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卫生信息化应用体系的规划和架构.doc
区域卫生信息化应用体系的规划和架构(大纲)浦东新区卫生信息中心王晓丽2011年4月目 录1区域卫生信息化概述61.1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发展背景61.2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应用体系71.3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基本框架81.3.1信息基础设施81.3.2信息资源81.3.3业务应用81.3.4规则体系91.3.5运行机制91.3.6人才队伍92区域卫生信息化现状分析102.1区域卫生信息化的现状调研102.1.1医院信息化现状102.1.2公共卫生信息化现状142.1.3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152.2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发展分析172.2.1医院信息化方面的问题172.2.2公共卫生信息化方面的问题182.2.3信息化基础设施方面的问题182.3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建议193区域卫生信息化的顶层设计203.1应用体系框架设计203.2公共信息模型设计223.3技术平台框架设计233.4资源体系框架设计243.5统计指标体系框架设计253.6总体技术路线设计253.7软性制度和保障机制的设计264区域卫生信息化应用的发展规划264.1区域卫生应用发展路线图264.2战略任务284.3关键环节295区域卫生信息化应用的体系架构295.1区域卫生的业务体系295.2区域医疗应用305.2.1健康档案:区域卫生的抓手305.2.2一体化社区卫生服务335.2.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355.2.4推广区域医疗卫生共享协作和双向转诊365.3公共卫生应用375.3.1疾病预防控制375.3.2公共事件应急指挥375.4卫生管理应用385.4.1医疗机构行业监管385.4.2医疗服务质量管理395.4.3医疗卫生资源管理465.4.4医疗卫生行政管理475.5公共服务应用495.5.1医疗卫生“一卡通”服务495.5.2医疗卫生公共服务平台565.5.3医疗服务质量信息公示576区域卫生信息化的保障机制586.1组织体系建设581、建立卫生信息中心,实现全区统筹管理582、建章立制,明确职责,归口管理583、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促进可持续发展584、认真做好规划,抓好具体落实596.2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化建设模式596.3项目管理和运维机制591、规范信息化项目的管理592、建立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安全演练机制593、运行维护机制的研究606.4增强运营保障机制607总结与建议617.1总结617.2建议61前言区域卫生信息化体系的规划和架构的研究从各个层面提出卫生信息化体系的顶层设计以及相关参考依据,研究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基本框架的信息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业务应用、规则体系、运行机制、人才队伍等构成部分,指出应用体系各层面的具体内容,包括信息资源和信息系统的主要事项,以及实施平台涉及的业务流程再造、管理优化等所需要的制度支持和保障机制。浦东新区卫生信息网在区委、区政府领导高度重视下,经过几轮建设,初步建成覆盖全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网络硬件系统,各医院的信息系统建设已逐步完善,开始进行医院信息集成的探索研究;同时卫生信息中心主持建设完成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共享联动平台,跨医疗卫生机构的多部门共享、协同协作有所提高,初步构建了具有浦东特色的卫生信息化体系。前期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各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化情绪高涨,区委、区府领导对卫生信息化建设高度重视,都为本项目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 区域卫生信息化概述1.1 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发展背景200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出台,确立了“建立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总体目标,明确提出“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加快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建立统一高效、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透明公开、使用便捷、实时监管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把信息化建设作为医改的“四梁八柱”的“八柱”之一。卫生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将卫生信息化三级平台中市级卫生信息平台作为建设的重要任务。