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入学考试]123王宏建《艺术概论》考研核心笔记.doc
第一章 艺术本质论 第一节 艺术的社会本质“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此一事物同其他事物的内部联系.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因为艺术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社会,任何创造艺术品的人也是社会的人,没有社会,就没有现实的人,也就没有艺术,所以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艺术在社会中的地位:1.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艺术的发生和发展,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经济基础最终决定了各个历史阶段的艺术的主要内容和形态,艺术是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而发展的。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 2.艺术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们的共性上层建筑包括两个部分:1、政治、法律等制度及相应的机构、措施。 2、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指: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念,以及哲学、宗教、艺术、各种不同的情感、幻想等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共同性:政治、法律、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它们又都相互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社会主义文学艺术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所制约、所决定的,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为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前进服务。这是“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真实含义。 3.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为什么?(为什么说艺术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 艺术在整体社会结构中从属于意识形态,它既具有一般意识形态的特性,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质,因而它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即审美的意识形态. 艺术的特质是审美,它是人类审美情趣、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的体现。艺术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是以具体的形象反映客观世界。 艺术隶属于社会精神层面,是一种有别于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特殊社会意识形态,它为经济基础所决定,并服务于经济基础。它同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政治、法律、道德等“中间环节”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艺术与意识形态各部门以及政治、科学等均有密切关系。 艺术、文学、宗教、哲学等等在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中,是“更高的”、“悬浮于空中的”“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特殊的意识形态。而政治、法律及道德属于艺术等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之间的“中间环节”4.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作为更高的、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意识形态的艺术,同经济基础的联系不是直接的,而要通过政治、法律、道德等“中间环节”, 他们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并都最终反作用于基础,而且它们之间也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是他们的共性。它们和经济基础的距离上有所不同,分出不同的地位。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方式与程度也使不同的。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 艺术与“中间环节”的关系:直接和密切。 