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新四年级下数学第三单元运算定律教案.docx

    • 资源ID:3565385       资源大小:50.56KB        全文页数:3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9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新四年级下数学第三单元运算定律教案.docx

    新四年级下数学第三单元运算定律教案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 一、单元教学内容 运算定律PP 二、单元教学目标 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理解和掌握减法和除法的运算性质,并能应用这些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3、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掌握运算技巧,提高计算能力。 4、在经历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的发现过程中,体验归纳、总结和抽象的数学思维方法。 5、在经历运算定律的字母公式形成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地思考,并表达自己的思考结果。 6、经历简便计算过程,感受数的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 7、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运算律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理解和掌握减法和除法的运算性质,并能应用这些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四、单元教学安排 运算定律10课时 第1课时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一、教学内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P17P18 二、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难点:由具体上升到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授 1、出示教材第17页情境图。 师: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自行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师生交流后,课件出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你看,这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 2、获取信息。 师: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3、师小结信息,引出课题: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探索发现 第一环节 探索加法交换律 1、课件继续出示:“李叔叔今天上午骑了40km,下午骑了56km,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出示: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你能用等号把这两道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40+56=56+40 你还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 学生独自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写出的等式,互相检验写出的等式是否符合要求。 2、观察写出的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 全班交流。从这些算式可以发现: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可以用符号来表示:+=+; 可以用文字来表示:甲数十乙数=乙数十甲数。 3、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又可以怎样来表示发现的这个规律呢? a+b=b+a 教师指出: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4、初步应用: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37+36=36+( ) 305+49=( )+305 b+100=( )+b 47+( )=126+( ) m+( )=n+( ) 13+24=( )+( )第二环节 探索加法结合律 1、课件出示教材第18页例2情境图。 师:从例2的情境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师生交流后提出问题:要求“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 汇报预设: 方法一:先算出“第一天和第二天共骑了多少千米”: (88+104)+96 =192+96 =288 方法二:先算出“第二天和第三天共骑了多少千米”: 88+(104+96) =88+200 =288 把这两道算式写成一道等式: (88+104)+96=88+(104+96) 2、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小组讨论。先比较每组的两个算式,再比较这三组算式,在小组里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集体交流,使学生明确:三个算式加数没变,加数的位置也没变,运算的顺序变了,它们的和不变。也就是: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3、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可以怎样用字母来表示这个规律呢? +c=a+(b+c) 教师指出: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初步应用。 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数。 (45+36)+64=45+(36+ ) (560+ )+ =560+(140+70) (360+ )+108=360+(92+ ) (57+c)+d=57+( + ) 巩固发散 1、完成教材第18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填写,组织汇报时,让学生说说是根据什么运算律填写的。 2、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哪些符合加法结合律? (1)470+320=320+470 (2)a+55+45=55+45+a (3)(27+65)+35=27+(65+35) (4)70+80+40=70+40+80 60+=+50 (6)b+900=900+b 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知道了如何用符号和字母来表示发现的规律。 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例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例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40+56=96(千米) (88+104) +96 88+(104+96) 56+40=96(千米) =192+96 =88+200 =288(千米) =288(千米) 40+56=56+40 (88+104)+96=88+(104+96) a+b=b+a +c=a+(b+c)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六、教学后记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第2课时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一、教学内容: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P20P21 二、教学目标: 1、知道简便运算的基本思想方法是凑整,利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使运算简便;会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律,对某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2、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简便计算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难点:能正确迅速找出凑成整十、整百或整千数的两个加数。 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授 1、根据运算定律,在 上填上合适的数或字母。 + = +(b+c) 125+38+75=(125+ )+38 2、计算并验算。 480+547 456+358 789+457 利用加法交换律,我们可以进行加法的验算。在计算过程中,这两个运算律还可以使计算简便。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知识。板书课题: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探索发现 1、出示教材第20页例3情境图。 创设情境:回顾李叔叔骑车旅行一事,得知李叔叔后四天将继续行驶并计划好了骑车的行程。 李叔叔是如何安排后四天的行程计划的?按照计划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你会计算吗? 2、解决问题。 教师出示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学生独立解答。