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选举制度创新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doc
以选举制度创新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2010年第3期总第51期湖北行政学院学报JoumalofHubeiAdministrationInstituteNo.3,2010GeneralNo.51?政治学研究?以选举制度创新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卜凡(武汉大学,湖北武汉430072)f作者简介】卜凡(1977.),男,河南驻马店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外政治制度.摘要】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从选举和民主的密切关系来看,选举制度的不完善仍是制约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关键.我国的选举法虽历经多次修改,大大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但从目前的实践来看,还存在诸多问题,必须通过对选举制度的创新,逐步健全和完善选举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达到提升民主质量的最终目的.关键词】选举制度;制度创新;民主建设中图分类号】D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155(2010)03001004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民主的价值观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所接受.而选举作为民主政治的最重要一环,其制度设计和运行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民主能否或者多大程度上得以实现.中国作为一个迅速崛起的大国,经济社会及民主政治的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时代的变革和社会的进步,人民大众对民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的选举制度,已经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要求,严重影响了中国的民主建设,进而制约了社会经济的顺利发展.因此对我国现行的选举制度进行创新,积极推进民主建设,提升民主质量是我们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一,选举制度和民主建设之间的密切关系1.选举是实现民主的基础民主概念的最早提出是在古希腊时期,原意是指人民的统治.那时候的民主指的是人民通过定期,自由,公正和竞争性的选举来选择领导人的体制,是与君主制和寡头制相对而言的一种体制.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主已经有更为丰富的内涵,但选举一直是其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当代民主的主流收稿日期:20100325形态是代议制,而代表的产生是决定民主质量的关键.从近代世界政治文明的实践来看,代表产生的基本途径仍是选举.着名政治学家熊彼特给民主下了个颇具影响的定义,即”民主方法就是那种为了做出政治决定而实行的制度安排,在这种安排中,某些人通过争取人民选票取得做出决定的权力”110”396).此后,许多学者对民主的内涵有不同的发展,但一直把竞争性选举作为实现民主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对选举在民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也极为重视,认为只有人民选择的公仆才能真正为人民服务.巴黎公社就是最早由选举产生的政权.列宁认为,民主选举是无产阶级民主制的社会主义性质的体现.我国领导人也十分重视选举的重要作用,毛泽东早在1941年1月的陕甘宁边区政府为改选和选举各级参议会的指示信中说”民主政治选举第一”,”如果有人轻视选举,或者说不要选举,那就等于说不要民主”.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2010年第3期凡:以选举制度创新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11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可见,民主问题的核心是权力授受,通过选举授受公共权力是权力获得合法性的必要途径.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在现行阶段来看,如果民主离开了选举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亨廷顿强调指出:”民主与选举有着必然的联系,选举是民主的本质.”【2J因此”选举作为一种政治实践,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础.”l3.2.选举制度是民主建设的关键我们知道,选举活动是选举制度的核心,但选举和选举制度并不是一个相等的概念.中国大百科全书认为,选举制度是”选举国家各级代表机关的代表和其他公职人员的原则和制度的总称”.选举制度作为现代国家的一项政治制度,发源于被誉为”现代民主制摇篮”的古希腊实行的直接选举,而近代西方选举制度是伴随资产阶级议会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在继承和借鉴古代社会选举制度的基础上,为适应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和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而逐步发展和完善的.