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教师的文化自觉(1).docx

    • 资源ID:3555394       资源大小:56.21K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9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教师的文化自觉(1).docx

    教师的文化自觉教师的文化自觉 教师的文化自觉决定了教育的内涵,我们今天都在讲内涵发展,我们都在讲内涵办学,教育的内涵到底在哪里,关键在教师,关键在教师身上,教师身上具有一定的文化自觉,他决定了教育的内涵。 我们先看一个案例,这是一个五年级学生的发言稿,领导来检查工作,一般来说学校的校长都会选择一个最优秀的学生作为学生代表发言,他的发言稿有这么几菊花“各位领导,我们的学校以德育为灵魂,以教育为中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新课程改革,培育二十一世纪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全力打造某某市窗口性、示范性学校”我们从这个发言中看不出作为一个五年级学生一点童真、一点童趣、一点童颜,我们看到的是校长的官话、套话、废话,这不是教育的成功,而是教育的失败,原因何在? 我们再看看我们的课堂,我这里举的是比较极端的事例,生活当中这样极端的事例还是比较少见的,但这些极端的事例反过来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和刺激。一个二年级的学生正在学习一篇课文带着尺子钓鱼,文章说在丹麦钓到22厘米以下的鱼必须放生,否则会受到惩罚。我发现现在小学老师的咬文嚼字是非常强的,老师说同学们说说他们会受到怎样的严厉惩罚,我们的孩子经过老师多次训练之后已经养成这样一种习惯,一个孩子说把钓鱼人扔到海里没收他所有的钱,老师没有反应,摇了摇头,孩子心想肯定是严厉程度不够,第二个孩子说让他坐牢二十年。这个答案已经够厉害了,但是我们老师还是没有反应,继续摇头,孩子继续猜了,判他无期徒刑,这是非常严重了,但是我们的老师还是没有反应继续摇头,孩子想这样不枪毙不行了,最后的答案是枪毙了。 我们如何评价这句话呢?用江苏省教育学会的会长讲的话,什么是教学文化,讲不清楚就是课堂文化的问题,这堂课怎么评价?没文化,原因在哪里?说白了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有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让我们的孩子要知道遵守法律,公民要遵守法律,有这样一个目标在里头。但是我们的孩子回答的问题恰恰是随心所欲,恰恰是草菅人命,完全是和教学目标相悖的。 天津市河西区的教育局副局长孙惠玲更政协委员出了一道题,1到9九个数,按照奇数和偶数分类,有人回答这是一个心理学实验,5、9是纯奇数,2、6是纯偶数,答案是错误的,政协委员全否定掉了,正确答案是什么呢,按照拼音来分的,1、3、7、9、第一声,2、4、6是第四声。这个答案怎么评价它呢?没文化。这道题到底考什么?由此可见。 我们再看看一位老师给家长发的短消息,天气变冷了,老师突然想起给孩子家长发一个短消息,是这样说的“尊敬的家长您好,最近天气比较冷,感冒流行疾病很容易传染,希望注意孩子的营养,可以买一些板蓝根作为预防。”我们家长托了各种各样的关系好不容易进了一个所谓的好学校,看到老师在天气转冷的时候发这种短消息心里暖洋洋的,他花了这点代价值了。好学校的标准是有好老师,好老师能想到这种事情非常好。 有些故事比较长,上页没说完,还有下页,不要因为期中考试影响孩子,谢谢配合。我们家长明白老师不是对于孩子身体的关心,说到底是对成绩的考虑,我们这个班的成绩如何,考虑到我们老师在校长心目当中的位置。这个故事在一个地方讲了之后,当地的特级教师告诉我说,这个特级教师是在当地最好的学校任教的,他说他们学校也发生过类似的情况。什么情况呢?学生当中有个非常优秀的孩子,每次期末考试都是第一名,总是遥遥领先,把第二名拉的很远,有一次期中考试之前爷爷过世了,他悲痛万分,他从小是爷爷奶奶带大的,跟爷爷奶奶关系非常密切,之后他很想去送送爷爷,父母亲非常支持,向班主任请假,班主任坚决不准假,原因何在?这个孩子如果缺了这次期中考试,他们班的均分下降,所以不准假。老师的这种动作、这种行为、这种话语是不是有问题,我们是不是少了一点东西,少了什么东西?少了一点文化的因素,少了一点人文情怀的因素。 说白了,在天气变冷的时候我们的老师还想起给家长发短信,这样的老师是非常负责任的老师。但是请注意一下,他这样的话语、他这样的想法、他这样的一种短信我们能够说吗、应该说吗、应该怎么说? 