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东莞市智能制造装备企业信息化状况调研报告doc.doc

    • 资源ID:3453530       资源大小:594.50KB        全文页数:4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东莞市智能制造装备企业信息化状况调研报告doc.doc

    东莞市智能制造装备企业信息化状况调研报告东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东 莞 理 工 学 院二一四年七月目录前 言1企业概况3产品情况10研发能力情况13产业环境情况18企业信息化应用情况211.管理信息化应用212.产品创新数字化技术应用213.自动化技术应用224.企业信息化应用总体情况235.信息化和智能化应用模式及特征246.技术特征27智能技术应用发展计划31企业需求331.人才需求332.企业落户东莞原因343.希望东莞政府提供的支持344.信息化需求35调研结论37政策建议39前 言近期,国家工信部皮肤同意东莞市为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暨智能制造试验区,为制定东莞市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暨智能制造试验区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东莞市将认真贯彻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围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动结构调整,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两化”融合,建设“智慧广东”;推进产业技术进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转移,提升珠三角带动东西北;推动节能减排,促进“两型”社会建设;推动民营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内源化发展;扩内销促消费,促进经济内生增长。为掌握我市企业智能制造方面的情况,东莞市经信局委托东莞理工学院进行东莞市智能制造装备企业信息化状况调研工作,调研旨在了解东莞智能制造装备企业的发展现状,调研主要针对东莞辖区内规模以上装备制造行业企业,调研课题组采集了320多家企业的数据,发放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召开座谈会,收集重点项目情况,实地走访企业,倾听企业诉求。课题组主要了解了智能制造装备企业在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过程中的技术开发状况。收集到了智能制造装备企业(及产业)在技术、人才、品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园建设在技术资源整合、发展战略框架等方面提供了数据分析。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领域之一,其中智能制造装备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点方向之一。2012年东莞市智能装备制造工业增加值907.52亿元,增长9.5%,总资产264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4264亿元,增值税67.4亿元,负债1557亿元。各细分行业平均亏损面约15%,平均成本利用率约5%,平均全员劳动生产率约10万元/人,平均资产负债率约55%,平均工业增加值率约23%,人均利润约4万元。调研报告力求分析整个行业发展的基础状况,企业的需求,重要关键共性技术;力求分析出制约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问题,为我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政策支持、生产制造、应用开发提供咨询服务。在提出契合东莞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现实需求的政策建议的同时,也为东莞市智能装备制造业促进产业升级,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强有力的舆论宣传和导向。企业概况企业注册资金呈现正态分布,注册资金在3000万元-5000万元的企业最多,占22%,500万元以下的企业占比22%,亿元以上的24%。 