从国际上看,美国提出在2014年建立国家卫生信息网络,欧盟各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和我国的香港地区都在大力推进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从国内来看,我国部分发达地区和城市已着手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化系统,福建厦门市、上海市长宁区、闵行区卫生信息系统已建设并成功运行,为我国区域卫生信息化事业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国内外实践充分证明,卫生信息化是提高人的健康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有力推手。根据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年)的规划,通过进一步重点加强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加速推进信息技术在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卫生监督、科研教育等卫生领域的广泛应用,建立适应卫生改革和发展要求,高效便捷,服务于政府、社会和居民的卫生信息化体系。规划纲要明确了区域卫生、公共卫生、卫生行政管理、医疗服务、卫生监督、发展中医药、医学科技等的信息化建设目标和任务。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四大体系相辅相成,配套建设,协调发展。1.2 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应用体系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应用体系范围包扩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暂不包含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信息化,层面涉及医疗卫生的业务、服务、管理三个层面的信息化。从业务层面来看,医疗卫生信息化包括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两大有机组成部分的信息化,即“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从服务层面来看,医疗卫生信息化包括医疗诊治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公众服务等组成部分的信息化,即“诊疗服务”+“社区服务”+“公众服务”。从管理层面来看,医疗卫生信息化包括医疗卫生监管、卫生行政管理等组成部分的信息化,即“行业监管”+“行政管理”。尤为重要的是,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各层面之间的信息相互依赖,各层面不同领域之间的信息相互关联,医疗卫生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交换是实现业务“体系化”、服务“一体化”、管理“数字化”的关键,即各层面及其具体领域之间的加号“+”。1.3 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基本框架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具体内涵将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而变化。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基本框架主要由信息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业务应用、规则体系、运行机制、人才队伍等构成。1.3.1 信息基础设施这是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基本装备、信息安全设施和信息交换体系等部分。信息网络分通信网络和传播网络,通信网络主要由计算机、传输网络组成,传播网络包括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宣传栏等信息传播网络。信息技术基本装备主要指信息技术研发储备和推广应用所必需的设施设备。信息安全设施指为保障网络运行安全的设施设备和系统。信息交换体系指为满足各层级实时信息汇集、传递、交换、共享与服务的体系。1.3.2 信息资源这是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从形态上分,医疗卫生信息资源有初始信息和经整理、分析的信息。从来源上分,有业务活动、市场运行和其他活动信息。从内容上分,有医疗、疾病、健康、药物等信息。1.3.3 业务应用这是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要包括信息服务和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两个方面。信息服务要与卫生事业发展的实际相结合,与发展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要求相结合,与现有的信息化基础条件相结合,与医疗卫生事业的需要相结合。业务应用系统必须做好顶层疏理和统筹规划,防止重复开发建设,讲求科学、实用,注重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的需求。1.3.4 规则体系这是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关键环节。规则体系是确保系统互联互通的技术基础,是工程项目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绩效评估的管理规范,主要包括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法规体系应涵盖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开发共享、网络(站)建设管理、信息服务、信息技术开发应用、安全防护、投入保障等内容。