我们再看一看教师的常用语言,下面的语言不是我编造的,在座的如果在学校待的时间长的话都应该知道我们经常听到这种话语,一不小心耳朵里就听到这样的话语,“你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不如,像你这样我早不活了;全世界没有比你更蠢的了;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笨的像猪一样;你不做就不做关我什么事;我的话你都不听以后再也不管你了。”这样的话我们经常听到的,说白了我们的老师恨铁不成钢,但仔细想想这些话该说吗,这些话少了点什么,这些话是不是老师应该说的话语?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是不是觉得他缺少了一点东西? 我们再看看班主任的技法,去年发生在北京,北京一所所谓重点小学的真事。在考核前期,我们的班主任可能想找一点学生的评价作为印证说明他自己怎么深受孩子的爱戴,班主任让孩子匿名写出对他的感受,并且表示不管怎么写都不会生气,结果大部分孩子都是写正面的,大部分孩子经过家长的教育、经过社会的耳濡目染都拎得清的,但也有两个孩子写的负面的,班主任看了以后大怒,让全集学生投案自首,结果没有人自首,看到班主任发怒谁也不敢自首。班主任很有技法,念文章,念完一篇让学生拿走一篇,两个人找出来了,从此用这样的方式对待我们的孩子。换句话说,我们的班主任用这样的方式对待我们的孩子对不对?很明显是错的。这些极端的事例是生活当中很少见的,但是可能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在我们的身边或多或少会看到相近的相类似的事情,这些事情我们咀嚼一下、我们反思一下、我们体会一下我们到底应不应该说、应不应该做? 所以我觉得当下有一种文化性的缺失。我们的教师人文思想变得不重要了,我们教师的世界观从教学当中消失了,我们特别喜欢研究教学方法、特别喜欢研究教学模式、特别研究现代教学手段如何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但是我们把一些不该丢的东西丢掉了。我们教师的教育哲学思想好像不再有了、不需要了,只要有技法、只要有兵法、只要有教学方法我们一切都可以不要了,我们教师的个人品格在教学当中消失了。所以,我们的课堂没有了自己人格的气息。 有一位诗人说,因为走的太远忘记了为什么出发。当初老师投考师范院校有他的想法,对这个行业有他的理解、他的追求和他的梦想。但是当了十年二十年老师了,我们把当初的那个想法美好的梦境可能丢掉了,当然也有些老师从一开始当老师他就没有这种想法。所以教师的文化自觉决定了教育的内涵。 因为文化赋予一切活动以生命和意义,文化的缺失意味着生命的贬值和枯萎。刚才那堂课、刚才那道试题、刚才班主任那个短消息、刚才那个班主任对待孩子的方式方法,枯萎了、贬值了,没有意义了,甚至有反面的意义了。教育说到底就是文化的传承,课程改革改什么,说到底是更好的实现文化传承,所以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实际上它就是一个文化过程。教育如果没有文化,所剩下的只是知识的位移,我们的教育就不成其为教育了。 什么是有文化的课,是目中有人的课,是心中有数的课,是手中有法的课,我只能这样阐述,我只谈谈我的个人感受,有文化起码是目中有人,是有学生的课,是考虑他人格健康成长的课,他应该是心中有数,应该是考虑学生是有差异的,根据学生差异采取非常有效的方式。我现在担任教育发展研究院的院长,我这个角色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走进基层,两年来看了不少课、听了不少课堂老师的教学,实话实说也很有感触。 有一次我到普通农村的初中学校去听课,事先我跟校长打了个招呼说来听课,这个校长高度重视,他知道我是语文特级教师,想了一招,决定让我听一堂数学课。我说听数学就听数学,没关系的。我到的早了一点,跟校长聊了一下,这个教师怎么样,他说是优秀教师,我说校长您心目中的优秀教师是什么标准?他想了一下说了两句话,我们这个老师带的两个班级最后中考肯定是整个年级第一名和第二名,没有一次例外。我说有道理的,我们的老师能把孩子的成绩带到中考第一名第二名当然是优秀教师。 上课时我观察这个老师,四十来岁的中年女教师非常朴素的,不是特级教师、不是学科带头人。她喜欢上学生上台扮演,让成绩差的孩子上台扮演,上成绩最好的孩子上台解说原因,解说更加简便、更加有效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我们的老师都会说一句话,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这句话很难得到兑现的,如何让每个学生得到发现?我们的老同志经常讲抓中间带两头谈何容易,抓两头带中间谈何容易啊,但是这个老师的举措几乎覆盖了所有类型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在她的身上在她这个班里不是一句空话,这就是目中有人的课、是心中有数的课、是手中有法的课。 我们的文化课肯定要理解需求吧,起码我们知道孩子有什么想法、孩子有什么要求吧。