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规划方案.doc
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规划方案所属省份: 北京市 主管部门: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举 办 者: 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委员会 编制人员: 王越 联系方式:办公电话 65253392 手机号码 13701113033 电子邮箱 wangyue720 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国家示范学校项目建设办公室2011年8月8日目 录一、建设背景与基础1(一)建设背景1(二)建设基础2二、建设目标与思路5(一)建设目标5(二)基本思路7三、重点建设内容9(一)重点专业建设计划91.专业一:计算机网络技术重点专业建设计划92.专业二:旅游服务与管理重点专业建设计划133.专业三:服装展示与礼仪重点专业建设计划174.专业四:国际商务(中外合作)重点专业建设计划20(二)特色项目建设计划241.项目一: 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特色项目建设计划242.项目二: 现代学校内部管理机制建设特色项目建设计划26四、主要保障措施28一、建设背景与基础(一)建设背景1.良好的政策环境为学校发展提供了保障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北京市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制定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京政发200611号)、首都教育2010发展纲要等一系列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东城区委、区政府出台了东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实现东城教育进一步科学发展的意见,制定了东城区职业教育改革分方案,提出了两所国家级重点学校融为一体,构建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双轨并举的“一体两翼、集团化办学”的发展规划。目前,北京市财经学校、东城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已完成强强联合,成立了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实现了联合优势、扩大规模、增强实力、促进发展的目标,东城区委、区政府在各个方面给予学校大力支持,成为学校发展的强大助推力。2.国际化、现代化新东城的建设为学校发展提供平台东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结合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设想,东城区提出了打造“国际化、现代化新东城”战略目标。2010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33.1亿元,比上年增长9.9%,人均GDP突破2万美元,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业、金融业、商务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合计实现增加值779亿元,占全区GDP的比重达到63.2%,对区域经济拉动作用进一步显现。未来20年,东城区政府提出将加快聚集高端要素,构建“1+4+2”高端产业体系,即做强优势产业文化创意;做优支柱产业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现代商业、信息服务;做大新兴产业中医药、低碳服务。学校确定了“面向东城区域经济,实现良性互动”的建设策略,集中力量建设了适应东城区域经济发展的信息技术类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财经商贸类金融事务专业、旅游服务类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文化艺术类服装展示与礼仪专业、国际商务专业(中外合作)。国际化、现代化的新东城建设,为学校服务区域经济、培养与区域产业结构相适应的大批专业人才提供了更加宽广的平台,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扩展了学校国际化的办学视野,提升了现代化的办学水平。3.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为学校发展提供契机学校不断总结办学经验,积极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育人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是北京市现代化标志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项目校。为进一步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强化专业特色,提升办学实力,更好地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学校开展了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的创建工作。并以此为契机,使学校加快改革步伐,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现代化实训基地建设,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高技能人才。 (二)建设基础学校现已形成“一部四区一厦”的格局,总占地面积8.376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71814万平方米。拥有多个与企业共建的现代化专业实训基地,建筑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其中计算机网络技术、服装展示与礼仪、金融事务、旅游服务与管理和中餐烹饪专业是北京市区县所属职业高中“十一五”期间专业及实训基地重点建设项目。实训设备总值达4000万元以上。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是全国百所德育科研名校、全国德育管理先进校、北京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1构建“校企合作、学训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多年努力,学校初步形成了 “校企合作、学训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合格+特长”的思路,修订了14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企业两个育人主体、两种育人环境资源双向介入,将学校的理论学习、技能训练与企业实际工作体验相结合。