标准体系主要由总体标准、应用标准、安全标准、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标准、管理服务标准等组成。1.3.5 运行机制运行机制是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根本保障。运行机制的构建要与政府职能转变、创新政府管理服务模式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机制。要与信息化建设发展模式紧密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以政府主导、市场及其他社会力量合力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形成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机制。1.3.6 人才队伍这是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支撑。要培养一支理念先进的管理队伍,推进管理方式创新,保证信息化建设的快速、有序推进。要打造一支善于攻关的科研队伍,加强信息技术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要建设一支实用高效的服务队伍,加强信息服务模式创新,提高面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的适用性、有效性和科学性。2 区域卫生信息化现状分析2.1 区域卫生信息化的现状调研经过两轮建设,目前浦东新区已初步建成覆盖全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网络硬件系统,开发完成了以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为主的应用软件系统,统计报告和数据分析能力得到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能力得到提升,多部门的协同协作有所提高,初步构建了具有浦东特色的卫生信息化体系。从浦东新区医疗卫生信息化现状的总体情况来看,“医院信息化”发展迅速,二级医院已建立了基本适应业务需要的信息系统,一级医院(社区服务中心)则参差不齐,有些单位的信息化程度较落后;“公共卫生信息化”信息化已建立了基本可用的业务应用系统,在推广使用方面要进一步加强。两大体系的信息化程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两大体系之间的信息资源整合和业务信息关联方面尚嫌不足,未达到信息化发展的要求。2.1.1 医院信息化现状目前浦东新区所有公立医院基本完成了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HIS系统),二级医院80都已经配备门诊/住院医生护士工作站、检验信息系统等,开始实现医院内部应用模块之间、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之间、医疗设备之间、医院与医保之间的信息交换。医院信息化建设在日常诊疗过程中以门急诊挂号系统、收费系统、排队叫号系统、处方/辅助检查内部流转系统、药品自动分拣系统等应用模块体现,实现了患者挂号、就诊、付费和取药的流程优化,等待时间相对缩短,就医过程相对便捷;同时辅助医院降低医疗成本,增强管理效率,提升竞争能力和服务水平。进行了不同规模的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建设,区域LIS和区域RIS建成了高桥联合体区域检查检验信息的纵向联动,陆家嘴区域一、二级医院与专业站所之间信息互通共享的探索,启动浦东新区医疗卫生信息共享联动工程一期建设。从医院信息化的应用来看,不同规模医院IT应用的层次性依然明显。总体上,级别高的医院平均IT应用水平高于级别低的医院。 大部分三级医院及部分先行的二级医院,已基本完成第一轮HIS系统建设,部分先进的三级医院已进入HIS系统整合阶段;而大部分一级以下医院及部分二级医院,正处于建设第一轮HIS系统的过程中。PACS、RIS系统在各级医院的分布情况基本类似,不过应用该系统的医院数量总体上更少一些。在部分先进医院,包括PACS、RIS、LIS在内的整合医院信息系统(或称一体化HIS系统)应用相对成熟。同时,移动信息技术等新型技术手段正进入医院信息化的应用中。区域医疗信息化的应用,正对医疗资源重新分配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一方面是医生与医疗设备资源的配置上,让落后区域受益;另一方面,在患者资源的分配方面,如实现双向转诊等业务,也有利于缓解大医院的资源紧张状况,充分利用小医院的医疗资源。下表是浦东新区卫生处信息中心对部分医院信息系统的调研统计数据:浦东新区二级综合医院软件系统基本情况表系统名称二级综合医院二级专科医院系统总数上线率系统总数上线率经济管理部分1.挂号、收费系统5100%5100%1.1自助挂号1.2网上预约挂号120%1.3 银医通付费结算240%1.4预缴金管理480%120%1.5其它2.出入院管理系统5100%5100%2.1住院入、出、转管理5100%5100%2.2住院病人收费管理5100%5100%3.物资管理系统480%360%4.供应室管理系统480%5.设备管理系统5100%240%6.固定资产管理系统5100%120%7.其它药品管理部分1.门急诊药房管理系统5100%5100%2.住院药房管理系统5100%5100%3.药库管理系统5100%5100%4.制剂管理系统240%5.门诊输液室管理系统480%6.合理用药咨询系统480%7.其它u 临床诊疗部分1.触摸屏导医与费用查询系统5100%360%2.排队叫号系统360%360%2.1门诊排队叫号360%360%2.2药房排队叫号120%2.3医技科室排队叫号360%3.门急诊医生工作站480%120%3.1电子处方480%120%3.2合理用药480%3.3电子申请单240%3.4医技报告调阅480%120%3.5医学影像调阅480%3.6电子病历240%3.7辅助诊断240%3.8其它4.