现代政治学观点认为,选举制度作为一种具有公认规则的程序形式,其实质是公民民主权利的寄存过程.如今选举制度已经成为当代民主国家的政治基石,被认为是实现民主的唯一可行的方式和根本标准.李帕特曾指出,”选举制度已经被认为是影响政治系统特性的最为强大的工具”,”如果想改变某种类型民主的性质,选举制度可能是最恰当和有效的工具”l-lO1).可见,选举制度在民主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毋庸置疑,选举制度并不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建立,维持与发展的全部,然而作为一种有效的方式和手段,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从制度的角度而言,没有选举制度就没有现代民主政治,选举制度是民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和制约的.选举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是推动民主建设的基础;一个国家民主建设的顺利进行,也会有助于选举制度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而且,在推进民主政治发展方面,人们并不是被动的和无能为力的,完全可以通过制度创新特别是选举制度的创新来促成某种特定民主形式的生成和巩固,进而可以提升民主的质量.二,我国选举制度的局限及对民主建设的制约我国选举法自颁布以来历经多次修改,对我国的选举制度的完善和民主建设的推进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对该法进行的第五次修改,决定城乡选举”同票同权”,成为我国选举制度向前迈进,不断完善的一次跨越,标志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又向前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但我国的选举制度仍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依然制约着我国民主建设的顺利推进:1.选举中的利益缺失.时选民失去吸引力表面上看我国的选民参选率居高不下,但实际上选民的厌选情绪却与日俱增,厌选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社会存在的普遍现象.部分选民认为,积极参与政治是官员的事情而与自己关系不大,选举只不过是个形式,走走过场,他们的选票实质上决定不了什么.在选举过程中,特别是基层选举,确实存在着拉票,贿选,暗箱操作,家族势力控制选票及选举过程中的陪选现象,并且还存在着结果已经确定,让选民参加选举只不过是使结果合法化的手段而已.广大选民不能够真正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选举流于形式,从而失去应有的吸引力.最重要的是选民和代表之间没有形成一种相对稳固的利益关系.虽然宪法和法律规定代表是由选民选举产生,必须对选民负责,受选民监督,反映人民的利益和要求.但缺乏一套衔接细密的程序设计使之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机制,导致广大选民的意志和利益不能真实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选民逐渐对参加选举失去兴趣.我们知道,如果没有选民的参与,民主也就将无从谈起.可见,选举制度中利益的缺失,已成为民主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2.候选人的提名和程序缺乏透明度.对选民没有号召力候选人的提名,是民主选举中重要一环,提名过程是否民主对整个选举影响重大.我国的选举法对候选人的提名和程序只作了一般性的规定,但不明确和具体,在实施过程中,对候选人的提名就会有很大的随意性.从目前我国的选举实践来看,大部分提名的候选人主要是由中国共产党,其它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中推选出来的,虽然在提名这些候选人时已经充分考虑到代表的各方面的综合条件,尽量使提名的候选人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但这实质上更多反映了官方的主观意愿,而不可能是真实的民意表达.在这/t-过程中,无形中就忽视了选民的民意诉求,而使候选人的提名没有自由性,广泛性和代表性.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即使选民或代表联名提出新的候选人,也经常是在小组协商过程中,这些新候选人被筛选掉或找理由让他们放弃候选人资格,最后剩下的还是只有党委提出的候选人名单.尤其是在间接选举中,由于部分候选人是上级组织指定或变相指定,很多候选人的居住地与选举地不一致,造成选举单位与代表的联系不紧密,这些代表不可能真正代表那些选举他做代表的选民的意愿,也就不可能真正能够反映民声,从而使这样的选举流于形式.由于目前我国提名候选人的方式和程序的不合理,大大降低了选举的民主性,直接妨碍了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生活权利的充分实现.3.选区划分和代表名额分配不合理.降低了选举的影响力我们知道选区是进行选举活动的基本单位,其作用是为了选民在一定的区域内参加选举和计算选票,实现选举的目的;同时选区又是选出的代表12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联系选民并履行职责的基本活动区域.遵循何种原则来划分选区不仅关系到代表名额的确定和分配,还关系到选举能否顺利进行以及选举是否公平.我国目前选区的划分,主要采取的是属地原则,辅之以按职业划分的方法.