在6个专业开展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课程目标突出双证课程,课程模式实行工作过程化,课程内容实行模块化,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企业的工作过程相联系,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形成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缩短了毕业生的工作适应期。 2开展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改革学校重视教学模式改革,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融合的专业教学模式, 将企业规范、企业制度、企业安全、企业组织引进课堂,实践以“项目、任务”为主要载体的教学模式改革。学校积极创新教学环境,在企业专家的指导下,建设了现代化的、适应企业需求与变化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服装展示与礼仪、中餐烹饪、园林绿化等实训基地,初步构建了具有职业教育特色和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环境。在此基础上,学校普遍推行仿真实训教学和模拟教学、项目教学等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改革,强化实践教学方式的工作过程导向,开展了包括网络环境下合作学习的研究等课题研究,举办多次专题课例研讨,取得丰硕的成果。教学改革转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 3探索中外合作、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等多元办学模式积极 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与多所国外职业学校建立合作关系,成功引入英国优质课程、教材、师资与评价标准,采用学分积累与转移制度,实现中职高延,开启了中等职业教育与国际通用高等职业资格证书有效衔接的直通车。在东城区政府主导下,实现了两所国家级重点校的强强融合,优化了办学资源配置,增强了学校办学实力。以“优势资源互补,利益成果共享”为原则,初步形成以本校为核心,集合区内其他职业学校,联合相关行业企业的区域职业教育集团。在“资源整合、合作共赢 、共同发展”理念指导下,初步构建了在资源、设备、管理、人才、资金等方面互利互惠的运行机制。同时,学校还与山东夏津职业学校、河南南阳职业教育学校等实现了跨区域合作,带动不发达地区薄弱学校提升,实现共同发展。 4创新对接企业用人需求标准的教育内容在企业专家指导下,根据岗位工作实际和岗位核心技能要求,结合职业资格标准,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完成16门专业核心课程学生指导手册编写,初步实现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的对接、专业与产业的对接、课程与岗位的对接、教材与技能的对接。结合东城区未来20年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信息服务、商务服务和建设旅游城区的规划,学校重点建设了在北京市乃至全国领先的服装展示与礼仪、计算机网络技术、国际商务(中外合作)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建立了学校与行业企业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定期研讨,信息处每年市场调研,科学分析,及时进行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实现专业建设对接产业、企业和岗位。学校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在企业专家的指导参与下,针对岗位技能要求变化,开发校本教材20本,并制作了大量教学课件,建立了教学资源网站,初步实现了教材、课件和网站等多种介质的立体融合。5形成业务水平较高、综合素质较强的师资队伍学校提出“做科研型、发展型教师”的目标,制定相关培训计划和教职工学年评价考核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完善培训、考核、奖励机制。学校积极开展“621骨干教师引领工程”,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成立了由校长负责的专业带头人培养领导小组,提供专门经费保障。为满足专业发展的教学需要,及时了解行业发展新动态,学校聘任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并具备学校兼课条件的企业一线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同时创造多种条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课题研究。三年来,学校承担或参与国家级课题6项、市级课题18项,成为全国百所德育科研名校。通过以上做法,使教师在职业道德、教学水平、专业实践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快速提高,增强了教师队伍的实力。6加强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学校重视各项管理制度的健全和规范,形成了包括教学管理、预算管理、学生管理、资产管理、风险管理等相关制度,结合实际制定了学校安全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助学金、奖学金管理实施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文件。深化校内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岗位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落实规范办学职责,明确所有部门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实现了规范管理、制度管理。学校关注影响教学质量的相关因素和环节,突出质量管理监控的规范性,建立了规范的电子学籍,建成了教务和资产等信息系统,实现了排课、调课、学生成绩管理等工作的信息化管理,保证了信息的全面准确。学校建立了教务处、专业与教研组三级教学管理体制,制定了任课教师职责、教师教学常规量化管理考核方案等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完善备课组长工作手册、教师工作手册等教学文档,便于检查督导,使教师的教学常规更加统一规范。学校成立由市、区级教研员和市级骨干教师组成的教学督导机构,对教学过程实行全程监控,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坚持每学期评教评学,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完善的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机制,促进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在全区组织的教育系统综合评价中获得特等奖。