门急诊护士工作站360%4.1门诊护士分诊120%4.2注射护士工作站120%4.3其它5.住院医生工作站480%120%5.1电子医嘱360%120%5.2合理用药360%120%5.3 电子申请单240%5.4医技报告调阅5100%120%5.5医学影像调阅480%5.6电子病历480%5.7辅助诊断240%5.8其它6.住院护士工作站5100%5100%6.1病区管理5100%5100%6.2医嘱管理5100%5100%6.3费用管理5100%480%6.4护理病历240%120%6.5移动查房00%6.6其它7.手术、麻醉管理系统360%8.重症监护系统240%9.其它u 医技管理部分1.PACS系统360%1.1单机版图像工作站120%1.2放射科PACS480%1.3其它1.4全院PACS360%2.放射信息系统(RIS)480%120%3.检验信息系统(LIS)5100%360%4.LIS条码双工系统120%5.血库信息系统360%6.超声信息系统(UIS)5100%120%7.病理科信息管理系统480%8.内镜室信息系统5100%9.特检科信息管理系统120%10.体检信息系统360%11.营养膳食管理系统5100%12.院内感染管理系统360%120%13.临床医学评分系统00%14. 其它u 综合管理与统计分析部分1.医院行政办公系统5100%120%2.医疗统计系统480%3.成本核算系统360%4.绩效考核系统360%5.病案管理系统5100%480%6.病例分型质量管理系统120%7.护理信息系统360%8.医政信息系统120%9.科研教育管理系统240%120%10.档案管理系统240%11.医学文献检索系统480%12.数字图书馆240%13.财务管理系统5100%5100%14.人事管理系统5100%360%15.院长查询系统5100%360%16.医保费用控制系统480%17.医院内部门户网站480%18.远程医疗咨询系统120%19.远程医学教育480%20.远程监护00%21.其它根据对浦东新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调查摸底情况得到的资料显示了浦东医院信息化总体情况:1、二、三级医院的HIS、CIS、LIS、PACS等信息系统的普及率较高,各家医院的信息系统供应商则各不相同,随着信息系统的增多,一家医院所采用的供应商就可多达十余家;二、三级医院的信息系统普遍缺乏统一的接口。2、一级医院(社区服务中心)的信息化程度则参差不齐,有些单位的软硬件严重落后于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一级医院(社区服务中心)的信息化缺乏统一的基本功能集的标准要求。3、建立了区域卫生信息化的联合体模式试点,区域LIS和区域RIS建成了高桥联合体区域检查检验信息的纵向联动,进行了陆家嘴区域一、二级医院与专业站所之间信息互通共享的探索,开始浦东新区医疗卫生信息共享联动工程一期建设。2.1.2 公共卫生信息化现状公共卫生信息化发展迅速。2003年以后,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快速启动,2005年进入更具实质性的建设阶段,通过卫生信息网两期工程的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卫生信息网应用软件以公共卫生应用体系为主,涵盖疾病预防控制、妇幼卫生、儿童保健、卫生监督和精神卫生等方面,包括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应用安全系统、GIS地理信息应用平台、卫生信息网内外门户、疾控中心内外网站、疾控综合数据采集、疾控业务逻辑总成、疾控流程管理、疾控资产管理、妇幼卫生系统、精神卫生网站、卫生监督内外网站、领导决策支持、数据挖掘和快速统计分析、医学期刊、医学培训课件、办公自动化等系统。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建成,以处理SARS事件为蓝本,建立了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包括指挥区、参谋区、通讯区、会议区、辅助区。配备了大屏幕投影、工作站等设备,初步实现了与各级公立医疗卫生单位的网络连通,基本满足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指挥要求;同时配套建设了部分系统支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指挥,基本建立处理传染病性质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信息流程。该指挥系统可以实现一系列处置命令,其中包括:通过卫星定位调度应急指挥车辆;通过视频系统监控医院发热门诊和传染病医院病房并能进行双向交流;建立了传染病报告系统和统计分析系统;利用了短信平台双向接收流调人员信息和发布命令。2.1.3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安全稳定的卫生信息网骨干网络基本建成。租用中国电信城域网MPLS VPN,铺设专用光纤,1000兆连通数据中心,100兆连通指挥中心,10兆连通区内一、二级公立性医疗机构、儿童医学中心、专业站所、管理部门等50多个节点,实现了区内医疗卫生机构、专业站所和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连通,统一快速的网络结构在全国范围水平比较靠前。数据中心配置了硬件防火墙、入侵监测与防护设备、网络版杀毒软件,卫生信息网所有接入节点配置路由器和硬件防火墙,整体网络安全可靠。企业级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都实现了双机互备,保证了系统的稳定运行。信息网可以实现在部分设备出现故障等特殊情况下持续运转,并有效防范病毒感染、网络攻击等网络安全事件。功能相对完备的数据中心基本建成。依托中国电信张江机房数据中心,租用8个42U机柜空间,初步建成了服务于整个卫生信息网的卫生数据中心,包括交换机、网络负载均衡设备、网络安全防护设备、服务器、网络存储设备、数据备份设备、VPN网关。交换机和防火墙都为双机热备,网络架构合理,安全设施到位,功能较为完备,故障率较低。