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15+132+118+85。 3、组织交流。 交流各自的算法,全班汇报。 汇报预设: 方法一: 115+132+118+85 =247+118+85 =365+85 =450 方法二: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115+85)+(132+118) =200+250 =450 4、比较算法。 比较一下哪种算法更简便,你是怎么想的,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教师强调:在计算时,应先观察题目,分析是否能够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学生小结:把能凑成整十、整百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可使运算简便。 5基本运用。 用简便方法计算。 718+57+82 57+62+138 (1)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 (2)师生共同归纳方法:碰到一个加法算式,先看有没有能“凑整”的数,如有,再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观察有没有能凑整的数。 如无,按顺序计算或竖式计算;如有,用加法运算律计算。 6、凑整训练。 把左边和右边的数相加的和是整百、整千的用线连起来。 36 283 1597 253 47 164 317 403 决定是否运用运算律,关键看题中有没有可凑整的数。因此要正确迅速地做出决定,必须加快我们分辨凑整数的速度。 检测评价 1、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集体订正。交流时让学生说清楚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 60+145+40+355 372+42+258 146+143+54+257 评价反馈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如何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让学生互相补充,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明确只要把能凑成整十、整百或整千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就可使运算简便。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例3:按照计划,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 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千米) 关键:“凑整” 方法:“用运算律” 在计算加法时,运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六、教学后记 第3课时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一、教学内容: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P20P21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2、培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算法进行计算的意识与能力,提高观察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3、通过课堂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运用其进行简便计算。 难点:学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授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凑数游戏。 师:我先说一个数,你们再说一个数,你们说的数与我说的数的和或差是整百数。 师生游戏。 同学们玩得真棒!凑整是简便计算中比较常用的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简便计算。 板书课题:连减的简便计算。 探索发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4情境图。 提问: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 数学信息:李叔叔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 想一想:怎样计算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2、列式计算。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 3、汇报展示。 指名汇报,说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 汇报预设: 方法一:先用总页数减去昨天看的66页,再减去今天看的34页,最后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 234-66-34 =168-34 =134(页) 方法二:先算出李叔叔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然后从总页数里减去看过的页数,最后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 234-66-34 =234-(66+34) =234-100 =134(页) 方法三:先用总页数减去今天看的34页,再减去昨天看的66页,最后算出 还剩多少页没看: 234-66-34 =234-34-66 =200-66 =134(页) 4、拓展提高。 提出问题: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进行计算?为什么?234-66-34与234- (66+34)哪种计算方法更简便? 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的理由。 师:如果我把234改成266,想一想,这个时候选择哪一种方法计算更简便?为什么? 组织学生自由讨论,发表各自的意见。 5、发现、总结规律。 (1)发现规律。 师:你能像上面这样举出连减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如:251-30-70=251-(30+70)或154-68-54=154-54-68。 (2)总结规律。 交流讨沦:通过刚才这道题可以看出,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方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在计算连减时怎样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总结: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也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减;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我们要根据数字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用字母该如何表示呢? 交流后出示:a-b-c=a-(b+c)。 6、即时练习。 完成教材第21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进行简便计算的。 检测评价 1、在里和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运算符号或数字。 146-55-45=146(4545) -=() 624-172-328= a-b-c=a( ) 213-= (6832) 2、想一想,不改变运算顺序,谁会计算得快一些? (1)126-48-52 126-(48+52) (2)364-(153+47) 364-153-47 (3)685-(228+272) 685-228-272 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学习了减法的简便计算,知道了在减法里,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板书设计 连减的简便计算 例1:李叔叔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234-66-34 234-66-34 234-66-34 =168-34 =234-(66+34) =234-34-66 =134 =234-100 =200-66 =134(页) =134(页) 在减法里: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 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六、教学后记 第4课时 练习六 一、教学内容:练习六P22P23 二、教学目标: 1、完成加法运算定律及减法性质的练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培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授 师: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运算定律及减法的有关简便计算,今天这节课主要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相应的练习。 引出本节课练习内容,板书课题:练习六。 基本练习 1、回忆知识,明确重难点。 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前几节课中学习了哪些知识? 2、指名学生口答,全班集体交流。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六”。 完成教材第22页第1题。 组织学生计算,完成后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应用了哪些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 完成教材第22页第2、3、4题。 