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教师职业道德及其基本特点(2).docx

    • 资源ID:3555769       资源大小:65.65KB        全文页数:5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9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教师职业道德及其基本特点(2).docx

    教师职业道德及其基本特点第一章 教师职业道德及其基本特点 基本内容: 第一节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 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它包括如下基本旨意: 1揭示了教师职业道德的独特性,说明了它是教师这一职业所特有的,是与教师职业密切联系的专门性道德,是教师在其现实职业生活中应遵守的和应具有的。 2、揭示示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说明教师职业道德不只是在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还包括教师对这些规范或准则中内得而成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二、教师职业道德与道德:作为道德的一种,教师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共道德有着割不断的联系,它们之间有共性,也有个性。 教师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共道德所共有的特征 1相对独立性: 道德在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但是,道德在随社会发展而发展的过程中,与社会的发展的过程中,与社会的发展不总是同步的,具有相对独立性。 在道德发展中,某些道德并不是苍桑变幻和世代更替而发生变化。道德发展与社会发展并不是总是保持着同步性。主要表现为:或滞后于社会发展,或超前于社会发展。 2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公共道德和教师职业道德总是反映和体现着阶级的意志,并按照阶级的意志来建筑自身道德体系。 社会公共道德和教师职业道德的阶级性主要表现为: a.不同阶级都是从自己实际所处的经济地位中形成本阶级特有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并以此作为为评价人们的行为善恶的标准。 b.不同阶级的道德总是各自反映着本阶级的利益、愿望和要求。 c.不同阶级都是以自己的道德作为的工具,来维护本阶级的利益。 3、历史继承性: 任何新道德都不是凭空产生,而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适应一定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的需要,适应一定阶级的需要,并对以往的道德规范、观点等进行加工改造,保留那些符合新的社会关系和利益的东西,抛弃那些不相符合的东西而形成发展而来的。 4、道德现象的共含性 作为道德现象,社会公共道德和教师职业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道德规范现象。它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知道和衡量人们行为善恶的标准,是社会或行业团体对人所提出的外在要求, 2道德意识现象。它是基于一定的社会条件,在道德活动中形成的并影响道德活动的各种具有善恶价值的认识及在这基础上产生的思想观念、信念、信仰等。 3道德活动现象。它是指人或团体在社会生活中,在一定善恶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支配下所进行的各种道德实践活动,是主观见于客观的东西。 教师职业道德和道德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教师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德在教师职业领域中的特殊表现。它反映着道德对教师职业的专门化影响和作用,道德作为社会共同生活中最基本、最普遍的善恶标准和观念,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价值来源。在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中,道德总是作为各种师德规范的确立提出合理性论证,提供有力的依据,教师职业道德价值思想根植于道德基础之中,总是与道德相一致。总之,道德和教师职业道德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区别:道德是社会公共生活中最一般、最普遍的善恶标准和观念,而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活动中最特有的善恶标准和观念;两者的产生的时间和发展不同。道德先于教师职业产生,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萌芽和产生的,而教师职业道德则是人类社会脑体分工之后才开始产生的,就它们的发展而言,道德是随着社会集体的发展而发展的,是在整个社会的广阔空间里形成发展的,而教师职业道德,虽然也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但更主要的、更具体的还是在教师职业领域中形成和发展的,是与教师这一职业 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第二节 教师劳动与教师职业道德 一、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及其对职业道德的必然要求 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 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主要是针对教师劳动与需要它的社会之间的关系而言,指教师劳动针对需要它的社会所具有的功能属性。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劳动能推动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 2.