数据中心负责统合管理整个信息网的数据计算、逻辑维护、网络交换、数据存储等,设备的整体托管避免了大规模机房的投资建设和日常维护,节约了空间,节省了人力,降低了整体维护成本。卫生信息网对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覆盖和信息链路的光纤联通,建成了“信息高速公路”,为各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工作提供了依托和助力。浦东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专业条线,尤其是内部系统整合工作中大量应用了新区卫生信息化工作的成果,包括生命统计、慢性病管理、消毒流程、意外伤害等公共卫生数据的统计、传输和处理,提高了数据准确率和利用率,增强了疾病防控能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中各项专业软件的应用和医疗、财务等数据的传输完全通过卫生信息网的光纤通路,实现了便捷、高效和相对安全,为城郊一体化进程提供了信息技术支持。浦东新区CDC、卫生监督所和精神卫生中心都开设了门户网站,界面友好,功能齐全,包括法律法规、行业政策、便民服务、信息查询等版块,社会效应良好。浦东新区医疗急救中心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能,其中GPS卫星定位系统对救护车辆实施动态监控,平均反应时间由20分钟缩短到8分钟,为病人提供了更多的抢救时间。卫生信息化工作取得一定科研成果。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积极贯彻执行了国家和上海市的信息标准,从而得以参与国家“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标准”的制定和区域卫生信息化共享课题的研究。新区各医疗卫生机构取得了一系列信息化科研成果,完成了“医院门诊优化流程方案的研究”、“移动式医疗信息服务系统”等课题,发表了以数字化手段建立新的门诊服务模式、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压力性溃疡患者信息传报监控流程、以ISO9001和信息化技术优化门急诊输液室管理、WEB双向DICOM传输在远程会诊中的应用、以自主创新和信息化建设引领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和医院感染的网络系统建设和实时监控等科研论文。2.2 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发展分析2.2.1 医院信息化方面的问题1、 二、三级医院的信息系统难以整合,缺乏统一的接口浦东新区的二、三级医院HIS、CIS、LIS、PACS等信息系统的普及率较高,各家医院的信息系统供应商则各不相同,随着信息系统的增多,一家医院所采用的供应商就可多达十余家;二、三级医院的信息系统普遍缺乏统一的接口。2、 一级医院(社区服务中心)缺乏统一的基本功能要求一级医院(社区服务中心)的信息化程度则参差不齐,有些单位的软硬件严重落后于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一级医院(社区服务中心)的信息化缺乏统一的基本功能集的标准要求。由于以上两方面原因,造成医疗服务体系无法为公共卫生体系提供数据来源、业务联动等支撑,使得公共卫生业务应用产生重复录入、多头录入等现象,增加操作人员的工作量,难以推广使用。2.2.2 公共卫生信息化方面的问题1、 信息系统的应用性不高,数据整合度不强卫生信息化建设以公共卫生为抓手,进行了数字疾病控制、数字妇幼卫生保健、卫生监督系统深化、精神病防治门户、农村合作医疗系统等的建设。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信息软件版本众多,标准化程度低,社区卫生、医疗诊治与公共卫生之间未实现信息整合。公共卫生开发的大部分应用系统需要医疗卫生机构重复录入数据,工作量较大,应用性不高,推广使用难度大。2、 公共卫生服务的社会互动性有待加强卫生信息网的社会知晓度不够,互动性的卫生信息公共服务功能还不突出,直接面向居民的卫生信息化服务渠道较少,内容比较单一,有待于进一步加强。2.2.3 信息化基础设施方面的问题1、 信息网覆盖有待拓展,工作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卫生信息网仅覆盖到一、二级公立性医疗机构和专业站所,尚未延伸到三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民办医疗机构等;数据中心应用服务器负载情况不均衡,部分服务器负载过重;数据中心缺少数据异地冗灾机制,安全保密工作有待加强;数据大集中的存储模式有待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尚未经受实战检验,缺少演练机制。2、 信息网设备周期性老化,维护成本日益增高IT设备的保修期基本为三年,折旧期为五到八年。卫生信息网从03年开始建设,大部分设备已出保修期,两台核心设备小型机已出保。部分设备出现损坏,部分设备性能下降,部分服务器的空间容量已经告警,随着应用系统的扩展,需要增加更多的服务器,租用更大的空间。信息网的维护和设备维修成本日益增高。2.3 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建议针对上述问题,建议在后续的建设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1、 加强医疗卫生信息化标准规范的建设l 建立统一标准的一体化社区卫生服务基本功能集,为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提供指导,为公共卫生提供支撑;l 建立统一标准的医院通用服务接口集,为医疗服务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作提供指导,为公共卫生提供支撑;l 实施统一标准的卫生信息资源共享交换标准规范,为基于数据中心的信息资源共享交换提供指导,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的共享交换提供支撑。