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化读书报告.doc
原始文化读书报告读原始文化有人类学之父称号的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出版了他为这门新兴学科奠基的代表作-原始文化。从这个书名就可以看出,人类学的问世标志着同西方知识界关注原始人和原始文化的努力已经走向学科建制的方向。全书共19章,大致可以划分为8个部分:文化定义及其发展;文化遗留;语言研究;算术;神话;万物有灵观;仪式和仪典;结论。泰勒在撰写原始文化这本书的过程中主要做了以下4个工作:一是,将“文化”作为研究对象。为此,泰勒给“文化”下了一个定义,并且提出了文化发展的2个法则。二是,创立了文化研究方法遗留法。三是,对文化的具体形态做了一些相关研究:比如,语言,宗教,神话,算术。四是,对具体文化的研究过程中,泰勒发现“宗教观念出现于人类的低级种族之中”,并由此深入下去,提出了“万物有灵论”。在下文,我想对以上4个工作的内容做一些简述。文章开篇,泰勒看门见山的说明了原始文化这本书的主要做的工作,他是这么说的:“文化,或文明文化现象之间的合乎规律的联系对证明材料进行分类的方法文化由于稳定、变化、和遗存而产生的上下承虚的阶段性联系本书研究的主要论题。”接下来,他给文化下了定义,什么是文化呢?泰勒这样认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说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很明显,泰勒受到了自然科学的影响,他认为,人类社会中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只要能够用普遍适用的原理来研究,就都成为适合于研究人类思想和活动规律的对象。紧接着,他强调了民族学领域里的两大原则:一方面,在文明中有如此广泛的共同性,使得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拿一些相同的原因来解释相同的现象;另一方面,文化的各个不同阶段,可以认为是发展或进化的不同阶段,而其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个阶段的产物,并对将来的历史进程起着相当大的作用。为了把握文化现象的历史联系,泰勒提出关于“文化遗留物”的研究,以此作为解开文化现象演进之谜的一把钥匙,他把许多原始文化现象都归结为遗留物的范畴。”在那些帮助我们按迹探求实际进程的证据中,有一广泛的事实阶梯。我认为可用“遗留”这个术语来表示这些事实。仪式,习俗、观点等从一个初级阶段转移到另一个较晚的阶段,它们是初级文化阶段的生动的见证或活的文献。”这个从生物学借来的科学术语,通俗一点说,就是一种文化保留其形式于新的社会结构之中而失去其原来的实质作用。在所有的社会里,残存下来的古代的思想和行为模式,都可以作为明了以往文化阶段因素的证据和实例。换言之,残存即意味着某一文化要素虽失去其意义和功能,但仍处于现存的文化状态之中,当调查者无法直接了解上一代的文化轨迹时,它可以提供有力的线索。泰勒认为:如果能够描述和分析好这些文化残存,很可能把先前的“文化阶段”重建起来。在原始文化里,泰勒以两章的篇幅给读者重温过去世界不同地区有关迷信、儿童游戏、赌博、古代俗语、儿歌、语法、习俗以至巫术、魔法力、魔法、魔法行为、预兆、预言、预根、梦占卜、占星术、精灵、灵魂升空等等作为文化残存在人类进化史上所蕴含的原始意义。泰勒把语言划分为“情感语言和模拟语言”,他说“塔斯马尼亚人和中国人的语言之间,结构上有各种各样的区别,但是,这种区别是次要的,在方法上居首位的则是基本相似,即按习惯用音节分明的声音来表示各种思想的方法相似才是主要的。”他还认为,语言是低级文化的一种原始产物,经过多年的逐渐修改、发展和选择,多少能够适合现代文明的需要。泰勒发现,原始人从经验中获得了数字观念,低级阶段的原始人用手脚和脚趾计算,手指计算表明数字来源于手势计算,五进制、十进制以及二十进制都起源于用手指和脚趾计算。在原始文化中,他认为人类儿童时代的早期智力状态是神话最早的起源,神话的想象力是通过体质各异的人类各处种族流传至今的。他阐明万物有灵论是神话产生的思想基础,“对于低级种族来说,太阳、星辰、树林、河流、风和云都是具有人的灵性的生命体,从而导致原始人把一切存在物质都看作是和人或动物相同的东西。”在泰勒看来,神话并非是语言现象造成的,“神话是它的作者的历史,不是它的主题的历史;它所记录的不是超人的英雄的历史,而是诗化了的民族的历史”。泰勒,认为世界各民族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艺术创作等方面极端相似,原因在于人类具有共同的本质、心理和思维方法以及共同的文化发展道路。泰勒首先提出了万物有灵观的学说,认为神话来源于原始人关于灵魂的观念,以及原始人用这种观念来观察整个自然界和社会。泰勒认为,日常经验的事实才是神话的基础,他断定:“日常经验的事实变为神话的最初和最主要的原因是对万物有灵的信仰,而这种信仰达到了把自然拟人化的最高点”。