我们之所以采取属地的选区划分原则,是因为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同一地区的人们,职业种类相对较少,不因职业的不同而存在较大的利益差别,人们的利益分化的程度较低,因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现在市场经济体制使分工越来越细,不同种类的职业也越来越多,且资源主要依靠市场配置,人与人之问的利益出现高度分化,同一地区的人们因所从事的职业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别.按区域选举产生的代表不可能代表一个地区各种职业团体和不同职业团体的不同利益,目标.因而这种划分选区的方法是不能够真正代表选民意愿的.而且,属地原则要求”选民登记按选区进行”,也就是基本上按照选民的户口所在地进行登记,而选民也只能在自己登记的选区进行投票.由于经济的日益活跃,人员的流动频繁,户籍所在地与选民工作所在地不一致成为一种常态.而大量的流动人口由于参加选举的成本极其高昂,对于参加选举也就可望而不可及.在全国范围内,流动人口大量存在的前提下,如何降低选举成本,保障流动人口参加选举,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4.直接选举范围较小.选举缺乏动力我国目前的选举方法是直接选举和问接选举并行的选举方法,它们各有其价值功能.在我国县乡级人大代表实行直接选举,县级以上各级人大代表由下一级人大选举产生,即间接选举.间接选举的存在有其特定的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原因,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选举已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弊端.主要是层次过多的间接选举不能全面表达选民的意愿;少数人投票选举代表,缺乏选举权的普遍性和平等性;多层次的间接选举模糊了代表与选民之间的责任关系,削弱了代表与选民的联系,使选民难以对代表实行直接监督.5.缺乏竞选过程.选举过程缺乏活力在我国,许多人仍认为竞选是西方的特色,不符合中国的传统,因而在中国不能实行竞争性选举.在人们心中,西方的选举是喧闹的竞选,而在我国则是无声的投票.然而,事实上在我国的选举制度中的差额选举,实质上也就是竞争性选举,只不过是方式与西方的竞选不同而已.我国选举法规定,由选民直接选举的代表候选人名额,应多于应选代表名额的三分之一至一倍,由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候选人的名额,应多于应选代表名额的五分之一至二分之一.这就从逻辑上要求必须有竞选,如果没有竞选,差额选举的规定就形同虚设.因为无论是谁当选,仿佛是”运气”的产物,而不是一个理性的挑选结果.新修改的选举法还规定:”选举委员会根据选民的要求,应当组织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由代表候选人介绍本人的情况,回答选民的问题.”这种候选人自我介绍的方式有其优点,但我们更应当清楚其存在的弊端.因为候选人对选民关注的社会问题没有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更没有一个候选人之问就某些问题进行质辩的平台,因此,不利于选民充分了解候选人的真实观点和水平,从而不利于选民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样选举过程中代表候选人和选民或原选举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流不充分,必然导致选举变成一种形式和走过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选举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三,以选举制度的创新提升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质量我国的选举制度存在着如此多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不相称的地方,严重阻碍了广大人民群众行使民主的权力,制约了我国民主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对我国的选举制度进行创新,以利于我国人民更好地行使民主权力,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制度创新最初是由熊彼特提出的经济学概念,后来衍生为一个社会学的概念,实际上就是一种新的制度安排,通过它,使整个社会组织体系更完善合理,功能更健全.对选举制度进行创新,是为了适应国内和国际的发展要求,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民主建设和提升民主质量而进行的一次创新和改革.当然,这种创新,不是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选举制度,而是对我国现行的选举制度中那些妨碍我国民主建设的地方进行改革,力求使我国的选举制度更为完善.1.维护选民利益.充分调动选民的积极性是民主建设的根本选择我们知道选举制度的真谛在于通过公民广泛的参与,选出代表某种利益的人来.根据公共选择理论,人是理性的假设,人的行为取决于所做的事情对自己的利益攸关程度,利益关系的大小直接决定了人们参政意愿的强弱.况且,每个智力健全的公民都能判断自己的利益所在,在每一个选民心中都有一个自己选择的标准.这就要求我们在选举制度设计中,切实把选民和代表的利益联系起来,形成真正尊重公民的民主权利的风气,如保障选民联名推举候选人的权力,选民联名提出的候选人和执政党推出的候选人一起接受选民投票,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和排斥选民推举出的候选人.同时要建立代表和选民之间定期的沟通机制,使选民的意愿能够通过代表得到不问断的真实表达.只有这样真正重视选民的利益,切实把选民利益和选举制度联系起来,选民才会自动回到选举活动中去.同时人民用心选举出来的人大代表也必然能够为人民的利益代言,为人民的疾苦呼吁.2.改革候选人的产生办法.