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2784.A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策略的探析.doc

    • 资源ID:3467592       资源大小:64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784.A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策略的探析.doc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策略的探析 内容摘要: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成为了“文化遗产日”,通过节日的形式引起公众的对文化遗产的关注。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民族瑰宝,随着社会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有些已经消失,有些濒临消失。所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任务刻不容缓。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在旅游过程中对其进行保护,一方面丰富了旅游活动内容,另一方面又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较好的传承。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缓和非物质遗产的与旅游开发的矛盾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下最有效的方式。既创造了经济利益,又使非物质遗产得到了传承,是互惠互利的方式之一。但在利用过程中一定要有度的把握,掌握好度的问题。Content abstract:Every June 2006, the second Saturday became the "cultural heritage",through the form of public holiday of cultural heritage. One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as China traditional culture essence and national treasure. Along with the social life and production change, some have disappeared, some endangered, So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a urgent task. As an importan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resources, in the course of travel to protect, enriching the content of tourism activities, on the other hand, can make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etter inheritance.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ase of non-material heritag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conflict with the protectio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the most effective way. Neither create economic interests,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got inheritance,it is one way of mutual benefit. But in use process must grasp the chi, master degree.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旅游策略; 开发Key word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 tourism strategy; develop研究非物质遗产的目的之一是了解我国非物质遗产现存的种类和数量以及开发和保护的现状,并寻找一些保护遗产的建设性意见,使该类遗产得到较好的传承。在国民中设置“文化遗产日”,宣传“文化遗产标志”和“文化遗产保护公益歌曲”,对于增强全体民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将会起到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于海广先生在传统的回归与守护序言中提到学术界对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大概可分两大途径:一是记忆保护,即用录象、录音、摄像、文字记录等方式,其中口头传承是主要类型,另外根据强大的媒体优势,充分发挥电视的作用;二是创造和提供好的环境和条件,用培养接班人的方式延续非物质遗产 于海广 传统的回归与守护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5年出版 第6页。除了以上亮点,还需要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完善档案保存制度,通过对非物质遗产进行市场包装推向市场,形成文化品牌效应也是重要手段。2007年5月23日至6月10日,在中国成都举行了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共有57个国家和地区参展,国内观摩代表团60支。这表明了世界各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借此平台,世界各国进行了广泛的交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继承世界传统文化的工具和桥梁。世界各国学者和专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特征和分类已有较深入的研究,为保护非物质遗产提供了较好的理论指导。国外较早意识到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的重要性,兴起了世界范围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浪潮。如果从1793年法国颁布的“共和二年法令”算起,人类有意识地保护文化遗产的历史有200多年,如果从1950年日本开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算起,也有50多年的历史。其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先锋有亚洲的日本、韩国,欧洲的法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起步早,发展快的优势使他们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有独当一面的能力。而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在保护方面较为薄弱,但这些国家拥有数量庞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先进的措施保护本国的遗产。