品的结构,明确作品有几部分,哪里是重点,哪里是过渡陪衬,总纲是什么,分项是多少,分清主次,并仔细推敲词句之间的微妙含义,做到“披文入情”,真正进入到作品的境界中。这样,才便于恰当地运用各种技巧,有条不紊的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 2.明确目的,把握基调 朗读的目的就是朗读者通过朗读所要达到的效果。朗读目的不仅应该包含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还要有对作品的评价。不同的朗读目的决定着朗读者对朗读技巧的设计。“内明于心”方能“外达于人”,只有明确了朗读目的,才能正确选择朗读的策略。 基调指作品在其思考内容、风格样式方面的基本情调,是部分、层次、段落、语句中具体思想感情的综合表露,是全篇感情色彩和分量的总和。朗读基调它应该是作品的“情”与朗读的“声”的和谐统一。把握基调是从作品的感情和朗读者的态度这两个方面加以概括的。例如,中国石拱桥,作者本身的感情色彩是“自豪的”,我们朗读者的“声”是“赞扬的”,这两方面结合在一起,便构成了朗读这篇作品的基调。不同作品都有各自不同的基调。基调一般分为欢快型、庄严型、颂赞型、祈愿型、哀怨型、激动型、贬斥型、痛惜型等等。每种基调都有深浅、强弱之分,都是各种复杂细腻情感的综合体现。朗读者要抓住作品基调的特点,恰当地把握基调的感情色彩。基调对听众情绪影响很大。 据说,在一次宴会之前,主持人宣布,请一位名演员为大家朗诵。她用的是一种在场人都听不懂的外语,读得悲切而哀伤。朗诵完毕,人们都沉浸在悲哀之中,静寂了好久,才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时有人问刚才朗读的是谁的明珠,岂知这位女演员彬彬有礼地告诉大家,她朗读的并非名家名作,只不过是今晚宴会的菜单。此时大家方知上当,他们只是为女演员那种哀伤的朗诵基调所感动。足见朗诵中的基调,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3.具体感受,做好标记 概括主题、确定基调只是从整体上对作品有了一个把握,使朗读有了一个依据,但具体语句的关系、字词的结合、情感的变化还需要朗读者透过作品的文字符号引起对其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感知、体会,这个“感之于外,受之于心”的过程,我们称之为感受。感受可分为形象感受和逻辑感受两大类。 形象感受是朗读者对文字符号所表述的事物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等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如:我们读到“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诗对时,就好像真的听到了珍珠掉落玉盘中那悦耳的清脆声,不由自主地使我们的声音也变得轻、润而富于弹性、 逻辑感受是从作品的结构脉络和语句间的逻辑关系中获得的感受,也可以说是对作者思路的一种内心体验。逻辑感受主要包括主次感、并列感、递进感、总括感、对比感等。在语言中,它常从虚词中获得,如“一方面,另一方面”,“一会儿,一会儿”表示并列感;“不但,而且”表示递进感等。但许多情况下,文字中并没有显示相互之间逻辑关系的关联词,这就需要我们从内容上予以分析,从语势上进行感受。 朗读者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之后,还应当依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感受和整体把握,进示,而不能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凭“感觉”来朗读。常用的朗读符号有:“”表示重音;“”表示停顿;“”表示升调;“”表示降调;“”表示慢速;“”表示快速。或根据自己的习惯来标记。 4.整体把握,反复试读 在朗读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之后,可以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感受、把全篇试读一下。试读时要把语句读准,读清,读熟。重点段落和拗口之处不妨多读几遍。有条件的可以对着录音机试读,以便了解自己朗读中的问题,及时纠正。经过多次试读之后,再放声朗诵。 感情调动技巧 朗诵,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朗读者只有认真感受作品,积极介入其中,充分调动感情,才能以声传情,以情动人。