2、 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内部的整合共享和业务协作l 加强以卫生信息网数据中心为基础的横向整合与信息共享,实现全区医疗服务信息的共享交换;l 推广以区域联合体为模式的纵向整合与业务协作,实现区域联合体内的信息共享、业务互认、双向转诊等协同业务。3、 完善和推广公共卫生体系的业务应用l 完善公共卫生各条线的业务应用,提高公共卫生业务应用的适用性;l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的信息利用机制,充分利用其他部门可能提供的数据,如市卫生局、区信息委等;4、 加强医疗服务体系与公共卫生体系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关联l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与医疗服务体系的资源整合与信息共享,减少数据的重复录入等现象,提高应用的易用性;3 区域卫生信息化的顶层设计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具体内涵将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而变化。区域卫生信息化体系是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体现和支撑整个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区域卫生信息化体系的顶层设计拟采取的解决方案是以卫生部的标准规范为主,参考HL7和IHE等相关的架构模式、技术标准、技术方法等作为补充,形成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共享交换体系和统计分析指标体系等顶层概要设计,在项目实施中加以验证。3.1 应用体系框架设计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是区域卫生信息化的核心和基础,是整个区域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信息共享与交换,流程整合与协作,资源管理和配置,业务监督与考核的支撑平台,是构建整个区域居民统一的电子健康档案乃至全国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推动和支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支撑平台。整个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是在目前各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医疗卫生信息集成应用开发以及日常运营的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同时建设电子健康信息数据中心,制定统一的标准,有效整合各个医疗卫生业务应用系统,形成一个互联互通的医疗卫生业务协作网络,从而实现市民在各医疗机构间(医院与医院之间,医院与社区中心之间,社区中心与社区中心之间)诊疗资料全面共享和交换,包括电子处方,电子申请单,电子报告,电子医疗文书等等;实现双向转诊和双向服务,形成区域居民的电子健康档案EHR数据库,采集、提炼各种医疗卫生管理数据,采用数据挖掘技术等手段,辅助决策支持和应急指挥,在此基础建立统一的服务平台,开展一站式的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等等。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在技术上实现各医院之间的业务流程整合、跨系统的医疗信息共享与交换,并实现跨医疗机构的预约与转诊,基本病历资料的信息共享和医生处方、检验结果的互认机制和信息共享,实现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的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和交互性运营。整个平台建立在各卫生服务机构现有基础业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标准化接口群完成各系统之间的健康档案数据交换与共享,实现整个区域的个人健康数据整合和业务整合,每一个业务系统在整个规划中既是一个数据服务的提供者,同时也是数据服务的消费者。各个系统向整个区域内的卫生业务系统提供自身的业务数据,也可以发出数据请求消息,由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找到能提供这个请求的最佳服务对象,并把请求结果准确的返回给请求者。在此基础上形成卫生健康档案数据中心,在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基础上建立电子健康档案EHR管理系统,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等等,通过应用门户使整个信息系统采用统一的入口进行使用和管理。同时通过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还可以方便地实现与外部其他信息系统的健康个人信息的共享与交换。3.2 公共信息模型设计依据整体规划,卫生信息网络将建设成一个核心平台和几大主要应用系统的业务应用体系,该体系在安全体系、政策法规管理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标准体系的支撑下,完成信息采集、信息分析、信息利用和决策支持功能。着重解决信息的综合采集、综合利用、综合分析,实现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表现的有机结合,同时在使用信息利用上结合现代管理技术,采用目标管理的思路,通过与常规管理和项目管理相结合,改善目前管理,服务卫生改革,逐步实现卫生管理过程循证的思路,在管理的几大环节完整的进行实现和实践。