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怎样练白猿通背拳.docx

    • 资源ID:3519783       资源大小:51.37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9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怎样练白猿通背拳.docx

    怎样练白猿通背拳怎样练白猿通背拳 仇必松 近日上网,见有朋友提出“如何学习通背拳?”我想这个问题提得很好,非常值得研究。 在下不才,因曾追随白猿通背第二十代掌门人杨启顺大师近四十年,上世纪六七年代在北京工作期间,因无妻儿之累,又无家庭负担,长年吃住在恩师家中,与之朝夕相处,随时受教;调回上海工作后,又于八九年九零年二度请恩师来上海游玩授艺,按恩师的讲法,他已经向我“抖包袱皮” 了,使我颇有所得。同时,在多年教学实践中,也确实经常遇到诸多此类的问题。所以,我想结合自己的往日所学和教学心得,粗略地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算是抛砖引玉吧。 我想分期分批从五个方面谈这个问题:一是怎样练白猿通背的架子;二是怎样练白猿通背的气;三是怎样练白猿通背的速度;四是怎样练白猿通背的劲;五是怎样练白猿通背的意。 韩愈说得对,“古之学者必有师”。练武不跟老师学,是不能无师自通的;但有老师指导,却又不按要求真练,也是不行的。现任杭州市武术协会秘书长的严国兴,最近我看到网上有介绍他的文章说:“拜上海的仇必松巩承祥为师,功力大增”,使他八十年代多次获得全国散打推手冠军,并击败了来访的日本功夫高手江口雄章。我教他只是一个方面,另一个重要方面还是他自己勤学苦练,才有了一身好功夫的。所谓“师傅请进门,修行在自身”嘛! 怎样练白猿通背定势的架子 练拳都要练架子。恩师杨启顺大师曾说:“把式把式全凭架式”,又说:“使时无定法,练时有定规”。可见按要求、按规矩练好拳架子是十分重要的。拳架子好的人虽然不一定是高手,但是,连拳架子都练得不像样的人,功夫肯定是很难高深的。因此,各门各派几乎无一不重视拳架子的。 对于练架子,本门拳谱里总的原则要求是两条:一是“静如处女,动似脱兔”;二是“散则成风弥六合,聚则成形神贯通” 。一静一动。但静,并不全象冰肌玉肤的处女那样态若冰霜,而要精神意念足地“神贯通”;而动,也并不全似漏网之鱼丧家之犬般的兔子那样,慌不择路地撒腿乱窜,而是还要抱着形,更要做好内三合外三合。 我们前面几篇先讨论静即定势时的架子,后几篇讨论动及运步出手时的架子。 白猿通背定势时的基本架子是:头部要求“头顶项领”,“势在顶玄”; 躯干部要求“立身中正”,“前胸空后背绷”,“吸胸沉气探背松肩气沉丹田”,“提裆垂闾”,“尾闾中正”;手臂部要求“手不离肘,肘不离肋”;腿部要求“掩裆合膝”,“四六步多操练,中正不偏”。这四个部分配合起来,则要求“三尖对正一条线”。 三尖是指上部的鼻尖,中部的手尖,下部的脚尖。对正哪一条线呢?对正前后二只脚连线的延长线。 上述这个身架子,有点像我们中老年人骑在自行车上的那个样子,稳稳当当。绝对不能像小青年骑跑车和自行车运动员骑车那样:躯干前俯,蹶着个大屁股。 拳谚云:“学拳容易改拳难”。所以对初学的朋友来说,对教初学者的老师来说,一开始一定要十分注重基本架式的训练和正确姿势的培养,为以后的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 怎样练白猿通背定势时的头部 “头顶项领”,是本门拳谱基本操手秘诀法里的第一句话,第一个要求。可见它的重要性。恩师杨启顺大师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头顶项领神意足,眼似铜铃发号令,手似刀枪命不留。”这是为了使思想、意念高度集中,提起全付精神,现出一派“上场如猛虎”的英雄 1 气概。太极拳家武禹襄在他著名的打手要言中讲:“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可见这也是为了能灵敏、快速地作出各种反应动作。 “势在顶玄”, 杨启顺大师解释是:“发劲一挑顶是也”。