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国际竞争力论文.doc
企业国际竞争力摘要: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增强国际竞争力是企业生存的客观要求,也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己经有了很大增强,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企业制度存在的问题,组织结构的僵化,技术创新能力的缺乏和企业外部环境的影响使许多中国企业迈出国门甚至迎接外来挑战的过程中倍感艰难。因此,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问题是一个同时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也是中国企业面临的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本文试图在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研究和己有的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结合国际上先进的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对我国企业竞争力的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并通过对中外企业竞争力情况的比较探求影响我国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我国企业竞争力的一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关键词:企业;国际竞争力Abstract:Under the situation of world economy globalization,.strengthening Chinese enterprise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capability is the external requirement for enterprises to survive and the necessary choice for them to develop. Chinese enterprises have increased their competition capability a lot in over 30 years since reform and open-up, but they are still in disadvantage when comparing with those in developed countries.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rporation institution, rigidity of organization structure, shortage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external environment are the central challenges met by these enterprises. Thus the issue about Chinese enterprise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capability has importaci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meaning.In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 analysises are made about the situations of Chinese corporation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capability by using international advanced evaluation index systems and methods on the basis of traditional researches and existing theoretical framework. Major factors are induced according to the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Chinese and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s. Then some feasible suggestions are made based on these jobs.Key words: enterpris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capability一、引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快速融入国际市场体系的背景下,国内企业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已成为现代市场竞争的主要特征。很大程度上,一个国家的经济地位取决于其国家竞争力,根据波特的观点,国家竞争力可以通过该国国内企业的竞争力表现出来。企业是产业经济、国民经济的基本承担者和具体参与者,是产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和基础,企业竞争力决定了国家产业竞争力,进而最终决定了国家竞争力的强弱。国家国际竞争力归根结底是各国产业或同类企业之间相互比较的生产力。作为国家和产业国际竞争力微观基础的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已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中国加入WTO后,国内企业将面临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全球性竞争。这种竞争与以前的单纯的国内竞争相比,竞争范围将更加扩大,竞争程度会更加激烈。“入世”后的经济竞争,归根结底是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与国外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生死较量。二、“企业国际竞争力”概念的界定(一)“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界定 关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定义很多,比较权威的定义有以下两种:其一,世界经济论坛(WCF)在1985年出版的关于竞争力的报告中提出,企业国际竞争力是企业目前和未来在各自的环境中以比它们国内和国外竞争对手更有吸引力的价格和质量来进行设计、生产并销售货物以及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机会。