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残损的手掌 说课稿.docx
我用残损的手掌 说课稿我用残损的手掌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上午好!非常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来听我说课。我说课的题目是我用残损的手掌。下面,我将从教材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六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编排在人教版九年级第一单元第二课的一首现代诗歌。它是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 诗歌一方面从实处着笔,描写沦陷区阴暗,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对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深情赞美。在感情的哀怨与欢快上完美统一,抒情风格变幻多姿。诗歌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 学习本课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 二、说教学目标 1、理清诗歌思路,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 2、通过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品味语言,感受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 3、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说教学的重点、难点 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他们对戴望舒那一辈人对祖国的深情未必能真正从内心深处引起共鸣,对诗中艺术形象寄予的诗人的情感也较难理解,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我确定如下: 1、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品味语言,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2、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四、说教法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联想想象欣赏法、研讨点拨法等教学方法。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我还采用了以多媒体为教学手段的情景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1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三分诗七分读”。教师的用流利的普通话声情并茂的范读更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读解的“催化剂”,它能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的心绪,甚至与作者脉搏合而为一,教师通过绘声绘色,神形兼备的朗读,就能面对面对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进而感悟作品中所具有的自然美,艺术美及其他社会美。诗人艾青在诗论中说“诗是艺术的语言,最高级的语言,最纯粹的语言。”也就点明了诗歌是诗人用精炼的语言和富有韵律美的语言来承载思想和感情的艺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这类现代诗歌课文,应把注重朗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而且把它作为教学的重点。 2. 联想想象欣赏法 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解读文学作品,特别是具有跳跃性的诗歌,需要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去神游冥索,去迎寻作者所暗示的境界、情调。正如苏联作家别林斯基所说:“在文学中,尤其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的确,想象能突破时空的限制,能使情节更完整,形象更丰满。 在诗歌的教学中,教师只有努力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讨论,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自觉学习,让学生身、心一同参与到古诗词的鉴赏来,把诗中的意境转化为自己脑中的具体形象,最终形成一幅分明而有序的直观画面,如耳闻,如目睹,身临其境,从而品味到诗中作者的感情,达到与之共鸣,并转化成一种精神的力量,获得审美感受。这不仅使学生把握一首诗的主旨,也能使他们举一反三,培养他们自学诗的能力。 用心 爱心 专心 3研讨点拨法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结合对研究性理论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认识,本课堂采用研讨点拨法进行教学。以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加与到教学中,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五、说学法 我们的学生距课文所叙述的年代较远,加之学生的经历有限,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学生的情感调动是学习本文的前提,有感情的朗读,细心地品读是教学的关键。爱国这一主题对于当代初二的学生来说,理解还不够深刻。但在平时的学习中,对古诗中爱国的名句有一些积累,应该能够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 一位好老师应该教会学生发现真理。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这节课我还要采取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以多种方式赏读课文,师生交流以达到教学目标。 六、教学过程 导入设置情境,营造氛围 请同学们欣赏屈辱时代的悲歌松花江上。 美丽的松花江,肥沃的黑土地,被无情践踏,无尽的宝藏被疯狂的掠夺!日本帝国主义越来越疯狂,不仅仅是东北,整个中华大地都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中华民族被肆意蹂躏,中国人民像蝼蚁一样被残杀!中华大地,伤痕累累,满目疮痍,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戴望舒“残损的手掌”去触摸那个时代的中国。 吟诵入诗 .教师音乐声中范读,学生设身处地地倾听诗人内心深处的声音。 .请同学自由吟诵两遍,然后大声读两遍;读后请学生说说最想问的问题是什么,或者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在其中老师穿插讲述“那辽远的一角”“那上面”、三个“那里”指的是没有被侵略军蹂躏的解放区。 提问手掌为什么“残损”的?讲解时穿插时代背景,简单介绍戴望舒的,并予以评价。 本环节初步感知课文,以朗读为主,进入诗歌。对于诗歌,首先要有感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才能上升到理性的分析,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读完后谈谈自己的感受,提最想提的问题,重视他们对诗歌的最初的直觉,由于文章写作时间离我们比较久远,学生对时代背景不是很熟悉,而诗歌赏析需要知人论世,因此我穿插介绍时代背景以及戴望舒的生平,并拓展结合他的等待(二)一诗,让学生了解戴望舒对那段牢狱生活的深切感触,以期学生能够进一步体会本诗所表达的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对话入情 让学生找出到底是哪些诗句带给我们如此强烈地感受?然后紧紧地抓住它,轻轻地读一读,细细地品一品。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反复读找到的句子,用声音告诉我们,告诉所有人,自己愤怒了!自己激动了!自己被深深地打动了!在此基础上顺势提问:侵略军蹂躏了你的家乡,让你国破家亡,你是什么心情? 然后趁热打铁,引用与戴望舒同时代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流亡关内,拖着疲惫的身体还嘶哑地歌唱自己的家乡的土地的誓言中的段落,在大屏幕上显示,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接着教师总结过度,“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诗人的内心充溢着切肤的沦亡之痛。但是诗人的情感又不是直接明白地说出来,而是寄托在一个个鲜明的形象上,这就是诗歌“用形象说话”的特点。诗人自己也说:“诗是一种吞吞吐吐的东西,动机在表现自己跟隐藏自己之用心 爱心 专心 间。” 在那个以狂暴的吼叫代替艺术的凝想的年代里,这首诗显得难能可贵。然后进入到诗歌艺术形象的分析,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要求学生分组研究探讨。 (四) 收束入境 老师总结陈词,并引用戴望舒的狱中题壁,投放于大屏幕,先教师充满深情的配乐朗读,然后学生齐读。结合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也是戴望舒先生诞辰105周年。为了再次感受诗人那切肤的沦亡之痛和深沉的爱国之情,请两位同学来朗读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朗读分工: 314行; 1526行;其他的由老师读)齐背1726行! 本环节是诗歌教学过程中所应该达到的最高境界,我始终以多种形式的“读”来贯穿,在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把握作者的情感,引入戴望舒的狱中题壁一诗,在绝大多数中国人都甘心做奴才、受压迫的阴霾时代,一个怀着信念和先进理想、为民族觉醒而奔走呼号最后献身的形象显得尤为鲜明动人,荡气回肠。诗的情绪由伤感流向激愤再流向悲壮, 真切地传达出诗人面临死亡时的心情, 并以一个个体的境遇与心情映射了整个中华民族誓死抗战的精神这样一来,气氛的渲染达到了高潮,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也与之加深,紧接着,再分工读我用残损的手掌,让每一位同学明白我、你、他,我们大家都是中国人,中国的荣辱与我们息息相关。 拓展延伸 仿写我用残损的手掌,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深情,并请几位同学读一读,大家一起来评一评。然后教师评,结束本课。 布置作业 七、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恨爱 悲怜 愁苦希望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用心 爱心 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