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新人教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九单元.docx

    • 资源ID:3563930       资源大小:49.73KB        全文页数:2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9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新人教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九单元.docx

    新人教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九单元第十单元:总复习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中,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有: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内容有:观察物体、三角形、图形运动;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有: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实践与综合领域的内容有:数学广角鸡兔同笼、综合与实践等。所以,对本册教材的复习要关注学生的知识经验与过程体验,体现知识的概括、总结、分类、系统化的过程,要改变学生的复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复习方法。 学情分析:这册教材内容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基本概念多,也比较抽象,很多内容都是今后进一步学的基础。通过总复习把本册内容进行系统地整理和梳理,使学生对所学概念、计算方法恶化其他知识有更好的掌握,并把各单元内容联系起来,形成较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另外通过总复习,查漏补缺,使学习比较吃力的孩子,能弥补当初没学会的知识,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着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并会利用平移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图形运动的认知和探索过程,感知图形运动的现象和特征,并积极体验观察、想象、推理和分析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欣赏图形的运动所创造出的美,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接受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掌握图形的平移特征,会画出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难点: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使学生掌握图形的平移,并会画出在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上平移的图形。 课时安排:本单元用4课时教学 第一课时:轴对称 课型 新授 教学时间 备课人 李宗和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材第82页的内容及第84页练习二十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图形,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通过数一数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概括出轴对称的性质。 2、会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掌握画图的方法和步骤:先画出几个关键的对称点,再连线。 过程与方法:经历轴对称图形的认知和探索过程,并积极体验观察、想象、推理和分析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审美观念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画出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理解轴对称的意义。 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法 学法 课程资源 创设情境、直观演示 观察交流,操作实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观察情景图,你能发现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生:吧这些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完全重合。 师:你还能举出这样特征的图形吗?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上面图形的特征? 生:如果沿着某一折痕对折,折痕两边完全重合,像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折痕就是它的对称轴。 师:对,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 师:你能试着在图上画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吗?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轴对称图形。 二、自主探究 1、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师:看一看,数一数,你能发现什么? 师:观察方格中的松树图,中间这一条直线表示什么? 生:从图中可以看出,如果把给出的松树图沿着中间的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完全重合,这说明松树图是轴对称图形,中间的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 师:图中A和A有怎样的关系? 生:点A和点A分别在对称轴的两旁,点A到对称轴的距离是3, A到对称轴的距离也是3。 个性设计 即需修改的内容 师:点A和点A在这幅图中是一组对应点。 师:你还能找到图中其他的对应点吗?你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出每组对应点吗? 生:如图所示,B和B、C和C、D和D分别是三组对应点。 师:如果连接图中的点A和点A,你会发现什么? 生:点A和点A的连线与对称轴垂直。 师:连接B和B、C和C、D和D还具有上述性质吗? 生:这些对应点的连线都和对称轴互相垂直。 2、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师:根据对称轴,补全下面的轴对称图形。 师:读情境图,你能发现什么? 生:方格图中给出了对称轴和一个抽对称图形的一半。 师:所要解答的问题是什么,你知道吗? 生: 所要解答的问题是补全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师: 还可以怎样叙述这个问题? 生:还可以叙述为画出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师:怎样画出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根据什么来画? 生:数出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在对称轴的另一侧点出关键点的对称点;顺次连接描出的各个点即可。 师:谁能来展示一下你画出的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生1: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生2:轴对称图形中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连线垂直于对称轴。 生3: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时,先确定对称轴,找出关键点,数出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然后点出关键点的对应点,最后依次连接各个对应点,就可以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师:你能简要概述一下上面画轴对称图形另一半时的步骤吗? 