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1)从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政治对于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2)另一方面,政治与艺术虽然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但它们又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它们在上层建筑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3)艺术与政治相反,它远离经济基础,不能直接反映经济基础,只有通过政治的中介才能联系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也通过政治作用于艺术。超越政治的艺术家是不可能存在的,超越政治的艺术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1)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能指导人们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的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 (2)另一方面,艺术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道德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3)进步的艺术总是努力反对旧道德,建立新道德,目的是建立新的经济基础,破坏旧的经济基础。 5.艺术与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的关系 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1)宗教对艺术的影响,从根本上说是对艺术的否定。主要在于宗教利用艺术为自己服务,它的教义必然对艺术严加约束,把艺术当成吹捧和巩固自己的手段,它的教义必然对艺术更加约束,把艺术当成吹捧和巩固自己的手段,从而限制了艺术发展的自由和独立性。 (2)宗教对艺术的影响很大。最终决定宗教和艺术发展的只能是经济基础,宗教和艺术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 艺术与宗教的区别: (1)宗教只需要空虚的幻想,不要求真实地反映现实世界。 (2)艺术要求真实的认识世界和反映社会生活。 (3)宗教形象不同于艺术形象 。 艺术与哲学的关系: (1)哲学影响艺术。(2)艺术反映哲学,并且对世界观的形成以积极的影响。 艺术与哲学的区别: (1)哲学是抽象的概念思维活动来反映客观世界。(2)艺术是具体的,鲜明的形象揭示事物的本质的。(3)哲学主要是作用于的人们的理智,以理服人 。 (4)艺术不但作用于人们的理智,还作用于情感,以情感影响人。 (5)哲学是理性的最高形式,艺术是感性的最高形式。 (6)哲学用最一般的范畴和逻辑反映社会生活,艺术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艺术与科学: 科学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它与艺术在本质上有许多一致之处同时在其发展进程中也有一定的区别,现代科学技术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传播手段,并促使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和美学观念的变化。艺术也对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6艺术形象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艺术家根据社会生活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经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蕴含情感的、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成果。艺术形象的内涵是:艺术形象是艺术家的创造、是社会生活的放映、是生动的图画而不是抽象的概念。 艺术形象的特点:艺术的形象特征,必须是艺术化了的,渗透了浓郁的情感因素,主要是作者投入进去并能够引发读者、观众的爱憎好恶美丑等心里活动姿态。 形象必须是具有审美特质的,能给人以美的感受、美的欣赏,因此艺术形象必须经过精心的塑造和创作。二、艺术与社会生活 (1)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2)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 是社会生活中各领域、各事物的全面反映。(包括物质,精神生活) 总结:作为一种更高的,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的意识形态的艺术,它不仅是经济基础的反映,而且是通过“中间环节”的意识形态反映经济基础,并且,艺术同其他得更高的特殊意识形态之间,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相互反映。 三、艺术与社会生产 (1)艺术是一种生产形态。 艺术不仅是社会意识形态,而且又是一种生产形态。 (2)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精神生产形态是决定艺术作为“艺术生产”本质。 为精神生产形态的艺术生产无论是从人的需要与生产的目的性来看,还是从产品的消费来看, 或者从生产的过程和结果来看,都与一般物质生产有着本质的区别。 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的概念有着两个层次的涵义:一是艺术活动的生产实践性质;二是艺术活动是作为与“物质生产”相对应而存在的“精神生产”的一种“特殊的方式”。