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doc
重庆文理学院数字化校园建设一期建设方案江苏金智教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二二三年三月目 录1.学校战略发展与信息化31.1.校园信息化的建设意义32.学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和机遇52.1.国外高校信息化现状52.1.1.美国的CCP(Campus Computing Project)52.1.2.亚洲的ACCS(the Asian Campus Computing Survey)52.2.国内高校信息化现状62.2.1.国家对教育信息化重视程度的空前提高72.2.2.国内高校信息化现状总结82.2.3.中国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93.学校的信息化现状124.总体建设目标及内容154.1.总体规划框架154.1.1.面向教职工管理与服务154.1.2.面向学生综合信息服务184.1.3.面向校领导的综合服务195.一期建设内容215.1.一期建设内容建议215.1.1.信息标准体系215.1.2.统一身份认证平台225.1.3.数据集成平台235.1.4.信息门户平台255.1.5.人事基本信息管理系统265.1.6.科研成果管理系统285.1.7.办公自动化系统295.1.8.学工管理系统315.1.9.迎新综合服务系统335.1.10.离校管理系统365.1.11.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375.1.12.基础校情查询与统计分析系统395.1.13.应用集成建设405.2.数字化校园数据中心部署规划415.2.1.服务器规划425.2.2.存储设备建设425.2.3.部署架构435.2.4.系统软件选型436.一期实施计划451. 学校战略发展与信息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战略管理(strategic management)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学校里相继露面,并逐步取代操作管理(operational mananement,即目标管理、质量管理等),成为一些西方人颇感兴趣的话题。随着学校战略管理实践的发展,相应的理论研究开展起来。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和科技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高等教育也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面向社会,自主办学”已成为高校发展的主流。许多以前由上级考虑的战略性问题摆到了高校管理者面前,高校之间的竞争也日益剧烈。与企业等组织相似,高校也有必要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适应目前及未来的竞争形势。如何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是提高我国高校战略管理水平的战略需要,是持续高校竞争优势的战略资源。而完善的信息系统必将成为高校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重要保障。1.1. 校园信息化的建设意义信息化作为现代教学、科研和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以及长远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对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的产生长远的影响:1、克服了多校区管理方面的障碍,实现远程教学、远程办公、远程协作,使现实的校园环境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伸;2、提高学校管理效率,节约管理成本,变事后监督为事中控制,对管理过程进行数据量化,为管理人员提供决策依据、改进方案;3、可改变传统资源(如图书、学籍等)的存储、传递以及服务形式,形成校内的教学资源的有效积累,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4、提供学校对外交流与服务的窗口,加强宣传、促进交流,提高学校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5、为学校领导层提供重要的决策支持,形成学校整体层面的资产、资金、学科、教学、科研的综合数据模型,包括同行业的数据对比分析,支持学校长期发展决策。2. 学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和机遇从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高校信息化建设已经具备了很好的发展基础。但与国外高校信息化的发展相比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很多方面值得学习借鉴。