生:确定对称轴后,一找关键点;二数出距离;三点对应点;四连线。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通过学习本课,你在学习过程中和情感态度两方面与哪些收获? 生1:通过学习本课,我体验了图形的对称美。 生2:我知道了画图形的另一半时,要按照一定的步骤来画,也就是按照相应的方法来画。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小练习册相关练习 练习二十1-6题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平移 课型 新课型 教学时间 备课人 李宗和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材第86、第87页的内容及第88页练习二十一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学会识别和判断一个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2、能利用平移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转化”思想。 过程与方法:经历图形平移的认知和探索过程,感知图形运动的现象和特征,并积极体验观察、想象、推理和分析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一步积累平移的学习经验,充分感受观察、操作、实验、探索等活动本身的独特价值,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产生对图形与变换的兴趣。 能按要求画出简单的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会根据平移前后的图形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认识图形的平移变换,探索它的基本性质,建立直观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法 学法 创设情境、引导发现 实验探究、合作探究 课程资源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自学教材第86页例3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平移的过程中,图形的形状和大小是否发生了变化? 平移后的图形的位置是根据什么确定的? 二、自主探究 1、探究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师: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再数一数,填一填。 师:读图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分别是什么? 生:图中给出了已知图形和图形平移后的虚线图形,要求先画出图形,再判断出图形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离。 师:你是怎样理解“平移的方向”的? 生: “平移的方向”,是指给出的图形平移的方向。一般有向上平移、向下平移、向左平移和向右平移。 师:“平移的距离”是指什么? 生:“平移的距离”是指已知图形中的某个关键点,从起始位置到终止位置所移动的方格数量。 师:平移时,物体本身方向不会发生改变。 师:图中给出的已知图形先向上平移5个方格,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可以选图形中最底端的横线,看平移后移到哪儿,平移前后这组线中间有几格,图形就平移了几格。 师:看图形平移前后的一组对应线,这组对应线中间有几个方格,图形就平移了几个方格。大家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还可以选图形最顶端的这个店,看看它平移后的位置,然后数一数这两个点之间有几格,图形就平移了几格。 师:看图形平移前后的一组对应点,这组对应点中间有几个方格,图形就平移了几个方格。除了上面这组对应线以外,我们还可以找到其他的对应线,自己试着找一找,看看是不是向上平移了5格? 师:利用找对应点的方法,自己判断图形是不是向右平移了7格。 师:观察上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对一年向右平移几格,对应线也向右平移几格。 师:你能确定图形向下鹅向左平移几格吗? 2、利用平移解决问题。 师:下面这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个性设计 即需修改的内容 师:你能找出情景图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吗? 生1:已知方格图中的不规则图形 生2:所求的问题是求出方格图中给出的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师:通过读图,你发现图形有哪些基本特征? 生:读图可以知道,阴影部分是不规则图形,有两条边是由曲线组成的。 师:能用哪个面积公式直接计算? 生:不规则的图形无法直接用公式进行面积的计算。 师:如果把不规则图形左边的半圆剪下来,向右平移6格,这个不规则图形就会转化为一个什么图形? 生:转化为一个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的长方形。 师:你会解答了吗? 生:6×4=24答:这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生1:图形在平移前后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大小和形状是不变的。 生2:确定平移的距离可以数对应点移动的距离,也可以数对应线移动的距离。 生3:平移的方向有向上、向下、向左和向右平移。 生4:利用平移知识,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可以解决很多数学问题。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通过学习本课,你在学习过程中和情感态度两方面与哪些收获? 生1:我知道了平移的方向有4个。 生2:我知道了确定平移的距离的方法可以数对应点或数对应线段间的距离。 生3:把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这是数学的转化思想,利用转化思想可以解决许多数学问题。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练习二十一的第题。练习册相关内容 1-6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单元试卷 教学时间: 第四课时:试卷分析 教学时间 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教材把“平均数”编排在统计中进行教学,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从统计的角度去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四年级学生的统计意识比较薄弱,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对肤浅,而用统计的思想去理解“平均数”需要有一定的统计意识和一定的生活经验,而正是由于受到这两方面的不足,影响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学生在第一阶段学习了较多的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统计表,经历了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成一个复式统计表的过程。因此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学习应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讨论和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进而从更高的角度认识统计图和统计量,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1、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3、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判断。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统计图表的补充、对数据的分析,进一步认识统计的作用,掌握分析数据和求平均数的方法,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观念、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意义,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会进行一些分析和判断。