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危机干预及自杀预防加强.docx
心理危机干预及自杀预防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及自杀预防 自杀是个体有意识地采取各种手段自愿结束自己生命的异常行为。 “大学生自杀问题”已经从个案演变成社会较普遍的现象,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结果显示,自杀死亡是青少年的前三项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在中国则是1534岁年轻人死亡的第一原因,其中大学生自杀尤为突出。目前,大学生自杀率呈上升趋势。大学生自杀率是同龄一般人口的24倍,高于同龄非大学生年轻人。 大学生自杀心理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诱因的形成。即学生遇到挫折或打击后,产生自杀念头。 第二阶段,心理矛盾冲突期。自杀动机产生后,求生的本能可能使自杀者陷入一种生与死的矛盾冲突中。这段时期,自杀者会直接或间接表现出自杀意图。此时如果能及时得到他人帮助,自杀者很可能会终止自杀企图。 第三阶段,自杀者的平静阶段。自杀者似乎已从困扰中解脱出来,不太谈论或暗示自杀,情绪好转,显得平静。 第四阶段,实施阶段。这是自杀阶段完成时期,自杀者会选择各种不同的自杀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大学生自杀原因: 1. 外部刺激:外部刺激是导致大学生轻生的诱因 因爱情问题处理不当而轻生:大学生在生理上已经完全成熟,但在心理上尚不成熟,他们对恋爱婚姻家庭的认识普遍比较幼稚,基本上还处于理想化阶段。当这种虚幻的理想的爱情与现实不相吻合时,一些大学生便感到无法承受甚至绝望。 因过错而轻生:大学生在发生过错后可能因为羞愧难当,对所遭受处理不满等原因轻生。 因学习成绩而轻生: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无法面对鱼高中相比的成绩反差而轻生。 因不堪忍受家庭贫困而轻生:一些学生生活在单亲或双亲皆故的贫困家庭,缺少家庭的温暖可能造成他们内向而固执的封闭性格与强烈的自尊与自卑交织的矛盾心理。这种心理很可能导致他们无法面对现实而轻生。 2. 心理归因:导致大学生轻生的最主要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抑郁:行为上表现为丧失学习和工作的兴趣及动力,反应迟钝,无精打采,拒绝交际,回避朋友。长期抑郁状态会导致抑郁性精神症的出现。患者可能认为人生无味而有过自杀的念头,甚至采取过自杀行为。 悲观:表现为个体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信念,常常带着幼稚、消极的心理观察社会和对待人生。大学生都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充满着美好的希望,力图塑造完美的自我,但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显然是存在差距的。如果不能正确地看待这种差距,遇到一点挫折、失败,便认为自己“无能”,是个失败者,那么就会使自己陷入悲观的消极状态之中,甚至最终感到绝望。 自卑:表现在能力、自身价值等方面低估自己、看不起自己,并且认为自己会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因而终日忧虑不安、抑郁沮丧乃至自暴自弃。如果长时间沉湎于强烈的自卑之中不能自拔,心理就容易失去平衡。这种人在外界刺激的诱发下极易导致自杀。 偏执:大学生在竞争中心理上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在重大的压力下心理容易发生扭曲变形。心理的扭曲导致敏感多疑、固执死板、心胸狭隘、爱嫉妒、自命不凡但有时极度自卑,而这些情绪,正是轻生的导火索。 焦虑:焦虑是个体对当前或预感到的挫折产生的一种紧张、忧虑、不安而兼有恐惧的消极的情绪状态。大多数学生均感受到过这种情绪,若处理不当,焦虑也可能导致情绪的进一步恶化,最终导致轻生。 身边有易轻生者时:如果发现身边的人产生了消极的心理情绪甚至是抑郁的症状,周边的亲属、同事、同学以及老师一定要加强和他的沟通,加大对他的关怀和爱护,帮助他排遣心中的抑郁情绪,加强心理疏导,必要时必须请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帮助病人逐步渡过难关。 有自杀念头时:尽可能地去和别人沟通,宣泄自己的苦痛和郁闷情绪。在萌生轻生念头时,要学会构建自我援助的心理模式,可以尝试用“三秒模式”来帮助自己。 “三秒模式” 第一秒:先停住,让自己僵化,暂停做傻事的念头; 第二秒:思考,想想自己做错事的后果,比如自己轻生后,家人和朋友都会陷入悲痛,没法交代; 第三秒:放下,放弃轻生的念头,向他人宣泄情绪并寻求他人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