最近世界各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又掌握了新的方式方法。日本二战中和战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几乎是毁灭性的,那些天灾人祸使人们逐渐萌生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20世纪80年代,日本实施了由国家组织的“民俗资料紧急调查”、“民俗文化分布调查”、“民谣紧急调查”,举行了全国民俗艺能大赛等。根据1983年统计,被指定为重要文化财的国内美术工艺品共9224件,其中国宝825件;指定重要文化财的历代建筑物1960件,有国宝名衔的占了207件。日本还积极引进了在欧美十分流行的保护非物质遗产的登录制度,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注册、登记,通过登录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格,确定它们的历史文化价值,用一定的法律法规的条例加以约束,并通过大众媒体公布于众,进行舆论宣传,提高大众的保护意识,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世界各国正广泛使用登录制度,并取得一定的成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采用这一保护制度,说明这一方法已得到认证 飞龙 国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载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年第6期。法国在非物质遗产保护方面也有独树一帜的一面,是“文化遗产日”的首创国。在每年9月的第三个周末,各博物馆纷纷对外界免费开放,公众朝圣般得参观历史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日”的影响迅速波及欧洲甚至整个世界。国际社会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工作,很多国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制订了各自的法律保护制度和政策。1950年日本颁布文化财保护法,1913年,法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保护文化遗产的现代法律保护历史古迹法,1962年历史街区保护法和1973年城市规划法。由此可以看出,法国对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在法律法规上表现得并不充分。从严格意义上说,在当今世界上,还没有制定出一部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另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的匮乏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保护工作止于表层,并不能深入研究。资金来源还是要靠政府的重视,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创造性,它们具有观赏价值,因此可以创造经济利益。旅游业的参与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韩国充分利用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表演性,民俗文艺随时随地被搬上“舞台”,久而久之,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有者们的表演逐渐变成了纯商业性的演出。这种过度的商业化使韩国传统文化正逐步失去了原有的内涵。同样是利用旅游的开发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大利具有创新之处。乡村生态旅游、美食文化旅游开始兴旺起来。意大利西西里岛是个风景优美的地方,也是旅游圣地,近年却遭遇瓶颈。而西西里傀儡戏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后,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改变了当下的局面。岛上建有很多木偶剧场,是木偶表演的场地,他们设计了精美的木偶进行销售,作为当地旅游纪念品,种类繁多,木偶表情夸张精致,颇受好评。意大利政府还创建了木偶艺人培训学校,开办木偶节和木偶展等等,挽救了西西里旅游市场,又使西西里傀儡戏得到传承。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与旅游开发和保护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随着旅游的发展,许多弊端也开始显现,许多人都把旅游活动的不良运作归咎于旅游市场的不规范,旅游市场开发者和经营者不遵守市场规则,盲目开发旅游目的地。旅游者保护意识薄弱,认为自己是消费者,只享有旅游的权利,却忽视了同样具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义务。只有各方面共同协作,才能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因此,提高文化遗产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再成为正在消逝的历史,更好得保留下来,也提高了公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和获得公众的支持。我们通过旅游的方式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习俗。非物质遗产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旅游者通过参与现场表演、节庆活动和故事讲述等旅游项目认识异质文化。同时旅游者将自己所了解的异质文化进行传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十分有利的。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8年提出关于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定义为 Bob McKercher Hilary du Cros 著 朱路平译 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5年出版 第89页 “为一文化摄取在历史基础上所创造的、由群众或个体表达的、被承认为体现了该社区的期望、并因此而体现了他的文化和社会身份的民俗(或传统的和流行的文化)的总体内容”。2003年,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的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形态包括口头传承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前一个定义于1998年颁布,后个定义于2003年颁布,后一定义对非物质遗产的内涵进行了改进和完善。1、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具体描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和存在的形式,是各种实践、表演、技能等的工具实物等。2、团体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在其定义里,扩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包含的范围。