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意义,纵、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 课时安排:本单元用5课时教学 第一课时:轴对称 课型 新授 教学时间 备课人 李宗和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材第90、第91页的内容及第93页练习二十二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动手实践、引导探究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法 学法 课程资源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上课前我想考考大家。 一次数学测验中,班级平均分是90分,你猜猜这个班的马莉莉同学可能会得多少分?为什么? 师:班级平均分是马莉莉的实际分数吗?如果不是,你知道“班级平均分是90分”是什么意思吗?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数,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怎样求平均数呢? 二、自主探究 1、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 师:读情境图,你能找到哪些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个性设计 即需修改的内容 生1:从情景图中可以读出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分别收集了14、12、11和15个塑料瓶。 生2:所解答的问题是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师:你能解释“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的意思吗?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意思是把收集到的这些塑料瓶按照人数进行平均分配。也就是把收集瓶子数量较多的转移给数量较少的,最后达成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你能理解“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吗?在情景图中会表示出“同样多”吗? 师:你是怎样表示出“同样多”的? 生: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达到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还可以怎样说? 生: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就是平均每人收集到的塑料瓶的个数。 师:像这样,通过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观察上图发现,还可以先求出塑料瓶的总数量,然后进行平均分配,可以求出平均每人收集的塑料瓶的个数。 师:请用算式表示出来。 生: ÷4 =52÷4 =13 答: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师:谁能总结一下平均数的求法? 生: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师: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叫先合后分计算。 2、进一步强调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师:读图表,你能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吗? 生1:已知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踢毽比赛成绩表。 生2:所求的问题是男、女两队,哪个队成绩好? 师:“哪个队成绩好?”是什么意思?用什么成绩来比较? 生:如果比较两队的总成绩,有失公平,因为两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比较两队的平均成绩比较公平些。 师:你能说出总成绩、每队人数和每队的平均成绩之间的关系吗? 生: 师:怎样列式解答呢? 生: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5 ÷4 =85÷5 =76÷4 =17 =19 1719 答:女生队的成绩好些。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把多的塑料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塑料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 生2:用先合后分计算的方法求平均数时,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生3:当个数不同,用总数量不能比较出结果时,可以用两组量的平均数来比较。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可以利用移多补少法来求平均数,还可以用先合后分计算的方法来求平均数。 生2:我学会了用数据分析、比较等多种方式来解决问题,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3:我知道了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小练习册相关练习 练习二十二1-6题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复式条形统计图 课型 新授 教学时间 备课人 李宗和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材第9597页的内容及第98页练习二十三 知识与技能:经历将两个相关联的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成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过程,认识横向和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感受图例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过程,在描述和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中,进行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品质,以及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法 学法 课程资源 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理解单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异同,并能在有纵轴、横轴的图上用复式条形表示相应地数据、 能看懂复式条形统计图,并尝试在复式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并作出合理的分析与预测。 质疑引导 演示讲解 小组合作、独立思考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读统计表,说说你能读出哪些已知条件。 生:XX年、XX年、XX年和XX年某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数分别为21万、27万、35万、46万和58万、54万、49万、43万。 师:根据统计表给出的数据,你能分别完成城镇和乡村人口条形统计图吗?今天我们就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自主探究 1、认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观察教材第95页给出的“某地区城镇人口统计图”,说说你的发现。 生:横轴表示年份,纵轴表示人数,一格代表10万人。 师:你能独立把“某地区城镇人口统计图”补充完整吗? 个性设计 即需修改的内容 师:在补充上面的统计图时,需要注意什么? 生:注意横轴上的年份和纵轴上的人口数要对应,另外,画出长条后还要在上方标出数据。 师:自己把“某地区城镇人口统计图”补充完整。 学生汇报。 师:补充了上面的两幅条形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条形统计图是用不同长度的直条表示数量的多少。 