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学第七章_课程课件.ppt
第七章 课 程,第一节 课程概述一、课程与课程论(一)几种不同的课程观 1课程是知识:是比较早、影响相当深远的观点,也是比较传统的观点。这种观点目前仍然是最具代表性和广泛性的。强调学习者在课程面前是接受者的角色。,2课程是经验:认为课程是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和设计的,课程是学习者个人经验相联系、相结合的,强调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强调和依赖学习者个性的全面参与及主动性、积极性、选择性、感情、兴趣、态度等。3课程是活动: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注意学习者的能动性,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实施课程。,课程概念:课程就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的。“课程是经验”的观点更加符合我国小学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二)课程论 课程论就是研究课程的专门理论。,二、课程的理论基础(一)课程的哲学基础 在课程的各种理论基础中,哲学对于课程的影响最为长久、最为深刻。一是本体论层次。二是方法论层次。(二)课程的心理学基础 与心理学的结盟是课程论形成独立科学的主要条件。真正为课程建立起心理学基础的人是赫尔巴特。,三、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一)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 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学科课程,认为课程就是分别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主要内容,组成不同学科;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活动课程,认为课程应当是一系列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在今后的课程改革与发展中,如何在小学课程中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将是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二)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知识与能力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一定的能力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一定的知识是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基础。知识与能力又各自具有独立性,知识在量上的积累并不必然地导致能力的提高;能力的形成除了与知识相关外,还有自己的规律和特征。,(三)分科与综合的关系 就课程结构而言,包括了分科与综合两个方面才是全面的,就学习者的认识和思维的结构而言,包括了分化与综合两种方式才是合理的。综合课程的研究和尝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达到高潮,成为当代课程实践和理论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四)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关系 1人文主义课程的基本特点(1)在课程目的上,重视人,崇尚个性。(2)在课程内容上,提倡广泛的课程范围。(3)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地尊重儿童,热爱儿童。重视受教育者的需求和兴趣,讲究教学方法,提倡学习的积极主动性。,2科学主义课程的基本特点(1)在课程目的上,强调科学本身的价值和力量,课程要为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服务,即使提到课程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也会归结到二者对于科学的依赖或者科学对于二者的巨大影响方面。(2)在课程内容上,提倡和推崇科学、重视各门科学知识在学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不断增加自然科学的内容,及时吸收科学发展的新成就。(3)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于方法和形式同样讲究科学性,讲究效率。,3人文主义课程与科学主义课程的冲突 第一次冲突是科学主义的课程基本形成并且在学校站稳地位,这一时期科学主义课程代表着课程的进步趋势。第二次冲突是人文主义的课程对科学主义课程主流的冲击,这一时期人文主义课程代表着课程的进步趋势。我国既提倡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又提倡尊重学生和重视个性发展,在课程中同时加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第二节 课程的基本范畴一、课程的目标(一)课程目标的垂直分类1第一层次 反映特定社会对于合格成员的基本要求,明显地带有课程总体目标的性质。,2第二层次 这一层次的目标适用于一定阶段的具体课程,比总体目标更为具体,是总体目标在特定课程领域里的表现。3第三层次 这是更为具体的、与课程关系最为直接和密切的目标。这一层次的目标在具体的课程领域内部展开。,(二)课程目标的水平分类 完整的课程目标应当包括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三个部分,每一个领域又可进行更为详细的区分。在课程目标的水平分类研究中,有德、智、体或德、智、体、美、劳的提法,实际上就是在教育总体目标的层次上所作的水平分类。,二、课程的内容和结构(一)课程的内容 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全部课程问题就是内容问题:课程设计是关于内容的组织安排,课程目的是决定内容的依据,课程评价是判断内容产生的结果,课程实施是内容的逐步实现,等等。我国小学阶段的课程类型主要包括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二)课程的结构1课程的基本结构 课程的一般结构,即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科书。(1)课程计划是课程的总体规划,也称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2)课程标准也称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规定学科的内容范围、逻辑顺序、教学进度和教法上的基本要求。(3)课本即教科书,它是根据教学大纲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一般说来,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是课程的宏观结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是课程的具体结构。,2课程基本结构的不同存在方式(1)以统一要求为特点的存在方式 中国、苏联、日本、法国(2)以多样化为特点的存在方式 英国、德国、美国3课程基本结构的发展变化(1)在统一性基础上增加灵活性 地方课时的安排,是我国课程结构的根本性变化。(2)在多样性基础上增加调控性,4课程结构的改革 学习者的不同学习方式是课程具体结构的基础。决定课程不同结构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最基础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是不同课程的具体结构赖以建立的依据。一般说来,以自主性探索学习方式为基础的课程,采用单元的形式最为适宜。在结构上至少包括主题、任务、评价标准三个部分。,第三节 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一、课程设计的层次与模式(一)课程设计的层次 课程设计就是对于课程的各个方面作出规划和安排。1宏观的课程设计 课程计划2中观的课程设计 课程标准、教科书3微观的课程设计 教师,(二)课程设计的模式 大致可以分为五种,它们是:主观法、经验法、客观法、活动分析法、实验法。主观法和经验法是人们进行课程设计最常用的模式。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深入进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将逐步建立。在众多的课程模式中,美国教育理论家泰勒创立的“泰勒模式”最为著名。,二、课程实施应注意的问题(一)认真落实课程计划,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二)面向全体学生,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打好基础(三)保证不同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