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及时反馈解决问题的情况:哪里可以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完成教材第23页第5题。 课件出示表格后,让学生理解题意。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完成表格的填写。填写后进行全班的交流和展示,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完成的,分别应用到了哪些 运算定律。出示题目后,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说出解答的思路和过程,确定解体的方案,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能应用减法的性质解决问题。 检测评价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口里填上适当的数,在内填上适当的符号。 (33+16)+84=33+(16+口) (168+24)+76=口+ 168-48-52=口- (4852) 654+a+46=(654+口)+口 2、判断正误并改正。 364-120- 80 改正 258- (158+69) 改正: =364-120+80 =258-158+69 =364-200 =100+69 =164 ( ) =169 ( ) 3、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 45+180+20+155 67+25+33+75 574-74-200 367-36-64 4、解决问题。 一班有图书256本,二班有图书365本,三班有图书744本,四班有图书235本,平均每个班有图书多少本? 四年级三个班在“献爱心、助灾区”的活动中共计捐款1378元,其中四(1)班捐款622元,四(2)班捐款378元,四(3)班捐款多少? 评价反馈 本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师生共同小结。 板书设计 练习六 加法的交换律:a+b=b+a 加法运算定律 加法结合律:+c=a+(b+c) 减法的性质: a-b-c=a-(b+c) 六、教学后记 第5课时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一、教学内容: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P24P26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并用字母表示。 2、经历发现并归纳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全过程,学习“猜测验证”的科学思维方式,提高类比、分析、概括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难点:能正确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算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授 1、复习旧知。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53+ =a+ 26+36+64=26+( +64) 342+(158+86)= (342+ )+ (b+28)+172= +( +172) (2)怎样计算简便就怎样算。 67+87+13 65+50+50+135 师:怎样用字母表示加法的运算定律? 师生交流后小结: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2、引入新课。 加法运算定律有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在其他运算中,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规律呢?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乘法中会有什么定律? 学生反馈后板书课题: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探索发现 1、探索乘法交换律。 (1)出示教材第24页情境图。 让学生观察情境图,用自己的话说明题意。并提出问题:负责挖坑、种树的 一共有多少人? (2)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4×25=100或25×4=100 (3)引导学生把这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 4×25=25×4 (4)让学生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并在小组里说说有什么发现。 通过观察和交流,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5)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因数,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学生尝试书写。 教师板书:a×b=b×a。 强调:这就是乘法交换律。 2、探索乘法结合律。 (1)根据情境图,提出问题: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学生抽立列式解答。全班交流汇报。 汇报预设: 方法一:先计算一共种了多少棵树,再计算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5×5)×2 =125×2 =250(桶) 方法二:先计算每组种的树要浇多少桶水,再计算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5×(5×2) =25×10 =250 (3)认真观察这两个算式的数据和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 (4)下面我们再来算一算,比一比。看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13×(25×4) 24×(125×8) 13×25×4 24×125×8 学生计算并汇报。 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示发现的规律? 学生汇报,集体交流。 师小结: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5)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因数,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学生尝试书写。 教师板书:(a×b)×c=a×(b×c)。 3、比较归纳。 提出问题:比较加法交换律与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与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区别,先在小组中互相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交流后小结:交换律是两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结合律是三数相加、相乘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和不变。 4、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5页“做一做”。 (1)学生先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2)订正时注意书写的规范,并让学生说说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教师强调:在计算时,要先观察算式的特点,分析是否可以进行简便计算。 检测评价 1、下列各式运用的乘法交换律是否正确?为什么? 200×5=5×200 15×6=15×6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 2、在下列方框中填上适当的数。 50×15×4=50×(×) 125×8×32=×口 3、用简便方法计算。 26×125×8 25×32×4 评价反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让学生互相补充,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 师生交流后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会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 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a×b=b×a (a六、教学后记 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b)×c=a×(b×c) 第6课时 乘法分配律 一、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P26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并能用字母表示发现的规律。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与合作交流的能力,会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难点: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授 1、回顾已经学过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让学生用字母表示。 2、导入。 (1)出示下面两组算式: (6+4)×5 6×5+4×5 (3+7)×10 3×10+7×10 要求:把每组中两个算式得数相同的用等号连接。 (2)设疑、激趣。 通过口算,我们发现这两组算式分别相等,这是为什么呢?这里面是否有什么奥秘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探索发现 课件继续出示“植树”情境图后,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从图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条件。 (2)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汇报预设: 方法一:先求每组有多少人,再求参加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4+2)×25 =6×25 =150(人) 方法二:先求挖坑、种树的有多少人,再求抬水、浇树的有多少人,最后求参加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4×25+2×25 =100+50 =150(人) (3)讨论: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两个算式的得数有何关系?用什么符号连接?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得出:(4+2)×25=4×25+2×25。 2、探索规律。 (1)发现规律。 观察“(4+2)×25=4×25+2×25”,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4加2的和再乘25的结果与4和2分别乘25,然后把乘积相加所得的结果相等。 (2)提出假设。 是否任意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都会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的和呢? (3)举例验证。 让学生独立举例验证,验证后把自己举的例子在小组内交流分享。 全班交流举的例子。 交流可以分两个层次:交流学生的举例是否符合要求;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 (4)总结规律。 仔细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联系与区别?你发现规律了吗?你能用一句话完整地把这个规律表述出来吗? 师生交流后小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3、建立模型。 提出问题:你们会用图形、文字或字母等符号来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汇报预测; (1)(+)×=×+× (2)×丙=甲×丙十乙×丙 (3)×c=a×c+b×c 同时说明,我们一般选择用字母来表示乘法分配律。 4、即时练习。 完成教材26页“做一做”,集体订正。 检测评价 我们发现了乘法分配律,它又有怎样的应用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试一试。 1、填一填。 5×(24+12) =5×( )+5×( ) 65×20+35×20=( + )×20 2、简便计算。 (20+4)×25 66×72+34×72 (1)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2)汇报计算方法,重点说为什么这样算。 (3)小结: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评价反馈 师:谁来说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师生交流后小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例7: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方法一: (4+2)×25 方法二: 4×25+2×25 =6×25 =100+50 =150 =150(名)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用字母表示: (a+b)×c=a×c+b×c 六、教学后记 第7课时 练习七 一、教学内容:练习七P27P28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综合练习进一步熟悉学过的运算定律,能够运用学过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通过练习课更深入地理解乘法运算定律,灵活使用运算定律解决计算问题,提高思维能力。 3、开拓思维,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练地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难点:运用所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授 师:在前面几节课中,我们主要学习了有关乘法的运算定律,今天这节课要应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相应的练习。板书课题:练习七。 基本练习 同学们,在乘法运算定律的学习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指名学生口答,集体交流。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并说一说自己所学习的内容,并对乘法运算定律进行比较。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七”。 1、完成教材第27页第1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独立口算,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27页第2题。 出示题目后,可让学生先独立填写,再在小组内说一说各题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3、完成教材第27页第3、5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4、完成教材第27页第4题。 题目出示后,让学生判断哪些算式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并说一说自己判断的理由。 5、完成教材第28页第6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先说一说如何运用乘法分配律,能使计算更加简便。 6、完成教材第28页第7题。 先让学生观察每一组算式,判断上下两个算式得数是否相等,并说一说理由。 7、完成教材第28页第8、10题。 出示题目后,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解决,让学生说出解答的思路和过程,确定解题的方案,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8、完成教材第28页第9题。 题目出示后,让学生进行判断。 集体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判断的理由,正确的算式分别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检测评价 1、填空题。 (125×37)×8=( × )×37 (67+25)×4= × + × 86×14+14×14=( + )× (125+62)×8=125× + ×8 2、用简便方便计算下列各题。 125×17×8 (25+16)×4 46×37+54×37 102×35 3、解决问题。 水果店运来苹果32箱,梨18箱,两种水果每箱都是15千克。运来的苹果和梨一共多少千克? 一张桌子56元,一把椅子24元。购买课桌椅45套,共需多少元? 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练习七 乘法交换律:在乘法中,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用字母表示:a×b=b×a 乘法运算定律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用字母表示:(a×b)×c=a×(b×c) 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六、教学后记 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用字母表示: a+b)×c=a×c+b×c或a×(b+c)=a×b+a×c 导入新授 1、口算。 4×( ) =12 100÷( )=25 4×( )=32 1000÷( )=125 2×5= 50×2= 25×4= 8×125= 125×80= 40×25= 刚才的口算题,你们很快就算出了结果,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在乘法运算中 有哪三对好朋友呢? 教师板书:5×2= 25×4= 125×8= 请同学们要牢记这三对好朋友,一会儿它要给我们很大的帮助。 2、简便计算。 5×13×4 32×(200+4) 5×99+5 让学生说一说简便计算的方法和计算的过程。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简便计算。 板书课题:乘、除法的简便计算。 探索发现 1、教学例8。 课件出示教材第29页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师生交流后,教师可选择重要问题进行解决。 (1)解决问题: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 学生尝试计算,探索简算方法。 师:我们先来研究12×25应该怎么算更简便些。 展示交流各种算法,并说明算理。 交流预设: 方法一:12×25 =(3×4)×25 =3×(4×25) =3×100 =300(个) 方法二: 12×25 =(10+2)×25 =10×25+2×25 =250+50 =300(个) 方法三:12×25 =12×(100÷4) =12×100÷4 =1200÷4 =300(个)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在计算25×12时,方法一把12写成4与3的乘积,目的是4个25的乘积是100,可得25×12=25×4×3=100×3=300; 方法二是把12写成10与2的和,目的是可以利用乘法分配律,先计算10个25是多少,再计算2个25是多少,最后把计算的结果相加。 方法三是把25看成100,扩大到原来的4倍,为使积不变,再除以4。 引发思考

    注意事项

    本文(新四年级下数学第三单元运算定律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