7建立以贡献和能力为核心的多元评价机制学校在学生人才培养评价方面采取“多元参与、综合评价”的方法,落实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认定,向企业行业输送更多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引入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标准:将插花员考核标准引入园林绿化专业,将导游员资格考核标准引入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将英国BTEC HND职业资格证书引人国际商务(中外合作)专业等,实现了学校课程与行业资格标准的有效对接。毕业实践考核纳入教学评价体系:根据企业、实习教师和学生本人的综合评定结果,完成对学生的实习综合评价,促使学生尽快转换职业角色,适应用人岗位需要。技能大赛纳入综合教学评价体系:学校每年举行一次面向全体学生的技能大赛,选拔优秀选手参加全国技能大赛,并将大赛的成绩与学生日常成绩挂钩。在学校评价层面,学校积极参与东城区教委每年组织的全区综合评价视导,积极参加北京市教委组织的示范专业评比、现代化标志性学校评估等,通过专家反馈,全方位改进学校工作,以评促建。学校积极参加行业举办的各种大赛,通过社会公认的规范标准,检验学校办学实力。经常召开企业用人单位、家长、街道社区座谈会,就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辐射作用发挥等方面,进行评价,及时发挥优势、纠正不足。二、建设目标与思路 (一)建设目标1总体目标经过两年的建设,全面提升学校规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主动适应首都中心城区对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适应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需求,适应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求,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北京中等职业教育对外交流的窗口学校,建设成为北京市中心城区最大的融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于一体的现代化培训基地。力争到2013年,打造4个以高端、优质、特色专业为龙头的相对集约的优势专业群,实现规模效益,科学发展。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建设一支高素质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在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努力成为全国职教领域先进教育思想的代表、教育教学改革的典范、培养优秀职业技能型人才的摇篮,为北京市迈向世界城市的教育事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2具体目标(1)探索“因才因需”办学,完善“校企合作、学训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校企合作、学训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质量标准与企业要求相结合,教学过程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学生角色与企业员工角色相结合,学习内容与职业岗位内容相结合,实现能力培养专业化、教学环境企业化、教学内容职业化。(2)深化课程改革,构建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教学模式继续推进市、区两级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改革,引领带动全校专业深入开展教学方式的探索和创新。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的实践研究,充分发挥仿真模拟实训基地作用,构建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点的实践教学环境,促进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紧密衔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3)提升国际化和集团化办学实力,建立多元办学模式继续整合、调整专业布局,优化办学资源配置,拓展由行业、企业和其他职业学校共建的“校企结合、校校结合”的职业教育集团,优势互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发挥首都职业教育优势,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合作办学,建立共同发展的辐射机制。进一步推进与国外教育机构多层次、多领域的广泛交流与合作,拓宽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建立境外教师培训基地,开展面向外籍人士的汉语言培训和中国特色文化及相关技能等培训,促成学校青蓝大厦成为“亚欧职业教育交流中心”,实现学校的多元化办学。(4)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教材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建立由行业、企业、学校和有关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的教材建设机制,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完善专业优质核心课程教材;按照岗位工作需求和变化,补充开发拓展课程教材、特色校本教材和更新性、延伸性的教辅材料;依托企业研发适应新职业、新岗位的校本教材。依托学校教学资源网络平台,创新教材展示方式,实现教材、教辅、教具、学具、课件等多种介质的立体化融合。(5)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打造高水平、高技能的师资队伍创新人事分配制度,形成吸引人才、稳定队伍的激励机制。引进和培养一支行业内、区域内有影响的专业带头人队伍,促进高素质教学团队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大力加强专业教师下行业企业的学习实践,“双师型”队伍不断扩大;聘用富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和一线岗位能手等担任兼职教师,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资金保障,开展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和境内外专业培训,加大教师信息化培训力度,明显提升教师专业化素质,教育教学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一支满足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具有鲜明中职特色的高水平师资队伍。