第二层涵义是“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 (3)有着一般物质生产的普遍性,又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和不同于一般物质生产的特殊性。 特殊性: (1)“艺术生产”是和人的意识直接相联系的,而与物质的关系是间接的,它是为了满足人的精神需要。 (2)“艺术生产”的特殊性是其审美属性,他创造的主要是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 (3)从生产过程来看,艺术创作不仅涉及一般的制作,更是一种创造,在其精神产品中传达出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现实的独特审美认识和审美理想。 艺术参与时代精神的创造:一般认为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的人们在文明创建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格,是激励一个民族奋发图强,振兴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构成同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艺术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作为反映时代现实的创造性活动,不是被动接受一个事先存在的抽象的”时代精神”的影响,艺术本身即参与创造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是历史性地看待不同时代艺术风格的一种方法时代精神的提法强调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美术发展的历史性差异,不同时代不同民族有不同形式风格的艺术,反映一定的时代精神.但是,不等于说这一时期或民族的所有艺术作品都毫无例外的遵循某种时代精神.”时代精神”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艺术的历史性并积极投入艺术历史的创造,但在另一方面,我们不能把时代精神抽象化,绝对化,不能用”时代精神”代替对艺术反映现实具体内容的研究. 关于艺术本质的结论归纳:第一,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是全面的社会生活的反映;第二,艺术以它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认识现实,反映社会生活;第三,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有的方式即是审美方式;第四,艺术是人类历史文化的产物,它是随历史不断发展变化而发展的. 什么是直觉说?直觉说有时也与表现说混同,但严格意义上的直觉说只是广义上的表现说的一支,直觉说的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的克罗齐.其基本观点认为:美就是直觉,就是形式,就是直觉的表现.即在美感中,没有任何逻辑思维和理性认识,只有对事物形式的直觉感受,美的全部意义就是对事物形式的形象直觉。克罗齐的美学思想,在西方美学和艺术界至今还有广泛的影响。它引起人们对心灵作用的重视,推动人们对艺术形式和内容的发掘,直接诱发了印象主义,意识流等表现主义或形式主义艺术流派的产生。但片面夸大诸如“直觉”的作用,否认艺术心灵与实践,理性的内在联系,最终滑向非理性主义,神秘主义。 什么是精神分析学?精神分析学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流派,它是用一种独特的精神分析方法来研究人的无意识的理论和科学,主要包括无意识论,本能论,泛性论,梦论,人格论等。精神分析学美学是在运用精神分析学的基本观点来解释美和艺术问题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最基本的美学主张,就是强调人的无意识与本能冲动在艺术创造与审美活动中的决定作用和深层动因。该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用无意识,泛性欲主义和梦幻来解释文艺和审美现象,把艺术看成是性欲的转移和升华。艺术生产异化的表现:艺术生产的目的不再是为了满足人的精神消费需要,而是为了利润而生产,为生产而生产;艺术产品完全被商品价值规律左右,审美价值与商品价值出现严重对立;艺术家沦为受雇的劳动者,高尚的精神生产被经济规律支配,艺术生产成为特殊的商品生产。 艺术作为“艺术生产”的实质和意义: (1)艺术是一种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造世界与创造自身的生产实践活动,具有一般生产活动的普遍性。艺术作为“艺术生产”,把人类一般生产活动的特点表现得更为突出,它不仅造成自然物的一种形态的改变,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改造自然物形态的过程中实现自己意识到的认识目的和审美目的。它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审美目的。它所表现的,是主题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他对生活的审美认识,以及他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所以,艺术作为“艺术生产”,它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审美创造,审美是它的本质特征。 (2)艺术把人的主观活动与客观世界高度统一起来,将主体对客体世界的审美认识和审美体验物化或对象化到作品中,尤为人类提供精神消费的产品,通过影响人的精神最终影响客观世界。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条件下,艺术作为“艺术生产”,应该做人真正的精神生产实现其本质,以满足人民的精神需要为根本目的。 