在对原始宗教仪式的研究中,泰勒把原始宗教的起源归结为“万物有灵”,原始种族宗教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征是万物有灵论的信仰。这种信仰认为人的灵魂是一种稀薄、虚幻的形象,具有气息、薄膜或阴影那样的性质,它构成个体生命和思想的本原,它控制个人意识和意志,触摸不到且不可见,却是强大的物质能力。原始人的智力并不比文明人退化,相反倒是有着更充分、更生动更有意味的形式。他发现,万物有灵观包括两大信条,它们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第一,相信所有生物的灵魂在肉体死亡或消灭后人能继续存在;第二,相信各种神灵可以升格,进入威力强大的诸神行列。神灵和人又是相通的,人可能引起神灵的高兴和不悦。此外,他还对宗教作出了定义:“把神灵信仰判定为宗教的基本定义”。不难看出,宗教的定义建立在”万物有灵”的基础之上。在原始文化中,泰勒在学术上作出以下的贡献:第一,他第一个给“文化”作出了科学定义,从而为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勾勒了基本轮廓;第二,对杂乱无章,彼此矛盾的文化现象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首先提出了两大原则。第三,借用了实证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文化现象,这里指的是他擅长用“比较法”对不同的文化现象做对比研究,此外,他还独创了“遗留法”,而以此为发端,在后来的欧洲文化学派中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残存研究”。第四,对宗教给与了第一个学术上的定义。从原是文化这本书,我们大致可以看出,泰勒关注的是文化内部在历史进程中的顺接关系,而不是对文化的本体性关照。在后人看来,泰勒的文化研究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在他的叙述中,人们容易误认为,文化的进化是自身的内在动力,但是泰勒又没有能够找到这个动力源。如果,他能够从文化生成以及进化的外部环境给与关注,那么他的文化研究可能更加全面。原始文化在人类文化史研究中的重大意义,在书的最后一张里面,泰勒已经有所预见,当然,他并不是在称颂自己这本书有多么大的意义和作用,他是在阐述“把文化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所产生的意义”。他说:“原始文化研究的实践结果对实证科学的影响甚微,对精神、道德、社会和政治哲学德影响语言神话学伦理学和法律宗教文化科学德运动影响巨大。原始文化研究作为一种进一步探求进步、克服阻碍德方式,在整个文明的进程中是卓有成效的。”泰勒原始文化简介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伯内特·泰勒的原始文化被公认是进化学派的经典著作。这部著作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在书中追溯了人类从野蛮状态到文明状态的进化过程,描述了原始人如何运用理性去解释他们尚不能了解的自然和人类事物。全书展示了泰勒关于原始生活与现代生活关系的中心思想,即“野蛮和文明作为一种类型的低级和高级阶段是互相联系的”。泰勒的进化论可分为蒙昧、野蛮和文明三个阶段。每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产物,又对未来阶段的形成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泰勒通过收集大量资料,分析全世界数百个不同社会的情况,最后得出结论,即人类社会的进化与体质的进化相似,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泰勒的思想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点:万物有灵论。在各种文化现象中,他主要注意的是精神文化,特别是宗教信仰的产生与发展;文化残存说。即旧有的文化既可以保留在较新的文化中,同时又是过去的见证;提倡文化科学。以丰富的民族志资料,运用文化比较作为研究的基础;统计研究法。在民族学的调查上,他是最先主张使用统计方法的,并使这一研究趋向科学的手段。原始文化中,采用了自然科学的进化论的研究方法和比较研究法,根据大量的现实材料,着重研究了原始社会的精神文化特别是宗教信仰的产生的发展。在原始文化中,神话论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泰勒正确的说明了深化的本质及其产生时代。他首先肯定了神话的一种虚构,而这种虚构又是以现实为基础的。他反对把神话当作纯粹的历史,也认为不能只靠推测来解释。万物有灵观是泰勒在起原始文化中最重要的理论建树。泰勒根据大量的民俗学、民族学资料总结出了这一理论。他第一次完全根据现实的资料来研究宗教的起源及其历史发展,这使宗教及宗教史的研究向前跨进了一大步。