(6)完善学校内部管理机制建设,形成现代学校科学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招生考试、学籍、教育教学等各方面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完成总部与校区两级管理架构下财务管理体制机制和人事分配制度,明确划分各部门职能,完善各部门工作职责;完善科学的教职工考核评价制度,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鼓励优秀团队与人才脱颖而出;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建立规范的电子学籍、教务和资产等信息系统,提高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全面提高学校规划、执行、质量监测和服务能力。(7)完善多元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和学校的全面、快速发展按照企业用人标准,完善学校、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机制。按职业资格标准考核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形成有多元主体参与、多元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式的“全方位、过程性”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按照社会需求建立学校办学评价机制,动态适应北京市和东城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促使学校快速、持续发展。(二)基本思路 1工作原则依据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关于申报2011年度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的通知及附件2011年度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学校遴选基本条件的有关要求,在全面分析近年来学校改革发展建设情况的基础上,结合首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制定了学校的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规划方案和建设实施方案,按照“系统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强化特色”的原则,开展示范校建设工作。2工作思路坚持“高端、优质和特色”的发展道路,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重点专业建设为核心,全面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完善“校企合作、学训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教学模式,建立多元办学模式,强化教师综合素质提高。完善学校内部管理机制建设,完善多元动态评价机制,稳步推进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北京现代化建设及国际化城市发展所需要的、具有良好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必要文化知识和熟练专业技能、具有终生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实用型人才。3基本路径加强重点专业建设:依据区域经济发展、行业企业需求,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以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切入点,深化课程改革,进一步完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深化校企合作,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依托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拓展研发适应新岗位、新要求的校本教材;探索体现“行动导向”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坚持“做中学、做中教”;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完善“校企合作、学训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专业内涵发展和提升。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明确专业发展定位,优化专业布局,2012年完成部分专业调整,2013年初步形成专业优势集群,推动学校职业教育的特色发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完善学校教师评价与考核制度,形成人才吸引、培养和使用的激励机制。加强学校师资培养体系建设,提高继续教育实效;加大信息技术培训力度,提高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加大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执行力度,实现专业教师每两年下企业实践时间不少于2个月。实施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培育1个专业创新团队、5名职业教育名师、15名专业带头人,继续建设企业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其提供深度参与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平台,打造一支由职业教育专家、名师、学科(专业)带头人组成的优秀教师团队。加强学校制度建设:通过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内部管理机制,逐步实现学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适应一校多址、多点办学、规模扩大的实际情况,形成“总部督导、分区管理、发展特色”的教学管理体制;建立高效的信息化现代化的管理平台,提高学校管理效能,激发广大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提升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水平。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积极与政府、行业企业、街道社区、学区等广泛联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通过行业企业参与、职业学校优势资源集聚,共同组建规模更大的职教集团,开展多种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最大限度地实现服务区域经济建设、拓展学校发展空间的目标。与多所国外学校建立合作关系,通过课程互通、教师互访、学生互动,促进学校国际化建设;引进国外优质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发挥学校专业优势开展对留学生的汉语和中国传统特色文化的培训,发挥青蓝大厦“亚欧职业教育交流中心”对学校的辐射和带动功能,全面提升学校国际化和集团化办学实力。通过四个方面的规范建设,整体提升学校办学品质和影响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示范、提高质量的示范和办出特色的示范。