是一种能量,是一种气势的表现。 “头顶项领”才能“势在顶玄”。要能“势在顶玄”,必须要“头顶项领”。两者相辅相成。 “头顶项领”、“ 势在顶玄”,最要紧的是要体现出练拳者的神态和精神专注程度。前辈拳家说:“拳术之道上精神”。如果一个人练拳精神不振作,能算是好把式吗?家师杨启顺大师更是把练拳者的精神状态作为评判他功夫高低的首要标准。他老人家一直要求我练拳时要做到“神如扑鼠之猫”。 在训练场上,我们经常发现有人在练拳时会低着头,眼睛向地下看,这是不对的。“低头猫腰,传授不高”。有人虽然不埋头看地,双目却茫茫然不知所向,这也不行。你应当目光炯炯有神地盯着你所要打击的目标,做到“神如扑鼠之猫”。至于还有些人摇头晃脑,那就更糟了。据说人的头部约占人体的七分之一,它又处于人体上部的制高点上,它对于人体的平衡至关重要。所以摇头晃脑是绝对不允许的。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头顶项领”、“ 势在顶玄”呢?杨启顺大师指导的方法很明确:“吃口气,提精神,鼻孔吸气二目圆”。又说:“吃气明目,挑顶鼻孔吸气经过睛明穴,神清眼明,提起精神了,如此即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了。 怎样练白猿通背定势时的躯干部 白猿通背将人体分为三部九节,同时将躯干部位又细分成三段:膻中穴以上称上段,膻中穴至神阙称中段,神阙至会阴称下段。 拳谱基本操手秘诀法里对躯干部分所要求的“前胸空、后背绷”和“探背松肩”,是由上段完成的姿势;“提裆垂闾”和“尾闾中正”,是由下段完成的姿势;而由“吸胸沉气”到“气沉丹田”,则是由上段经过中段,与下段合作完成的姿势;那么“立身中正”,就是上面这三段结合在一起,既不前俯也不后仰,既不左歪也不右斜。 内家拳几乎都有前不挺胸后不扎肘的要求,白猿通背是内家拳,自然也不例外。恩师杨启顺大师对“前胸空、后背绷”和“吸胸沉气、探背松肩”解释得很精辟:“前胸一空变化多,后背一绷要入洞;吸胸沉气空化力,探背松肩打面门”。 “吸胸沉气”、“气沉丹田”,是各内家拳种都很注重的内容,但练偏了的人不少。有人为了气沉丹田,他们由前面的胸腹部使劲向下压,天长日久后搞得心口发闷,饮食不香,睡眠不宁。 那么应该怎样“气沉丹田”呢?恩师杨启顺大师指导说:“气入丹田在于气,气沉丹田在于意。”要让脊椎骨放松,由脊椎、从后面向下沉,同时结合“提裆垂闾”, “将屁股蛋(臀部)向前一送”,即可做到“气沉丹田” 了。 不“提裆垂闾”,是不会 “气沉丹田”的。要“气沉丹田”,必须要放松脊椎,并将屁股蛋(臀部)向前一送。 下段的“提裆垂闾”很重要。一方面它是接通任督二脉的重要一环,因为白猿通背非常重视“阴阳任督气”。根据中医理论和经络学说,任脉总领一身之阴经,督脉总领一身之 阳经。所以我们练功时,要求上面舌抵上齿根,与督脉相接,搭阴桥;下面提裆垂闾,搭阳桥,让任督二脉相接、相通,使人体前后两片合而成为一个整体。这样,从健身来讲,是有利的,“任督通一身通”嘛;从防身来讲,也是要紧的,出的劲就整了,所谓“阴阳最要走合力”。另一方面,拳谱里讲“提裆垂闾法得宁活上下。”所以,这样做有利于我们身手敏捷,旋转自如。 上面三段要求达到后,还要立身中正。现在有不少练家躯干向前俯得厉害,还蹶着屁股,这 2 是非常不合适的。其弊有三:一是发不出整劲。白猿通背的发劲,讲究“起于根,发于腰,通于背,达于梢”。前俯的躯干和蹶着的屁股,是无法将起于根的劲传达到梢节手上去的。其二不灵活,转身速度慢。因为人体转身换向时,其脚在转动的圆圈的圆心,躯干越是前俯,其手与脚之间的俯视投影距离越大。根据圆周长度等于2R的计算公式,躯干前俯越大,上肢手部运行的线路就越长。例如当某人在向左或向右转身90度时,其躯干前俯20厘米,手就要多运行10厘米,若躯干前俯30厘米,手就要多运行15厘米。如果此人转身的速度不变,那他就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才能完成该动作。这不就显得慢了吗?可别小看这区区十几公分,在要紧关头可能就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其三稳定性差。