原始文化中,艺术资料非常丰富,也不泛深刻的见解,即使是在历史的风尘中,也仍然时时闪烁着思想的光芒和理论的光辉,对于现在的学术界不但有历史的认识作用,而且还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语言与文化读后感从广义上讲,语言本身既是一种文化样式,又是文化的载体。罗常培语言与文化一书被视为文化语言学或社会语言学的“开山之作”,对文化语言学学科发展有筚路蓝缕之功。他的语言与文化一书以语词的涵义为切入点,联系人类学与社会学,跨越语言学、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领域,丰富了语言研究的内容,开拓了语言研究的新领域,较全面地阐述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这本书虽然篇幅不长,但是资料丰富,角度新颖,见解独特,被认为是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开山之作。读完此书,我感觉我对语言与文化相互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的体会。作者罗常培,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北京市人,满族。历任西北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长。1949年后,筹建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并任第任所长,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委员。一生从事语言教学和研究,对汉语音韵学和汉语方言研究卓有成绩,被学术界誉为“继往开来”的语言学大师。与李方桂和赵元任两位先生一起被称为新中国的第一代语言学家,其治学的广度和深度在语言学领域有着开拓之功。全书正文部分只有八章,但每个章节的内容却异常精彩。每一章节中,作者都大量举例说明,足以见得作者在语言学领域的广博学识。第一章为引言。引言很短,却揭示出全书的精华所在,即尝试用语词的涵义讨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引言中,引用美国语言学教授萨皮尔所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并且,语言不能离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并且说明想从语词的含义讨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第二到七章讲了“从语词的语源和变迁看过去文化的遗迹”“从造词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第五章为“从地名看民族迁徙的踪迹”“从姓氏和别号看民族来源和宗教信仰”“从亲属称谓看婚姻制度”。第八章为总结。罗常培先生提出了自己在语言与文化研究中的四点归纳、三个建议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学的两点理由。在这一章里面,作者将前面七章中对具体的语言现象和相关的社会文化所作的分析作了理论上的升华,提出了“语言是社会组织的产物,是跟着社会发展的进程而演变的,所以应该看做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和“语言不是孤立的,是和多方面联系的”的重要观点。读完这本书,我对语言和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语言是表达和反映思想的工具,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又受到文化的影响,反映着文化。语言具有民族性,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罗常培先生以深厚的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功底,积极吸收现代语言学理论,结合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民族学、姓氏学、宗教学、文化学和人类学等众多学科,对语言、文化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试图“给语言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搭起一个桥梁来”,开启了中国语言学研究的一种新的思路。他及时地将一些文化人类学的观点和方法介绍到中国来,开了在中国联系社会文化研究语言的先河。而我们要学习的正是他在语言与文化一书中所表现的出来的勇于接受新事物、开创新事物的精神。关于语言与文化,很多人士也有自己新的观点。