2.1. 国外高校信息化现状2.1.1. 美国的CCP(Campus Computing Project)“数字化校园计划(CCP)”是目前美国有关高校信息化方面最大、最具权威性的研究项目之一,该项目从1990年到2002年期间,对美国大学校园信息技术应用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研究,并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许多建议。调查表明美国大学不仅注重信息化规划的制定,而且也注意制订相应的财务计划,从而在资金上保证规划的实施,同时他们认为:明确IT发展目标、建立信息化预算模型、防止IT人才流失、网上教学资源建设和课程管理系统是今后学校的信息化发展战略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E-mail、Internet资源、课程网站、展示工具在19942002年中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而在今后的应用中教学应用、用户支持、设备更新、在线/远程教学和升级管理/ERP系统是最关注的问题。相对而言,美国的大学在教学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和校园网络基础建设方面已经基本成熟,信息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对教学、科研、管理已经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近期美国大学校园信息化建设的热点主要集中校园无线网络、课程管理软件(CMS/LMS)、校园门户网站、校园“电子商务”的建设。2.1.2. 亚洲的ACCS(the Asian Campus Computing Survey)ACSS也是目前亚洲有关高校信息化方面最大、最具权威性的研究项目之一,该项目2002年在香港大学启动,与北京大学、美国的CCP、新加坡国立大学和日本国立东京大学多媒体教育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Multimedia Education)合作,研究将调查亚洲地区的1000多所大学。在香港地区的调查显示,香港的大学都很明确学校对短期和中期内信息化的需求,并为此作了相应的战略规划。当前规划最注重的方面是:网络安全、学生上网的方便性、教学资源获取的便捷性。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香港大学都做的不错,网上的资源也很丰富,甚至一些学校还提供个人定制服务,同时也注重教学软件和课程管理软件的开发,但是基于网络的远程教育开展不尽如人意。由于香港的大学在信息化基础建设方面总体上能够令学生和教职工满意,所以他们现在更注重帮助IT人员掌握新技术以及对用户更多的支持、开发基于网络的教学系统,从而充分地利用现有的资源。通过以上国外和地区高校信息化的分析,可以发现国外(尤其是美国)的高校信息化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他们更多的是考虑如何整合、利用现有的信息化建设成果,因此他们更多的是关注信息技术应用、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IT人力资源开发等。2.2. 国内高校信息化现状2002年8月,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指出,电子政务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政府先行,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教育部在2003年3月发布的关于教育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表示“大力推进教育行政部门的电子政务和学校的电子校务建设,已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转变管理职能、转变工作方式和作风,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教育管理体制的重要任务。”教育部为推动全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规范化发展,在2002年发布实施了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第一部分:学校管理信息标准)(教发200227号),为学校管理信息化提供了信息参照标准,加快了各高校的信息化建设进程。我国高等学校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大多始于90年代,比西方发达国家起步晚了1020年。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高校信息化建设也有了重大进展,信息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高校的教学、科研以及管理等各个领域,取得很好的效果。