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复习资料.docx

    • 资源ID:3558404       资源大小:53.86KB        全文页数:2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9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复习资料.docx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教育综合基础知识复习资料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战国末期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 “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学不躐等”(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XX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提出“从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教育家赞科夫的代表作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 6、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教育过程提出“结构教学论”强调“无论我们选何种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倡导发现法。 7、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其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阐述了和谐教育思想。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XX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复杂性与创造性;连续性与广延性;长期性与间接性;主体性与示范性、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与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职业心理健康。 25、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心理相容。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8、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29、“我想不到任何无教育的教学”赫尔巴特 30、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 ,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31、 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智力发展的水平。教学过程中要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 32、只重视能力培养的形式教育论(英国洛克和瑞士裴斯泰洛齐)和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实质教育论(英国斯宾塞和德国赫尔巴特)都是错误的。 33、赫尔巴特提出了教育性教学: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检查知识 35、主要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环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量力性原则。 36、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是启发式和注入式。我们应当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37、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38、常用的教学方法: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 (4)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3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作业的布置与反馈;(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40、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教学目标明确。(2)教学内容准确。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3)教学结构合理。教学要有严密的计划性和组织性。(4)教学方法恰当。(5)讲究教学艺术。(6)板书有序。(7)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41、德育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4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知、情、意、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行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但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作为品德培养的开端,即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多端性。 43、活动与交往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础。 44、德育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尊重信任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45、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6、德育的途径:思想品德课是特别的重要途径,其他学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本途径。 47、陶冶教育法的方式主要有环境陶冶、情感陶冶、人格感化、艺术陶冶等。 48、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49、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其中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的了解方法。 50、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这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一、填空题 1、正规教育的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制度化教育;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即意味着制度化教育的形成。 2、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3、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4、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是六艺教育,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门课程。 5、中国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即大学、论语、孟子、中庸 6、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7、古代雅典的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而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 8、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9、传统教育学的代表者是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流派的代言人是杜威。 10、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 二、名词解释 1、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2、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三、选择题 1、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教育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 学记 2、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记载在论语 3、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四书五经 4、义务教育的实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 5、"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等命题的提出者是杜威 6、"教学相长","及时而教"等教育思想最早出自我国的学记 7、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著作是学记 8、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主张"有教无类"的观点的人重视启发教学的教育家是孔予 10、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著作是学记 11在近代西方教育史上,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思想家是洛克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13、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及代表作是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14、重视启发教学,提出"助产术"的人是苏格拉底 15、第一个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6、强调儿童中心主义观点的教育家是杜威 17、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指导而编写教育学的是教育家凯洛夫 18、规范教育学建立的标志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19、在欧洲奴隶社会中,雅典教育注重和谐教育,斯巴达教育特别重视军事体操教育 20、在我国第一个已经实施的近代学制是癸卯学制 四、简答题 1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是什么?1)阶级性2)道统性3)专制性4)刻板性5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2、简述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高等教育的规模的扩展、大众化及类型日益多样化。 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3、20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特点是什么? 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的全球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具有科学性 4、简述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阶段及其代表人物和著作 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3)20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梅伊曼和拉伊;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凯洛夫的教育学 4)当代教育学的发展:现代教学理论的三大流派:布鲁纳、赞科夫和瓦根舍因提出的教学理论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填空题 1、决定教育规模与速度的因素是生产力。 2、制约教育目的的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3、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表现为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4、人力资本的提出者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 5、教育与文化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6、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7、校园文化的核心是校园精神文化。 8、校园文化主要可分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组织与制度文化。 