杜道明发表的“语言与文化关系新论”说:如果说文化是涉及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的一个大系统的话,那么语言就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但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语言与文化之间既有对应性的一面,又有非对应性的一面。文章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工具或载体的说法并不全面,也不科学。事实上,语言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一种特殊的、综合性的文化凝聚体。语言在文化的建构、传承以及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不同的文化特点往往也会导致不同的语言特点。刘君涛在“语言与文化关系的重新认识”中指出:出随着人类对语言研究的不断深人,已开始逐渐认识到语言不可能只是一个简单的交际工具,不会是一个没有任何主体性的一般载体,更不是对社会生活的机械反映。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问题上学术界较普遍采用的传统研究方法和思维范式有一定的局限性。文章主张换一个角度和用另一种思维范式来看待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这样就可以发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具有不确定性、对话性和未完成性。今天许多专家学者仍然致力于语言与文化的研究,新的思想观点层出不穷。分类号单位代码密级学号20110113046引言这学期来,读书的任务陡然加重。如果说上学期还因为不知道读什么书而茫然的话,那么这学期则是为手边的书读不完而烦恼。导师虽有要求我们一个星期读三本书和写两篇读书报告的任务,但却并没有限定我们读书的种类和范围。一般情况下,我对外文翻译过来的书总有一种心理上的抵触,一来觉得翻译过来的句子文法太过复杂,晦涩难懂;二来觉得原书的意思经过译者的二次加工,或多或少的变了味道。每当读这类书的时候,我总得逐字逐句的去读,读完一个句子或一个段落之后,又得返回来再去理解它的意思,读起来真是颇费工夫。这次中期作业我选择以露丝·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一书为素材,其实是受了多种因素的影响的:一是确实觉得自己所读的国外经典著作太少,想乘这次机会锻炼一下读这类书得水平;二是冲着作者的名气而来的,露丝·本尼迪克特被称为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的两位女人类学家之一,不列颠百科全书称她的理论“对于文化人类学,尤其是有关文化与个性这个领域的研究有着深刻的影响”,同时,露丝也是著名人类学家博厄斯的学生,“她既是文化模式论的创始人,又是推动它发展的唯一的人类学家”,文化模式一书则是为她赢得众多头衔和名誉的代表作,也是阐述她“文化模式论”观点的最重要的一本书,我不忍错失;第三点原因则是书中对待文化确切地讲,是所有不同形态的文化,尤其是异己文化的态度,以及作者从文化人类学角度为我们提供的对文化的新认识和理解,这对于如何对待和改造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所用的版本为:美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王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本文加引号的原文引注,除非特别标注,均引自本书不同篇幅,不再一一标注。日绫部恒雄.文化人类学的十五中理论M.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社会文化室,译.北一、“文化模式”还是“文化类型”?最初了解露丝·本尼迪克特及其学说是在绫部恒雄所编的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这本书中,所以也就很自然地接受了这本书的作者所译的“文化模式论”,而摒弃了“文化类型论”的说法,这在我后来看来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因为在“文化模式论”和“文化类型论”的争论中,我个人认为我一开始就是朝着正确的方向在迈进。后来,为了加深对“文化模式论”的理解,我特意将“模式”与“类型”从词义上加以区分。从中文的角度来看:“模式”是指“格式、样式”(辞海),或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现代汉语词典),或是指“事物的标准形式或标准样式”(古今汉语词典)。这些释义的共同特点在于均强调了“标准样式”,有了这个标准样式,就可以使人照着做了,亦即对同一事物的复制和模仿。