特别是最近几年来,由于“211工程”及相关计划的推动,高校在网络基础设施、信息系统建设方面都有了大的发展。从2002年开始,以清华、复旦为首的国内知名高校开始了以学校整体规划为基础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国内高校的信息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目前启动数字化校园整体建设的高校遍布大江南北。2.2.1. 国家对教育信息化重视程度的空前提高2005年,教育部部长周济讲到:“国家要实现现代化,教育必须要率先实现现代化”,到2020年,中国教育要初步实现现代化。因此,教育部对高校提出了基本要求: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数字图书馆、电子校务、教学科研的信息资源建设、现代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人才培养、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和各种规范标准方面不断加大建设力度。此外,在政策标准方面,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法规指导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1、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在2002年8月发布了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提出电子政务建设要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政府先行,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2、2003年3月教育部发布关于教育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大力推进教育行政部门的电子政务和学校的电子校务建设,已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转变管理职能、转变工作方式和作风,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教育管理体制的重要任务;3、其他政策法规文件包括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教育系统政务信息化建设的通知(教厅综200226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03-2004年度教育电子政务建设实施要点的通知(教信息厅20035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教育电子政务试点工程建设的通知(教信息厅20042号);教育部更于2005年9月正式发布了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第一部分:学校管理信息标准)。这些文件的制定对高校校园信息化建设必将起到极大推动和保障作用。2.2.2. 国内高校信息化现状总结根据对国内外部分高校信息化状况的调查发现,我国高校信息化与国外高校信息化的发展状况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国外(尤其是美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目前主要考虑如何整合和利用现有的信息化建设成果。因此,他们更关注信息技术应用、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IT人力资源开发等内容。在我国,香港等地的高校信息化建设相对较成熟一些,如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均取得了较满意的运行成果;而内地高校的信息化建设虽已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但总体上还存在较多问题,表现在缺乏统一规划、应用系统的开发比较零乱以及各系统采用的技术架构和技术实现方案不统一等方面。从国内各大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来看,985院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共18所,211院校如南京师范大学、东华大学等约40所已经进行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国内外高校信息化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1、国内外政府部门和高校对校园信息化工作近年来不断加大投入,更多的高校制定了整体建设规划和财务预算;2、在国内“重硬轻软”问题依然严重,存在硬件投资比例仍较高,软件投资不稳定,而服务投资很少的现象,但是这个问题已经得到重视并在逐步改进;3、校园信息化建设的管理规范体系和安全保障制度有待加强,并将成为今后建设的重点;4、无线校园网、校园门户、统一身份认证建设和校园电子商务(与一卡通结合)将是今后建设热点;5、对用户提供有效的信息技术支持服务和培训是今后信息化校园的工作重心;6、国外高校在信息资源整合方面已经走在前面并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优质的信息服务。