世界经济论坛强一调企业国际竞争是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的能力,企业国际竞争力大小通过企业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的价格和质量来体现。 转引自杨先明著:发展阶段与国际直接投资,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65页。企业只有生产出低价格和高质量的商品,才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其二,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在其名著国家的竞争优势一书中指出,企业国际竞争力是指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以全球战略的姿态进行竞争的能力。波特特别强调企业要以全球战略参与国际竞争,战略是企业竞争制胜的关键。 美迈克尔波特著:竞争优势,陈小悦译,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第12页。他认为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有:企业现有竞争对手因素、供应企业因素、客户企业因素、企业潜在竞争力因素、替代品因素。而笔者认为,企业国际竞争力是指在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下,一国企业以较国外的竞争者更有吸引力的价格、质量和售后服务进行生产并销售货物和服务,或者以资金、技术、管理和品牌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到国外投资办厂并在与当地企业的竞争中不断发展的能力。企业国际竞争力包含五个基本含义:一是企业进行国际竞争力所涉及的市场,是竞争的和开放的市场,在垄断和封闭的市场中,谈不上企业竞争力;二是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质,是一个企业同国内外企业相比较的生产率;三是企业国际竞争力体现在国内外消费者价值(市场占有和国内外消费者满意)和企业自身利益(盈利和发展)两个方面,而且这两个方面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从动态的和长期的角度看,两者具有很大程度的同一性;四是企业国际竞争力决定了企业的长期存在状态。因此,企业国际竞争力具有持续性和非偶然性的特点;五是企业国际竞争力是企业所具有的综合性质,决定和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是非常多的,而且这些因素经常产生并相互作用。所以,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各种因素都不是分别孤立存在的,它们总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对企业的存在状态发生作用。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时代,一方面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要走向国际市场,开展跨国经营,介入国际竞争,寻求国外的资源、技术和销售空间。另一方面,随着各国市场越来越开放和相互贸易与投资的增加,使得企业虽然未出国门,却难免在国内市场遭遇到很多外来竞争者。也就是说,不论企业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为了持续发展,都必须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因此,国际竞争能力己成为现代企业不可或缺的一种力量。(二) 企业国际竞争力与国家竞争力、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在这几个概念中,位于最基础地位的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只有有形的商品.和无形的服务卖出去了,才可谈及其他的国际竞争力。但是,处于最核心地位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因为企业是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动的主体,是社会生产的细胞,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产品也要由企业生产。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角度来看,我们讲某个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归根结底是因为这个产业中有若干企业已经具有了国际竞争力。当一个国家的若干产业在国际上显示出比较强的竞争力的时候,从经济角度而言,这个国家也就同时具备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各种竞争力的来源,它从根本上决定了其他竞争力的实现。因此,我们研究问题的重点应该放在一国的企业竞争力上。由此看出,从产品竞争力到国家竞争力是从微观到宏观内在逻辑的体现:产品是企业生产的,若干企业的竞争力构成一个产业的竞争力,若干产业的竞争力构成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国家竞争力居于最宏观和最高层次,是其他几个层次竞争力的集大成,无论是提升企业竞争力还是提升产业竞争力,都是为了增强该国的国际竞争力,提高国家竞争力是当今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目标之一。(三)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严格地讲,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非常复杂,既包括国家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环境,又包括企业所处的行业以及其自身的具体情况。归纳起来,企业的制度、企业的组织竞争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的外部环境是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四个主要因素。1、企业的制度王秀锋,我国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贵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所谓企业制度,就是指用以规范企业法人行为、企业内部关系以及企业与外部行为主体之间关系的规则。从广义上说,它包括企业产权制度、企业组织制度、企业治理机制、企业生产管理制度、企业劳动人事制度、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以及由政府对企业的宏观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组成的制度环境等等:从狭义上来说,企业制度主要包括企业产权制度和治理机制,它们是企业制度的主体部分,从根本上规范了企业的行为。企业制度的特征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密切相关。