师:如何在一个统计图里描述上面你们所说的这些信息呢? 生:如果把上面的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在一起,就能得到下面这幅条形统计图,在这幅统计图中,右上角表示的就是这幅统计图的图例,其中表示城镇人口,表示乡村人口,在数学上,将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以后就得到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你能试着把这幅统计图补充完整吗? 生: 师:在补充时,需要注意什么? 生:根据图例画直条,不同颜色的直条表示不同数据,另外还要记得标数。 师:上面的这幅统计图就是复式条形统计图,观察统计图,说说它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何不同? 生1:复式条形统计图是同一事件有两种数据,单式条形统计图是一种事件,一种数据。 生2:复式条形统计图一定要有图例,而单式条形统计图可以没有图例。 生3: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时,直条高度要弄清楚,并且要标上数据。 生4:间隔要均匀。 师:根据上面的统计图,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哪年城镇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生:要解答哪年城镇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只需要看颜色是“”的长方形直条就行,通过对比,发现XX年城镇人口最多,是46万,XX年城镇人口最少,是21万。 哪年乡村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生:要解答哪年乡村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只需要看颜色是“”的长方形直条就行,通过对比,发现XX年乡村人口最多,是58万,XX年乡村人口最少,是43万。 哪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多?哪年最少? 生:要比较哪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多和最少,需要分别计算出每年的城乡人口总数,再比较。 XX年:21+58=79 XX年:27+54=81 XX年:35+49=4 XX年:46+43=89 79818489 所以,XX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少,XX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多。 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生:通过观察、对比和计算,发现城乡人口总数在逐年增加。 2、认识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如果把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横轴和纵轴的表示年份和数量的位置交换一下,即用横轴表示人数,纵轴表示年份,就得到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和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生:横轴表示人数,纵轴表示年份,就制成了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你能把上面的统计图补充完整吗? 师:画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与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生:画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和步骤与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类似,不同的是数量在横轴上,年份在纵轴上。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复式条形统计图是用两种直条表示两种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把这些直条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生2:单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条形统计图都能形象地表示数据的变化情况,不同的是复式条形统计图还可以同时表示两种数据的变化情况。 生3: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时,要写出统计图的名称、横轴、纵轴分别表示的意义;定好单位长度和图例;根据图例画不同的直条表示数据并标数。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通过学习本课,你有哪些收获? 生1:我知道了统计表与统计图可以相互转化,这体现了数学的“转化”思想。 生2:我知道复式条形统计图图例的作用。 生3:复式统计图有横向和纵向之分,这也体现了同一数学知识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生4:我能根据复式条形图中的有关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练习册相关练习。练习二十三的第1-6题。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营养午餐 课型 新授 教学时间 备课人 李宗和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材第101、第102页的内容。 知识与技能: 1、帮助学生理解“不低于”和“不超过”的含义及用数学符号表示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经历综合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等相关知识,设计调配科学、合理的午餐食谱。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能合理地调配午餐食谱,改变平时不正确的饮食习惯。 理解“不低于”和“不超过”的含义及用数学符号表示的方法。 能综合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等相关知识,设计调配科学、合理的午餐食谱。 质疑引导 演示讲解 小组合作 合作探究 课件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法 学法 课程资源 教学过程 个性设计 一、情境导入 师:民以食为天,每个人都离不开吃饭。今天,老师准备了很多精美的菜肴图片想和大家一起来欣赏。 师:欣赏这些精美菜肴的图片,说出此时的心情。 生:看到美味的菜肴口水直流,特想吃。 师:午餐在生活中很重要。你们觉得一份什么样的午餐才是最好的呢? 师:一份好的午餐除了满足好吃的要求之外,有足够的营养是至关重要的,这是保证我们身体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今天我们学习“营养午餐”。 二、自主探究 师:通过观察A、B、C三种菜谱,你发现这九道菜肴可以分为几类? 生:分为两类: 即需修改的内容 师:任选菜谱A、B、C中的一种,看看你选择的菜谱中的每道菜是荤菜还是素菜,它们的热量、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分别是多少。 菜谱A: 热量:1254+899+911=3064 脂肪:19+15+11=45 蛋白质:20+16+7=43 菜谱B: 热量:2462+1020+564=4046 脂肪:53+16+12=53 蛋白质:6+13+1=20 菜谱C: 热量:1033+1095+497=2625 脂肪:18+23+7=48 蛋白质:7+11+3=21 师:专家建议中,“不低于”和“不超过”的含义你能理解吗? 生:“不低于”就是不小于,也就是大于或等于。 师:用符号表示大于或等于时,可以将“”号和“=”上下对齐并简化写成“”。“不超过”呢? 生:“不超过”就是不大于,也就是小于或等于。 师:用符号表示小于或等于是“”。 师:现在你能用数学语言描述一下专家的建议吗? 生:热量2296千焦,脂肪50千克。 师:判断一下学校食堂菜谱是否符合标准。 生: 所以,以上提供的菜谱A符合儿童营养标准。 师: 根据专家的建议,10岁左右的儿童从每餐午饭菜肴中获取的热量应2926千焦,脂肪应50千克,自己设计一种午餐菜肴,看是否符合标准。 生: 师:在全班搭配出的所有方案中,每人选出6种喜爱的方案,并进行喜爱人数、男生人数、女生人数统计,填入下表。 