当快速前冲,尤其是快速旋转时,躯干前俯的制动难度大,容易造成重心不稳而失去平衡,甚至摔倒。 那么怎样才算“立身中正”了呢?恩师杨启顺大师提出的标准是:让头顶的百会穴跟下面的会阴穴,两点连接成的直线,与大地基本垂直。 说到这里,最后还需提醒各位看官注意本文前面提到的两个问题:一是我们只说用舌尖抵到牙床的上齿根,而不主张“舌顶上颚”。因为“舌主心劲”,用“舌顶上颚”的话,劲用大了,时间一长血压会升高,头都会晕的。二是提裆,只要求“屁股蛋(臀部)向前一送”就行了,绝不能象有些人提倡的“如忍大便状”。 怎样练白猿通背定势时的腿部 人体的腿部,从拳术角度来说,我想有四大功能:一是承载功能,二是移动功能,三是防卫功能,四是攻击功能。 白猿通背定势时对腿部的要求,主要是“四六步多操练,中正不偏”的承载作用,和“掩裆合膝”的防卫作用。本文先讨论这两条。至于其移动作用和恩师杨启顺大师所传“八腿”的攻击作用,请容待后述。 白猿通背定势时的基本步型是“四六步”。这里的“四六”是指支承体重的比例。恩师杨启顺大师指导我在地上画一条直线,左脚在后,右脚在前,后面的左脚以脚的当中 部位踏在线上,脚与地上画的那条直线约成30度夹角交叉。后脚主要在脚跟,昆仑踩地,五个脚趾轻微抓地。前面的右脚以脚前掌涌泉穴的位置踩在线上,叫涌泉踩地,脚与地上画的那条直线约成45度夹角交叉,脚跟离地,五个脚趾轻微抓地。前脚的脚跟离后脚的脚尖,相距约一只脚的长度。双腿屈膝下沉,后腿承担体重的六成,前腿承担体重的四成。这样,一个“四六步”就形成了。这个前虚后实的四六步,我们叫“正四六”,要是重心前移,变成前实后虚,那么支撑体重的比例相反,我们称之为“倒四六”。 在双腿屈膝下沉的时候,前后两条腿的膝关节要相互合拢,将裆部的下阴掩护起来,这就叫“掩裆合膝”。因为人体的下阴是薄弱部位,碰不得的,需要严加保护,所以白猿通背提出了“掩裆合膝”的要求。掩裆是目的,合膝是手段。为了掩裆,我们必须要重视合膝。 此外,还有一个“以腿破腿”的防卫作用,这里就不展开谈了。 据本门老谱记载,白猿通背的创始人是唐末宋初的道士陈抟。 陈抟老祖是个了不起的,对后世影响极大的易学大家,因此,他创建的武技,必然会以易理推拳理。易讲变化,重变化。就拳术而言,阴阳转换、变化得越方便,越快速越好。所以我们前后两只脚承载体重的差异只有两成,这就既避免了“双重”,又避免了偏重,很便于阴阳虚实的转换。这就是四六步的精当之处。 我们站正四六步的时候,臀部不能超过后脚的脚跟。有不少人臀部超出了后脚的脚跟,他们为了求得身体的平衡,于是将躯干部向前俯,蹶起了屁股,这就不对了。 我们站倒四六步的时候,前腿的膝盖也不能超过前脚的脚尖,否则重心就不稳了。 前面我们提到了两只脚的五个脚趾要轻微抓地。其目的是为了增加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同时使脚有扎根入地的感觉,以增强人体的稳定性,这也是为了使“下盘有根”。当然,这还 3 要有“吸胸沉气”加以配合。 前面我们还提到了“正四六步”时,前面那只脚的脚跟要离地。其目的是为了便于昆仑穴踩气,发整劲。恩师杨启顺大师传授说,脚上有三部气,昆仑踩气是其中的重要一部。 怎样练白猿通背定势时的手臂部 拳谚云:“手是二扇门。”这就充分说明,并强调了人的手对人身安全的防范和保护作用。因为人的头部和躯干部有不少薄弱部位,是不经打的,例如眼睛,甚至是根本不能碰的。需要由手去紧闭门户,严加保护。 恩师杨启顺大师又曾谆谆教导说:“拳有千变,全在手上变”。就是说,攻击对手的手法千变万化,是手完成的,是由手执行攻击任务的。譬如他老人家传授的八抓八拳八掌八劈八按和八手八招八肘等等,都是最好的范例。 在白猿通背里,手既是人身的保护神,又是打击对手冲锋陷阵的勇士,它有双重功能。因此,我们二只手所摆的位置就不能不讲究,即既要利于防守,又要便于出击。 白猿通背是技击性非常强的拳种,它对二只手提出了“三连”的要求。我们这里主要谈练架子,所以只讨论其中的一连-“手肘相连”。 白猿通背每次单操起势的架子,叫“抱门子”,这是代表本门门户的标志性姿势:二只手一前一后,前手为凤眼拳,后手为瓦笼掌。恩师杨启顺大师要求,前手凤眼拳的中指关节高度,大约与人中穴一样高,离人中的距离大约一尺五寸。