只有建立适合企业自身特点和适应国际竞争需要的、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合理的企业制度,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实现。2、企业的组织竞争力企业组织竞争力越高,表明企业组织成本就越低,与竞争对手的竞争中就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从而企业国际竞争力就越高;反之,组织竞争力就越低,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就必然越低。企业组织竞争力的提高主要又取决于三个方面:第一,企业组织结构是否适应企业自身特点和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需要。例如,不同产业领域内的企业需要不同的组织结构形式:在传统大工业领域内科层制组织具有优越性,而在知识经济产业中扁平化组织、柔性组织具有优势;不同规模的企业需要不同的组织结构形式:规模越大的企业往往需要更多的管理层级,而规模小的企业则需要尽量减少管理层级;同时,企业的组织结构还要能够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做出适应性的调整,僵化的组织结构将不会有高的组织效率。第二,企业组织边界是否合理。企业组织边界有纵向边界和横向边界之分,组织的这两种边界合理与否对组织效率影响很大,这就需要企业根据所处行业特点,确定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的程度,在合理的纵向一体化中最大限度节省市场交易费用,在横向一体化中最大限度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第三,企业组织能力是否强大。企业是一个能力的集合体,如购销能力、研究与开发能力、生产流程管理能力、环境应变能力等等。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企业单单具有上述一般性的组织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实践证明,企业只有培育出核心能力,并在核心能力支持企业生产出核心产品,才能获得独特的不易丧失的持久竞争力。王秀锋,我国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贵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3、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大量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技术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关系。总的来说,企业技术创新可以带来可观的非常规收益:一是自主创新能产生“先发效应”,即企业在一个新的产业领域或同一个产业领域内的新的细分领域内发挥自身独特优势,率先进行自主创新,努力成为该领域内的领先者,甚至取得行业标准制定权,可以一开始就获得后来者难以超越的优势,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二是在自身创新实力不足的情况下,企业通过适宜的模仿创新也可获得竞争优势。模仿创新可以使企业获得“学习效应”,即企业能够以率先创新者为样板,在成功的率先者行为的启发和指导下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还可以对不同的率先创新者行为进行比较,发掘他们各自的缺陷与不足,因此可以避免许多可能失败的探索和尝试,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从而在产品成本上可以低于竞争对手。如日本和东南亚国家的崛起和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很大程度来源于第二种技术创新带来的收益。4、企业的外部环境企业的生产经营还时时刻刻受着它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一般来说,企业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市场竞争环境、政府管理环境和社会基础资源环境三个方面。其中,市场竞争环境指市场体系发育情况、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程度等。市场体系发育越完全、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对企业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获得持久竞争力就越有利;政府管理环境指政企关系状况以及政府关于本国企业运行的政策法规等。政府能否准确定位政企关系、制定合适的法律法规制度、实施正确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对企业国际竟争力状况有着重要影响。一个政府管理环境不好的国家或地区,其企业也就不可能有生机和活力;社会基础资源环境指一国先天拥有的和后天积累的软硬资源。硬基础资源例如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基础设施等,软基础资源如国象整体科学技术水平、国民基本素质、社会文化传统等,拥有良好的软硬资源,对一国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无疑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以上四大因素中,企业的制度、企业的组织竞争力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属于企业内部影响要素,它们是企业自身可以控制的、根植于企业内部的、对企业国际竞争力发挥直接作用的影响因素。而企业的外部环境则是企业的外部影响要素,是企业自身无法控制的、对企业国际竞争力有着间接影响的因素,企业要想得到生存与发展就必须主动去适应外部环境。要想促进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就应该在促进企业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的同时,营造一种有利于本国企业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优良环境,使两类因素互相促进、协调发展。三、企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一)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存在的问题分析1、产品质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产品质量的竞争,谁的产品质量好,谁就有市场,质量是企业生存的基本条件,是走向世界各地的“通行证”。然而,我国许多产品档次低、质量差,抽查合格率低,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有资料表明:我国目前产品质量的总体水平与国际相差20年左右,发达国家合格率和优质率分别达98%和74%,而我国仅为71.3%和24%,我国每年出口的产品中,只有25%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实力。