朗读表达手段的三要素:感情、气息、声音,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感情。没有感情的朗读必然是干瘪的、苍白的。戏曲理论家徐大椿说:“唱曲之法,不但声之宜讲,而得曲之情为尤重使词虽工妙,而唱者不得其情,则邪正不分,悲喜无别,即声音绝妙而与曲词相背,不但不能动人,反令听者索然无味矣。” 朗读者常用的可调动感情的手段一般有三种:情景再现、情感联想、挖掘内在语。 1.情景再现 所谓情景再现就是指通过朗读者的深刻理解、具体感受,使文章中的人物、事件、情节、景物、情绪等在朗读者脑海中像电影一样,形成连续的活动画面,朗读者仿佛真的置身于作品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不仅领悟到了作品所包含的作者的感情、态度,而且自己也被引发起丰富的情感体验,产生饱满、细腻的感情,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情景再现是朗读者对视觉、听觉、嗅觉以及时间觉、空间觉、运动觉等综合性的感知,是朗读、朗诵好作品的一个重要因素。要运用情景再现激发感情,朗读者首先要使自己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情景之中,身临其境,触景生情,对每一个画面都时时作出积极的内心反应,加深感受,作出评价,使思想感情随着画面运动起来,奔涌于我们的脑海中,是作品中的情、景、物、人、事、理在内心活起来,好像“看到”、“听到”、“闻到”、“尝到”、“触到”一样。这时,朗读者就像是在讲述亲身经历的事件,描绘他正在看到的景象一样,听众也随着朗诵的内容产生相应的情景联想,造成情景交融的心境,从而受到感染,得到启迪。如:朗诵杨朔荔枝蜜一文中的片段。“热心肠同志送给我两瓶。一开瓶子塞儿,就是那么一股甜香;调上半杯一喝,甜香里带着股清气,很有点鲜荔枝的味儿,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这就是嗅觉想象引起的嗅觉感受,当朗读到“一开瓶子塞儿”时,会不自觉地抽一下鼻子,深吸一口气,一股甜香味扑鼻而来。当然实际上我们什么也没闻到,只不过是几个字词给我们的刺激、感受罢了,只不过是发挥嗅觉想象和味觉想象的作用的结果。 2.情感联想 情景再现可以唤起丰富的情感,但要使情感更丰富、更真切,朗读者还必须调动大脑联想机制的参与。从心理学角度看,联想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接近,比如我们由蓝天想到白云,有冬天想到冰雪;类似,如我们由小鸟想到飞机,由雷锋想到张海迪;对比,如由高楼想到草房,由山脉想到海洋;因果,如又生病想到死亡,由太阳想到炎热等。在朗读中,也是从这几方面来引发联想,调动感情的。 3.挖掘内在语 所谓内在语,就是文章中文字语言所不便表露、不能表露或没有完全显露出来的语句本质。内在语能赋予言语一定的思想、态度和感情色彩。没有内在语,言语就失去了光彩和生命。如海燕,整篇文章都是用的象征手法,我们必须揭示出文字中所蕴藏的深意,才能准确、贴切地把握作品,调动感情。像第七节:“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语句本质就是:反动势力越来越残酷地镇压革命。“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空中,去迎接那雷声”,语句本质是:革命人民勇往直前,去和反动势力进行殊死搏斗。由此引发出我们仇恨反动势力,同情、讴歌革命力量的感情。再如,“亲爱的”,在有声语言中,可以是“坏”,也可以是“好”。从这里可以看出内在语的力量,有时它既不服从于词的直接含义,也不服从于词组或句子的表面意思,它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内在语像一股巨大的潜流,在言语底下不断滚动,赋予言语以生命。只有抓住内在语,挖掘文字后面更深一层的意思,朗读才会越有深度。在语句或段与段之间加设内在语,可以帮助朗读者顺利实现感情和语气的转换。如:海燕开头的内在语可设计为:“朋友们,你们看,”这样接下来朗诵“在苍茫的大海上,”便可以马上把听众带到文章中去。 语言表达技巧 朗读是一种言语创作活动。理解分析作品,具体感受作品,使思想感情处于运动状态,最终要通过有声语言把作品表达出来。朗读的语言表达技巧实际上就是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在语调上的应用,具体地说它包括停连、重音、语气、节奏、语速等。 1.停连 停指停顿、中止,连指连续、延续。停和连是有声语言的“标点符号”,它不仅是朗读者、听众心理及生理上的自然要求,也是语义表达的重要手段。运用停连的原则是按文意、合文气、顺文势。