因为人有高矮之分,臂有长短之别,所以前手与人中之间的距离,也可以按右臂的大臂与小臂之间的夹角,大约135度样子来定位。后手瓦笼掌的虎口置于前手肘关节的肘尖处。二个肩的连线与下面二只脚的连线成45度夹角,斜对前方。这时,要松肩坠肘坐腕。 白猿通背将位于前面的拳称为“招”,位于后面的掌称为“手”,要求手招相合,手看着招,招看着手,手招相连。但现在有不少人练拳,后面的一只手往往不在岗,放得过低,离前面手臂的肘关节太远,用家师的话来说,这叫“抱得不紧”,是不对的,既不利于防守,也不便于出击。 果然大师名下,通背精髓。 纵观必松世兄文章,文笔犀厉,内涵丰富,直捣中宫,阐明了通背拳乃至所有拳家中心拳理,拳家不外乎,精。气。神。意。拳无内外之分,只有拳理通与不通,理通没有不通之法,任何拳术达到理顺,发力饱满,劲到圆整,再得明师真传,乃得拳术之精华,然能打会斗只是一小成,修心养性方为大成,乃为大家。纵观武林,谈拳者多,论气者少,练拳刚猛,早伤气机,乃亡命之举,昙花一现,命不久也,练拳不练功,老来一场空。拳经言:徒儿学艺莫心烦,拆手妙艺气里含,若是悟透拳中理,胜似祖师亲口传。 皇极真人昆仑子:甄古西授意,天罡圣手执笔。 上海市崇文武术协会会长仇必松老师新作之四:怎样练白猿通背行拳的架子 怎样练白猿通背行拳时的架子 仇必松 我们前面说过,对于白猿通背的架子,拳谱里总的原则要求是二条:一条是“静如处子,动似脱兔”;一条是“散则成风弥六合,聚则成形神贯通”。一静一动。静是定势,已经谈了。下面将要讨论的是动,即运步行拳时的练法。 白猿通背练拳时,拳谱操手法里要求:“出手要冷,行气要醒”。就是说一动就要快,要4 有一股近乎拼命的野性,要有一种龙腾虎跃的气势,要像拳谱«通背猿拳术之要论»里要求的那样:“周身如电,运转如飞”,“忽远忽近,忽大忽小,忽屈忽直,忽进忽退”,“有时如大鹏展翅。有时如猿猴入洞,灵活灵动”。拳谱«基本操手秘诀法»里,对快提出的形象要求是:“急如猫扑鼠,快似箭离弓”。 但快又不能手忙脚乱地瞎快,还要快得不乱章法。就是还要做到六合。 各门各派各拳种几乎都讲六合,恩师杨启顺大师传授的白猿通背也讲六合,但内容却与众大不相同。恩师传授的内三合是“心、气、胆”,外三合叫“手、步、眼”。 所谓“心”,是指这门拳术的运动要求。古人以心代意,白猿通背行拳时要求意念、精神高度集中,指挥动作,即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 所谓“气”,就是丹田气。前面我们讲过,定势时要求“气沉丹田”,但沉之于丹田的气不是沉下去就不动了,不是死水一潭,在行拳时随时随地要取出来用的,要能“气动神移贯全身”的。恩师说:“人有三部气:宗气、中气、元气。宗气是后天之气,是呼吸吐纳,是肺气,是外气;中气是脾胃之气,是消化五谷杂粮的;元气是先天之气,也叫肾气、精气,是内气”。在行拳时,恩师又特别强调“三部丹田,五部运气”。这三部丹田是上、中、下三部,加上前、后丹田,共五部。 恩师说:“上丹田通于背,达于臂,定位百会;中丹田活于腰,通三焦,定位关元;下丹田活于胯,达于腿,到于昆仑,定位会阴;前丹田定位神阙,后丹田定位命门”。要求它们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动作。例如«六路总手»里的直立推山,推山的时候,恩师要求用后丹田去撞上丹田,这样的练法,就显得很整。直立推山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五弓”齐发的范例。 内气、丹田气的运行,要由意念引导,要由呼吸气、外气来催动,就如本门内功里讲究的“心引气走,意引血行”。例如当我们向手上贯气的时候,手指会变粗,掌心会发热,就是这个道理。 所谓“胆”,就是要有大无畏的勇敢精神。一个胆小如鼠的练武之人,在与人较技的时候,如果心里颤抖,腿肚子抽痉,那你平时功夫练得再好也全完了,想赢对手,是绝对不可能的。北方人说:“狠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南方人说:“拳师碰到蛮厮,打得像屎尿”。所以敢打敢拼的英雄气概,从一定意义上讲,比技术都重要。为什么有些小流氓什么都没练过,但打架斗殴每每都会赢呢?凭的就是一股野性。 恩师杨启顺大师传授的外三合是“手、步、眼”,要求这三者要配合协调。 