我举一个孩子的说法,他希望在课堂上听到三种声音,第一种声音是掌声,他希望听到来自老师或同学深刻精辟的见解,这个要求不过分吧,孩子说不出来老师得说得出来吧,让他豁然开朗,让他有醍醐灌顶的感觉,让他不自觉的鼓起掌了,让他有所感悟。说白了我们的老师,如果一次两次让他失望了,三次让他失望了,到了第十次我们的学生就绝望了,对你没有想法了。 第二种声音,笑声。孩子希望我们的课堂生动而精彩,让我们的课堂对孩子来讲有吸引力有魅力,让他产生兴趣。 第三种声音,辩论的声音。让孩子有探究的欲望,让孩子能参与,让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实话实说,我们现在很多老师在这个问题上可能做的不够,让孩子来参与、让孩子来说、让孩子来表达,而且让孩子来表达自己的看法,甚至说点和老师不一样的看法,甚至和老师辩论起来,其实是有道理的,这是什么?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这是时代发展进步的标志,这是孩子主体意识觉醒的标志。XX年上海选了十个校长到美国加州考察,我们到了加州理工学院,我们考察了一个心理实验室,这个实验室原本是为美国军方服务的,上课的时候孩子到一个像帽子不是帽子、像头盔不是头盔的东西,上课的时候老师电脑上点到哪个孩子的名字就知道他此时此刻或之前的状态。经过他们大样本的分析统计,最后得出结论,课堂当中什么时候孩子思维最活跃,就是在辩论的时候,什么时候教学效率最高,就是在辩论的时候,尤其是学生和老师在辩论的时候,孩子和老师辩论起来会激活自己大脑的所有细胞想方设法战胜老师,毫无疑问。 我们要理解学生的期待。举一个例子,什么叫做好教师,好教师就是在课堂上显得比平时更漂亮的人。实话实说我们老师不会想到这样一个评价方式。评价角度,我们老师想你爱看不看我就这长相,换句话说,仔细想想还是有道理的,孩子希望看到一个充满激情、充满活力的老师,孩子不希望看到一个面目憔悴、无精打采的老师,毫无疑问。 我现在走了很多学校、听了很多的课,我发现我们有些问题,问题在哪里呢?我们有些老师脸始终拉的很长,走进教室以后他的脸拉的始终很长,看到张三本次考试应该考100分,结果考了93分,明摆着欠了7分,人家欠他的样子,尤其是中年教师,不好意思,尤其是中年女教师,在座的除外。 我们养成十年教书、二十年教书教下来,养成一种职业习惯,脸拉的始终很长,把自己打扮的跟教科书一样,打扮的教参一样的,教参多无聊,孩子说老师微笑最美。现在很多老师不会笑了。我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孩子在问卷上写着这么一句话,某某老师几乎没看他笑过,但是他有一次笑了,说起他儿子的时候他笑了,看来还是有问题的。老师笑了,就这么一个动作和神态,一个美丽的、慈祥的、伟大的小学女教师形象永远镌刻在孩子心中,再也挥不去了。 我们老师教了很多知识、很多能力,不到两年孩子忘光了,但是课堂当中的一个细节、一个话语、一个动作可能让孩子终身难忘。我现在感觉最幸福的是什么时候,我教了十几年二十几年的孩子,说起当年我在课堂上的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一个的莫名其妙的话语,孩子们哈哈大笑,我也哈哈大笑,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在这里。西方说教师是面带微笑的知识,什么叫有文化?有文化的评价就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现在很多老师的评语,德智体美劳优点缺点希望,没有个性,公文化语气很冷漠,应该写进孩子的内心,应该有感染力。 黑格尔当年毕业的时候老师给他写的评语,健康状况不佳,中等身材不善辞令,天赋高,判断力健全,记忆力强作风正派,有时不太用功。说到这里我们在座的几乎都能写,后面几句话估计很难写,黑格尔这样的智商学啥没成绩,基本上没有热情,神仙是培养神父的,神父是布道的,布道让信徒信服,如何让信徒信服,要有情感,换句话说黑格尔没有情感。所以老师给他下了一个结论,看来不是一个优秀的传道士,你别在这个行当了,语言知识丰富,哲学上十分努力。黑格尔成为哲学大师,神学院毕业的时候看到老师这样的评语他内心深处会涌现出什么样的情感,会坚定自己献身于哲学的抱负。 一个老师给孩子写作文评语,这分明是一个思想者智慧的闪光,让我看到你的激情和睿智,佩服。他要表达的是思想深刻,这是献给生命的赞美诗,流淌着优美的音符。激情是诗歌起飞的永恒动力,恭喜你拥有了它,谢谢你让我免费参观了中华恐龙园,他要描写的是表达生动。 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孩子希望看到思想深刻、感情充沛,毫无疑问。我们的语文老师都说孩子不喜欢写作文,我说错,我们的评价能不能促进孩子的写作文,这是关键所在。第二,这个老师不是不批评孩子,也批评孩子,他怎么批评?文笔令人拍案叫绝,如果再能打开思路在形式上做一番加工,定会更好,你的文章在朴实无华之外再有生动优美的桂冠,语言太白了。