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祖父的园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朱艳梅.docx
我和祖父的园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朱艳梅我和祖父的园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我和祖父的园子是国标本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节选自萧红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课文描写了“我”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的情景,表现了祖父的园子是“我”童年快乐、自由的家园,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回忆。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春天的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述,是本文表达方式上的突出特点。文章文字虽然浅显,但意境很美,寓意不凡。 我和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丽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里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蝴蝶、有蚂蚱、有小鸟、有风、有雨,还有太阳的光芒,有云朵的影子,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一切都是自由的,童年的作者也是自由的,这自由是她童年的快乐的源泉。 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调,活泼的文笔,重点写了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所写的内容都是一些小事,虽然内容看似零散,但都围绕着“趣”字展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教学时,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入情入境的读书,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念。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在园子里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生活,体会祖父的爱,初步感悟园子的精神意义。 3、感受萧红语言新鲜自然、率真稚拙之美,产生阅读其它作品的愿望。 重点:感受“我”在园子里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生活,体会祖父的爱。 难点:初步感悟园子的精神意义。 教师准备:阅读萧红的作品呼兰河传,宏观把握文本。 多媒体课件 一、检查复习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我和祖父的园子,齐读课题,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研读了课文的第二自然段,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是个什么样的园子? 2、引读第二自然段。 二、品读感悟 体会乐趣 1、在祖父的园子里,有一位非常可爱的小女孩,读着读着就被她逗得想笑了,拿起笔用心读一读,找找她做的哪些趣事,让我们忍不住要被她逗得笑起来。 2、交流讨论: 过渡: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使你看着看着就想笑了? : 交流一: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就带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作者这样写,让你有什么感觉? 我好像是祖父的“影子”、“小尾巴”,一老一少,一顶大草帽、一顶小草帽相映成趣。 品味语言:萧红喜欢用绕口令般的重复语言来叙述故事,这一语言风格充满着独特的“萧红味”。 交流二: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其实,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但没有盖上菜种,反而把它踢飞了. 议:哪里是在种小白菜,我就是在瞎闹。 读:谁愿意当当文中的小女孩,来读读自己的调皮捣蛋。 想象着小女孩东一脚西一脚踢飞种子时的调皮相,再来读读这有趣的画面。 交流三: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我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谷穗当作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谷穗留着。 哪里是在铲地的呀?这简直就在帮倒忙。 交流四:玩腻了,我又跑到祖父那里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 “下雨啰!下雨啰!” 同样是浇水,我和祖父有什么不同?哪些词说明我和祖父是不一样的? 想象一下,小萧红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的神情是怎样的? 感情朗读。你边读边想象她的动作,神情。 小结:你看,本是浇菜的水和工具,可到了“我”那,它就成了乱闹的玩具。瞧我的开心劲儿,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3、小萧红在这个园子里的生活怎么样? 4、你能帮着萧红再写一样吗?生交流。 设计意图:抓住文中的趣事,通过词句品读、想象画面、再现情境,“以趣导学,以情激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高效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体会关爱 1、这个小女孩在园子里这么淘气,这么调皮,祖父又是什么态度,带着这个问题读读2自然段。 2、投影出示: 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地还留着一片狗尾草,就问我:“这是什么?” 我说:“谷子。” 