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山地的形成说课稿.docx

    • 资源ID:3480280       资源大小:42.19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9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山地的形成说课稿.docx

    山地的形成说课稿 山地的形成说课稿 四川省华蓥中学地理组 杜恒军 尊敬的各位领导,下午好: 我是四川省华蓥中学的一名普通地理教师,我叫杜恒军,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但是由于本节课内容较多且复杂,我把它分为两个课时的学习,今天我的说课主要是第一课时褶皱山与板块学说的内容,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课程、特色与创新这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这节课的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形成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此要求是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整个高中地理教材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本单元紧紧围绕地理环境与人类生活、生产这一主线,继续学习地表形态中被称为陆地骨架的山地的形成,而山地三种类型之一的褶皱山更是重中之重。它的形成机制及产生的重要意义是对本章第一节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巩固和深化,并且为第五章第二节的山地的垂直分异规律起了铺垫作用。教材的理论知识较容易与现实相结合,贯彻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发展观并且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加上我对教材的掌握和对学生的了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以下三个方面:这些目标是可行的和可操作的。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识记褶皱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形态。 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运用图4.9和图4.11理解它们形成的地貌。 了解学习背、向斜的意义及板块构造学说的原理,并能简单运用该原理解释全球褶皱山脉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阅读褶皱示意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展示,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及展示自我的勇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通过讨论探究及展示,激发学习地理问题的兴趣,从而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 4、重、难点分析 1、知识的重难点: 重点:背向斜的判断级它们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重点的确立依据:背向斜的相关知识是历年考试的考点,并且在实际应用中比较频繁,有利于 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难点:用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背向斜及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原因是:这两点比较抽象,还有一些陌生的词汇,如:“中心”与“两翼”,“顶部”与“槽部”。 突破重、难点方法:借助实物教具、课件动态演示、直观感知;设置情境,动手操作;实例观察,以自学互帮导学法为主线,弄清原理。 2、能力和情感的重难点: 通过“自学、互帮、导学”着重培养合作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及展示自我的勇气。这些无论是学习还是今后的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所上班级是高一19班,在高一重算能力较强和比较活跃的班级。他们在初中也接触过“自学、互帮、导学”法,只不过来自不同的学校,各学校的开展情况有所差异,在高中来的时间不长,磨合不够,加之我也是借班上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配合上可能有所欠缺。 三、教法学法 1、说教法与手段: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特、点,我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自学、互帮、导学法。它有这样重要的几个环节。如课前的小组长培训,学习目标的预设和解读,自主学习与检测,小组合作学习与成果展示,教师的答疑解惑,课堂检测回馈等。这种方法是教育局唐局长和赵主任主研,也通过理论和实践检验的,和山东昌乐二中“721”高效课堂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好的教学法。并且通过多媒体课件,借助实物教具模型的演示难点,充分利用课本资源进行教学,并将设问式教学方法贯穿始终。这些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刺激了学生自我探究的心理,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并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2、学法指导 本节课主要采取自主学习和互帮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教师通过适当的小组竞赛,激发和保持学习动力。这也符合高一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而地理学习中抽象的理论学习和地图学习,我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具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注重培养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来应对学习困境。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将从新课导入、独立自学、小组合作、课堂展示、教师总结,课堂练习这五个环节进行。时间分配如下:新课导入4分钟、独立自学2分钟、小组合作20分钟、课 2 堂展示10分钟、教师总结2分钟课堂练习5分钟、学生提问5分钟,一共45分钟。 