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 三、重点建设内容 (一)重点专业建设计划专业一 计算机网络技术重点专业建设计划 一、需求论证(一)行业发展趋势据职酷网统计数据显示,今年6月全国互联网、计算机类人才新增职位需求为33万人。教育部关于紧缺人才的报告指出,市场对计算机中初级人才需求占90%以上,特别是对中职网络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非常大。(二)企业需求分析随着经济发展需要,媒体、政府和企业上网工程未来10年人才需求在135万以上,作为网络行业中心城市北京、广州、上海、南京的网络人才空缺职位数占12座大中城市需求总数的80%以上。而企业需求的中职学生应具有扎实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良好的适应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团队精神、敬业精神。(三)计算机应用人才岗位分析1网络和网站建设、维护与管理:主要从事局域网规划、组建、维护与管理工作和小型网站的规划、建设与维护。此类人才社会需求量大。2数字媒体:主要从事平面设计、三维动画、片头制作等。3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信息技术手段的普及给政府机构及商业部门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类人才的需求量正在扩大。4计算机系统维护与办公自动化: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大量办公人员对于计算机常见故障解决能力不足,计算机系统维护与办公自动化人才需求较大。 二、建设目标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的方针,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分阶段多能力” 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和完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校企深度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打造一支校企互通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师团队;加强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实现资源共享。通过专业建设,整体办学水平有较大提升,发挥北京市骨干特色专业示范作用,成为北京市的品牌专业。 三、建设思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大力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契合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根据市场对中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构建以培养应用能力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完成基于工作过程对接职业岗位的课程开发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和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将校企合作向纵深方向发展,力争实现共同发展、互惠共赢。四、建设内容(一)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1.完善“校企合作、分阶段多能力”人才培养模式紧跟产业发展步伐,创新“校企合作、分阶段多能力”人才培养模式。分阶段多能力是指学校在企业指导帮助下,分“认知、熟悉、熟练、顶岗”四个阶段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对接职业岗位,最终具备建网、组网、管网等多种岗位应用能力。2构建以“岗位应用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体系根据调研分析及专业培养目标,围绕“建网、组网、管网”三种岗位应用能力,动态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构建以校企合作为主线,以实训实习为平台,以公共基础课、专业公共课为依托,以三大模块课程为支撑的课程体系,形成学生岗位应用能力。岗位应用能力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 下企业参观、调查、听讲座 公共基础课、专业公共课岗位实习,跟岗学习公共基础课、专业公共课岗位实训建网、组网、管网课程第四阶段顶岗实习形成建网、组网、管网能力课程体系基本结构图3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依据专业核心技能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形成核心课程;通过企业调研、专家论证,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形成课程主体框架及核心内容,专业在构建“网站建设与管理”方向课程的同时,引进组网与管网的核心课程;完成网站建设与管理方向新课程的实施,形成核心课程教学设计和学生学业综合评价;开发组网与管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4门核心课程,编写2本校本教材。4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积极探索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情景模拟等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做一体;形成 “过程监控与评测”为主的考核机制,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5完善实训条件建设更新网络实训基地网络实训室设备,补充无线、安全设备;与企业深度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实现校企资源互补和利益双赢;建设体现专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实训环境,完善各项制度,建立健全顶岗实习管理、组织、监督和反馈机制。6教学资源库建设(1)教学文件资源建设:通过收集、整理、分类、补充更新等方式,重点建设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文件。(2)影像资源建设:汇集、录制、整理各种可用的视频资源、图片资源、专业文献资料、学生作品、实训项目及指导等资源为教师提供学习的资料。(3)教学参考图书资源建设:将网络设计、施工、标准、规程、实验手册等汇集成库,并收集各种计算机相关资料。(4)开发并完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资源管理系统”。