说明东莞市智能制造企业规模分布非常平衡,是产业均衡、是良性发展的表现。2010年前,东莞市智能制造企业的注册数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每5年的递增数量为8%-10%,与东莞市GDP的增长大致持平,但是2008-2010年前后企业的注册数量显著下降,降幅高达53%,这显然与金融危机、外贸出口形势有着密切联系。东莞市智能制造企业登记总数1761家(2012),类型中国有企业占比2%,有限责任公司占比33%,外资(含港澳台,含合资)企业占比70.6%,港台以外的独资合资企业仅占企业数量的10%。这说明欧美日等全球智能制造发达地区的投资并未明显青睐东莞的产业环境,而先进智能制造技术往往跟随投资,个中原因一是技术壁垒,二是产业配套环境,如人才配套、研发、政府对智能制造的产业定位等因素未能对吸引外资构成足够的比较优势。2012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6.06 亿美元, 下降7.7% ; 专用设备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1.62 亿美元, 下降18.8%。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国有大型智能制造企业已经淡出产业市场。政府应该进一步关注东莞智能制造企业的特色凝练,明确这一产业发展的定位,提升配套服务的水平和规模,通过产业特色吸引外资来传递先进技术。股份有限企业、有限责任公司、中外合资企业比例很大,意味着这一行业往往要通过股份合作解决资金需求,这也进一步说明,东莞智能制造行业资金需求非常旺盛。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研发占41%,生产占44%。说明企业已经明显意识到自有先进技术对生产和对外服务获得效益的重要性。2012年全行业从业人员总数52394人,从业人员情况中,与企业规模分布态势极其接近,从100人至2000人分布比例平均,100人以下的企业占比24%,1000人以上占比14%,2万人以上企业占比5%,大规模劳动密集型企业占比较低,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在同一组样本中,从业人员中技术人员分布往往表征研发实力和技术水平现状,50人以下占比33%,400人以上占比8%。 这说明200人以下小企业中技术人员占比约为四分之一,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逐步缓慢降低至20%(2000人时),而这个比例在大型企业中仅为5%,这一结果说明东莞智能制造两个明显特征:一是中小企业往往不能通过大规模生产而带来成本优势,在竞争中出于成本弱势而更倾向于通过技术研发增加产品附加值和通过技术服务增加附加经济效益,他们对人才的需求是主动和旺盛的。二是大型智能制造企业装备生产线复杂先进,企业没有技术力量研发,往往引进,对技术人员的工作要求多为维护,从而对技术人员需求明显减少。这预示着政府对产业的扶持应尊重市场规律,重视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和引导,打开智能制造行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对于人才培养,自动化生产线的细分种类和领域非常多,知识体系分布离散,这就需要院校在人才培养要定位于中小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和定制需求,不应片面强调在跨国龙头企业知识体系框架下的行业人才培养。研发人员收入情况中,4000-6000元以及6000-8000元各占25%,少于4000元占21%,高于1万元占7%。研发人员占比少于10%的占比6%,10%-20%的占比36%,20%-30%的占12%,30%-40%的占比15%,40%以上的占比30%。 这一结果与企业的研发行为结果基本匹配。数据表明,这一行业的研发状况出现两极分化的趋势,一部分企业专注进行技术创新工作,配置大比例的研发人员,通过成果和服务获得收益,一部分企业专注于生产,配置少量研发人员用于二次开发和解决装备生产工艺中出现的技术问题。招聘研发人员的主要途径从本地高校中招聘占1%,从人才市场中招聘55%,从广深招聘占0.34%,从内地高校中招聘占44%。 这一行业对工作经验和开发经历的要求较高,从发达地区很难寻倪到合适人才,因为人才流向为逆流动,企业不愿自自己培养人才,因为流动性大,本地高校人才素质和培养质量无法满足需求时,无奈的选择是从内地重点高校招聘毕业生自行培养。