国内高校在建设完善管理信息系统和教学信息化平台的基础上,将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把上述目标列为进一步工作重点。2.2.3. 中国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在2005年启动了该研究课题,对全国典型高校的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估,该研究项目由复旦大学牵头,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区部分高校参与了该项目。该项目研究成果显示,学校不同角色对信息化需求的主要评价指标见下表:表1 领导角色分类指标排序分类指标排名前三位子项1基本信息服务网络安全保障网络的稳定性统一身份认证2决策支持系统校内教师、学生、职工基本信息的综合查功能校内教学科研基本信息的综合查询功能数据报表输出功能3办公自动化(OA)办公场所个人电脑配备办公场所便捷的上网环境向校内外发布和维护各种公共信息表2 管理人员角色分类指标排序分类指标排名前三位子项1教务信息系统选课系统数据网上查询和更新期末各科成绩的网上登记和查询学生学籍系统信息网上查询和更新2图书馆信息系统馆藏书目信息的网上查询和维护与其他院校图书馆的数据库进行共享电子期刊数据库的更新和管理3毕业服务系统毕业生信息的网上查询和维护网上就业相关信息的发布和管理网上就业相关信息的发布和管理4学生工作管理系统同其他部门信息系统的数据共享各种奖助金管理的资格审核、评定和发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电子化管理(宣传、通知等)5基本信息服务网络安全保障网络的稳定性技术支持与维护6科研信息系统研究项目基本信息的网上查询和维护建立项目数据库,对已完成项目提供网上交流和共享服务同其他部门信息系统的数据共享7人事信息系统教职工基本信息网上查询和维护人才引进信息发布和管理教职工工资信息网上查询和维护8招生信息系统对外招生宣传信息网上发布和维护学生初始信息网上查询和维护同其他部门信息系统的数据共享9财务信息系统电子化帐务处理各类电子报表编制同银行往来结帐及查询电子化10办公自动化(OA)办公场所个人电脑配备办公场所便捷的上网环境其他办公设备的配备(如打印机,复印机等)11后勤管理系统学生住宿信息网上管理网上医疗服务新生住宿网上安排表3 教师角色分类指标排序分类指标排名前三位子项1图书馆服务提供专业学术资料数据库和电子期刊,以及检索功能在校园之外访问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书刊资料网上查询、图书借还状态查询2基本信息服务网络的稳定性网络安全保障向每位教师提供校园e-mail信箱3科研服务查询各种科研项目的相关申请信息对科研资源(如重要实验设备)信息的共享科研项目能在网上进行申请和项目信息登记4教学/教务服务教室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的配备教师个人专用计算机的拥有情况学校用于教学的公共机房的建设情况表4 学生角色分类指标排序分类指标排名前三位子项1基本信息服务网络安全保障学生宿舍上网环境校园范围内上网环境2毕业服务网上提供就业信息和相关流程手续指南网上提供出国和考研信息网上毕业信息登记3图书馆服务提供专业学术资料数据库和电子期刊,以及检索功能与其他院校或国家公共图书馆的互联共享校园网外访问图书馆资源(如检索文献数据库等)4教学/教务服务网上查询个人成绩与统计数据通过校园网进行选/退课、查询课程相关信息网上提供各类电子教学资料5入学/开学服务网上查询录取/开学信息及相关事宜网上查询学校基本信息网上查询及办理入学/报到相关手续6后勤服务提供一卡通服务网上医疗保健信息发布及网上预约网上提供各食堂的相关信息及网上订餐服务7管理服务网上提供各种奖助金的资格审核、评定和发放网上学生社团及各类学生活动的申报和通知等网上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教育、通知等对照这些指标,我校信息化建设不管在服务内容建设方面,还是在服务提供的方式方面,离这些指标还存在着一定差距,这些指标给我校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参考依据,可以有力的引导我校信息化工作的进一步开展。3. 学校的信息化现状目前,学校已基本完成了校园网的建设,具有比较完善的Intranet和Internet服务,已经能满足现阶段和今后一段时期内信息化的需求。部门业务部门已建设一套或多套相对独立的应用系统,在为自己部门的工作提供便捷的同时,也为校内的师生员工们提供了相应的信息查询、统计等功能。系统名称使用现状建设年份教务系统财务系统图书管理系统档案系统邮件系统对主要问题进行总结如下:角色存在的问题学生和教师·现有应用重管理轻服务现象严重,为师生提供的信息服务不够全面业务部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主要解决部门内部的流程及管理数据的积累,疏忽了领导的决策分析服务、师生的教学服务、生活服务,同时不重视业务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与交换服务,与目前实际的信息化建设需求不符合。