充分发挥候选人的2010年第3期卜凡:以选举制度创新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13能动性是民主建设的关键所在候选人的提名与确定是选举的关键步骤.提出候选人,尤其是确定正式候选人的过程是否民主,关系到整个选举的民主程度.代议制度的本质在于选民与代表之间是一种委托或代理的关系,实际上他们之间存在着政治契约,这就需要双方有良陡的互动,才能充分发挥代议制的功能.而我国的现行选举制度规定,候选人或者是由政党团体单独或联合提名,或者是由选民和代表联名提名,却始终没有被提名者或者意图争取为被提名者的法定活动空间,这样选民和候选人之间缺乏一种良性的博弈互动机制.因此,在推荐代表候选人阶段,可以实行参选人报名制度,让有志者主动宣传自己的政治愿望,主动联系选民或代表争取他们的联名推荐;合法提名一律列入初步候选人名单;在酝酿,讨论,协商阶段,必须平等对待各政党,团体的提名和选民或代表的提名.为防止候选人太多的情况,可以提高联名的数量要求,并且对所有初步候选人要尽量做到公开透明.当然有些专家担心,通过竞选提出候选人会把选举变成有钱人的事,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只要在制定法律中很好的加以规制,这种情况时可以避免的.3.合理划分选区和改革代表名额的分配办法是民主建设的现实需要合理划分选区,适当推行与扩大界别选举制,使之与地域代表制有机结合.为了使人们的利益能够得到实现,就需要采用职业代表制度,即在代表的选举上,除了地域代表外,还应有职业代表.而按照职业划分选区可以网罗各行各业的专家进入立法机关,并且可以反映各不同职业的利益,使利益冲突在代议机关内解决,防止社会的剧烈动荡.改革代表名额分配办法也是民主建设的现实需要.现在,全国流动人口逐年增加,这一庞大群体与户籍地之间的互动越来越少,与流人地的联系日趋紧密,但选举法规定的属地原则,势必使流动人口群体陷入边缘化的境地,使他们无法纳入流人地的体系内部落实基本政治权利.修改后的选举规定:”选民如果在选举期间外出,经选举委员会同意,可以书面委托其他选民代为投票.每一选民接受的委托不得超过三人,并应当按照委托人的意愿代为投票.”这一规定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外出的选民行使选举权的问题,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被委托人投的选票,是否代表了委托人的真实意愿,很难核实,很可能被人利用,形成类似倒卖火车票那样倒卖选票的情况.显然,无论从落实个人平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角度,还是推进民主政治化进程方面看,现行规定不尽合理.因此,应该建立起流动人口选举权的实现机制,可采取选民登记以其实际居住地为主,在居住地连续居住满一定期限的,应当允许其参加当地选举.4.适时扩大直接选举是推进我国民主进程的内在要求直接选举是民主选举的最好形式,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直接体现,历来都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选举原则.目前,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直接选举,而我国仍然是少数几个采取多层次间接选举的国家之一,不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质,就是由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行使国家权力.中间环节过多,不利于人民利益和意志的充分实现.与间接选举相比,直接选举的民主形式更加完备,民主程度也更高.应逐步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把代表直接选举的范围扩大至省一级.在扩大至省一级之前,可以先在一些省,市进行试点,在取得相应的经验及确定可在较大范围内推广后,即可采取渐进推广的方式,将直接选举的范围层层扩大.5.引进竞争机制并逐步与世界接轨是民主建设的必然趋势只有引入竞争机制,才能使选举成为一种民主开放型的选举,一种在全体选民公开监督下的选举,其结果才能被人民普遍接受,具有权威性.如果没有竞争,选举难免走过场,走形式,选举制度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失去它应有的”择优”功能.竞争性选举作为选举制度的核心内容,不仅仅是保障选举制度的民主性,而且是保证选民选举权利得以充分实现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因此,在选举中应当引入竞争机制,来提高我国选举的民主程度.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关起门来搞建设是根本行不通的,经济建设如此,民主政治建设也是如此.在推进民主化的进程中,我们应该吸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那些已经经过实践检验的好的选举理论和方法,并结合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特点,对我国的选举制度进行逐步的改造,从而创造出既符合中国国情又吸收西方选举制度优点的选举制度.参考文献】11【美】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M1.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2jf美】亨延顿.第三波一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3】胡盛,陈小京,田穗生.中外选举制度比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41A.Lijpart.TheAlternativeVote:AlealisticAlternativeforSouthAfricaJ.Politikon18.2(1991).(责任编辑汪志强)