78%的参与调查企业认定为各级各类科技企业,且调查样本基数远远高于其他指标,说明结果非常近似真实情况,统计中,国家级科技企业(或者企业自己认为是国家级的)占比高达29%,但这并不意味着东莞智能制造行业有非常高的科技水准和科技含量,仅仅是说明企业对申请科技企业积极性非常高,这得益于政府的相关减税扶持政策。在同一样本的2011-2013年企业年产值数据对比中,年产值5000万元以下的企业以9%的速度迅速迁移至5000万元以上的统计区段,说明这一行业中小企业的成长性呈现良好态势,在5000万元至4亿元统计区段,增长速度平均为6%,4亿元以上统计区段在2011-2012实现5%的增长后停滞,土地、巨额投资和普工劳动力紧缺等因素抑制了大型企业的产能扩张。产品情况产品销售区域分析,国内的宽泛行业55%,国内定点企业8%,海外港澳台35%。销往海外的欧美31%,日韩23.5%,中东21.7%,非洲21%。在本行业的产品应用于各领域的企业数量占比,计算机(13%)、电子信息行业(15%)、电子元器件(16%)、芯片制造(11%)、电子产品原料(11%)、电气机械及设备行业(13%)等领域占比达到79%,纺织、服装、制鞋、食品饮料、造纸及纸制品、家具、玩具、包装印刷、化工、模具占比均小于5%。 说明这一行业的绝大部分产品服务于电子信息和机械行业,其他行业的应用受限主要在于自动化生产的工艺难度,未来智能装备制造业产品服务行业尚有很大提升空间,产业前景广阔。在调研样本中,属于装备及其部件制造的企业占行业企业比例为62%。这部分企业中,属于整装装备制造的占53%,属于智能部件制造占47%。整装装备制造中电工电子生产装备制造占25%,工业机器人及专用机器人占27%,金属加工机械装备制造占11%,其他均低于10%。这也意味着,在东莞制造业体系中,智能装备制造服务的行业仍主要面向电子设备制造业和机械加工制造业。在智能部件制造中,智能控制系统或模块和伺服控制类企业占比46%,仪表、测量、传感类企业等占比25%,其它5个行业细分项企业数量占比呈过渡性变化。这一统计分布说明智能部件制造企业作为产业链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较好地服务于整装装备制造行业。产品利润,毛利率10%以下的占50%,10%-20%占38%,20%-30%的占8%。研发能力情况企业中硕士研究生为1-5人的情况最多,企业数量占比为56%,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从0到5%分布,本科学历11-50人最多,企业数量占比39%,大专学历在各个统计段呈均匀分布;高级职称有1-5人的情况最多,企业数量占比为56%,工程师有1-15人的情况普遍,占比54%,拥有海外专家的企业比例为31%,在抽样统计的42家企业中,全部都成立了专门的研发部门,学历、职称、研发机构数据显示行业中规模以上企业对专业技术和专业人才的依赖度非常高。拥有技术研发中心的企业中50%是经过各级政府认证的技术中心,外方派驻机构的企业的占4%,研发的主要内容涉及新产品开发的占比33%,其余均为工艺改进和优化。企业技术来源自主研发占比高达75%(包括了引入国内外人力资源进行自主研发的情况,获得海外支持的占比44%),购买国外技术6%,购买国内技术4%,购买国外生产设备直接生产10%。这些数据表明:有四分之三的企业进行自主研发,研发投向三分之一为新产品等创新型研发,东莞智能制造行业技术状况正处于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可以预见这一行业的人才需求将持续增长。企业研发方式中自主开发改进、合作研发占比84%,成果购买4%、委托研发4%,基本没有研发行为的企业仅占2%,这一组数据显示:1.愿意整体打包购买技术的企业极少,说明智能制造行业很难形成通用的行业技术标准模式,因为智能制造应用的行业领域非常广泛,甚至同一行业中不同的个体,其工艺流程、标准、需求都不尽相同,很难用标准化的自动化生产线和自动化技术囊括一个行业,行业个性化表现十分突出。2.即使打包购买了系统或技术,集成智能系统也必须要面对不断改变的工艺和生产标准,原厂技术支持和服务较难维继或者服务费用较高。这些问题将催生一个新的行业配套产业链智能制造技术定制研发与服务。3.海外技术支持的比例说明,行业的装备技术至少一半来自海外,企业研发行为多为二次开发和工艺改进。原创性的自主研发技术仅占四分之一,且为乐观的预估,精通自动化行业和装备应用行业(机械、化工、家具等等)复合型人才、知识产权保护、研发投入是制约原创研发的三大瓶颈因素。4.调研样本中极高的自主研发行为也说明,装备制造行业资金注入匮乏,购买更新生产线所需融资渠道尚不够通畅,门槛高,或者产品利润率低,偿还投资困难。研发经费投入以年均10%保持高速增长,年投入研发经费2000万元左右的企业数量增长也保持在6%的水平,但是在2013年研发投入在1000万元左右的企业出现明显下降,主要是占据智能制造主导地位的电子与通信制造领域由于技术更新快,市场竞争激烈,产品更新周期更短,研发投入代价更大,这些因素抑制了中等规模的电子通信领域企业投入研发的积极性。