艺术本质论科学和美学划分在19世纪末。艺术和美学既有交叉有不一样。1750年,美学。 美学研究艺术美+自然美1、艺术产生的理论艺术生产,艺术传播,艺术消费 (生产-消费)艺术传播在教材中最为薄弱的部分。艺术传播是艺术产业化最重要的环节,(艺术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系,广告学,传播学)(广告及市场)(展览馆,出版社)=>现代传媒对艺术传播的影响?生产分为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两种,艺术被看作一种精神生产形态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特点。艺术是主观与客观,心与物的结合与统一。马克思:“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自然的人化”揭示了物质、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为什么说精神生产具有不平衡关系?精神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精神受物质制约,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从人的需要(马斯洛的人的“需要多层次说”)和生产的目的来说第一,精神生产满足精神审美认知需求。第二,物质生产使用、交换、价值属性、商品属性;精神生产审美属性。第三,从生产过程和结果来看独立于物质生产的特征,艺术精神,构思,技巧投入和一般工艺品不一样。揭示艺术系统的奥秘 创造性被扭曲,淹没与根本原理违背片面追求票房收视率 艺术把握世界方式形象性特征:不单是具象,可视可听都包括。借助艺术通感。音到形,诗到画。和科学性概念理性把握世界不同 特征的美运用形象进行创造性的想象的重要。“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悟,又表现思想”艺术形象性:1、主观客观的统一,有意味的形式主观因素消失在客观的因素中建筑 客观因素消失在主观因素中音乐2、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内容的存在呈现方式形式从内容出发来选择创造形式,形式对艺术表现有明显的能动作用。形式具有强而独立的审美价值。3、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艺术概况的问题艺术的真实:一种审美化的真实,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真实。 特征:1、主观性。2、内蕴性。3、假定性,以假定性情景表现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和感悟。4、诗艺性,通过想象虚构,对生活改造,重组再造。不是主观的说明,而是具体的表现。艺术家对生活真实进行选择,提炼,补充。情感逻辑和生活逻辑。艺术的情感把握特征:情感评价与判断活动,通过隐曲的方式,非说教式的方式,适当的艺术表现手段,艺术感染力,你的审美同情,对艺术作品的领悟,情感共鸣,净化,回味。延留的状态都贯穿情感。1、情感价值取向真诚性,高尚性 对反面人物的犯人化处理实际上是在价值倾向上出现问题。美善合一的标准2、艺术情感的诗艺性 审美骄傲度的艺术方式,情感把握寓于具体形象,意境创作当中。超越了个人情感的集体情感,非私语化的呻吟。艺术概括:本质具有艺术概括性,通过对个别特殊事物的掌握与控制。诗比历史更具有哲学意味亚里斯多德。思格尔:“理想性格”人物的丰富性,坚定性,明确性。典型:高度真实,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凝聚创作主体真挚情感。普遍性通过特殊性表现。共性通过个性表现。共性与个性,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重再现虚与实。马恩的艺术观念“典型环境当中的典型性格”,反映社会历史发展必然性。(阿Q)反对恶劣的个性化,不含盖集体性。艺术自律性与他律性:自律性:自我的约束自我的规范。艺术有自身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发展规律。艺术作为人类活动而引发人们的审美感情。有超功利的直接性。在当下他律性淹没自律性。他律性:在文化系统中,与哲学。等的关系,其他因素(商业对艺术的压榨与淹没)文革:艺术沦为政治的奴隶,他律性占上风。第三章简述主要的艺术作品分类方法及内容:二、艺术前沿的戏曲部分(重要)1、 戏曲艺术在艺术学体系中的位置. 古希腊对艺术的分类:五类诗歌、绘画、雕塑、建筑、音乐,第六艺术为舞蹈,第七艺术是戏曲,第八艺术是电影,第九艺术是广播电视。 20世纪初出现了戏曲作为艺术学科来进行观察。早期是德国美国,相继在20世纪初把戏曲作为艺术学科进行观察。戏曲和文学是不同的。 1912年,戏曲研究的开山之人-王国维宋元戏曲史,注意梳理历史上的文献资料,来进行一种历史的考证。曲牌曲目的考证。国学,曲学,中国有文化的传承。 1930年代重点是以曲为主的国学研究来勾勒戏曲发展的历史。戏曲是草根文化。 西方戏剧逐渐传入中国,将西方戏剧命名为话剧,中国的命名为戏曲。新剧的流行把西方戏剧理论带进中国。中国有了戏剧的高等院校,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各地慢慢建立各级戏曲学院。中国越来越重视戏曲了。戏曲分在文学和艺术两个学科里。(此处为重点) 研究戏曲文学的发展方向,戏曲放在艺术学科中,体现了表演和导演。80、90年代才把戏剧戏曲成立一个学科。关于戏剧戏曲有这几门课:(1)戏曲史论案头的研究,文本的研究(2)戏曲艺术论作者张庚 场上之曲 舞台表演的立体的技艺的(3)戏曲名著研读一切的研究都要放在作品之中(4)戏曲衍生体研究在此基础上延伸了解戏曲的现状和戏曲的走向。1、 戏曲在世界戏剧中的位置.戏剧:中国民族形式的戏曲,中国传统的戏曲形式,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人物扮演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艺术。