·多重身份和密码体系,多重登陆界面,师生使用方便性不够现有的校园网上面向全校师生访问的系统,各自维护和管理自己的用户信息,用户在访问不同的系统时,不仅需要输入不同的访问网址,而且还需要记忆不同的用户名/密码。同时,多个系统存在多套访问页面,且界面风格各异,用户无法通过终端界面统一获取已有的各类信息及服务,当各类应用新增和更新时也无法获知,这些现状给用户的使用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行政办公人员·缺乏数据标准,业务系统之间数据难以共享,给各部门的协作业务处理带来困难由于数据缺乏标准,现有的系统无法提供相互数据交换的功能,这使得某些数据需要跨部门使用时,还依赖于手工的传递或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半手工的传递。这种低效率的信息共享方式无法满足各部门及时获取需要其他部门信息的需求,同时也无法进行跨业务部门的业务流程系统建设。·各个业务系统对相同的数据重复管理,效率低下行政办公人员在多套系统中需要对相同的数据进行重复的管理,浪费了人力成本。同时,由于数据多源头管理,权责不清,造成数据的混乱和错误,当需要进行数据统计时,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校对和整理工作,严重影响了业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对上层应用造成了障碍。·现有办公协同手段单一,制约了办公人员的工作效率当前系统为行政办公人员仅提供了基本的查询、统计等事务性的功能,尚不能通过包括短信、彩信、即时通讯工具等多种手段,进行业务的协同、资源的共享和待办的集中提醒,系统协同功能急需扩充。信息化管理人员·缺少统一的技术体系标准及详细的整体建设规划,不利于长期发展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业务系统由各个部门主导完成,缺少技术及功能的长期规划,主要解决当期的、局部的需求满足,各部门独立建设、独立维护,没有形成统一管理,有的甚至造成系统的重复建设,不利学校信息化的长期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应用系统硬件资源分散在各业务部门,缺乏统一管理现有各部门的系统应用系统的服务器大都摆放在自己的办公室内部,没有专业的不间断电源保障、没有温湿度控制、没有消防措施、也没有服务器的安装保障,这些都会导致服务器硬件的损坏而导致数据的丢失,会给学校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即使有些条件稍好的,增加经费投入了,会造成不同部门的重复投入,不便于充分利用和有效地配置资源,不能节省投资。·业务系统的开发和维护模式不统一,更新维护困难学校各应用系统的开发平台、数据库和运行环境千差万别,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考虑。随着校园网上应用和资源越来越多,应用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技术升级存在风险,从而也带来业务系统维护成本不断增加的问题。校领导·已有数据质量差,给全局性的数据统计与查询造成障碍对同一个数据,由于重复录入、录入时的差错和统计标准不统一,由不同的系统提供就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各个系统提供的统计数据不完全一致,数据质量低下,使得学校无法通过现有的系统获取学校真实的全局统计数据,例如学生生源情况、学费缴纳情况、全校教职工比例情况、各部门科研经费情况等。·对历史数据的收集、整理和保存工作做得不够,无法指导学校领导进行科学的决策目前学校使用的大多软件局限于查询、统计、打印报表等事务性处理,具有辅助决策分析功能的不多。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原始数据,这些原始数据亟需按主题进行收集整理,构建数据仓库系统加以充分利用,获取例如学校资产变化情况、学生就业率、各专业课程数量变化历史对照分析等主题的数据分析结果。这些信息和数据是辅助校领导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对学校今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4. 总体建设目标及内容4.1. 总体规划框架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的战略是以人为本,所以在最终功能框架的设计上始终关注高校内教职工、学生、校领导三个主要群体,IT管理人员作为系统运行保障部门,校友是校内人员的身份转换,所以需要从这些用户群体的纬度进行规划和建设。4.1.1. 面向教职工管理与服务教职工的管理与服务围绕教职工信息管理和教职工网上服务展开,覆盖教职工在校的职称申请、考核、科研项目申报、导师遴选等多种网上流程。