9、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 10、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 1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二、名词解释 1、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2、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教育投资",它指的是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可表现出来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的,是人的资本形态。 三、选择题 1、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政治经济制度 2、决定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的因素是生产力 3、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的因素是 政治经济制度 4、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六艺 5、决定教育目的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6、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主要是通过培养人才表现出来的 四、简述题 1、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答: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的取舍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促进民族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2、简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一、填空题 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3、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4、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等。 5、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6、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7、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 二、名词解释 1、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2、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3、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4、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选择题 1、历史上流传的"狼孩"的故事说明,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及“孟母三迁”的故事反映了环境 对人的重要影响。 3、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4、俗语"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说明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5、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循序渐进。 6、在影响人身心发展的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育 四、简述题 1、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2、简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3、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第四章 教育目的 一、填空题 1、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决定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并成为教育活动归宿的是教育目的 3、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可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4、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5、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6、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的。 7、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 二、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体育: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3、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4、劳动技术教育: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5、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6、智育: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三、选择题 l、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培养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教育目的可以发挥下列哪几种作用?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 3、确定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4、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四、简答题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答:教育目的: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本精神: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问答题 怎样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 答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 一、填空题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学生是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所规定的各项社会权利。 2、儿童权利公约的四个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3、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是教育者,其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4、师生关系在教学上是授受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5、教育活动中最基础的关系是相互促进。 6、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统称为教师的人格特征。 二选择题 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除要求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外,还要求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三、简答题 1、简述教师的职业特点。 答:教师职业的性质: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化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教师职业的特点:“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示范者”角色“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家长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己”的角色“研究者”角色和“学习者”、“学者”的角色 2、简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答: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3、简述师生关系。 答: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 第六章 课程 一、填空题 1、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2、根据课程任务,可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3、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4、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是社会、知识和儿童 . 5、学校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6、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具有以下三个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7、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是教材。 8、课程评价的CIPP模式包括四个步骤: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 9、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CIPP评价模式和CSE评价模式 二、名词解释 1、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指某一门具体学科。 2、教学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3、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编写教科书和教师直接教学的依据课程标准。 4、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5、学校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和选用的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6、基础型课程 :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基础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 三、选择题 1、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2、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的课程是研究型课程 4、注重培养学生基础学力的课程是基础型课程 5、注重发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不同特殊能力的课程是拓展型课程 6、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针对2 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的评价模式是目标评价模式 四、简答题 1、什么是学校课程?学校课程的形式是什么? 答:学校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和选用的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2、简述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答: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3、简述课程实施的结构。 答:安排课程表;分析教学任务;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规划教学单元和课;组织教学活动;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第七、八章 教学 填空题 1、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教学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2、在我国,我们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3、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讲授法 4、教学工作是以上课为中心环节的。