(简单定义) 王国维在戏曲考原中对戏曲的定义是:戏曲者谓以歌舞表演故事也。 戏剧的定义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的一种艺术。 戏剧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专指以古希腊的悲剧和喜剧为开端在欧洲各国发展起来,继而在全世界广泛流行的舞台演出形式。(中国特称:话剧)广义的戏剧定义:除话剧,舞剧、歌剧、芭蕾剧等形式也包括起来,还包括东方一些国家民族的传统舞台演出形式。 戏剧(形式):话剧;中国戏曲;日本歌舞技、能乐、狂言;印度梵剧;朝鲜唱剧;越南嘲剧、改良剧。戏剧中有三个古老的形式:(1)古希腊戏剧(2)印度梵剧(3)中国的戏曲合为三大古剧,前两种已经灭绝。中国戏曲在世界戏剧中的位置可想而知,十分重要。(此处为重点)中国戏曲分两部分:中国古代戏曲为重点,还有现当代戏曲。2、 戏曲在中国土壤上发展的轨迹.(中国戏曲史 大致线索)第一部分:早期初级戏曲(讲文字记载的戏曲产生之前,有一定戏曲因素原始歌舞,巫现、俳优又称宫廷小丑,百姓的娱乐,汉朝都市民间娱乐形式:汉代的百戏(杂技、武术、摔跤等后代歌舞小戏)参军戏又叫弄参军。说唱文学-口头文学即唐传奇(诗庙里的讲经,唱经,又叫“话”“故事”)形式:说唱文学唐代、说经,宫调 宋金杂剧 宋元南戏比较早的,南方曲调早期的一种戏曲形式。元杂剧与南戏比之较晚一点。南戏代表作:高明琵琶记南戏四大传奇: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晚一些是元杂剧单刀会望江亭窦娥冤蝴蝶梦救风尘拜月亭梧桐语墙头马上西厢记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王实甫 作家的语言风格和作品成就相关联(艺术风格)大概内容都要了解,王实甫的西厢记艺术成就最高,语言最美。关汉卿的思想性比较强。中国诗歌发达,戏曲中大量的诗歌,元杂剧也是语言中大量的诗歌,昆曲牡丹亭的语言是高峰。元杂剧的重点是西厢记,水平最高。马致远汉宫秋:光辉的历史形象王昭君。郑光祖后期杂剧成就最高倩女离魂离魂记。元杂剧中有一种特殊的艺术戏剧结构(比如男女主角可以独唱),文学史上有说,流传了一百年左右。明清传奇:剧本都情节离奇有可看性,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来。南曲(南戏)和北曲的艺术形式的比较是重点。南曲南方的方言(南方体系),北曲即元杂剧北方的方言(北方体系)明清传奇由南曲发展起来,发育为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昆山腔成为明代传奇的主要声腔昆曲,弋阳腔成为明清传奇的声腔。明清传奇重要的作家作品:(主要三剧)重点-汤显祖牡丹亭是重点,主角杜丽娘。清代传奇两个高峰 洪升长生殿 孔尚任桃花扇 明清传奇和南戏接近,如果问明清传奇和元杂剧的区别,或南戏和元杂剧的区别,基本上一样。清代中期出现地方戏杂出:花部地方戏;雅部昆曲是当时的高雅艺术(各种声腔融合,花部和雅部的综合形成了京剧)3、 戏曲艺术的特征A程式化,戏曲的根本特征,外形的程式动作来表现内心情感。行当:生旦净末丑,唱念坐打,服饰的程式化B综合化,歌唱、舞、杂技、武术、绘画等综合在戏曲中C虚拟化,表演虚拟,时空虚拟4、 戏曲的现状及发展趋向. 古代: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传统戏戏曲京剧新编历史剧-现代戏(八个样板戏)现当代昆曲 -300多种地方戏第二节 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全部知识点一、历史上对艺术发展规律的研究: (一)艺术发展的模式论: (1)认为“草创繁荣衰亡”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 (2)认为“否定之否定”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 (3)认为“两极之间的变化”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 (二)艺术发展的动力论: 人的本性是艺术发展的终极原因(唯心主义,错的)人的本性在一定限度内是变动的,它像人的生命一样,经历童年、青年、壮年、老年这几个阶段,这也就决定了艺术经历了童年草创期、青壮年高峰期、老年衰落期这几个阶段。二、艺术发展的他律性: (1)经济是艺术发展的决定力量和终极原因: 艺术发展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也是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这条规律包含着一下内容: A.经济决定艺术的发生。任何艺术的发生,都以经济的一定发展为前提,经济创造了艺术发生的条件,经济创造了艺术发生的原因,经济甚至决定了艺术的内容与形式。一切艺术,哪怕是充满神奇幻想的神话,都是一定社会经济的产物。一切艺术,不管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不管是写实的还是抽象的,不管是再现的还是表现的,不管是反映社会生活的还是反映自然的,归根到底,都是由经济决定的。 B.经济决定艺术的性质。由于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不同,在生产关系中地位不同,有人占据着统治阶级的地位,有人出于被统治阶级的地位。因而必然有表现统治阶级思想感情的艺术,也有表现被统治阶级思想感情的艺术。经济决定了艺术的不同的性质。 C.经济决定艺术的发展。艺术是发展的,推动艺术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经济的发展。 D.经济与艺术发展的不平衡性。