教职工信息变化需要实时共享,人事、教务、组织、科研、研究生院等部门均需要准确的教职工信息作为处理业务的基础。高校教职工用户具有多重身份的特点,需要对不同类别的教职工进行分类管理和提供服务内容。教职工需要一体化的系统服务,单一的系统访问入口,便于访问和使用的网上服务功能。 高校教职工服务管理解决方案基于校园网和互联网,给高校各管理部门提供招聘管理、人事管理、科研管理、组织管理、导师管理等管理功能,给高校老师提供网上便捷处理个人事务的通道,便于老师和高校管理部门、院系和个人在网上协同办公,提高办公效率,方便教职工和各管理部门。具体要求如下:l 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家规范技术上按照国际标准,实现良好的跨平台能力,同时符合教育部信息化规范,便于上报数据以及不同系统间的数据交互。l 符合高校管理和改革发展要求我们将教职工信息服务按照教职工在校期间的不同阶段,划分为人员进校、专技职务评聘、聘任、导师遴选、党员管理、干部管理、考核、退休、离校等多个子系统,便于系统独立运转,业务进行调整时可以进行灵活调整。l 数据集中管理、人事管理流程全面整合将高校教职工管理涉及的多种人员信息均纳入到一个框架中,如正式教职工、延聘人员、兼职教授、临时工、党员、干部等,消除了以往人事数据分散、难以查询统计的弊端。同时将教职工从进校到退休的所有过程统一管理,涵盖了一名教职工从进校报到开始到日常管理(如职务晋升、岗位考核)再到最后离校的全过程。通过教职工数据集中管理,解决了教职工信息“信息孤岛”现象,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学校内部的教职工相关数据统一管理和数据共享。l 健全的人员分类管理能管理固定和流动两类编制人员,能管理普通人才、高级人才、兼职教师、外聘人员、延聘人员、临时工等高校不同类别人员。l 教职工信息统一存储,便于校内共享对教职工数据的输入工作只需进行一次,其他模块即可共享,减少大量的重复录入工作。保持全校范围内人员的信息只有一份,解决了人员信息统计不一致等长期困扰学校各部门的难题。l 系统高度灵活,适应高校人事改革和教职工管理快速发展需要系统可以根据学校的需要自定义查询查询、自定义报表格式、自定义学校的流程,保证系统能适应不同高校对教职工管理的不同要求。做到了“灵活查询、灵活报表、灵活流程”,大大提高了系统的适应能力。l 有效的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利用事务提醒、系统通知等机制实现人事处、各院系之间协同工作;实现了人事业务中流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流转,使得个人、院系、人事处能在系统中高效、便捷、有条不紊地协同工作。l 基于先进成熟的技术,提供稳定可靠的网上服务基于先进的 J2EE 体系架构和大型数据库,最大限度地保证业务系统和数据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所有使用人员均可以通过网络访问自己权限范围内的在线服务,如教职工可以在线查询自己的人事基本信息,人事处工作人员可以在线维护人事信息、审批院系提交的申请等工作。l 开放式接口,便于信息共享提供符合国际标准的开放式接口,便于和高校原有应用系统的应用集成,如学校原有的劳资系统,还有学校其他部门需要人事数据的系统,如教务系统、科研系统或财务系统,均可以通过数字校园集成平台完成数据集成,实现数据共享,消除“信息孤岛”。l 采用安全可靠的体系架构,全面的安全策略系统可实现统一身份认证,业务数据和身份数据分离,同时提供对用户信息、用户访问、数据传输、数据存储等多方面的安全控制,确保人事数据管理的可靠性和安全性。l 模块化、组件化的软件结构,便于拆分组合解决方案各个子系统可以自由拆分、组合,最大限度满足不同高校的个性化需求,满足不同级别、规模的高校人事系统建设分阶段建设的需要。4.1.2. 面向学生综合信息服务学生综合信息服务的建设内容涵括了学生从走进校园前的报考阶段、入学阶段、在校阶段、就业阶段、离校阶段、校友阶段这一整个与学校发生联系的生命周期。我们将这些阶段分为8大块的服务内容进行建设,分别是:报考服务,入学服务,生活服务,学习服务,思政服务,就业服务,离校服务,校友服务。另外,还有贯穿整个生命周期的个人电子档案服务。所有的应用都是面向服务对象提供更好更人性化的服务,兼顾管理者的视角和提升管理者的工作效率。校内面向学生的跨部门业务过程中的数据和流程被整合在统一的系统中,工作效率得到很大的提升,各个应用之间交互协作更紧密。管理流程透明,被服务者能及时了解与自己相关的流程的状态,而管理者也能对所有的流程进行全局的管理和监控。对流程中产生的错误也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加强了事中的控制,节省了大量资源。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含义:1)涵盖整个学校生活周期学生一体化系统应涵盖学生入学前、入学时、在校期间、毕业时以及毕业以后的整个学校生活的周期,从招生、入学、注册、生活、学习、就业、离校等过程的所有数据、活动信息全部在系统中存储、使用、查询。2)服务方式的透明化支撑学生综合服务的背后是各应用系统,有迎新、注册、离校等不同的系统,但对于服务对象的学生来说是一体化的,而不是被割裂成不同的系统。