教师劳动能推动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 3.教师劳动能推动社会制度文明的发展。 4.教师劳动能推动人的素质的发展。 教师劳动社会价值对其职业道德的必然要求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体现在社会的要求上:教师职业的产生发展是由于社会的需要,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既是社会赋予的也是其本身所具有的,体现着教师 劳动对社会所具有的独特属和多方面的功能。 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师职业的自我要求上:从教师这一行业自身来说,它在努力追求和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同时,也会在自我规范、自我管理过程中发出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 二、教师劳动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在规定性 教师是以教书来培育人的专门劳动者。这种职业的特殊性除了内在地规定了应有的知识水平、教育能力外,还内在地规定了评价教师行为的善恶标准和教师应有的从教为善的品质。 第三节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特点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专门性 教师职业道德对教育善恶的专门体现性和对教育的专门适用性。 二、教师职业道德体现教书和育人要求的一致性 教师职业道德与其他道德相区别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教书育人,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所在。从古至今,始终贯穿着教书育人的要求,教书不仅仅只限于传授知识,还要教育学生为人处事的方法。 三、教师职业道德内容的全面性 1在教师劳动价值上,它向人们揭示了教师从事的是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 2在教师职业社会地位上,它显示了教师职业的崇高性,把教师视为联系历史与未来的一个活的环节。 在教师职责上,它强调教书育人是根本,主张教书和育人的统一,反对只教书不育人。 在教师职业态度和情感上,它提倡爱岗敬业,以育人为乐。 在教师职业形象上,它要求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在教师职业行为品质上,它要求尊重信任学生,关系爱护学生。 四、教师职业道德功能的多样性 教师职业道德的产生发展是社会和教师职业的需要,其功能具有多样性。它不仅对教师职业作出了总要论证,而且有助于增强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及其重要旨意,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难点是教师职业道德与道德的联系和区别,教师劳动社会价值对职业道德的必然要求,教师劳动与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在规定性。 复习思考题 1、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 2、教师职业道德仅仅是一种行为规范吗? 3、教师职业道德与道德的联系与区别 4、简述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对职业道德的必然要求;教师劳动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在规定性。 第二章 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及其强化的意义 基本内容 第一节 教师职业道德所含有的价值因素 一、道义价值 道义,即道德和正义。是一定社会精神文明的主体内容。教师职业道德在满足社会道义需要方面具有特殊意义。教师职业道德所含有的道义价值除体现在教师职业功能上之外,还体现在教师职业的社会性上。 首先,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道义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为教师职业道德所要求的是教师在自己的职业行为中必须遵循一定社会的道德标准,体现一定社会的道德风貌。反映社会发展的潮流和方向,合乎时代的要求。 其次,教师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和声望,可使教师职业道德的道义价值含量更高。 二、教育价值 教师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必须遵循的教师职业道德,其教育价值是客观存在的。 三、文化价值 道德是人类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师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表现。因此,教师职业道德既是一种行为规范,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发展,在社会生活中从一个侧面满足着人民大众在社会文化的需要,具有文化价值。 第二节 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 一、对教师工作的动力功能 教师职业道德的动力功能:教师职业道德体现着社会对教师的职业要求和作为教师应有的职业行为中,具有一种启动性的力量,激发、鼓励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教师不断自我修养、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觉地做好教育工作。 教师职业道德的动力功能的三种实现形式: 1社会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准则,通过树立理想的榜样和评价等方式,塑造理想的教师职业人格,造成社会舆论,从而使教师在职业行为中向往、追求,并力图实现高尚的职业品质。 