在朗读中,为表情达意所需要的声音的中断和休止就是停顿;声音不中断、不休止,特别是在文字上有标点符号而在朗读中不需要中断、休止的地方就是连续。停连在朗读中有调节气息、显示语气、突出重点等作用。合理的停连,可使话语表意显豁,有节奏感,增加有声语言的影响和魅力。同时,它还能给听众留出思索、消化、回味的时间,从而更好地理解语意。若不善于停连,读得太快太急,糊里糊涂一大片,就会使朗读者感到紧张吃力,喘不过起来,别人听起来含混费解,甚至产生误解,更谈不上什么韵味、美感和具体形象塑造了。停连要根据思想内容的需要,借助语法成份的关系,进行合理安排,否则,就会影响语意的表达而产生误解。例如: 据说从前有个财主为儿子请教师,因平日克扣伙食,教完一年竟分文不付。后来就没有人愿意上他家去教书了。财主无奈,四处求防并表示愿意以重金聘请。一天,来了位秀才,说愿意给他儿子当老师,但得签定合同。财主让秀才写了一纸合同。财主一看,乐了,马上签字画押,一口答应照合同办事。原来那纸上写着:“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蔬菜不可少分文不取。”开始上课,一连三天财主只给吃蔬菜。秀才非常生气,说东家怎么不按合同办事。财主好生奇怪,说自己不是按合同上写的做吗?于是他拿出合同念道:“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蔬菜不可少;分文不取。”秀才一听,拿过合同,在上面加了几个标点,合同成了:“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蔬菜不可。少分文不取。”才注意看傻眼了。但有约在先,必须遵守。只得天天以鸡鸭鱼肉招待。到年终分文不少给秀才一笔酬金。 常用的停连方式有以下几种: 按标点符号停连。标点符号是书面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口语中则需要用停顿来表示。停顿时间长短的一般规律是:顿号急停紧连;逗号间歇长于顿号;分号、冒号停顿较长;句号、问号、叹号停顿最长。破折号、省略号随语言环境变化,伸缩性较大。标点符号是停顿标志,但不能死搬硬套。一定要根据语气和表意的需要适当处理。例如:大猴子听见了,|跑过来一看,|也跟着叫起来:|“糟啦,糟啦!月亮掉在井里啦。” 按语组停连。按语组停连,是指在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按照词语间语法关系所作的停连。一般,主谓之间、述宾之间、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等,都可以停顿。例如:“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 区分性停连。例如:六减二/乘以三。六减/二乘以三。我看到/小王非常紧张。我看到小王/非常紧张。中国队打败了美国队/获得冠军。 ×3,例6-;例讲小王非常紧张,例讲我非常紧张;例若在“了”后停顿就会产生歧义。) 节拍停连。节拍停连是为了显示语流节奏而处理的停连。在朗读诗歌时常常运用。例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强调性停连。例如: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角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并列性停连。例如:一个夏天,太阳/暖暖的照着,海浪/在很远的地方奔腾怒吼,绿叶/在树枝上飒飒地响。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领属性停连。例如:他/当过营业员,在报社干过记者,做过电工。 停连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上面的几种外,还有逻辑停连。逻辑停连是为了加强语调、语意、观点或表达某种感情所做的停连。包括在思索、判断处安排停顿,在引起反思、回味处安排停顿,在紧张、惊愕处安排停顿,在感情哀怨、悲痛、恼恨处安排停顿。这种停连可以丰富语义内容、加强感情色彩。例如都德的最后一课结尾处,韩麦尔先生的一句话:“放学了,你们/走吧。” 急停,即迅速收气敛声,使语流出现极短的顿挫。例如:新中国的航标桅顶/已经冒出地平线了,我们应该拍掌欢迎它。举起你的双手吧,新中国/是我们的。 强停,即屏住呼吸中断气流,一字一顿,如拔强弓。例如:昨天,/日本*/已经发动了/对马来西亚/的进攻。 长停,即停顿的节拍相对拖长,造成一种如步空谷,回音缭绕之感,表现出气势上的雄浑,豪放。例如: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 2.