不同服务在跨域部门的时候对于学生来说是平滑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服务的部门与上下游的部门之间的关系也是平滑的,办事所具备的条件、数据一目了然地呈现在操作人员的界面上。3)网上网下服务一体化学生的综合服务也体现在网下、网上服务方式的互动和联合。面向学生的服务以网上服务为主,在特殊时期网下的服务大厅也同步提供服务。综合服务,提供针对网上网下并联的综合性服务模式。4)一体化流程设计基于为学生提供服务的多部门协调与联动的一体化设计。图书馆、财务、教务、保卫、后勤、一卡通、学工等部门都能通过这个一体化的服务平台,协同作业、流程整合、待办提醒和服务请求响应。5)一体化决策设计传统方式各部门报送的数据是割裂的,领导在查看数据的时候需要拿着一个部门的表与另一部门的数据做对应、分析,甚至重新制作报表。一体化设计的概念是把整个综合服务涉及的信息整合在一起进行分析统计,通过数据的图、表、走势等直观方式告之领导服务的现状、瓶颈、效率,以及能够根据这些模型方便地得到改进意见。4.1.3. 面向校领导的综合服务面向校领导的信息服务以公共数据库平台为基础,将分散在各部门的数据集中到一起,以人、财、物等多个对象及教学、科研、人力资源管理、学生工作管理、公共服务等活动为主线,从多个指标项进行学校基础数据的展现,让校领导即时的了解学校业务现状。系统建设内容包括高等院校基础数据查询系统、教学评估系统、综合数据查询系统、学科分析系统、自定义查询系统等,从多个角度,对学校内的教学、管理、服务、生活提供全方位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建设内容涵盖了面向学生、教师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和服务,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信息的展现,实现了管理过程的透明化,为领导决策提供数据的分析,为优化业务流程提供依据。1、提供综合校情数据的展现对学校的基本校情,包括办学基础条件、师资队伍统计、学生情况统计、教学科研成果、学科建设情况,进行主题性的数据展现,便于校领导快速了解。2、提供对外的数据展示和上报基于全局数据,通过计算机技术对每年教育部上报及迎接教学检查评估的各类数据准备工作提供快速、便捷的自动化数据处理与提交。系统可提供“高等学校基础情况统计报表(以下简称高基报表)”及“高校综合评估数据”,提供解决的“协调难、任务重、数据乱、速度慢”等问题,学校也可以将部分上报数据以统一的源头分享给校领导和各业务部门。系统的建设根据教育部、教学评估办的相关文件为指导,结合学校自身的信息化建设内容,进行多角度展示教学相关内容,为评估奠定数据基础,并提供丰富的数据展示,使得教学评估过程更加丰富,更加体现学校的教学建设,通过数据展示的方式予以清晰准确地表达,提高高校评估过程的信息化和科学化。3、提供对内的数据决策查询分析对内提供深层次的数据挖掘,包括针对如招生、在校生、就业、资产等多主题的数据展现和历史数据趋势分析,提供按年度、月度、主题的方式,以柱状趋势图、现状趋势图和数据表格的形式展现,并支持自定义数据和格式进行查询和打印。4、对全校办公业务流程进行实时的监控,提升学校业务流程透明度通过对学生的招生、迎新、学工工作管理、教务,对教师的应聘、职务评聘、离退休中,及行政办公人员业务办理的进度设置节点,并对办理进度进行提醒和汇报,使校领导随时掌握学校各业务流程事务处理的工作进程及办理效率,通过为师生服务及管理工作提供量化的评估及比较分析,监控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投入的,并据此提出优化师生管理及务工作的要素。5. 一期建设内容5.1. 一期建设内容建议本期通过数字化校园软硬件平台建设,构造能够满足我校“数字化校园”应用长期持续发展的应用平台框架。结合当前校园管理信息化较为薄弱的现状,本期将开发需求较为急迫的基础性管理系统,并全面集成现有应用系统,以营造信息化的管理环境。具体而言,建设的目标包括:u 规范全校各个系统数据编码的信息编码标准;u 建立全校的师生用户的数字身份的统一认证平台;u 实现校内已建、本期建设系统之间的数据集成平台;u 搭建为学生、教职工、校领导服务的信息门户平台u 搭建为教职工服务的科研、人事、办公服务系统; u 搭建为学生服务的迎新管理系统;5.1.1. 信息标准体系教育管理数字化标准(第一部分:学校管理信息标准)由教育部作为教育行业标准正式发布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相对全面、完善的教育管理信息标准,对推动我国教育管理数字化工作向健康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育管理信息的标准化是整个国家教育管理数字化建设的基础,是将来实现全国范围内教育信息资源交流与共享的必要条件。该“标准”的实施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教育管理信息的交流与共享、教育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研制与开发以及全国教育信息基本数据的收集、分析、发布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标准”的有效实施,将为建立覆盖全国的教育基础信息数据信息系统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对教育管理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最终为管理决策者们提供决策指导的依据,满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各级政府教育管理信息的需求。