2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一旦被教师个体所理解和掌握,它便可以成为教师自我限制、自我约束的动力系统,促进教师的工作。 3当教师职业道德被教师在工作中不断遵循、认识、体验,最后内化为教师人格的一部分时,它便成为一种精神力量,使教师在职业行为中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去履行自己的职责,完全成为一种自动化的自觉行为。 二、对教师职业行为的调节能力 教师职业道德以“应当怎样”和“不应当怎样”的外在尺度和内部的命令来规范教师的言行,保证教育活动中正确处理各种矛盾,选择正确的教育行为,保证教育行为的正常进行。因此它对教师职业行为具有调节作用。 三、对教育对象的教育功能 教师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对学生具有教育作用。说明教师职业道德对教育现象具有教育功能。教育职业道德对教育对象的教育功能体现在教师职业行为的师范性特点上。 四、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功能 教师职业道德是一定社会为培养与之相适应的人才而对教师工作提出的道德要求。这些道德要求既是规范教师工作进行社会价值判断的准则,也是社会、学校和教师自己对教师工作进行社会价值判断的准则之一。因此,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工作具有评价功能。 五、对社会文明的师范功能 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不仅体现在学校教育过程汇总,而且直接或间接地以各种方式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六、对教师自身修养的引导功能 教师职业道德对 教师自身修养来说正是起着指明方向、矫正行为、保证修养目标实现的作用。 第三节 教师职业道德强化的意义 一、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 1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作为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水平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师整体素质水平的高低。 2教师 职业道德素质水平如何,也是其他教师素质因素能否发挥作用和不断提高的重要条件。 二、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有利于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 当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原则自觉地为教师人体品质后,它便成为了一种内在力量,促使教师自觉地以满腔热忱投入到教育工作中,用辛勤劳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全面履行自己的职责,与此同时,他们还会以教师职业道德为准则,调节各方面的关系,正确处理教师个体需要与社会要求、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冲突,克服一切困难和阻碍,坚定不移地履行自己的责任和承担的义务。因此,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有利于强化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三、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有利于净化教育行业风气。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是克服基础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必要措施。 2、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有利于教师的廉洁从教。 3、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是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 四、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 教师要不断新时代的特点和需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时代精神、适应时代的人才。而所有这些正式教师职业道德所包含的内容。可见,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是推动素质教育所必须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教师职业道德的道义价值和教育价值;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的动力功能。 难点:强化教师职业道德的意义;教师职业道德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学生的教育功能。 复习思考题 1、简述教师职业道德的道义价值和教育价值。 2、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有哪些? 3、教师职业道德的动力功能有哪些? 4、为什么教师自身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学生具有教育功能? 5、强化教师的意义有哪些? 6、为什么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有助于提高教师素质? 7、简述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对净化教育行业风气的意义。 