这种复制和模仿,暗含着一种在不同时间状态下的历史传承关系。以区别于同时出现的其他事物。也就是说,“模式”主要强调的是同一事物在历时性方面的传承,以及不同事物在共时性方面的差异。而“类型”是指“具有相同性质或特征的事物所形成的类别”(辞海),抑或指“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所形成的种类”(现代汉语词典),或指文学作品中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物形象”(古今汉语词典)。这些释义的共同特点则在于均强调“共同特征”和“种类”。也就是说“类型”主要强调的是不同事物在共时性方面的共性归纳。“模式”和“类型”词义的不同,正可说明“模式论”和“类型论”在本质上是研究问题的两种截然不同的途径,即“模式论”的研究手法是以强调个体的差异为主,而“类型论研究手法则是以强调共性归纳为主”。作者在文中使用“pattern”,而非“type”,大概也是考虑到“pattern”更适合用来描述她的在现今的学术界,持“类型论”观点的学者仍为多数,影响也较大,国外的人类学者如英国人类学家巴纳德、美国人类学家哈维兰、日本人类学家箕浦康子、挪威人类学家艾瑞克森等。在国内,也有许多学者仍使用“类型”来解析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如金克木先生1981年在读书杂志上介绍本尼迪克特时,就把patternofculture译为“文化类型”;又如吕万和先生在其译作菊与刀的译者序言中,亦言作者采用的是“文化类型理论”;另有当代学者衣俊卿,在其行文中也表现出了较为强烈的类型论倾向。与此相对,文化模式论的拥护者不多,仅有以日本人类学家绫部恒雄和中国学者杨海文先生为代表的少数学者。源自于古法语,意为“anarrangementorsequenceregularlyfoundincomparableobieetsorevents”(在同类对象或事件中被发现的有关联的一组事物或安排),而其本意“apatterngivingallexampletobecopied”(庇护者树立一个榜样以便模仿),这里的“榜样”或可等同于上文的“标准样式”。故而,英语中的pattern与汉语中“模式”的释义相类似,强调的是横向维度的空间关系和纵向维度的时间关系,亦即个体差异和历史传研究方法和其所要表达的意思。作者在文中说到:“施宾格勒的著作给人的混乱的印象只应部分地归咎于表达方式,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他所论及的这些文明本身的尚未澄清的复杂性造成的。西方诸文明,由于它们的历史的差异,它们所处的地位和等级的分层,它们细节上无以伦比的丰富性,对其理解尚未达到用几个关键字眼就能加以概括的程度。”而后,本尼迪克特还对那种把各类文化“类型化”的学说进行了讽刺,“天下最不幸的事就是致力于把所有文化说成是一定数量的稳定的经过选择的形态的样品”,并旗帜鲜明地说,“全面地概括世界,永不可能弄清种种动机、意图与文化行为中的分别项目如生、死、性成熟、婚姻的关系”,而“我们唯一科学的方针就是,尽我们之所能,把我们自己的文化当作不计其数的各色各样的人类文化完形中的一个”。对施宾格勒“类型说”的批判以及对“类型化”学说的讽刺,表明了本尼迪克特所倡导的是一种强调个体差异的“模式论”,而非强调共性归纳的“类型论”。另外,日本学者绫部恒雄也说:“文化类型论,指的是将我们所知道的各种文化,硬塞到预先准备好的框框离里去加以整理和分类;而文化模式则论述各种文化的特征,将一种文化看作具有个性而又行动一致的统一表现形态,不可能按预先确定的类型进行分类。本文把她的Patternofculture译为文化的各种模式而不译为类型,就是这个道理。”二、本书及其理论兴起的背景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发表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这个时期是功能主义走向全盛的时期。以马林诺斯基为代表的生物学功能主义学派和以拉得克里夫·布朗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学派对历史学派进行了猛烈的攻击。它们主张从现代的角度,对文化进行集约性的实地调查,弄清事物各组成部分对整体所起的作用,以及各组成部分相互间的关系,理解文化的功能。功能学派瞧不起那些坐在书房冥思苦想而不深入实地调查的民族学者,称他们为“安乐椅上的学者”。确实,功能主义在文化人类学理论及研究方法上所取得的功绩是很大的,他们用实证主义的方法建立了关于“文化整合”的概念,并且十分强调在具体社会环境中人的需求,而对这种需求的认识是我们了解社会不同习俗与社会组织起源的关键之所在。但是,“对功能主义者的重要观点之一,即在任何文化中人的本性与欲望都是一样的,似应附加些限制条件。因为人的欲求实日绫部恒雄.文化人类学的十五中理论M.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社会文化室,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39.