系统的总体架构在统一的基础框架上实现业务管理体系、资源管理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四大体系相互结合从整体上满足系统设计和建设的要求。3.3 技术平台框架设计区域卫生信息共享交换平台采用分层次、可扩展、可管理的开放体系架构,架构设计遵循卫生部标准规范的要求,平台逻辑功能框架如图:系统总体架构分为两个层次:区域卫生管理层(平台)和辖区卫生机构层(应用)。它们之间通过区域卫生信息交换层(Health Information Access Layer,HIAL)实现信息交换。3.4 资源体系框架设计从资源的获取和应用上把信息资源分为两类,一类是事务处理系统产生的业务应用信息,一类是基于业务信息进行归纳重组生成的管理、决策应用信息3.5 统计指标体系框架设计基于数据资源,根据管理应用需求将网络环境下医院统计指标体系按三维框架构建、树状结构展开。三维框架分别是基础指标、环节指标和终末指标。统计指标库是统计管理应用的数据基础,它的最大特点是同时具有事务处理和分析处理的特点,一方面比较接近现有的业务数据,另一方面又与业务数据相分离,是按照服务于管理、决策的宗旨面向主题进行组织的。3.6 总体技术路线设计设计和确定总体的技术路线,原则上应该采用开放的主流技术路线(如J2EE等),既能保证充分的扩展性、灵活性,又能支持相当长时期的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性和安全可靠性。3.7 软性制度和保障机制的设计实施区域卫生信息化涉及的广度和深度都很大,除了顶层技术架构设计的合理之外,软性政策制度和保障机制的设计也是成败的关键,要如何研究组织和形成跨部门的协调机制、业务优化的推动机制、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等。4 区域卫生信息化应用的发展规划4.1 区域卫生应用发展路线图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路线图以时间序列系统地描述了各项战略任务的关键环节、发展重点及其发展路径,对业务重要性、实现基础、发展差距和实现时间等进行综合评价,是基于关联和时间序列的多层表现方式。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工程,为了实现整个医疗卫生体系的功能和架构,建议进行几个阶段的建设实施。第一阶段的建设重点是夯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实现一体化社区卫生服务,实施医院信息整合共享,为以后的实施奠定良好的业务基础和数据基础。第二阶段的实施重点是提升服务质量、提高管理水平。全面推广区域医疗联合体信息共享和业务协作,实现双向转诊服务;实现医疗机构监管直报机制和社区卫生绩效考核机制,实现全行业管理。第三阶段的实施重点是落实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信息化要求。落实和支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信息化。未来发展中将涉及到更加复杂的信息化应用,如实现全行业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业务协同联动综合应用,数据挖掘等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等。4.2 战略任务解决医疗卫生发展重大瓶颈制约方面:l 打破医院的信息垄断,扭转医患信息不对称、医管信息不对称的局面;l 建立一体化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夯实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的基础支撑条件。提高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方面:l 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l 发展区域联合体模式的医疗机构共享和协作增强重点领域核心带动力方面:l 发展健康档案带动社区卫生信息化l 发展电子病历带动医院信息化提高服务和管理质量方面:l 提升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的内容和手段l 实现真正的全行业管理,加强医疗机构监管、医疗服务质量管理直报机制、完善公共卫生宏观决策分析、完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管理等抢占业务和技术制高点方面:l 制定和实施医疗卫生信息标准规范l 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对公共卫生体系的信息支撑作用l 加强各条线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和信息交换4.3 关键环节实现医疗卫生信息化战略任务的关键环节可概括为“夯实基层、提升服务、加强管理”,实现“业务体系化、服务一体化、管理规范化”l 业务体系化:从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卫生室等)的信息化来落实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的业务体系化,通过信息互通使各业务单元的业务操作方便、流程顺畅、体系完整。l 服务一体化:通过一体化社区卫生服务和区域联合体的建设,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的一体化。l 管理规范化:通过各级医疗机构的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建立全行业管理规范和直报机制等手段,提升卫生管理水平。5 区域卫生信息化应用的体系架构5.1 区域卫生的业务体系 业务体系的建设重点是构建“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