第三章 我国当代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和基本规范 基本内容 第一节 我国当代教师职业道德的建构 一、我国当代教师职业道德建构的继承性 我国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建构不能离开中外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历史,因为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着丰富的教师职业道德遗产,它是我国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建构不可缺少的重要源泉。 对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教师职业道德,我们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给予批判地继承。 1、重视教师职业道德在教育过程中作用的思想和观点 2、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方面。 3、所创导的优秀的道德品质, 二、教师职业道德建构的时代性 在建构社会注意教师职业道德时,要体现时代的精神,适应时代的需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1、教师职业道德建构必须体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注意道德精神。 2、教师职业道德的时代建构要有利于解决教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面临的问题。 3、教师职业道德的时代建构要体现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新要求。 4、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要体现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特点。 三、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全面性 1、要有利于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 2、要有利于对各种关系的全面调节。 3、要有利于全面育人。 第二节 我国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一、教书育人原则 教书育人就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教书育人要求教师在其职业活动中,既要努力教授学习知识,又要培养学生成人成才,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更好的实现教育目的。 教书育人的基本问题上看,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 2、正确理解育人之含义,树立全面的育人意识。 3、多方面努力,更好地实现教书育人。 二、乐教勤业原则 乐教勤业原则是指教师要乐于从事教育事业,勤奋地进行工作。这是对教师在对待自己职业方面所提出的基本道德要求。 乐教勤业原则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1、热爱教育,路于从事教育事业。 2、勤于功业,勤奋工作。 三、人格示范原则原则 所谓人格示范,是指教师通过自身高尚的人格力量给学生以良好的榜样示范。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特征,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特征,是教师应当遵守的基本的师德原则。 人格示范原则要求教师做到: 1、教育者先受教育 2、在实践中努力锻炼和形成良好的道德人格。 3、要有良好的仪态。 第三节 我国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即教师职业道德态度、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约定俗成及明确规定的标准,是依据道德原则调整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判断教师行为是非善恶的具体道德标准。 现时期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是: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和为人师表。其核心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一、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基本规范的各自含义 依法执教 依法执教是调整教师劳动和法律制度之间关系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是最根本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是调整教师与教师职业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规范。没有爱岗敬业,就谈不上热爱学生,严谨治学、联廉洁从教、为人师表也不可能实现。 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是调整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规范。师生关系是教师在工作中所面临的主要人际关系。作为教育活动的双方参与者,师生关系是否协调,直接关系到教育目的和效果。 严谨治学 严谨治学是处理教师和教学业务之间相互的道德规范。严谨治学是教育工作的内在需要,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必须的道德规范。 团结协助 团结协助是调节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校领导等教育主题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规范。教育实质上是整体劳动,是教师、学校领导和职工群体脑力和体力劳动的统一。 尊重家长 尊重家长是处理教师和学生家长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规范。这是教师必备的主要道德规范。 廉洁从教 是对教师职业道德情操方面的要求迷失调整教师与物欲之间的道德规范。它是教师立身立教的根本。 