如果你是这么批评孩子,孩子巴不得再写两篇文章让你批评他三回五回呢。 我想孩子当他作文本交上那一刻起他就会急切的盼望着老师赶快把作文本发下来,他要看看老师是怎么批评他的,他有哲理式的批评,在黎明前诅咒黑暗不如在黑暗里迎接黎明。 换句话说,我们语文老师都是大学中文系出来的,这样的话语我们都写的出来,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写了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我们到底如何评价孩子,我们的评价目的在哪里、我们的出发点在哪里,说到底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这是关键所在。 第二个问题,教师的文化自觉成就学校的文化。我们讲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在哪里,学校的文化关键在教师身上,教师有没有文化这是关键所在。 学校教育如果单从外形的制度与方法上走马灯似的变更应和,好像挖一个池子,有人说方形好、有人说圆形好,朝三暮四个不休,而于池所以为池的要素的水,反而无人注意。一会儿这个形式、一会那个形式,一会儿这个体制,一会儿那个方式,我们在外形上做了太多的文章,我们可能把更重要的东西忽略掉了。文化的核心说到底就是价值思想,价值思想附着具体的外物上的,附着行为当中的,附着在老师语言当中的,它是关乎价值的,它是形而上的东西。为什么存在?学校为什么存在?教师为什么存在?我们的课程为什么而做,我们语言为谁而发,我们今天把这些东西忽略了,价值思想的缺席是最可怕的缺席,一个缺乏组织灵魂的学校将是一盘散沙。 为谁而教?为老师、为学校还是为*而教?看一道题,是这样出的,成吉思汗的继承人公元哪一年死,最远打到哪里,打到匈牙利附近。同样这个历史,美国这样出题的,如果成吉思汗的继承人没有死,西方经济社会会发生什么变化,试从经济政治、社会三方面分析。前面一道题培养死人的,后面一道题培养活人。 一个美国高中生这样回答,这位蒙古领导人如果当初没有死,那么可怕的黑死病不会带到欧洲,后来知道那是老鼠身上的跳蚤引起的鼠疫,但是600多年前黑死病在欧洲猖獗的时候谁晓得叫鼠疫。如果没有黑死病神父和修女就不会死了,他们死了上帝都不眷顾关心一下,哪来的上帝?神父跟修女如果没有死亡就不会怀疑上帝的存在,如果没有怀疑上帝的存在就不会有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复兴。如果西班牙意大利不够强大,安德鲁会提前300你强大,日尔曼会控制中欧,奥匈帝国就不可能存在。我们中国也有这样聪明的人,我们到底是干什么的,我们到底怎么测试检查学生? 我们再看一道历史题,甲午战争,日本教科书和我们教科书的题目不太一样,我们的题目是这样出的,甲午战争是哪一年爆发的,签定了什么条约,赔了多少银两?日本的题,日本跟中国XX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我们叫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日本和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是什么? 我们的目的是培养什么?他们是培养什么?日本一个高中生这样回答,我们很可能在台湾回到中国以后有一场激战,中国会把基隆与高雄封锁,我们的油轮就统统走基隆和高雄的右边,这样会增加日本的运油成本。我们的石油从波斯湾出来,跨过马六甲海峡进东海到日本海,中国*如果把台湾海峡封锁起来,我们的货轮一定要从那里经过,我们的驱逐舰就会出动,中国看到就一定会开打。按照判断公元XX年到XX年之间这场战争可能爆发,所以现在我们要做好对华抗战的准备。小日本贼的很。 说白了,我们所有的老师都说自己是爱国的,追问你爱在哪里?如果本世纪中日之间避免不了一场战争,在座的谁敢说中国就赢,打仗打的就是人的素质。说白了素质在哪里?就在教育,人家这么早就开始做好对华抗战的准备,我们是不是也有这种想法。如果教育回归原点,如果我们认认真真的从价值层面上思考一些问题的话,我们可能就把我们的教育做一些调整,适合于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看一看美国的语文教材,最近我在上海语文学习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推荐美国的语文教材。他的编写是以美国历史发展为线索的,从美国的土著开始到1750文明的教会,1750到XX年国家的诞生,XX年到XX年国家的发展,XX年到XX年国家的分裂、和解与扩展,从XX年到XX年人民的不满、觉醒与反抗,XX年至今是国家的繁荣与保护。