重音 重音是指朗读或说话时,为突出地表达具体的语言目的和具体的思想感情,某些音节或词语发得比较重的音。戏剧界前辈欧阳予倩先生指出:“轻读重读如果处理的不对,语意就不可能正确。”例如: 我是师范大学的学生。 我是师范大学的学生。 我是师范大学的学生。 我是师范大学的学生。 这句话中,强调的重音位置不同,语意也随之发生变化。 重音有三种类型:语法重音、情感重音和逻辑重音。 语法重音。根据语法关系说得或读得重些的音节叫语法重音。语法重音是有规律的,重音位置一般比较固定。 一般主谓结构的词组、短句中的谓语应稍重些。例如: 风停了,雨住了,太阳出来了。 句中的述宾短语,常常重度。例如: a.这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土地。 b.月亮慢慢地升起来了。 c.同志们干得热火朝天。 疑问代词和指示代词一般应稍重些。例如: a.这是谁负责的? b.你要买这本书? 另外,复句中的关联词要读重音,具有比喻、夸张、对偶、对比、排比、重复、设问、反复、双关、反语、拟声等的词语也要读成重音。 感情重音。为了表达某一种特定感情所读的重音,叫感情重音。如果感情重音处理得好,可以使语言色彩更加丰富,可以将文章中的感情表达得更细腻、更充分,强烈地感染听众的情绪。如: “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在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 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污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民的光荣! 提示:读上面这一段话时需要加大音量,加强音势。强调重音处,应特别加重,以表达闻一多先生对国民党反动势力卑劣行径绝不退让的愤怒之情。 逻辑重音。为了突出或强调句中主要思想所读的重音叫逻辑重音。逻辑重音有区分性重音和对比性重音。 区分性重音。同样一句话,重音位置不同,意义也会有所区别。例如: 我请你跳舞。 我请你跳舞 我请你跳舞。 我请你跳舞。 对比性重音。例如: 水是从您那儿流到我这儿,不是从我这儿流到你那儿去的。 常用的表达重音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是加重音量法,即把重音读得重一些、响亮一些。例如: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二是拖长音节法,如“周总理,您在哪里?” 三是一字一顿法,即在要强调的字词前作必要的顿歇,使其语言更加清晰有力,深挚感人。 四是重音轻读法,即把要强调的字、词或句子减小音量,拖长音节,同时加重气息。常用来渲染意境,表达深沉凝重、含蓄内向或欣喜爱慕的感情,听起来语轻音弱,而产生的效果如沉雷从心底滚出。例如:“漓江的水真静啊” 重音并非都是加重声音,可以用快慢、强弱、高低、虚实、停连等多种方法来达到强调,常见到的有如下几种: 弱中加强。例如:“很早很早以前,猫并不吃老鼠。”低中见高。例如:“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快中显慢。例如:“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虚中有实。例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连中有停。例如:“来去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 3.语气 语气是指一句话中能够表达说话人感情和态度的声音形式。说每个语句,既有内在的思想感情的色彩和分量,又有其外在的高低、强弱、快慢、虚实的声音形式,综合这两方面,我们称之为“语气”。语气是帮助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不同的语气,可以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反映说话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作品的思想感情诉诸于词章文采,朗读的思想感情,诉诸于声音气息。当然,朗读者语气感情色彩和分量也非朗读者随心所欲的涂抹,它是语句内在的具体思想感情之积极运动的显露。这种显露又具体体现在声音气息的变化上。如:喜则气满声高,悲则气沉声抑;爱则气柔声轻,憎则气旺声硬,冷则气少声淡,惊则气短声抖,怒则气粗声重,疑则气细声粘,静则气舒声缓,强则气壮声宏,弱者气虚声微,等等。俄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只有在学会用15至20种声调说出'到这里来!'