为人师表 为人师表是教育活动对教师个人言行提出的一条重要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是教师必备的主要的道德规范。 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在联系 在各道德规范的联系中,爱岗敬业是基础,其他规范都是爱岗敬业的体现。教师爱岗敬业必然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因为学生是教师的工作对象,传授知识是教师工作的主要方式;教师爱岗敬业,必然期望自己工作取得更大的成绩,而人的培养教育都不是孤立进行的,要取得成效必然会与他人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人格的主要特征。依法执教、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热爱学生、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及廉洁从教都是为人师表应有的重要方面。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确立的依据;乐教勤业和人格示范对教师的基本要求;现时期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难点: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体现时代性和全面性。教师职业道德具有历史继承性,如何把握。教书育人是我国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其基本要求是什么。 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继承性、时代性、全面性? 2、教师的职业道德原则有哪些?确立的依据是什么? 3、为什么说教书育人是我国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其基本要求是什么? 4、简述乐教勤业和人格示范原则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5、现时期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哪些? 第四章 依法执教 基本内容: 第一节 依法执教的道义性存在 本节主要从道义的角度来阐述依法执教何以成为教师职业道德议题的原因。 一、道德与法的内在联系性 依法执教的道义性源于道德和法的内在联系性。 道德和法的一般区别 法是国家指定并认可,体现国家统治阶级意志,以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总称。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法的产生晚于道德。道德是在人们社会生活中自然产生的,法则是通过一定的程序而被加以确认的,具有国家明确的规定性。法通常包括法律、法令、条例、决议等特定形式。 法和道德虽然都是涉及人的行为规范的问题,但二者所依靠的力量和实施方式、作用方式有所不同。从产生作用所依靠的力量上看,法是借助国家机器得以强制性实施,具有严肃性和强制性。而道德则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和人内在良心、信念的督促来维护并发挥作用;从二者的实施方式看,法的实施主要表现在对一时行为的强行禁止。道德的实施则表现为对人们行为的劝阻或示范。任何违反法律的行为要受到惩罚,而违反道德则不然;从作用的范围上看,道德作用的范围要比法的范围广泛得多,它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一切活动。一般而言,法律所调整的范围也是道德所调整的范围,。而道德所调整的范围,则不会都属于法律调整的范围。现实生活中一些不道德的行为,只要没触犯法律,法律无法干涉,是不能给予制裁的,但这些行为却可以通过道德进行批评、谴责加以制止。 道德和法的内在联系 法和道德的内在联系是多方面的。 发展过程的联系性。道德是法生成和发展的基础,法是道德的固定化和不可侵犯的神圣化。 内容上的联系性。在道德领域中,那些具有普遍意义和广泛适用性的道德内容,常常成为法和法律的内容。 目的的联系性。道德和法作为社会行为规范,都共同承担保持社会秩序和谐稳定的任务,其功能具有通约性,只不过在保持社会秩序方面两者所表现的程度有所不同。 价值精神的联系性。道德和法都是含有一定价值精神和思想宗旨的,人们通常分别把这些称为“道德价值”或“道德精神”,“法律价值”或“法律精神” 二、教育法律法规的道义性表现。 教育法律法规的道义性主要是指在法律法规中所体现出来的善意性、人道性、公正性以及它对善、对人道和公正的维护性。 人道正义性 人道正义性,是法律法规成为信任对象的主观价值的对象,而且只会成为人们厌恶反感的对象。法律法规只有富于人道正义性,才能被人们所信任、拥护和执行。 教育法律法规的人道正义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体现在对教育事业及其发展的规范和保护上。 通过教育法律法规确定了教育优先发展和保证经费的投入。 通过教育法律法规不仅明确规定了公民所享有的受教育的权利,而且规定了要为公民接受教育提供便利条件和帮助。 教育法律法规对教育事业及教育者、受教育者的保护性。 公平合理性 公平合理性是教育法律法规道义性的又一重要体现。公平合理是人类在发展的历史中所形成和所追求的社会理想。法律法规如果没有公平合理性作基础,或人们发现法律法规偏私、不合理,就会被人们拒绝甚至被人们反抗。 从法律法规产生的过程而言,它都是经过长期酝酿研讨和严格的法律程序、严格的行政程序而产生的。一方面,教育法律法规在起酝酿研讨期间总是对人们关于教育的看法、意愿进行各方面的征询;另一方面当代教育法律法规虽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人民性,但它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经过严格的法律程序、严格的行政程序得到专门认可的,在客观上能有力保证公正合理的规范得到确认,避免不公平不合理的因素,避免偏私和偏见。 公平平等性 我国教育法律法规的公平平等性主要体现在: 1、规定了公民个人受教育的权力的平等。包括两方面: 就学权利均等、教育条件均等、教育效果均等 2、公民在义务教育阶段之上的各级各类教育中的受教育权利。 