李平:国际竞争力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载黑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2、品牌与形象竞争力差。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市场竞争的焦点就是以品牌为核心的竞争。据法国世界报报道,可口可乐品牌价值以725亿美元的估价高居首位,微软和IBM分别以702亿美元和532亿美元名列第二和第三位。在国际市场上,中国自有品牌出口经常是“猪肉卖成豆腐价”,如行销美国、日本的双星鞋,多数却贴着PSS标签。中国产品大多数仍处于“贴牌”的阶段,远未形成自己的风格与特点。叶飞,邝国良,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及其对策研究,商业研究,总第214期。3、市场营销体系竞争力弱。市场管销体系反映了企业把握市场信息与产品到达消费者的能力,是实现产品与服务销售的保障。我国企业普遍表现为产品销售不畅,市场大部分被国外品牌占领。许多企业缺乏营销指导思想,营销组织不健全,尚未建立起完善的营销网络和产品售后服务体系,缺乏专人对市场信息进行收集与研究,缺乏专业的营销人员,企业各部门缺乏良好的沟通和协调,组织的效率未能体现出来等。如在国内市场上,“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两大品牌已占据我国碳酸饮料市场的53.7%,“碧浪”、“汰渍”等洋品牌已经占据我国洗衣粉市场的一大半;电信市场更是为“爱立信”“摩托罗拉”“诺基亚”等外国品牌所独霸。在国际市场上,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海外企业中盈利的只占55%,其中多为非生产性企业;收支平衡的占28%;亏损企业占17%,以生产性企业居多。4、企业创新能力不强。“中国工业500强”的创新能力与“全球500大”美国上榜企业相比:(1)技术开发费用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小,R&D经费投入明显不足。(2)企业设置技术开发机构的仅占企业总数的53%。(3)产品更新换代慢,各类工业产品中新产品销售额的比重平均只有8%。(4)专利、发明少。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分析,在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种专利中,国外的申请主体为发明专利,占三类申请总量的87%,而我国的发明专利只占18%,其余82%则是技术含量低的实用新型与外观设计专利。杜云月,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经济纵横,2002年第3期。5、资产规模小,竞争能力弱。根据沃顿经验规律:生产规模每增长10%,劳动生产率则增长4.5%,即劳动生产率随生产规模而增长。然而,我国企业的发展状况却与此种要求相去甚远。我国工业100强同世界500强相比较,差距仍很明显,其平均资产和销售收入也仅相当于世界500强平均规模的2.4%和4.8%。2004年我国最大的500家企业集团营业收入之和按汇率折算仅相当于世界500强前三名之和的80%多。管益忻,论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前言部分。6、管理水平差距大。与发达国家和著名的跨国公司相比,我们管理落后,尤其是企业的战略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营销管理等方面,很难适应全球化的国际激烈竞争。如在20012003年有46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企业管理竞争力”排名中,我国企业分别位居第45位、第41位、第30位、第34位和第30位。管益忻,论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前言部分。(二)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低下的原因分析1、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运行模式下,过度的贸易保护政策导致价格扭曲和产业竞争过度。由于行政力量和价格扭曲的双重保护使相应的市场进入壁垒如规模经济、资本、技术专利壁垒等均失效,使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失灵,致使真正有国际竞争力潜力的大规模企业无法出现。2、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未完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首先要求产权清晰,但从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企业,包括国有企业、乡镇企业和部分私人合伙制企业在产权上还未明确与清晰,国有企业事实上主要由内部人控制。因此,对于这些企业来说,求得长期持续发展的机制没有建立,使企业的经营活动带有短期行为,其更多的是追求短期利益而缺乏长远的战略考虑。这样的企业成不了有较强竞争力的国际化企业。3、科技创新意识不强、机制不活、人才缺乏、投入不足。我国企业产品几十年一成不变,科技含量低、竞争力弱,尤其使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对科技人才的不重视等,从这个角度上来讲,科技创新能力低是我国企业竞争力低的致命弱点。4、国际化经营尚处于初级阶段。目前,我国企业国际经营的主要方式是产品出口,仅有少数企业在同一价值链上进行连续活动(纵向一体化),其经营国际化程度基本上处于20世纪上半叶发达国家企业国际化水平,与目前跨国公司的国际一体化经营与国际战略联盟有很大的差距,不论是在跨国经营的战略部署、企业经营与管理上,还是在资源的利用和有效配置上都处于明显的劣势。我国跨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和交流还显得势单力薄,在国外投资规模小、营业额不大,活动范围有限,还缺乏挤占国际市场的能力。特别是从行为标准衡量(即从企业的管理经验、动机与取向、策略及规划等角度衡量),则我国称得上跨国公司的企业就更少了。四、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一)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机构。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重塑企业主体地位具有国际竞争力、能够成功地进行跨国经营的企业无一例外都建立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而中国企业长期以来竞争力缺乏、海外投资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管理体制落后,对外界环境的反应和适应能力不强。为此,应加快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它们尽快成长为符合国际市场运行规则要求的新型主体。首先,企业应明确权责划分和内部关系。企业的责任是保护股东或出资人的权利和利益,确立良好的公司运行风格和经营基础,建立对公司控制的总体框架。