方案 配菜编喜爱人男生人女生人号 数 数 数 1 2 3 4 5 6 师:根据上面的统计表,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根据调查的最喜欢六种搭配中,把每种搭配的蛋白质含量填入下表,并找出哪种搭配的蛋白质含量最高? 方案 菜一 菜二 菜三 总量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了解本班偏胖或偏瘦同学的饮食习惯,请你向他们提出合理的饮食建议。 生:在饮食方面要不偏食、不挑食,要讲究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吃出健康。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读作大于或等于,“”读作小于或等于。 生2:“不低于”就是不小于,也就是大于或等于。用符号表示大于或等于时,可以将“”号和“=”上下对齐并简化写成“”。 生3:“不超过”就是不大于,也就是小于或等于,用符号表示小于或等于是“”。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点菜时,不能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也应该科学合理、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练习册相关练习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单元试卷 教学时间: 第五课时:试卷分析 教学时间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鸡兔同笼 教材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流传下来的一类数学妙题,它集题型的趣味性、解法的多样性、应用的广泛性于一体,具有训练智能的教育功能和价值,是实施开放式教学的好题材。 教材呈现两种解题思路:列表尝试法和假设法。列表尝试法能直观反映数据的变化,学生容易接受,但数据较大时比较繁琐不宜采用;假设法是一种算术方法,计算比较简便,但理解算理有一定难度。在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引导学生反思提升,通过鸡兔同笼问题与生活中类似问题的比较,帮助学生建立“鸡兔同笼”结构特点和解决模型。 在这节课中,主要采用适时引导和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尝试、探索、交流合作中弄懂“鸡兔同笼”问题的基本结构特征,经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性策略。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了解“鸡兔同笼”问题的结构特点,掌握用列表法和假设法解决问题,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性策略。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体会到“鸡兔同笼”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体会用假设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教学难点:理解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算理。 课时安排:本单元用1课时教学 第一课时:鸡兔同笼 课型 新授 教学时间 备课人 李宗和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P103-105。 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了解“鸡兔同笼”问题的结构特点,掌握用列表法和假设法解决问题,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性策略。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体会到“鸡兔同笼”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法 学法 课程资源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体会用假设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理解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算理。 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同学们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道我国古代非常有名的数学趣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这四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指生回答板书。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三大趣题之一,记载于孙子算经一书中,距今已有内容 1500多年。 二、探究交流,尝试解决问题。 1.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题目里的数字改小一点。“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条腿。鸡和兔各有几只?” 2.我们一起来看看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的鸡和兔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数学信息? 让学生理解:鸡和兔共8只。鸡和兔共有26条腿。 鸡有2条腿。 兔有4条腿。 3我们先来猜猜,笼子中可能会有几只鸡几只兔呢?学生猜测,在猜测时要抓住哪个条件呢?那是不是抓住了这个条件就一定能猜对呢? 学生猜测,老师板书 4怎样才能确定你们猜测的结果对不对? 尝试列表法 为了研究老师把所有的可能按顺序列出来了,我们先看表格中左起的第一列,8和0是什么意思?那笼子里是不是全是鸡呢?那就是把里面的兔也看成鸡来计算了,那把一只4条腿的兔当成一只2条腿的鸡来算会有什么结果呢? 假设法 1假设全是鸡 8×2=16 26-16=10 4-2=2 10÷2=5兔 8-5=3鸡 算出来后,我们还要检验算的对不对,谁愿意口头检验。 生:3×2+5×4=26,5+3=8。 师:看来做对了,最后写上答语。 2假设全是兔 我们再回到表格中,看看右起第一列中的0和8是什么意思?那是不是全都是兔呢?也就是假设笼子里全是兔。那把兔当了鸡在算。那就是把里面的鸡也当成兔来计算了,那把一只2条腿的鸡当成一只4条腿的兔来算会有什么结果呢? 先用假设全是鸡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假设全是兔又应该怎么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呢?同学们能自己解决吗?如果有困难可以同桌边或小组讨论。 小结:刚才我们假设都是鸡或都是兔,所以把这种方法叫做假设法。这种方法能化难为易,是解答鸡兔同笼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 小结: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用到了哪些方法? 好,让我们一起再次回到XX年前的这道题目:,看看古人是怎样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 1假如让鸡抬起一只脚,兔子抬起两只脚,还有26÷2=13只脚。 2这时每只鸡一只脚,每只兔子两只脚。笼子里只要有一只兔子,则脚的总数就比头的总数多1。 3这时脚的总数与头的总数之差138=5,就是兔子的只数。 三、练习巩固,反思提升。 1课件出示“做一做” 生活中“鸡兔同笼”的问题。 龟鹤问题 有龟和鹤共40只,龟的腿和鹤的腿共有112条。龟、鹤各有几只? 集体反馈。 新星小学“环保卫士”小分队12人参加植树活动。男生每人栽了3棵树,女生每人栽了2棵树,一共栽了32棵树。男、女生各有几人? 引导学生建立“鸡兔同笼”问题的数学模型。 看来鸡兔问题这类问题我们不只局限算鸡和兔的只数问题上,只要能用“鸡兔同笼”问题来解答的问题都可以统一叫做“鸡兔同笼”问题。今后我们就用刚才学到的“鸡兔同笼”方法,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们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板书设计: 鸡兔同笼 列表法 假设法 作业设计: 小练习册相关练习 练习二十四1-6题 课后反思:

    注意事项

    本文(新人教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九单元.docx)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