(二)师资队伍建设1专业带头人培养:选拔教学经验丰富、教学实践能力强、理念先进的教师1-2名为专业带头人,通过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和企业顶岗实践,提升专业能力和水平,在专业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2专业骨干教师培养:选拔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具有潜力的教师3-4名为专业骨干教师,优先选送参加各级各类学习及参加企业实践活动,带头参与专业建设,发挥示范作用。 3“双师型”队伍建设:选派教师参加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等实践工作,定期到企业轮训,提高双师素质,2013年双师型教师达到专业教师人数的92%。 4兼职教师聘任与管理:每年从企业一线聘请2-3名技术人员来校兼职授课,并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开发和学生的实习实训指导;加强对兼职教师的考核反馈,规范管理。(三)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与校企合作1加强专业指导委员会建设:组织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专题研讨会,为专业建设提供良好建议,发挥重要的作用。2探索“订单”培养新途径:与北京中盈创信、北京龙腾蓝天、北京快威科技等企业探索订单培养途径,开展“订单”培养。 3培训与技术服务: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利用实训基地设备资源和专业教师技术优势,广泛开展各种培训,提升社会影响力,为终身教育做出贡献。五、规划资金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项目预计需要投入资金37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为275万元;地方配套投资为100万元;用于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方面预计投入150万元;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预计投入140万元;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与校企合作方面预计投入85万元。六、保障措施 成立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制定方案,分步实施,落实到人,统一思想,形成具有凝聚力的团体。定期进行阶段验收和总结汇报,确保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加强经费管理,严格按照专项经费使用的有关规定,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专业二 旅游服务与管理重点专业建设计划 一、需求论证1行业发展趋势依据北京市创建世界级旅游城市的发展目标和旅游资源的深入开发,旅游业已成为体现首都特点和发挥首都优势的重点支柱产业。2010年,北京市旅游总人数为1.84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768亿元,同比增长13.3%。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在拉动经济、引导消费时尚等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企业需求分析 据北京市旅游局发布的资料显示:导游人员的学历结构为,高中学历者占41.7%,大专学历者占39.4%,本科以上学历者占18.9%;导游员技术职务等级结构为:初级占62%、中级占27%、高级占11%。从年龄结构来看,北京导游队伍是一支年轻的队伍,约70%的导游人员年龄在30岁以下。由于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行社需要更多具有做导游、计调、外联综合能力的高素质的年轻人,中职生在该行业有较大的职业发展空间。 3旅行社人才岗位分析通过对旅游服务企业及毕业生进行全面深入的调研,确定专业的毕业生主要面向旅行社的导游员、计调、外联岗位。导游员:接受旅行社委派,为游客提供向导、讲解以及相关旅游服务的工作。计调:负责旅游团队所用车辆、导游、饭店、酒店、景点等相关旅游要素协调调度工作。外联:负责旅行社接待、联系业务、客户回访等工作。此三类人才市场需求量大。二、建设目标围绕北京“创建世界一流旅游城市”的目标,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导游、计调、外联等岗位素质与能力要求,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和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机制,打造高水平的教师团队。依托专业优势,扩大社会影响力。通过两年建设,成为在北京市乃至全国同类学校中起示范作用,并具有较强影响力和辐射能力的旅游人才培养基地。三、建设思路 以构建“校企合作、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以“基础知识宽实、导游技能娴熟、内涵发展深厚”为专业特色,以专业建设委员会为纽带,拓宽与企业的合作;以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为基础,进一步深化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完善学生评价模式;精心培育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建立稳定的、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四、建设内容(一)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1完善“校企合作、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完成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做合一”“课堂景点化,景点课堂化”。即:把课堂搬进景点,景点与课堂合一,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合一,教师与资深导游员合一。其优势在于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为一体,做到“教、学、做”结合,“手、口、脑”并用,真正体现能力与知识同步提高。高一年级:聘请企业专家介绍旅游行业形势、行业规范,使学生了解行业发展方向及要求。在企业专家的指导下,到旅行社感受旅游一线的服务工作,初步了解旅游企业的文化氛围。高二年级:聘请企业专家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系列培训,并为学生提供多种实践机会。定期组织学生到景点实践,专家现场指导。