半数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总额(R&D指标)保持在1%-5%,但仍远远高于2012年东莞市全社会R&D 1.65%的平均水平,近三年R&D在1%以下的企业从8%逐步降至4%,可喜的是,R&D 在5%以上的企业比例近三年分别达到46%,48%,42%,大比例超过其他行业,可以说,东莞市智能制造行业是智慧成就制造。知识产权保护情况,发明专利在5个以下的比例占52%,其余呈正态分布,没有专利的企业占比分别是发明10%,实用新型25%,外观36%,PCT65%。通过访谈,多数企业认为,申报专利保护的积极性并不高,因为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执法很难实现实质性地打击克隆盗版,保护原创知识产权,特别是对于同行间的方法侵权,官司难,界定难,取证难,执法难。产学研合作情况。985占15%,211占33%,本科占26%,研究院占26%。 数据分布比较平均,重点大学较少的原因主要在省内985工科仅1所,优势学科对东莞智能制造产业的覆盖面不够广。应积极发挥珠三角地区高校特别是本土高校的地缘优势和互补优势,积极推进产业服务。 企业技术综合自评,国际先进29%,国内领先46%,国内先进 17%,国内一般6%。本组主观性数据的可信度依赖于填表人对本行业的了解程度和产业技术的知识视野,比较值得关注的是国内先进的数据,与前述原创性的自主研发技术仅占四分之一的推断基本匹配。产业环境情况 企业市场份额5%以下的占39%,40%-80%的占12%,仅4家企业,客户分布数据东莞9%,珠三角16%,广东13%,国内29%,海外25%,其他8%,形成省内、国内、海外三分天下的销售格局。 竞争对手主要来自珠三角(28%),国内(33%),海外(24%); 供应商分布东莞11%,珠三角33%,国内24%,全球29%。 形成珠三角内外二分天下的原料格局,这是基于珠三角物料产业带和物流成本由市场自发演进形成的产业态,三分之一的关键零部件被国外垄断,多为芯片、带有软件的关键部件、高精工艺部件。东莞产业链配套完善程度高达72%,65%的企业认为其产品优势在于技术质量(65%),地缘优势(14%), 价格(16%),这一组数据表明,只有机械化自动化的生产线才能保证产品的高质量、稳定性、标准化、一致性,这也进一步说明,东莞智能制造行业的自动化和产业配套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普及程度,东莞智能制造行业产品已经基本摆脱依靠低价竞争的困局。近三年企业在行业内竞争情况,半数企业在国内取得竞争优势,四分之一企业在国际取得竞争优势,发展态势良好。63%和28%的企业确认近三年国外企业部分和全部进入国内行业,关于行业门槛,32%的企业认为是设施投入,55%的企业认为技术投入高。企业信息化应用情况1.管理信息化应用管理信息化应用内容分布涉及18个细分指标,涵盖流程管理、物料、人力、销售、制造等工业过程,采集样本168个,18个指标除资源计划占10%以外,其余均在8%以下,分布广泛而均匀,说明这一行业管理信息化应用程度较高,覆盖面广,根据前述关于研发和技术的调研结果,初步分析主要得益于三个因素:1.行业中集聚了较高素质的从业技术人员,2.行业中企业研发能力较强,3.管理信息化系统相对于生产控制系统采购价格较低。总投资情况500万元以下的企业占比76%,100万元以上占61%,反映企业对管理信息化的重视程度非常高。没有低于投资成本的样本,这直接刺激了企业投资管理信息化的积极性。2.产品创新数字化技术应用应用内容分布,采集样本96个,二维机械、三维、电气、计算机辅助工程、计算机辅助制造位列细分领域前5名,其中用于管理的占比11%,用于设计的占比至少为6%,其余全部用于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 本组数据反映了企业对信息化投资的准确把握程度,大比例向生产过程倾斜反映了企业决策者希望通过直接的生产行为回报投资,设计比例极低说明了原创的产品开发设计使用数字化技术程度低,应用面狭小,而前述调研结果新产品开发的占比33%,说明大部分新产品的开发没有使用创新数字化技术或者无需使用数字化技术(比例较小),这也暗示着企业的研发行为阻力,一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新产品利润丰厚期非常短,二是虽然研发投入很高(100-500万元为最多,占一半),但是企业缺乏使用创新数字化技术的开发人才,开发困难。数据显示,创新数字化投入收益比低于管理信息化的投入收益,但是投入越高,收益比越高,这与大型装备的产出效益有关,特别是价格昂贵的进口装备,收益比较高。这些样本采集率很低,仅8个,企业反馈意愿弱化,不愿理会该问题,可能是由于填表人多为财务人员。3.