的时候,只有学会在脸色、姿态和声音的运用上能作出20种风格韵调的时候,你就变成一个真正有技巧的人了。”因此,我们说,人们的思想感情是丰富细腻的,因而语气是万紫千红的。朗读或朗诵时,传达各种语气的主要声音形式,是语调的平升曲降、高低强弱、长短虚实等的综合变化,而句子的语调常见的有以下四种类型: 高升调“”。一般用来表达疑问、惊异、喜悦、兴奋、号召、鼓动、设问、反问、呼唤等语气。这种语调表现为句子开头低、句尾明显升高。常用于一般疑问句、反问句以及句子尚未终结时中间停顿处,或出现在长句中前半句。例如: 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质朴、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这是给我的? 王老师!王老师! 啊!你考了一百分! 同学们!这场球我们打赢了!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 另外,在人的思想情绪中含有愤怒、急躁、高兴、激动,即感情比较强烈的情况下,都会引起语气的上升。 低降调。一般用来表示肯定、请求、感叹、祝愿等语气。语调表现为句子开头高、句尾明显降低。降抑调一般是半降调,加重语气时必须用全降调。常用于一般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以及近距离对话等。例如: 鱼姑娘,你做做好事吧! 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王木匠可真是一把好手啊! 伟大祖国,愿你永远如日之升! 另外,在情绪比较稳定、诚恳、耐心、沉重时,语气都会出现下降的趋势。例如: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戴着白花,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 平直调。一般用来表示庄重、严肃、平淡等语气,语调表现为平直舒缓。叙述或说明的句子多用平直调。例如: 想从我这里发洋财,是想错了。 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中央。 曲折调。一般用来表达讽刺、含蓄或烦躁、轻薄、厌恶、怀疑、意外等语气,这种语调大都先降后升或先升后降,句子语势有抑扬升降的曲折变化,呈波浪式,多在表达特殊感情时出现。它不像其它句调多表现在句末,而是根据需要出现在句子的不同位置。例如: 好个“友邦人士”,是些什么东西! 你说呀!你倒是说话呀! 你是班长,你不能死。 4.节奏 语言的节奏就是指语音的徐疾、高低、长短、抑扬、轻重、虚实及音色的异同等对立因素,在一定时间内有规律地回环交替往复的声音组合形式。大千世界,事物本身就有各自的节奏。音乐舞蹈有节奏,人体运动有节奏,天体运行,江河奔流都有一定的节奏。朗读的节奏是指朗读者思想感情的波涌起伏在语音上形成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回环往复。优美而富于变化的节奏,不仅可以表达波澜起伏,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还可以激发听者兴趣,充分显示口语的艺术魅力,给听者以美的享受。节奏感强的、动听的、连贯的语言,同唱歌和音乐有许多很相近的特点和因素。有些词语需要急速地念出来,就像音乐中的8分音符和16分音符;另外有些词语必须表现得有分量些,必须拖长些,就像全音符和2分音符;而连贯一气的词语,就象是二连音或三连音。字母、音节和单字就是语言中的音符,可以组成一首歌或完整的交响曲。由于这种有节奏的语言,才使人们的朗读或讲话变得富有魅力。因此,要使朗读或自己的口头语言如同音乐般优美动听,就必须注意语言的节奏。从语气语调来看,节奏的类型大致可分为6种: 轻快型:语调多扬少抑,语音多轻少重,语句多连少停,语流轻快活泼,多表示欢快、欣喜的情感。如:朱自清的春。 低沉型:语调压抑,语音沉重,停顿多而长,音色偏暗,语流沉缓,多表示悲痛、感伤的情感。如卖火柴的小女孩。 凝重型:语调多抑少扬,语音多重少轻,语句多停少连,语流平稳凝重,多表示严肃、沉思的情感。如最后一课、背影。 舒缓型:语调多扬少抑,语音清朗而柔和,气息畅达,语流舒展,多表达平静、舒展的心情。如海上的日出、济南的冬天。 紧张型:语调多扬少抑,语音多重少轻,语气强而短促,语流速度较快,多表达紧急、激动、气氛的情绪。如最后一次讲演。 高亢型:语调高扬,语音响亮,语句连贯,语流畅达,常用来表现热烈、豪放、激昂、雄浑的气势。如白杨礼赞、海燕。 事实上,一篇作品并不是一种节奏一贯到底,而是以某种类型为主,渗入其他类型,既表现了节奏的具体性,有表现了节奏的丰富性。 5.