这里的“手”,既指手法,也包括整个手臂这个部分;这里的“步”,既指步法,也包括整个腿这个部分。上面的“手”和下面的“步”要配合,这就离不开承上而又启下的腰了。 白猿通背将人体分成三部九节。这三部是头、身、腿三部;手、肘、肩三部;脚、膝、胯三部。九节则是手三节、腿三节和身三节。恩师非常强调拳谱«基本操手秘诀法里“时时刻刻在腰中”这句话,他老人家要求“身三节以腰为轴”,“腰为一身之总领”,行拳时要用腰去带动四肢百骸的运动。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所以眼睛除了视觉功能之外,还能表达情感和意念,反映神情和动向,是肢体运动的先锋官。意念之所向,目光之所投,必须是拳脚之所趋。“手、步、眼”的配合,一定要这么密切。 “步眼”二个字连在一起,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投足的落点要准确,要是地方,就像伴奏的乐队,鼓点要打得有板有眼,我们出脚的落点也要准确得有板有眼。例如上左脚抢步,关键就是要使左脚的内脚弓落在对方右脚脚后跟这个地方。 内三合要合,外三合要合,而内外三合之间也要合。它们之间的主从关系是内三合带动外三合,也就是说,要以内动引导外动,做到内合外顺,这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六合。我们行拳的时候,既能快速得“运转如飞”,又按六合的要求,抱得紧,打得严,那是何等的生龙 5 活虎,威武雄壮! 怎样练白猿通背行拳时的上丹田 丹田丹田,既然是田,那就是一片,而不是一个点。恩师杨启顺大师说:“上丹田通于背,达于臂,定位于百会”。 白猿通背将鸠尾穴以上,从胸、背部到头部,包括二条手臂,都归属于上丹田范围。 头部,我们曾经讲过,要求“头顶项领”, “势在顶玄”,要提起精神。除此之外,恩师杨启顺大师还常说:“意在顶玄”,要用意念指挥动作,要求“意到神至,神至手到”。我们在行拳的时候,还要像拳谱里要求的:“眼似铜铃,手似刀枪”和“拳似流星,眼似电”。目光要有一股威严之气,要寒光逼人,显得威武勇猛,起到震慑对手的作用。鼻子的呼吸也要有所作为,家师说:“气分九度,”既不可猛地一下子吸足,也不可一呼而光。拳谱«基本操手秘诀法»里要求,“出手要冷,行气要醒”,呼吸气要与动作相配合。家师常说:“沉气打时松肩,醒气打时换背”,要求呼气和吸气时都能发劲出手。必要时,嘴巴也要用上。拳谱«基本操手秘诀法»里要求的“发声号令”,就是嘴的作用。解放军练刺杀的时候,要大声喊 “杀”;日本剑道出击时,声嘶力竭地吼叫。这既是为自己壮胆、助威,也是对对手的威吓。当年张翼德在当阳桥上大吼三声,吓得曹军屁滚尿流,不战而退。嘴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胸、背部这一块,我们在讲定势时,曾要求“前胸空,后背绷”和“吸胸沉气,探背松肩”。在行拳的时候,拳谱里要求“肩如扶担,琵琶骨活如扇”。这“肩如扶担”,家师解释说:“就是两个肩在前后换位的时候,像南方人挑担子换肩那样,一错担子就从左肩移到了右肩,或从右肩换到了左肩”。对“琵琶骨活如扇”,家师说:“是指调肩换背要非常灵活”。对“肩如扶担,琵琶骨活如扇”的重要性,家师说得非常到位:“琵琶二扇换肩背,刀枪一动鬼神愁”。 “肩如扶担,琵琶骨活如扇”的练法,最能表现出白猿通背的形象特征。通背通背,就是要背通。背不通,成何通背?家师杨启顺大师对通背的原则解释是,要“四路通肩,八路通背,以四肩定位,使背贯通”,从八个方向,实际上是指从任何一个方向都能出手发招。 家师非常强调发劲要整,要“起于根,发于腰,通于背,达于梢”。如果背不通的话,这起于根,发于腰的劲,就传不到梢节手上。家师说,本门有三大主劲,肩背的甩劲就是其中之一,如果背不通的话,就做不到“调肩甩背发力”。为了使背能贯通,并能调肩换背得灵活、沉稳而又有劲,我们务须注意几个问题:一是要做到“前胸空,后背绷”,就是要“含胸拔背晃二肩”;二是出去的肩不仅要“甩”,更要靠异侧的一个肩去挤它,这样才会既整又快又有劲;三是二个肩的转动要以胸椎为轴,不能毫无制约地乱晃;四是通肩换背到45度斜对前方就行了。