团体和群体是有本质的区别,群体指大范围的社区,而团体可能是其中的小范围,很有可能被忽视,因此增加了这一部门使得范围更加全面。3、公约着重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然界的关系。4、该公约承认了非物质遗产的传承人的重要性,并不是单一的社会人,而是为非物质遗产的继承立下汗马功劳的民族智慧的守望者。以上四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立法规定逐渐完善的几点,是研究深入的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对人类文明和现代社会的发展有着指导性,它渗透于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各个方面,社会发展是一个吐故纳新的过程,就是继承和发展新的优秀的文化,淘汰不适合社会发展的文化,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延续性也是吐故纳新的过程,唯有这种涵化和演化的过程,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适应大环境的变化。作为民族文化的精髓继承延续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了文化的多样性,也促进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赋存和保护现状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32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我国于2004年8月加入了该公约,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缔约国。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各种文化遗产也是相当丰富,融汇了各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传统手工技艺、民间文学遗产、中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民间舞蹈遗产、民间音乐遗产和民俗遗产等等。2006年国务院批准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总共518项:传统手工技艺遗产有景德镇制瓷、宜兴紫砂陶制作、茅台酒酿制等89项;民间文学遗产有“梁祝传说”“孟姜女传说”、“西施传说” 等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中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蒙古族的“江格尔”、藏族的“格萨( 斯) 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31项;民间舞蹈遗产有京西太平鼓、秧歌、龙舞和狮舞等41项;民间音乐遗产有左权开花调、河曲民歌、蒙古族长调民歌等72项;民俗遗产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火把节、那达慕节等70 项;另外有“秦淮灯火甲天下”美誉的秦淮灯会、中国传统三大国家级祭典活动之一的妈祖祭典等其他项目。2008年6月7日,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7项),进一步确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我在杭州某高校进行了小范围的民意调查调查问卷 当代贵州杂志社 特别报道 第25页(调查人数:100人)。调查结果:36人不知道中国的“文化遗产日”在哪天,35人主要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媒体了解到非物质遗产,而通过旅游方式了解的只有8人,67人认为保护遗产应该依靠民众关注,而15人则觉得应依靠政府的政策来保护,86人认为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的方式对保护遗产有利,96人为保护非物质遗产立法迫在眉睫,78人愿意为保护遗产奉献出自己的力量,近百名高校生中有80人不知道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国家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数。国家公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即以这种形式表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任务迫在眉睫,希望引起社会民众的关注,尽全力抢救我们的文化。原因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威胁令人担忧,包括自然威胁和人为威胁。自然威胁比如地震水灾等自然灾害,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消亡,而人为威胁就是保护措施不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损坏,或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游客欣赏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遭受了损害。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发生了8级强烈地震,人员伤亡惨重,非物质遗产损失难以估计。受灾最严重的四川省北川县、汶川县、茂县是藏、羌等少数民族聚居区,中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北川县城在地震中被夷为平地,羌族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全被掩埋。四川全省上万件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被毁,上千份珍贵音像资料被破坏,四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十一个民俗博物馆严重受损,绵竹年画传习所受到严重损毁。陕西省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汉调桄桄,有十二件重要实物资料受损。四川汶川大地震致使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损失惨重,这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具有两方面特性,一是有坚韧的特性,二是有易折的特性,不正当或不恰当的利用方式实际上造成这种资源违反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规则。各种灾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物形态遭受摧毁,即使重建和复原,也难以保留其原真性。另外,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的变迁,民族文化区域特色消失加快。同时在旅游活动这个大背景下,人们在利用这一宝贵资源时,我国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中遭受的损害较为显著。泸沽湖作为曾经的净土已被游客的脚步搅和了曾经浪漫的女儿国在世人的眼里就像一方童话世界里的乐土,他们的走婚习俗世上绝无仅有,女人的地位崇高,男不娶女不嫁的习俗一直保留到现在。