我们和他们之间的差异在哪里,我们中国的教材为什么这么编,美国的教材为什么那么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把文学学习和历史学习完全融合起来,做的最重要的一点是把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起来,它的背后反应出的一种全人的教育思想,不是为语文而语文,是一种全人的思想鞭策它。所以它跟我们不一样,我们的取材是文字皆美,它的取材不同时代的具有广泛社会影响以及文学代表意义的文章,它首先强调的不是文学,它首先强调社会历史的意义,换句话说,他要让孩子知道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有哪些人有哪些文章是我们必读的,是我们作为一个共和国的公民应该具有的东西。 哥伦布的文章,美国土著五个民族之一的一篇文章,第二黑奴的文章,约翰史密斯的文章,本杰明富兰克林的文章,美国革命时期最有力演说家的文章,还有林垦的。这些文章从文学角度讲我们不要选它,但从历史、从教育人的角度、从培育共和国的公民来讲是应该这样做的,所以这就是它的意义和价值,这些都是美国历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重要的人物的重要作品,所以它把历史意义摆在第一位。这个取材标准跟我们完全不同。 其次考虑什么?其次考虑文学。文学代表,爱伦坡的小说,拉尔夫沃尔多的,马克吐温的,约翰斯坦贝壳的,我们先把初衷搞搞清楚。 问问我们教了什么?一个课堂案例,赶上情人节,孩子们热烈讨论流行的蓝色妖姬,有的同学说出淤泥而不染,老实说不要跟我说蓝色妖姬,谁跟我说跟谁不客气。但是这个老师不是这样的,在黑板上写BLUE,孩子说这是蓝色的意思,老师问还有什么意思?只有少数人回答“忧郁”,老师说BLUE在英语当中还有高贵的意思,我们往往说高贵的人总是忧郁的,要开心就要做穷人,所以叫穷开心,孩子哗然,精彩的在后面,老师乘胜追击,BLUE还有一个意思是淫荡。怎么是这样的呢?老师继续说,中国文化当中高贵是什么意思,引导孩子进行文化比较,黄色,皇帝的龙袍、宫殿的颜色都是黄色,中国文化当中什么颜色比较淫荡?黄色。老师哈哈说原来普天之下高贵的颜色都是淫荡的。我不敢说这个班级的孩子都会产生思考,但总有孩子会思考,代表东方语言的中文、代表西方语言的英文都是这样的,所谓好课就是促进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思考。如果这个老师一直这样教下去,换句话说这个班的孩子想不聪明都很难,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一种思维的习惯,面对具体现象他不会就事论事的分析,他会用比较的眼光来看,他用一种文化比较的视野看待事物,用文化比较的视野看待事物这个孩子怎么会不聪明呢?今天的语文课就中文谈中文,英文课就英文谈英文,我们喜欢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手段上做大量的文章,实话实说,课堂的根本在老师身上,实话实说老师的根本在哪里,在自己有没有文化底蕴。我们的老师脑海当中到底有多少东西,这是关键,不论用什么方式。 说到底你读了多少书,说到底你自己有多少东西,这是关键所在,我不是说技法不重要、方法不重要、模式不重要,和这些东西相比这可能第二位、第三位甚至是第四位的。老师语言的三种境界,想的清楚说的明白;声情并茂,传神动听,让孩子身临其境,如闻其声;老师话语有限而其意无穷,使学生充分想象,打开学生思维的窗户,一扇想象的窗户,让孩子尽情思考,其思也无涯。换句话说我们老师有没有文化底蕴、有没有文化含量我们的课堂就有没有文化了。 训练永远正确吗?我们的考试题,在今天的课堂上几乎充斥着都是考试题,训练永远正确吗?雅斯贝尔斯认为,训练既可以针对人也可以针对动物,但是教育是人所独有的。 重心在哪里?说到底教孩子学,说到底就是教孩子如何来学习,说到底就是我们的教要依据孩子的学,说到底我们的教育目的就是为了学生更想学、更会学以及学的更好。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就是有文化的课。 钱理群老先生说了一段话,钱老大学中文系退休以后到他的母校南京师大附中实实在在开了一门课程,从头到尾把这门课程上完。他说,牵着中小学学生的手,把他们引导到大师的身边、巨人的身边,互相做了介绍以后就悄悄的离开了,让他们,这些代表着辉煌过去的老人和将创造未来的孩子心贴心的谈话。我静静在一旁会心的笑;为了这个瞬间,无论付出什么代价都是无怨无悔的。 我当校长也是上课的,从高一上到高三,高一第一节客我不知两个任务,每个月读一本文化名著,我推荐一本书,我鼓吹这本书怎么怎么好、怎么怎么有味,我是怎么看下来的,让孩子上钩,上完钩以后每周交一个书摘笔记,然后每个月写一篇书评或读後感,花时间让孩子读这本书,我躲在一旁静静的欣赏,时时发出会心的微笑,孩子讨论的过程中思辨性的话语、思想的火花,很有味道的。 我们的课程改革,改了怎么样?上海市顾泠沅先生说,学生该听的听了没有?我们课程改革发现什么,有这么一种思潮就是让学生热闹起来,越热闹好像课堂就越好,这对不对呢?