第二节 依法执教的教育需求性 一、依法执教是强化教育社会功能所必需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后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总体上还是比较落后的,存在着一些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和工作,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进行教育立法,加强依法治教,以法律来确保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保证教育社会功能的实现。 二、依法执教是普及义务教育所必需 实行义务教育的客观要求: 1科学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不仅需要各种专门人才,而且需要每个劳动者也具备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 2.近代社会人本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潮的兴起,彻底摧毁了宗教神学的束缚,学习和掌握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逐步成为社会公民应有的权利。 义务教育的重要性:事关一个国家社会成员整体素质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依法执教是教育规范化、有序化所必需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越高。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必须有现代教育与之相适应。而现代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它的规范和有序化,这是以往历史上的各种教育所无法相比的。现代教育的规范化和有序化与现代社会发展和实现教育功能的需要密切相关。 四、法执教是保证教育人道化所必需 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被赋予人道化要求,即人是教育过程的主体,强调教育过程对人的发展性,对人的关心、爱护,对人格的尊重,反对教育过程对反对人的压抑,反对人的精神和肉体的中伤。当代社会,非人道的教育已成为世界文化和伦理所谴责,教育的人道化成为世界教育的普遍趋势。 第三节 依法执教的一般要求 一、正确认识和理解教育法律与教育规律 依法执教与依教育规律并不矛盾,而是相互联系,具有内在联系。这种意义上讲,依法执教将更加有利于使教育工作符合教育规律,促使人们更好地重视教育规律,更好研究教育规律,更好地按照教育规律从事教育工作,为合乎教育规律提供法律上的支持和保护。 教育法律并不是教育规律的全部体现,它对教育规律的体现是有限。 教育法律法规与教育规律也有着明显的不同。 二、树立依法执教的自觉意识 教育法律法规是规范教育活动、保护教育发展的根本机制。所以对于教育者树立依法执教的自觉意识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一方面,中国在历史上是一个比较轻视法制的国家,当代中国虽然在改革开放以来,十分重视依法治国,加强法制建设,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人们依法执法的自觉意识还没有树立起来,以至于在当今现实生活中不知法不守法的现象屡见不鲜,有些人当自身的合法权益遭到损害的时候,还想不到用法律来维护和保护自己。另一方面,中国教育在适应改革开放,适应21世纪的现代化建设中,已经离不开教育法律法规的保驾护航。 三、在实践中自觉坚持和维护教育法律法规 作为教师应该自觉的学习和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在实践中自觉坚持和维护教育法律法规,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认真学习和领会我国当代有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法律法规,明确作为一个教师应当依法承担的权利和义务,增强依法执教的责任意识,知道不履行或违背教育法律法规教师应承担什么责任。 2.要从法律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我们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把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来提到法律的高度来认识。 3.作为一名教师,坚持和维护教育法律法规,还要把坚持正确的职业行为方向与依法执教结合起来,在教育教学中自觉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 4.依法执教还应体现在依据法律法规来维护和保护教育对象的合法权益上。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依法执教的基本要求;教育法律法规的道义性表现;教师坚持和维护教育法律法规。 难点:依法执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方面;依法执教对搞好教育工作的意义;教育法律法规与教育规律的关系。 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说依法执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方面? 2、简要分析教育法律法规的道义性表现 3、联系实际说明依法执教对搞好教育工作的意义。 4、依法执教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5、简要分析教育法律法规与教育规律的关系。 6、谈一谈教师应该如何坚持和维护教育法律法规。 第五章 爱岗敬业 尽职尽责 基本内容: 第一节 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的价值蕴涵 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是我们社会主义师德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广大优秀教师在自己的职业道德生活中体现出的一种优良品质。 一、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所蕴涵的价值精神 从马克思主义伦理角度看,善恶的判断源于人们的现实利益及其厉害观念。