曾经的泸沽湖湖面碧波荡漾,湖中的七岛蜿蜒相连,就像镶嵌在玻璃上面的珠宝,湖畔的人家过着和谐宁静的生活。但是现代文明的冲击导致摩梭人依赖旅游,用尽各种各样商业化的手段招揽游客,虽然他们带来了物质生活的改善和观念的更新,但泸沽湖恬静的朴素之美已非昨日,淳朴的风尚也遭到了侵蚀郑国明 正在消逝的历史-泸沽湖的浪漫女儿国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5年出版 P16,我们应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当然,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念的深入,有些省市已着手重建、复原、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通过举办展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达到宣传作用。我国曾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总部举办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节,此次艺术节共精选了60多件代表作参展,其中浙江有两项非物质遗产在联合国展出,即温州乐清的龙档和宁波万工轿。浙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了国门。随后,浙江省评选出在浙江省各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即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36项。浙江温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当地的方言种类繁多,温州话则被称为世界上最难懂的方言之一。而温州戏曲则是瓯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温州的非物质文化也面临着危机和挑战。温州曲艺是当地人文情怀的真实写照,温州的曲艺包括瓯剧、越剧、鼓词、弹词、花鼓、龙船、说书、快板、对歌、对歌,其中除了依赖宗教活动而生存的龙船偶尔还能在街头见到外,其它曲种或已基本绝迹,或一步步在远离我们熟悉的乡音正在逐步得离我们远去这其中,在瑞安、平阳、温州市等地在流行一种特殊的曲艺形式,叫“温州鼓词”,得到当地政府和民众的重视,它是第一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项目之一。这种温州鼓词历代相传,亦称“盲词”。据已故名艺人季松年、管华山说:温州鼓词,“始于明代,由横阳里巷之曲与词曲合并而成。横阳,即现在的平阳;里巷之曲,指的是民间小调。当时在野的文人与聪明的盲艺人,承受了古乐的衣钵,并吸收了当地的民间小调,创造了说唱形式。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在器乐和音乐上也日臻完善。它的唱腔、曲调,带有浓郁的南国民歌风味,鼓词的基本曲调有慢板、流水、紧板等几十个板式。由于温州鼓词是用温州方言演唱(以瑞安方言为标准),因此各地语音不同,唱腔也各有特色,其唱法有南、北派之分。南派曲调比较细腻、柔和;北派曲调比较粗犷、古朴。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全国的传统曲艺团体焦躁不安的时候,温州却“风景这边独好,虽然城市的戏曲人数流失严重,但农村市场却一直活跃着。温州戏曲界通过农村市场的繁荣来保存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一大优势之一。农村人民保留了较多的传统思维,对传统文化的留恋程度较高,因而当地每当传统节日来临,必定要请戏剧团来演唱瓯剧或者鼓词,为节日增添气氛。如温州苍南的鼓词唱腔属于南派,每当中秋、端午或过年时,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会聚集到一起,聆听演唱者细腻柔和的腔调,近些年来尤其流行。这一项原本属于老年人的活动,而今许多年轻人也来凑了下热闹。当地政府正是充分利用了农村市场,使这一非物质遗产得以延续下去。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策略(一)非物质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是两个不同属的范畴,前者是保存、恢复、传播人类创造的非物质文明的保护行动,而后者是利用旅游资源,创造经济效益的经济活动,但两者又有联系,可相互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发展旅游的重要资源,增加了旅游的项目,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旅游的本质是文化审美活动,即是文化的消费活动也是创造活动,是不同文化上旅游这一介体,往往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以通过旅游展示遗产的文化价值,让更多的旅游者了解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含义及内容,更好得进行遗产保护。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对旅游资源的研究和探索,我们要开创中国特色的旅游发展模式,必须对中国独特的资源形式包括非物质文化资源进行研究和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项独特的旅游资源,具有生命活态,旅游开发中利用这一资源,保存其固有的生命活力,使其的美感和核心价值为旅游市场增添活力。再者,非物质遗产具有民族精神,体现民族的个性,其中,利用这一特性能在旅游市场吸引一大批的潜在旅游者。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微妙的关系能促使两者的有机结合,产生出更多的火花。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意义重大,任重道远,全社会都应提高认识,积极参与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只有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留住自己的根,民族和社会才能兴旺发展。只要我们提高认识,采取得力措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一定大有希望。(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意义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运动,保存了我们国家民族文化的精髓,保护和弘扬文化的多样性,使之永远流传下去。人类创造的文化,包含了过去人类积累的信息和信念经验,是对传统文化很好的总结。经济全球化威胁着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即就是威胁着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我们尽全力抢救非物质遗产也就是在用另一种形式维护着我们的文化的多样性。因此我们必须尊重传统文化,尊重历史闫秦勤 曹诗图 阚如良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变迁及保护传承对策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第25卷第4期。遗产旅游的开发创造了经济价值,繁荣我国经济,增强民族凝聚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宝贵的资源,体现了各种价值,我们借助旅游开发,生产遗产旅游产品可创造较好的经济价值。