好像有道理,但我们注意一个问题,该听的听了没有,他把听摆在第一位有道理的,听是吸收,我们在鼓励学生热闹的同时、鼓励学生活跃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课堂第一位的是让学生吸收有价值的东西,这个东西少不了。第二,不能改到最后孩子不需要吸收了,不需要吸收可能就错了,所以第一是听,第二是说表达,第三是思考。今天很多老师包括所谓的名家、所谓优秀教师的课,我们发现经常会剥夺孩子们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好多老师上课都是这样,一个问题抛出来立刻形成回答,立刻形成回答很显然你就剥夺了孩子思考问题的时间。孩子连思考的时间、机会都没有他说什么? 该做的做了没有?该动手的动了没有? 另外一个教授说了一句话,改了以后是否让孩子增值,让孩子的学习增值。第一个词是动力值,就是课堂改革之后孩子是不是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愿望,如果是的那就是对的,如果不是那就是错的。 XX年获得美国总统特别奖的,在白宫接受美国总统奥巴马亲自颁奖的唯一一个老师叫谢尔,我看了他的材料,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三十多岁的化学女教师为什么获得这样的殊荣,看了材料得出结论,很显然,凡走进这个老师课堂的孩子再也不想离开了,而且这一辈子打定主意,这一辈子就做跟化学有关的事情。换句话说,好的课堂就是让孩子产生强烈的动力。 我在浦东新区听课,我们有一个地理老师,我被他震住了,走进课堂拿起粉笔在黑板上一画,中国地图出来了,再一画亚洲地图出来了,所有的孩子跟我一样目瞪口呆。我们今天很多地理老师上课都是投影仪打出来,投影仪打出来跟老师画出来完全不同的感觉,你向孩子传递了一种什么情感,对这个学科的由衷热爱。我们讲学科素养,语文语文学科素养,数学数学学科素养,地理地理学科素养,我们追问一句什么是学科素养,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就是对这个学科的由衷热爱。耳濡目染的会影响孩子,耳濡目染会传递给孩子,让孩子产生一种强烈的愿望。我说老师应该有绝活,有绝活的老师往往有真情,有绝活的老师往往有真气,有绝活的老师往往好玩。 我们再看看我们的课程,举建平中学为例,建平中学以语文英语数学三大课程,语文分成几个系列:第一是成长系列,什么是成长系列?把孩子成长有关系的拿过来按照主题分类;第二自我、自然、社会,他的学习方式就是常态化阅读,什么叫常态化阅读,今天的语文课是什么模式?我称之为考试化模式,什么是考试化模式,一段文章有好几个问题,考试是这么考的,我们的课堂是这么教的,围绕一个问题大家一连串的讨论,这就是考试化模式,考试化模式好处是目标非常聚焦,考试化的模式有什么坏处?把孩子读书的胃口全部败坏掉了。我们各位老师都读书,我们怎么读书的,看到别人好的地方拿起一支笔划一下,高兴的批上两个字,再高兴记下来,我们绝不会一边看书一边回答一连串莫名其妙的问题。所谓常态化的阅读就是读一读划一划、读一读摘一摘、读一读评一评,回归常态,这样孩子才愿意读书,这样孩子读书才有兴趣。 第二系列,文学系列,小说、戏剧、散文,按照体裁分类。像第一类的文章根本不去讨论写作技巧,就是因为作者有话要说好像从心中喷涌而出,哪有什么写作技巧。第二类文章考虑审美内容,从内容形式上加以鉴赏,不同文章有不同的功能,不同文章有不同的写法。 第三个系列叫文言系列,按照先秦、两汉、唐宋、元明清,史纲线为纵,文体线为横。我们今天听到有些专家说学校教育要生活化,实话实说这句话是不对的,我认为是不对的,学校教育怎么能生活化呢,学校教育是什么、社会教育是什么,这两者都是教育,但这是两种类型的教育,学校教育是专业化的教育、是专门化的教育,学校教给孩子的知识应该是经过整合的知识,而不是零散的、而不是乱的。 第四系列,大家系列。把文学文化史上的大家系列拿来重点研究,第四类采取研究型学习方式。论语是对大家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史记、红楼梦、鲁迅、莎士比亚等等,讲到英国文学莎士比亚是你绕不过去的,讲到德国文学歌德你是绕不过去的,讲到俄罗斯文学托尔斯泰你是绕不过去的,这些重点之作我们拿过来重点研读。 还有一个重点原因,当下的高中生喜欢李宇春、周笔畅,喜欢这些不男不女的人,换句话说他的精神偶像出现严重偏差。 学校是主流的教育渠道,面对当下这种状态我们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思维系列:思维与作文。写好文章两个要素,第一个要素是脑袋瓜装的东西,所以我前面讲每月一书;还要脑袋瓜想得到。 显著的特点:其一是经典性,研究性,精神的意义,大师人格自修改一种气质魅力启人心智,摄人心魄。 培育对真善美、伟大与深刻事物的欣赏,对假、恶、丑、渺小与平庸事物的烟雾,这便是教育者为儿童所承担的工作。