经济高涨必将导致艺术繁荣,是无疑的,不可避免的,但是,艺术繁荣与经济高涨,并不是如影随形、亦步亦趋的绝对平衡的关系,而是复杂的、包含差别的关系,这就是艺术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艺术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还表现在: 首先,对历史发展不同时代做纵向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其次,对同一时代不同地区、国家做横向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再次,对艺术内部不同艺术种类做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以上三个方面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艺术与经济发展的原理。 (2)政治对艺术的发展具有直接的,重大的,深刻的影响。 经济是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但经济不是艺术发展的唯一动力。影响艺术发展的还有政治、宗教、哲学、道德等等。 政治在艺术发展中的左右有两种错误: A.认为“政治是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政治决定艺术”。首先,从理论分析上说,把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归结为政治,也就是归结为思想关系,从而否定“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经济”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误入历史唯心主义。其次,从实践检验来看,政治不能决定艺术。 B.认为“政治不是艺术发展的任何动力,政治与艺术无关”。错误是:不管艺术家本人的主管意愿如何,“为艺术而艺术”只能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整个上层建筑的核心,政治要求艺术为自己服务,用物质的、精神的力量去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 政治对艺术的影响是直接的,因为在上层建筑内部政治与艺术的联系是直接的,艺术像晴雨表一样灵敏地对政治做出反映;政治对艺术的影响又是重大的,因为政治集中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它拥有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和强大的物质力量。因此,政治既可以成为强大的动力促进艺术的繁荣,也可以成为巨大的阻力导致艺术的衰败。 (3)宗教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1)宗教阻碍艺术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宗教是对艺术的否定。宗教之所以否定艺术,因为宗教与艺术确实存在根本对立的方面: 宗教是对社会生活的扭曲和反映;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真实的反映。 宗教要求对彼岸世界的心灵感悟;艺术要求对现实世界和世俗感情的形象表现。 宗教的对象是神;艺术的对象是全面的社会生活。 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艺术史生活的教科书,净化人的心灵。 宗教相信自己创造的神的存在;艺术不相信自己创造的对象的真实存在。 (2)宗教促进艺术的发展。这是宗教影响艺术的另一个方面,因为宗教与艺术确实有很多共同点 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形象的反映。 都蕴含了感情与幻想的成分。 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全面反映。 都能使人的精神得到抚慰,产生愉悦与希望。 宗教推动艺术的发展表现在: (1)宗教为艺术破除教义的束缚从而得到发展。 (2)为艺术提供题材。 (3)是艺术生产的组织者。 (4)道德给艺术的发展以巨大的影响: 道德在艺术发展中的作用,有两种反对两种错误: 认为道德与艺术是绝对对立的,道德与艺术无关。这种观点认为,道德的评价标准是善与恶,艺术的 评价标准是美与丑,这是毫不相干的两件事。 道德与艺术完全同一的,一切艺术都是道德教育的手段。 以上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道德与艺术既不是绝对对立的,也不是完全同一的。他们既有本质区别,又相互影响。道德是艺术发展的动力或阻力。 当艺术作品表现进步的道德准则的高尚的理想情操时,往往产生持久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促进艺术的发展。 落后的,腐朽的,丑恶的道德准则对艺术的发展起另外一种作用。 (5)哲学对艺术的影响: 艺术与哲学有着本质的不同: 第一,它们在精神世界中的地位不同:艺术是感性的最高形式;哲学是理性的最好形式。 第二,反映社会生活的方式不同:艺术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哲学用最一般的范畴和逻辑体系反映社会生活。 第三,反作用于社会生活的方式不同:艺术以情感人,通过情感的感染英系那个人的行动进而影响社会生活;哲学以理服人,通过方法论影响社会生活。 哲学如何影响艺术的发展: (1)哲学通过美学的中介影响艺术的发展。 (2)哲学通过创作方法的中介影响艺术的发展: 哲学思想决定艺术创作的方法。从根本上说,艺术的创作方法来自艺术思想,艺术创作方法就是艺术思想在创作中的体现。艺术从根本上说,又来自哲学思想,艺术思想就是哲学思想在艺术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运用于艺术领域就会产生艺术是社会生活反映的艺术思想,这种艺术思想运用于艺术领域就会产生“艺术不是也不可能是再现性的,艺术是情感的表现”的艺术思想,这种艺术思想必然产生西方形形色色的艺术创作方法。