与旅游产业或者其他产业结合得越紧密越贴切,转化成的经济效益就越大,这也是中国旅游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同时也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益。 遗产资源的旅游开发和遗产旅游功能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创造文化学习的氛围。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提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投入相当大的宣传力度,在民众中开展遗产文化的各种普及活动,使人人都是非物质遗产的传承人。往往举办的宣传活动能在群体中兴起不小的波澜,人人参与到保护活动中去能体现当代人的素质,其引发的文艺和旅游活动更能丰富我们的文化生活。遗产旅游开发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增强非物质遗产的生命力。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和旅游开发必然会带来新的价值观念、人际交往方式和审美情趣能丰富我们的思想内涵,也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时间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很长的时间去完善。这种文化的教育功能实际上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更有社会基础,合理利用遗产文化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观。(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策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要秉持几点原则:即保护第一,持续发展原则、文化原则、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原则、观赏性与参与性并重原则和突出民族性和地方性原则。如何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是世界性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旅游赖以生存的资源之一,想要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护维系旅游的生存资源,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要提倡“文化旅游,科学旅游 ,文明旅游”。我国在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组合成各种旅游产品,其旅游产品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博物馆、主题公园和实景舞台剧是三种重要的旅游产品生产模式。博物馆以展现静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主,展出的遗产展品要具有原真性和原始形态。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无形性,在旅游开发方式中要积极探寻无形遗产有形化的方式、方法。例如成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很好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展示出来,实现遗产景观载体化。实景舞台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人的表演活动来活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型为旅游产品最具创意的一种模式之一。云南的印象 刘三姐的实景舞台剧颇具市场效应。当然,这样的模式运营中也要遵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必须与天然的物质景观交相呼应,才能有持续发展的活力。另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又可分为就地开发保护和异地开发保护的两种模式。就地的开发就是把当地的传统民俗技艺通过表演的方式,传达给游客,而异地开发保护则通过博物馆等方式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缮需要巨额资金,其资金渠道可以是财政拨款,民间的捐赠,也可以是自身的横向创收。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依赖政府的拨款很难维持遗产类景区的正常运作,因此必须借助民间资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的开发项目,违背我们的传统文化的优良特性,例如宗教迷信活动、赌博等等。我们必须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利用原则,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良属性。在营销方面,遗产旅游产品可采取政府或社团主导的营销策略,适当引入市场运作模式。旅游市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旅游是一种现代生活,人们追求的是符合个人审美情趣的美感,旅游开发商和经营商总是地改变旅游资源,包括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存在形态和内容,去迎合旅游者的需求。另一方面,旅游能教育人们尊重遗产、保护遗产。旅游开发商要选准有市场的目标进行开发,有针对性得选择客源,科学合理地设计线路,不能为了经济利益,任意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始属性。再者,旅游者也应该提倡文明旅游,不能破坏旅游地现场的物品,保持其完整性。只有各方面通力合作,才能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完整得流传下来。据悉,我国惟一一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题公园落户于成都,集中展示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5.236.10在成都举办首届中国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而主题公园是作为“非遗节“的载体形式展出的。整个“非遗节”期间组织者,采取了文字图片实物展览、传承人展演、产品推广展销等形式吸引游客观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千个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和列入我国各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静态展览和活态展演,让人真切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与博大。如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川剧艺术、成都皮影戏木偶戏、四川民俗画、成都中医药技艺等,另外大型蜀锦手工织造机已入驻展场,期间80岁高龄的蜀锦织造师为游人现场表演蜀锦织造过程,获得较好的反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主题公园的形式公开向社会展示,是非常新颖的展示方式。