自动化技术应用应用内容分布有9个细分指标,自动控制、生产自动线、数据采集、工业机器人、数控技术分列前5名,自动化技术总投资从100万到2000万各区段分布均匀。这表明自动生产为代表的自动化技术在各行业分布非常广泛,因为不同的行业需要的生产线不同,工艺不同,投资也不同。小额投资出现了亏损情况,大额投资收益比接近1:3,与上述原因一致。4.企业信息化应用总体情况三个细分指标中,自动化技术投资最高,占61%,其次是管理信息化投资26%,产品创新数字化技术应用投资13%。 说明企业主要将大额投资投入生产,通过产品回报投资,通过节约成本回报管理信息化投资,数据显示,企业信息化投入的收益每年以几何级数翻番增长,反映了智能制造信息化良好的发展空间。管理信息化投资收益比为1:4.85,产品创新数字化技术应用投资收益比为1:8.84,自动化技术应用投资收益比为1:2.89,本组数据说明投入研发的回报最高,生产投入最大,回报最低,但是企业必须通过生产才能回收整个投资,这也解释了前述企业研发行为比例高达41%的原因。5.信息化和智能化应用模式及特征根据主观问卷概括整理如下:提高管理效率设置IT运维部门,负责信息化建设,拥有ERP、OA、即时通、邮箱等系统。管理信息化应用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并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企业信息门户如公司网站对公司品牌的创建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ERP、SPA等生产管理软件对产品、生产、出库、入库等流程进行信息化管理。某公司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平行控制的核心理论,在部分行业已经有成果案例,生产线平行管控系统双向指导生产;配合ERP进行智能化管理.,主要是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加车联网技术应用。科维作为“北斗第一人”,在国内市场享有很高的地位,以及品牌知名度。抛弃经验主义,使用信息化和智能化应用模式合理分析在后可实现自动反馈并自动做出各环节的参数调整,提高效率、提升品质、降低各项运营成本。信息化覆盖全面,从产品研发到生产物资准备、从销售需求到订单生成、从产品交付到售后维护均纳入公司信息化管理体系;自主化程度高,拥有ERP系统、CRM系统、外勤通系统等多项软件著作权;信息化高度贴切企业实际,CRM系统、PDM系统、ERP系统均为量身打造的信息化系统。提高工作效率和标准化提升产品的一致性、可靠性和安全性,提升生产效率,成功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提升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采用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手段代替人工进行企业管理、技术创新、生产装配工作。这些方法不仅可以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降低工伤事故而且对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创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有重要意义。某公司在智能制造方面一直走在同行业的前列,主要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自动化生产工艺技术,进行深度优化开发,利用RFID技术的远程识别、自动采集、智能感应,对传统行业各管理环节进行全面优化,实现人与物之间高效的信息互动,做到自动化、智能化、精准化,全面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公司于自实施智能制造应用以来安全性及可靠性,生产效率,人才培养,人员缩减,质量提升,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等方面均取得不错之表现,现针对以下几点加以重点说明:(1)生产效率:公司推动智能制造应用以来,生产效率以大幅度提升,主要体现在员缩减方面,一台智能制造设备生产效率提升3倍以上。(2)质量提升:由于是智能生产,质量方面也能有保证,不会因为人的散漫及心情造成质量的不稳定, 提升了产品的安全性及可靠性。(3)人才培养技术创新:通过智能制造的应用可以增进公司内部人员的知识,培养人才由使用研究,到技术创新的经验过程,沉淀成为公司的专业技术人员。生产过程自动化配套服务运用智能化设备制造智能化设备。为企业客户提供生产过程自动化解决方案,为塑胶行业客户提供整厂自动化运营方案,为包括富士康、美的、格力在内的众多企业客户实现以机器换人、节能减排、提效增益、实现更加和谐、优越的用工环境。