创作方法的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艺术作品。 (3) 哲学思想决定艺术创作方法的选择与改变。 (4)哲学思想的矛盾决定艺术创作方法的矛盾。 三、艺术发展的自律性: 艺术发展的自律性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从艺术的纵向发展来看,艺术发展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之间的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这就是艺术发展的继承与革新; 第二,从艺术的纵向联系来看,不同民族艺术之间以及民族艺术与世界艺术之间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这就是多民族艺术的借鉴与创造,民族艺术与世界艺术的相互联系与融合。 (一)历史继承性是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 所谓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就是前代艺术对后代艺术的巨大影响以及后代艺术对前代艺术的积极成果的继承保留。它揭示了艺术发展历史之间的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这是古今中外一切艺术发展都应遵循的普遍规律。 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主要表现在: (1)艺术作品思想内容的继承。 (2)艺术作品形式的继承。 (3)艺术种类和艺术创作方法的继承。 (二)艺术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的原因: (1)是由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连续性所决定的。 (2)是由艺术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 (3)是由艺术表现生活的任务决定的。 (三)艺术遗产的原则:继承艺术遗产的原则是批判的原则 怎样区分艺术遗产的精华与糟粕: (1)要把统治者的艺术与被统治者的艺术区分开来。在阶级社会中,有两个对立的阶级;反映在艺术中,就有两种艺术,一种是反对的艺术,它反对统治阶级反动的思想感情,是艺术遗产中的糟粕;另一种是进步的艺术,它反映被统治阶级进步的思想感情,是艺术遗产中的精华。 (2)要把某一具体艺术作品中之精华与糟粕区分开来。 要坚持继承艺术遗产的批判原则,就要反对“肯定一切”与“否定一切”两种错误。“肯定一切”即全盘继承,表现为复古主义。“否定一切”即简单抛弃,表现为虚无主义。 (四)艺术继承的条件和类型: 艺术遗产继承的类型有两种: (1)同一艺术风格渐进延续中继承。 (2)不同艺术风格飞跃断裂的继承。 (3)艺术的发展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 现代派艺术认为原始艺术的价值在于: 首先,原始艺术稚拙简朴的形式。 其次,原始艺术丰富大胆的想象。 再次,原始艺术单纯直率的内心表露。 最后,原始艺术的混沌性。(五)革新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革新是一切时代、一切民族艺术发展过程的必然规律。 (1)革新是艺术的任务所决定的,艺术的任务是反映生活。生活是发展的,因此,反映生活的艺术也是发展的。这是艺术革新的客观必然性。 (2)革新是艺术的本性所决定的,艺术的本质就在于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了艺术。(3)革新是欣赏者的审美需要所决定的。欣赏者在艺术欣赏时总是求新、求异、求变,欣赏者的审美需求决定了艺术革新的必要性。 (4)革新是艺术家的个性和思想感情的独特性所决定的。不同的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因有共同点,但必然具有独特性。一切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思想感情的独特的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感情的独特性决定了艺术革新的必然性。 (六)艺术发展过程中革新的表现 第一,从艺术作品来说,革新可以表现为艺术作品内容的革新与艺术作品形式的革新。艺术内容的革新即创造新的艺术形象、表现新的思想感情,这是艺术作品革新的主导方面。艺术内容来自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独特的审美认识与审美评价。 艺术内容的革新必然带来艺术形式的革新,即艺术作品组织结构与艺术语言的革新。 第二,从艺术家的角度来说,革新可以表现为对他人的超越和对自我的超越。 对于艺术家来说,革新首先表现在对他人的超越,即对先辈和同辈艺术家的超越。艺术的发展过程与科学的发展过程不同。 第三,从革新的程度来说,革新可以区分为同一艺术风格延续中的革新与不同艺术风格转变中的革新。在艺术发展过程中,所谓同一艺术风格延续中的革新,实际上是艺术发展的量的积累,是对某一艺术风格的完善。 所谓不同艺术风格转变中的革新,实际上是艺术发展过程质的飞跃,是对某种艺术风格的根本变革,是新的艺术风格的产生。 (七)艺术发展过程中继承与革新的关系 艺术发展过程中革新的表现:内容革新,形势革新,对他人的超越和自我的超越,艺术风格的革新。 艺术发展过程中继承与革新的关系:辩证统一。革新是继承的目的。继承是革新的基础。第四章 艺术的创作活动第五章 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第六章 艺术的欣赏和批评隐含读者:1、 创作者理想当中的读者2、美学意义上的隐含读者1 艺术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一种创造审美对象的精神生产。