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包括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反馈、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5、备课的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设计教法 6、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7、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和道尔顿制等。 8、伴随着近代大工业生产而出现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 9、在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XX年清*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10、教学方法中的讲授法包括讲读、讲述、讲解和讲演四种形式。 11、教师备课最后要落实到写好三种教学计划上,这三种计划是学年教学计划、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 12、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辅助形式有个别教学与现场教学。 二、名词解释 1、教学: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与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连贯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发展其智力和能力的教学方法。包括讲读、讲述、讲解、讲演四种方式。 3、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社会结合方式。 三、选择题 1、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2、教学具有教育性的规律,最初是由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的。 3、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领会知识;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上课。 4、教师通过展示实物、进行示范性实验等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是演示法 5、在理论上论证了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家是夸美纽斯 6、课的类型按任务一般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7、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学习什么实现的? 间接经验 8、我国古代的学记中说,"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这体现了下列哪个教学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9、我国古代论语中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体现了下列哪个教学原则?启发性原则 10、教学方法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 四、简答题 1、简述教学的一般任务。 1)引导人们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5)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表现在:认识对象的间接性和概括性认识方式的简捷性与高效性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与传授性认识的交往性与实践性认识的教育性与发展性 3、简述教学过程的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答: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4、简述教学过程的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答: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5、简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答: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课程性质和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时间、设备、条件;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此外,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还受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制约,这就要求我们要全面、具体、综合的考虑各中相关因素、进行权衡取舍。 6、简述上好课的基本要求。答: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正确;教学结构合理;教学方法恰当;讲究教学艺术;板书有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7、简述教学过程的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的规律。 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8、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 答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多方面的发展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班级授课制的缺点,主要表现在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锻炼提高;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在班级授课制中,无论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只能适应部分学生在班级授课制中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基本空间,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最主要的生活方式,学生的交往授到限制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授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要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 五、辨析题 1、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是文化制约教育的关系。错 2、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对 3、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错 4、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错 5、学生是学习的客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错 6、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授受的关系。错 7、制约课程目标的因素有学生、社会、学科,这三个因素既可单独起作用,又可交互起作用。错 8、德育过程即品德形成过程。错 9、德育过程总是从晓之以理开始的。错 六、论述题 1、某校高中实行分层次教学,即将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四科分别分为A、B、C三个水平层次,学生从高二开始按高一的学业成绩、自己的兴趣、教师的建议等分别选择不同水平的科目内容进行学习。运用所学的教育学理论评析该学校的这一举措。 1提示因材施教,素质教育,分组教学等。 2、下列案例中林老师运用的什么方法?正确贯彻了什么原则? 在教鱼一节课时,林老师事前在水盆里放了一条活鲫鱼,上课时让学生仔细观察鱼的形状、鱼体表面、背鳍、胸鳍、腹鳍、尾鳍,然后问学生各种鳍的作用是什么,学生一下给问住了。这时,林老师用剪刀把鱼的尾鳍剪掉,结果学生发现鱼在水中无法前进了;他又把胸鳍及腹鳍剪掉,结果鱼体在水里失去严衡;再把背鳍剪掉,鱼只能一动不动地躺在水里喘气。通过观察,学生明白了各种鳍的作用。 2提示演示法,直观性。 3 、子路和冉有两学生都问孔子 "闻斯行诸"的意思,孔子回答子路说:"有父亲和兄长在,你干什么事情都得先听他们的意见再做。"而回答冉有则说:"听到一个道理就去做做看。"公西华很奇怪,问孔子为什么同一句话解释不一样,孔子说: "冉有胆小怕事,所以我鼓励他;子路好勇自负,所以我要遏制他。"请分析孔子的做法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3提示因材施教。 第九章 德育 一、填空题1、德 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 2、德育内容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3、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三方面,即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择业指导。 4、德育过程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5、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6、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活动和交往。 7、我国班主任老师总结出的德育经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8、我国德育途径主要有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校外活动,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班主任工作等。 二、名词解释 1、学校德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2、陶冶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熏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有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3、说服法:是通过言语说理,使学生明晓道理,分清是非,提高道德认识的方法。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 三、选择题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进行的顺序是看具体情况,可有多端性 2、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3、提出德育的认知模式的学者皮亚杰、科尔伯格 4、提出德育的社会模仿模式的学者是班杜拉 5、提出德育的体谅模式的学者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 6、教育者利用模范、典型人物的优秀品德对学生进行影响的德育方法是榜样示范 7、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思想政治课和其他各科教学 四、简述题 1、简述德育过程的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答: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 2、简述德育过程有哪些规律可以遵循。 答: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与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渐提高的过程。 五、论述题 :由于学校放学早于工作下班时间,某校初二年级学生放学后处于自流状态,于是打架斗殴、破坏公物及环境的事情屡有发生。为此班主任张老师对学生进行了"学雷锋,爱集体"的宣传教育,并建议同学们放学后到校外找砖头为学校砌花台,美化校园环境,谁找的砖头越多,张老师越给予表扬。没多久,花台砌成了,在此期间,学生打架斗殴及破坏公物情况没有再发生,但外单位却告状,原来是有的学生到人家工地上偷了砖头。请问上例中的张老师贯彻或违背了什么德育原则?提示:贯彻:疏导原则;违背: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第十章 班级管理 一、填空题 1、班级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2、率先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3、通过制定和执行规则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是班级常规管理。 4、提出目标管理的学者是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 5、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学生为核心,建立一套能够持久地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管理机制,确保学生的持久发展。 6、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二、名词解释 1、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

    注意事项

    本文(教育综合基础知识复习资料.docx)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