际上往往依存于各自所处的文化环境,而且同样的状况会被各民族用各种方式加以利用,那种状况下那种欲求更显得切合实际,也会因文化背景不同而大相径庭。结构功能主义者似乎更多地着眼于客观事物的静态分析,而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此外,他们往往仅仅着眼于地域性的小群体,而在对这些群体的分析,看不出有任何历史的联系;忽视了自然环境与生物环境对于人类文化的作用,因而也忽视了文化的变迁。本尼迪克特正是主义到功能主义的这些不足,才立意探索文化的深层结构与价值观念,把一种文化的制度和习俗当做人们的主观态度的表现来看待。三、对本书内容的解读这本书一共分为八章,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排列:第一到第三章分别是关于习俗、文化的差异和文化的整合的内容;第四到第六章通过对三个典型的原始部族地分析,分别介绍了他们的文化模式;最后两章论述了社会本质以及个人与文化模式的问题。关于习俗的科学这一章主要阐述每一个人都处于一种风俗或传统中,“个体生活的历史中,首要的就是对他所属的那个社群传统上手把手传下来的那些模式和准则的适应。落地伊始,社群得习俗便开始塑造他的经验和行为。到咿呀学语时,他已是所属文化的造物,而到他长大成人并能参加该文化的活动时,社群的习惯便已是他的习惯,社群的信仰便已是他的信仰,社群的戒律便已是他的戒律。”文化或者风俗就像一個盛水的杯子,而我們个体就像杯中的水,我们因为杯子的不同而表現出形态各异。作者借此提出了“人之本性,是由文化,即习俗塑造的,而不是生物学遗传的天性”的论点。笔者认为,对于原始社会的认真研究是十分重要的,现代文化显得过于庞大复杂,不易搞清楚其中的诸种关系,而原始文化则是现代文化的早期反映,在原始文化里,这些关系要简单明了。对于它的研究,能为有关文化形式和文化进程的研究提供了实情材料,这些原始的材料也有助于我们把那些地区性文化形态所特有的反应与那些人类所共有的一般反应分开来。在文化的差异这一章,说到了不同的杯子的差异。由于杯子的形状各异,使得杯子里面所盛的水也展現出不同的风采,也就产生了行为、思想、思维模式不同的个体。如果把文化比作一道巨大的弧,那么我们任何文化的同一性有赖日绫部恒雄.文化人类学的十五中理论M.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社会文化室,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40.牡丹江师范学院教案原始艺术读书报告一、作者简介及学术思想弗朗兹.博厄斯(FranzBoas1858-1942年),又译为鲍亚士,是德国裔美国人类学家,现代人类学的先驱之一,享有“美国人类学之父”的名号,20世纪占主导地位的人类学历史文化学派的创始人。如同许多当年的先驱者,他有其他学科训练的背景:他获得物理学博士,并从事地理学的博士后研究。他将科学研究方法运用于人类文化与社会的研究。他具备考古学、语言学、体质人类学、社会文化人类学四个领域所组成的学科结构;其著作有原始人的心智、原始艺术、人类学与现代生活、普通人类学、种族、语言和文化等。博厄斯是历史特殊论学派是美国人类学界的基础理论,出现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期,1890年到1930年是其活跃的高峰期。该派代表人物还有博厄斯的弟子克罗伯、米德、本尼迪克特、赫斯科维茨等。但后来他的几个学生逐渐远离该派的学术阵地,各自往不同领域发展。他的学术思想可以总结为历史特殊论、文化相对主义、文化区域理论三种。其中多学者认为文化相对主义更倾向于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一种方法论。1.历史特殊论“历史特殊论”是博厄斯思想的核心。他强调文化的多样性,博厄斯认为,人类学的一般任务是研究社会生活现象的全部总和,而这构成人类的历史。他指出历史特殊论的首要任务是“构拟”具体地域或民族的历史,寻找出现在或过去各种不同社会中相似的社会特点。博厄斯认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有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同时每一个文化特质都有复杂的历史,虽然历史发展时空存在着许多“类似事物”,但它们的来源和功能都不一样,有着自己发展的历史线索,不能从“人类心灵的自然活动来追溯”。古典进化论用高低阶段排列社会和人,与博厄斯反对“欧洲中心主义”和“人种优越论”相悖。这在原始艺术前言中,作者再三说明了这一观点。博厄斯认为理解或解释某一特定文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重建该文化的独特历史,也就是他自己所说的“构拟历史”。博厄斯把“构拟历史”作为他研究文化人类学的目的之一,即用人类学调查资料来重新恢复某个民族的历史发展面貌。