相较于博物馆单一的模式,主题公园更具吸引力,项目内容多而形象。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往往对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充满好奇。少数民族的一些传统节日可以推向市旅游场,如壮族的“三月三”歌节,傣族的泼水节等等,这些项目的旅游开发方式已经形成一定的文化品牌,当然也带来了环境的破坏和文化侵害。游客随意践踏当地环境,少数民族文化逐渐被其他文化同化,失去原有的传统色彩,遗产旅游商业化。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口头解说的精确度和解说员的素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中通过口头解说形式起到更形象生动的宣传效果。口头解说交流性和接受性强,可以针对性地、最大量地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但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有些解说员解说随意,内容粗糙不准确,庸俗而不科学,与游客间的互动较浅显,导致解说员不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传达给游客徐嵩龄 <我国遗产旅游的文化政治意义> 载旅游学刊2007第6期 第52页,游客不能完全接收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重要信息。更严重的情况是,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物馆等展览馆基本无人问津,解说员也就成了一个摆设。口头讲述者的素质参差不齐,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相关部门应做好教育培训工作,定时定点地培训和考核,并制定考核标准,赏罚结合,促使他们提高自身的解说水平。在竞争激烈的当下,解说员应该适机充电,提高解说能力,丰富解说内容,增加趣味性,吸引旅游者的关注,让旅游者自然而然提升对该项目的认知度。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第二个星期六是“文化遗产日”,各博物馆可以在六月推出文化遗产宣传月的活动,号召中小学生前来参观,向他们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口头解说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就十分重要。因此,解说员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媒体,任重而道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政府和有关管理部门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和继承人的生存状况,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使非文化遗产传承人代代相传。现在各个媒体争相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无人的窘况,借此能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想方设法保留住传承人。政府应重视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传承人放弃这些技能往往都是迫于无奈,否则不会随意抛弃祖辈流传下来的精髓。据报道,部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生存坏境十分恶劣,继承人专靠这门手艺维持不了生计,也不会有人主动去学,就会出现断代的危险。因此,相关部门可以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继续学习和流传的信心,推出激励措施和优惠措施,适当情况下要为他们招揽旅游者,解决客源的问题。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长期保留与传承人自身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传承人自己要提高忧患意识,发挥属于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优势,使之发扬光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方面可以借鉴温州的传承经验,如上面提到的乐清龙档,乐清龙档是以立体圆雕艺术为主, 结合浮雕艺术、镂雕艺术、建筑艺术、油漆彩绘艺术、刺绣工艺、竹丝编织工艺等艺术技巧, 融入戏曲典故、神话传说等人文知识, 是集各艺术技艺、文化元素于一身的艺术品。目前在乐清, 能制作整条龙档的著名艺人仅该市柳市镇“龙档世家”的第三四代传人黄德清和黄北父子。他们迫于生活的压力,一度到了难以维持的困境,但是他们立志要将龙档发扬到底。政府部门了解到他们的现状,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办龙档展览,并给予父子俩支助。除了政府的支持,黄德清和黄北父子俩的意志力十分坚定,一心一意在传承龙档文化上,技能上也有了很大的突破,创新了一批新的龙档。父子俩于2004年创作的乐清龙档,全长30多米,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永久收藏,作为温州人的骄傲,是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学习的典范陈福如 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联合国 载文化视野P58。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使之有明确的规定和遵循的法则。各政府部门应积极遵循十六字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在法律规定方面,既肯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者的权利,同时又使这种依法享有的权利向更具效益性方面弱化,使拥有者的利益、使用者的利益以及社会的总体利益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增加,从而达到使各方面利益得到理性的平衡的目的。1、必须充分肯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法律地位。非物质遗产能得到很好的继承,必须依附于特定的群体、团体和个人或大环境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传承人的消逝就等于该文化特征的绝迹。因此要保证他们的利益和知识产权,使他们有法可循。2、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本身来说,有关部门要进行登记和注册制度,这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法律保护的前提。3、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持和保护基金,只有利用获取利益而不保护是行不通的,因此规定谁受益谁承担法律责任的原则是适合的,建立保护基金会规范和监督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行为。