把那些平庸的东西全部搬到大雅之堂,一堆零零碎碎的东西全登大雅之堂,整个人格卑微化了,大家浑然不觉,小沈阳算什么玩意儿,大家浑然不觉。有真正大师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但是我们视而不见,英雄让人反思自身的存在,而偶像却让人迷失了自我。 尼尔波滋曼说,有两种方式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文化大革命就是文化成为一种监狱,地雷战、地道战我起码看了十遍;第二是一种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种滑稽戏。这两种方式最后的结果是文化精神枯萎了。 在阿多诺看来,文化工业这个术语,是通知阶级同商业利益集团合谋,从上下到下炮制出来麻醉大众的。文化工业是将数千年来泾渭有别的高雅文化和低俗文化,硬性捆绑在一起,结果是两面不讨好。典型的就是好莱坞文化,好莱坞文化就是文化工业。 课改有一种文化性的缺失,导致我们停留在技术层面上、方法层面上、方式层面上更新。我们在技术层面上、工具层面上、模式层面上徘徊。我们遵循的是什么逻辑,是技术逻辑,现在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我们用的是工具的逻辑、形式的逻辑,我们的教学改革浅表化、简单化、形式化、口号化,课堂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我们课程改革发展不下去,发展到瓶颈,文化缺失。 老师是什么?老师是教师,不是教学技师,教学啊不仅仅是一门技术,还需要教学理论、哲学、文化的支撑。如果对儿童心理学、教育哲学、教育历史以及学科知识没有掌握,他们也不应该进行教学,缺少这些教师怎么可能知道教什么以及某个知识对孩子学习的重要性,所以教学不能简化为科学,我们选择什么教给学生以及如何去教,部分的是道德问题,从道德的层面上来判定我们选择什么教给孩子是道德问题。 我们的教材第二特点是自主性,生本化。我们的教材是带着孩子一起来编的,学生是投入不进去的;什么叫生本化?满足孩子的不同需求,留给孩子旁批、点评、剪贴、总结学习经验的空间,孩子在课外看到很好的文章复制剪贴下来,你会看到每个学生是不一样的。我们制了四个模块让孩子自编教材。 现象打印机很方便了,打印一个教材非常容易,我们孩子拿着自编教材上语文课,不妨碍的,关键在这个过程孩子收获什么。我们孩子的电子期刊,大概四五年前孩子把电子期刊拿到我面前,我傻掉了,我绝对做不出来,他在网上下一个电子期刊的模板,把视频、音频全部加进去,打开非常梦幻的。像科学大师霍金、科学大师牛顿,孩子在这个过程当中收获的远远超过了你在课堂上给他讲的那点东西。 英语怎么变?上海使用的是牛津版教材,它强化英语的应用型,突出英语的焦急和功能,注重交流,学生使用这套教材迅速有效地提高焦急应用能力。但不足是强调了焦急功能,弱化了育人功能,强调了生活气息,但是它弱化了经典气息,找不到一个经典的文章,它强调了应用层面的工具理性,弱化了精神层面的价值理性,教材的弱点就是课改的增长点,就是我们的出发点。老师应该有三问,校长应该有三问,做教育的应该有三问? 事实层面我们到底教什么?技术层面我们到底如何教?价值层面上我们为什么教? 进入第一个层面,进入课程层面;进入第二个层面进入课程实施层面;进入第三个层面进入课程文化的层面。课改的文化归根到底课程本质不是价值中立的,不是一种纯粹的知识活动,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选择,不是一种单纯的知识组合,它是一种价值判断,价值赋予,它体现一种文化主体的自觉。 所以我们认为语言肯定是工具,我们毫无疑问的尊重牛津版的交际功能,我们认为语言是文化,我们同样必须重视英语教材在学生成长过程当中的精神育人作用。我们选择那些有利于培养孩子口语能力,比如阅读、交际、写作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英语文章作为我们的学校教材。实现工具与理性价值的和生活的统一。 凡是有关学生成长的精神养料集合起来,按照主题进行分类,一次是自信、理想、处世、工作、健康等等等等。 我们回答如何克服生活中不尽如人意的问题,甚至是悲剧性的困难?什么是你的精神食良?什么是人生的基本原则?怎样实现自我发现、自我强大,怎样接受自己、怎样热爱自己,怎样树立社交信心、增强信心,怎样享受阳光、怎样享受光明,如何培养领导素质,一个缺乏抱负的世界将会怎样?我们的教材将会回答一连串的问题。 文化说到底就是一种价值取向,我们不在乎学生是否有高分,有高分当然更好,但更在乎学生是否有教养。我们不在乎教师是否有很高的学历,当然有博士文凭更好,但一定有高的学养。我们不在乎学校是否有现代化的设备,但一定要在乎学校是否有文化。有好的设备更好,但我反对把好的设备拿过来作为一种糊弄人的方式,我们有不少学校所谓的设备非常先进,结果几乎没有人使用。 脱离常态的东西我个人认为都是没有价值的东西,都是博物馆型的,而不是动手型的。 