在驳斥简单进化论和传播主义时,博厄斯本身就维护了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历史问题”“历史方法”“历史研究”等概念,在他的一切理论主张中是经常重复的。博厄斯认为,构拟人类历史是关于人的科学的最终目的,为此,必须从研究每个族体的历史开始。2.文化相对论按照博厄斯的观点,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每一种文化又是各个社会和民族独特的产物,这种观点继续发展的结果必定产生文化相对论。诸多学者认为与其说这是一种理论,不如说是一种方法论,一种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文化相对论正是他反对“欧洲中心主义”和“白人种族优越论”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大量材料说明,他指出种族特征的变化是在地理环境、锻炼、饮食、种族混合等影响下发生的,种族、民族并无优劣之分,文明人与原始人之间的差异只是表面现象,一切人种构造都是一样的;各族文化发展的水平不同并不是由于生理原因,而是由于社会原因和历史条件。3.文化区域理论“文化区域”是博厄斯学说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他将其运用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群体的考察。他更赞成传播论的观点,认为在文化发展过程中,传播要比独立发明更普遍。为此,博厄斯提出了“文化区域”的概念,这概念与德奥传播学派的“文化圈”学说相类似,但又不相同。“文化区域”则要求在一个共同单位区域内,强调文化的密集成批性。博厄斯为了对“文化区域”问题进行较为深人的探讨,还提出了“文化中心”和文化边缘”的概念。4.对方法论的贡献博厄斯的学术背景是自然科学,因而,在人类学的研究领域中,他基本上是遵循自然科学的方法,十分重视资料的收集工作,强调客观主义的态度来对待研究对象和所收集的资料。反对演绎法、重视归纳法。他重视实验、实证,强调个性和相对性,注重实地调查。重视田野调查及其科学性。博厄斯重视具体的实地田野调查,要求调查者一定要参加到被调查对象的生活中,且站到被调查者立场上思考问题、观察问题,认为这就是人类学和民族学的重要方法论参与观察法。博厄斯要求调查者不仅具备人类学民族学的学科方法,而且要同时兼有语言学、考古学、历史学、心理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结合法,对社会文化系统做深入的了解,认为文化价值是不能以自己的文化标准去衡量他族文化中的同样事物和活动的。二、本书内容与相关观点本文总共七个章节,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至三章:从绘画、造型艺术和表现艺术的联系和差异来解读原始艺术;第四至六章:分析象征、风格在原始艺术当中的内涵;第七章:对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艺术和原始、文学、音乐和舞蹈进行艺术角度的解读。前言作者首先提出了本书的目的:对原始艺术的若干基本特性进行分析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以如下两条原则为指导:一是在所有民族中以及现代一切文化形式中,人们的思维过程是基本相同的;一是一切文化现象都是历史发展的结果。认为原始人的头脑和文明人类不同的理论是没有根据。第二个原则即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只能理解为历史的产物,其特性取决于各民族的社会环境和地理环境,也取决于这个民族如何发展自己的文化材料,无论这种文化是外来的还是本民族自己创造的。作者认为,如果想借助某些共同点将世界上千差万别的文化体系列为一条发展世系,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样的共同点并不存在。但是许多能动条件的存在,这些条件的基础是环境、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可以在世界不同的地区产生类似的文化现象,这样,某些历史现象即可更为普遍的能动观点去观察。但由于历史资料的缺乏,因此唯一的研究方法就是地理的方法,即研究文化的分布情况。作者认为必须防止这种方法在应用过程中出现了极端的现象,作者反对“凡普遍分布的文化现象都往往具有悠久的历史”这种说法。有些方法的应用只能限定在一定的区域内。作者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各种艺术风格得以发展的能动条件,这是需要历史资料才能解决的具体问题,现有材料远远不够。想要用考古的方法或比较地理研究的方法探讨艺术风格的发展,在世界上可以这样的地方并不多。在亚洲、欧洲等地的考古学都表明,正像所有的文化现象不断变化一样,各种艺术风格也是不断变化的,人们的艺术生活常常发生出人意料的、迅猛而突然的变化。导言世界各族人民都有鉴赏美的能力,能以某种方式获得美的享受。