对于国有企业,应明确政府是通过出资人代表行使所有者职能,按出资额享有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经营管理者等权利,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不干预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对于企业集团,应确立以资本为纽带的母子公司组织结构体制,各成员企业为独立法人,同时母公司作为子公司的出资人,通过持股、控股等产权方式建立起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关系纽带。其次,企业应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要改善和优化股权结构,奠定科学治理结构的基础:要依法建立董事会、监事会,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各自的职责,做到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二)注重技术创新,利用和保护企业无形资产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取得竞争优势的前提,而核心竞争力的缺乏正是中国企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核心技术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对外影响能力和应变能力,其本质内涵是让消费者得到竞争对手不可替代的价值、产品、服务和文化。由此可见,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基础,品牌是核心竞争力的外在体现,而规模实力、人才资源、无形资产等则是核心竞争力的一般构成要素。1、技术创新机制创新是企业竞争力提升的源泉。对于中国企业而言,现阶段尤为重要的是进行经营理念、科学技术、管理方式和市场营销四个方面的创新。一在经营理念创新方面,企业要强化竞争意识,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变国际化经营的压力为动力,充分利用加入WTO后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的条件,摆脱旧体制模式和经营方式的束缚,树立市场、竞争、质量、服务、人才、信息和效益的新理念。在科技创新方面,企业应强化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拥有更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专利,增强核心竞争力。企业要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主体,要健全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增加科技投入,重视对科技人才的引进、使用和培养。企业还要完善技术创新投资机制,拓宽技术创新资金的来源渠道。另外,还要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优化产品结构,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在管理方式创新方面,企业要注重强化基础管理、价值管理、知识管理和文化建设,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改革的需要,适时地进行组织创新和业务流程创新,将企业最终发展成为一个信息灵敏、反应快速的成长型个体。在管理创新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克服的是机构庞大、管理跨度人、层次多、反应迟缓、缺乏统一企业文化等传统企业管理中产生的问题。朱烯颜、李汉铃、卢进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及其培育措施,载国际经济合作2002年第7期。在市场营销创新方面,企业首先应根据潜在的市场需求,确定目标市场,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营销策略。其次,要实现营销手段创新。企业应利用高速发展的信息网,采用交易新手段,以适应全球快捷的交易方式,提高自己的国际竞争力。第三,企业要实现市场的服务创新,延长售后服务链,加大全球服务网络建设,提高服务效率。2、品牌战略品牌国际竞争力的具体量化形式是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即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跨国公司倚仗的不仅仅是其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更重要的是它们的品牌优势。正是依靠品牌影响力,跨国公司才能将自己的势力扩张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中去。在产业结构剧烈调整的时代,品牌成为产品价值链的最高端,拥有国际品牌就能占有大部分的国际市场份额。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企业的真正竞争力是品牌的竞争力。品牌是企业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据资料统计,目前国际市场上年销售额在130亿美元以上的品牌约有1000家,美国和日本各占1/3,总数多达662家。 杜云月,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经济纵横,2002年第3期。中国企业在跨国经营的过程中也要不断提升层次,即逐步从商品输出层次走向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并举的层次,然后再进一步上升,发展到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和品牌输出三结合的层次。为了加快这一进程的早日到来,企业必须要重视品牌战略和品牌经营。从长远来看,以技术、产品、服务优势为基础的品牌,将是中国企业最终占领国际市场的最有力保证。因此,中国企业必须从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效率、营销策略等方面,全方位提高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具体来讲,企业要树立名牌意识,要借鉴国外企业成功的品牌成长和品牌运作经验,提高国内品牌自己的设计开发能力,使产品在竞争中获得高度的“差异化”,使品牌成为企业个性化和企业形象的标识。在创立品牌的基础,企业要加强对品牌及相关的无形资产的保护,设立单独部门专司品牌维护与保护等。还有,为了实施品牌战略,还要将产品的内在质量与外在宣传结合起来,彻底打破“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思想,加大宣传力度和广告投入,将品牌形象植入人心。(三) “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培育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特别是加入WTO日趋迫近的时候,更需要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关于“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总体要求,不失时机地实施“走出去”战略,有着极为现实的客观必要性和紧迫性。