具体地说,它作为一种生产,是一种感性的、客观的、有目的的、对象化的实践;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它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具有能动反映性和一定的意识形态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以创造审美对象、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作为自己特有的目的。2.艺术生产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它具有生产的一般性质,但决定其艺术生产本质的,并不是其物质生产性质,而是其精神生产性质。马克思明确提出“艺术生产”的概念,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考虑,这在美学史和艺术史上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的概念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艺术活动的生产实践性质;二是艺术活动是作为与物质生产相对应而存在的精神生产的一种特殊的方式。3形象性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哲学、社会科学总是以抽象的、概念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文学、艺术则是以具体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各个具体艺术门类,因为它们所塑造的艺术形象的不同而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雕塑、绘画、电影、戏剧等门类的艺术形象,欣赏者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而音乐、文学等门类的艺术形象,欣赏者则必须通过音响、语言文字等媒介才能间接地感受到。但无论怎样,任何艺术都不能没有形象。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个性与共性的统一。4主体性主体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艺术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但这种反映绝不是单纯的“模仿”或“再现”,而是融入了创作主体甚至欣赏主体的思想情感,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创逍性和创新性。因而,作为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主体性体现在艺术生产活动的全过程: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欣赏均具有主体性的特点。5.审美性审美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从艺术生产的角度来看,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以下两个条件:其一,它必须是人类艺术生产的产品;其二,它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即审美性。正是这两点,使艺术品和其他一切非艺术品区分开来。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是真、善、美的结晶,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7.艺术美艺术美是指通过艺术创作实践,把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美加以概括和提炼,集中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美。艺术美是创造的,是人类审美活动的结晶,是现实生活的典型概括,因此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集中、更典型。艺术美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不仅要反映社会和自然的美,而且要显示艺术家自我心灵的美。艺术美源于生活,但不等于生活,它是艺术家的独特创造,是具有一定社会内容的感性形象。8.客观精神说“客观精神说”是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之一,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较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学探讨的学者。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同样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之上,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刘勰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道”不仅是文艺的本质,而且是文艺的内容,“文”仅仅是作为“道”的工具而已。9.主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是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之一,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或“生命本体的冲动”。德国古典美学家康德认为,艺术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