课前准备:对小组长进行培训,主要指导如何做好小组的分工合作 说明小组竞赛规则 预习,独立自学环节。 1、引情出标 由于本节内容理论性较强,但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属于自然地理难度一般的内容, 因此我采用在彭丽媛的歌曲珠穆朗玛中引入案例,利用课件、中国地形模型为辅助,设问导入的方法进入到对新课的学习。首先我用图片将同学们的目光吸引到在“世界屋脊”上被称为“世界第三极”的珠穆朗玛峰上,珠峰本就是世界第一高峰,但根据科学家的测算珠峰每年都以一定的速度在向上增长,那它为什么会“长高”呢?这是我向大家提出的第一个问题,紧接着我再让学生看图片富士山、华山,以及中国地形模型,直观上感知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这众多的山脉是如何形成的呢?他们中有的是褶皱山,有的是断块山,有的是火山。这样就引到了褶皱山的学习。 设计意图:在案例中贯穿问题,可以调动学生认知积极性,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启发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独立自学: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自学教材73-74页,并完成导学案的前半部分。,这样做有两个原因:一是让学生有课前预习的习惯,二是节约时间,集中处理本节课的重难点,并有时间培养学生的能力。 3、检查课前的完成情况,并用课件出示预习答案。 设计意图:自学互帮中,自学是基础,学生应学会如何自学。对课本上基础的内容,知识的大体结构要能够独立完成。 4、对本节的重点内容进行分解,各个击破。小组合作学习与教师导学以及课堂展示三者有机结合。 需要讨论理解以下内容: 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 1、岩层的形态 演示) 认识褶曲及背斜和向斜 这一个内容不是难点,故不需讨论,共同展示。让每一个学生都拿起书,共同来说,把书比喻成岩石,书页就可以看成岩层,在受到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发生波状弯曲,岩层的形状向上拱的为背斜,向下弯的为向斜 2、图4 .9反映岩层的新老分布的一般特点及如何比较中心与两冀的新老关系。 新老分布特点:在没有受到内力作用下的水平岩层从下到上岩石的年龄逐渐变 ,即下 上 3 受挤压后弯曲,在水平方向上背斜的中心和两翼的岩层不同,出现了新老关系。即背斜:中心部分岩层 ,两翼岩层 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 ,两翼岩层 这一部分是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现把它分解一下,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看课件的演示。最后讨论,讨论过程中教师提醒讨论技巧。先一对一,让对方明白,训练表达能力,在课堂展示。学生主动起来表述,为本组争光。 设计意图:这个难点如果让学生自己讨论,时间用了很多也不得要领。只有这样,讨论才有实效。 5、通过课件展示背斜山,背斜谷,向斜山,向斜谷。让学生说明各自的地质构造和地貌,注意概 念的区别。 设问:这四幅图的说明说明呢?背向、斜可以形成不同的体貌,则能不能用地貌来判断背向、斜 呢? 理解它们形成的地貌 3、演示观察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4、观察图4.11理解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在教材73页第二段“张力”后加上“岩石破碎”,“挤压”后加“岩性坚硬”这样更好理解是否容易被侵蚀 背斜成谷;关键词 向斜成山;关键词 这又是本节的难点。发竹筷帮助学生思考。教师展示flash课件,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讨论过程中完成表格,小组长注意协调,教师巡视并提醒三个图的画法。 设计意图: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教师是从全方位去挖掘,这也是本节的亮点,让学生把竹筷同时折断,学生就很好地理解了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然后用课件演示侵蚀过程,难点基本突破,同时讨论完成表格,知识得到了全面提高,确保每位同学都掌握,同时体现了“教会别人,能掌握95%”。也训练了学生的能力。 6、课堂展示: 用展示台展示小组成果。先评比,最好的组让一名学生简析结论。说明三个图的画法。其他小组评论。 设计意图:这样的展示不仅能更好的掌握知识,而且能培养小组合作竞争意识,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7、看74页活动,思考学习背向斜的意义是什么呢? 看图片,教师作简要说明。 8、关于板块构造学说的原理,并能简单运用该原理解释全球褶皱山脉分布规律。这一部分初中已有一部分知识,且新课改没做要求。故对它一掠而过。 设计意图:这两个内容都不是本节的重点,课标没作具体要求,背向斜的意义课本也只是用一个活动题,板块运动的基本理论初中也学习过,完整解释板块运动所形成的地貌,也需要大量时间,这是不合时宜的。 9、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围绕褶皱山是什么,怎样形成这两个问题进行。并且这节课的重点就是背向斜的三种判断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解决我们的实际问题。 4 设计意图:课堂小结有助于我们对本节课知识的回顾、思路的梳理,以及重难点的把握。 10、完成课堂练习。课堂自己对答案。 设计意图:当堂内容当堂检查,不仅可以反馈教学效果,而且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10、作业布置 74页活动题。这三个小题包括了本节课的重点,可以引导学生复习与巩固,并且第个小题的开放性较强,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思维和创新能力。 11、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板书是教学的有力辅助手段,学生常常需借助教师的板书思考和理解所学的知识,所以设计板书时,力求做到:系统完善、布局合理、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给人以美感。 4.2山地的形成褶皱山 1.褶皱 2.规模 含义: 3.成因:板块构造学说 基本单位:褶曲 两种基本形态: 背向斜的判断: 岩层的基本形态 岩层的新老关系 、构造地貌 五、教案设计创新之处及特色: 最大的特色:采取自学互帮导学法的教学模式 利用课件,直观教学具 全面调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目标,遗憾的是对课堂节奏的把握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用青春和热血书写自己平凡而美丽的人生。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5

    注意事项

    本文(山地的形成说课稿.docx)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