语速 语速是指朗读时语言的快慢,它是体现语音节奏,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语速有个人的特点,有的慢声细语,若秋水潺缓;有的快口快舌,像暴雨倾泻。要是将这种特点养成风格,也是无可褒贬的,但在朗读中,语速快慢变化要适宜,否则会影响表达效果。如一味地开快车,快速高调,像放机关枪,听众就思维跟不上,来不及接受和理解,接下来的只是厌倦疲劳;如一味地赶老牛车,一直地低音匀读,像老和尚念经,听众就内心发急,情绪烦躁,提不起精神。快慢有节,才能很好地传情达意。国家语委新编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指出:“普通话的正常语速为中速,大约每分钟240个音节左右。大致在150-300个音节之间浮动。”每分钟高于或低于240个音节的分别为快速和慢速。一般说来,快速,多表示热烈、急迫、欢快等场合情绪;慢速,多表示安闲、平静、沉重、失望、伤痛、舒缓、悠远等场合情绪。在朗读、朗诵中,为了“壮文势、广文义”,有的则选用急促快当的语速来表现,犹如铁骑突出,玉盘倾珠,疾风暴雨,飞瀑急流,紧逼当中让人难以喘过气息,有着一气呵成痛快淋漓的语势,即传统所说的“贯口”。有的为了抒情或强调,常采用慢速表现方法,犹如丽日白云,和煦春风,使人心境澄碧高远;或犹如铁帚慢施,战鼓闷敲,使人心底震颤沉重。 语速的快慢应根据作品内容的变化而变换。通常,说明叙述的内容,紧张急剧的形势,激动难抑的心情,用快速表达;抒情议论的内容,幽静严肃的环境,平静坦然或沉痛的心情,用慢速表达。例如:在朗读都德的最后一课时,起头的节拍比较缓慢。因为小弗朗士迟到了怕挨骂,他想逃学。要不要去上学,他还在犹豫。但他最后还是急急忙忙到学校去了。当读到:“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时,节拍稍加快,以表达出他焦急的心情。在回忆“平常日子”的情景时,还是用较快的节拍朗读“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背书啦”,把平时课堂上乱糟糟的情景再现出来,与今天“最后一课”法语课形成强烈的对比。可当读到韩麦尔先生说“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时,节拍便开始变慢。 掌握语速的变化,还要注意做到:快而不乱,慢而不断,强而不浊,弱而不薄。总之,在朗读或朗诵中,要从作品思想内容实际出发,掌握快慢的相互配合及自然转化,保证口语风格的协调统一,以增强朗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同一句话,由于语气、语调不同,就会讲出许许多多意思 两组同学相对而行,碰面后,一位同学说:“你回来!”然后逐个说下去,但如说的语气不许雷同,十几个人就要有十几种说法:轻蔑地、询问地、乞求地、意外地、恐惧地、威胁地、喝斥地、讽刺地、撒娇地、命令地、真诚地、懒散地、远呼地、肯定地、悲伤地、惊喜地、悄悄地。 叫“妈妈”。你试着可以叫出十几种内容的“妈妈”:正常地、惊喜地、撒娇地、高喊妈妈、委屈地、妈妈真可笑、暗示妈妈、生气了、犯了错误怕妈妈、告诉妈妈意外的消息、意外地发现妈妈、询问妈妈、跟妈妈说悄悄话、乞求妈妈。 2.朗读下面的文字,注意停顿、重音、节奏、语气、语调等语言技巧的综合运用,并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做到声情并茂 “解放了!解放了!”人们欢呼着,渔岛沸腾了,我们一群赤脚娃子,蹦啊,跳啊,唱啊! 正当我们尽兴而返的时候,天渐渐黑了。霎时间,四面八方,电灯明亮,像千万颗珍珠飞上了天!这排排串串的珍珠,叫天上银河失色,叫满湖碧水生辉。 你看,你看,这不是又一批新砍的毛竹滑下山来了吗?它们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入赣江,挤上火车,走上迢迢的征途。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啊!” 3.朗读短诗,注意音步,以加强节奏感 老天爷,你年纪大,耳又聋来眼又花,你看不见人,也听不见话。“吃佛念斋”的活活饿死,“杀人放火”的享受荣华。老天爷,你不会做天,你塌了吧!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4.阅读谌容的人到中年中“活着的自慰”,注意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表达出不同的身份、立场和观点 第一个人说- 活得太累了.没完没了的解释,无休无止的小心.成年累月为别人活着.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为人同事,为人哥们,为人头头.