教师的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是一种德、一种善。作为一种道德导向,“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的基本精神在于奉献,这同样是教师的职业特性所预制或决定了的。教师劳动的特点,如教师的劳动周期长,教师劳动时间的非固定性和高投入等等,决定了“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是一种带有崇高意蕴的自觉承诺。 二、爱岗敬业的道德境界乐教勤业 从教师个人对待自己职业的情感和态度的倾向性角度,将现实生活中教师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境界大体划分四种不同层次: 厌教。他们对待教师这一职业的态度有轻蔑,有无奈,缺乏起码的敬重感。 功利。这种教师他们工作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满足个人利益,因此他们成为雇佣型教师。 热爱。这类教师对这一职业有深刻的理解,并且甘愿为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而自觉投身这种平凡工作。 乐教。这好似对“热爱”层次的进一步升华和超越。他们从事职业工作已不单单是出于喜欢和热爱,而是对教育工作的伟大意义有着深刻、全面的认识,并且为教育工作本身具有的乐趣而深深吸引。 三、教师职业苦乐的道德判断 对从业者的个人感受作出判断,应考虑两点: 职业生活给从业者带来物质上的满足程度 职业生活给从业者的精神、心理的影响。 按照这一思路,判断教师的职业是苦是乐,必须考察教师这一行业在物质和精神上给广大教师带来的满足程度。 第二节 爱岗敬业精神的教育性需求 一、爱岗敬业是保持教师队伍稳定的基础 发展教育事业关乎国家、民族的命运,那么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就是一个关键问题。 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包括社会对教师工作意义的切实体认,国家的政策向导,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的加强。只有当所有的教师的都培育了自己的爱岗敬业精神,任劳任怨,奉献和忠诚于教书育人的大业时,教师队伍的稳定才有可靠的保障。 二、爱岗敬业是乐教勤业的动力来源 爱岗敬业是乐教勤业的动力来源。当岗位职责成为教师积极情感的对象,而不是一种束缚或约束时;当教育事业的发展成为教师的精神寄托,而不是无关于己的身外之事时,当学校教育工作的发展、国家教育事业的兴旺已经和自己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时,“爱岗敬业”就从一种道德准则或道德规范转变了教师个人的道德理想,并进而必然构成教师的行为表现。 三、爱岗敬业是在岗位上有所作为的重要条件 爱岗敬业的不懈追求能为教师正确处理和解决教育过程中的诸多矛盾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和必要前提。 只有爱岗敬业,教师才能积极面队自身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 只有爱岗敬业,教师才能自觉地、不断地完善自我。 爱岗敬业能帮助教师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化解各种矛盾,提高工作效率。 总的来说,教师只有爱岗敬业,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反之,搪塞、马虎,对工作缺乏热情和积极追求的教师只能一事无成。 第三节 爱岗敬业精神的强化与实践体现 一、爱岗敬业精神的强化 爱岗敬业精神作为师德的核心内容,在任何社会都不能不受到特别的关注和重视。影响教师爱岗敬业精神的生发和巩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单从教师个人修养的角度而言,应注意: 1理解教师职业的社会意义。不应该把教师职业单单看作是一种谋生的道路,而是全面透视它对学生的幸福、对民族的命运、对国家的兴旺发达所具有的巨大价值,那么我们就会对“教师育人“心怀敬重,就会体会到这一平凡的工作的崇高和伟大,就会以为教师这一职业而感到光荣和自豪,进而会以实际工作表达这一思想。 2全面理解和认识“爱岗敬业“的教育价值。这是教师培养和强化敬业精神的基本手段和基本要求。 3注意实践体验。爱岗敬业精神的修养必须加强实践体验,认真做好哪怕是微小的教育工作,都会为敬业精神开掘出良好的培养土壤。 二、爱岗敬业精神的实践体现 爱岗敬业的基本导向是教师尽职尽责,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完成教育任务。它要求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体现以下几方面的道德精神: 教书育人,尽职尽责。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认真工作,不敷衍塞责。 勤奋钻研,科学施教。 淡泊名利,育人为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强调教师爱岗敬业的意义;如何培养和强化爱岗敬业精神;正确看待教师工作的苦与乐。 难点:如何在教育活动中切实体现爱岗敬业精神;分析爱岗敬业所具有的精神境界。 复习思考题 1、“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确立为师德规范的根据是什么? 2、简要分析爱岗敬业所具有的精神境界,怎样评价你自己在爱岗敬业方面的道德境界?爱岗敬业 3、如何看待教师工作的苦和乐? 4、强调教师爱岗敬业的意义有哪些? 5、如何培养和强化爱岗敬业的精神? 6、如何在教育活动中切实体现爱岗敬业精神? 第六章 热爱学生 基本内容: 第一节 热爱学生的道义性存在 一、热爱学生所蕴涵的实质 热爱学生强调的是教师对学生要给予热情的关心和爱护,它是社会伦理道德在师生关系上的具体体现,它所表达的道德实质是人道主义这一重要的伦理精神。 人道主义与教育的人道性 人道主义是社会发展的结晶,它强调人的地位,关心人、爱护人、重视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和权利。 教育人道性的基本要求 教育的人道性,是指教育目的上对良好人性发展及其价值的追求和教育过程对人的价值的重视,对人的尊严、权利的尊重,对人的关心和爱护,以及对人的合法权益的维护性。 