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新人教七年级生物下册教学计划.docx

    • 资源ID:3563697       资源大小:40.03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9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新人教七年级生物下册教学计划.docx

    新人教七年级生物下册教学计划七年级生物下册教学计划 城关中学 郑淑平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获得生物圈中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的基本知识。 2、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生理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3、知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 能力目标: 1、正确使用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2、进一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设计实验的能力。 3、利用科学的一般探究方法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类与所生存的生物圈之间的关系,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2、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3、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4、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二、质量目标 合格率65%左右、优秀率30%左右、人均分都达到联考校前两名。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讲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生物学。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教学内容介绍人的生理活动和生长发育都依赖于生物圈的资源和环境;人类的活动更影响和改变着生物圈。这个单元的学习,既要了解人体的构造和生理,还要关注人和生物圈的关系。 生物学下册仅一个单元生物圈中的人。本单元的七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章 人的由来。教材通过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技能训练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人的个体发生和发育,青春期的发育特点和卫生习惯的养成。第二部分包括第二、三、四、五、六章,这部分内容是以人体的生理活动为线索来安排的,让学生了解人体生理活动是如何进行,以及人体有关系统基本的解剖结构,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观点,同时这部分又贯穿了人体生命活动队生物圈环境的依存、适应和影响的生物学观点。第三部分是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本章重点是通过实例分析、模拟探究和拟定计划等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其内在含义是,生物圈中的人理应保护生物圈而付诸行动。 本单元并不是单纯地讲人体生物学,而是在讲述人体的由来、人体结构和生理内容的同时,始终将有关人体的内容放在生物圈或生活环境的背景中,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人体生理或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本单元突出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是以“生物圈中的人”为主题展开的人类生物学、人体生理学、环境生物学等科学的综合。 本册最后编排了第四单元的“单元小结”,目的是协助学生在学习完本单元后清理本单元在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整体要求,引导学生加深对有关的基础知识的理解。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初步获得生物圈中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的基本知识。 2、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生理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教学难点: 1、正确使用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2、利用科学的一般探究方法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 五、学情分析: 1 4班、5班、8班,学生学习态度相对较好,学习兴趣也较浓厚,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听课,认真完成作业,记忆能力也比较强,自学能力也比较强,学习风气较浓。6班、7班、3班一部分同学学习态度不端正,不认真听课,厌学。这样给我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不管怎样,通过上一个学期的学习,大部分同学们已学到了一些生物学基础知识。本期仍要想方设法激发各班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我将竭尽所能开设实验课,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及表达能力。使同学们无论是在知识还是在能力上都迈上一个新台阶。 六、具体措施: 1、备课标、备教材 认真钻研新课标和教材,明确教学要求,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明确本单元本节课在整册教材中的地位,弄清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全面深入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同时挖掘教材固有的思想教育因素,寓思想教育于教学过程之中。 2、备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注意课内外活动相结合,加强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 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能力水平,充分估计学生接受新知识可能遇到的问题。 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 教师能在每一堂课上找到与学生能产生共鸣。 3、备教法、备学法 、精心设计导语,通过生动的语言,借助情感教育,激发学习兴趣,精心诱导、强化教学。 、做好演示实验,达到培养学生能力之目的。培养学生以生物学的角度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能对之加以解答或寻得答案。 、学习和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在语言、板书和操作等方面达到规范、准确和熟练。 、针对教材和学生的总体情况,在备课时,知识的难易程度要控制好,应适应大部分的学生。 、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积极配合老师上好每一节课。 、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注重班级学生成绩的平衡发展。 、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提高其质量,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乐于交流。 、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对学习困难学生个别指导 七、课时安排: 本学期总课时为34课时。 教学内容及参考课时如下: 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 人的由来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 -1课时 第二节 人的生殖-1课时 第三节 青春期 -1课时 第二章 人体的营养 第一节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2课时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2课时 第三节 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 - 1课时 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1课时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2课时 单元复习及单元检测 -2课时 第四章 人体内的物质的运输 第一节 流动的组织 血液- 1课时 2 第二节 流动的管道 血管- -2课时 中期复习及检测-2课时 第三节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 2课时 第四节 输血与血型 - -1课时 第五章 人体内的废物的排除 - -2课时 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2课时 神经系统的组成 - 1课时 第三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课时 第四节 激素调节 - 1课时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第一节 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 -1课时 第二节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1课时 第三节 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1课时 期末复习及检测-4课时 总之,在新学期中,我会努力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和方法去引导教育学生。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由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为“平等中的首席”,从而切切实实地提高教育质量,取得新的成绩。 备课计划 郑淑平 第四单元 生物圈 中的人 第一章 人的由来 第二章 人体的营养 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 第四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王虎堂: 薛建军 张艳艳 第五章 人体 排除内废物 第七 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柳小芸 3

    注意事项

    本文(新人教七年级生物下册教学计划.docx)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