公共服务协助本地电子信息制造企业改善企业技术,为本地企业进行产品设计、生产线改造等技术服务。行业内专业人才培训服务。清洁生产改善车间的工作环境,降低员工劳动强度,改变劳动密集型现状,扩大产能,实现清洁生产,提高了生产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信息化办公减少纸张使用,保护了环境。6.技术特征企业设计智能装备产品采用的主要软件开发平台,UC/OS-II占13%,嵌入式Linux占17%,Android OS占16%,WinCE Embedded占14%,VxWorks占16%,MS Visio Studio占8%,NI Lab VIEW占8%,其他13%, 软件开发平台呈现均化离散的分布特征,说明智能制造行业的应用行业广泛而复杂,研发人才技能需求呈多样性,院校在培养人才时应注意这一明显的行业技术特征,不应用统一的国际龙头知识体系培养人才。企业研发智能装备产品控制部分涉及的技术,可编程逻辑设计占17%,电路板设计制作占21%,嵌入式操作系统移植占29%,设备驱动开发占13%,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占9%,大数据处理站11%,其中机器视觉和大数据技术应用呈快速增长,合格技术人才供不应求。信息化推动力,生产设备机器自动化软件占16%,营销管理软件占74%,数据分析决策软件占9%,办公自动化软件占1%。因为营销管理居于企业行为的末端,被认为发挥了直接作用应辩证看待这一数据结果。企业使用的装备生产软件,机器配套占34%,国内研发和采购占32%,产学研合作开发占18%,自主开发占2%,其他占12%。前述的分析结果:企业研发行为占44%,新产品研发33%,企业技术来源自主研发占比高达75%。数据说明企业在生产中的研发占研发总量的比例并不高,且这部分研发也存在着较高比例的二次研发,并非原创技术创新。我们分析研发行为中存在较高比例的非生产研发(如管理和营销信息化系统开发),智能装备行业核心关键技术研发仍然任重道远。企业装备生产软件研发知识产权,设备厂家委派专家合作开发,部分产权的占15%,没有产权的占70%,自主研发取得完全产权的3%,其他12%,这一结果与装备生产软件研发情况结论完全一致。CAM(15%)、CRM(28%)、CAD(42%)等软件应用情况。 表明,CAM是最难突破的技术环节,不但需要强大的优秀人力资源支持,技术积累,而且需要较大的投资,是行业重点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问题。智能技术应用发展计划发展计划的投资中,电子产品组装生产装备29%,数控加工机械装备投资26%,智能印刷装备制造22%,工业机器人11%,电子元器件生产装备8%,其他9个行业分项投资计划几乎零。本组数据说明在电子和机械以外的智能制造应用面临诸多困难:1.投入产出核算,是否有足够的资金购置和研发装备,智能装备的稳定性,工艺复杂程度和产品种类的离散特性都使决策者驻足观望。2.消费市场承载的消费量是否允许企业在回报期内拉高产能,因此订单直接影响决策者技改的决心。电子产品组装生产装备即是最好的例证,手机等消费电子的旺盛需求直接刺激了该项投资计划。节约成本或创造效益的分布与投资计划的分布类似,投资计划额度均低于节约和创造收益,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更新生产线和研发新装备缺少必要的资金支持,二是投资决策者对重大投资的谨慎态度。企业需求调查方法:通过访谈和整理分析主观性问卷。1.人才需求按技能岗位分:生产管理和销售人才占比23.8%,研发类占比38.1%(其中领军型研发人才占9.6%),普通专业技术人才28.6%,维护和技工各占4.8%。按领域分:电子制造领域占56%(其中软件占20.1%),机电一体及自动化41%,新能源3%。2.企业落户东莞原因地理位置20%,配套完善22%,政策与投资环境28%,客户资源14%,盲目4%,人力人才优势8%,乡情4%。3.希望东莞政府提供的支持创新资助28.8%,政府对行业扶持政策和改善配套服务18.6%,公共服务平台15.3%,减负减税13.6%,协助解决人才需求10.2%,融资6.8%,土地5.1%,奖励1.7%。 4.信息化需求企业信息化将朝着更高、更深的层次发展,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1)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2)设计开发和试制过程虚拟化;(3)生产和服务柔性化、敏捷化;(4)企业决策支持系统高级化。未来加强对自动化控制系统及机器人利用,但在维护技术东莞欠缺相关人员。商用照明、家居照明智能化。电子商务对行业的支持。在搅拌加料过程实现自动称重、管道运输的智能化控制,防呆防错,改善环境。