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锻炼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高三年级:聘请企业专家为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学生顶岗实习,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2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应用性、实践性为主旨设计专业核心课程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校本课程和顶岗实习四大部分组成,四者各有侧重又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其中公共基础课程以“厚”为特点,专业核心课程以“宽”为特征,专业技能以“专”为特色,充分体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理念,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要。(见下图)3. 完善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学校认真反思新课程实施各项工作,总结具有本专业特点的行动导向课堂教学模式;完成对现有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教学设计等资料的修改;做好市级示范教材讲解服务2的编写工作。作为北京市课程改革项目研究试点专业和组长校,力求通过以上工作,形成能在全市乃至全国起示范引领作用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为北京市乃至全国同类专业的课程改革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成果。4.教学资源库建设(1)专业资源库:通过收集、整理、更新等方式,收集专业建设报告、专业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兼职教师教学档案等,为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和借鉴。 (2)专题资源库:建立以北京各大景点以及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文化遗产的多媒体声像数据库。 (3)课程资源库:丰富完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课例、课件等教学资源库建设,使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教学研究的共享型教学平台。5.实训基地建设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在原有实训基地建设的基础上,新建“突发事件处理实训室”和“计调、外联、门市实训室”。“突发事件处理实训室”配备救护实操、证件物品遗失补办实操及模拟情景应变训练的设备,能完成学生灵活应变处理游客的特殊要求、突发事件的训练等。“计调、外联、门市实训室”配备计调、外联及门市训练设备,能进行各种信息的收集整理训练及进行旅游路线合理设计的训练等。 (2)校外实训基地的拓展开发中国青年旅行社等单位作为固定的校外实习企业。专业与企业共同管理、共同考核,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运行与管理的长效机制,充分满足学生的实训和顶岗实习的需要。 (二)教学团队建设 通过两年的建设,培养1-2名专业带头人, 使其具有国际化视野,能根据行业发展需求,为专业建设提供决策依据。培养4-5名专业骨干教师, 具备较强的团结合作、沟通协调能力和科研意识,在教育、教学中能独挡一面。从旅游企业中聘请3-5名资深员工为兼职教师。继续完善发挥兼职教师作用的长效机制,为全面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完善专业“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方案及下企业实践制度,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和下企业实践等途径,有效提升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三)办学体制创新与校企合作 完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相关制度,充分发挥其成员作用,为专业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保驾护航。建立行业企业知名专家工作室,共同制定教师培养计划,定期进行专业理论和技能培训与指导,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水平。继续开展订单培养,在已有基础上,争取在2012年与“中国青年旅行社”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多种渠道与国外教育机构和国外旅游企业进行合作与交流,学习、借鉴其先进的运作方式和经营理念,开阔教师视野,提高教师认识,迈出专业国际化发展的第一步。(四)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建设与北京市旅游局合作,开展面向大中型旅行社人员的导游领队岗前培训、新导游员上岗证培训,服务企业发展;与北京市旅游协会合作,面向社会,开展导游员资格考前辅导培训,提升北京市导游人员数量;与街道、社区合作,开展旅游知识系列培训,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五、规划资金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项目预计投入资金37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为275万元,地方配套投资为100万元。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180万元,师资队伍建设130万元,办学体制机制与校企合作建设65万元。 六、保障措施由专业主任、行业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组成工作小组,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及各项规章制度,做到项目建设有目标、有规范、有措施、有检查、有考评。充分发挥全体成员的积极性,按照专业建设的目标和要求,研究解决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建立激励机制,对在专业建设中做出突出成绩的人员给予奖励,有关责任人的工作完成情况要纳入年度考核。通过多种措施保证专业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专业三 服装展示与礼仪重点专业建设计划 一、需求论证(一)行业发展趋势依据北京市政府建设国际“时装之都”的发展规划,北京成为继“四大时尚之都”之后的又一个国际时尚中心。庞大的服装市场、汽车等奢侈品会展业以及娱乐产业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对模特人才的广泛需求。 (二)企业需求分析随着首都经济的发展,北京连续18年举办了“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中国国际时装周”,全国知名的服装模特经纪公司全部落户北京,模特企业规模数量逐年扩大;淘宝网等网络购物模式也迅速发展,除T台模特外,还需大量平面及网络模特,因此模特专业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受到行业重视,市场需求量很大。 (三)服装展示与礼仪岗位人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