教育的目的上和教育过程都应该体现教育人道化。教育人道大多数体现在教育过程中。认为只有人道化的教育目标,而没有人道化的教育过程,就不会有真正的人道化的教育目标。教育过程的人道化具有几个方面的要求: 1.尊重学生,不讽刺学生,不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2.关心学生,时刻想着学生,同情他们的痛苦或不幸,关心他们生活的冷暖和学习的进步,关心他们的各方面发展和做人的好坏。 爱护学生,保护和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教育过程的人道化,实质上也是对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二、热爱学生的精神境界 对热爱学生所具有的精神境界来加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它含有以下几个层次: 尊重信任学生,这是教师执教对学生应有的起码要求。 关心学生、爱护学生。 两者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作为一个人民教师应该把两者很好的融为一体,在崇高的育人事业中展现高尚的精神境界。 三、教师待学生的非人道性表现及原因分析 教师对待学生的非人道性表现 心罚。对学生内在心理和精神的惩罚,它是与体罚相对应而言的。对学生的心理上、精神上、人格上所造成的后果是极为不好的,有的是非常严重的。 体罚。对学生身体的惩罚。这类惩罚的非人道性在于无视人的尊严,造成学生的肉体痛苦,在伤害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给学生精神上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变相体罚。并不直接对学生人身诉诸拳脚和工具,而是以各种借口并以其他形式间接地对学生进行处罚。这种惩罚同样给学生的身体带来损害。 经济惩罚。对学生物质上、经济上的处罚。这种本身含有对学生人格自尊的伤害,是非人道的,极不道德的。 教师待学生非人道性致因 1陈旧观念的影响。 2伦理观念上的误区。 3应试教育的影响。 4教师缺乏良好的个性修养和教育经验。 第二节 热爱学生的教育性需求 一、热爱学生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 师生关系与教育效果 任何的教育结果,都是伴随一定的师生关系产生的,其结果的好坏有时受师生关系好坏的影响。在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能够建立并保持经常性的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教育效果就好;反之,如果师生关系是没有民主、没有平等、极不协调的,反感甚至对立的情绪总是销蚀着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和他们对教育理解的能动性,甚至形成对教育的排斥现象。正因为如此,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现在教育强调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热爱学生与民主、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热爱学生,有利于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虽然说建立师生关系双方都有责任,但教师是极为重要的一方。因为在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要进行多方面的活动,也会经常产生各种矛盾。如果教师没有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和热爱学生的情感和行为,要真正化解这些矛盾也是不可能的。教师一定要注意以正确的方式去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关心和爱护,就能为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说热爱学生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 二、热爱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热爱学生有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 热爱学生有利于增强学生从事各种学习活动的动力。 热爱学生有利于创造积极、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热爱学生有助于赢得学生的信任和敬重。 第三节 教育爱及其内涵的思想特征 一、教育爱的一般概述 教育爱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敬业精神和富有人道性的艺术。它是从教师热爱学生这一职业道德规范中所引申出来的一个教育学的概念和教育伦理概念,其内涵不仅指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而且包括教师用爱的情感和言行来感化学生、陶冶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学生以及各种具有教育性的爱的方式。 二、教育爱内涵的思想特征 教育爱内涵的思想要求有许多方面,除了教师应以爱的态度、情感和行为来尊重信任学生,关心爱护学生,感化陶冶学生,引导学生的要求外,主要还有以下几点: 教育爱的广泛性 教育爱的广泛性反映的是范围上的要求,主要包括两方面: 1.教育对象的广泛性。教育爱要求的不是对少数学生的爱,不只是对个别学生的爱,而是爱每一个学生,爱全体学生。这一方面反映的是所爱教育对象的范围。 2.对教育对象发展的全面关心。教育者要求的不是只关心学生学习的好坏、成绩的高低,不只是能否在各类比赛拿名次、获奖,而是要全面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做人的素质,关心学生德、智、体等各方面的发展,促进各方面的和谐性,具有各方面发展的潜能。该方面反映的是对所爱教育对象应有的责任的范围。 教育爱的引导 教育爱的

    注意事项

    本文(教师职业道德及其基本特点(2).docx)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