看别人脸色,讨别人的喜欢,避别人的忌讳,给别人以好感,摇旗呐喊,插科 打诨.不想笑要笑.哭不出来要哭.累了,太累了。 第二个人说- 活腻味了.爱过了,恨过了.哭过了,笑过了,乐过了,苦过了.金银财宝,身外之物.功名利禄,过眼云烟.香酥鸡,肯德鸡,道口烧鸡,大同小异.长城饭店.昆仑饭店,建国饭店.千篇一律.台球,保龄球.高尔夫球.无非是球.人生不过如此,该收场了.那么爱玩儿玩去吧.别拉扯上我. 第三个人说- 怎么能这样对待生活,怎么能说活得太累?怎么能说活得太腻?在这大变革的年代,难道你们就没有一点社会责任感?人生在世,难道就为自己而活着.我们的国家能有今天,着容易吗?同志们,振兴中华.匹夫有责.开放改革,重担就落在你.我他身上.我们应该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对后代负责.振作起来啊,前进. 第四个人说- 你有什么资格教训别人?你是活得有滋有味,轻松活泼.坐着公家的小车,住着公家的小楼.吃着公家的宴会.三天两头上电视,三月两月出趟国.你当然可以大谈社会责任感,可你自己呢?你有多少社会责任感? 第五个人说:何必那么激动!你以为当官那么愉快?你以为当官的都活得挺舒坦?没有那事儿。官场不好混。左右逢源,上下照应,按下葫芦起来瓢,没金刚钻还真揽不了这瓷器活儿。别瞧着当官的就有气,别听着当官的号令就腻烦,人家也有一本难念的经。就说社会责任感吧,他当官的不说谁说? 第六个人说- 算了.都别嚷嚷了.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人跟人哪能都一样?不把社会责任感挂嘴上的,有的未必没有社会责任感,有的也确实没有社会责任感,把社会责任感挂嘴上的.有的确实有社会责任感,有的也未必有社会责任感. 第七个人说- 算了,算了,管它呢.反正都得活着.活着就得吃喝,吃喝就是消费,消费就刺激生产 四、各种文体的朗读技巧与训练 同是语言文字作品,因体裁不同,表达方式各异,作品的意蕴韵味也会各有不同,因而,朗读的处理方式也不相同,各有侧重。 诗歌朗诵技巧与训练 古往今来,无数琅琅上口的诗歌,给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让人在沉醉中领略诗歌艺术独具的澎湃激情、新奇想象、深邃意境与和谐韵律。怎样切实提高诗歌的朗诵质量,更好地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呢? 1.读出诗的情味 读诗如品茶,都强调“出味”。读诗要读出诗的情味,就要运用语调的腾挪跌宕、声音的强弱粗细、节奏的快慢变化,来表达不同类型的诗情。读诗应对语调进行艺术的加工渲染,或淋漓酣畅,或婉转派回,或跌宕高亢,使有声语言化成色彩,变成形象,让听众在听觉中负载着诗中的文字意义,产生移觉作用,步入深邃的诗境之中。训练: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中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秋景图,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首诗的基调是积极向上的,朗诵的时候,要注意运用高低变化、拖长字音、轻吐重读和拖腔上扬等技巧,将作品中那种时而恬静、时而喜悦、时而热情豪放的情绪表现出来,给听众以爽朗、振奋的感觉。诗的一、二句写远景,朗诵时,要给人以恬静、舒适的感觉。第三四句写近景,应读得热情豪放。“远上”的“远”重而长,把听者的视线引向又高又远的山上。“斜”字音轻轻拖长,使人联想到小路蜿蜒伸入山巅的情景。第二句的“有”低而拖长,“人家”两字长短均匀,流露出喜悦之情。第三句的“爱”和“晚”字要以柔和的声调把上升调值读全。“霜”与“红”用拖腔来对比,而“叶”与“花”则要加重“叶”字的读音和“花”形成对比,以显示“叶”比“花”还要好看。朗读时注意语调的变化,以突出主题。 2.读出诗的意境 诗以感情的鲜活、激情的炽热见长,但诗的抒情主要是通过创造意境来完成的。朗读者只有深入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思想、诗人的情思,借助联想与想象,在头脑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画面,在心底与诗人产生共鸣,与诗人一起吟哦,才能使诗歌意境全出。训练: 风流歌 风流哟,风流,什么是风流? 我心中的情丝象三春的绿柳; 风流哟,风流,谁不爱风流? 我思索的果实象仲秋的石榴。 我是一个人,有肉,有血, 我有一颗心,会喜,会愁; 我要人的尊严,要心的颖秀, 不愿象丑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