换句话说,所谓的学校文化要打破虚假繁荣,我说今天的教育界我们有一种虚假繁荣,我们自己自娱自乐,我们自己得意的不得了,仔细想想看有多少有价值的东西沉淀下来,有多少东西能够流传下去,我们有很多泡沫在这其中。说到底,应该深入到价值层面,说到底应该深入到思想层面,说到底应该深入到精神层面。 什么叫价值层面、精神层面、思想层面,我们有而正确的价值判断吗,面对当前的教育现状有没有自己的想法,我们是不是有持之以恒的教育信仰,是不是今天一个思想明天一个思想,我们有没有坚定不移的文化追求,我们是不是流行什么就做什么,我们有没有庄严神圣的教育承诺,不是有些民办学校招生的时候面对家长这样说,“今天你给我一个孩子,我明天还给你一个栋梁”,这是广告而不是承诺,所以庄严而神圣的教育承诺说到底就是对自己内心的一种承诺。我们什么都可以骗,但是对自己内心世界那份真挚的情感不应该骗吧。有没有始终如一的实践探索,我们讲特色化、个性化办学,没有十年二十年的沉淀哪来的特色?自娱自乐罢了。有没有一种习惯如常的教学行为,关键体现在细节当中、言语当中、行为当中。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有信仰,没有信仰不成其为教养,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 教师的文化自觉成就教师的自身。我有几句话是这样说的,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活跃,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混乱,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多元和分歧,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繁荣,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无常,这就是教育,就是当下的教育,我们处在一个非常伟大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里需要什么,需要思想,需要什么,需要我们有清醒的头脑,需要什么,需要不我们保持基本的定力,需要我们有基本的判断力。我在中国教育报写的那篇文章当中写道,教育界不缺乏知识但是我们缺乏常识,我们把很多宝贵的常识丢到一边了,这就很成问题了。 我们应该有判断力,比如什么叫把课堂还给学生?我想起码应该是这样的,什么是学生应该懂得,学生懂得你就不要罗嗦了,你只需要检查就可以了,什么是学生不懂的,他看的教材应该可以搞懂一些内容的,你让他看教材就可以了,看完以后让他概括,然后概括提炼,如果提炼不到位你帮他。通过讨论才能懂的那你就组织讨论。如果学生讨论了还不懂怎么办,这个时候老师该讲了,该你出手你就出手了。 当学生讨论还不能解决的时候该老师讲了,但是你别以为老师一讲就懂,老师讲了还不懂很多,这时候该实践一下,所以把课堂还给学生,我们应该把一个抽象的话语演变成一个具体的东西,什么时候该还什么时候不该还,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还是有讲究的。 就实践问题解说一下,比如我是语文老师,我在课堂上面对上海的孩子讲唐诗宋词,讲边塞诗,孩子不懂的。我利用暑假带了600多学生,我们第一站到西安兵马俑古城大雁塔,然后就懂了什么叫厚重的汉文化,到了玉门关孩子就懂了,我们接着到吐鲁番、火焰山、天池、乌鲁木齐,有些东西不是老师一讲就懂的,还需要实践体验的,没有实践体验他还是不能搞懂。 上海宝山区一个老师,他讲的很有意思,一个课题要做多久,如果这个课题是你的教育理想就可以做一个终身的课题,这句话很有意思。我们今天一个区级课题,明天一个市级课题,如果一辈子老老实实做一件事情,把你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其中才能把它做得好。做一个终生可以做的课题,一个课题做多久?做一辈子。 它的关键在哪里,你要旨趣,要有情感、方法、信念、科学人文主义。 前年上海市评选教研科学成果,他是唯一一位获得上海市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的人。五 中国最著名的特级教师是上海的于漪老师,上一堂好课不难,难的是不断的上好课,于漪在他的教学生涯当中上了多少好课,于漪老师已经83岁了,现在还在不断地给老师们新的想法,难能可贵的是他不断提出新的东西。发表一篇文章不难,出版一本著作也不难的,难的是一辈子都在学习、都在思考、都在表达、都在产生重要的影响,这就是于漪老师。 于漪老师的话语方式是独立的思想,冯友兰说哲学史家要照着说,伯拉图怎么说我就怎么说,孔子怎么说我就怎么说,康德怎么说我就怎么说,哲学家

    注意事项

    本文(教师的文化自觉(1).docx)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