它的实施将解决目前教育管理数字化建设中没有完整标准规范、缺乏统一规划、盲目建设、软件开发应用混乱、数据无法互联共享等重要问题。 信息化标准与规范系统是立体的、结构化的,包括信息化基础设施规范、应用系统规范、信息编码规范、用户规范和信息化管理规程等几个大的方面。5.1.2. 统一身份认证平台5.1.2.1. 建设目标统一身份认证及授权平台提出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不同的网络应用系统用户名和口令不统一的问题,期望提供统一的授权机制及一套方便、安全的口令认证方法,让用户只要一套用户名和口令就可以使用校园网络上他有权使用的所有应用系统。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建设中重点需要为学校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u 提供适合高校用户数据分散管理的用户数据集成;u 提供适合高校用户尤其是教职工多重身份的实际情况的用户数据存储模式;u 提供足够开放和完整的认证集成方式,以保证本期应用系统和学校后续应用系统能够实现和身份认证平台的集成,让用户获得完整的单点登录体验;u 满足不同用户或系统的认证安全需求;u 保证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的高可靠性和性能。5.1.2.2. 功能规划1、海量的基于LDAP目录服务器的用户数据存储和管理功能,支持百万量级用户。统一身份认证平台所管理的用户数据包括在校用户与校友两大类,并将逐年快速增长,需集中有效的将用户身份信息存储、管理起来,长期使用;与此同时,需建立起集中安全策略的存储、处理、设置和管理机制。2、高效的支持SSO(单点登录)的高性能身份认证服务支持集中用户认证、授权机制,实现单点登录,用户从任意一个应用登录认证后,便可以访问其它的被授权的应用而无需再次登录认证;实现中,必须支持基于JAAS、SAML的实现,而不仅仅是基于Cookie的实现。3、开放的支持不同开发语言、不同应用服务器平台实现的业务系统的认证集成方式信息化校园校内应用环境复杂,将面临不同的网络环境、硬件平台、操作系统、软件架构、开发语言、运行模式,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必须能够开放的支持应用集成服务,所有安全服务,除了加密、解密服务以外,其它安全服务必须对应用开发人员透明。5.1.3. 数据集成平台5.1.3.1. 建设目标数据集成平台的建设目标是以教育部颁发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和相关行业信息标准为基础,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校数据字典和信息编码标准,统一数据交换标准,建立安全高效、充分共享的数据中心;规范信息从采集、处理、交换到综合利用的全过程,逐渐形成有效的信息化管理的运行机制,为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信息利用、分析决策提供支持,为学校的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提供高效的信息服务。学校现有各应用系统以及后续数字校园建设中需要解决:u 建立统一的信息标准,避免信息标准混乱,信息不能交流和共享;u 各应用系统运行依赖于其他系统的数据,需要能够自动从其他系统中获得所需数据,避免重复录入;u 各应用系统需要为其他系统提供所需数据,需要能够有自动的方式支持应用系统对外提供共享数据,避免因为相互之间的依赖关系而影响应用系统的可靠运行或限制应用系统;u 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需要基于一种安全、可管理的模式进行。5.1.3.2. 功能规划本次规划的的数据集成平台、各应用子系统以及各类全局应用系统将共同构成学校完整数字校园系统的数据资源。其中,数据集成平台实现数据在各应用系统间的共享;共享数据通过数据集成平台和应用子系统业务数据一起,支持面向最终用户的查询和统计。数据集成平台建设的内容包括:1、构建数据集成平台,实现全校数据共享与集成在制定统一数据标准的基础上,构建数据集成平台,保证业务系统之间能够通过该平台实现数据共享与集成。数据集成平台是数字化校园核心技术支撑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系统的信息传输、信息交换总线。通过数据集成平台将各业务系统数据库中需交换的数据自动上传到数据集成中心库中,并按各业务系统的数据需求将数据集成中心库的数据分发到各业务系统,从而实现数据的统一集成和标准化,为提供数据的综合查询、统计分析奠定数据基础。同时,保留各业务系统的原有数据库,又确保了各业务系统的完整性。2、建立和完善运行机制,保障系统持续运行逐步建立完善数据集成平台的日常维护和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