总之,手的进出一定要用腰背来带,绝不能像小木匠拉锯和小炉匠拉风箱那样,仅仅是手臂的一伸一屈。 对于胸、背部,除了为了背通而“前胸空,后背绷”之外,家师曾说:“咱们爷们也不总是这么个熊样,也有挺胸脯子的时候”。例如«六路总手»里的“直立推山”,在推山之前有个短暂的扩胸动作;在«二十四势»“磨身摔锤左右搧”里,摔锤和左右搧这二个折手,都是吸气扩胸的。 拳谱对手臂部的速度要求是:“拳似流星”和“二手串连似星串”,就是要快。至于快的方法,请容待后述。 拳谱对手臂部的运行线路,要求是:“拳由口内发,撤回归肋下”。家师非常重视“手从哪儿出,从哪儿入”的问题,并且严格要求做到“三口发招”。这三口就是虎口、心口和嘴。这里的“撤回归肋下”,不是手撤回归肋下,是要求肘“撤回归肋下”。如所周知,手三节是手、 6 肘、肩。手是梢节,肘是中节,肩是根节。手臂的运行,要以肘为轴,肘为一臂之总领。现在有不少人抱得不紧,显得很散,问题就出在撤回的手臂没有处理好。一是回手时没有以肘为轴,去坐肘;二是肘撤回的位置不对;三是肘关节夹角太大,使手落得太低,而没有跟异侧手臂的肘相合。 人体的肋骨有一大片,撤回的肘应当归于肋的何处呢?我们做一个抱腮沉思的动作,将拇指和食指分开,用虎口托住下巴,这时肘碰到肋的什么地方,那么后撤的肘就回归到这个地方。同时控制该手臂肘关节的弯曲角度,使手跟异侧手臂的肘相连相合。 恩师杨启顺大师经常强调“手不离中线”,“举手不丢三尖”,要求“两肘靠肋,两手靠胸,缩小美人巧”,以便做到“守中用中,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拳谱对手臂部的动作要求是:“手似镰,腕要黏”。 恩师常说:“搂刀手当先”。要求出手的时候,指关节或指关节和腕关节,总要弯一下,像镰刀一样;尤其是在回手的时候,家师特别强调“手不空回”,要求指关节,或指关节和腕关节一起弯成勾,搂对方的手。所谓“腕要黏”,主要是要求腕关节要灵活,像万向接头那样,要能随意伸屈、旋转。像«二十四势»四个暗式之一小转环折手里的阴阳变,翻滚变等,腕子的变化像魔方一样。 拳谱对手臂部的打击强度,要求是:“手似刀枪”,“出手如砲”和“重似砣坠”。就是说,要有重手功夫,“手不能不吃草”。 恩师杨启顺大师传授的沙棒、掌心袋、小棒子、铁链子、狗皮袋、八宝桩等,都是练重手功夫的。拳谱里说:“要打狗皮袋,多操八宝桩。狗皮袋多操练,日久天长手似锏,遇到邪门更方便”。 怎样练白猿通背行拳时的架子 我们前面说过,对于白猿通背的架子,拳谱里总的原则要求是二条:一条是“静如处子,动似脱兔”;一条是“散则成风弥六合,聚则成形神贯通”。一静一动。静是定势,已经谈了。下面将要讨论的是动,即运步行拳时的练法。 白猿通背练拳时,拳谱操手法里要求:“出手要冷,行气要醒”。就是说一动就要快,要有一股近乎拼命的野性,要有一种龙腾虎跃的气势,要像拳谱«通背猿拳术之要论»里要求的那样:“周身如电,运转如飞”,“忽远忽近,忽大忽小,忽屈忽直,忽进忽退”,“有时如大鹏展翅。有时如猿猴入洞,灵活灵动”。拳谱«基本操手秘诀法»里,对快提出的形象要求是:“急如猫扑鼠,快似箭离弓”。 但快又不能手忙脚乱地瞎快,还要快得不乱章法。就是还要做到六合。 各门各派各拳种几乎都讲六合,恩师杨启顺大师传授的白猿通背也讲六合,但内容却与众大不相同。恩师传授的内三合是“心、气、胆”,外三合叫“手、步、眼”。 所谓“心”,是指这门拳术的运动要求。古人以心代意,白猿通背行拳时要求意念、精神高度集中,指挥动作,即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 所谓“气”,就是丹田气。前面我们讲过,定势时要求“气沉丹田”,但沉之于丹田的气不是沉下去就不动了,不是死水一潭,在行拳时随时随地要取出来用的,要能“气动神移贯全身”的。恩师说:“人有三部气:宗气、中气、元气。宗气是后天之气,是呼吸吐纳,是肺气,是外气;中气是脾胃之气,是消化五谷杂粮的;元气是先天之气,也叫肾气、精气,是内气”。在行拳时,恩师又特别强调“三部丹田,五部运气”。这三部丹田是上、中、下三部,加上前、后丹田,共五部。 恩师说:“上丹田通于背,达于臂,定位百会;中丹田活于腰,通三焦,定位关元;下丹田活于胯,达于腿,到于昆仑,定位会阴;前丹田定位神阙,后丹田定位命门”。