建立全自动装配线,提升产品一致性可靠性,改变劳动密集型现状。建立电池信息系统,实现溯源。平行管控系统;自动化生产线。DSRC技术,V2V技术及资源匹配问题,例如汽车整车厂介入,移动互联网的介入,提供给用户粘性服务内容,丰富车联网服务,为车联网发展提速。各信息系统深度融合,OA系统同ERP,PDM同ERP,CRM同ERP,ERP同财务系统等相互集成,打破各大系统数据孤岛的局面;深度挖掘各系统数据资源,进行整合分析,为公司发展提供支撑。需要解决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信息系统实施;需要专门化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模具ERP系统。企业未来将针对工业生产等传统领域,提供一整套的RFID智能化解决方案,主要帮助企业实现高度智能的作业流程管理,减少人工操作环节,降低人工成本。手机主板全功能自动测试设备。项目管理软件的需求。引进利用图像分析与处理以及智能模式识别技术实现产品功能智能识别相关技术及相关设备;研发以计算机为核心,自动机械手臂为载体,实现柔性化、智能化、集成化的制造自动化系统并开发相关设备。调研结论东莞市智能制造企业规模稳步增长,分布非常平衡,大规模劳动密集型企业占比较低,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均衡,配套完善,普及程度高,是良性发展的表现。电子和机械行业应用情况良好,其他行业应用分布离散,应用较少,受限于工艺难度,行业尚有很大提升空间,产业前景广阔。大部分企业已经基本摆脱依靠低价竞争的困局,行业转型升级取得初步成功。企业已经明显意识到自有先进技术对生产和对外服务获得效益的重要性。企业研发特征明显,远远高于其他行业,行业的研发状况出现两极分化的趋势。中小企业更自发地注重产业转型和升级,对专业技术人才需求持续增长。土地、巨额投资和普工劳动力紧缺等因素抑制了大型企业的产能扩张。原创技术研发和用于生产的关键技术研发明显滞后,复合型人才、知识产权保护、研发投入是制约原创研发的三大瓶颈因素。智能装备行业核心关键技术研发仍然任重道远。产业配套环境,如人才配套、研发、政府对智能制造的产业定位等因素未能对吸引外资构成足够的比较优势。中小企业对研发有较高积极性,有获得创新资金资助的强烈诉求,大型企业有希望改善融资渠道的诉求,购置设备扩张产能。企业对信息化应用表现出非常高的积极性,投入产出表现情况乐观。智能制造行业的应用行业广泛而复杂,研发人才技能需求呈多样性,院校在培养人才应注意行业技术特征,不应用统一的国际龙头知识体系培养人才,应特别注重与中小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新的行业配套产业链智能制造技术定制研发与服务有着较大的市场空间。智能装备企业选择在东莞发展的三大主因:政策与投资环境,配套完善,区位优势。政策建议政府应该进一步关注东莞智能制造企业的特色凝练,明确产业发展的定位,提升配套服务的水平和规模,通过鲜明的产业特色吸引外资从而传递先进技术。政府应充分重视对行业内企业的创新资助,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的创新资助,并在法律法规允许的前提下出台中小企业研发减税减负政策,因为行业内的中小企业是行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政府应进一步畅通产业融资渠道,吸引和扶持创投机构关注智能制造行业技术创新,吸引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关注企业的资本需求,切实解决龙头企业的用地用工等瓶颈困难。应在政府主导下由专业技术开发公司、院校、协会、研究机构组建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扶持一批智能制造技术定制研发与服务专业公司,给予特别的倾斜政策和资金扶持,通过调研,政府直接奖励企业会带来很多干预市场的问题,企业基本无此诉求,应慎重决策奖励问题。政府应当鼓励本土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建议在公共服务平台中设立产学研基金,以政府、需求方、院校共同出资的方式按人数支付合作费用。支持有强烈需求的企业通过公共服务平台进行研发和人才培养合作。企业有要求政府协助解决人才问题的诉求,政府应该在人才引进、补助、人才服务等方面细化和简化操作流程,企业也应切实提高人才待遇,吸引和留住人才。政府应将有限的扶持资金投向公共服务、人才培育、共性关键技术。

    注意事项

    本文(东莞市智能制造装备企业信息化状况调研报告doc.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