实施“走出去”战略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是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目前还不具备进行大规模对外投资的能力,但是今后段时期内,以境外加工贸易及资源型对外投资作为重点是切实可行的选择,大有文章可做。同时,要加快培育中国自己的跨国公司,也有必要推动具有相当实力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在国外设立包括研究开发中心在内的分支机构,使之真正走上跨国经营之路。1、我国政府在企业国际化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已成为企业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动因。但政府的介入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应避免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重点在于提供政策支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做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强力后盾。(1)提供政策法规支持政府应加强对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总体规划和政策指导,建立健全各种法规体系,为企业“走出去”营造一个良好的国内国际环境。市场经济就是一种法制经济,企业“走出去”更是会涉及到诸多复杂的法律保障问题。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其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既包括创造国内适宜的竞争环境,促进优势企业的形成和扩张,以利于形成我国自己的跨国企业;也包括涉及国际关系的法律和协议,如境外投资法、境外投资保护协定和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等。对境外投资企业而言,还要健全鼓励性法律,完善境外融资及保险制度,扶持、促进境外投资的发展;应调整、完善管制性法律规范,引导、规范海外投资的健康发展。首先要建立和完善我国海外投资法律体系,尽快制定“海外投资法”,改变我国企业从事国际化经营无法可依的局面。陈佳贵:培育和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加勺大公司和大企业集团,载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2期。海外投资法规的健全和政策透明度的提高,将有效鼓励我国企业对海外投资的兴趣,保障它们的权益。通过对20多年来我国海外投资审批政策实施结果的分析,结合近年来我国海外投资的总体情况和近期我国海外投资呈现出来的趋势和新特点,政府应该放宽审批限制,明确鼓励措施,健全保护机制,将国内各类所有制企业推向国际市场。其次,完善对外投资管理体制,进一步放宽审批权限。当前,我国对企业的境外投资实际上多头管理,项目审批手续烦杂,如商务部、国家计委、中国人民银行、地方政府、企业上级主管部门等都要涉及审批权限。因此,政府应由商务部牵头设立境外投资的专门管理机构,由其制定海外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以及统一的审批程序和标准,除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能源战略的投资由相关部门联合审批外,其余所有海外项目均应由境外投资管理机构审批,并从宏观上依法协调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在对境外企业进行管理时,应确定以满足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对外经济贸易发展需要的海外投资宏观管理目标,加强对境外投资目标市场和重点行业的战略规划工作,主要通过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来调控产业布局和投资结构,并要保持政策的系统性、长期性、稳定性和必要的灵活性,而切不可直接介入企业的微观经营行为。(二)提供服务支持市场经济下,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提供优质的服务,在全球竞争激烈的今天,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已成为一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政府只有切实树立和加强为各类企业跨国经营服务的意识,积极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企业跨国经营的政策和制度,才能有效促使我国企业大胆放心地“走出去”。因此,各级政府必须从“行政控制型”管理转向服务型管理,按照国际通行惯例完善涉外经济活动的服务体系,做到依法行政,增加政策和管理的透明度,放松行政管制,减少对资源配置的干预,为企业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和低成本扩张的环境。赵国杰,于海洋,企业发展战略的选择,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335页。具体来说,主要做以下几项工作:首先是加强信息服务工作,参照发达国家做法成立境外投资促进机构,进一步发挥信息网络的优势,为企业提供国外政治、经济、法律、社会风俗、市场、产品和行业等方面的信息,减少企业在海外投资和生产经营时所遭遇的风险,如日本的贸易振兴机构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孙勤,论我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定位,经济问题,2003年第11期。其次是完善社会中介服务,充分发挥法律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作用,建立海外市场信息服务中心,加强与国外中介组织的合作,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法律、财务、认证等咨询服务,积极稳妥地通过社会力量帮助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另外,要强化各地商务部门和国外的使领馆的服务意识和工作,以为企业国际化经营创造有利条件。2、企业要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提升国际竞争力(1)选择适宜的国际化模式选择,国际化模式的阶段一般包括:(l)消极出口阶段;(2)出口管理阶段;(3)设立出口部阶段;(4)成立销售分公司阶段;(5)海外生产阶段;(6)跨国经营阶段。沈根荣,西方跨国公司国际化经营的特点,国际商务研究,2002年第3期。跨国公司的发展历史表明,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是从国内市场起步,然后以母国为基地,逐步走向世界,最终发展成跨国企业的。