要求它们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动作。例如«六路总手»里的直立推山,推山的时候,恩师要求用后丹田去撞上丹田,这样的练法,就显得7 很整。直立推山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五弓”齐发的范例。 内气、丹田气的运行,要由意念引导,要由呼吸气、外气来催动,就如本门内功里讲究的“心引气走,意引血行”。例如当我们向手上贯气的时候,手指会变粗,掌心会发热,就是这个道理。 所谓“胆”,就是要有大无畏的勇敢精神。一个胆小如鼠的练武之人,在与人较技的时候,如果心里颤抖,腿肚子抽痉,那你平时功夫练得再好也全完了,想赢对手,是绝对不可能的。北方人说:“狠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南方人说:“拳师碰到蛮厮,打得像屎尿”。所以敢打敢拼的英雄气概,从一定意义上讲,比技术都重要。为什么有些小流氓什么都没练过,但打架斗殴每每都会赢呢?凭的就是一股野性。 恩师杨启顺大师传授的外三合是“手、步、眼”,要求这三者要配合协调。 这里的“手”,既指手法,也包括整个手臂这个部分;这里的“步”,既指步法,也包括整个腿这个部分。上面的“手”和下面的“步”要配合,这就离不开承上而又启下的腰了。 白猿通背将人体分成三部九节。这三部是头、身、腿三部;手、肘、肩三部;脚、膝、胯三部。九节则是手三节、腿三节和身三节。恩师非常强调拳谱«基本操手秘诀法»里“时时刻刻在腰中”这句话,他老人家要求“身三节以腰为轴”,“腰为一身之总领”,行拳时要用腰去带动四肢百骸的运动。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所以眼睛除了视觉功能之外,还能表达情感和意念,反映神情和动向,是肢体运动的先锋官。意念之所向,目光之所投,必须是拳脚之所趋。“手、步、眼”的配合,一定要这么密切。 “步眼”二个字连在一起,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投足的落点要准确,要是地方,就像伴奏的乐队,鼓点要打得有板有眼,我们出脚的落点也要准确得有板有眼。例如上左脚抢步,关键就是要使左脚的内脚弓落在对方右脚脚后跟这个地方。 内三合要合,外三合要合,而内外三合之间也要合。它们之间的主从关系是内三合带动外三合,也就是说,要以内动引导外动,做到内合外顺,这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六合。我们行拳的时候,既能快速得“运转如飞”,又按六合的要求,抱得紧,打得严,那是何等的生龙活虎,威武雄壮! 怎样练白猿通背行拳时的下丹田 下丹田包括的范围也比较大。恩师杨启顺大师说:“下丹田活于胯,达于腿,到于昆仑,定位会阴”。 就是说,从神阙穴往下,全部归属于下丹田。 下丹田的步法既要轻灵,又要沉稳。轻灵是指运步的时候要快,要灵活,要利索。沉稳是指要压住重心,不漂浮,使整个人体与大地有一种亲和力,脚一着地就像扎根入地似的。拳谱«通背猿拳术之要论»里要求:“腰似蛇形,腿似钻”。这“腿似钻”,既要求扎根入地得稳,又要运转灵活,为上部的“腰似蛇形”提供坚如磐石的根基。 怎样才能做到轻灵呢?一个是要靠内三合里的“心”、“气”和腰来带动,另一个是腿要以膝为轴,用膝总领一腿之关节。拳谱«基本操手秘诀法»里要求:“四六步多操练,中正不偏,随步擦拉永不换”。当主动腿移位后,从动腿要立即向主动腿方向靠拢。例如当左腿向前上步时,右腿要立即以膝关节引领,使其左前侧向左腿膝关节的右后侧方向靠近,使之“掩裆合膝”;若左腿向后撤步时,右腿要立即以膝关节引领,使其左后侧向左腿膝关节的右前侧方向靠近,使之“掩裆合膝”。二条腿的膝关节,好像用橡皮筋捆着似的,主动腿移位后,从动腿要立即随之而跟上去,这样,才不至于变得拖腰拉胯。 怎样才能做到沉稳呢?除了内三合里的“心”、“气”之外,最要紧的是胯关节一定要松开,使重心下沉,同时还要“立身中正”。 前面提到的“随步擦拉永不换”,是擦拉步的要求,不管是进步、退步、闪展步还是绕步等 8 等,那条从动腿的脚,永远是擦着地面被拉着走的。擦着地面的是脚掌拇趾侧这一边。