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可以通过某种形式具有美学价值,有节奏的动作、悦目的形态等都能产生艺术效果。“只要产生定型的动作、连续的声调或一定的形态,这些本身就会形成一种标准,用来衡量它的完善亦即它的美的程度”。技术和美感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形式的感受和技术的使用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前者是随着技术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仅仅通过观察自然界及物体并不能形成定型的美感,仅凭匠人的想象力也不能产生艺术风格。对称和节奏是一切艺术风格所共有的特征,并非某一特定地区所独有的特征。没有固定的形式就称不上风格,固定的形式要依靠技术的发展,有了固定的形式,在技术不完善的情况下亦可追求理想的形式。不仅形式能能激发感情,形式和思想感情的联系也能激发感情。形式和内容的结合使人在享受艺术过程中增添新的成分。形式和时间创造的活动是艺术的基本特征。艺术效果的双重源泉:一仅为形式为基础;二是以与形式有关联的思维为基础。文明国家的艺术或是原始部落的艺术都有纯形式和有涵义的内容双重源泉。第二章绘画和造型艺术这一章节中,博厄斯首先界定了什么是艺术品,艺术品应该具备什么因素。他认为多数情况下,艺术品都是达到一定高度的机械技术的产物。“在技术的成熟和艺术的充分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在具有单一工业的民族艺术中很容易发现这一点。他列举了加利福尼亚印第安人精湛的编筐技艺、普吉特海峡以北的印第安人精美的木制品等三个例子来说明技术纯熟的重要性。由这三个例子作者得出如下结论:无论哪一种工艺,其技术和艺术的发展均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技术达到一定的程度后,装饰艺术就随着而发展。他认为艺术品的生产与技术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人们精通了某种技术以后即可以成为艺术家。且艺术家的性别比列与从事生产是男性多还是女性多成正比。同时,博厄斯指出,欣赏完美技术的艺术品的能力并不限于文明的种族,土著也有这种能力。技术的熟练和操作工序中对于技巧的自如运用会产生动作的规范性。例如,陶罐的圆形是技术充分控制的结果。技术的熟练程度与产品表面及形状的规则是有密切联系的,这是作者在书中一直强调的观点。熟练的掌握技术同形态及表面的规则密不可分的。但在技术尚未达到相当熟练程度的情况下,有些工匠也对产品进行装饰。造型丰富与否与技术熟练没有必然联系,有些地方产品造型丰富,但是技术并不熟练,线条不够规范和均匀。例如美拉尼西亚的绘画和雕刻。他们的雕刻形状丰富,但是做工并不高明,这些产品的线条大多不够规范和均匀。可以将这种情况想成是部落社会具有强烈的形态美感,但缺乏相应熟练的技术,也有可能形态观念的丰富是来自外部族的影响。在初步研究原始艺术各种形态时,只要认识到形状的规则和表面的平滑可以产生装饰效果,以及工匠们克服了操作中的困难并能从中得到愉悦就可以了。作者认为匠人在操作时,头脑中对所要制作的产品并没有产生固定的形式,只是出于想制造某种复杂形态的愿望。作者举索克和福克斯印第安人的生兽皮箱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皮箱上的绘在牛皮上的画精美、细致,但制造皮箱时却完全不顾或顾不到保留完整图案的,可以说装饰皮箱和制作皮箱是分开的具备不同技能的人完成的两个阶段。装饰艺术和造型艺术的考虑因素并不一样。总的来说,优美的工艺来自形状的规则和表面的平滑,这是大多数原始工艺生产的特色。因而多数日常用品也应认为是艺术品。各种工具的石刀、衣服、房屋和独木舟造出以后,它们的形状都具有艺术价值。在表面的处理上,成熟的工艺不仅表面平滑而且呈现花纹。工匠在用斧操作,想要使工件的表面平滑,就必须将斧头向最合理的方向看削。民族的艺术品中“对称”是常见的特征,即使在最简单的装饰艺术那里也可以看到对称的形态。人体生理结构决定了手臂的对称运动,且富有节奏,左右两侧动作的感觉造成了人类的对称感。对称形态的安排,绝大多数是分布在垂直轴线的左右两侧,而很少分布在一条横线的山下两方。对称产生了美的效果。对称造型的种类有横向、纵向等,圆形图案的纹样沿着圆周有规律的重复,整个圆形被两种或多种纹样填满,也形成互为颠倒的对称图案。装饰形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有规律的重复。技术工人的某些动作是有规律性的重复运动,这种动作在工件上的体现就是排列规律的动作可以造成表面的平滑,而有规律的重复动作又造成了重复的规则纹样。有些更为复杂的图案是将对称和规律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形状和颜色相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