当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资源调动能力的提高,现在一些企业在国际化的进程中也可以跳跃许多中间阶段,特别是在其国内己经具有良好发展基础和巨大发展潜力,并且得到所在国政府大力支持的企业。中国由于参加企业国际化的企业类型有很大差异,不同企业类型和规模的国际化发展战略有着显著的不同,在上述几个阶段的发展中,应根据自己企业与国外市场接触的方式、其国际业务所在的重心、企业中长期发展方向,以及企业的竞争优势,选择适合自己发展国际化经营战略(2)强化国际化经营意识企业必须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和中国加入WTO的背景下,我国海外投资企业肩负着调整产业结构和加速技术进步的重任,近期应以弥补国内能源、原材料短缺、利用外国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为主,而在长远战略上则是直接参与国际分工,使中国真正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企业必须牢固树立起全球化经营的观念,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走出去”,主动参与国际竞争。时代在发展,环境在变化,中国企业应该抛弃旧有的经营观念,不能按传统的思维方式思考,仅局限在一个局部区域或国内市场谋求发展,而应积极主动地把自己的视野和思路扩展到全球。现在的形势下,企业不仅要“引进来”,更要“走出去”,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在全球化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无可否认,一些企业目前还没有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似乎缺乏走出去的条件,但它们仍然可以寻找区位吸引力较强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走出去”,充分利用市场全球化的机遇,通过跨国经营提高企业经营的效率,不断拓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李文臣,产品国际市场进入渠道与策略,上海企业,2007年第2期。只有使“引进来”和“走出去”这两个轮子同时转动起来,才能迅速壮大企业的实力,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3)寻求国际化经营的比较优势我国企业在一些技术比较成熟、市场竞争较为稳定的行业,在与跨国公司的竞争中还是有相当的优势,如服装、玩具、家电、自行车等领域,可通过企业自身发展壮大或政府培育组建我们的跨国公司。但在那些技术不是很成熟、研发周期长、难度大、生产工艺和市场不够稳定的行业,中国企业要想通过自身经济规模优势成长为跨国公司,在目前看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这就需要我国企业充分利用自身已有优势,如比较成本优势、小规模技术优势等来进行国际化经营。同时要与实力雄厚的世界知名跨国公司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充分吸收、消化和利用对方的技术、品牌、管理、营销等优势,逐步培养起自己的国际竞争优势,这也是目前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一个很重要的渠道。孙勤,论我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定位,经济问题,2003年第11期。如通过与强势跨国公司建立技术研发联盟、生产联盟、市场联盟、知识联盟等,积极融入到跨国公司的全球价值链体系和协作网络体系,以实现开拓和占领国际市场的目标。五、结语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企业的国际、国内竞争日趋激烈。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发达国家产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以及与发达国家的企业同台竞争是中国企业无法回避的现实,这就意味着中国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在国际竞争中争夺生存空间。企业在竞争中所处的地位取决于企业的竞争力,系统地研究中国企业的竞争力,找出竞争力主要决定因素以及竞争力的成长机制,不仅有助于企业对自身竞争力水平的判断、监控和调整,而且有助于政府调整自身对企业的服务职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企业和国家竞争力。除此之外,企业竞争力的提高,还有利于企业“走出去”进行海外投资。参考文献1、任若思:关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进一步研究,载经济研究1998年第2期。2、朱烯颜、李汉铃、卢进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及其培育措施,载国际经济合作2002年第7期。3、陈佳贵:培育和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加勺大公司和大企业集团,载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2期。4、李平:国际竞争力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载黑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5、彭丽红,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水平及分析,管理世界,1999年第1期6、叶飞,邝国良,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及其对策研究,商业研究,总第214期7、熊鸿军,技术创新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7、陈孝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分析,企业改革与发展57期。9、王秀锋,我国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贵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0、彭丽红著企业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11、韩中和著,企业竞争力:理论与案例分析,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12、杜云月,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经济纵横,2002年第3期。13、都沁军,论面向市场营销的技术,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年第7期。14、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5、管益忻,论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