这个擦拉步,几乎是本门所独有的。从动腿的脚擦着地面,是有好处的:一是保持身体平稳;二是相当于一条半腿支承着身体,比仅有一条腿支承稳固;三是在快速行进中制动时,适当增加擦拉着的腿对地面的压力,即可提高摩擦力,从而保持身体不失衡。 腿的蹬劲,是白猿通背的三个主劲之一。恩师杨启顺大师讲发劲时,要求发劲要“起于根”。这个根,既是腿,也是胯。从身三节来讲,腿是根节;从腿三节来说,胯是根节。因此,“起于根”的劲,应当着意于胯关节去发,要松胯、送胯而发。发劲的后腿,就像北京四合院顶大门的杠子,斜顶着,那是多好的受力状况!现在蹬脚发劲者有之,伸膝发劲者有之,这都不对。这样发的劲既小,而且传到梢节手上又慢。 脚上是可以发劲的,但方法不是蹬,而是“踩”,白猿通背内功里叫“吸化开合,行桩踩气”。恩师指导说:“脚上有三部气,三股劲昆仑踩气发劲,涌泉踩气发劲和昆仑提气发劲”。 白猿通背发劲,要求“冷、脆、快、硬”,脚下踩气,发出来的劲才会符合冷脆快硬的要求,而且整。像«六路总手»里的“一拳一掌”,有四种打法,当定步打时,出拳一定要昆仑踩气,同时用后丹田撞前丹田,出来的劲就非常整。 仇必松 中丹田的地盘,讲起来不算大,只有鸠尾到神阙这么一段,但它的中心枢纽地位却是非同小可。恩师杨启顺大师说:“中丹田活于腰,通三焦,定位关元”。它内联五脏六腑,外接四肢百骸,而且前丹田神阙和后丹田命门,也位于它的领地里。所以拳谱 «基本操手秘诀法»要求我们行拳时“时时刻刻在腰中”。 我们在讲上丹田时,要求手臂以肘为轴,总领一臂之关节;在讲下丹田时,要求腿以膝为轴,总领一腿之关节;那么作为全身来说 ,就是要以腰为轴,以腰总领一身之关节,为一身之总领。无论那一个动作,都离不开腰,左右旋转,上下开合都得以腰为轴。 恩师在讲调肩换背的时候,说要坐腰;在讲手的进出的时候,说要用腰背带;在讲步子的时候,说进步快,要靠腰劲;在讲打狗皮袋,用踨步和垫步上袋的时候,说要长腰;甚至 在讲打出去的手向后撤的时候,都说要屈指、坐肘、收肩与吸腰同时进行,以手指引劲,动作可以快得多,等等等等,到处都要用腰。 恩师在说手的时候,经常讲:“腰似蛇行腿似钻,出手自当有奇变”。我们练八肘的盘肘和带肘时,腰是水平方向向左向右转的;练抄水式的时候,腰是向斜上和斜下方向转的;练裹边砲的时候,腰是先向斜上转,即又变成向斜下转了;练半边砲的时候,腰是先向斜上转,即又变成近似立着的圈转了;在练红脸照镜的时候,腰带着手和脚转成了一个立着的圈;而练四平砲的时候,腰先是向前弯曲,随即又变成向后弯曲了,等等;腰转的方向很多。这些转法,带动着手的运动方向还不是太难辨别,最令人难以捉摸的,是当腰进行螺旋式运动时,手可以从螺旋形弧线的任何一个点上成切线方向飞出去,让人防不胜防。举二个简单的例子:像转身砲,我们向左转腰,带动双手将对方右臂向左搂掛时,随即长腰,以右仰拳向右前方攻击对方上路;又如我们的右手刁拿对方右手的同时,腰由下向上作螺旋状运动,此时我们的左手,既可以由左侧出去,向右前方攻击对方中路或上路,也可以从右侧出去,向左前方攻击对方中路。 腰除了上述妙用之外,还能发劲。常有人说:“胳膊拧不过大腿”。那是因为大腿比胳膊粗,而腰比大腿还要粗,所以腰劲是非常可观的,应该用好、用足。恩师杨启顺大师说:“白猿通背有三个主劲;肩背的甩劲,腰的转劲和腿的蹬劲”。 «六路总手»里的“闪展群捉”,是这三个主劲同时发的最典型的范例。 上丹田讲究手法,我们提出要松肩;下丹田讲究步法和腿法,我们要求松胯;中丹田讲究身法,那就要松腰。腰松了,各种进退转折、吞吐沉浮、吸化开合的动作才能做得圆润而饱满。 9 三部丹田五步运气的功夫,揉进内外三合的要求,抱得紧,打得严,才能会像猿猴似的快速敏捷,身灵步活,周身一家,浑身是拳。 通背门兵器知多少 通背门主要兵器分为四正四奇,四正为剑、刀、棍、枪四奇为大秆子、春秋刀、昆仑铲、雁翅镗镇山兵器有四灵棍、昆仑刀、子午鸡爪镰、双头蛇另有双手叉、十三节竹节鞭、十三节人骨锏 皇极真人昆仑子甄古西拟,小昆仑天罡朕手执笔 大道至简 大道至简。能把通背技击技术特点和要领用如此简单易懂的文字表述出来,能有几人! 10

    注意事项

    本文(怎样练白猿通背拳.docx)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