祖父大笑起来,笑够了,把草拔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 我说:“是的。” 我看祖父还在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你看。” 我跑到屋里拿了一个谷穗,远远地抛给祖父了,说:“这不是一样的吗?” 祖父把我叫过去,慢慢地讲给我听,说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却没有,只是毛嘟嘟的,很像狗尾巴。 抓“慢慢地”体会祖父对我的慈爱。 “慢慢地”说明祖父没有发火,而是耐心的教育我。 “慢慢的”背后是祖父一颗多么慈爱宽容的心呀! “大笑起来,笑够了,还在笑”从这三次笑中你发现了什么? 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还在笑,笑声中,他仿佛在说什么呢?他仿佛在说: 只有怎样的祖父才会有这样的笑?板书:关爱 师:细读出滋味!这个“笑”字读活了! 朗读对话。一问一答,多么温馨的画面呀!来让我们好好读读对话,感受祖孙俩有趣的对话情景。 3、我们饶有情趣地读了“溜土窝”、“铲地”、“浇菜”等一个个惹人发笑的生活场景,你的心中一定会升腾起一种感觉,你会蹦出一个什么词来形容一下我在园子里的生活? 引读: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4、在这座园子中,孙女爱胡闹,祖父从来不恼,正是有了祖父的慈爱,在他宽容、耐心、呵护下,我才可以如此地在园子中纵情嬉戏!那么这座园子在“我”的眼中又是怎么样的呢? 这是一座乐园,更是一座爱园。板书:乐园、爱园 5、引读: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 设计意图:文中祖父的“笑”等细节颇耐人寻味,引导学生想像人物真实的心境,推敲、琢磨,紧紧围绕文本文字形成理解的波澜。情动而辞发,在语言练习中,走进人物的内心。 体会自由 1、心中有自由快乐,看什么都是自由快乐的,让我们再来看看园子的景像吧! 2、引读: 明媚的阳光下,花开了,在我看来,就像; 鸟飞了,就像; 虫子叫了,就像; 3、出示句子: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运用了拟人,把花、鸟、虫写活了。 4、出示句子: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蝴蝶随意的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 5、发现一个特殊的句式:“愿意就” 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 看出自由,随便他们怎么样? 6、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要怎么样,就怎么样,一起来读一读,看看自由不自由。 7、这里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一句一句地连起来写,这是排比。 8、师:把自己当成园子中的一只蝴蝶、或者一朵花,或者一棵树等,来讲述你的快乐和自由 出示组图: 我就是,我愿意就 9、蜜蜂、蝴蝶、蜻蜓、蚂蚱,在自由地飞,倭瓜、黄瓜、玉米在自由地长,园子里生机盎然。可以说 引读: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10、心中是幸福的,看到的就是 ;心中是自由的,看到的就是 。 设计意图:以园中的景物的身份来述说自己的快乐和自由,使学习增添情趣,更营造富于童趣的对话情境。由“我”的自由到景物的自由,深化了对自由的认识。童年趣事的串读,又一次对课文进行了整体回顾,避免了分析课文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嫌。 三、回读总结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是个美丽的园子,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是一个充满乐趣,关爱,自由的园子。 2、再读第一小节,出示“呼兰河”读出了什么? 3、回归课题,我们再来读课题,不是祖父的园子,也不是我的园子,而是我和祖父的园子。 设计意图:课题是一个有歧义的短语,可以读作“我和祖父的园子”,也可读作“我和祖父的园子”,如何分辨读法,没有实际的意义,因为文章表达的是“我”、“祖父”、“园子”密不可分的关系,“我 祖父 园子”这样拆开,顺序任意,形式自由,三个名词性事物并列呈现,也算列锦,就像“冬阳 童年 骆驼队”那样,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同时也给孩子们传达一个给文章起题目的方法。 四、走进作者 1、教师:小萧红一生悲苦,岁丧母,父亲因她是女孩歧视她,继母更不喜欢她,她是在可怜的阴影中长大的。父亲对萧红很冷酷。偶然打碎了一只杯子,他就骂到使人发抖的程度。萧红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回忆:“父亲打了我的时候,我就在祖父的房里,一直面向窗子,从黄昏到深夜-祖父时时把多纹的手放在我肩上,-对我说快长大吧,长大就好了”小萧红只有从祖父那里享受到了快乐的童年,享受到了什么是爱。这个普通的园子还普通吗? 2、教师: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园子,是个爱的天地,一个温馨的家园。 3、她在呼兰河传里深情地写下了 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 4、这祖父的园子,这园子中的慈爱祖父怎不令她难忘呢? 5、这是自由快乐的园子,这是爱的乐园,这是萧红的精神乐园!如果同学们那用心去阅读呼兰河传这本书,相信你的体会肯定会更加深刻。 呼兰河传这本书的尾声部分这样写道: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 以前住着我的祖父, 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 也许还是年年仍旧, 也许现在已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 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萧红忘却不了的。难以忘却的,随着你们年龄的增加,你们也会体会得更深。 设计意图:以呼兰河传的尾声部分的内容改编成的一首小诗作为教学的结尾与延展,有些哀愁,有些苍凉,却符合原著的情感基调,也渗透了园子的精神意义,那是萧红“温暖与爱”的故乡。当然这只需要学生模糊地理解。 五、布置作业 阅读呼兰河传 板书设计: 18我和祖父的园子 闹 乐趣 笑 关爱 活 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