浙江在法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有卓越的贡献,2007年5月25日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了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规定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设立了“专项保护资金”,主要来源是政府的财政和社会的捐赠。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档案工作。其中成绩比较显著的是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工作。全国出版298部省卷文艺集成志书, 近5亿字, 但编纂过程中采集到的却是50亿字, 公开出版的文字不到收集到的文字的十分之一。尚有45亿字左右没有出版档案管理 2006/6 总第163期 51页。对已保存好的文献进行整理和存储,利用当今先进的网络技术将其数字化。挖掘流失在外的文献档案,进行收集和归类。确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准技术和数据库,这样的数据库及标准包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防御性的和积极的法律保护等多方面目的,进而使管理者持续控制和享有其知识与利益的权利通过对数据库和注册登记的汇编、运行和使用得到确认。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特别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咨询制度,在档案记录工作中听取专家意见。利用电视媒介的普及度和影象记录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电视的纪实功能是现场的直接的,记录的影象和声音与现实的几乎丝毫不差,效果独佳。充分发挥电视的优势,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社会,电视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娱乐项目,利用电视节目既能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也留下了影象的记录,是现代保护非物质遗产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例如温州利用电视节目的宣传力度,推出温州话为主的节目和事老和闲事婆,举办用温州方言歌唱的比赛,刺激了年轻人参加的积极性,为保护温州话提出了有利的措施,曲折的一条保护之路逐渐明朗化。除了在高校进行非物质遗产的知识普及之外,还可以将这些知识内容列入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课程中,推广中小学生对其的认知,让80代甚至90代都加入保护的行列中。学校作为传承非物质遗产的主要阵地之一,有责任有义务推广学生对非物质遗产的认知程度。在2005年“第三届青年文化遗产日”大型工艺活动在中国地址大学举行,主题是“中国民间剪纸教育的传承和推广”。其中中央美术学院、北大、清华等高小参加了盛会,为弘扬这一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另外,温州师范学院与戏剧团合作开办了一个社团,供有兴趣的市民及学生参加。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了高校,唤起高等教育人士的忧患意识,使对保护措施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而高等院校的学生普遍对此也较热忠,正如我之前做的问卷调查,有近八成的学生愿意有所贡献。总之做好保护的工作就相当于创造了未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其未来的发展道路,我认为主要秉着开放的观点,让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国门,与世界的非物质遗产联系起来,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展示我们的成果,以主题公园形式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一个创新模式,实景舞台剧是最具创新的一个模式。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根本,没了创新,事物将被磨灭。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创新,将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有机结合,创造出一系列新的保护举措,必将会推动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工作。参考文献: 1 于海广 传统的回归与守护M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5年出版 2 Bob McKercher Hilary du Cros 著 朱路平译 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M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5年出版3 魏小安 王洁平创造未来文化遗产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出版4 郑国明 正在消逝的历史M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5年出版 5 徐嵩龄 我国遗产旅游的文化政治意义J旅游学刊2007第6期 第5页 6 鲁新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喜与忧J齐鲁晚报 7 传承与张扬非物质文化遗产J 2006年06月05日钱江晚报·网络版8李华明 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原生态保护法则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9 林秋朔 抢救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言 J民间文化论坛 2004年第5期10 刘魁立 从人的本质看非物质文化遗产J江西社会科学 2005年第1期11 杨怡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缘起、现状及相关问题J文物世界 2003年第2期12 郑成思 世界各国的民间文学艺术保护状况,中国知识产权报 2002年7月5日13 刘魁立 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整体性原则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14 中国民俗学会网站:15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www.61.153.34.416 致谢人文学院所有老师,特别是我的指导老师吕孝虎,衷心感谢你对我的论文进行耐心地指导。附一: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卷调查(发出调查问卷100份,回收100,回收率为100%)1、 您知道“中国文化遗产日”是哪天?A 不知道 B

    注意事项

    本文(2784.A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策略的探析.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